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3-15 07:33:07

『壹』 兒童身心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教育應該如何遵循這些規律

1、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例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就指出,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身心特點,教育要遵照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身心特點,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要依據兒童的身心特點進行適當調整. 2、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兒童的發展總體來講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節而施」,教育就應當遵循兒童發展之自然. 3、教育還要照顧到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兒童的發展在總體一致的基礎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兒童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發展特點. 在兒童教育時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論問題: 第 一,關於遺傳、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問題。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遺傳,遺傳只給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起決定作用的是環境和教育,而教育則起著主導作用。 第 二,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或內部矛盾問題。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或根本原因,不在於事物的外部,而在於事物的內部,即存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在兒童心理發展上,也是一樣。 第 三,關於教育和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決定作用,但並不是機械地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它必須通過兒童心理的內部原因來實現。 第 四,關於兒童心理不斷發展和發展階段的關系問題。兒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斷發展的,但同時又是有階段性的。只看到不斷發展的一面,或只看到發展階段的一面,都是不對的。

『貳』 小學生心理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

小學生心理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
小學階段是學生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在學校里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在認知、情感、意志、性格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變化,在身心發育和內心世界產生了諸多顯著特點。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小學生在心理發展方面所共有的一些特點。

1. 感知、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入學時能掌握他們經驗范圍內的時間概念,但對於與他們的生活關系不太密切的時間單位不能理解,而且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也比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力和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都會不斷提高,開始逐步懂得珍惜時間,學習的自覺性也日益增強。

小學生對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記住,而對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有時記起來卻感到困難。他們能記住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而對抽象的詞、公式和概念卻難以記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理解能力不斷提高,對詞的抽象識記和意義識記的能力都會不斷提高。

2. 想像、思維的特點。

低年級的小學生,想像具有模仿、簡單再現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像開始發展起來。

低年級學生在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特徵的情況下,對某些概念進行概括會感到困難。而到了高年級,他們則開始能夠依靠表現一定數量關系的詞語來進行概括。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概念中直觀、外部特徵的成分逐漸減少,而掌握抽象、本質特徵的成分不斷增多。

3. 情感、意志的特點。

低年級小學生雖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

小學生的自製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學習活動中,雖然開始時勁頭很足,但卻往往虎頭蛇尾,不能持久。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會漸漸增強,他們能夠自覺地完成作業。

4. 情緒、性格的特點。

小學生情緒容易沖動,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破涕為笑」之類的表現時常見到。高年級學生已能感受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歡動腦筋,樂於提問題,但仍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貫性。

小學生的自我評價幾乎完全依賴老師。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較多地評價他人,不善於客觀地評價自己。雖然小學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行為會漸漸形成習慣,性格也就越來越穩定,越來越難以改變了。

青少兒普通話與口才培訓中心的老師還提醒各位家長,應了解小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教育。

『叄』 小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以及在教學中的應用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對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人們細致觀察、良好記憶、創造想像、正確思維的重要條件。注意是學習好的前提。有人把注意比作通向知識的「門戶」,只有打開它,知識的陽光才能透進心靈,智力才能得到發展。

一、小學生注意發展的一般特點

1.由無意注意佔優勢逐步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

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們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動的。這與他們神經系統活動的內抑制能力尚未發展起來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同時,由於教學提出的要求和教師的訓練,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起來。四、五年級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佔主導地位。

2.對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的注意佔優勢,對抽象材料的注意在發展。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言語水平很有限,具體形象思維占重要地位,因此,具體生動的、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隨著學生學習活動的發展和知識水平的提高,隨著以詞為基礎的第二信號系統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對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發展起來。

3.注意有明顯的情緒色彩

小學生由於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內抑制能力尚未充分發展,一個興奮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應器官的活動,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會配合活動,所以注意表現出明顯的情緒色彩。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聽得入神,就會表現出莊重的樣子;如果聽得高興,就會露出欣喜的笑臉,甚至會高興得手舞足蹈。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生動、具體、新穎的事物,較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而對於比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們則不感興趣,因而不易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學生的注意范圍較小,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比如,邊聽課邊記筆記,同時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確度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

