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設計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
游戲
Ⅱ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學習與總結
作為復幼師專業理論學制科的《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在改革的實踐中如何調整本學科的教改思路和教學實踐,從課程設置到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怎樣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幼兒教育對教師的要求,這是我們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學習後,使我受益匪淺,在幼兒園教師們普遍是談教研活動色變,許多人認為那是專家學者的事。事實上,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反思、提煉就是一種教研。完善教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包括組織教師的業務學習,組織交流活動,適當的集體備課,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討論以及共同創造、編寫教材和設計教學活動等等。讓資源實現共享,積集體智慧於一身,最後實現集體共贏,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Ⅲ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思路怎麼寫
教學活動《動物園里》設計思路 喜歡動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在最近的自由活動時,我發現孩子們說得最多的便是各種動物。他們喜歡聆聽動物故事,懷抱可愛的動物玩具,翻看各種動物卡片和圖書……動物們不時地出現在他們自編的故事裡、有趣的兒歌里、好玩的游戲里,它們那生動有趣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孩子。大家對動物抱有如此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們順應孩子們的熱點,和可愛的動物們交朋友,開展主題活動「動物大世界」。但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僅僅知道動物的名字,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因此在《動物大世界》主題中,我們主要以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情感為切入點,引導幼兒了解動物的神奇本領,探索發現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生存狀態,從而感受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類更是動物的夥伴。 數學活動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比較抽象、枯燥的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幼兒在游戲中輕輕鬆鬆的學習數學,寓教於樂,讓幼兒真正地體驗到數活動的趣味性,我嘗試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動物園里》。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兩點: 1、在猜想游戲中復習鞏固10的加減,根據動物圖形的不同特徵編題。 2、積極參與數活動,感受數學游戲的趣味性。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因此在活動中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領導和同行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謝謝。
Ⅳ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准備,教學過程。教學目標包括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過程就是你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你沒提供具體內容,我也不好分析,你可以在網上看看,參考一下。
Ⅳ 如何設計完整有效的幼兒園教學活動
一、樹立目標意識,促使教學的有效實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一方面把情感態度的目標放在首要位置,同時也指出幼兒階段認知水平的發展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對幼兒情感、態度、行為習慣養成的關注與對知識技能的重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不偏不倚、有機融合,這樣才能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長遠的發展。只有心中時刻裝有大目標,教學中才能科學而靈活調整小目標,也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做到尊重兒童的興趣,關注幼兒的情緒反應,積極回應幼兒的問題,滿足幼兒的需要,使全體幼兒得到「快樂地發展」。 二、回歸真實的教學,給予有效的引導 理想的教學活動是真實自然的師幼互動,是以動態生成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幼兒生來具有好奇心和認知的興趣,之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採取「游戲化」,是因為要在「教」與「學」之間搭建橋梁。因而在觀摩、教研活動中,教師們絞盡腦汁地尋找新穎有趣的教材,設計豐富多彩的過程,以期引起幼兒的興趣。而聽課者也較多的關注教學形式的「新、奇、特」,對於游戲與教學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游戲活動解決了教學中的哪些問題、游戲以這種方式進行是否合適等則較少探究,其實在這些公開活動中應該做到「真實自然」,敢於暴露教學中的意外之事,真實反映出幼兒的學習情況,再現原汁原味的師幼互動,將游戲的機制真實引入教學過程,而不是將游戲與教學生拉硬拽地機械疊加,應該尋找二者的結合點,使教學活動的「游戲化」成為幼兒主動學習、有效探究、發展能力的助推器。回歸真實的教學,走向教學的真實,也是新課改、新《綱要》賦予幼教工作者的神聖使命。 三、提供有價值的學習材料,支持幼兒有效發展 教師在選用教學用具時,首先應考慮它是否蘊含本次教學活動的價值,是否有利於目標的達成。應本著「一個活動解決一個問題」的原則,讓幼兒在操作時感覺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蘊含的各種信息去進行分析、思考,尋找出問題的答案,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其次,學習材料的選擇還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最後,學習操作材料的呈現與使用時機也需要經過思考後才能確定。這樣,才能保證幼兒能充分地利用材料去發現、學習,又不至於使材料產生負面影響。 四、精心設計提問,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為了保證提問的有效性,教師首先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應認識到幼兒階段通過信息的分析、綜合,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單純擴充知識更重要。不能頻繁地提低知識水平層次的問題。沒有明確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可以讓幼兒學會分析與解決問題,發展其分析、綜合、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也會引發幼兒間、幼兒與教師間真正具有交流性意義的互動,激發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情感。 其次,教師應重視提問的適切性。教師應選擇在幼兒「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之時進行提問。在提問的內容難度上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支架」,幫助幼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建構認知結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提問亦如此。可以從導入開始,也可以在活動中鋪開;可以採用尖峰式策略,也可使用高原式策略。更應鼓勵幼兒提問,與幼兒平等對話:幼兒可以自由答,集體齊答,討論交流後作答。提問應面向所有的幼兒,給予所有幼兒回答問題的機會,照顧到每個角落的幼兒,使「學習機會人人平等」這一口號落到實處。 最後,教師提問的目的在於開拓幼兒的智慧。如果在問題提出後,幼兒沒有思考或來不及思考,那就失去了「問」的價值。因而教師應適當延長問題的解答距。有研究者提議,教師提問後的等待時間至少應有5秒鍾,這樣可以給予幼兒更大的思維空間和較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幼兒有更多探究、發現、合作交流、實踐體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