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評價
依據品德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一般採用如下評價的方法。1.觀察 教師通過對兒童行為的觀察並記錄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操作等各種表現,以此對兒童進行綜合評價。這一方法無論在《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都占據有特殊的地位。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都會通過他們的各種行為體現出來,是一種最為真實和具體的體現。憑借觀察,教師可以獲得每個學生的動態發展信息,同時,將這些觀察結果加以簡要而持續的記錄,對於教師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教學,因材施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2.訪談 教師通過開展與兒童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兒童發展的信息,並了解兒童思想觀念的變化。3.問卷 教師設計問卷和組織兒童回答問卷,獲得兒童急需解決的問題和獲得的成功,獲取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4.成長資料袋評價 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資料,這是評價兒童成長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5.兒童作品分析 通過對兒童各種作品、活動成果的分析,了解兒童活動過程和發展狀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帶來了學生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這樣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於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完成的各種作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一方面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體驗成功和進步;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交流和比較中進一步學會學習。6.描述性評語 對於學生的表現和作業,通過描述性評語給予評價,能夠發揮分數或等級評價所無法達到的作用。描述性評語,教師可以詳細具體地肯定學生的優勢和進步,更可以明確清楚地指出和分析學生的錯誤和不足。評價的過程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化指導,更有助於引導學生自我的全面反思。7.學生自評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或者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小學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展。教師在學生自評時要注意指導和幫助,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將評價的重心指向學習態度、過程及結果,而不是只關心具體的成績和表揚。8.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除了具有與學生自評相同的優點外,還能夠使學生加強與同伴的交流,體驗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發展自我認識。但是,由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原因,小學生的相互評價很容易流於形式,也容易偏離評價目標。因此,教師要重視且善於引導,使學生之間的互評成為他們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賞的過程。9.個案分析 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個案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選擇個別典型性的作業或成果,面向全班進行分析說明。10.書面考試和測驗 相對而言,《品德與社會》中有大量的知識學習,因此,傳統的書面考試和測驗也仍然在評價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採用書面考試和測驗,要避免死記硬背,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教師要追求測驗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體現靈活多樣。此外,要控制書面考試的次數和容量,防止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出現。案例一 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積累評價的信息資料 為了客觀、全面地評價和指導每個學生,我在「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中綜合運用了「觀察法」、「作品實績法」以及「游戲式測評法」,來掌握學生的「知識、技能、感情、身心的傾向」的發展狀況。每次活動後,我在「教學後記」中將孩子們最重要的語言和行為的要點記錄下來。比如:調查「綠色食品」時,一(二)班的范志豪小朋友成功地為教學拍攝了一小段錄像,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一改往日「湊合湊合」的活動態度,十分投入地參與小組討論,在活動中發揮了他的聰明勁。每次活動中我都保留了類似的「逸聞記錄」。本期,孩子們人手有一套與課程活動相應的配套作品材料。每次完成作品後,我都會讓他們進行口頭的自評和互評,我也會蓋上不同的小印章表明我對他們作品的看法。這些作品作為「標本」被保留下來,成為「能夠觸摸得到」的證明孩子們成長的實物。 期末,我校就「美麗的季節」這個主題,「品德與生活」和「藝術」兩大課程聯合進行「游戲式測評」。我們發現,這兩門課程在「季節變化」主題方面交叉的內容多,完全可以就一個游戲主題從不同角度考察學生的發展情況。游戲測評分班進行,每班圍成一個馬蹄形,被測評的孩子在馬蹄中心。主考老師親切地和他們交談,從談話中引出測評題目。現在,我試舉一例呈現測評的過程: 「龔媛,你好!你平時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小嘴那麼會說話。老師相信你今天的表現也一定很棒!」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呀?」 「夏天!」 「為什麼呢?」 「因為…夏天有好吃的,好玩的!」 「是嗎?能說說有哪些好吃的嗎?」 「有冰淇淋,荔枝,芒果,西瓜,哈密瓜……」 「哇!說得讓老師都想流口水了。那麼,有哪些好玩的呢?」 「可以游泳啊!」 「你會游泳!太棒了。會蛙泳嗎?」 「會,我還會仰泳!」 「你把教室想像成游泳池,表演一下游泳好嗎?」 「你的動作挺標准。你這么喜歡游泳,一定知道游泳時要注意的事情吧!」 「我知道…下水前要做一會運動;不能餓著肚子游泳。我們在水淺的地方游,要讓大人看得到…」 這樣,我們以一個相同的主題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學生。測評結果用一句描述性的評語記錄在「可愛的生活樂園」綜合評價表上,作為判斷學生發展狀況的參考信息。 每一位教師評價學生時,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關注兒童的態度,留心觀察兒童對活動的積極性、專注的程度、喜歡的程度,對周圍環境中重要事情、現象的關心程度,主動參與活動的程度以及情感的表現等。第二,在活動中關注動腦筋的程度,是否愛琢磨、愛發表意見、愛出主意、愛想辦法,是否有自己的看法,是否能應用學過的知識或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是否能想出各種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途徑和辦法等。第三,在活動中與與他人合作,是否能與同學、老師討論或商量問題,是否友好地與同學合作、有問題時能否協商解決,能否主動地爭取別人的幫助等。第四,活動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是否掌握與活動有關的知識,操作、表達所需的各種技能的程度。