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教學變化

小學教學變化

發布時間:2020-12-14 17:29:05

㈠ 信息技術給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英語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部分明確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英語學習渠道,改變學生英語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開發並合理利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英語教學資源,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
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運用計算機、投影儀、幻燈片、錄像等多媒體教學資源能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巨大的變化。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料及信息源。在傳統的教學中,這些資料主要是通過書本、教科書等各種參考材料獲得,來源有限,而且缺乏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現在計算機的集成特徵與網路化和存儲技術相結合,為教學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以及各種教學軟體,如光碟、錄像帶、幻燈片、多媒體課件等,有利於教師開展各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課堂導入時,我們可以靈活運用以下幾種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導入方式:1、播放歌曲,情趣導入。優美的音樂、歡快的節奏,既愉悅身心,又陶冶情操,還能激發學趣。新教材為我們提供大量孩子們愛唱、樂唱的英文歌曲,有的歌曲還可以配上與歌詞相對應的動作,如閩教版三年級下冊Unit5
Parts of the Body之PartC的Follow
me等歌曲,一則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二則為本課的教學定下基調,做好鋪墊。2、利用幻燈片等電教手段導入。如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1
Birthday 之PartA時,我們可以把a football,a present,a card,a
cake等四張幻燈片逐一呈現在屏幕上,同時配上錄音,這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就這些內容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交流學習,突出上課主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製作多媒體課件復習導入。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7
Clothes(2)新課之前,教師先做好課件利用「頭腦風暴」復習一下Unit6
Clothes(1)的相關詞彙、句型,讓舊知在頭腦中閃過一遍,承前啟後,有利於拓展新內容的學習,達到溫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另外,利用課件教學新單詞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單詞「clothes」時,我們在製作課件時利用計算機的特殊效果讓單詞中的7個字母c-l-o-t-h-e-s逐一「飛入」
屏幕,讓學生把熟悉的字母「串」起來,達到輕松拼寫單詞的教學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術模擬現實語境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現實情境藉助信息技術處理後在課堂上播出,通過模擬現實語境(Virtual
Reality)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進入真實的、在Cyberspace的語言情境中、在與計算機交互過程中完成某一項特定的學習任務。這是一種為了達到某個預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引入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即語言情境),易於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強教學效果的先進科技方法。經常運用的形式有:鏡頭定格、慢放畫面、循環播放等。其中慢放畫面,特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讓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現象或過程清晰地重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難點,無須教師花費很多時間去講解就能學懂。

這種直觀新型的知識表達技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靜止和運動、語言和形象的障礙,能模擬現實情況下難以實現和完成的任務,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它是常規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例如,在試聽媒體的輔助下,模擬國外生活或學習情境(如在街上乘坐公交車、到醫院看望病人、在商場購物、在學校學習等),要求學生與不同外國人對話,進行模擬訓練。這種利用信息技術的訓練方式,讓學生置身於模擬的語言情境之中,對於提高學生對情境、學習內容的適應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尤其適用於口語教學。
三、製作微課拓寬學生學習渠道

微課是一種簡單的多媒體演示方式,它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便於家裡備有電腦的學生觀看學習。它主要包括:微課堂(視頻)、微設計、微反思、微練習、微資源和微簡介。其中以微課堂為核心內容,基於問題解決,針對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某一個問題或一個知識點展開教與學,靈活、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突破重難點、傳授技能、培養興趣、啟迪智慧等教育教學目的的數字化資源整合,每個視頻時長在10分鍾以內,
這符合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的年齡特點。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四年級上冊Unit7
Christmas的內容之前,教師可以把聖誕節的相關文化及禮物用文字或圖像以解說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並錄製成微課堂,課前提供給學生學習、了解,這有利於學生帶著對聖誕節的濃濃興趣參與課堂學習。再如當學生學過數詞一到一百以後,老師把相關的數詞進行歸納比較,辨別詞形及讀音的變化,如six-sixteen-sixty,做成微課,課後供給學生復習鞏固。微課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預習,有利於學生課後進行復習,補缺補漏。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微課」
也是課堂的延伸與拓展,有利於學生學習、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與文化,在極大程度上支持了「反轉課堂」的進行,節省了課堂時間,使師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應用於交流與互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條件下造就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作為當代教師,我們要勇於接受新鮮事物,主動學習新知識,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迎難而上,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英語課堂,
致力於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的交往方式,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成為時代的佼佼者,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信息技術條件下必然造就了新型的師生雙邊互動關系,促進了師生關系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反過來可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助於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校訊通給學生布置作業或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表現情況,並與家長取得聯系、溝通,讓家長督促、指導自己的孩子學習,有利於老師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動態,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新課標形式下小學英語網路作業形式探究」課題組創建的「一起作業網」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在家獨立完成作業並進行網上批改,使學生及時了解知識掌握情況,讓老師輕而易舉地在網上檢查學生完成作業情況,方便快捷,同時也減少了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的工作量。再說,網上的作業形式多樣,圖、文、聲、像並茂,游戲性強,富有挑戰性,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真可謂是「玩中學、學中玩」,很受學生歡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這種信息技術影響下的良性循環,很好地改善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新型的師生雙邊互動關系更和諧、更融洽。

