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數學故事教學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幼兒園
數學故事用兒童復化、生活制化、趣味化的語言,將數學問題融入其中,深入淺出得啟蒙孩子數學知識,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對於孩子的數學學習也更容易。讓處在數字敏感期的孩子,對枯燥的數學感興趣,寓教於樂。數學故事一般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生活化,越貼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學完成質量也越高。
2、簡單化,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年齡限制,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還局限在具象化階段,越簡單具體孩子越容易理解學習。
3、趣味化,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引導把握孩子的學習方向,盡量讓游戲有趣巧妙,調動孩子積極性和主動性。
4、可操作性,游戲盡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實物、玩具等,隱含著豐富數學概念和屬性,引導孩子通過主動觀察、探索,發現數學解決數學問題。
何秋光學前數學,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主題和游戲,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愛數學!
② 幼兒語言故事教學的形式有哪幾種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內容,既包括了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專門的活版動內容,也包括從幼權兒入園的問候、晨間談話,到幼兒離園時的道別等各個環節之中。當然還有其他領域活動中的語言教育內容,可以說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活動,是涵蓋最廣、涉及領域最多的內容,因此可以把幼兒園的語言教育,大體分為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和滲透性的語言教育活動兩類。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包括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聽說游戲、文學活動和早期閱讀這五種基本的形式。滲透的語言教育活動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往,自由游戲中的語言交往,其他領域活動的語言交往,還有隨機滲透的日常生活環節中的語言交往
③ 幼兒園故事教案《奇妙的夢》
設計背景 每個人都會做夢,夢的內容也是千變萬化,各不相同,特別是幼兒,往往對於做夢十分好奇,我們班的幼兒早上來園,比較喜歡和夥伴交流分享,說說自己在家和誰玩,爸爸媽媽送了什麼禮物,昨晚做了哪些有趣的夢……但小班的孩子往往不能准確運用語言來進行表達,而且又想幼兒在交流時還不夠主動、大膽。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結合本班主題《雪人的夢》,我精心設計了本次語言活動。以幼兒特別熱衷的話題為切入點。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並學習朗誦,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系。 重點難點 1、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系。 2、邊念兒歌邊進行游戲。 活動准備 1、小草、小花、白雲的圖片及頭飾。 2、《夢》兒歌掛圖或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夢。 請幼兒講一講自己做過什麼樣的夢?夢到了什麼? 2、向幼兒介紹「小客人」,猜猜它們的夢。 (1)向幼兒介紹小草、小花、白雲也喜歡做夢,猜猜它們的夢是什麼顏色? (2)說說小朋友的夢是什麼顏色? 3、請幼兒看掛圖,說兒歌。 教師請幼兒看掛圖,看看自己的猜想對不對,分別用兒歌中的語言說出來。 4、請幼兒自主選擇頭飾,分別扮演小草、小花、白雲、小朋友,分角色朗誦兒歌。 5、引導幼兒想像:還有誰會做夢?它的夢是什麼顏色的?用兒歌中的話說出來。 夢小草愛做夢,夢是綠綠的;小花愛做夢,夢是紅紅的;白雲愛做夢,夢是藍藍的;小朋友愛做夢,夢是彩色的。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選擇的教學內容《彩色的夢》目標較全面,也較具體,且目標的難度適中,較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這個活動的目標體現了語言活動的主要目標: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並學習朗誦,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系,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活動准備的材料是用來創設游戲情境的,活動開始,向幼兒介紹小草、小花、白雲也喜歡做夢形式創設情境,更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更能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對的學習興趣。在此活動中,我通過語言激發幼兒學念兒歌,在幼兒學習過程中,及時糾正幼兒的不正確發音,教幼兒正確地念兒歌,這樣也為以後引導幼兒想像奠定了基礎。活動時聽說游戲規則中一定要包含語言練習的要求,否則就不能達成語言學習的目標。此游戲規則中要求幼兒邊念兒歌邊進行游戲,這就充分體現了語言練習的要求。 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教師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語言也一定要簡潔明了,以便於幼兒理解游戲的規則,基本了解游戲的玩法。在教師與個別幼兒游戲的環節中,我能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且在幼兒基本了解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教師擔任主角指導游戲,這一環節十分重要。教師先與全班幼兒游戲,可以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成為勝利者,練習游戲中的規則性語言,並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接著,教師再與個別幼兒進行游戲,讓每一位幼兒清楚地感知游戲的全過程,為幼兒自主游戲做好充分的准備。 此游戲較適合採用讓幼兒兩兩自由結伴的形式進行活動。這樣可以讓每位幼兒都能充分地、自主地進行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練習的機會,也有利於培養幼兒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我從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但並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巡迴觀察幼兒的活動,了解幼兒的游戲情況,並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我也把此活動有意識地穿插安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幼兒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進行發音練習和訓練各種能力。
