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課堂總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結合實際,落實課程計劃。
二、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突破課堂教學,回落實課程改革。
嚴格按新答課程計劃開課設節。做到有課時、有教師、有考評,真正走進課堂,落到了實處。
為確保各學科正常教學,進行嚴格的查堂制度,一經發現甲課換乙課或放羊式教學等情況,立即登記,作為教師教學常規檢查的內容之一,並納入教師工作評價。
開展課堂教學交流與研究活動。一是進行集體備課,以備課組為單位,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由組內成員輪流主持,研究本周的教學內容、探討教學方法。
二是進行課堂交流,每位教師每學期必須上一堂教研課。上課後,及時進行說課、評課,總結成績,找出不足。
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小學教師怎樣開展教育研究
近年來,雖然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方興未艾,但是現有中小學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參照大學或專業研究機構的做法,
還沒有形成自身獨特的應有的運作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有其不同於太學和專業研究機構教育研究的特點,中小學
教師的教育研究範式也不同於專業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那麼,中小學應該形成怎樣的教育研究運作方式,
中小學教師應該怎樣開展教育研究呢?
一、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
面對信息技術給人們的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所帶來的深刻變革,面對知識經濟對創新能力的呼喚,面對基礎教育課
程的重大變革,今天的教師該怎樣當?我們的答案是:必須做研究者。
但是,不少教師認為我們有「課程標准」之類的東西,有專職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教師的任務
就是「執行」和「操作」,沒有必要去研究。顯然,這種認識不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也是片面的、不正確
的。那麼,教師為什麼應成為研究者呢?
1、教師的專業實踐僅依靠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的工作是一門專業,而專業活動有賴於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同時,專業活動的高度復雜性,致使專業活動存
在大量理論上的未知領域,而專業人員單憑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難以解決實踐情境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具體問
題。因此,專業實踐要求專業人員一方面要掌握運用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專業理論基礎上要進
行創造性的探索,解決原有理論未解決的實際問題,不斷地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把專業服務和專
業研究融為一體,專業工作者不但是專業服務人員,而且是專業研究人員。教師作為教育專業人員,他們既是教育
專業理論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又是這種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
2、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是一個再研究的過程。
教育科學理論揭示了教育現象的一般本質與規律,因而可以指導教育實踐,但由於教育科學理論並不能預測充滿不
確定性的每一個特殊的教育情境,因此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並不是直接的,要有一個中間環節,即創造性地運用
教育理論的環節。這一特殊的環節也是一個研究的環節,是解決如何把理論運用於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關於教
學模式、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改成果的推廣研究等。這一研究環節就中小
學而言,主要應由中小學教育實踐者承擔。
3、在研究性變革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名農村中學的校長,也是一名語文教師。在長達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邊從事
實際工作,一邊堅持教育理論研究,一生中寫了41本書,600多篇論文。他的研究工作,始終立足於學校日常教育
實踐,在研究性變革中創造出輝煌的教育業績和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而生動的教育理論。
學校生活是教育理論創新的沃土,教育實踐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然而,並非所有的實踐都能產生鮮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個人實踐知識」的不斷更新,只有研究性變革實踐,才是鮮活的教育思想和正確的「個人實踐知識」生
成的不竭的源泉。研究性變革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從一個農村中學的教師成長為
世界一流教育家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示。
育人的過程與研究的過程是統一的,割裂了兩者的聯系,教育勞動就會缺乏創造性,教師職業就會喪失內在的尊嚴
和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
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每個人總是生活在這樣的兩重世界:
實然世界與應然世界、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教師從事研究的過程便是超越實然、追求應
然,超越現實、追求理想,超越物質、追求精神的過程,是獲得事業發展、創造生命價值、體驗人生幸福的過程。
二、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研究者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有三種主要的活動形式:教育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研究活動。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因
為要更好地育人,就需要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提高
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學習和研究。
處於「教育教學——科 研——學習」這一連續體中的中 小學教育科研,具有不同於高校 和研究機構的教育科研
的旨趣 和特點。中小學教育研究的主 體,不是專業理論工作者,而是 所有的教師和管理者;中小學教 育研究的
選題,不是來自於上級 教育行政部門的布置和理論文 獻,而必須來自於學校改革的實 踐;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
的任務,是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是解決學校與教師面對的發展問題。而以研究的態度和方式去解決學校發
展與教師教育實踐中問題的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當然也期望發現規律,獲得教育科研的理論
成果,但主要的並不是為了建構系統的教育理論,而是更關注改進工作,獲得教育質量提高的成果,更關注提升自
我,獲得教師和學校發展的成果。
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層面,「發現」是研究,「應用」(應用理論去解決現實問題)也是研究。專家學者運用
科學方法,描述和解釋教育現象,探索未知,發現規律,是研究;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當事人,對自己的教育行為
不斷加以總結、反思與改進,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創造獨特的教育藝術,更新個人的實踐知識,同樣是一種研
究。而且,後者是不同於前者、不能為前者所替代的重要的研究。一個重在描述、解釋教育現象,建構理論;一個
直接指向實踐,追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一個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別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加以解讀;一個
置身於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動中研究教育。一個強調運用科學方法,系統收集、分析並解釋資料,以獲得可由
他人重復經驗的結論;一個更多地建立在反思的理性的基礎上,強調個人內在的對教育活動意義價值、運用方式的
自我解讀、批判與反思,以及同行之間的對話、交流,以不斷突破原先的認識框架、僵化的思維方式等,獲得自我
