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新課改中小學科學探究式課堂
新課程改來革猶如—股強勁的東源風,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引發了—場深刻的革命。而評價對科學教學具有不可忽視的導向作用,因此,要想使小學科學新課程改革順 利開展,就必須對評價加以改革,以全新的課程理念為准繩,以課堂教學評價為規范,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個性發展,強調對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跨學科 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多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Ⅱ 淺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怎樣開展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自己控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探究性學習,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探究性學習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我們教師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沒有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沒有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手段,沒有找准啟發探究的切入點,更可能所提的問題太難等等。受應試教育下填鴨式教學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地坐等知識,重知識記憶而輕問題思考,習慣於聽老師講解,習慣於背誦書本知識,忽略了語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一、創設情境,確定探究方向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定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的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如在教學《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這個問題,一位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海洋里召開一次魚類運動會,小鯨魚興沖沖地跑動參加,誰知被守門的大鯊魚拒之門外,小鯨魚難過極了,為什麼大鯊魚不讓自己參加魚類運動會呢?我們在座的各位今天就當一次海洋動物學家,告訴小鯨魚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動物學家的身份在小組中探究、討論、交流一下。」這位教師的話還沒說完,孩子們就紛紛投入熱烈地探究、討論之中。小組交流過後,教師當小鯨魚,請各位「海洋動物學家」給小鯨魚解答,大家都非常熱心地告訴小鯨魚:「因為你是哺乳動物,不是魚,所以不能參加魚類運動會。」接著舉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證據,還細心地講了鯨的演化過程,他們說的頭頭是道,看來真正讀懂課文了。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時而討論,時而深思,時而疾筆如飛,使整個課堂呈現出一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二、自主選擇,激發探究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裝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1、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內容一篇課文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每位同學的興趣著眼點均不同。有的同學喜歡朗讀,就去探究課文該怎麼讀,怎樣才能讀出情,讀出神;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課文中哪些句子含義深刻,該怎麼理解;有的同學不明白課文某些情節,就會帶著疑問去找答案,等等。總之,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提高閱讀水平。如曾經有位教師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當學生已概括出武松有:「豪爽、倔強、沉著機智、英勇無畏」的性格特點後,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最欣賞武松的什麼性格特點?」這下教室里炸開了鍋,各執己見,於是教師就來了個順水推舟,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欣賞的性格特點去探究。由於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自主選擇的內容,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2、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夥伴雖然現在教師們基本上都比較注重合作探究,但通常都是按前後座位編排的,這種合作內容的同學可以自由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共同合作。三、給予支持,重視探究過程探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無限激情,拓寬思路,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確定豐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進行指導,確保探究過程井然有序地開展,不能讓學生處於無政府狀態,感到漫無目的,手足無措,應該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所收獲。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當學生通過探究討論,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津津樂道時,他又不適電動地提出問題,把探究進一步引向深入:「如果三天之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計劃落空了,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即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各人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對課文人物的理解,紛紛發表意見:有的學生說,這樣一來,諸葛亮肯定會大難臨頭,栽在周瑜手上;有的學生說,諸葛亮足智多謀,肯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有的學生說,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也有失算的時候,例如他晚年的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所以,這一回他是凶多吉少……圍繞著對諸葛亮這個特定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一致,但都言之有據,對此教師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熱情地肯定了學生這種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學習精神,並鼓勵學生課後結合課外閱讀,對這一假設結局繼續探討。由於教師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因此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都關心一向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在此情境下命運會怎樣。並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思維發散中,主動去探究,去尋找答案。就這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引導,使探究越來為越廣泛,越來越深入,知識在探究中被獲得,思維在探究中被發展,素質在探究中被提高。四、進行展示,享受探究樂趣探究式學習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的、和諧的、互動的、多元的、綜合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的體驗,對問題也會出現獨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頗的,教師也應該肯定。因為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探究的成果,教師並且應該提供一個展示的平台,或認真傾聽學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結果,或激勵獨特的視角等等,總之,就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享受探究帶來的樂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平台,它體現了學生在探究中對成功的需要。新課程大力倡導在各科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學習,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Ⅲ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Ⅳ 小學科學學科整合課中怎樣運用探究式學習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所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新課程標准視野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是根據以下原則確定的:
科學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主體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活動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須有利於學生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
過程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過程的體驗。
創新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應當在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立足創新,重視創造出一些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把小學科學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整合、總結、歸納為:探究發現法、實驗探索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現狀調查法、作品製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擬創造法,下面談五種教學方法。
探究發現過程的活動一般包括以下過程:
(1)提出問題,引出課題,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意義、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好探究的准備;
(2)學生自行提出問題的假設和猜想;
(3)指導學生分組觀察、實驗,獨立進行實驗操作,獲得發現知識的實驗基礎;
(4)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結論;
(5)歸納總結,將發現的規律應用於實踐並進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題。
2.實驗探索法的活動目標一般包括: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對某些事物、現象的起因提出假設,在假設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實驗,開展實驗論證,使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經驗,增進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驗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命題,或者創設實驗條件,包括若干實驗提示,然後由學生分組開始實驗探索。
3.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法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有關專題,在小組的群體中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深入認識或進一步了解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所以比較適合在小學中、高年級使用。
4.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兩種:
(1)換位模式。(2)易境模式.
