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問一下,這個視頻中的舞蹈是漢朝的舞蹈嗎叫什麼名字有完全版嗎
這個視頻出自於於正的《美人心計》,《美人心計》是講風姿妖嬈的漢室後宮中,版幔帳幕簾之後的美人權爾虞我詐、鬥智斗勇的故事。
舞蹈名字叫《長安歌》,因為是出自描寫漢朝的電視劇,所以我想應該是漢舞,電視劇中有很多。
B. 漢代舞蹈
九圖網:中國舞蹈發展史
全書以8章篇幅和132幅伴文插圖,系統地論述了我國舞蹈藝術自原始社會至明清時期產生、發展、傳承、變異的歷史軌跡,...夏商奴隸制時代舞蹈的發展 第三章...舞蹈藝術取得重大發展的漢代 第五章...
www.9tu.net/240232/ 5K 2005-12-18 - 網路快照
http://www..com/s?ie=gb2312&bs=%BA%BA%B4%FA%CE%E8%B5%B8%B5%C4%B7%A2%D5%B9&sr=&z=&cl=3&f=8&wd=%BA%BA%B4%FA%CE%E8%B5%B8&ct=0
C. 漢代的舞蹈是如何演繹的
據文獻記載,漢代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一種宴飲時即興舞蹈或主賓相邀起舞的習專俗。前者屬多屬自娛性質,通常是先歌後舞。漢高祖劉邦創作《大風歌》時就是先擊築而歌,然後起舞。後者是稱為「以舞相屬」的禮儀性舞蹈。「屬」即邀請之意,「以舞相屬」就是主賓相互邀請跳舞,以溝通情誼,表示友好和尊重。一般由主人率先跳,跳到客人面前,盛情相邀,這時客人必須起舞回報,舞罷再邀請另一人跳,依此循環。這種舞蹈活動對人們的姿態、儀容等有很多要求,違反了這些規矩就是失禮。例如:若是被「屬」者拒不起立或起而不舞、舞而不旋等都是對邀請者的不敬。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蔡邕就因為在宴會上拒不應屬,惹怒了太守王智,結果被誣告,落得流浪江湖。
無獨有偶,據《三國志•魏志•陶謙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記載,三國時人陶謙也是在宴席間得罪了郡守張磐———當後者跳舞屬他之時,陶謙勉強相報,但該轉身時卻不轉身———從而激化了二人之間的矛盾,致使陶謙不得不棄官出走。由此看來,「以舞相屬」不僅是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一種社交手段,也是他們互示愛憎、表明志向和意趣的方式。
D. 雅樂舞蹈的漢代雅樂舞蹈
漢代創作了一些具有民間風格的雅樂舞蹈。漢初巫風很盛,漢高祖祭祀天地山川使用版了北方的秦權巫、晉巫和南方的荊巫、漢巫等。巫教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是運用歌舞娛人的手段, 巫 、 舞 同音,巫者以舞降神。漢高祖曾下今天下立靈星祠,祭祀靈星成為全國性祭祀活動。靈星是天田星,主谷,又稱後稷神。祭祀時跳靈星舞。靈星舞大概起源於民間的農作舞,又用於祭祀,以後升格為雅樂舞蹈。舞者為童女16人,舞蹈動作是教民種田的勞動過程,模擬農業勞動,有除草、耕種、耘田、驅雀、舂簸等動作。從西南地區傳入中原的賨人舞蹈《巴渝舞》,本是一種民間舞蹈,傳入中原後成為宮廷舞蹈,以後又演變為雅樂舞蹈。 巴渝舞 和 靈星帶 同屬群舞。
漢代編排有序的群舞,注重隊形的整齊,動作的規范,整體感強。很少運用多層次的隊勢、參差不齊的舞姿、此起彼伏的舞動、豐富多變的場面來表現舞蹈的內容、美感和意境,大多是用 大齊舞 的編導手法來表現群舞場面,在整齊、統一、協調的律動中,使人感受到群體的力量和美感。漢代群舞保存了古代舞蹈質朴無華的風貌,具有統一、協調的特徵。
E. 漢代《干戚舞》展現了怎樣的舞蹈形式
《干舞》即《盾來牌舞》,在源漢代也很著名。山東微山縣出土的一方漢畫像石上,就記錄了漢代的這種盾牌之舞。「在畫的右方有一對舞人左手執盾牌,右手執刀,做蹲襠步姿勢,二人一攻一守,一進一退,對峙比武。二人的盾牌高近三尺,寬約尺余(以舞人身量為准),為長方形。右方舞人,頭挽椎髻,精神抖擻,盾牌移在左側,露出大半個身體,意在進攻;左方舞人似戴面具,盾牌掩護,身體後躲,刀豎身後,敗勢已成。」
F. 漢代的舞蹈有哪些
那是在西漢時期,長安宮廷里出了一個舞技絕倫的女子,她叫
「趙飛燕」,原名宜主,是西漢漢成帝的皇後和漢哀帝時的皇太後。她因為容貌姣好,舞技出色,所以深受漢成帝劉驁的專寵,貴傾後宮。趙飛燕父親趙曼是漢代宮府的家奴,日子過得窮困潦倒。趙飛燕生下來後,趙曼因為無力撫養,他便將趙飛燕送給別人家撫養。當天晚上,趙曼總是夢見嬰兒在哭。趙曼不忍心,他又把趙飛燕抱回家中勉強養活。而趙飛燕因為家窮,很小去陽阿公主家做了一名歌舞伎。趙飛燕天資聰明過人,她練就迷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漢成帝劉驁喜歡游樂,他經常與富平侯張放出外游樂。有一次,漢成帝在陽阿公主家見到趙飛燕後,他大為歡喜,很快就召趙飛燕入宮,封為婕妤。