的專業內涵的提升和教育實踐的改善。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不宜用專家學者旨在建構理論的研究範式來規范教師
豐富多樣的個別化研究之路,不能用專家學者的研究範式來排斥、否認教師的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價值。
三、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
中小學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種提高教育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應用研究,主要是一種以解決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實
踐中運用的適用性和可行性問題的發展研究,是一種以解決具體教育問題為主的微觀研究,是一種在教育實踐活動
發生的現場進行的「現場研究」。總而言之,是一種以學校所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范圍,以
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要力量,並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於學校教育教學的校本研究。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的特點
和定位,決定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於專家學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特點和定
位,中小學教師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中小學教師更適宜於運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從事教育研究。
1、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並非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革新,與
「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謂行動研究,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由於行動研究的課題來自於教育實踐的需要,容易調動教師研
究的積極性;研究創造性地運用理論來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能夠使研究的目的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統一。 由於行動
研究強調「行動」與「研 究」的結合,因此它可以成為溝 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縮短理論 與實踐的距離,促進
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由於行動研究特別強調 實踐者的參與,主張在日常的學 校生活和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邊 行動
邊研究,因此有助於促進教 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成為研究 者。由於行動研究以改進教育教 學工作為首要目
標,因此它可以 幫助研究者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 展。由於行動研究不是某一特
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對教師是一 種「規范」的解放。行動研究的過 程既具有系統性、又具有開放 性,其研究
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 性,可以靈活地使用多種研究方 法去實現研究的目的。
行動研究的特點和優勢,比較適合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務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
究方式。
2、經驗總結。教育經驗總結 的目的在於正確描述(把握)教 育實踐中的事實及其產生的過 程,揭示事實之間的因
果聯系,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並 力求能指導以後的進一步實踐。 因此,完整的經驗總結的過程, 應當
包括整理事實、解釋事實和 抽象事實三個環節,它也代表著 經驗總結的三個層次。
以往中小學教師比較重視教育經驗的總結,近年來卻對經驗總結有所冷落,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實上,許多著名教
育家都是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總結自己的實踐,去探索教育的規律的;許多優秀教師也都是在不斷總結自己的教
育實踐經驗中認識和把握教育規律,並不斷成長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
如果他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科學地開展經驗總結研究,無疑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規律,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質量和效益。教師的教育研究在呼喚著經驗總結研究的回歸。
3、「合作研究」。這里指的是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合作開展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論的指導,特別是
教師初涉教育研究時,更需要理論工作者的幫助和建議。「合作研究」可以促進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的對話與
理解,改變各自固有的認識視角和工作思路,拓寬各自的視野,有利於克服實踐的盲目性,增強研究的時效性,使
教師的教育研究具有較高的起點。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學教師與教育理論工作者雙方取長補短,有利於激活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思維和教育實
踐工作者的理論思維,形成集體智慧的優勢,「合作研究」是溝通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橋梁。
4、「教例研究」。教師首先以「記敘文」的方式,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進
而以寫「記敘文」的方式,對「教例」進行研討和分析;最後,通過對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發現,或者通過
對一類教例的積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教例研究通過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由表及裡地
揭示寓於具體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在規律,是一種「臨床教育學」研究。實踐證明,教例
研究是一種適合教師的並能有效改進教師教育行為的研究方式。
5、「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以敘述自己的教育生涯為主,在自敘中研究自己的教學
行為,通過自我研究,總結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經驗和教訓,以改善自己的服務質量。
「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師從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對問題的解決形成初步的設
想,增強行動的計劃性、預見性;又要求對行動的效果進行觀察,並根據觀察記錄,思考自己的行動是否產生了效
果,還有可能產生怎樣的效果,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從而對行動設想、方案進行批判性的、持續不斷的檢驗
與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敘述」既是「行動」和「反思」的記錄,又是批判與反思的基本途徑。「敘述」具有強
制「反思」的功能。「敘述」與「反思」貫穿在教師的研究性變革實踐的始終,成為教師克服習慣性思維,獲得專
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四、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總結與表述
目前,以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為參照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現形態是文本化的,並僅限於研究報告、學術論文
和著作,其他的只能作為附件;而中學教師側重研究的是生動的、鮮活的、異常復雜動態變化著的實踐問題,研究
報告、論文和著作不只是教育科研成果惟一的呈現形式,經驗文章、教育隨筆、教育日誌、案例、說課方案、評課
意見、考試評析、教育辯論、教育規劃、校本教材、課件、教具等,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現形式,甚至教師依據
新課程理念上的一節充滿智慧的課,其實錄被作為教師教育的教材,不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動呈現形式嗎?
