1. 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中的應用包括哪些內容
科學學科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和資源呈現工具的內容,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是科學學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學生有效的科學學習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師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個教師的語言描述能力再強,總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邊動手的效果好。音頻、動畫和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把有關環境、天文、地理等內容製成課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小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滑鼠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我認為運用信息技術是科學教學的極好手段,當然,要想充分發揮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關鍵還在於如何去合理有效地運用,下面我就此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有著重要作用,CAI課件動畫的演示性,科學交互性,直觀形象性等功能優勢,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在星空中》,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課前調查後,教師為讓學生更充分地感知遙遠、神秘、美麗的星空,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術創設學習情景、學習氛圍,把九大行星的特點,位置的變化等用形象生動、擬人化的手法展現在學生面前。課上,伴著舒緩的音樂,學生好似在星空旅遊一般,一會兒與金星相見,聽它「自言自語」,一會兒又與美麗的土星「相遇」,聽它述說著自己的故事,沒多久,學生們又被流星雨的美麗與神奇震撼,忍不住地驚嘆……,直觀地感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不但解決了教學難點,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星空奧秘的興趣和良好的情緒。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材內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決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難易之分,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板書解析等途徑。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教師口若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把種子散播到遠處》一課中,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傳播、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等,對於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把利用3DMAX製作的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後,一切都一目瞭然了。所以計算機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繁鎖為簡易,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它對消除因「抽象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形成教學難點的「學習障礙」也有十分明顯的效果,使教學難點的突破變得順利。又如《岩石會改變模樣嗎》,這課中岩石的風化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課堂上學生難以觀察到的現象,利用多媒體視頻動畫或教學專題片,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達到實地考察的效果。如對於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現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風化的畫面,使學生知道岩石在風化作用下產生碎石、沙粒;然後重點表現在水的搬運過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與沙粒相互摩擦,逐漸失去稜角,變得越來越圓,最後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圓又光滑的卵石。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獲得對卵石的正確認識。
三、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思維能力訓練
思維是事物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是人腦對感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從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它屬於認知的高級階段。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起著深遠的影響。當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被廣泛的運用,學生的信息意識形成之後,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提煉能力必將隨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在課件中的大量超鏈接的運用,特別是網頁的超鏈接所帶來的便捷,使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及擴散性的訓練得到加強。此外,研究事實說明:創造思維通常雖不是實驗後的產物,但一定要通過科學試驗或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驗證。例如,在學習《麵包發霉了》這課教學內容時,就是讓學生明白:麵包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哪一塊麵包上的黴菌長得快?由於現實條件的局限,而且學生對這些不太了解,使得這種教學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們一廂情願的美好假設。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後,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教師可把這一課製成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霉的麵包,然後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最後在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文字性小結。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四、運用信息技術,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科學課中運用信息技術,不應該只停留在教師做做課件,學生動動滑鼠。而應該讓學生真正學會怎樣運用信息技術去搜集想要的資料,到哪裡去找資料。例如我在講《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一課時,要求學生學一學如何從網路上找自己要的資料並給大家上《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這一課。學生一聽說可以自己上網找資料,還可以當老師,都來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誤自己的操作。我把事先准備好的關於家鄉自然水域的網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訴他們如何上網。然後分小組上網找資料,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資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給現成的資料,讓他們讀一讀,看一看。)放手讓孩子們自己上網。最初很亂,一會兒這個學生這兒不會操作了,一會兒那個學生那兒出問題了。我都是採取小組同學互幫互助,會的同學幫不會的同學解決問題。這樣過了沒一會兒,教室里逐漸安靜下來了。我細看之下,所有的同學都在認真地盯著電腦,小手控制著滑鼠,不停地在網頁上搜尋。一會兒這個學生說找到「水污染」了;一會兒那個學生說找到「水的用途了」;還有的學生找到了「水的循環」;有的學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們找到的資料是多種多樣的,由學生來給大家講解新課,我還是頭一次嘗試,盡管時間拿捏得不很准,盡管後來孩子們有點偏離了教材的重點,但我還是認為這樣的嘗試是值得的。學生在本節課中不光是學會了有關家鄉的自然水域的知識,還學會了本課以外的相關知識。最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把網路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來搜集資料。我們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而不是學習了什麼,是信息技術幫助我們達到了這一點。
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幾個注意點