「十二五」
第3期泉州市小學英語骨幹教師培訓教育見習期間,泉州實驗小學、師院附小及德化實驗小學三所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十來節的觀摩研討課,他們上課獨具特色、各有千秋,導入方式五花八門,教具使用多種多樣,語境創設逼近生活,教學評價豐富多彩,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執教老師的教育智慧和用心,體現了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利用和研發,以及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熱愛和追求。

總之,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敢於面對現實,抓住機遇,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擅於把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到小學英語教學之中,充分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挖掘教育智慧,創新教育理念,想盡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努力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

小學教學如何教

1、教育過程中避免過多強調物質獎勵:

過多的物質獎勵可能會使孩子原本對學習的興趣,變成為了獲得物質獎勵而學習。當學習變成為了獲得獎勵而不得不付出,學習就會變成一件苦差事。

此外,獎勵物要適當,物質獎勵不宜過多,物質獎勵過多會削弱內部驅動力,精神獎勵也很重要,比如一個愛的抱抱。獎勵物不選貴的,要選對的。如:對於喜歡畫畫的孩子,當他學習表現好的時候,獎勵他一盒好的油畫顏料,獎勵喜歡看書的孩子一套心儀已久的叢書都是非常好的。

2、教育過程中,孩子做的對的事情要及時獎勵:

及時獎勵更容易讓嬰幼兒將該行為與獎勵結果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增加該行為頻率的目的。當然,變化的獎勵頻率不僅能使兒童某種行為頻率增高,而且還有抵禦行為消退的能力。

不過,一味地表揚和過於吝嗇表揚都不利,在使用獎勵的時候多一點過程取向,多一些積極心理狀態,養成積極心理行為。

3、及時鼓勵孩子:

在遭遇挫折時,過程取向的表揚,使兒童的自我評價更積極、對自己在任務中的表現評價更客觀、情緒狀態更佳、也更願意堅持。表揚事實,拒絕虛假表揚。可以提供具體反饋信息的表揚有助於提高兒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評價。

4、給孩子適當提高要求:

為了避免孩子的水平停留在原來的高度,家長在肯定孩子、給孩子表揚的同時,也可以恰當地給孩子提出一點要求,讓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5、讓孩子養成習慣:

習慣是不遺傳的。用平常心來養育孩子。「我小時候也是這樣。」不能用個例來代替全部,用這樣的理由來縱容孩子的壞習慣。習慣培養有關鍵期。語言語匯培養關鍵期就在中班大班,要多聽規范的語言,進行大量的語言刺激。

㈢ 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變遷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是隨著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進程而變化的,當代數學的課程是這個歷史演變的產物,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我國的第一個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誕生於1952年,名為《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它主要是根據前蘇聯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編制而成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都基本上與前蘇聯的一致,形成了新中國數學教學的基本框架,對現在影響都十分廣泛.

1955年,教育部對1952年的這個大綱草案進行了修訂,制定了《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正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先搬後化」的原則,以前蘇聯八年級、九年級的數學課本為依據編譯了我國的數學教材. 這與我國當時學習蘇聯,和國內暫無完整教學體系的實際情況一致,致使我國後來與世界教育大潮接軌進行教學改革和教材更新帶來巨大的阻力.

1961年,通過對1955年的大綱修正草案進行修改,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提出了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開始有了一點點自我的特點.