應該指出,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不能把教育科研等同於寫文章。教師的科研成果總
結,首先是「做得好」,其次才是「寫得好」。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是具有個性意義的「紮根理論」,從內容上
看,它是對教育經驗的積累、篩選和提煉,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產物,除了有一定的理論闡述外,應有教師自
己的「話語系統」,它是在質的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師內心體驗的、情境性、過程性的描述,它源於實踐,
高於實踐,既能有效地指導自己學校的教育實踐,又對於廣大教師具有遷移作用。
這里,我們就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見表現形式及其特點略作介紹。
1、經驗文章。經驗文章是通過總結成功經驗而寫成的文章。經驗文章重在專題,實用性強,自由活潑。
經驗文章的結構一般包含三大塊:論題,事例,分析。論題 要有價值,要新穎,要化大為小。 事例要上升到規
律,例子不能太 單調,要能夠從不同側面充分說 明經驗。分析要找出事例和結論 之間的必然聯系,看它們是怎
樣 成為經驗的。不僅要說出操作方 法,還要說出它的適用范圍和普 遍意義。
2、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是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感悟、得失以及心得體會的記錄,也可以記下自己
沒有參與的事實現象和行為過程等。
教育隨筆靈活、短小,一般是為一個材料而敘而議。常常是作者自己的「思維體驗」和「技術專修」。除寫自己的
經驗外,也寫失敗的教訓和其他心得體會等,但不以理論性、思辨性為主,而是以記敘現象、過程為主,議論只是
點睛之筆。
在結構上,教育隨筆有的以記敘為主,重在記下有關的教育教學的現象和過程,篇末簡單表明自己的觀點;有的以
議論為主,敘事簡略,只是議論的引子,著重要說的則是感受和感想。教育隨筆事例要新穎、典型,內涵豐富,議
論要科學、精闢、水到渠成。
3、教育評論。教育評論是對有關教育教學思想、現象、言行和教育教學個例等進行評論的文章。教育評論傾向於
對主體以外的事物作客觀評價,說長論短,激濁揚清,分析出好壞正誤。它帶有一定的理論和思辨色彩,但不需要
有完整的理論系統,大多是一事一評的小型之作。
評論的結構類似於學術論文(包括緒論、本論和結論),但大多是一個事例、一種現象的「小評論」。評論的對象必
須有價值,即有典型意義,有豐富的內涵,有新異色彩。寫教育評論要注意選准角度,深入發掘,找出其多種屬性
中最本質的屬性。教育評論的語言表達要分寸適當、深刻犀利,發人深省。
4、教育案例。案例是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
強溝通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專業化水平。
教育案例的結構包括標題、背景、問題、問題的解決、反思與評論等部分。國內外課堂教學案例撰寫的結構多種多
樣,但分析其本質特徵,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個部分組成。案例背景主要介紹案例發生的時
間、地點、人物等基本情況,交代案例研究的方法與主題等。案例描述主要是描述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景。案例分析
是關鍵,主要是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其內容可以是自己對案例的思考或運用理論進行闡釋,也可
以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撰寫教育案例時,要注意使用過去時態,將有關情節按一定結構呈現出來,不要就事論事,要就事說理;案例立意
要新,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分析要實事求是,有針對性,突出重點,抓住要害,揭示主題,找出依據,支持
自己的觀點。
(來源:《課程教學研究》2005.6)
3. 如何有效的組織小學課堂教學
小孩子最喜歡聽的是新奇有趣的東西,千萬不要「念課本」式講課,多講課外的回東西,然後結合答課本知識來講,就問問你自己,你小時候喜歡哪個老師講課?肯定是幽默風趣的老師講課,呆板的老師是不受歡迎的哦,祝你好運。
4.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什麼
課程標准中確立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需要教的。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種目標。圍繞三維目標,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共同步入的一種審美境界,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感情的、充滿智慧的、充滿變化的教育藝術。課堂應既有知識的傳承,更有情感的互動和生命的對話。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碰撞、能力的達成與精神的鍛造,構成了課堂上跳動的音符,演奏出和諧美妙的生命樂章,演繹不可重復的精彩故事。」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把知識教到了,似乎也就完成了授課任務,那麼顯然忽視課堂所承載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尊重,學生的智慧是不是被啟迪,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的課堂可以是安靜的,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應該是活躍和熱鬧的,如果我們穿上新鞋走著老路,課堂必然成為灌輸式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三維目標完成也是單一的。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乏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並不意味著三維對學生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而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位數學教師教學《射線》,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上了一條線段的端點,讓學生閉目想像,從這個端點出發可以向左或向右無限延長。然後,教師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物體?有的學生答陽光;有的答夜間手電筒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後,教師讓學生概括出射線的特點:一個端點,是直的,向一方無限延長。這樣的教學,很自然地實現了數學教學的兩個轉化:把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本課堂。我們的課堂不能唯課本,而是以課本為依託進行多方位的深度延伸,加強與學生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的聯系。其中,既要有內容的延伸、知識點的擴展,也有過程的展示、思維的發散。形式的靈活多樣,增進學生的生命體驗。
二、如何教
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它是本,我們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參對教材的說明理解的層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地深入地鑽研教材,注重對教材的補充、延伸、拓廣、重組,並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磨課必不可少。所有名師的教學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全國名師王崧舟老師應邀參加「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執教[清]納蘭性德《長相思》。王老師首先查閱網路和藏書,積攢下1萬多個評鑒《長相思》的文字。然後又深入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揣摩了《納蘭詞》,閱讀並深入剖析了朱光潛的《詩論》,朱自清先生的《說詩》,倘若沒有細讀的底子,倘若不曾走進納蘭的生平空間,倘若無法將《長相思》和納蘭的其它詞作建構起互文關系,我們一定看不到長相思課堂上的靚麗與精彩。當然,這些背後融入了王崧舟本人對自身的生命感悟、價值的取向。
如果我們也可以這樣深入備課,達到文本的言語出像出自自己之口,文本的精神內涵,好像出自於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豐滿、更深刻,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一定是張弛有度,信手拈來盡可驚。我們也更不必擔心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沒有知識儲備的問題,胸有成竹,自然自信滿滿。
其次,重點、難點把握好。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要知道本節課,重點是什麼?難點又是什麼?有時重點就是難點,有時重點不是難點,重點的地方怎麼重起來,難點的地方不能繞著走,要把難點深入淺出的破解開。一節課講完了,不能讓學生只是知道有這么個知識,至於如何運用,至於迷惑的地方老師也沒講開。重點不重,難點依舊難,那麼課堂是何來高效,很可能是無效的。長春版小語教材,內容很豐富每冊基本都是安排十二個板塊,有的是十一個板塊。內容文質兼美,但有些內容也很深,如《苦糖》,學生苦澀回憶的缺席,也是情感理解的缺失。怎麼來處理呢?如何讓學生感同深受?這就是教學的難點。
