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做好古詩詞教學工作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早已將讀的效用歸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朗誦古詩詞,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大多數是絕句,老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劃分節奏。教師的師范朗誦、帶讀對學生理解古詩詞都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重視朗誦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感悟古詩詞意境,也是古詩詞教學的根本。《新課程標准》中每個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了「誦讀」二字,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故而,古詩文的教學應該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採用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詩意、體驗情感、感悟情境。
選入小學教材的古詩詞,大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清平樂 村居》《舟過安仁》等,在教學這類古詩時,可以讓學生小組編排話劇,然後進行表演,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詩的內容。除了生活氣息濃郁的古詩詞外,還有一部分是寫景的古詩詞,如《憶江南》《山行》等,學習這類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詩變成畫,用畫畫的形式來加強學生對詩的理解。有些詩中也不乏有聲音,例如《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學習這樣的詩,教師可以配音,讓學生在音響中感悟詩的意境。 總之,無論用什麼方法,目的都是調動學生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
在教學中,把「詩配畫」「詩配樂」「詩配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學生說說唱唱,玩玩演演,詩不離口。那麼,學生便能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在拓展延伸中,讓學生為詩詞譜曲,把詩詞改編成劇本,為詩詞配上一幅畫,那麼學生們將會陶醉於自己的創作中,獲得美的體驗,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展時,還可讓學生古今聯系,把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用古詩文進行表達,以激發學生學習和運用古詩文的興趣和熱情。
⑵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藝術
《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學習心得
延長縣小學 劉沁馨
古詩詞濃縮了語言文字的精華,字斟句酌,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代表了文字表達運用的最高境界。時下正全面復興我們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國學熱潮,小學古詩詞教學也愈來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古詩詞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不斷積累進化而來的,其表達藝術、遣詞造句形式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學生理解古詩詞,老師教授古詩詞都會有一定的難度。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積累進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氣息。不同時代的人,其認識事物的廣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樣的;同一時代不同的人,其觀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關注度不同,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心路歷程也不會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樣。教學時,教師如果不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就照本宣科地講解古詩詞,學生就很難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相當於找到了打開古詩詞殿堂大門的鑰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賞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就顯得有路可循,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解讀詩詞的內容。
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小詞,通過描寫清新秀麗的江南水鄉景色,表露出他悠閑自適,怡情山水、樂在其中的心志。詩的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的「不須歸」不是作者不能歸,而是因為他不想歸。張志和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他原本釣的就不是魚, 而是那份悠閑自在的心情。為什麼「不想歸」呢?我建議學生上網查閱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原來,張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變期,先是在「安史之亂」中顛簸流離,後來他的職場經歷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華出眾受唐肅宗李亨的賞識,被任命為翰林院待詔,因事得罪朝庭被貶謫,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從此,他看破官場,以奔喪為由辭官返家,隱居在太湖一帶,自稱「煙波釣徒」,情願扁舟垂釣,成為一位隱賢。因此,「不須歸」是作者不願再次入朝為官的意思,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淡泊、悠然脫俗的意趣。
二、品字析詞,進入詩情
古詩詞由於字數限制,每個字都是精華,古人稱之為「煉字」,即詩中的每個字都是經過反復冶煉的,「吹盡黃沙始到金」,詩中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是黃金。在古詩詞教學中,理解詩意的關鍵就在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詩眼。有的詩歌,詩眼在題目上,初讀時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門山》中的「望」字;有的詩歌,詩眼卻嵌在全詩的字里行間,需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楓橋夜泊》的「愁」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兒》的「悲」字等。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時,引導學生緊扣「詩眼」加以體會,能使其更好地進入詩境,感受詩的無窮魅力。首先,我指導學生通過自讀、范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全詩後,引導學生理解「危樓」就是「高樓」。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詩句來理解「樓高」,學生不僅從詩的前兩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體描繪中體會到寺樓的高聳入雲,還從詩的後兩句詩人夜宿高樓的心理描寫,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樓的高,當一生將最後一句「恐驚天上人」聲音讀得很響亮時,我馬上提醒他:「噓——仙人正在睡覺呢!別吵醒了仙人!」該生馬上心領神會,放低聲音、放緩節奏重讀了一遍——「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中,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寺再次呈現在面前。
三、由詩入畫,領悟詩意