二、小學生注意力的培養

(一)重視課前三分鍾,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二)巧妙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1. 利用游戲、比賽,引發學生注意力。

2. 明確學習目的,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3. 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易於引起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

4. 控制調節課堂教學節奏,集中學生注意力。

(四)設置教學障礙,鍛煉學生的注意力

培養小學生專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可根據孩子專注力發展特點,採取適當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專注力,只要你採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努力去做,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三、注意在教學中的組織

(一)在教學組織中要區別對待各種注意

不同的注意類型各有其特點,在教學活動組織中就應區別對待,揚長避短,以充分發揮各種注意的優勢,為整個教學活動服務。

1、無意注意是教學組織中巧妙利用的對象

無意注意在教學中具有雙重作用。教學中應排除因無關刺激的干擾所引起的學生注意分散,但也可以運用無意注意將已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學上來。還應將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交替使用,發揮無意注意不易疲勞的長處,提高學生的注意穩定性。此外,還可利用無意注意引起學生對某些教學內容(如重點、難點)的集中注意。

2、有意注意是教學組織中主要依靠的對象

教學活動是一個按計劃,有系統,分步驟進行的嚴格控制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按規定的程序接受規定的內容,進行規定的認知操作,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主要依靠學生有預定目的,能隨意調節的有意注意。要根據有意注意維持的規律,充分利用影響有意注意的有關因素,以盡可能保持其高度的集中與穩定。

3、有意注意是組織中爭取發展的對象

盡管對小學生而言,發展其有意注意是難的,但作為教師還是應該盡可能的爭取發展小學生的有意注意,使他們擺脫精神上的束縛和壓力,感受到教學所固有的魅力,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學習彷彿是一種享受。

(二)教學組織中的要充分發揮各種注意品質的作用

1、教學組織中要充分考慮到影響注意品質的各種因素。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有時側重要求有高度的穩定性,有時側重注意的范圍或分配,轉移能力等。應當發揮優良注意品質的助成作用,克服不良注意品質的干擾作用。

2、教學組織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注意品質上的特點。一方面,要利用好小學生注意品質上所表現出來的潛力;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小學生注意品質上尚存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之處。例如,小學生高年級學生基本能適應整節課,但其注意穩定性受興趣影響,所以在進行一整堂的授課時,更需要注意教學本身的吸引力。

(三)注意規律在教學各環節的具體運用

1、教學預備環節

教學預備環節是指教師為課堂教學做准備工作的階段,其重點在於事先創造有利於小學生專心聽講的內外條件。

(1)創造良好的內部條件。首先是要抓好備課工作,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寫好教案。其次,關心學生的作息情況,保證他們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學習。最後,及時發現並幫助個別學生排除顧慮,煩惱等一些思想問題。

(2)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保持教室的整潔,照明光線適宜等。老師還應該注意自己的儀表,不宜有過分艷麗奇異的打扮。

2、教學開始環節

教學開始環節是指教師具體展開教學內容之前的引論階段,其重點在於幫助小學生提高學習的目的性,激發學習興趣,調動起高度的注意,創造良好的開端。教師可以通過簡要的向學生闡明本節課的學習意義和重要性引起他們對學習結果的間接興趣,從而調動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有意注意。教師還可以以生動的事例開頭,通過形象生動,富有啟發性的講述,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直接興趣,為聽課進入有意後注意狀態創造條件

3、教學組織環節

教學組織環節是指上課預備鈴響後到上課開始前的短暫階段,其重點在於使小學生做好上課前的心理准備,讓注意處在良好的定向狀態。

(1)穩定情緒。剛剛進行完考試或剛剛結束課間游戲,或課間發生過爭辯,討論等,學生的情緒不夠安定,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暗示或針對學生的爭論因勢利導等方法來穩定情緒。要求學生預備鈴響後立即入教室,以保證穩定情緒所必要的時間,也可以避免因個別遲到引起全班學生的無意注意。

(2)避免一些不適當的做法 教師不應在這一階段分發上次測驗的試卷或公布成績,也不應將實驗儀器或教具等直接放在講台上,而應放在講桌里,以免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導致分心。