再次,要有一種洗課的意識。當我們的備課足夠深入之後,積累了很多資料,也會產生很多教學構想,這時洗課就很重要。課前的洗課,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東西,使課堂不臃腫,提高課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
取捨要准。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一定要學會忍痛割愛。該講哪些,追求一種簡單、豐滿、統一。關鍵是要找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線或點,然後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執教《清平樂・村居》一課。整首詞這個「醉」字是關鍵,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醉字組詞:喝醉、陶醉、沉醉。誰醉了?為什麼醉?對我們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是很平常的,為什麼翁媼會醉?作者也會醉呢?辛棄疾寫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也就自自然然地引入進來了。這一個「醉」字,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了它,以它為發散點。整首詞就形散而神不散了。
構建高效課堂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教師情緒對課堂的影響。魏書生老師在《提高笑對人生的能力》一文中說:「積極樂觀,笑對人生,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學生性格開朗、樂觀。」其實,一個老師心境如何,對於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心理學家曾經做過測試,擁有良好心境的教師,由於心境的自我內化作用,會感到班級的「調皮生」也不再那麼讓人討厭,對「後進生」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這樣就有利於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於亢奮狀態,必然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心境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必然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情緒可以是昂揚高亢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脈脈溫情,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師的靈魂在場,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才能使心的溝通和碰撞得以實現。
5. 小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學習策略的研究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調控策略的實踐研究
結 題 報 告
白石小學科學課題組 付日亮執筆
一、課題的提出
科學課較之自然常識課的最大區別就是教學目標變革,引起學習內容、活動組織、課堂形態、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終落實到課堂上,表現為教學的主體性和開放性。這給學生的科學學習提供了自主和選擇的空間,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開放和創新的空間。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積累科學事實與現象,豐富探究經歷。因此科學課的開放性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主要表現在教師對科學課堂的組織和調控上。
在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實行開放、民主的教學環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主體性教學的支柱,更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圍。但現實中教師要實現課堂真正的民主開放,做到「亂而不散」,卻並不容易。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這也就決定了科學課活動多,材料多,實驗多。而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總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他們喜歡各種操作活動,卻缺乏自製力,該制定實驗方案他們卻盲目地急於操作,往往教師良苦用心准備的材料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為他們隨意玩樂創造了條件,造成課堂紀律的混亂,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而科學合理的課堂調控能高效地傳遞教學信息、整合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課堂調控的成功與否,決定著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當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取得。小學生在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區別的,如何成功引導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親歷科學、感悟科學、體驗科學」,主要取決於教師採取怎樣的策略對課堂進行合理調控,充分利用課堂中的各種有效資源,把握和調節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處於最佳狀態。
二、課題的界定
課堂調控是教師對課堂上學習情境的創設控制,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對達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的策略使用,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用。
課堂調控策略是指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不斷地生成,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目的、有意識地採取的一些教學方法、技巧。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個整體的掌握與調控意識,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以及教學對象的不同,有機整合、重組課堂生成的新的有效的資源,靈活運用課堂提問、教師角色轉換、課堂信息重組、課堂評價等策略,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行動者,個性化地展開與教師、文本、環境諸因素的對話,從而促進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符合《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並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2、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策略、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理念,逐步構建起兒童的外部世界知識,從而使得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
3、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理論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學生在探究的內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學生主體的這種不成熟性決定了他們還不能成為完全獨立的探究主體,探究活動還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來進行。而不是放棄教師的主導,放任自流。教師的「導」正是為了使學生逐步成為真正獨立的探究的主體。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有結構的材料」是指根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精心設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所提供的教學材料的有機組合。它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小學生在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區別的,如何成功引導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親歷科學、感悟科學、體驗科學」,經歷科學家式的科學探究過程,少走彎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收獲?這一切,取決於教師所准備的有結構的材料,取決於教師如何利用這些有結構的材料對科學課堂進行適當的調控和引導。
准備好了有結構的材料,並非就能構建一堂好的科學課。只有合理、有效地對材料進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調控科學課堂,實現教學的優化組合。如何使用有結構的材料呢?