⑶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論文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
⑷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淵源,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範,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滋養和熏陶,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古詩文在材料的選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極有可取之處。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說理的……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誇張寫實……分門別類,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可見,如果能切實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將使學生獲益頗多。
那麼,究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古詩文學習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體會,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熟讀
對於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讀時能讀得通順,做到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熟讀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能讀准字音,對文章的字詞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論語》四則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讀「zhī」,意思為「知道」,最後一個「知」讀「zhì」,意思為「智慧,聰明」。
2、讀准節奏,疏通詞句。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節奏,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如何讓學生准確把握節奏?我們一是把不同的停頓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節奏。
3、模仿練讀,讀出韻味。讀准字音,讀清節奏,只是誦讀的第一步。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鬱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於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據此指導正確的朗讀方法。教學中,老師正確的范讀非常重要,讓學生注意聽,小聲跟讀,再模仿誦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准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麼?因為這六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次,注意語調。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讀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讀得平緩,「不知」開始上升,「亡國恨」達到頂點,」恨」更重。通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激起心中的憂憤,領會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第三,注意節奏。誦讀中的節奏須著眼於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
4、圖文賞讀,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文章、詩歌,更深刻地領悟文意、詩意。
二、想像
想像是領會的載體,是創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教育家吳祖興在《語文教學應重視想像力的培養》一文中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背誦是汲取前人思想語言精華的最基本手段,而想像能使語言文字與情景結合而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從而大大增強人們的記憶力。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名言佳句,無不喚起了我們如畫的想像,所以,一經誦讀就永志於心。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詩歌誦讀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使其熟練誦讀的有效手段。那麼,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呢? .
(一)精心導入,扎實練習面對一首首不解其義的古詩文,如何讓學生去讀懂詩意,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在老師的精講中受啟發,在精講的「導」語中去想像,以達到理解並背誦詩文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山居秋暝》時,為了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詩歌內容,我首先在本課的導語上進行了精心設計,同學們在解題後,我接著說:「這首詩當中的第一句還被引用到廣告中呢!你們也想體味其中的妙處嗎?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這樣,老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同學們構建出想像的空間,讓同學們在好奇與想像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像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在讓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景講述,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當孩子們具備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時還要引導學生在「練」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誦讀實踐。在誦讀活動中,我首先讓善於背誦的同學介紹記憶背誦的經驗。在學生們方法各異的介紹中,我再向同學們做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即:在誦讀一首新詩時,首先要藉助注釋讀懂題目;接著去試讀詩文附註的詩歌大意,初步感知詩意後,再去觀察本詩的插圖,並聯系詩歌大意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最後,在詩意朦朧的想像中熟讀詩文,並在逐漸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詩意,直至背誦詩文。
當孩子們背誦了較多的詩篇後,鞏固背誦已誦詩文,恢復增強記憶能力,便成為突出問題。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輕松游戲,牢固掌握
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加快背誦的速度,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編玩一些別開生面的娛樂游戲,其中的編「謎」猜「謎」游戲,就特別富有情趣。
這里所謂的「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用語言文字敘述事物的特徵讓人們去猜測的謎語,而是由詩文內容通過想像所構建的簡筆畫面。構建這個畫面自然離不開學生入情入境的想像,他們把依據詩意想像的畫面,以簡筆畫的形式畫在撲克牌大小的卡片上,這就是一個謎語,這叫「觀畫猜詩」,出示這個畫面,讓別人猜想是哪首詩,詩文內容是什麼;還有的在卡片上只寫詩文的其中一句,讓同學猜說詩題和作者,並對出下旬,這叫「詩句接龍」,凡此種種,形式多樣。如,第一種的「觀畫猜詩」,有的學生在卡片上畫了一條小河從兩山中流過,小河上一輪太陽的旁邊畫了一隻帆船,這正是「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寫照。如此這般的,同學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撲克牌」放在口袋裡,在課余時間便玩此猜「謎」游戲,他們往往是三五成群,竟相比賽,樂此不疲。這樣,在入情入境的想像中,在輕輕鬆鬆的氣氛里,達到了對所誦詩文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辯論