關注以上的幾個方面學生的程度和變化,就能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案例二 又臨近一學期結束了,對孩子們一學期的學習作一個正確的、有意義的評價,顯得迫在眉睫。如何評價孩子呢?我覺得必須根據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一、採用談心式評語。如「默默無聲的你,總是踏踏實實地干著。不是扣紙屑,就是發本子,凡是小隊長的工作,你總是搶先完成。每當看到你高高地舉起手,大膽的發言,老師真為你高興。這種具體的描寫和親切的對話式評語,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學生日常生活的關注、成長的關切和衷心的指導。二、指導式評語。如「劉林同學,想得到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嗎?許多同學是這樣做的:上課專心+作業認真+不懂就問+舉手發言。你做到了嗎?快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定能得到這把金鑰匙。」這種評語以其清晰明了的表達,給予學生明確的幫助。三、激勵性評語。如「陳超同學,你就像一條絲帶,小朋友就像一顆顆珠子,只要這條絲帶起到以身作則、互幫到助的好作用,這些珠子就會和絲帶做好朋友,永遠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串閃閃發光的珠鏈,好美!我希望佻發揮『線帶』作用,當好我的小幫手,行嗎?
❷ 如何來評價思想品德課
一、從課堂教學目標來評價 1、課堂教學目標是否完整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的方向、過程、內容和方式方法,關繫到課堂教學的全局,新課標確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2、目標達成是否學生自己通過合作、探究達到的。 《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學目標應由學生在主動探究、親自體驗中實現。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不能全程代辦、操辦。有些課堂盡管老師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觀看媒體演示、組織討論等,竭盡全力想要把課上得活躍一點,但課堂上的氣氛仍然沉悶。反之也有一些課堂,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亂哄哄,該講的沒講清楚,該聽的沒聽明白,課堂秩序失控,教學任務難以完成,這兩種課堂都沒有調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前者是強制,後者是放任。前者學生完全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後者將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成了自由學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學生的能動性教師應在激發上作為,而不是強制式作為,也不是放羊式的不作為。教師應發揮引導、組織、促進學生學習的「領頭羊」作用。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自己主動發現知識、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實現教學目標。 二、從教學過程來評價 1、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如何發揮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是否以「學生為中心」,處於課堂主導地位的教師的教學思想是決定課堂性質的首要因素,新課程課堂教學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結合,倡導合理靈活利用各種課堂資源和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構建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所以在新課堂中教師教學思想應定位為「以學生為中心」,即,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我倡導,在教學中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對於西部大開發戰略,你能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設?」學生可從環境保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人才和技術,加強法制建設,興建生態農業、加強管理和開發,發展旅遊業,合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多方面來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就能夠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是否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少教師對「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教育理念在理論上都明白,但實際操作卻與初衷相去甚遠,在我平常聽課過程中發現,一些老師仍然不知不覺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一堂課要達到什麼目標,要突出什麼重點,要解決什麼難點,怎樣達成目標,都是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好的,課堂上學生怎麼學、怎樣讀、怎樣理解都按照老師事先設計好的路線走。有些課堂把過去的「滿堂灌」變成現在的「滿堂問」,一堂課老師的提問多達二三十個其中有些問題根本就沒有任何價值。如此多的提問學生怎麼有足夠的時間去研讀課文,去獨立思考和探索,最終教師所提問題變成了教師的自問自答。這樣的課不論教師採用了多麼先進的教學工具(圖片、錄相、多媒體),也不管教師採用了怎樣新奇的教學手段(聽錄音、看錄相、做表演),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新課堂。因為表面上是學生為中心,實際上仍然是教師為中心,其核心是「傳遞」和「灌輸」。教師要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不僅要在教學思想上「放得開」,而且要在教學行為上「放得下」。 再次,師生互動有效。「動」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動腦、動口、動手的學習活動,包括教材中的「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課堂上的答問、討論、填圖、作業練習訓練等。有些課看上去學生思維很活躍,師生之間一問一答、一問齊答,事實上學生像一架預先設計好程序的機器,不動腦筋,不作任何思考。缺乏學生活動的課決非一堂好課。有的課學生的肢體雖然動的多,但學生不是主動的動,而是被動的動,或者是沒有思維的亂動,這樣的課也不能算是好課。因此,課堂教學評價不但要看學生表面的「動」,更要看學生內在的「動」。特別強調的是,這里「動」是教師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使他們的情感、思想一直處於一種躍躍欲試之中,這種「動」才有實效。例如:講授「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法律的關系」時,有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究竟哪個作用更大?」可以把這個問題交給全班同學討論,有的同學認為法律的作用更大,有的同學認為道德的作用更大,同學們爭執不休、各抒已見,教師不要急於告訴他們自己的觀點,可讓他們各自回去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安排他們進行辯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敏捷的思維能力,又張揚了學生鮮明的個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 三、從教學效果來評價 1、看知識掌握情況 一課一得這是我們對一堂課的起碼要求,好課要使學生有感悟,要使學生受感動,一桶水和一杯水,不僅體現在學生和教師的知識儲備上,更要看學生對這一杯水真正接收程度,還要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能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講究方式方法,讓學生完整掌握本堂課的知識內容,做到融會貫通。 