1、對材料進行適當處理。
並非所有的材料取來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構建科學課堂,還需對材料加以適當處理,使之與教學實踐更為緊密結合。材料是死的,怎樣使材料活起來?這就需要加上教師的智慧,對材料進行適當的處理,使之成為「有結構的材料」。
如教學科學五上《陽光下的影子》,通過測量竿子在陽光下影子長度、方向的變化來掌握相關知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學生扶著竿子,曬在太陽下,不適合;如果不扶,竿子又無法始終自行直立於地面。對這些材料加以處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細長筷子,插入裝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處理後,就便於學生能長時間地進行准確觀察與詳細記錄,從而了解有關影子的科學知識。
又如教學科學三下《流動的空氣》,按教材所示,通過花露水香味的傳播使學生感受到空氣在教室里的流動。而在實際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傳播不是很快很明顯,學生體會不深。對此材料進行處理,改用有較強揮發性,且氣味明顯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學生在短時內便能明顯感受到汽油的氣味在室內的傳播。另一活動:通過觀察香點燃後的煙的飄動,了解空氣的流動。因香的煙細而淡,很多學生無法觀察清楚,對此材料進行處理,在點燃的香後掛上一塊黑布,在黑布映襯下,煙的飄動相當明顯,學生能有較形象地感知。
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
要使材料有結構,不僅要注意材料的種類、材料的組合,還要考慮根據不同課型,選擇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過對材料的控制來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
(1)教師指定式。
在科學教學中,有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都有嚴格的實驗操作規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動和調整,這時教師只能給學生提供指定的材料進行操作。如,酒精燈的使用、測量水溫的方法等等。
(2)自主選擇式。
課中有多個問題要研究,或者有多種方法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只需要將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證明自己的設想。
如教學科學五下《測量擺的快慢》,學生需要探究擺速與角度的關系,擺速與繩長的關系,擺速與擺重的關系,為保障學生有充足的探究時間,因此課堂上重點讓學生選擇一個因素開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實驗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讓學生選擇研究哪一個問題,明確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後,自主選擇所需材料開展活動。而不是將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給學生,反而會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造成干擾。
通過提供幾組實驗材料供學生挑選,在無形中對學生的實驗設計有一種指導作用。學生在這些有結構的材料的無形支配下,會有各種較為合理、科學的實驗方案,避免了學生思維的漫無邊際而影響教學活動的實施。從而使學生經歷「選定研究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選擇有結構的材料」這一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創造力有了充分表現的時機。
(3)依次呈現式。
隨教學進度依次提供給學生,材料的提供時機一定要恰到好處,切忌簡單機械、整齊劃一。有些課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問題,那麼,每組材料之間就得有極強的先後邏輯順序,就得分階段提供各類材料。這樣,材料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問題的復雜性,並使學生在逐漸復雜的問題中,思維活動步步深入,步步推進,繼而給人以強烈的探究慾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進一步發現。同時,材料的依次呈現,也可在無形中調控課堂紀律,避免學生隨意操作而影響教學活動。
如教學科學五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教材在編排上就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從模模糊糊感覺到物體的沉浮與輕重、體積有關,在後續活動中又感覺到沉浮與輕重、體積無關,最後又感覺到與輕重、體積還是有一定聯系的,這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歷程,都依賴於有結構的材料。這些「有結構的材料」只有隨著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導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樂趣,使探究活動循序漸進。如果一開始就全部呈現,不僅無益於學生的探究活動,反而會因為學生隨意瞎擺弄而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又如在教科學四下《簡單電路》一課時,給學生1個燈座,1個帶電池的盒,2根導線,問學生你能用這些做什麼?很快學生組成了一個簡單的電路。我再發給學生1個燈座和1根導線,問:你能在這個電路的基礎上再加1個小燈座嗎?學生依照我的提示和材料顯示出的信息,動手組成了一個串聯電路。接下來我再提供1根導線,問:你能在原有的電路基礎上再用上1根導線,改裝成一個新電路嗎?學生會思考這根導線加在什麼地方最合適,從而自己組裝出一個並聯電路。以上的實驗材料,緊扣「你能利用它做什麼」依次提供給學生,「它」就是結構材料,是「它」在調控著學生的思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思維發展,而非簡單地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利用有結構的材料,在原有電路的基礎上改裝,使學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最重要的問題上,避免那種盲目將已經裝好的電路拆開再重裝,浪費寶貴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成果。整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無暇顧及其他的事,避免課堂上「亂」而「無序」的現象出現,教師既調控了教學,又把握了課堂的「秩序」。
綜上所述,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調控課堂,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需要廣大科學教師值得關注的一個話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學思想。教師只有精心的設計、選擇、提供相應的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調控學生的思維,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使他們比較容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使他們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教與學是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探究型學習的基礎和保證,但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並不意味著學生探究學習的完成,教師必須深入領會探究學習的實質,以一個平等研究者、促進者的身份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經歷探究歷程,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二)利用科學、有結構的語言調控課堂教學
在科學課堂中,引導課堂教學開展的因素,除了有結構的材料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載體,那就是教師的語言。科學教師的語言,體現出一位科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促使科學探究活動順利、深入開展的根本保證。科學課堂中有結構的語言是指教師的具有引導功能,能體現探究的層次性和科學性,並能夠引導明確指向教學目標的語言。它能夠引導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的典型行為和思維過程。教師如何通過對語言的調控,突出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藝術性,以此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氣氛的渲染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取知識。
1、有結構的語言是科學的語言
科學的語言首先應該是具有科學性、嚴密性、合理性。應有別於其他學科課堂教學的語言,這樣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科學」的環境,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的求學與嚴謹,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教學中要使用科學專業術語。科學的語言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專業術語,而不應該使用日常用語。這樣為學生學科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昆蟲單元中,教師往往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把昆蟲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觸角叫作「須」。這些微小的一個字、一個專業詞能給學生帶來點點滴滴的積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用詞要准確。科學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講究用詞的准確性,科學課課堂上不應該是出現「語言味」,有些學生喜歡把語文課內學來的生動字詞運用到科學課上,在這時教師就需要糾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事物概括的准確、簡明,有一定的明確性、描述性。比如,在描述貓的腳掌時,可以說「貓的腳上有一個梅花狀的肉墊,能夠使它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很小」,而有些學生會說「貓的腳上有一個梅花狀的肉墊,能夠使它行走時無聲無息」。同時,如果學生使用「小貓很調皮」等擬人化的語言,教師應該加以糾正。