⒈ 運用信息技術,教師應以新課標為指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知識觀、人才觀、師生觀。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運用置於以「探究式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科學知識。同時,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方法技能,掌握教學課件製作、實驗設計、活動設計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教學的能力。
⒉ 運用信息技術,並不只是掌握科學教材中的具體知識,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以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就是教師個人運用,要激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親歷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既要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獲得相應的信息技術,又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⒊ 運用信息技術有一個度的問題,要切實把握好,否則就會偏離科學教學的重心,成為信息技術課,因此,在運用中,應根據科學課程教學的總目標,精心設計運用的內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當。
⒋ 運用信息技術,必須要有一定的信息資源作支撐,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此,學校要針對課程內容,加強科學課程信息資源的建設,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撐點。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小學科學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但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作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效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用現代化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把握住教育的時代脈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擁抱現代教育技術,接受挑戰,在教學實踐中有機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特徵,適宜地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這樣,小學科學教學才能在課改中達到最大效度。
2.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的開發呈現出空前的熱情,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乃至教師都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以來,以它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地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教育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教育發展的產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實施教改和開展課題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需要,是加強教師備課程度,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需要。那麼,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怎樣體現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 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於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葯。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互動式訓練,也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
3、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現代教育技術的確讓我們的課堂得到了最優化,但縱觀目前多數學校媒體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本人以為仍有幾個問題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 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要認識到推行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事情。實施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的整體改革,只有實現了教育的整體改革,教育技術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便會束縛教育技術的手腳,使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發揮不出潛在的作用。實施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也在於促進教育的整體改革,所以,我們要從戰略高度考慮,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勢,才能全面推廣。這就需要得到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與關注。我國的教育技術部門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支力量,但畢竟只佔教育界的小部分,長期以來只扮演教輔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因,勢單力薄是現實情況。將推行教育技術的責任完全落在教育技術部門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觀念認識上的偏差,信息化條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舊的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了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技術觀念的具體內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的整體變革,不知道如何發揮信息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存在恐懼感,認為計算機太復雜了,學起來太麻煩,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壓力,多數人忙於應付日常教學,突擊性工作等,或各類文化進修,對計算機這種「可有可無」的教學媒體置之不理,導致一些教師不努力探索,舉辦的計算機培訓班熱了一陣,參與人數逐期減少。
4.用於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製作相對繁瑣,要耗費大量時間,現存的課件使用又不能得心應手。(出售課件的製作部門往往考慮市場商業因素,真正適合教學的課件數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師心存反感,故相當一部分教師拒絕使用這些先進的教育手段,並認為這些「新玩意兒」沒給他們的教學帶來多大的改進,也造成一批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較少涉足多媒體教學。這樣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僅沒有解放教師,反而使教師感到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教學只能敬而遠之了。而對於多媒體教學已初步開展起來的學校,則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相當部分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或評優課時, 為達到「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要求,才使用或臨時請人幫助做上課時使用的教學軟體,匆匆學一點有關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了解甚少,操作環境又不熟悉,課件設計、製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課出現些失誤,甚至造成干擾。多媒體技能的掌握滯後於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將多媒體權當作單一媒體來使用,放一段錄像、一段音樂,出現一些文字內容,課堂整體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為體現本節課「教學手段的先進與時尚」用多媒體取代教師的教學,忽略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後教師的一部分作用將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作用仍只是媒介,無法代替教師成為主導。是否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反之,僅將它當作一種擺設和裝飾,也將毫無意義。所以這些問題未澄清,將制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
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清醒認識到教育要快速發展,必須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計算機應用於教育,使教育技術信息化,將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陳至立部長提到:「我們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怎樣使這些真正落到實處呢?