(3)堅持「起立坐」儀式 這一系列規范動作,可以幫助小學生在意識上劃出一條明確的分界線,使他們更自覺的將對課前活動的意識轉向當前課前活動的意識上,有利於實現及時的注意轉移。
如有幫助親記得好評

『肆』 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與特點shi

2.人的身心發展具有能動性。 人具有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這已經使人超越動物界,人還有認識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具有規劃自己的未來和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條件的能力。人的能動性能否較好地發揮,是一個人的發展能否達到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對人的潛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對社會實踐在人的發展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發展主體自我意識在人的發展中價值的清醒認識,是學校教育個體發展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認識前提,也是我們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 三 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內發論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皇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孟子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萬物皆備於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於修身養性,向內尋求,這些品性就能得到發展。現代西方的內發論者進一步從人的機體需要和物質因素來說明內發論。如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認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美國當代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E.O.Wilson 192-)把"基因復制"看作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而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A.Gesell1880-1961)則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他認為,人的發展基因決定特定的順序支配,完成了一系列順序後機體達到成熟,教育要想通過外部訓練搶在成熟的時間表前面形成某種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勞的。格塞爾不僅認為人的機體機能的發展程序受到生長規律的制約,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長規律支配"。 2.外鑠論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對於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認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這樣觀點。有的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內容,可以任人塗抹,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外鑠論的另一個典型代表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J.R.watson)。他甚至這樣說,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由於外鑠論者強調外部力量的作用,一般都注重教育的價值,對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都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他們關注的重點是人的學習:學習什麼和怎樣才能有效地學習。 3.在個體活動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如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能實現的;在主 客觀條件大致相似的情況下,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對人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因此,我們把實踐、把個體積極投入實踐的活動,看作內因和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 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直接的、現實的力量。根據這樣的觀點,教育活動中主客 體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自然受到特別的重 視。 四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個體的身心發展遵循著某些共同的規律,這些規律制約著我們的教育工作。遵循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則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傷學生。 1.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在青春發展期。在這兩個高峰期內,身高體重的發展比平時要迅速稗多。 發展不平衡的第二個方面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後。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後,情感成熟更後。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發展期的現象,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心理學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謂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 佳成效,並能充分發揮個性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2.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個體身心的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比如,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上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心理的發展總是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喜怒哀樂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復雜情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關於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揭示了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按照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順序發展的特徵。美國心理學家柯爾柏格的研究證明,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在個體的道德認知過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廣意義,人的道德認知遵循著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後世俗水平的發展過程。這些研究結論對於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個性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前後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是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徵。當然,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上一階段影響著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的選擇,所以,人生的每一階段對於人的發展來說,不僅具有本階段的意義,而且具有人生的全過程的意義。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環境協調,從而為能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互補性也存在於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那麼,就是不很嚴重的疾病或磨難也會把他擊倒。互補性告訴我們,發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卻是隱現的,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5.個性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個體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徵表現方式上的差異。需要說明的是,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僅是由於個人的先天素質、內在機能的差異造成的,它還受到了環境及發展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識的水平、自主選擇的方向的影響。在教育工作中發現和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徵,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伍』 怎樣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解決了幼兒希望能像周圍成人那樣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與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之間形成矛盾。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 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游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喂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貓》游戲中,幼兒扮成各種小動物,幫助貓媽媽找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動物」將在不同地點找到的小貓送到家裡,並高興地告訴貓媽媽自己是在哪裡找到小貓的。當貓媽媽對「小動物」表示感謝時,「小動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謝。它培養了幼兒為別人著想、助人為樂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教學活動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在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綉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三、堅持正面引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滲入了主體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動。自我意識是主觀的,未必與自己的客觀情況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異代表了個人心理適應的一個指標,兩者越接近,個人的適應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識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著調節作用。幼兒自我意識受各種因素影響,不成熟、不穩定。教師應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首先,教師要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經驗及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並認真做好充分的准備,包括物質材料准備和知識准備。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營造平等、寬松、支持的心理環境,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地指導幼兒,使幼兒表現得自信、主動,容易獲得成功。 其次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幼兒受認識水平影響,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常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幼兒學習評價主要通過成人正確評價的示範。教師要廣泛搜集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有關發展的信息,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幼兒,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幼兒。如:利用入園、離園、家訪、開放活動等時間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表現,及時肯定幼兒的優點。日常活動時經常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進步,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引導幼兒少與別人比,多與自己比,既指出他優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兒能正確的自我評價,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四、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意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可以通過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最後作為幼兒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創設能引起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滿足其興趣與需要的環境和條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幫助幼兒學習調節情緒和表達情感,使每一個幼兒感到安全、溫馨和愉快。 幼兒中班時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是一個蘊藏極大發展潛力和可塑性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心理脆弱容易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時期。 針對這個時期的幼兒,我分幾個方面開展以下班級管理工作:1、幼兒從小班升到中班,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的學期我們教師應該繼續強化幼兒的生活常規。比如站隊做操、喝水、入廁要有秩序,玩具玩好、水杯用完要放到原來的位置等等。教師要耐心的指導並做示範,以便幼兒能更好的認知。習慣是靠平時養成的,也許我們老師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在要求上我們要保持一致,以免誤導幼兒。2、中班幼兒游戲活動水平明顯提高,教師要不斷的拓展幼兒游戲活動的空間。 在游戲當中讓幼兒自己找到夥伴,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進一步的提高促進幼兒之間的合作精神。並在活動中培養幼兒遵守一定的規則培養自控能力讓幼兒按照一定的規則辦事。3、中班幼兒想像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達和創造空間。鼓勵幼兒畫畫,把所要表達的東西畫出來,在幼兒進行作畫的時候,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想像力。活動區的活動是幼兒充分發揮想像力的一個很好的場地,作為我們教師時時刻刻要利用肢體動作,語言描述,創設游戲活動,充分的調動幼兒的想像力。4、安全健康發面是班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上融入安全教育增加幼兒安全方面的意識。讓幼兒有自我保護、自我防範、自我安全的意識。確保每個幼兒高高興興上園來,平平安安回家去。5、家長的配合和支持,能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與活動效率。只有與家長經常溝通家長才能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我們也才能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才能讓我們共同發現問題並能共同解決。 以上就是我對有效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我們老師應該注意的,一些淺顯的建議。 班級管理上的問題需要探索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一定要盡自己的所能讓幼兒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讓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只有我們教師真正的了解幼兒,把每一位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這樣才能夠作好和開展好我們的班級管理工作。