2、有結構的語言是必要的語言
在科學課中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具備科學性、合理性。敘述要有針對性,要層層推進有根有據。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滿懷樂趣和興趣去參與對智慧的挑戰活動親自體驗這種充滿思想智慧的「生活」。科學課課堂出示給學生的材料必須是少而精的,是最簡單而且又能指向科學概念的。有研究者發現,在一堂課中,不合格的教師講話的時間佔到80%,而成功教師的講話時間只佔20%。因此,科學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必須是少而精的,在關鍵的時候要能給學生指點迷津,引導科學探究的深入開展。教師講的越少,學生自己的發現就會越多,探究活動開始以後,要盡量不向全班學生講任何東西,因為那樣做會使學生停止探究和思維,迫使學生注意聽教師的講解,不得不將教師的觀點變成自己的行為,轉移自己的積極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被動接收。
(三)巧妙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有效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標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中,我們的課堂變得更為重要。課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主陣地」,因此課堂的調控能力成為新課程下教師的主要素質之一。盡管是以「學生為中心」,但學生畢竟是學生,所以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來自自身、學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這里的突發事件主要是指學生一方而言),打斷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師生們的思路。對於這些突發事件,若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會導致一堂課教學的失敗。因此,科學教師要運用教學機智,隨機應變地巧妙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有效地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那麼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突發事件呢?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師處理地好,教學的整體損失較小;有的教師費了很大的力氣,卻沒能處理好,且給全班同學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學習上較大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處理好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是多麼得重要。但是,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是要講方法和藝術的。該如何做呢?
1、教師在處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靈活機動。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個性品質,家庭背等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愛說活,自尊心很強;而有的屬於外向型,活潑開朗;有的學生是「單親家庭」。因此教師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
2、採取的手段要盡量多樣化,否則學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兩下子」就會進行抵觸式的「抵抗」。所以教師應盡量利用無聲的眼神、表情、動作與有聲的語言配合,方法多樣進行教育,盡量使學生在心理上取得認同,並要防止學生行為上的反復。
3、教師的語言運用要恰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判斷要准,要做到「一針見血」,不能然學生抓住你的「不是」,並且使用的語言要恰當准確、嚴愛有加,切不可過多的使用非教學語言,更不能諷刺挖苦。評價也要恰當准確,切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全體同學的反感。
4、課下處理要即時到位。對於課下要處理的問題一定要做到及時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則,一是達不到預期教育效果,同樣的問題以後還會出現;二是長此以往,學生會對你產生一種「不嚴謹」、「好忘事」的印象。
因此,教師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教師要具備一些特殊的能力,能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
1、教師要有細致敏銳的觀察能力。教師要運用細致敏銳的觀察力,迅速捕獲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反饋,並及時分析,正確判斷,隨時調整教學容量、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以獲得教學的主動權。
2、教師要有及時有效的調控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一定手段對學生聽講狀態和對教學過程進行調節控制。教師的調控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調控學生聽課情緒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獲取知識;二是調整教師講課速度、方式、步驟和環節,保持傳遞知識信息的渠道暢通無阻。
3、教師要有高超准確的解惑能力。面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甚至是離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熱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導。為了適應學生主動學習和敢於質疑的精神,教師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信息,以便為課堂教學提供廣闊的知識背景。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思、去問,不怕學生多問,深問,怪問。特別是對有「獨到見解」或「異想天開」、「別出心裁」的學生更應格外保護。
總之,處理好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的確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教師以後的教育教學行為,可能會覺得學生很不好教。所以提高課堂的調控水平和突發事件的處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准備階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
①制訂實驗方案。
②成立課題組織。
③確定實驗班級。
④收集資料,完善方案。
⑤進行必要的實驗前測。
2、實施階段(2009年9月—2009年7月)
①依據方案制訂分階段工作計劃。
②制度化地開展和實施教師的學習研討活動。
③進行階段性論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研究方案。
④撰寫論文,深入組織研討。
3、總結階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的資料和成果。
②撰寫實驗報告和課題研究論文。
六、課題研究的成效
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除以上歸納的幾個調控科學課堂教學的策略外,還在課堂、教師、學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師生得到共同成長。
1、構建了動態的生成課堂
(1)教學環節彈性控制。①提出彈性問題。「彈性問題」是指問題富有挑戰性、包容性和針對性,能有效地激發和導向學生進行動態生成的思維活動。②留下彈性時空。我們每節課至少要有1/3的時間甚至2/3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小組討論,大組交流。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大家趨同時,讓思維發散的學生發言,因為他的發言是引發點,能觸發更多的生成性資源。
(2)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我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開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幾種方法: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培養「合作意識」的一種教學形式。②「質疑式」。「質疑式」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要形式,我們認為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並最大限度地為學生開辟質疑的時空。③「對話式」。「對話式」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