④ 如何有效開展農村幼兒園故事教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版以相對劃權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目前,農村幼兒園只注重語言、數學的教學,忽略藝術與科學方面教學問題極為普遍。對此,我們對課時安排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減少了語言、計算周授課時數,增設了安全教育一節、游戲兩節,特色一節、舞蹈兩節;並設置美工、舞蹈園本課程。
⑤ 求一篇幼兒園教學故事
[摘 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方法;原則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它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於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
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用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小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汽車--敢於想像創造的老鼠。一旦幼兒歸納出以上幾點,那麼幼兒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是討論中要充分發揮所有幼兒的積極性。如果有可能,教師應該讓幼兒分組進行討論。對那些不擅長言辭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關注,鼓勵他們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三)中斷法
中斷法可運用於中、長篇故事的講述中。這些故事由於篇幅較長無法一次講完,因此教師在情節扣人心弦處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斷時巧妙設置疑問、懸念,讓幼兒猜想,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短篇故事講述中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以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聯想。比如,教師可以就故事的情節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為什麼呢?"然後作短暫停頓後說:"聽我講下去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提問,如"猜一猜,接下去會怎樣呢?"讓幼兒簡短地議論後說:"是這樣嗎?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
教師在運用中斷法時,要記住這種中斷是在需要的時候做暫時中斷,而不是隨意中斷,中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因此,中斷法的運用要適時、適當,要少而精,不宜頻繁使用。
三、開展兒童故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選擇故事
在選擇用於教學的故事時,教師需要考慮這樣三個方面:故事的可讀(聽)性;教學主題;幼兒的年齡層次。
可讀(聽)性涉及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故事內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長度等因素。判斷故事的語言難易程度應以幼兒的現有水平為依據。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克拉申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幼兒是通過理解略高於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進行語言習得的。因此,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應控制在幼兒的語言水平之內,又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如果幼兒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語句,再精彩的故事也會令他們失去聽或讀的興趣。此外,圖片和體態語言也是幫助幼兒聽懂有一定語言難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從結構和內容上看,應選擇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有趣的故事。從小班到大班,故事內容的復雜性應該是呈梯度上升的。從故事的長度采看。用於課堂講述的故事不宜太長,因為聽故事是一個緊張興奮的過程,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太長的故事會使他們疲倦,失去聽講的興趣。書面閱讀的故事可以稍長一些,因為幼兒可以重看前面的內容。另外只有情節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讀性,正如英國教育家安德魯•萊特(Andrew WrisLt)所說,大段的描述是運用故事教學時所忌諱的,用於幼兒教學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這樣,既能降低故事的難度,又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選擇故事時,教師應選擇線索清晰的故事,以便於孩子根據故事線索理解、復述或轉述故事的內容。
幼兒的年齡也是選擇故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低齡幼兒,宜選擇重復率高(包括詞、句與段落的重復)且朗朗上口的故事。這對幼兒牢固掌握基本的詞彙和句型結構以及形成正確的節奏感很有幫助。
(二)如何設計故事教學中的活動
活動的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境下的"講故事"不同於作為娛樂消遣的"講故事"。後者的主要目的是"樂",除了聽或讀以外,一般沒有其他活動;而前者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教"才是目的,圍繞故事所展開的各項活動是達成"教"這一目的的途徑。
准備活動:准備階段的活動一般在呈現故事內容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清除幼兒理解障礙;二是讓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掃除語言障礙的准備工作主要是針對影響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詞和句而言的,對不影響幼兒理解或圖畫中可以猜測出意義的生詞不必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幼兒生詞的活動,也要既有意義又有趣,並盡可能與故事內容相關。