1963年,又在1961年大綱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二年制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 這一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正確而迅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的要求,它結束了我國完全機械模仿外國模式的數學教育,尤其是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這三大能力的提出,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世界基礎數學教育中日漸體現了強大的優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民數學素養的提高. 中學數學中提出對三大能力的培養,使中學數學教學有了自己的目標,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慢慢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它對我國中學數學教育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止今乃至將來的一段時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十年動亂後,1977年10月恢復了中斷多年的高考招生考試. 1978年,通過對過去的反思並以當時的國情適當吸收先進國家的數學教學的經驗,根據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精簡、增加、滲透」的「六字」方針,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1983年,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背景下,制定了《數學教學大綱》. 這份大綱,提出了基本和較高的兩種教學要求. 在基本要求中又設立了必學內容和選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甲種本和乙種本兩種教材.

按照「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要求明確具體」的原則,1987年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 這一大綱屬於過渡性大綱,將1983年增加確定的多數必學內容改為選學內容. 高考只考必學內容,它使選學內容形同虛設. 但這一大綱,明確提出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概念,教學中要求使學生學好「雙基」,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

1990年,在調整數學教學計劃的要求下,國家教委頒布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改稿)》. 這份大綱,把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任務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1996年,為了與九年制義務教育銜接,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本)數學》,於1997年秋季在「兩省一市」試驗中試用. 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分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選修分選修Ⅰ和選修Ⅱ,選修Ⅰ供文科學生使用,選修Ⅱ供理科學生使用,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都為高考考試內容. 這分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增設了「教學測試與評估」項目的要求. 這一大綱的出台,對我國的數學課程建設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2000年,在「兩省一市」試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版)》,大綱中首次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它基本完成了由大綱至課程標準的准備工作,也進一步推動著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的制定,使數學教育形成了注重系統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並以掌握知識與技能和訓練為主要特徵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長期領先於國際水平. 但是,以往的數學教學,也存在著嚴重的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等多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的創造性. 基於這些問題,通過研究當今發達國家的數學情況,並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於2003年正式頒了《普通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使我國的數學教育理念更加與國際接軌,也為廣大數學教師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不成你去101學習輔導答疑網問問,最近一個月正在搞活動,贈送金幣免費解答,那裡都是老師在線解答疑難問題滴!

㈣ 小學科學我們身體的變化教學設計

簡介
本活動的主題是學生觀察我們的身體。讓學生通過看、聽、摸、測量等手段重點對自己的身體外型結構進行研究,激發它們觀察和認識自己身體的興趣。
二、學習者分析
1、 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 在生活中,他們已經觀察過自己的身體,但這種觀察
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需要教師引導向更深層次研究。
2、 學習者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知道身體表面各部分的名稱,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3、學習者在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通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知道在觀察前應先制定計劃。
會使用簡單工具進行測量,用比較的方法了解事物。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相對應的課程標准
1、 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干、四肢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
? 能聯想人的身體如果左右不對稱,生活中將會怎樣,提高想像能力。
? 知道人體外形的特點和人許多功能有關。
2、 過程與方法
? 有順序、有目的、有計劃、仔細地觀察人的身體。
? 運用看、聽、摸、測量、比較、體驗等多種方法感知人身體的特點。
? 用文字、圖畫、表格等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
? 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現人體構造的精巧和諧之美。
? 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 樂於與同學交流分享,相互評價觀察結果,並能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
見解。
? 引起對自己身體的興趣,激發進一步探究和發現人身體特點的慾望。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注重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求知需要有機地整合單元的教學目標,合理
地安排教學內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他們自覺地
建構關於人身體特點的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者和發現者,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
都能有所發展。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的選用
1、 錄像
教學活動的引入利用錄像的直觀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與學生
進行談話,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上來。
2、實物投影儀
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每個小組的觀察記錄,便於學生分組匯報。由於每個小組的觀察內
容、觀察方法、記錄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進小組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准備階段
1、 演示材料:人體外形結構圖、錄像
2、 觀察工具:放大鏡、皮尺、記錄用紙、帶褶皺的飲料管
(二) 教學活動過程
「觀察我們的身體」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學生探究有關人體知識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本次活動計劃2課時。
採用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個小組應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便於交流,動手操作等
能力上的互補。

