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中小學是否應該開設英語課的辯論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不斷地深入,各省市在國家課改總綱的指導下,制訂各種方案,採取各種措施,努力完成歷史賦予的重任。就開設的課程來說,小學三年級起由原來的語文、數學兩門主要課程改為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要課程,其目的是培養新時期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這是時代的需要,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小學開設英語課,讓孩子從小接觸英語,為今後的學習奠定外語基礎,為其終生服務,有其必要性。但決策一個問題,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應掌握一個「度」的問題,不然就難以達到目的,難以登至理想的彼岸。
一、英語教學擠壓了母語教學。
英語被列為主課,在目前「全員總動員」上好英語的局面下,教師要千方百計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於是早上進班抓英語,中午進班搞輔導,英語課成了三門主課中的重點工程,而原來早上學生用來讀語文、吟誦中國經典語言文字的時間全部讓英語佔領。母語學習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也難怪低、中年級的學生拼音發音讀成英語,英語發音讀成拼音;也難怪語文教師哀嘆中國的學生中文學不好,外文學不了。
二、小學英語教材不固定,不統一。
目前,讓教師更為難的是教材不固定。前幾年我們常州地區許多學校使用的是譯材版小學英語教材,如今統一規定使用牛津版小學英語教材,後者要求學生掌握的詞語要比前者增加近一倍,學習難度更大。如現在的六年級,為了彌補學生前一、二年學習的不足,各學校只能利用暑假為學生補課,少則半月,多則一月,師生冒著酷暑,頂著烈日,加班加點,拚命突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明知是違反國家規定,明知是摧殘學生,加重學生負擔,剝奪學生休息度假權利,但也無奈,只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要不然學生就難以應付開學後的統一考試乃至小學畢業考試。學校來說更是無奈,如此違心之事迫不得已,何況還要向學生收取一定數量的補課費,以支付教師的加班費和補習班各種辦公費用。學生是無辜的,學校領導和教師是無辜的,那麼違規的責任究竟由誰來負呢?
三、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不如人意。
由於師資教材等各種原因,目前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不如人意。家庭條件好的可請家教,家長英語素質好、學生智力高的一部分學生英語成績較好;而家庭條件差,請不起家教,家長不懂英語,無法輔導的成績不理想,智力稍弱的成績就跟不上。各地都出現了英語成績參差不齊的現象。如有個別學校六年級在今年期中摸底調研測試中,出現及格率不到25%,40-50分的學生特別多的現象。這給初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以上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現狀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
1.小學究竟以母語為主還是以英語為主。任意搞一個調查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個班級,一個學生每天實際化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要比語文學習的時間多,如此下去,漢語作為世界上的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種,作為中國人自己的語種必將成為一種弱勢語言,那麼,中國人又如何繼承和發展自己的母語。試問在美國、英國、俄羅斯等發達國家小學中也這樣開設外語課程嗎?
2.小學究竟從幾年級開設英語為宜。鑒於中國的國情,鑒於目前中國教育和師資的實際情況,小學開設英語有一定的必要和條件,但這些條件還不充分。幾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小學從五年級開設英語課程為宜。二十班以上的學校只需二至三個專職英語教師,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在許可范圍之內。
3.小學英語教學要求要降低。我們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漢語生活的大環境中,從他們哇哇學語就接觸漢語,他們靠漢語生存,靠漢語增長智慧,靠漢語成長,而成材之後絕大多數都仍生活在這個環境中,服務於自己的祖國。在這種大環境中開始學習外國語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在小學階段必須降低英語教學要求,是否可以以口語為主,不要過多的追求學生對單詞的背誦、默寫和對句子的理解。幾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原來使用的譯材版小學英語教材較為適合,甚至還可以降低一些難度。
4.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十分重視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減輕。目前由於小學英語課程的開設,小學生負擔不是減輕而是加重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們培養的是國家的建設者,不能把孩子當成「試驗品」。一個試驗不成再搞另一個試驗,這將耽誤一代人,坑害一代人。如果研究小學教育教學的專家、教授們,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者對自己身邊的孩子進行一些調查,再到農村、城鎮進行一些調查,關注孩子身心素質發展的研究,與外國同齡孩子認真地、實事求是地比一比,那麼也許就會更強烈地呼出十年前已發出的聲音:「救救孩子」。
「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小學英語課程的開設,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為了孩子,為了未來,讓我們大家來正視這個問題,把中國的教育改革得更好些。
② 全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怎麼樣
一、深刻反思教學,促進課堂達標
反思一:時間與效益
妙語連珠
黃卿龍:在每一堂課中,對於學生來說,是腦力勞動,一節課約45分鍾,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時時集中,關鍵教師教學中要把在主要知識點的傳授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體操,把握理解到位,這一點更重要。
思進(余躍明):效益是指單位時間內付出與收入的關系,余文森教授提出三大指標:速度、安全、結果是正確的。
林周毅:反思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為什麼有些課效益不高,關鍵就在於我們平時沒有注意調控好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時是環節拖沓,有時是沒有把力氣花在刀刃上。
七彩華章
善用學習時間,提高單位學習質量
余文森
我們先從關於有效性的一個隱喻談起:之間的競爭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塊玉米地,那麼,穿越玉米地要比什麼呢?