2、看學生反思的空間 新課堂教學對教學環節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對一堂課所講的知識的整合,即給學生反思的空間,應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對一堂課的小結。是教師自己滔滔不絕、完完整整的總結?還是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總結、自己歸納。這是新舊課堂又一評判標准。給出時間讓學生自己總結、自己歸納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做法。雖然學生總結的不是那麼完整,不是那麼規范,也許有不少的缺陷,但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自己體驗,自己進步的趨勢。 四、從教師情感投入來評價 1、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投資」直接「控制」學生學《思想品德》的情感。 愛是教書育人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愛學生。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每課伊始教師的情感流露也是「感染」學生的又一捷徑:笑容可掬地邁上講台,把微笑、激勵帶進課堂,並把信任的目光投給每一個學生,讓汩汩清泉般的師愛流徹學生心田,喚起了學生心底的「愛」,師與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學生的潛能、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認知效益更大。 2、教師對《思想品德》的情感投入潛在「感染」著學生對學《思想品德》的情感。 《思想品德》教師的金科玉律是對《思想品德》的濃郁的興趣,如果連教師都討厭自己所教的學科,那麼學生便勿庸置疑地討厭這學科了,戲劇里有一句話:「自己不感動的戲,千萬別去演。」教師對《思想品德》的情感會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因此我要大聲說老師喜歡我們的《思想品德》吧。
❸ 思想品德課程倡導的對學生學習評價方法有哪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思想品德課和思內想政治課推進素質教育容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
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關注熱點;堅持與時俱進,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及教材資源;加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教學過程
落實以學生為本的要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倡導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以及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形式,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靈活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和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應用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
五、教師素養
教育理念新,理論素養高;教學基本功扎實;教育機智、教學個性特色突出。
六、教學效果
強調教學目標達成度,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參與度,課堂教學即時效果。
❹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及方法是什麼結合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因課而定、因人而異對學生
1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 本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在於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出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在教學實踐中 , 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我們常說,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變化著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憑借著教學經驗,及時地捕捉各種反饋信息,適時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並引導和指導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因此,教學中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並為教師提供反饋。 2.評價的方法有: ●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准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學生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紙筆測試:檢查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情況。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自己適用的范圍,教師應根據 具體情況靈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並在教學改革中探索創新,使其不斷完善。 結合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實際談如何因課而定、因人而異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 1 .課堂評價要講究技術與藝術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顯性的語言評價之外,還有更多的隱性的非語言評價,它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種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這樣的評價,充分地體驗了教師尊重學生的體驗,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溝通與交往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教學中,我們聽得最多的評價是「你表現真出色,老師喜歡你!」「你很有勇氣!」「老師把大拇指送給你!」「……」我們看得最多的是,老師們彎下了身子,專注地傾聽學生的發言;老師們溫和的笑容,如和煦的春光,充盈著教室的每一個角落;老師們鼓勵,贊許的眼神,專注地凝視著每一個表現自己的學生;老師們或點頭以簡單的嘆詞回應或帶頭鼓掌或送給學生一個熱情的大拇指……好的老師像樂隊的指揮,她的課堂評價適時調控,為課堂情感推波助瀾,積極發揮了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作用。同時激情反饋,給予學生以激勵性的評價,學生情感體驗充分,使課堂一次次達到高潮。評價,是以對學生真誠的關注為基本點,以激勵學生的信息發布為基本的表達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發展為目的。 2 .評價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感受狀態學生在課堂中自我感受是課堂教學評價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其一,評價的結果應該是「給予」。 