第一課時
1、 教學導入
錄像演示(或投影):各種膚色不同的人
教師提問:通過觀看錄像,你發現這些人有什麼明顯不同?
學生議論、交流。
教師談話:這些人膚色、眼睛的顏色……不同,從外型看,人又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研究研究,怎麼研究呢,就來觀察觀察我們自己吧。(板書課題)
2、觀察身體外形的特點
① 觀察身體的基本組成。
教師提問:我們先來從人體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點,人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學生相互觀察、匯報觀察結果。
對於人體外形結構的組成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為頭、頸、軀干、四肢。
有的分為頭、頸、軀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不必強求一致。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張貼人身體各部分分解圖片,組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圖
形,並標出各部分名稱。
② 觀察身體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
制定觀察計劃。
談話: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地觀察觀察人體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每組選擇身體的一
個部分進行觀察。觀察前先商量商量你們小組打算觀察哪些方面,怎樣進行觀察。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交流。(為了避免課上探究時學生只是簡單的重復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使每個學
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師要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啟發學生從形
狀、位置、構造、比例、和身體怎樣連接的、能夠怎樣運動等方面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談話:小組觀察時既要觀察自己,又要相互觀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特點。有了發現就
要及時做好記錄,記錄可採用你們自己擅長的文字、圖畫、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個小組
的發現最多,記錄最清楚。
學生分組觀察。
給學生提供觀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鏡、軟尺等。
在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他們是怎樣研究的,了解研究情況,把握研究時間,
及時調整進程,不時以自己的神態、動作、語言給學生以進一步發現的動力。
匯報觀察結果。
談話:每個組推選一個同學先來匯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其他組如果有不同的發現或
者研究方法不一樣也可以進行補充。
大組匯報、交流。
歸納研討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具體觀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點。我們再來從整體分析一下人體各
部分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議論、匯報。
教師在人體外形結構圖上畫一條中線,把身體分成左右兩個部分,便於學生歸納總結人
體左右對稱的特點。
3、鞏固、拓展
教師小結:今天的觀察活動,同學們非常認真,每個小組都有很多新的收獲,還發現人
的身體是左右對稱的,許多部位非常靈活。
課下思考「人有許多的本領,這些本領和人體的特點有哪些密切的關系。」
第二課時
1、了解人體外形特點與功能的關系
① 初步了褶皺的作用。
提出探究問題
教師提問:上節課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觀察上肢的同學還發現手上有許多褶皺,你
們有沒有考慮過,人為什麼要長這些褶皺呀,它有什麼作用呀?
學生分組觀察、交流、做出猜測
教師啟發學生注意觀察手活動時褶皺的變化。
教師提問:你有什麼發現,你認為褶皺有什麼作用?
學生議論、教師引導學生預測出褶皺可能和手的運動有關。
引導學生確定研究方案。