第一個要比誰穿越得快;
第二個要比在穿越的過程當中掰玉米,看最後誰掰的多;
第三個是比過程當中,玉米葉子可能會刮傷皮膚,穿越過去看誰身上的傷口少。
這就是平常所說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須要全面考慮,必須要整體考慮。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 --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 --體驗。可以說,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
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第二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有效利用時間,加強課堂調控
思進
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寶貴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節約教育方面,再沒有比不浪費學生的時間更有成效的了。」 在通常情況下,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教學效益的大小。有效教學時間越多,教學效率就越高。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有效時間與無效時間的關系,處理好教師主導時間與學生主體探究時間的關系,提高教學效益,做到:
縱向,合理安排每個環節時間。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要統籌兼顧,科學安排每一節課40分鍾的教學時間。例如寧德師范附屬小學鄭珠亮老師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將整節課分為三個教學環節:①自主探究學新知(用24分鍾)。其中「探索加法交換律」用10分鍾,「探索加法結合律」用14分鍾。②實踐應用促內化(用14分鍾)。③總結回顧求提升(用2分鍾)。實踐證明以上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比較科學、合理。
2.橫向,合理協調學與導的時間。每節課的教學時間是一定的,如果教師講的時間多,那麼學生學的時間就少,反之亦然。鄭老師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理念,課堂中師生活動的時間比大約是1:3。「探索加法交換律」環節,教師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引出等式)--積累感知(自寫等式)--概括規律(發現秘訣)--構建模型(符號表示)--感受價值(應用驗算)」。「探索加法結合律」的環節,教師採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前面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結合律,學生經歷了「探究運算順序--觀察運算結果--總結運算定律--尋找簡便記法」的過程 。「實踐應用促內化」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講解。整節課學與導的時間協調、合理,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扎實。
3.深度,有效利用教學時間。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看時間的利用率。教師應把每一分鍾都用到讓學生有效經歷學習過程,有效突破學習重難點這個「刀刃」上,做到:教學時間沒有在煩瑣的講解中流失,沒有在毫無意義的提問中流失,沒有在不合理的教學活動中流失,沒有在不熟練的教學技能中流失,沒有在整頓課堂秩序中流失。那麼,有效教學時間就多了,教學效益也高了。
反思二:目標與內容
妙語連珠:
逸風學士:課堂達標,目標意識是根本,課堂定位是前提。
課程目標--總綱--學段;
課本目標--學期、教材;
課時目標--本節課。
在課堂教學中,課時目標的明確最重要!
李劍華:我個人認為,一堂語文課「達不達標」?要先看「標」在哪裡?方向錯了,老師再努力,技藝再高超,學生再聰敏,無非是上演一出《南轅北轍》的話劇。「標」在哪?課程標準的,語文教材的,老師自我理解的,指導教師定下的,揣度聽課評議者心中喜好的……
曾揚明: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生通過學習以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具有導向性與調控性的功能。教學目標要簡約集中,在過程中能有效實施。因此,一節課裡面必須擬定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大、太遠,不切實際,要科學、適當、可測。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完成一兩個切實可以達到的目標,真正給學生留下一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我們需要將生成的目標與語文預設的目標結合,生成點是否能夠促進目標的達成、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課堂生成如果是肯定的,則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果是否定的,則可以簡單解決或者不解決。
fjna02林周毅:教師的指導,要根據學情,特別是學生不理解之處,重點難點之處,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面面俱到。需要思考的是: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郭藝萍: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我在想,師者是不是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下呢?
1、用學生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再用師者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
2、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自己多讀幾遍文本就能體會的,就能懂的不做為教學內容;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要引導。
3 、語文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知識,而不是語感。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七彩華章
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環節
余躍明
我認為,要提高教學效益,必須做到關注教學環節,正確處理環節與目標的關系
實踐證明,教育理念好比陽光雨露,教學目標好像樹冠,教學策略猶如樹根,教學流程(環節」就是樹干,它們都是構成整體的、不斷成長的參天大樹不可分離、不可或缺的部件。每個課時、每個環節都有教學目標,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自上而下,以課時目標統領環節目標;自下而上,以環節目標緊扣課時目標,從而落實「縱向一條鏈,橫向一大片」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全國第八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安徽省馬鞍山市金家莊區曙光小學石貴榮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位數》時,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學校舉行跳繩比賽,用什麼方法比較兩個小組的跳繩成績呢?學生都認為用「求平均數」方法。石老師出示第一組的平均數130下,第二組的平均數126下,學生都認為第一組平均比第二組多4下,第一組贏。石老師隨即出示兩組學生跳繩的成績(第一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75、164、120、117、113、112、109,第二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31、130、128 126、124、122、121),問「現在你們認為哪一組贏,哪一組的一般水平高一些」。少數學生還是堅持「第一組平均水平高,第一組贏」。多數學生認為,第一組只有兩個學生在120下以上,四個學生在120下以下,而且每個學生成績與120下相差比較多,最少是109下,而第二組成績有三個學生在126下以上,三個在126下以下,成績都與126下比較接近,所以第二組的一般水平比較高。石老師順水推舟介紹新的數--像「126」這樣的數就叫做「中位數」。這時,教師出示兩組成績的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直觀地看出第一組是依賴移多補少得到130,中位數是117,而第二組整組數都集中在126左右,中位數是126。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圍繞「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理解中位數的統計含義。2、會求數據中的中位數,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教學目標設計了本環節,在課伊始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確 「中位數」的意義。教師還巧妙地利用直觀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清晰認識平均數與中位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獲得了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的教學效果。
把准課時目標,確保教學效益
曾揚明
問題:課堂的這場「意外精彩」有效還是低效、無效?