課堂上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現多提問,那麼就應真正給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現的時間與空間,即使出現一些意外的、甚至荒唐的回答或做法也應寬容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真實的生活。其二,評價的前提是「關愛」。 缺乏真愛的表揚與激勵只能在課堂上造成師生之間的不和諧與尷尬。學生的心理感受良好,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成功的保障。他們在課堂上的反應、興趣、注意、熱情、評價、關注、交往等等,無不通過學生的心理感受表現出來。所以,關注學生課堂的自我感受狀態,評價才能真正地感動學生,使課堂更加生氣盎然。 其三.評價應該「尊重」。課堂上的尊重,不是頻繁使用「你真聰明!」「你真棒!」等簡單的語言,也不是一整堂課教師都強堆著笑,領著學生重復單調乏味的熱烈鼓掌,評價的核心是「尊重」。首先是尊重學生的人格。 老師要做到循循善誘:如我們可以對學生說「你願意說說你的想法嗎?」「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這樣的評價,使學生感到一種自信,認為自己行。其次是尊重學生的勞動。 對學生種種思維活動和學習成果,老師們沒有隨意否定,更沒有用老師的想法去限制學生。 其三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課堂評價要承認並善待差異。老師們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差異都應該給予了尊重,學生的表現,不管是精彩還是平凡,不管是個性張揚還是中規中矩,甚至在課堂上瞠目結舌,老師們都給予了同樣的關注和珍愛。 3 .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真正使評價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 比如當學生積極舉手但起來後又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輕輕撫摸孩子的頭,溫柔地說:「如果你還沒准備好,就再想想,不過我們都為你的勇氣鼓掌!」像這種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體驗也給予積極的關注,正是課堂評價的一種境界。這樣的評價,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4 .評價應關注學習效果的展示。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上,效果展示是過程評價的體現。在鼓勵的同時,應該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改進。關注學生的習慣、慾望、願望、主動性、情感體驗、合作與交往、學習心理等方面,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為。 5 .評價應因人而異有利於激發情感。 贊可夫說:「學生只有在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小學生心理尚未成熟,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他們缺乏自信,有時在課堂上會出現緊張、焦慮等現象,老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心理,知識結構,運用靈活多樣的語言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實效。例如:我我們對待性格比較外向並善於發言的學生,可以這樣評價:「能有這樣的想法,老師真為你高興」。對認識問題比較偏激、愛鑽牛角尖的學生,這樣評價:「能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你樂於思考的表現,不過在思考問題時,應學會從多角度進行靈活思考。」對問題思考很獨特也很深刻,但自己不善於與人交流的同學,老師的評價我認為可以從這里切入:「你的每次發言都能給我們喜悅,以後的學習能否與大家多交流,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思考、創造的快樂。」而更多的時候則需要客觀地指出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並給他們指引新的思考,研究方向:「你的觀點很好,但不太全面,這樣想,如何?」 當然,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這些無聲評價也非常重要。課上教師的眼睛務必不斷掃視,對專心聽講的學生,教師要用溫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觀望,使學生感到氣氛融洽,心態輕松;對走神的同學,教師要用嚴肅的目光注視,給學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對回答問題十分精彩的同學,教師要用喜悅的目光,微笑的面容和贊揚的手勢給予表揚;對思考、回答問題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配合語言評價,用熱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勢來激勵學生,使其能增強自信心。 改革學科教學評價,關注評價過程,發展學生個性是學科評價發展的新趨勢。讓每一個學生成為評價主體,隨時了解、調整、改進自己的發展狀態;促進道德內化;讓教師更加准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發展狀況,把握最佳教育契機,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實效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通過教學評價,讓每一個學生時時建立自信,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奮斗的目標,常常有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從自我體驗中主動、全面地發展,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最終目的。
❺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社」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小學品德與社會低年級思想品德的教育,而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地理歷史等的教育,至於教學評價方法看學生懂得正確與否,懂的是非觀念,對知識掌握的牢不牢等。
❻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社」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小學品德與社會低年級思想品德的教育,而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地理歷史等的教育,至於教學評價方法看學生懂得正確與否,懂的是非觀念,對知識掌握的牢不牢等.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❼ 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與評價的依據是課程標准嗎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多是在適合其形成和發展的道德、文化環境中,通過感染、碰撞,甚至揚棄等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漸塑造而成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學生在考試評價中取得多少分數,而在於讓學生通過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幫助他們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讓學生藉助思想品德所學的東西,幫助他們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處事、做人。