漢成帝極為寵愛趙飛燕,沒多久就立趙飛燕為皇後,從此趙飛燕開始顯赫一時了。
趙飛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麗動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傾倒了漢成帝。趙飛燕的秀麗姿容,輕盈身材和出眾的舞技,使得她在後宮嬪妃中如鶴立雞群。趙飛燕表演的一種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漢成帝十分著迷。
當時,長安宮廷中有一灣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間有一個小島,叫做「瀛洲」。漢成帝命人在上面築起一個高約13米的檯子。
有一次,趙飛燕身穿美麗透明的薄紗在瀛洲檯子上跳舞,下面有樂隊伴奏。漢成帝親自指揮,看著高台上的趙飛燕飄飄欲仙的樣子,漢成帝格外高興。
趙飛燕玩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襲來,趙飛燕薄薄的衣袖也就隨風飄舞起來了,好像她也要隨風飄去一般。
漢成帝很是著急,他趕忙命人用力拉住趙飛燕的衣裙。自此以後,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帶走,他特意為趙飛燕建造了一個名為「七寶避風台」的住所。
還有,因為那一次意外,待到風停舞罷後,趙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從此以後,後宮中開始流行了一種有皺褶的舞裙,名為「留仙裙」。
甚至,漢成帝還為趙飛燕特製了一個水晶盤,他命令宮人托起盤子,讓趙飛燕在盤子上起舞,這樣倍增飄逸輕盈之美。趙飛燕還擅走一種特別的舞步,這種舞步叫做「踽步」,她走起來花枝顫然,姿勢非常優美。
漢代宮廷舞女除了趙飛燕以外,還有一個舞技高超的女子李夫人。李夫人出身於世代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家庭,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後來李延年因為擅長歌舞受到漢武帝喜愛。有一次,李延年在漢武帝酒宴前獻歌道: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了後嘆息說:「好歌!但是世上真的有這樣的絕色佳人嗎?」
李延年便將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引薦給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便召見李延年的妹妹,他發現李夫人果真妙麗善舞,舞技高超絕倫。漢武帝非常喜歡李夫人的歌舞,便立她為夫人了。
後來,漢武帝在宮中時時欣賞李夫人的高超舞技,他也越發喜歡這個絕代佳人了。
但是好景不長,幾年後李夫人去世,漢武帝無比懷念李夫人的舞技,於是他命令畫師將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畫下來,然後將畫像掛在甘泉宮,這樣他就可以時時回憶起李夫人昔日美妙的歌舞表演了。
漢代還盛行一種《劍舞》。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中原大地紛爭不斷,因此習武之風盛行。那時由於金屬冶煉的技術不斷提高,「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愛戴。
漢代人們大多佩劍,這也逐漸成為一代代文人武士的必備行頭,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劍舞》流行於漢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記載漢代《劍舞》表演情形的史籍中,最有名的當數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了,其中《項羽本紀》就講述了「鴻門宴」的故事,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范增數目項王,舉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王,庄不得擊。
後來出土的畫像石上也有關於此事具體刻畫,在漢代,也許是劍器原本就充滿了動作性,也許是漢代樂舞的表演者們對舞劍有特別的偏好,所以《劍舞》形象在出土的畫像石上所見極多。
在河南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上,就有3人共同舞劍的生動景象。左側一人坐胯虛步,右臂揚起,劍鋒向下,似乎正在做出擊准備。中間一人身形碩大,立掌待勢。更加精彩的是畫面右側的舞劍者,手揮雙劍,大弓步,與中間一人對峙,極富動感。