『陸』 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家長篇——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兒童的發展大體可分為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面。(一)小學生的身體發展身體的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為他們從事學校學習活動提供了保證,而腦及高級神經系統的發育更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發展在人的一生發展中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他們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長4~5厘米,體重平均每年增長2~2.5千克。同幼兒相比,骨骼更加堅固,但由於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質較少,比較容易變形、脫臼。小學生身體的肌肉組織雖有所發展,但不夠強壯,缺乏耐力,容易疲勞,不易長時間從事過於激烈的體育活動。從體內機能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心臟和血管在不斷增長,其容積沒有成人的大,但新陳代謝快,所以小學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從肺的發育來看,六七歲兒童肺的結構就已發育完成,至十二歲時已發育得較為完善,兒童的肺活量在這一階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斷發展。從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腦重量已逐漸接近成人水平。隨著大腦皮層的生長發育,兒童腦的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逐漸走向平衡,覺醒時間逐漸延長,睡眠時間縮短,這使兒童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活動。(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小學生的感知覺已逐漸完善,他們的方位知覺、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發展,觀察事物更加細致有序。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迅速發展,從以機械識記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意義識記為主,從以具體形象識記為主到詞的抽象記憶能力逐漸增長,從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到主動運用策略幫助自己識記。小學生的言語也有很大發展,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口頭言語,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掌握了書面言語,學會了寫字、閱讀和寫作。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小學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所佔的成分較多,而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的成分較多。總之,在系統的學校教育影響下,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發展。(三)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兒童入學以後,社會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與教師和同學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在與教師和同學的相處中,兒童學習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及競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學校適應有重要影響。這種關系的質量既影響到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也影響到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小學階段也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兒童學業成敗、社會技能、來自教師及同伴的社會支持對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個性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結果。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兒童越來越能從他人角度看問題,道德情感體驗日益深刻。小學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心理發展時,通常要回答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天性與教養的問題(即遺傳與環境),意在回答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第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問題;第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第四,發展是量的增加還是質的改變。這後三個問題涉及到對發展的本質的看法。(一)天性與教養兒童心理發展受遺傳的影響有多大?受生長的環境影響有多大?二者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出生時就已建立好了的模式決定的,還是受出生後的經驗影響的?這些基本理念很重要,它影響到我們如何對待兒童。如有些兒童有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可能他們的父母親也恰巧有同樣的行為習慣,如果教師據此就將兒童的行為習慣歸因於遺傳,就會放棄對他們的幫助教育。如果教師認為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其生存與教育環境有很大關系,就會從改善環境入手,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國目前開展的希望工程就是基於這種理念。從科學心理學創建以來的心理學史來看,關於遺傳和環境問題的爭論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20世紀初葉,問題的提法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二分法,強調是遺傳還是環境在人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20世紀中葉,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遺傳和環境二者都是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並開始研究各自的作用;發展到現代,由於對遺傳和環境的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顯示二者的復雜關系,因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就進入到探究二者是如何起作用的,分析二者的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以高爾頓(F.Galton)為代表的遺傳決定論和以華生(J.B.Watson)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之爭。