㈤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基本做法

一、自主學習,激勵為先
把讀書的權力還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求知識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傑斯曾經說過: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基礎。因為興趣可以引發需要和動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之中,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從而變被動接受的要我學為主動探求知識的我要學。例如,我在教學《稱象》一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讀書,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自我感悟課文內容。我從網上下載了課件,藉助課件,再現了曹沖稱象的過程,直觀形象地明白曹沖以船代稱的才華,這樣就突破了重點、難點,又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學生愛學、樂學,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又創設了問題情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曹沖來到了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麼?你能想出更好的稱象辦法嗎?你們願意學曹沖那樣想出金點子,稱出一隻關在籠子里的小白鼠重量嗎?我在提問的同時也在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有《烏鴉喝水》教學一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問題:你能幫小烏鴉想出更好的辦法嗎?烏鴉把石子放到瓶里能喝到水,假如石子淹沒水啥辦呢?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拓展了課文內容,大大地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
不過,在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時,我適當地放權,但是權利放到什麼程度,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實行的是教學民主、注重學生個性差異,注重他們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在施給學生自主權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學生,給予有力的指導和點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通過創設情境,在黑板上掛了幅中國地形圖,然後引導學生尋找我國森林分布區域,找出小興安嶺的具體位置,接著我又播放了一段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的VCD。學生欣賞後,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確定的目標。不過,在讓學生自主制定學習目標時,我還提出了一些建議,目的是讓學生有源可求,不是放任自流。
二、啟發學習,訓練思維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科學的知識不應該是傳授給學生的,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掌握它們2。因此,在教學時,我改變傳統課堂灌輸式教學,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想像力,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我在教學《凡卡》時,在引導凡卡讀信內容時,我適當設計:讀了凡卡的信後,你有什麼感受?你心裡是一種什麼滋味?學生各自闡述自己的體會,接著,我又抓住學生此時此刻的心情,追問:凡卡感覺怎樣?凡卡受了那麼多苦,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麼凡卡為什麼想到死? 凡卡為什麼不想呆在莫斯科卻想回家?凡卡心裡想家和村子時,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我通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凡卡所遭受的痛苦,引導學生產生對凡卡的困情,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他們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真正做到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過,並不是多設計問題就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太簡單的問題不能起到作用,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不能讓學生太過於依賴教材,只想從書本中尋求答案,而要開發學生的大腦智慧,設計的問題最好具有智力挑戰性。例如:教學《跳水》一課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說:你讀了課文,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從小孩的個性出發談感受;有的從開玩笑的利與弊談感受;有的從船長的機智談感受;有的從個人讀書體會談(這個值得表揚)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後,我趁機讓學生寫讀後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你明白的道理。然後,我把同學們的體會張貼在學習園地,分享學習的成果。從此課中,我明白了課堂教學時要能夠啟發學生的發展思維,所啟發的內容最好要具有智力挑戰性和人文思想性。
三、探究學習,培養創新
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勵學生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在質疑的同時,我努力引導學生對同一問題尋求不同的答案,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答案力求多元化,不求惟一。例如:我在教學低年級語文《夏夜多美》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了解圖上的內容後,我請學生結合插圖,說說夏夜美在哪裡,或者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在教學時,有一學生提出:我覺得夏夜很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幅畫太亮了,不像夜晚。我贊美該同學很注意觀察,也非常勇敢;接著另一個學生也就課文上的文字與插圖不同提出意見;我繼續引導鼓勵學生多提意見,然後試著給編輯部寫信;有的學生說:星星不能畫太多,月亮要彎彎,也有的學生說:我知道星星太多了就太亂了,不好看。在本課中,學生在我的指導和鼓勵下,把課文和插圖完美結合起來,並且敢於對教材、課文的插圖提出自己意見,我耐心傾聽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並給予充分肯定,加以表揚鼓勵。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再說說自己的修改意見,使學生感到有一種成就感,極大地激勵了學生的創新熱情。
還比如,低年級語文《龜兔賽跑》教學完後,我為了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我故意說:別看烏龜慢吞吞的,也是個精靈鬼呢!話一講完,就有一些學生1說:烏龜怎麼能跟白兔去賽跑,這樣的比賽是不公平的。學生2說:白兔怎麼會睡得那麼死,半路上怎麼睡得著呢?等它醒來時烏龜已經爬到了,這不太可能吧。學生3說:我想烏龜準是事先已經知道白兔半路上要睡一覺的,要不,他再傻也不會去跟白兔比賽跑步呀!學生4說:說不定,烏龜先跟白兔商量好了,白兔是假裝睡覺的,有意輸給它的。我發現學生的想法太異想天開,我心裡暗喜,我表揚了他們,我認為對於學生不同認識,都給予充分的尊重,允許學生發表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把他們看成獨特的人,才可能有創新可言,決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橫量兒童的想法!
每一個學生都有主動發現和探究的意願和要求,發現和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和本能,在上課時,我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的這種本能引導出來,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句名言說: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4。每一個學生對相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想法,在探究過程中,我強調的是問題探究的過程,而非問題的結果。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烏鴉喝到水以及不能喝到水的原因,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我做了一個試驗,讓學生注意觀察瓶子里的水變化過程。學生發現水漸漸升高,於是我啟發:通過實驗,你們知道了什麼?學生紛紛舉手說:瓶子里的水很少,烏鴉喝不到水,於是想出個辦法,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烏鴉就喝到水了。我贊揚學生了一番,我又再做一個實驗,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盯著,我把瓶子里的水倒出一些,然後重新把石子放進,再次要求學生回答,這時烏鴉是否喝到水。我又說:烏鴉還能喝到水?不能學生齊齊回答。為什麼?因為水太少了,石子淹沒了水!我抓住學生說的水太少與課文上瓶子里的水不多作比較,體會句子意思,並結合插圖,對比手中的瓶子,讓學生觀察、探究,學生明白了:瓶子里的水很多,但不滿。我又啟發:水不滿烏鴉就一定喝不著嗎?這時,學生又明白了:瓶口又太小,水很多但並不滿。對於教學這一課,我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的使用直觀教具,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什麼時候投石子水上升,什麼時候投石子水淹沒,從而讓學生理解投石子並不一定總會使水上升這個道理,在整節課中,我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在觀察實驗中,啟發學生積極動腦、深入思考,不迷信書本,大膽質疑,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問題意識。課堂教學因人、因境、因內容而異,但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策略,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㈥ 小學教學方式應實行哪些轉變