其他《劍舞》的形象,有橫劍馬步蹲襠者,也有平劍蓄勢待發者,還有拔劍怒目而立者,這些形象各顯神氣,有的《劍舞》表演者手持一把劍,還有的表演者舞動雙劍。
漢代的《干戚舞》,也被稱為《盾牌舞》,這種流傳於上古大神刑天的舞蹈在漢代也非常著名。後來山東微山出土的畫像石上,就記錄了這種盾牌之舞。
在畫像右方有一對舞人左手執盾牌,右手執刀,做蹲襠步姿勢,兩人一攻一守,一進一退,正在對峙比武。兩人的盾牌高近一米,寬約0.3米,為長方形。
右方舞人,頭挽椎髻,精神抖擻,盾牌移在左側,露出大半個身體,好像要進攻一樣;而左方的舞人戴著面具,他拿著盾牌掩護,身體後躲,刀豎身後,明顯他已經呈現敗勢了。
還有,漢代《建鼓舞》形象也非常多,除了《建鼓舞》之外,多數鼓舞都沒有特定的名稱,但是在後來出土畫像中卻極為常見。
《建鼓舞》,也稱作《應鼓舞》,是漢代當權者召集號令以及開府問事時禮儀所用的鼓,這些鼓既代表著某種禮樂規格,又象徵著使用者的權勢地位。根據古籍《禮儀·大射》中記載:
建鼓在阼階西。建鼓的形制一般是以兩根立柱吊懸一面大鼓,立柱腳下有四足,如同卧獅之腳,立柱上方裝飾著華蓋,並有鳳鳥的形象,很是好看。
《建鼓舞》舞者有的是在建鼓伴奏下起舞的,也有邊擊打建鼓邊作舞姿的。
後來出土的畫像磚石上與建鼓一起出現的舞者,大多數都是男性,這也許能夠說明《建鼓舞》是一種很有陽剛之氣的舞蹈表演吧!
《建鼓舞》的舞姿也是各種各樣,有騎馬蹲襠式,有大弓箭步的,有跨步跳擊的,有擊打之後向後折腰的。
G. 漢代著名的雜舞《巾舞》有著怎樣的表演形式
《巾舞》是漢代著名的雜舞之一。舞者手中持巾而舞,因此而得名。表演者多專為女性,她們所持之「屬巾」,有長短之分,多用綢條製成。舞蹈的時候,表演者在「巾」下裹一木棍,帶動綢條揮舞。山東安邱縣的一方漢畫像石上,有《巾舞》的典型形象:「一高髻細腰女子,下身穿分成四片的舞裙,其長及地,不見雙足。裙叉開得極高,從腰部就開始分片」,「舞人手舞雙巾,雙巾在身體兩旁轉環飛舞,舞人上身略向後仰,頭稍偏於一側,雙手抱在胸前,似是作曲線退步的繞巾動作,身段優美,姿態生動,表現出舞蹈美的韻律感」。
從漢代起,《巾舞》就流傳很廣泛,以至於形成了所謂「四舞」之說,即「鼙、鐸、巾、拂」四種樂舞。《隋書·音樂志》載:「牛弘請存鞞、鐸、巾、拂四舞,與新伎並陳。因稱『四舞』。漢魏以來,並施於宴享。」魏晉之後,《巾舞》也被稱作《公莫舞》。
H. 簡述漢代舞蹈藝術的主要成就 求解!急!在考試中 知道的幫幫忙啊
漢代舞蹈藝術成就:
一、西漢初年,盛行楚舞。後有巴渝舞傳入宮廷回長安。通西域後答,也傳入許多中亞民間舞蹈。考古工作者1969年在山東濟南無影山發現西漢舞樂俑一盤,形態逼真,生動反映了西漢舞樂的壯觀場面。
二、西漢時期音樂有很大發展。漢武帝時李延年曾為《西郊祀歌》十九章配樂,並組織大型宮廷樂隊,演唱隊伍達120人之多。
三、張騫通西域後,從西域傳來《摩訶兜勒》曲,經李延年改作「橫吹曲」,用於軍中。西域的琵琶,箜篌此時也傳入中國。
漢代舞蹈的藝術特徵
一、藝、技相融,以舞為重
漢代的舞蹈多在音樂、歌舞、雜技、角抵幻術等百戲中演出,藝、技相融,以舞為重的特徵也正來源於此。代表的作品為《盤鼓舞》。
二、美醜相兼,剛柔相濟
中原漢代舞蹈深邃的歷史淵源和兼收並蓄、廣納博採的開放精神,不僅使得它的舞藝大進,同時舞蹈自身呈現出的美感也是多重的,使舞蹈之美進入到一個較高的審美層面。
參考資料:網路-舞蹈
I. 漢朝的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中國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等有關原始舞蹈的記載。我們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見到了「舞」這個最早的文字,它描繪出一人雙手執牛尾和鳥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盆,則再現了早期集體舞蹈的風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樂體系,標志著樂舞文化進入了成熟期。春秋戰國時,諸侯征戰,「禮崩樂壞」,民間舞蹈蓬勃興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大批專業歌舞藝人的出現,成了推動當時歌舞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統治階級對聲色享樂的追求是這支隊伍存在和壯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細腰為美,細腰一時成為審美的時尚,以致出現了「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眾人餓飯減肥的現象。這種審美觀一直延續至漢代,纖瘦苗條是漢代婦女對美的追求。