學生生活的領域是廣闊的,可以外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學之間,家庭之中,老師面前,社會空間等等,這些無不是學生思想品德表現的地方。而傳統思想政治評價僅依靠一張考卷來評定學生,這種評價往往是學生誇誇其談的「紙上談兵」,恰恰忽略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良好行為習慣的考查。用這種「單一考試評價」來考評學生的思想素質是單調的,也是不全面的,最終造成的是學生的「兩麵皮」和「雙重人格」的形成,為改變「單一考試評價」帶來的弊端,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真正發揮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覺教育和約束自己,自覺踐行思想品德學習內容,新課程標准在「評價的原則」中規定,「要重視學生、教師、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並倡導「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和「考試」等評價方式;採用「多元化」「過程性」的綜合評價,不僅符合了課程改革評價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更全面、客觀地評價了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和生活實際,使評價深入了實際生活,營造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環境,真正成為幫助和促進學生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的手段。
❽ 思想品德課如何才是有效的教學評價
什麼樣的思想品德課才是一堂好課?怎樣的教學評價才是有效的?為此本人結合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科研實踐,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一、在教學目標上,依據課程標准,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注重全面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所表達的「課程目標」,著眼於課程改革的整體要求,採用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這樣三個維度分別陳述的方式,並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這種呈現方式體現了從「以知識為本」向「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觀念的轉變。在教研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不是十分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有些教師受原有的教學大綱的羈絆,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勢」,主要還是「以知識為本」,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二是有些教師雖意識到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領,沒有把握其實質,最終仍不能將其真正落到實處。如何落實思想品德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這不僅僅是能否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問題,更是關繫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成敗的問題。筆者認為,實施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應注意全面性,做到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可有所偏廢。既不能只注重知識能力目標,而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也不能只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而忽視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失去積極的態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統帥的知識與技能,將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險的;反之,沒有知識技能作為載體和依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極其空洞和膚淺的。其次,應在講求全面性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就學科的整體特點而言,新課標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第一位,表明它是思想品德課的靈魂,是課程目標的核心要素。因而我們更應關注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只有突出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才能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真正體現出學科特色。就學科的具體內容而言,教學目標的設計因課而異,各有各的側重點。只有承認這種差異性,才能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深中肯綮,上出各課的特色,進而實現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二、在教學設計上,著眼於教學預設,著力於設定彈性目標,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強調生成性生成性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圍繞學生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可見,教學設計要為動態生成而設計,使教學盡可能在預設之內生成;同時,必須認識到課堂又是復雜的,教師在教學預設時,不必窮盡也不可能窮盡課堂上可能產生的各種變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也應十分注重生成性教學,這既是由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也是由思想品德課堂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一堂好課,必須使所有學生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真實的,才是最美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才能令人難忘!然而,相當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仍是預設有餘,而生成不足,給人一種「演戲」的感覺。這種現象在公開課、評優課中表現得特別明顯。這種「作秀」味很濃的課,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也有悖於「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有鑒於此,我們在課堂設計評價中,應注意考察教師是否正確處理好教學預設與動態生成之間的關系,做到既關注教學預設,重視教學設計;又著眼於動態生成,設定彈性目標,留有生成餘地。三、在學習方式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習環境,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突出建構性就課程性質而言,思想品德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倡讓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自主參與的活動,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建構對社會的理解與認識,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思想品德這一課程性質,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活動設計和情境創設,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體驗,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實踐主體性。