理越辯越明,思維越辯越開闊。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引出對立觀點,讓學生各抒己見,以加深對作者觀點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初步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如講李白的《客中行》時,有學生提出,這首詩又稱「客中作」,在他鄉作客,那麼這首詩應當是抒寫鄉愁。馬上有同學提出反對意見,提出:著名的蘭陵美酒,帶著醇厚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如琥珀般光艷。詩人面對美酒,心情肯定是愉悅興奮的。是的,通過學生的這一爭論,讓大家更加透徹地明白了詩人雖然身在客中,可是樂而不覺是在他鄉。這首詩充分展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通過辯證理解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也培養了辯證思維能力。
四、作文
把古詩文作為材料提供給學生做作文練筆的材料;運用古詩文的寫法和技巧,指導學生作文。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材料,進行練筆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寶貴遺產,它們內容精粹,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感情真摯。詩人根據表達的需要,語言高度濃縮,概括,情節跨度較大。具有很強的跳躍性。這就使詩中存在了許多「空白」之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躍過的情節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練筆。
1.拓展外延,多角度練寫。
有些古詩文內容充實,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這就可以作為對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進行練筆。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應將詩的出處、背景,詩人的情感,詳盡地介紹給學生。在學生領悟了詩的內涵之後,讓學生採用多種角度進行練筆,擴寫,改寫,寫讀後感或由一首詩想到的,難忘的一節課等,給學生以發揮想像的自由。學生就會放飛想像,興趣盎然,入詩境,悟講情,出精美的文章來。還有許多詩作,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需要骨針對性地進行練筆。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以《啊,朋友再見》為題,敘述出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岑參的《塞下曲》讓學生以《飛將軍李廣》為題進行寫人文章的訓練。類似這些可以進行練筆的古詩文還有很多,如:《石灰吟》、《回鄉偶書》、《贈汪倫》等。只要悉心指導,許多古詩文都可以拿來讓學生進行整篇文章的練筆。
2.根據需要,有目的練習。
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訓練。這里所說的寫作訓練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片斷訓練。如:《江畔獨步尋花》要求學生根據詩作,描繪出一幅鮮花盛開、彩蝶飛舞、燕語鶯聲的春日江邊美景,對學生進行寫景片斷訓練。古詩文中可以作為片斷訓練的詩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教師選擇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地片斷訓練,可以使學生的語感不斷加強,詞彙不斷豐富,句子更加通順,條理更加清晰,最終達到熟能生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目的。
(二)、歸納方法,指導作文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範文。詩作中詩人所運用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可以說現在寫文章所運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詩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認真摸索古詩文的寫作運用規律,歸納古詩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古詩文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文。羅列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1.古詩《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被歷代無數讀者所稱贊,說是千古絕唱。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勾畫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圖,意在抒發作者內心的哀愁。但詩中並未直白的敘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處處景物卻在氣氛上刻畫出一種蒼茫凄涼的意境。從詩作中不難看出作者運用的是通過景物來襯託人物心情的方法。我們將這種寫作方法歸納為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景物襯托法。
2.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詩人在飽受戰亂流離之後,突然聽到勝利消息的狂喜情態。詩中作者通過「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動態的描述,使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聽到平叛勝利後的喜悅心情。我們把這種通過動作描寫反映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歸納為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動作暗示法。
3.古詩《詠鵝》作者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繪了鵝的形體,從「曲頸」到「白毛」再到「紅掌」,抓住了部位的鮮艷色彩「白毛」「紅掌」,還有神態動作:「歌」「浮」「撥」,把鵝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是一則描寫小動物外形的很好的範文。通過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與規律是「按順序,抓特點」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摸索中,我們還從古詩文中歸納總結出許許多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在從古詩文提煉方法時,教師必須注意重到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達到教學目的即可。這樣長期訓練,既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方法,又使學生熟吟古詩文,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素養。
古詩文教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體系,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商榷。只要我們去發掘其中的寶藏,踏實的進行訓練,相信學生會從中有所收益。
⑸ 淺談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古典詩詞語雖短,但意境卻大,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美育的好題材。但是語言版精練優美,表現了深刻權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然而,古詩詞畢竟與現在中小學生的距離較遠,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它的語法、平仄等現在已經不常用了,如果對其籠統的進行全面教學,耗時費力不說,學了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況且,由於各個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
⑹ 找幾篇 關於小學文言文的教學 的論文
我找到幾個,但是不是知網的 給你發過去看看吧
我找的不行?還是沒收到?