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出如下活動:在幼兒聽故事時,教師向他們出示相應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讓幼兒通過畫面猜測故事的大意;將打亂順序的圖片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內容等。富有新意、手腦並用的活動是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比如,邊聽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故事情節找出相應的圖片,或拼圖;根據動作或描述做出判斷,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評價幼兒答案的對錯,而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同時降低聽的難度,提高故事的可聽(讀)性。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具個性特點,教師可觀察兒童的反應,並隨時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重復和輔以動作等。講故事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口語水平和較高的表演才能,對於口語水平一般的教師,應在講完故事後,多讓幼兒聽錄音磁帶,這樣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例如,可讓幼兒根據圖畫復述故事或簡單描述人物或事物、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也有益於訓練幼兒的推理和想像能力。為降低活動的難度,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當幼兒試圖復述故事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這些活動應盡量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此外,幼兒是喜歡表演從錄像中看到的短劇和故事的,通過表演他們將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
(三)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任何一種活動形式,時間久了,孩子都會厭倦。冷漠的情緒會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競爭機制,這一難題便會迎刃而解。競爭能激活幼兒潛在的能力,能激起幼兒的進取心。幼兒好勝心強,大都不甘落後,所以在設計活動時,可採用激勵機制,並配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對優勝者給予賞識,對進步者給予鼓勵。有時是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是-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這些都會使孩子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始終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將聽、講故事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幼兒通過體驗、參與,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⑥ 如何分享幼兒園教學故事
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幼兒園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
為了方便幼兒老師找到更好的故事資源整理出了「幼兒園故事大全,供幼兒老師參考。
1、愛笑的小花
公園里有朵花,真好看,看見小天天,總是笑眯眯的。
天天問花兒:"你叫什麼名字?"
花兒只是笑,不說話。
天天伸出小手,要采這朵花。
外公擺擺手說:"天天別采!你不採她,花兒總是對你笑,你一採下來,花兒就哭了。"天天不想看到小花對他哭,天天沒有采。
這時,小花笑得更可愛了。她成了天天的好朋友。
天天回家以後,告訴外婆:"公園里有一朵花,很乖很乖,對他一直笑,一直笑。"
外婆說:"天天也很乖,你也是一朵愛笑的小花。"
故事目標:
1.知道微笑是一種美。
2.懂得要愛護花。(周末帶孩子去公園看花)
2、老爺爺的帽子
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天氣很冷。有一隻小鳥真可憐,它在樹枝上冷得直發抖。
一位老爺爺走來,看見了小鳥,心想:"這只小鳥多可憐呀,這么冷的天,它一定會凍死的。"小鳥對老爺爺說:"風把我們的窩給走了,我們沒有家了。"老爺爺說:"別著急,我來幫你們想辦法。"老爺爺就用自己的帽子給小鳥做鳥窩,帽子真暖和。
小鳥想到樹林里還有許多怕冷的小鳥,就把它們都叫來,一起飛進了老爺爺的帽子。它們非常感謝老爺爺。以後老爺爺也天天來看小鳥,小鳥們每次都唱歌給老爺爺聽。
有一天老爺爺沒有來,原來他病了。小鳥想:"一定是爺爺把帽子給了我們,自己著涼生病了,我們趕快給老爺爺做頂帽子吧。小鳥們就用自己的羽毛做了一頂帖子送給老爺爺。老爺爺非常感謝小鳥,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這是一篇社會性教育童話故事,適用於中班年齡的孩子。
《老爺爺的帽子》這則童話以"老爺爺關心小鳥,小鳥關心老爺爺,"這一主題,將我們還入了一個溫馨、和諧、充滿愛的世界。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隻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會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缺乏同情心,不懂得關心、幫助別人。而未來社會需要幼兒從小"學會生活,學會關心"。
故事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理解他人的需要,學會關心、幫助他人。
2.激發幼兒的同情心,獲得被人關心和幫助他人的內心感受。
3.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