在繼承前代舞蹈藝術的基礎上,又通過對西域樂舞的交流吸收,漢代把中國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後世中國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綜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戲,以及多人共舞、雙人對舞等多種舞蹈形式都很流行,加上伴奏的隊伍和各類樂器道具的陳列,豐富多彩,氣勢恢宏。歌舞成了人們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僅是女性,男性能歌善舞者也很常見,「馬步」「弓箭步」等英武舞姿一直流傳至今。一塊漢畫像石上刻畫的一對雙人舞,簡朴傳神、剛勁瀟灑。這種形象和當代的舞蹈幾乎沒有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留下了許多傑出的舞蹈藝人的姓名,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因她那出神入化的舞技而被漢成帝所寵愛的「學歌舞,號曰飛燕」的趙飛燕了。傳說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河南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上的舞女正是這種身輕若燕的舞蹈形象,特別有意思的是畫磚左上角雕刻的一隻飛燕,明白向人們表明了它的主題。除趙飛燕外,高祖的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妙麗善舞」等等,都是名噪一時的舞蹈家。由此也不難推斷玉舞人在漢代廣為流行的原因了。統治階級上層對歌舞的愛好和支持是漢代舞蹈繁榮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史籍記載,高祖劉邦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亂之後的返回途中,於其老家的沛宮設宴,召集鄉親們飲酒,並親自擊築,高唱他本人創作的《大風歌》。在歌唱中起身舞蹈,慷慨抒懷,還激動地流下了眼淚。皇室親王們對歌舞的迷戀,後妃們本身便是舞蹈高手,這些對漢代舞蹈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漢代舞女的舞蹈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舞袖」,古諺「長袖善舞」,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運用道具作舞,是我國傳統舞蹈的一大特點,漢代舞蹈幾乎都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曼妙靈動,千姿百態。舞袖技藝的發展提高,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長了的舞袖,從而使其更多變化,更具表現力。除「舞袖」外,另一特點是「舞腰」。腰是牽動人身的樞紐部位,它的扭動變化,既舞動了上身,又帶動了下肢,使動作前俯後仰,左右傾折,豐富善變,綽約多姿。「舞腰」動作要求舞人練就一身柔功,做到「繞身若環」「柔若無骨」,是很不容易的。「翹袖」「折腰」是當時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術,二者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傳承至今。
J. 漢代宮廷舞蹈是怎樣的
戰國秦漢流行一種玉人佩,即在其他玉飾件比的基礎上加上一件或多件玉舞人形象。它形神兼備,玲瓏可愛,楚楚動人,成為人們喜愛的裝飾品。玉舞人皆為長袖折腰、翩翩起舞的女性,她們是典型的女樂形象。是專業的舞蹈伎人。從夏商開始,女樂表演就已經成為宮廷享樂的主要形式。到了漢代,上至宮廷,下至諸侯富商,豢養女樂的情況極為普遍,乃至女樂的多少成為權力和富裕的象徵。同時,社會上也隨之出現了專門培訓女樂的機構,長沙漢墓曾經出土過一件漆卮,上面的彩畫就真實地描繪了當時貴族之家訓練舞伎的生動情景。她們所跳的舞蹈有「袖舞」、「巾舞」、「盤鼓舞」、「鐸舞」等,舞伎長袖飄拂,細腰輕扭,秀裙曳地,五官清秀,且歌且舞,再現了漢代舞蹈藝術的神韻。