行不行給個話啊
⑺ 如何寫語文古文教學論文
1、因為古文是我國古代的文學
2、背古文下的注釋和課文
3、就是我們在古文中所找的通假字和多意詞
4、沒有啥方法就是死記硬背
⑻ 文言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文言文到底怎樣教
寶坻五中 吳淑靜 楊占平 許俊霞
【內容提要】為改變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老」、「慢」、「差」、「費」的教學現狀,優化文言教學過程,本文試從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實效兩方面,針對文言文教與學的特點,提出具體的做法,以促進文言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
激發興趣 精講精練 靈活方法 提高實效 積累遷移
「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而被選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優中選優。但是,無須諱言,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處於老(教學方法)、慢(進度慢)、費(費時多)、差(效果差)的狀態。絕大多數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畏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來自「教」的因素:許多老師仍採取傳統的逐字逐句的串講方式,讓學生記筆記,然後從中抽題訓練;或者偏重知識教學,把字、詞、句的理解、翻譯當作重點,其他都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或者一味側重背誦,讓學生背課文、背註解、背練習題答案。這樣的課堂,沒有體現新課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古文的精髓,談不到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們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必須大手筆地、適宜學情地改革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讓新課改的春風也度「玉門關」。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讓文言文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畢竟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教法不可能和現代文教法等同,但它並不是外語,和現代文有非常強的傳承關系,是「大同」、「小異」。所以,我們可借鑒現代文教學如講究合作、探究、開放的學習方式、個性化教學等成功經驗,形成有文言特點的、靈活而實用的教學體系。下面結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古文教學談談文言文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激發興趣。有了興趣才產生主動學習的可能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講課時務必腦子里時刻牽著這根弦。
(一)、教師富有激情。還清晰地記得剛上高一時語文老師楊乃林老師講宋詞的那節課,他從溫庭筠的《花間詞》講到詞風一變的李煜,講到「奉旨填詞柳三變」的柳永,講到豪放派詞人蘇東坡、辛棄疾,講到清朝的納蘭性德,講到毛澤東。讓我們震驚的是楊老師不看教案,而能把他們各自的代表作一邊背一邊快速寫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揚頓挫的誦讀聲和評論感悟,徹底把我們折服,宋詞真是太美了!我們急忙記筆記,楊老師笑著說:「不用記,不用記,以後咱們還會講的。」但我們哪肯罷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記第一句,我記第二句,他記第三句。真是語言美、藝術美的享受,如坐春風,讓我從此迷上古典文學。我這樣說一點也沒有誇張溢美。仔細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過這樣的課,讓您曾經有過很大的思想觸動?創造出這樣的課,老師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著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憂或憎。應該說,要想在課堂上充滿激情,教師就應熟悉歷史,讀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試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壯懷激越?不懂蘇軾,怎能領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棄疾,怎能理解「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無奈與激憤?教師的激情有助於學生產生濃郁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必會獲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使自己的價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華。
(二)、精心設計導語。讓每一節古文課的導語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樣、調動興趣的原則,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試舉幾例:以重溫舊知識切入,《核舟記》導語可為:「我們學過一篇描寫古代藝人技藝高超的作品,還記得嗎?還能背出一些語句嗎?」同學們是可以回答出的,接著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學習的《核舟記》是描寫雕刻家高超技藝的文章,請留心寫法上的異同」;《湖心亭看雪》導語為:「西湖是有名的風景區,我們學過很多描寫它的詩文。想想可以記起哪些?」同學們可以說出幾句,像「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等,教師接著說:「我們欣賞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麼樣哪?一起看看張岱的《湖心亭賞雪》」中的描寫;以名人名言、詩文名句導入,《大道之行也》導語為:「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嗎?」學生們已預習課文,大多數可以猜出應為「天下為公」。《三峽》導語為:「我們先一起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誰能說說「千里江陵」指的什麼,「萬重山」指的是哪裡?」這樣引到美不勝收的三峽;以古今對比導入,《捕蛇者說》導語為:「我們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百年來農民種地繳稅制被廢止了,而且政府還給予一定補貼,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作為對比的《捕蛇者說》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賦稅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以猜謎式入題,《觀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兒嗎?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錢塘湖驚心動魄的氣勢」。導語相當文章的開頭部分,豈能不吸引學生?