遺傳決定論的基本觀點是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與教育僅起一個引發的作用。他通過家譜調查發現,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過了普通人。在他的調查中,從英國的名人(政治家、法官、軍官、文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等)中選出977人,調查他們的親屬(有血緣關系)中有多少人同樣著名,結果發現有332人。而對人數相等的對照組(即普通人)的調查發現只有一個人出名。高爾頓認為,這兩組人群出名人的比率有顯著差別就是能力受遺傳決定的證明。但是高爾頓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對研究對象的環境因素沒有認真分析,兩組人的家庭背景、物質條件等相差太大等。環境決定論的主要觀點是兒童心理的發展完全是外界影響的被動結果。華生曾經用一段著名的論斷來表明他極端的環境決定論的思想:「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育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證隨機選出任何一個,不問他的才能、傾向、本領和他的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或甚至於乞丐、小偷。(轉引自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26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他用條件反射的方法,證明兒童對許多事件產生怕、怒、愛等情緒多數都是習得的。現在,很少有人持極端的觀點,大家都贊同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論。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遺傳素質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是心理正常發展的物質基礎。兒童心理發展主要是由兒童生長的環境條件與教育條件決定的,其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遺傳規定了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提供了心理發展的現實性。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教育條件決定著心理發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內容(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14~15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是否對所有兒童,不管他們的文化、性別或環境如何,其發展模式都是一致的呢?是否在每一種文化里,在每一個兒童身上,發展都是一樣的?發展的哪些方面對所有兒童來說都是一致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發展的獨特性以什麼方式表現出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對發展的普遍性和差異性的看法。兒童的發展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個別差異。一般說來,無論是哪個國家、哪種文化背景下的正常兒童,其發展總是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從出生到成熟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存在一些共同的、普遍的、規律性的特徵。如兒童智力的發展大體都要經歷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這是共性的東西。但是在發展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方面卻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兒童早慧,有的兒童晚熟,同樣年齡的兒童其思維發展水平未必相同;有的兒童有運動才能,有的兒童有音樂天賦,同樣有天賦的兒童最終取得的成就也不盡相同。總之,教育教學必須根據兒童發展中的普遍規律進行,同時要針對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兒童哪些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一致,哪些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對於兒童來說,有些人格、身體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如有的孩子從小就愛說愛笑,長大了仍然活潑外向,是各種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有的兒童從小文文靜靜,長大了仍沉默寡言,願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些方面又發生著明顯變化,會走會跑,會讀會寫等。兒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兒童的心理在什麼方面、以什麼方式發展變化的,在什麼方面是頗為一致和穩定的,並據此制訂教育對策。(四)發展變化的本質兒童心理的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從未分化向分化、專門化發展,從不隨意性、被動性向隨意性、主動性發展,從認識客體的直接的外部特徵向認識事物的內部本質發展,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不穩定向穩定發展。兒童心理的發展既是量的增加,又是質的改變,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表現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兒童心理發展中,每個年齡階段所表現出的本質特徵,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在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中表現出來的一般的、本質的、典型的心理特徵。第一,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受社會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總是會打上特定歷史和文化、教育的烙印,但社會教育又有穩定繼承的一面,是有規律地作用於兒童的。兒童對社會知識、經驗的掌握順序是服從於人類知識、經驗本身積累的順序的。第二,兒童心理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每一個階段既含有上一階段的特徵,又有下一階段的萌芽,但是每一個階段總是有佔主導地位的本質特徵,這些特徵是從個別的兒童心理發展事實中概括出來的。如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已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第三,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相對穩定的,但不是絕對不變的。穩定性表現在: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定年齡階段的大多數兒童總是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許多年齡特徵特別是認知能力方面的年齡特徵的變化,有一定的范圍和幅度;每一階段的變化過程和速度大體都是穩定的。可變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特別是當社會教育條件有較大改變時,往往會引起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往往不是立刻就表現出來的。