A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而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教學中,鼓勵學生「敢問」,教學生「會問」。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現,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增強信心,讓學生樂於提問。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情感的誘發和融入,對學生的提問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肯定,對某些問題上自己的失察甚至無知絕不掩飾。採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產生樂於提問的情感體驗。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於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於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於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引導反思,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足夠的機會去反思,讓學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交流、比較甚至爭辯中,親身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
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談不上前進與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提問是創新教學的首要任務,教會學生提問,勢在必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㈦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有哪些教學變化

1.教學教具配備不足。(教師自製教具過於簡單,不夠直觀)由於近幾年來國家對多媒體教學的推廣非常重視,上級部門對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也加大了配置力度,但與實際教學關系密切的普通教具卻出現了配置不足的現象。就拿我校來說,教師們在講授「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部分內容時,運用的教具都是十幾年前配置的,大部分教具都已破損,無法使用,從而教師不得不自製教具,但自製教具又因過於簡單﹑不夠直觀等種種原因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教學紙上談兵在備教案時,每個老師往往都會寫上多媒體課件運用。可真正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用多媒體教學的又有幾人。由於多媒體設備配置不齊全,對教師的這方面培訓又不到位,再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導致他們沒有能力,沒有精力,更沒有時間去准備多媒體課件。所以,在我們調查的30位不同學校的教師中,對多媒體教學能熟練掌握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只有在講公開課時,他們才會投入大量精力,或找其他教師幫忙來准備課件。至於下次什麼時候使用,誰也不知道。
3.教材編排與農村實際脫軌新課程改革旨在告訴孩子們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它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發散了他們的思維。但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有很多地方與農村孩子的認知不符。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出示一個公交站牌,說明10公里以內票價1元,每增加1公里增加0.5元,問小女孩從兒童樂園坐到光明街,一共要付多少錢?這道題對於城市裡生活的孩子簡直易如反掌,可是由於農村的孩子沒有坐過公交車,更不會看公交站牌,所以,無論老師怎麼講,學生們還是學的似懂非懂。又如:五年級習題中出現有關水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連水表的樣子都沒見過,所以無論老師怎麼講,他們都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

㈧ 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

1、目標預設化

新課程呼喚生成性課堂,決不意味著預設已不再重要,而是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應當為「生成」去尋求靈活合理的「預設」讓「預設」去促進有效的「生成」,才能在教學中使學生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

2、內容生活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3、探究合作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至感到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

4、思維個性化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外向型的學生開朗、活潑,喜歡請問老師,願意和同學交談,發表意見坦率,適合集體學習,便於解決疑難問題。內向型的學生情緒穩定,喜歡獨立思考,注意力較集中,一般不喜歡集體學習。

(8)小學教學變化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㈨ 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三年來的變化有哪些

三年來,幾多來來回,幾多辛勞與甘源甜。相聚榕城,我們參加了形式多樣集中研修活動,有各級教育專家的專題報告,有名師的專題講座,有學員圍繞專題進行的觀摩課,也有學員的互動討論。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淀,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回顧學習時光,讓人感慨萬千,收獲頗豐。

㈩ 小學階段的教學有多重要

小學是孩子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屬於孩子基礎、性格等養成時期,對於以版後的學習、性格等權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進入小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幼兒園以養育為主,小學開始以學習為主——學習生活正式開始了。
有家長問孩子做作業要不要陪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在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父母是有必要陪的,快的一個月,慢的兩個月,幫助孩子把習慣培養好了之後才可以放手。
必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家長抱怨孩子粗心、動作慢等,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小時候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如果不養成好習慣,到初中以後學習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學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