(三)、精心設計問題。課堂提問要求緊扣文章重點、難點,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領性,且盡量生動有趣。所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下面試舉幾例:《捕蛇者說》——文章寫了哪兩件事,以哪件為主?《核舟記》——本文結構是怎樣的?為什麼先寫船艙後寫船頭?《大道之行也》——大同社會什麼樣?它同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它可能實現嗎?《記承天寺夜遊》——蘇軾筆下的景帶有什麼特點?「閑人」指什麼樣的人?請回答「我認為蘇軾是一個( )的人」,你對蘇軾懷有怎樣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寫了何事,繪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點,使用什麼方法?你認為當今社會需要隱士嗎?《三峽》——山水有何特點?請你想像2009年三峽大壩建立以後,三峽會有哪些變化?《觀潮》——作者從哪幾方面寫「觀潮」的?本文在描寫浙江潮景象之後,為什麼又花大量筆墨來寫水軍演習和吳中健兒的弄潮?教師的提問少而精,保持足夠的吸引力。
(四)、創設輕松和諧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課堂是不是盛滿生機、充滿人文氣氛,需要師生協力打造,需要教師倡導、需要學生配合,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實現師生和諧的一體式。
1.精講字、詞、句。文言文字詞疏通需要花較大工夫,這是我們必須面對、承認的。如果還是教師一字一句地教,學生一字一句地記,當然重現死氣沉沉的局面;如果統統把字詞的解決都拋給學生,認為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那無疑是自欺欺人。講是必要的,問題是怎樣講,許多老師給出了適宜的方法即抓關鍵,精練習。首先布置預習,讓學生查工具書、對照註解初步掃清字詞障礙,這只是第一步,因為這些知識留給學生的印象並不深,很模糊。老師在課堂上沒必要串講,因為面面俱到,反而處處重點處處不是重點,也不過是「水過地皮濕」。我們選擇重點、難點的關鍵處點撥、講解,這些重難點的確定依據教師對文本的分析、學生的反饋。一般說來,每句文言需重點講解、識記的字詞在兩個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譯的句子「君將哀而生之乎」、「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之類並不多,其它均可讓學生輪流作小老師講解,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致,改變只純「聽」的被動,而為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的主動。
2.教學方法靈活化。每節課都有一個讓學生興奮的點。運用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手段如朗誦比賽、知識競賽、辯論會、故事會;多媒體、幻燈投影、圖片等創設教學情景,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他們能欣賞到文言文的言簡意豐的美妙,並體驗到主動學習的快樂。如教學《傷仲永》,我們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利用課下時間排演課本劇。終於正式「演出」了,學生們的表現令人非常滿意。每一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現了很多亮點,給老師帶來很多的驚喜。舉例說吧,原文對仲永父親短視貪利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細致的描寫,給閱讀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許多「父親」的形象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親」看到錢時努力睜大、再睜大雙眼的誇張神態,像「他」炫耀兒子時搖頭晃腦的滑稽動作,像「他」只認錢,即使是自己的姐姐來求詩也因沒交錢,堅決地不讓仲永寫,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樣去讀書學習時,「父親」的一句「你傻了?現在的錢多好賺呢!過這村可就沒這店了」等等。事實證明,學生的體驗表演絕對勝於講課 + 練習的效果。表演體驗法肯定適合《核舟記》中「大蘇泛赤壁」的人物描寫,可幫助學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動作。《三峽》預習作業與其他課文不同——不看課文,而是按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特點先描寫三峽山水,可純想像,可參照有關資料包括圖片進行描寫。課上再閱讀課文,看看酈道元是如何寫三峽的,選取什麼景物,依什麼順序?並體會語言的美妙。《記承天寺夜遊》可設計讓學生自由暢談心目中的蘇軾形象,可介紹他的軼事,可朗誦他的詩詞,可談他的性格胸襟。藉此活動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謝中書書》語言非常凝練,可作對偶句練習:出上句,找下句。或反過來。總之,課堂充滿多變的互動形式,可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服務。
3.講究教學語言。我們要求課堂語言文雅、幽默、親切、富有激勵性。如時時穿插精煉的成語、名言、俗句肯定會起到榜樣的作用,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名句名篇,還起到知識遷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學生可背誦、知道的寫雪的詞句。幽默親切的話語有助於消除師生間的距離,善解人意的、真誠的激勵話語會增添學生以溫暖、信心,從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二、提高實效。文言文教學在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有責任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文言文形式能力。具體如下:
(一)引導學生預習。重視預習,而教師要給予明確要求。或要求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藉助注釋,初識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與此同時批註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課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資料。還有每節課前都要提出一、兩個預習問題。質疑內容可從多方面進行:語言運用上、課文內容上、表現中心的手法上等。對這些問題教師認真審閱,做到心中有數。集中、分類後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問題,讓學生提問、討論、解決。所要注意的是——教師隨時檢查預習情況,絕不能放任自流。預習環節很重要,單說其中包含三個語文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藉助注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徑。文言文的語言知識零碎而龐雜,如字音、詞義等,多數要靠一個一個地去理解、體會,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培養自學能力,就要讓學生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邊讀文邊讀注釋的習慣,勤查字詞典的習慣,應該讓每位同學手中具有一兩本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關於搜集材料的習慣,起碼不坐等現成答案,而是主動尋找、整理、歸納,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東西,也許會在某一天派上用場。還有質疑習慣,正像愛因斯坦說的「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百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二)做好領讀。文言文教學中,老師們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誦讀。可以說,我們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種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范讀不一而足。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對知識的積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對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師們,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重視課文的誦讀,真正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卻非常少?是不是領讀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由於文言文生字多,個別字的讀音與今天通行的讀音還不一樣,有的句子不容易確定它的停頓等特點,讓學生聽一遍錄音或老師的范讀,就去讀課文,很難保證不出錯。只要老師在領讀時不出錯,一般情況下,學生跟著讀上兩三遍,再自己去讀,效果好。有的老師認為對初中學生還要領讀,方法太幼稚。我們覺得只要方法有實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級」。有的老師擔心領讀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感悟,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領讀有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因為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正確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
(三)重視字詞教學。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學八字真經應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們認為不能因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讓文言文也得學得模模糊糊。確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如果譯成現代漢語,是破毀了那種詩意美,那我們大可不譯,但你必得讓學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譯,並不影響對整句意思的理解,但還是要落實到字詞上的。我們讓學生先做掃清字詞障礙的預習,在課上精講精練,把基礎夯實。這里有一個培養積累習慣的問題。對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及其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現象,有系統地進行積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遷移,達到「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量變效果,才能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最好以板書、投影形式精講精練,讓訓練真正落到實處。如《捕蛇者說》有幾個實詞、虛詞可這樣歸納:指出下列詞語的一詞多義現象。
若:
①像 貌若甚戚者
②如 未若賦吾賦不幸之甚也
③你 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 若毒之乎
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
③毒害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賦:
①徵收 歲賦其二
②賦稅 復若賦
③文賦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乎 :
①疑問語氣助詞 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在 叫囂乎東西
③感嘆語氣助詞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於:
①在 吾祖死於是
②給 余將告於蒞事者
③到 積於今六十歲矣
④比 苛政猛於虎也
以:
①如果 以嚙人,無御之者
②用、拿 太醫以王命聚之
③因為 而吾以捕蛇獨存
④根據 今以蔣氏觀之
⑤表目的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而:
①表並列的連詞 黑質而白章
②表轉折 而吾以捕蛇獨存
③表修飾 時而獻焉
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還有幾個特殊句式,如定語後置「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賓語前置「吾誰與歸」、「何陋之有」 、「時人莫之許也」,詞語活用現象「君將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於前」、「稍稍賓客其父」之類應給學生解釋,不能因淡化語法就對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