⑦ 有助於幼兒故事,詩歌學習活動教學方法或技巧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以往的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採用有聲有色的朗讀,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幼兒,或藉助圖片、錄音進行教學,而這些方法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因此,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主幹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質疑,而代之以幼兒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中心的開放式現代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正是適合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產生的。它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具有形象生動、信息刺激性強、時空寬廣、操作靈活簡便等特點。通過這種多媒體手段,可以產生出生動逼真的動感形象。色彩鮮艷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清晰標準的發音,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幼兒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的互動式語言環境,既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又能烘托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景氣氛,對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手段,提高語言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動畫激趣 ,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慾的向導,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基礎與動力。我國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圖像、聲音、動畫,為幼兒提供多種刺激,引起幼兒注意,引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中班詩歌教學《小雨點》,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富於生動的屏幕畫面中——花兒在雨中開放,魚兒在水中嬉戲,苗兒在雨中長大,再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渲染活動氣氛,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種色彩鮮艷的動畫效果,讓幼兒快速進入學習的情境與教師互動,產生學習詩歌的內驅力。統計結果:有80%的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95%的幼兒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 狀態,60%的幼兒能積極發言。運用傳統的圖片進行教學,幼兒只能保持短暫的注意力。因為圖片雖然色彩也鮮艷,動態也形象,但畢竟是靜止的,教師呈現不出豐富的事物形象,幼兒注意的集中性不強,這種方式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因而在教學活動中的最初階段幼兒還感興趣,但10分鍾以後,幼兒就開始分散注意力了。有的自己玩東西,有的表情漠然,有的開始動手動腳了,發言、朗讀詩歌的幼兒總是極少數幾個活躍分子。教師邊管紀律邊教幼兒念兒歌,其結果是教師教得累,幼兒學得煩。由此可見,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畫面,富有情趣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有助於幼兒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學習情緒帶來的有意注意的穩定性更加增加了幼兒學習的投入度,使幼兒視、聽、腦得到充分調動,幼兒愛聽、想說、樂思,有效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二、形象生動,激活幼兒創造性思維 思維發展能促進語言構思能力、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兒童時期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創造性思維較多地表現出情境性、興趣性。傳統的語言教學存在著某些局限性,如:教學資源的單調性,教學形式的封閉性,教學過程的呆滯性,教師只能帶幼兒逐字逐句朗讀詩歌,看圖片提問總是會自己急得說出答案,提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總是得不到多個答案,幼兒被動地接受,機械地學說,盲目地想像。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創造出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創設真實的情境,指導幼兒從各個角度去認識事物、描述事物,鼓勵幼兒去構想不同的答案,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幼兒的想像如賓士的駿馬,在思維的天地里往來馳聘,極大地激活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如故事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開始部分,出示小蝌蚪課件引入教學後,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將幼兒帶入一個童話的情境中。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鯊魚。」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鯉魚。」有的說「小鴨子會帶它們去找媽媽的。」幼兒思維活躍,能想出多種答案,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 詩歌教學活動《家》,教師利用多媒體製作了有關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的動感課件——小鳥喜歡在樹林中飛來飛去,小羊喜歡在草地上吃青草,蝴蝶喜歡在花叢中飛舞……以此來擴充教材內容,加大幼兒信息量的獲取,開拓了幼兒學習的視野,為幼兒學習詩歌做了很好的鋪墊。教師利用多媒體以聲音、圖像等多種表達形式,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定格,設置疑問,如:月亮、太陽、星星的家在哪裡?蜻蛙的家在哪裡?小馬的家在哪裡?幼兒在信息技術提供的情境資源中發散想像,激活了創造性思維,擴大了幼兒創造的空間,幼兒創作仿編的詩歌非常有趣。詩歌《家》只有六句,講述了白雲、小朋友和四個動物的家,而幼兒仿編的詩歌內容豐富多彩,如「金色的沙灘是貝殼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長長的火車是旅客的家,美麗的樟樹是我們的家」等。下面是我們課後對幼兒仿編詩歌《家》的調查統計。
⑧ 如何開展大班幼兒續編故事的教學活動
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同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 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干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 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剛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