5.現狀調查法。
Ⅳ 小學科學課中如何運用探究性學習模式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自己控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探究性學習,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探究性學習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我們教師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沒有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沒有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手段,沒有找准啟發探究的切入點,更可能所提的問題太難等等。受應試教育下填鴨式教學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地坐等知識,重知識記憶而輕問題思考,習慣於聽老師講解,習慣於背誦書本知識,忽略了語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一、創設情境,確定探究方向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定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的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如在教學《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這個問題,一位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海洋里召開一次魚類運動會,小鯨魚興沖沖地跑動參加,誰知被守門的大鯊魚拒之門外,小鯨魚難過極了,為什麼大鯊魚不讓自己參加魚類運動會呢?我們在座的各位今天就當一次海洋動物學家,告訴小鯨魚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動物學家的身份在小組中探究、討論、交流一下。」這位教師的話還沒說完,孩子們就紛紛投入熱烈地探究、討論之中。小組交流過後,教師當小鯨魚,請各位「海洋動物學家」給小鯨魚解答,大家都非常熱心地告訴小鯨魚:「因為你是哺乳動物,不是魚,所以不能參加魚類運動會。」接著舉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證據,還細心地講了鯨的演化過程,他們說的頭頭是道,看來真正讀懂課文了。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時而討論,時而深思,時而疾筆如飛,使整個課堂呈現出一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二、自主選擇,激發探究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裝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1、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內容一篇課文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每位同學的興趣著眼點均不同。有的同學喜歡朗讀,就去探究課文該怎麼讀,怎樣才能讀出情,讀出神;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課文中哪些句子含義深刻,該怎麼理解;有的同學不明白課文某些情節,就會帶著疑問去找答案,等等。總之,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提高閱讀水平。如曾經有位教師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當學生已概括出武松有:「豪爽、倔強、沉著機智、英勇無畏」的性格特點後,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最欣賞武松的什麼性格特點?」這下教室里炸開了鍋,各執己見,於是教師就來了個順水推舟,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欣賞的性格特點去探究。由於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自主選擇的內容,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2、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夥伴雖然現在教師們基本上都比較注重合作探究,但通常都是按前後座位編排的,這種合作內容的同學可以自由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共同合作。三、給予支持,重視探究過程探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
Ⅵ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新的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基於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及特徵,結合本人教學實踐,以探究理論為指導,嘗試闡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及其評價標准,為有效實施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18世紀以來,探究學習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規模地倡導過三次,並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學習方式。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探究性學習在近幾年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主流學習方式,我國的教育研究者卻對這種學習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師將探究等同於科學探究,或者將探究性學習看成發現學習的同一詞,從而使探究性學習局限於科學學科;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是探究學習,從而將探究性學習不恰當地擴大,並將它與啟發式教學等同起來。北京師范大學李亦菲博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三個基本環節:(1)提出任務或問題;(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並獲得結果;(3)表達和交流。
二、小學語文為何要實施探究性學習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認為,小學語文學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學習。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新課改提倡課程的整合功能,而語文學習中往往又蘊含著天文、地理、歷史、自然、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一些人文性較強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內涵,對於陶冶兒童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對科普類說明文,引導學生去探究相關的原理,假想和推測它的前因後果,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也是大有幫助的。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我們強調探究,並不是強調讓學生參與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提倡以科學的態度去觀察、思考、分析、檢測問題上,讓學生由此獲取知識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養成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習慣。
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實踐方式之一,也是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麼,呢?