三、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學習一些理論,課件製作應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課件製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它顯現出製作者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領悟。可以肯定,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製作出真正成功的課件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件製作者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筆者從實踐出發,認為有幾種理論是課件製作者(設計者)所必須掌握的,如「信息傳播論」、「系統論」、「最優化理論」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過「協作」與「會話」實現「意義建構」的「建構主義理論」等。教育信息化、關鍵在教師。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作為一門新的教學技術,不僅要求教師懂得計算機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師在理論指導下學會自己設計和製作教學軟體,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項工作除要求教師自學外,最好形式就是組織教師集中進行培訓,邊進行理論輔導邊上機操作,這樣即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習效果。
2.確定一個原則,課件製作最終是為課堂教學服務。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電教」方式,它姓「教」不姓「電」。課件製作時,我們要給計算機正確定位。計算機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媒體在教學中應發揮什麼作用呢?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才是正確的定位。基於此,課件設計者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我們不要「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學設施再高檔,也只有適用於具體的教學目的時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語課上成一堂「圖片展示課」或「音樂欣賞課」,毫無交際性和交互性可言。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仔細體味編者意圖,廣泛搜集相關素材,精心策劃製作課件。教學需要多媒體,但用了多媒體未必就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益。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搞好教學,但教學不是為了多媒體。
3.掌握一個趨向,課件製作應該向積件方向發展。
「教無定法」,固定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經過不斷實踐和反思,現在課件製作開始向積件方向發展。積件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的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體平台。建立積件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信息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還能利用國際互聯網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最優化的學習環境,實現個性化教育。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初具雛形的積件,它們雖然還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歡迎,這也是課件製作向積件製作發展的趨勢的有力證明。
4.做好一個定位,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導。
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技術起著補充和輔助作用,能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澀為通俗的效果。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質的飛躍,但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不容忽視,這不僅是因為教什麼,學什麼,取決於教師,還因怎樣做、怎樣學取決於教師,即使有最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使用不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但願每位教師能不斷超越自我,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完成觀念的轉變,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最優化,使課堂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3. 網路資源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
可以利用一些APP和動畫來讓學生了解一些不易操作的實驗。
4. 淺談如何利用網路進行小學科學教學
導入新課,決定了學生能否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於整節課教學效率的高低起著專直接的決定作用屬。而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它由於圖文並茂、動靜結合、聲形兼備的教學特點,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所以,在小學科學的導入環節,我們就可以給學生播放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製作好的微課視頻,來代替傳統枯燥古板的書面語,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科學新知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常見的動物》時,一上課就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微課視頻,視頻呈現了各種動物的鏡頭,如,青蛙、金魚、兔子、山羊、鯉魚、蟾蜍、壁虎、蜥蜴、老虎、獅子、熊貓、大象、犀牛等,同時配有一段簡短的介紹這些動物的影像片段,看著眼前的這些各種各樣的動物,學生都顯得十分興奮,都目不轉睛地盯著投影屏幕,於是我趁機說道:「同學們,動物世界就是一個龐大的王國,那麼除了這些動物還有其他什麼動物?每一種動物身上又有哪些奧秘?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對這些問題一探究竟。」這樣,我通過在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微課視頻,深深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會全神貫注地學習接下來的科學內容。
5.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小學科學教育
網路的多媒體教育資源 對小學教育是很有效果的
6. 《小學科學教學論》作業答案 北師大網路教育
1、A,2.A,3.B,4.A,5,D,6,B,7.A。8.D。9.B。10,A。11,A。12.A、13.D.14。B。15,D。
1特徵是啟發式教學,體現在實驗教學,圖片教學,提問教學等幾個方面。
2主導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多元性原則藝術性原則
1STS課程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聯系。
一是在講述科學事實、概念和原理時,滲透有關的技術、成果及其相關的社會知識,使科學的學習滲透與之相關的技術應用和社會影響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各種理論知識時,了解這些知識分別在實際生活的什麼地方得到應用(科學與技術、社會)。
二是在講述技術內容時,闡述這一技術中所蘊涵或應用到的科學原理、這一技術主要的應用領域,並指出科技發展史上這一技術的出現對科學進步所產生的推動作用,以及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正負影響(技術與科學、社會)。
三是講述社會發展和社會問題時,指出社會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分別用到哪些學科知識和技術,社會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可以轉化為哪些理論問題或技術問題,如何轉化(如把某些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或轉化為科學問題)。同時,指出在科技發展史上,社會發展和社會問題的出現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如何成為根本動力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社會與科學、技術)。
2一、主動性原則
主動性原則是指學生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通過主體意識的培養與確立,把課堂教學過程看作是自己自主學習與掌握知識的過程,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達到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的目的。
二、獨立性原則
獨立性原則是指學生在科學教育的學習活動中能堅持獨立性,以自主學習為主,不依賴別人。在行為上表現出能獨立地進行思考,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獨立地承擔並完成科學調查、探究、社會實踐等活動。
三、參與體驗原則
參與體驗原則,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學生在科學教育中,積極參與各種學習和實踐活動,並表現為在發現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從中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一種積極傾向和主動行為。參與體驗包括參與意願、參與動機和參與能力三大要素。