案例呈現:
在一次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一位老師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課中,一個學生提出:「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執教老師鼓勵、表揚學生愛思考。為了這個問題,許多學生紛紛舉手錶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執教老師認為這是一個生成的問題,進而就讓學生「大談闊論」,交流珊瑚形成的原因與過程。課堂用了大量的時間,問題似乎解決了。可令人費解的是:老師為什麼會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珊瑚怎麼形成的」?效果如何?是否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有催化作用?
課後回訪:
問:課堂出現這種情況,你認為精彩嗎?
執教老師:在課堂中我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課堂的生成,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關注的問題,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研究。再者,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方法目標的統一。但這節課我在課前沒有準備好學生提的這個枝外問題,再說教材中這一點我也沒有去研究。
問:你認為這樣的處理效益高嗎?
執教老師:我們的語文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不管課如何上,跳出備課設定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現,課堂會因生成而精彩。遺憾的是我尊重學生的需要,沒有完成這節課的語文學習任務。
問:語文教學中,你眼中什麼樣的生成才是受歡迎的?
執教老師:新課程提倡生成,但是就語文課來講,所需要抓住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包括語言文字和文本意義方面的,抓住這樣的生成,語文課才更具有語文的教學效益。(筆者疑:這樣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嗎?)
語文課堂應該姓「語」
郭藝萍
最近在語文界很流行一句話: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這具案例應該是屬於這方面的吧。
語文課到底是干什麼的呢?語文課是「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在學生擁有大量語言感性材料上卻有些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時候,幫其「撥開雲霧「;是語言的規范化,准確化,精細化的陣地;是培養聽說讀定能力。它對語感起的主要是梳理作用,升華作用,總結作用,點醒作用。
所以,身為一個語文老師,一定要有目標意識。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一堂又一堂的語文課里要教關於語文的什麼知識,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然而,我們所教的都是「語文」內容嗎?我們的語文課堂姓「語」嗎?我又是另外一個需要引起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一個問題了。
我們來看《太陽》教學過程的案例:
(一)學習課文。(1)讀課文,學習文中生字新詞。(2)了解太陽的特點──形體大、溫度高、距離遠。(3)理解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殺滅病菌、形成風雲雨雪等。
(二)延伸課外。先放一段太陽活動的錄相,而後問學生還知道有關太陽其他什麼知識。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隨機整理出如下知識點:(1)太陽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陽也會熄滅,大約要到50億年以後;(3)日食現象;(4)太陽的自轉和公轉;(5)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最後,讓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出一期「太陽」知識的報紙。這是一節語文課,還是一節常識課?怎麼變成了有關太陽知識的大拼盤?
教《司馬光砸缸》《跳水》《稱象》等課文時,著力於引導學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稱象的辦法,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偉大的友誼》致力於體會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何以偉大,美其名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上《落花生》努力於探究怎樣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讀《鳥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樹如何如何美麗,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親愛的讀者,語文課這樣上,像語文課嗎?
經過十二年這樣的語文學習之後,我們的孩子真能「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文字」嗎?
語文學習的確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畢竟姓「語」,決不能因一時的喧囂和躁動誤解「課標」的精神而干斷源求水、捨本逐末之事,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又將會走進「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園」的歧路之中。
換一個角度,假如這位老師想把這篇文章處理成王榮生教授等提出的「用件」類的選文。(「用件」主要是是引起問題、訓練知識、提供資料的選文。「在這種類型中,學生其實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篇文里的東西,或者借該選文學習文章里所講的東西,或者由文章里講的那東西觸發,去從事一些與文章相關性大小不等的學習活動。」 「用件」文可讓學生學著去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在動手實踐的同時,豐富語文知識。)那也應該是在備課的時候就有所准備,有準備才能使課堂更加深入。。
教師是應該關注生成,但是生成應該是在目標的指引下。師者在課堂上應該有目標意識,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教什麼。。。課堂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鍾,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想把「選文」確定成什麼類型的課文,一堂課要教什麼,這些都是師者在備課時就應該准備好的。然後在課堂上,教師所有的教學行為,學生所有的反應都得引到這「一根筋」上來,這樣才像課堂。課堂不是閑聊會,不是嘮嗑。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