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及一些特殊句式特點,才可以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關於文言文還要不要串講,這要靈活掌握,須看教材、學生情況而定。如果課文淺顯,就沒必要串講;有的課文可讓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讓學生在教師點撥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疏通文意,在教學中採取讓學生給注釋搬家的辦法,即有選擇地把注釋抄寫到課文中被注釋的字詞的下面或一邊,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抄寫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於記憶。生字詞的注釋就在這個字詞的下面或旁邊,學生只要讀課文就會看到,這樣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和識記。最後,字詞學習不能忽視鞏固的環節,課後要以卡片、圖表等方式及時整理、歸納,在一定時期里做些練習,其中讓他們嘗試做課外閱讀,選擇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練兵,或與課文有關的或同一為作者所寫、或內容有關或寫法相似均可作比較閱讀,有意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學以致用。
(四)促進學生感悟。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強調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我們都清楚,應該給學生留出感受、體驗與理解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中想像,體驗,品味,咀嚼。那麼,教師此時要務是幫助學生形成感悟,因語感的培養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身感受到、領悟到什麼,有什麼進步與提高。閱讀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理解的淺層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視為一種文化,一種文學。講析環節與現代文講析所體現的教學理念一致,採用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再細說。另外,古文教學還需注意從以下方面幫助學生感悟。
1.鑒於歷史原因,教師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課文涉及的有關歷史掌故、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分析《捕蛇者說》,就得讓學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張,憂國憂民的一貫情懷;中唐時期的賦稅制度。分析《記承天寺夜遊》、《核舟記》,就得讓學生清楚蘇軾的性格、胸襟、抱負和他一生的際遇。
2.加強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調動情感,關注體驗。以《童趣》為例,沈復描繪的是閑情,是童趣。學生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讓他們回憶自己童年趣事,課堂自然活起來,學生和作者情感了產生共鳴。再如《春望》,可聯系抗日戰爭、伊拉克戰爭發揮想像,體會普通人在戰亂中的感受。
3.指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進而解讀文本。如《記承天寺夜遊》傳達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嘆,體味「閑」的滋味——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湖心亭看雪》寫出作者不同於世俗的文人雅趣,從人物的行為動作入手:張岱於大雪三日、湖中人鳥俱絕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賞雪,是迥異常人的行為,揭示出他怎樣的心境呢?
(五)指導背誦。「腹有詩書氣自華」。朗誦和背誦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際過程中總結出的好方法和好經驗,我們也一向重視背誦。需要說明的是背誦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課程標准要求,初中階段需背誦詩文80篇,對許多學生來說是難題,他們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誦經常作為課後練習來處理,致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盡管學生也背書,但目的在於應付檢查,又因是強記手段,記憶當然難以持久。對此,可以多介紹名人的誦讀經驗、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誦《紅樓夢》,巴金曾說過:「現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里了」。我們提倡遵從熟讀成誦的自然規律,熟讀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這樣記下來的東西才能在頭腦中長期保存,到用時信手拈來。向學生推薦一些記憶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記》中「大蘇泛赤壁」一段,選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給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為深刻了,容易記且記得牢;線索法:《三峽》從夏水到春冬之時到晴初霜旦的順序;化整為零法,即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適宜較長的篇幅如《捕蛇者說》、《湖心亭賞雪》。
「源頭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有賴於教師課上的點撥引導,有賴於教師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的教學意識與訓練,有賴於教師汲取傳統教學精華又不斷創新的教學理念。記得特級教師韓軍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不能不想方設法讓我們的學生喜歡文言,欣賞文言,並從中汲取行文寫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營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准》
2.《語文教學通訊》2006.5
3.《中學語文參考》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