(3)教學評價多樣結合。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將即興評價和延緩評價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趣、靈感參與課堂交流,從而促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了更多的靈活性、生成性和豐富性。
2、教師的素質得到了有效的促進
課題的研究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理論水平、課堂教學能力、課題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教師對有效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新課程的要求有了較深入和明確的認識。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師的理論素養。教師在實踐基礎上撰寫的論文和案例分析等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次,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運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較有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老師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教研室專家的認可。
再次,教師的研究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師從不懂科研為何物到初步掌握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運用與日常教學研究中。可見,課題的研究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在課題研究課中,我們從典型的學生身上發現,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能善於傾聽,理解他人發言,並能抓住要點講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普遍有問題意識,敢於質疑問難,發表意見,有獨立的思想,善於總結學習經驗,在實驗探究活動中既能表現自我的個性,有創造性,也能與學習夥伴認真合作,相互幫助,優化學習效果。從實驗課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所學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善於觀察,對探究的問題有獨立的選擇性,在小組活動中善於討論,善於總結歸納小組意見,自主學習能力有了長足發展,學習成績也有了飛躍式的提高。
七、研究反思
1、生成性教學的多變性、復雜性,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對每天都在進步成長的學生,如果我們仍固守著陳舊的經驗去操縱教學,那麼課堂生成將成為難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們必須加強課後的反思,經常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不斷加厚自身的專業底蘊,不斷錘煉和提高課堂駕馭和應變能力。
2、「教」的重點在於為「學」服務,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進「學」上。所以,「教案」應該成為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案,學習什麼,怎樣學習,教師在何時點撥等構成導學的主要內容。教師的職責將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成為一名顧問、交流意見的參與者,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並幫助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
3、教師在課堂上不能追求熱鬧場面,要以高質量的問題來激活學生高質量的思維。這就有賴於教師對自身行為的研究與調控,有賴於教師對學生學習現狀、學習環境、學習心態的研究與設計。正因如此,教師才具有「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將表現為高效的「引導」功能。
4、教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但也不能一味地跟著學生的興趣跑,面對學生中涌現出來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和問題,教師必須把握正確的「度」,分清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無意義的,捕捉和發散那些對學生個人成長有利,也符合科學課價值觀的生成,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避免無效生成。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解讀》 郝京華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小學科學教育「探究-研討」教學法》 (美)蘭本達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4、《以結構性材料實現有效探究與意義建構的統一》 黃曉冬等 網路文章
5、《科學究竟是什麼》P46 張紅霞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版
6、《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P215 喻伯軍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2005版
7、《課堂掌控藝術》 蔡楠榮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6版
6. 突破小學課堂教學重難點的方法課題的研究背景應該怎麼寫
1、當代教學論的原理當代教學論對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強調在教學中必須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掌握科學的方法,為終身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基礎。「自主探究」吸取了「問題法」、「發現法」等優點,基本上應用科學研究的步驟,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發展認識能力,培養研究、探索、創造的態度和方法。因此它著眼的不僅僅是一篇課文、一項知識、一堂課、一段時間,而是利用課文,活化知識,舉一反三,著眼長遠。它不但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甚而要學生知其必然,從而給學生指出探究問題的方法,授之以漁。2、教學心理學的原理。學習心理過程有「學—思—疑—問」四個必要的環節,其實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只有在這樣一個的過程中,才能既獲得新知,又提高能力。學習心理的研究表明,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小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去自主探究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是自主探究高效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3、「探究—研討」教學法的借鑒。這一教學法最大的特點,是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由他們自己對「有結構」材料的觀察、分析、討論得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教學中教師把以教材為範例的學習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內容;師生之間通過語言表達交流、補充各自的看法,使得個別的認識向一般意義的認識升華。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是為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並激勵、引導兒童獨立思考,自行探索,發表創見,培養創新能力。4、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在學與思的關繫上,孔子認為應當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學習和思考必須結合起來才有收獲。孔子曾對他的學生夏說過,「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種學習過程體現了「學、思、行」的辯證統一。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些「門道」,變為自己的「本領」(能力),最大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用這些本領去發現解決新的問題,做到「舉一反三」,從而實現課堂的最終高效。三、研究的目標1、確立小學自主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2、構建教學中自主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3、研究探討具體的教學操作方法,探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規律。四、課題研究的內容1、探討自主探究高效教學的一般要求。討論的要點有教學目標、教學思想、對教材的理解、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教學氣氛、教學手段、練習與習題、教學評價、教學成果、教學范圍、對教師的要求等方面。
7. 高效課堂小學語文教學教研主題有哪些
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環節:
確立主題,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研討。
8.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一些細節上入手;
一、充分預設,提高教學准備工作有效性