所以,建構主義教學觀與思想品德新課程所追求的實踐性教學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它也是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評價中必須體現的教學理念。當然,課堂教學中建構性目標的達成,是很復雜的事。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也決非易如反掌的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建構性評價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間的課堂情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人」,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激發和培養。教師應始終是一個點撥者、評價者、引導者,把課堂學習時間充分讓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居於主體地位,主動展開思維。第二,針對性原則。教師創設的情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學生頭腦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和困惑點;同時還必須使課堂教學的建構性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適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活動真正能有的放矢。第三,有效性原則。也即教學評價必須考慮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終達成思想品德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考慮是否能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力理論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四、在教學對象上,承認學生的多層次性,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體現整體性和發展性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及其同事提出的一種關於智力及其性質和結構的新理論。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式,因而對所有學生都採用同樣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真正有效的教學是將學生的智力特點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相配合。可見,多元智力理論倡導的評價思想與新課程中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並且以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建立的「學生觀」「智力觀」和「教育觀」,將有助於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樹立積極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教師應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善於發掘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捕捉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智力領域中優秀品質向其他智力領域的遷移。二是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彼此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而且每種智能都必須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因而,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應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而靈活多樣,體現出教學的多層次性。為此,教師必須營造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氛圍,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參與的教學情境,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以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充分地發展。三是構建多元化、開放型的發展性評價機制。《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因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在評價方式上,可採用教師觀察、描述性語言、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包括紙筆測試、口頭測試等)等形式,以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在評價主體上,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合作評價、家長評價等形式,以盡量給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全面公正的評價,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在評價尺度上,應重視學生的發展程度,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評價目標,以使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真正成為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
❾ 如何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評價
思想品德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考查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所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成為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發展和教師提高的有效手段。評價不僅是考查學生學習水平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對教師今後的教學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合理的評價能促進各種教法、學法的改革,不合理的評價則會制約各種改革的進行,新課程改革目標能否實現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看評價制度改革能否與課程改革配套進行。評價改革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影響學生潛能開發、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促進評價由 「單一考試評價」向 「多元性評價」轉變