四、實踐性原則
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原則要求學生從讀科學變為做科學,通過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探索、實際操作,親自獲取知識和經驗,並且運用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解決周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鍛煉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 談談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教學有哪些支持作用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使學生通過學習,更好地適應社會,使他們成為一專多能的有用人才,是現代教師教學中急待鑽研的課題,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艱巨任務。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功能於一體,不受時空限制,直觀、形象、生動,有較強的感染力。因此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有機整合,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圖文並茂地化解實驗難點、培養學生能力等各方面具有與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一、豐富感性實驗材料,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好奇心很強,即使是高年級的孩子,他們也不喜歡枯燥的講解,都希望課堂上能有盡可能多的時間親自動手實驗。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就要在教學中讓學生行動起來,要讓孩子們自己去活動、去操作,讓孩子們親歷探究活動或者讓他們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在親身實踐中感知,會讓孩子們記憶深刻。例如,在教學「區分純凈水、白醋、白酒」這個實驗時,讓學生用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的方法,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他們能夠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發現,得出結論。很多學生認為科學比較難學,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復雜的推理判斷,他們總是記不牢,而且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利用趣味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強化科學知識,達到提高興趣、認識自然現象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太陽系》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了解太陽系的家族成員和它們的大小,如果只是用簡單的文字說明,學生可能不感興趣,也比較難理解,於是,我藉助多媒體技術設計了一個動畫的模擬太陽系家族,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而且各大行星的大小,與太陽的距離等都一目瞭然。
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是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而注意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對象上去,才能產生求知的慾望,這種強烈的求知慾正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集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於一體,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直觀形象地感性材料,其生動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傳統教學方式主要靠粉筆、黑板、掛圖或模型,學生興趣小,而網路環境中的科學課堂生動、形象、直觀,學生興趣濃厚。例如教學《鯽魚與青蛙》一課,在學生掌握了兩棲類和魚類的區別以後,訓練學生能否在眾多的動物中判斷哪些是兩棲類,哪些是魚類。這時可以在電腦上出示「把它們送回家」的題目,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拖拽」兩棲類和魚類到相應的欄里,同時,對學生容易分錯的動物大鯢(娃娃魚),配上了生動的文字、圖片加以介紹,這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強化了科學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巧用信息技術,化難為易。
科學課上有很多學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引導下去進行調查、考察或實驗,但有些活動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全展現的。例如在教學《生命之水》這一課時,如果只是反反復復地講解理論知識,學生可能很難理解,也很枯燥。這時我們就可以藉助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虛實互補,讓學生「看到」植物根的水與植物莖、葉脈向上輸送的水緩緩流動的情景,再在重點處點撥,這樣,「植物喝水」這一難點就自然解決了。再如《觀天認星》、《探索宇宙》等一系列天文知識的課文,《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等表現多種生物類的課文,都可以利用網路和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觀看,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小限於課堂上,從而實現學習時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學課的實驗過程中,一旦學生操作失誤,不僅會導致實驗失敗,造成儀器損壞,還會引起某些危險性,更會引起學生的恐懼心理,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採用多媒體技術對實驗操作進行模擬,這樣讓學生在計算機前進行模擬操作,以掌握正確的操作和對不正確操作的理解,再進行實驗,將大大提高學生實驗的有效性。例如自己動手做「塑料」實驗時,要給牛奶加熱,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加入幾勺醋,這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於是,我設計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軟體,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實驗操作,如操作正確,便給予鼓勵。一旦學生操作失誤,計算機便對失誤操作所引起的後果進行模擬,加深了學生對操作錯誤會引起傷害的認識,然後再進行實驗,這樣不僅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更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正確操作實驗的重要性,從而使科學實驗化難為易。
三、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網的有機整合。
《科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是傳統教學常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幾乎成了除課本外的唯一信息來源。這時候在教學中運用網路技術,就能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其擁有的大量信息將成為新的知識來源,成了源源不斷的學習財富。
例如粵教版的科學教材,每一課的最後都有安排一個「網上學」的內容。於是,在授完每一課之後,我都指導他們登陸小學科學網站,進行在線收集資料,大量的資料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再將這些信息整理、篩選、歸納,得出規律性的知識。這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既讓學生收集到許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這時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成為信息加工、處理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一點是傳統課堂所難以實現的。
但是網路環境下的科學教學如果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這一層面,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為學生創造機會,展示學習成果。例如學完了《清清的水》這一課後,讓學生利用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出手抄報、寫倡議書等,這樣既能深化探究學習,又能延伸探究成果。
總之,我們只有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才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變為科學教學的重要手段。而想要將這個教學手段運用得得心應手,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多媒體信息素質,不斷地努力進取,不斷地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把握時代的脈搏,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因此,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讓我們的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教師若能正確、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必定會使科學課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