『柒』 如何根據小學科學學科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追求簡約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打造高效課堂聽課研討隨想

什麼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怎麼樣打造高效課堂。作為一線的老師怎麼去做這是我這段時間思考比較多的。學校在這個學期開學以來,組建多個備課小組,開展了比如新教師上崗課,骨幹教師引領課以及與園林學區的「同課異構」等聽評課活動。還充分利用網路優勢開辟學科網上論壇,老師們將教學中的所思所做,所學所疑在網上進行交流探究。通過這段時間參加學校組織的這一系列活動,我反思著也實踐著。認為要打造高效課堂,要做到簡約而不簡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追根溯源」——讀透教材

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我認為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准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啟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為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敘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准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比如在《數學與交通》一課中,這個知識點的內容是學生掌握乘除法,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收集的每分鍾走多少米。是他走的速度,速度這個概念是要到四年級再進一步學習。還有62乘10學生會不會去計算……學生可能會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怎麼去解決,解決到什麼程度。後續的學習哪些內容是在它的基礎上螺旋上升的。這樣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追根溯源」式的挖掘教材,是使數學教學成為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本前提。

二、「傾聽聲音」——讀懂學生

兩節《交通與數學》課中有一點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先看第一個鏡頭。教師讓學生課前調查上學中與交通中有關的數據。然後分組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學生提出坐公交車中付錢的數學問題:一個大人一元,一個小孩5角,三個大人和三個小孩多少元?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這道題是全班唯一公認沒有疑意的題。學生把角當0.5元來計算。小數這個概念學生還只是一種生活的經驗。並非數學課堂上所學,那學生為什麼都會呢?因為這個問題來源於孩子熟悉的生活情景,這樣學生學習數學時就會倍感親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會迅速高漲,學習氣氛也自然輕松、活躍。

『捌』 中小學生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是什麼,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教育教學

學習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的規律要服從於「學」的規律。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順應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敏銳地意識到目前學生人格培養的必要性,根據中小學階段青少年理心理特點、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學習的特點。初中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逐步對教師產生選擇性及懷疑的態度。通過幾年集體生活的訓練,已經比較習慣於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開始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員,重視班集體的輿論和評價作用。隨著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強,對學習、對集體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同時逐漸形成了對作業的自覺負責的態度,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義務,出現了意識較強的學習動機。
2.認知的發展。在注意方面,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注意廣度、注意的分配、轉移等方面都較低年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記憶方面,有意記憶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抽象記憶有所發展,但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在思維方面,學生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活動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色彩。在想像方面,學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發展。初中學生情感的內容進一步擴大、豐富,他們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及隨之可能產生的後果,並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強。在道德情感方面,學生主要以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為依據,同時,也開始出現內化的抽象道德觀念作為依據的道德判斷。在意志方面,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堅持性有一定發展,但不顯著。
4.個性的發展。在自我意識方面,幼兒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變化較大,因此,還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個性。進入中學後,特別是通過小級階段的學習適應性鍛煉,他們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形成集體意識,學生的自我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這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
人格教育是最基礎的素質教育 ,小學生人格教育就是學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人格形成的規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過生活、學習、活動中經常化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質的過程。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於心靈塑造和品格養成的教育。
總之,通過這次國培視頻的學習我認為:以提高全體在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 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研究,並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學生語文學科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從心理特點出發,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教學策略研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整體素質,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玖』 小學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是什麼