早期舞蹈是和人們的勞動生活緊密相關的。原始舞蹈是「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殷商甲骨文中的「舞」字是一人雙手執牛尾和鳥羽而舞的形象。西周初期制定的雅樂體系標志著樂舞文化進入了成熟期。春秋戰國,諸侯征戰,「禮崩樂壞」,民間舞蹈蓬勃興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大批專業歌舞藝人的出現,推動了當時歌舞藝術的發展。漢代樂舞是一個兼收並蓄、融合眾技的時代,不僅融合了楚、漢等不同區域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西域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秦漢之際,西域樂舞傳入中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帶來了西域樂舞,李延年曾加以改編。東漢靈帝就非常喜好奔放熱情的胡樂胡舞,當時全國上行下效,豪貴之家競相效尤。漢代舞蹈受雜技、幻術等影響,逐漸向高難度發展,傳情達意的手段日益豐富,舞蹈表現力明顯增強。「袖舞」是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舞姿曼妙靈動、千姿百態;「巾舞」與近代長綢舞的長綢相近,舞者男女均有,舞時有樂隊伴奏,據說此舞與鴻門宴故事有關,說是漢高祖劉邦與項羽會於鴻門,項庄舞劍,欲殺劉邦,項伯亦舞,以袖隔之,且雲「公莫害沛公也」,而漢代人一直銘記著項伯的捨身之舉,用巾舞蹈就是取法於項伯用衣袖遮擋漢高祖的姿勢。「盤鼓舞」熱烈奔放,舞者舞時要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足踏其上舞動表演,一般用七盤一鼓,所以又稱「七盤舞」。還有「鐸舞」是以一種頭狀如鈴鐺的樂器鐸作為道具舞蹈。
除作為宴享的樂舞之外,還有一種感懷而動、即興起舞的禮儀性社交舞蹈,稱之為「以舞相屬」。宴會中主人先舞再邀請客人舞,如果主人邀清,而客人不以舞為報,往往結下冤讎。如東漢的蔡邕被貶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餞行。席間,王智邀請蔡邕起舞,蔡邕沒有起座,王智大怒,蔡邕也拂袖而去。終因得罪權貴,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而這種舞蹈風俗早在楚漢相爭之際就初露端倪,如鴻門宴中的「項庄舞劍」。漢立國之後,這種席間即興式原創舞風更是屢見不鮮。如西漢時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由於其母不得寵,故其封地弱小貧困。一次諸王晉京朝覲,劉發遵旨以歌舞祝福皇帝。起舞時劉發故做縮手縮腳之態,觀者譏之動作笨拙,皇帝奇怪地問其為何作此舞姿,定王答:「臣國小地狹,不足迴旋。」藉以宣洩心中不平。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歷經磨難之後被釋放回漢。行前,已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設宴為之餞行,李陵起舞唱道:「經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兵滅兮名已障。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歌舞畢,與蘇武訣別。再如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謀反,被發覺,欲發兵又不能,於是在宮中與群臣妃嬪設宴共飲。席間,劉旦歌曰:「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無人!」華容夫人亦起舞歌唱:「發紛紛兮置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舉座皆泣。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擁有實權的軍閥董卓率兵入京,廢劉辯為弘農王,改立劉協為漢獻帝,後又鴆殺劉辯。劉辯在宮中與皇後唐姬及宮人宴飲訣別時,感慨萬千,遂令唐姬起舞,邊舞邊唱,痛苦椎心,悲愴至極。
劉邦在楚漢戰爭中也曾以「四面楚歌」動搖過項羽士卒之軍心。史載,劉邦本一介平民,自言「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好「楚歌」、「楚舞」,尤擅翹袖折腰之舞,其言行中不乏楚風豪邁粗獷之氣。他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後,在家鄉沛縣設宴款待鄉親,並親自擊築高唱他本人創作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並隨歌起舞,慷慨抒懷,泣數行下。及至晚年,他依然鍾情並寄情於楚歌楚舞,以抒發心懷和情志。從劉邦身上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豪邁、矯捷、浪漫的大漢舞風。漢舞「羅衣從風,長袖交橫」(張衡《舞賦》),「裙似飛鸞,袖如回雪」(張衡《觀舞賦》),「怨荊西之折盤」(張衡《南都賦》),諸多文學家在其作品中就淋漓盡致地鋪散漢舞的藝術魅力。也正是因為楚文化的浪漫清爽氣質,與黃老道家的率性而為、返樸歸真的宗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孕育出泱泱大度的漢舞風姿。