進入新課改以來,「無法預設的精彩」——「課堂生成」被很多教師盲目拔高,導致很多教師不致力於課前的梢心預設,而將課堂實際效益更多的寄希望於課堂上的隨機生成,從而導致課堂上教學時間的浪費。其實對於更多的一線教師,尤其是更多的年輕教師來說,課前充分的預設對提高課堂實際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備課強調獨立鑽研、自主備課與合作研究、集體備課相結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加強同教研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共享收集的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點難點訓練點,商討有效高效的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沒有學生高質量的預習准備,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執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並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比如熟讀課文,學會生字詞等,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節省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四是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於學習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二、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准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l.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教學結構: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致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後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范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4.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准。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5.教學資源: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教材資源與擴展閱讀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三、自覺反思,提高教學監控行為的有效性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課堂教學監控行為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整學習方向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進教師自覺形成教學內省力的一種方式。教學監控行為應該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僅僅是在教學活動之後的一個教學反思。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涉及對學生課堂學習實效的監控與對教師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
對學生課堂學習成效的監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評價。這種評價首先是一種完整的評價,包括激勵和批評;同時也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評價,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機械頻繁地評價;還應該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指導作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對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應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師反思機制,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評價,一方面個人勤思考、勤動筆,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同時,根據教學情況適時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預案;另一方面加強反思的交流與研討,從反思中得到啟迪和升華,取得進步。
9.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設置小組研討的問題
改善教研工作,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
1.明確與具體化小學語文課文教學
如果要明確與具體化小學語文的課文教學就是要明確和具體化課文教學目標:因為現在新的課程標准提出三維目標教學的思路,又因為語文的內容較復雜,所以三維的目標不好把握和落實,把握不了三維的目標擬制以及實施的方法,新課程的實施工作無法開展,降低了教學質量,所以明確和具體化課文教學目標是目前小學語文教研的重要課題。
2.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的教研質量同時被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所影響,現在的教學效率較低,付出太多的努力但是達到的教學效果不大,教學問題頻發,甚至是教師教學方法不當,講不清楚,以致於學生總是一知半解或者記不久,影響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所以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法,根據情況單獨指導學生,在課堂中添加趣味教學,好讓學生記得牢,易理解,能夠融會貫通。增強教學效率。
3.提高小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方法增多,以致於小學生見多識廣,甚至對某些方面的認識還要超出老師所知道的范疇,思維很是活躍、不穩定,但是小學語文的課文內容以及課堂的教學總是落後小學生思維,跟不上他們的思維發展,導致了難以維持課堂上的的紀律,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所以為解決好這一問題,提高小學生對課堂教學積極性,應該多了解小學生的想法,在課堂多進行互動,培養學生課堂愛提問和回答的習慣,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
4.情景化教學的融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情境,對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情景設立可以調動學生感情,誘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擴大想像的范圍,培養創新思維,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多設立情境,這就要教師要進一步研究教材,准確把握好課本上內容的語言、所蘊含的情感以及反映的某種現實,再藉助其他教學工具設立出課本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滿足學生需求的課堂情境,全面利用學生的所有感官來感受情境中所要表達的意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學生自主學習。
5.提高小學語文老師的水平和素質
往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學習上的問題,單獨解決不了,這時就要向老師進行求助,需求老師的幫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以及解決的想法,也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知識,以備不時之需。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將遇到的問題放到合作學習小組中去談論需求解決的辦法,也可以交流和發言,吸取別的同學的成功的學習方法,教師也應該加入到裡面去,點撥,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動手的意識,引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互相監督,增強學習的能力。教師也要增強自身的知識,參見各種講座或者培訓,提高自身的素質。
6.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如果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須改變教育的觀念,尊重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學習的氛圍,能夠降低學生學習上精神的負擔,教師要時時關愛、鼓勵學生,讓學生產生濃烈求知的慾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能夠主動進行探究。和諧的課堂中以及氛圍,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全面發展。
7.多媒體技術的融入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引用一些多媒體的技術和設備,由傳統的教學方式向現代的教學方式轉變的變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的技術圖文和聲像並舉的優點,使用一些設備來為教學服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興趣,突出其變現,突出教學效果,有利於他們能夠更快的獲得知識,建構以及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