學生生活的領域是廣闊的,可以外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學之間,家庭之中,老師面前,社會空間等等,這些無不是學生思想品德表現的地方。而傳統思想政治評價僅依靠一張考卷來評定學生,這種評價往往是學生誇誇其談的「紙上談兵」,恰恰忽略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良好行為習慣的考查。用這種「單一考試評價」來考評學生的思想素質是單調的,也是不全面的,最終造成的是學生的「兩麵皮」和「雙重人格」的形成,招生學校「一考定乾坤」「認分不認人」,致使考生的「分數」和「行為習慣」脫節,出現了「一俊遮百丑」的現象,甚至將「高分低德」的考生錄取,而有些思想素質過硬,在學校、家庭和社會表現優秀的考生因一次考試發揮失常而被招生學校「拒之門外」。為改變「單一考試評價」帶來的弊端,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真正發揮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覺教育和約束自己,自覺踐行思想品德學習內容,新課程標准在「評價的原則」中規定,「要重視學生、教師、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並倡導「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和「考試」等評價方式;通過「多元化」「過程性」的綜合評價,不僅符合了課程改革評價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更全面、客觀地評價了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和生活實際,使評價深入了實際生活,營造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環境,真正成為幫助和促進學生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的手段。
二、促進由只重結果向結果與過程並重轉變。在傳統的評價中,評價指標單一,過於注重學生學業成績的結果,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察。這種做法卻少有對思維過程的評價,會導致學生對過程的忽視,只關注問題的結論,這不僅可能養成學生在知識探究中,一些似事而非的認識和習慣,不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而且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進而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新的評價要求,評價作業的設計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充分表現搜集資料、推理、判斷及得出結論的全過程。
三、促進評價由側重「選拔」向側重「學生發展」轉變,變「考查學生的過去」為「幫助學生的未來」。促進發展,是指在評價觀念上,確立「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評價」的基本觀念,讓一切評價圍繞「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宗旨,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例如使用激勵類評價
❿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如何實施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作為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必然和兒童的生活分不開的,是對我們小學低年級原有思想道德,自然現象,生活與勞動等等課程進行高度整和的基礎上生成的新的課程。每課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評價上,需要形成一種全新的活動化學習評價。通過教學,我覺得活動化的教學,更有利於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合理的評價,更能使學生展示出「真實」的自我。對學生的評價,要在評價目標,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上進行改革和創新。這學期中,我們對於評價方面在以下幾點做了嘗試。一、調整評價目的課標提出本課程的評價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活動的過程。二、體現新課程評價特點 1、評價既要結果,還要關注過程。評價不僅僅重視最後的結果,還要重視對兒童活動過程的評價。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評價卡,將學習過程中的小組討論、學生回答、合作意識、參與度等等納入評價中。2、努力做到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標准多元。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過去老師一人評價的現狀,將學生、家長、社區等引入,做為評價主體,參與對學生的評價。另外,我還倡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性,實施評價標准多元化。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縱向的比較。當然,我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過程評價積累的連續性、評價數據的採用、評價主體的配合等不利因素等,在今後的實踐中,我會不斷的嘗試與努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評價的功能。同時,也強調學生的自評,互評,家長評等。教師參評的合理機制,並且淡化量化。活動化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從結論型向問題型轉向,從靜到動,在活動中去發現,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三、評價方法新課程的評價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課程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提高專業能力。但現行的評價:一是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忽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這一功能;二是評價指標單一,過於關注學業成績的結果,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情感與態度的關注;三是評價方法單調,過於重視紙筆測驗,強調量化成績,對其他考查方式和質性評價方法不夠重視。為此,應該通過對學生有效的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建立自信,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1、客觀性評價與人文性評價統一。就客觀性而言,考試是為了真實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就人文性而言,考試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我們採取「等級+評語」的評定成績的辦法,堅持鼓勵為主,重視歸因分析,體現對學生人格和現實發展水平的尊重。在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評中,對學生的評價表就設計成「等級+評語」的形式:2、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統一。教師肯定的評價會強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否定的評價會降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開展自評、互評活動,更能激發他們的熱情,更能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 3、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統一。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只有把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真正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經過實驗老師的共同努力,在艱辛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快樂,更有值得探索的可喜之處。但是,我們很多老師在評價學生時,往往會或多或少地受到自己情感因素的干擾,使評價產生「偏斜」,如對後進生,只看到他的缺點,在整個評價實施中,難以落到實處。要學習、探索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將再接再厲,相信新課改能發出更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