(一)多種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這種需要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不單純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認知與情感協同活動的過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誘人深入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給思維以強大的內驅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課文資源為憑借創設問題情境。例如一年級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學。拼音字母抽象難記,沒有規律可循。因此對於字母形的記憶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但是教師如果啟發說,b、p、m、f四個小傢伙很淘氣,他們分別藏在四幅圖中,你能分別找出它們藏在哪裡嗎?學生此時會興趣盎然地仔細觀察,對照四幅表音表形圖,將字母與圖一一對應起來,大體感知字形。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每一個字母與圖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最後鼓勵學生用各種材料擺出四個字母。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字母連同圖畫深深嵌入學生的腦海,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所以,教師要善於發掘教材資源,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
2、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創設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我在上課之前出示了一張塔頂上長著一棵大樹的圖,說:同學們,世界上有許多千奇百怪的事,你們看,覺得哪兒奇怪啊?學生紛紛舉手: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了呢?我順勢引導:是啊,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呢?答案就在我們的課文里,想不想快點去發現一下奧秘?於是,孩子們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展開了對課文的閱讀。又如《太陽》一課,有教師在上課伊始出示多媒體畫面:太陽金色的光輝灑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樹綠,花艷蝶舞,人歡馬叫……緊接著,太陽消失了,地球上暗淡無光,屏幕上隨之出現下列字樣:如果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學生齊讀這句話後,在腦中形成了若干問號,為什麼沒有太陽,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將消失呢?太陽與地球有什麼關系?地球上的萬物與太陽又有什麼關系?此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急著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展開探究。
(二)提供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加強過程指導
在小學語文課堂實施探究性學習,學生必須佔有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時間,因為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需要一個探究的過程,一個領悟的過程,一個思維加工的過程,一個自我消化的過程,一個親自經歷的過程。學生有了一定的時間,才有自主探究、領悟獲取和應用知識的可能。而且,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即需要有利於學生探究、運用知識的活動場地。單一的課堂空間,固定的座位,單調的黑板是不利於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但如果是課堂上的即時性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學習形式,它是學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橋梁。目前,一些人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則是給學生完全的自由,學生喜歡干什麼就干什麼,即使探究內容與主題毫無關系也無妨,不給學生絲毫的灌輸,不用組織學習。這實質上是對探究性學習的曲解,是一種放任自流的教學。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應該將傳統的單向被動的教學,發展為多向主動的創新教學模式。受心理、生理、認知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單純的自主學習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組織、幫助、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採用同伴合作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他們需要分析探究的問題或任務;需要利用多種方法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制定方案、獲得結果;需要通過表達和交流,驗證或修改自己的解釋,改進自己的作品。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組織和指導,使他們順利地完成探究任務,實現探究學習的目標。例如,我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指導學生進行了以下兩個探究學習活動。
1、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我先提供了四個具體的問題:蒲公英媽媽靠 —— 傳播種;蒼耳媽媽靠 —— 傳播種子;石榴媽媽靠 —— 傳播種子;豌豆媽媽靠 —— 傳播種子。接著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歸納和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獲得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這是一個基於閱讀和思考的發現型探究學習活動。在探究過程中,我幫助學生從具體事實中概括出一般的結論。2、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說說植物媽媽是怎樣傳播種子的。這是一個表達型探究學習活動,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我在布置的兩道課外作業中又安排了兩個探究學習活動。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提出的是一個基於查閱資料的發現型探究學習活動;表演植物媽媽安排孩子去旅行時和孩子的對話是一個旨在培養學生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型探究學習活動。這所有的探究活動,因為得到老師的精心組織和指導,都完成得很不錯。
(三)探究性學習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小學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重在過程。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就不應以成敗論英雄,旨在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探究水平不斷發展和提高。應側重評價學生參與探究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價值取向,不宜太過於計較學習結果,應側重評價學生的態度、方法,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不宜過於強調探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應側重學生自我、群體、家長的綜合評價,不能單以教師的評價為標准。現在提倡的檔案袋評價就是一種很適合你探究式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如每上完一節課,讓學生寫下自己探究的問題、取得的成果、自己的體會以及今後的展望。自己認為好的就放進去保留下來,不好的就換掉。一個學期結束時,再回頭看看自己的進步。這種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比一個簡單的分數更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
語文教學的改革已跨入新世紀的征程。新修訂的語文大綱、語文課程標准,都把探究性學習擺到了突出位置。以此為契機,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傳統教學的反思,啟動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實踐。可以說,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的研究正是方興未艾。但是,探究性學習要在語文課堂中得到真正的實施,還需要教師形成開放的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著眼於學生的素質培養,真正使學生自主發展、積極求索,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勇於實踐,敢於創新。
Ⅶ 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發展現狀個例研究的論文怎麼寫
通過寫國來內外研究現狀,可以源考察學生是不是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在寫之前,同學們要先把收集和閱讀過的與所寫畢業論文選題有關的專著和論文中的主要觀點歸類整理,並從中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寫畢業論文時,對這些主要觀點進行概要闡述,並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發表觀點的年份。還要分別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研究的不足之處,即還有哪方面沒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還有哪些理論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在研究方法上還有什麼缺陷,需要進一步研究。三、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應注意的問題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三是不要寫得太少。如果只寫一小段,那就說明你沒有看多少材料。四是如果沒有與畢業論文選題直接相關的文獻,就選擇一些與畢業論文選題比較靠近的內容來寫。
Ⅷ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Ⅸ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內容是豐富的,只要教師正確定位、
合理引導、及時調控、不斷總結,就會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