文庫上有很多關於兒童身心發展及教育教學的文章,樓主要是在做這方面的教研,可以去關注下。

一、學齡兒童生理方面的特點
學齡兒童生理方面處在繼續生長發育中,機體各部分的機能發育尚不成熟,大腦皮層細胞新陳代謝旺盛。生理是指生物機體的機能,即整個生物及其各個部分所表現的各種生命現象。6~7歲時的身體發育速度較3歲前有所減慢,但與後期發展相比還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約增4~7分分,體重每年約增加4公斤。新陳代謝旺盛,但學齡兒童機體各部分的機能發育還不夠成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較差。如學齡兒童肺的彈性較差,氣體的交換量較小,所以呼吸頻率較快。成人要注意培養學齡兒童用鼻子呼吸的習慣,以預防感冒及肺炎的發生;再有學齡兒童皮膚的調節功能相對較差,不能適應外界溫度的驟然變化,容易著涼或受熱,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幫助孩子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在剛開始上學時要注意培養正確的坐姿,因為學齡兒童骨骼的硬度小,彈性大,可塑性強。如果長期姿勢不正或受外傷會引起骨骼變形或骨折,要養成正確的坐、立、行姿態;學齡兒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勞和損傷,肌肉群的發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發育,小肌肉群還未發育完善,表現為手腳動作比較笨拙,特別是手,還難以完成精細的動作;心肺體積相對比成人大,心臟收縮力差,脈博每分鍾90~110次左右。因此要注意不要讓學齡兒童長時間的連續地跳躍、跑步、以免心臟負擔過重,影響發育,體育鍛煉時要教會他休息。游泳時要注意孩子的耳鼻衛生,因為兒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與鼓室之間的通道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這個時期的兒童膀胱肌肉層較薄,彈性較差,貯尿機能相對差,應注意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排尿習慣,以防在精神極度興奮或疲勞時發生遺尿現象。對於剛入學的孩子要告訴他:「在學校,下課時,第一件事要先上廁所。」不要養成憋尿的習慣。人的發育是從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後慢地進行的。七歲幼兒的腦有重量已基本接近成人腦的重量,從大腦各區成熟的程度看,到幼兒末期,大腦皮質各區都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學齡兒童心理發育的特點
鑒於學齡期兒童的獨立自主性和堅持性不夠,自製力差,還不善於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容易違反紀律,同時,由於生活范圍和社會交往的擴大,又有一個對集體生活適應的問題,心理發育面臨著一個轉折,掌握學齡兒童心理發育特點,因此顯得非常重要,學齡期兒童的心理發展主要表現在認知能力和社會性發展方面。這個時期,兒童的認知發展以學習知識為基礎而展開,其主要特徵是思維過程的具體運算性,是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社會性發展主要表現在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性,而轉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視夥伴關系。與此同時,著重以同伴以評價為依據形成自我評價,在同伴交往中,促進社會化的發展。
三、小學兒童的學習特點
一般來說,學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習,是指動物和人的經驗的獲得及行為變化的過程,人類的廣義學習是在生活中進行的。人自從降生以後不久,就能建立條件反射,改變個別行為。在人一生的整個生活過程和實踐中,也不斷地在積累知識經驗,改變思想行為,所有這些,都包含著學習的意義在內。狹義的學習,則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這是一種社會義務。

『拾』 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小學教育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內設本科專容業。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10)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擴展閱讀:

1、小學教育專業分類

小學教育專業分文科、理科還有英語三個方向。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學歷及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2、小學教育辦學特色

小學教育專業將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專業建設的多學科特色、人才素質的綜合培養特色、辦學模式的開放特色與專業發展的服務性特色。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