據《史記》記載,劉邦得天下後,漸漸厭煩疏遠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呂後。劉邦每次出遊,都由戚夫人陪著,而把呂後留在宮中。他寵幸戚夫人,日日攬在懷中倚瑟而弦歌。戚夫人貌比西施,擅鼓瑟擊築,舞技高超,尤擅跳翹袖折腰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來看,其舞姿優美,花樣繁復,有著相當高超的甩袖和折腰技巧。戚夫人翩翩起舞時,只見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她同時吟唱《出塞》、《入塞》、《望歸》等曲,聲調抑揚宛轉,數百名侍立的宮女齊聲高唱,聲振雲霄。蘇武牧羊圖戚夫人生有一子如意,性情相貌酷似劉邦,劉邦很是喜愛這個兒子,欲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如意,但遭到了朝中重臣如叔孫通、張良等人的堅決反對。一次宴會中,太子請來了當時被譽為「商山四皓」的四位隱士相隨,四人一致推許太子仁孝,劉邦只好打消廢立的念頭。他召來戚夫人,指著四個人離去的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更動了。」戚夫人聞之悲泣,劉邦說:「汝為我楚舞,吾為汝楚歌。」接著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戚夫人以舞伴歌,揮灑一腔郁結和悲涼。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即漢惠帝。呂後做了太後,她命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鐵枷,並把她拘禁在一個巷子里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絕,乃作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呂後得知,遂毒死了如意,並下令斬斷戚夫人的手腳,挖眼熏耳,喂以啞葯,做成「入彘」丟入廁所,其景慘不忍睹。由此看來,成王敗寇這種政治博弈向來凶險無比,再美的歌舞昇平也不過是一幕帳帷遮掩下的虛偽和丑惡,聲色享樂的極致便是頹廢與慘痛。
漢代宮庭舞蹈的代表人物還有趙飛燕。趙飛燕本為歌舞藝人,後成為漢成帝的寵姬,又貴至皇後。雖然史籍上沒有她「翹袖折腰」的記載,但她舞技出神入化,「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趙飛燕別傳》說她「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舞蹈技巧。一次,趙飛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歸風》《送遠》。舞興正酣,忽風驟起,趙飛燕揚袖縱身飄舞,幾欲隨風而去,幸虧吹笙者將她拉住。後來便有了唐代詩人杜牧的「楚腰纖細掌中輕」詩句。而風停舞罷,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此後宮中開始流行一種有皺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漢成帝還為趙飛燕特製了一個水晶盤,命宮人托盤,趙飛燕在盤上起舞,其舞姿裊娜飄逸,輕盈逸美。趙飛燕還是位出色的琴家,當時長安有一位少年音樂家名叫張安世,自幼習琴。一次入宮為漢成帝和趙飛燕演奏了一曲《雙鳳離鸞曲》,其出色的技藝和優美的音樂令二人如痴如醉。趙飛燕尤為興奮激動,令人取來自己的鳳凰寶琴,演奏了一曲《歸風送遠》,張安世聞聽亦驚嘆不已。趙飛燕愛惜張安世之才,特求漢成帝賜他侍郎官職,並允其隨便出入皇宮,還送他「秋語疏雨」和「白鶴」兩張名琴。
無論是戚夫人還是趙飛燕,她們都腰肢纖細、舞姿輕盈,舞起的「袖」和扭動的「腰」構成了其舞蹈魅力的主要元素。長袖飄拂,使舞蹈動作更具表現力;腰肢彎扭,使舞蹈動作俯仰傾折、綽約多姿、「繞身若環」、「柔若無骨」。「翹袖」和「折腰」是當時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巧,二者組成的美妙舞姿一直傳承至今。
盡管大漢帝國雄姿英發、豪邁壯闊,但漢代宮庭舞蹈呈現給我們的則是一種柔美之態,散發著漢代舉重若輕的大國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