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學書法數字化教學系統多少錢
EOffice書法教學儀教學系統對中小學書法課有著獨到的見解,通過研究各個地區,教師的書法教回學活動而研答發的幫助教師上好書法課,不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將傳統與現代信息數字化完美結合,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書法教學的效率,是學生在學習書法上更加輕松,也更加容易
B.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01
最小的一位數是0還是1?
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存在爭論。先來看看《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教師教學用書》第98頁「關於幾位數」的敘述:「通常在自然數里,含有幾個數位的數,叫做幾位數。例如「2」是含有一個數位的數,叫做一位數;「30」是含有兩個數位的數,叫做兩位數;「405」是含有三個數位的數,叫做三位數……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說0是幾位數。
再來聽聽專家的說明:在自然數的理論中,對「幾位數」是這樣定義的,「只用一個有效數字表示的數,叫做一位數;只用兩個數字(其中左邊第一個數字為有效數字)表示的數,叫做兩位數……所以,在一個數中,數字的個數是幾(其中最左邊第一個數字為有效數字),這個數就叫幾位數。
於此,所謂最大的幾位數,最小的幾位數,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數的范圍研究。所以一位數共有九個,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數。
02
為什麼0也是自然數?
課標教材對「0也是自然數」的規定,顛覆了人們對自然數的傳統認識。
於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編寫組主編陳昌鑄如是說:國際上對自然數的定義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以法國為代表的多數國家都認為自然數從0開始,我國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蘇聯的說法,認為0不是自然數。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開教材改編會議時,已明確提出將0歸為自然數。這次改版也是與國際慣例接軌。
從教學實踐層面來說,將「0」規定為「自然數」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0」作為自然數的「好處」
眾所周知,數學中的集合被分為有限集合和無限集合兩類。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學生的集合。無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個數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數的集合。因為自然數具有「基數」的性質,因此用自然數來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個數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個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個數為0。如果不把0作為自然數,那麼空集的元素的個數就無法用自然數來表示了。如果把「0」作為一個自然數,那麼自然數就可以完成刻畫「有限集合元素個數」的任務了。於此,從「自然數的基數性」這個角度,我們看到了把「0」作為自然數的好處。
把「0」作為自然數,不會影響自然數的 「運算功能」
「0」加入傳統的自然數集合,所有的「運算規則」依舊保持,如新自然數集合{0,1,2,…,n,…}中的任何兩個自然數都可以進行加法和乘法運算,而運算結果仍然是自然數。同時,加法、乘法運算的結合律和交換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會受到影響。
所以,「0」加盟到自然數集合實屬理所當然,而不僅僅是人為的「規定」。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然數和它的功能,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教學時不僅要知道和記住數學的「定義」和「規定」,還應該思考「規定」背後的數學涵義。
03
什麼是有效數字一無效數字?
有效數字是對一個數的近似值的精確程度而提出的。同一個近似數如果在取捨時,保留的有效數字多,就比保留的有效數字少更精確。
一般說,一個近似數四捨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這時,從左邊第一個非零的數字起,到那一位上的所有數字都叫做這個數的有效數字。
如近似數0.00309有三個有效數字:3、0、9;0.520也有三個有效字:5、2、0。
而0.00309中左邊的三個零,0.520中左邊的一個零,都叫做無效數字。
04
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是否互為逆運算?
「加法與減法互為逆運算、乘法與除法互為逆運算」這似乎成了許多老師的口頭禪,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例如:
加法「2+3=5」,其逆算為「5-2=3」,「5-3=2」。
故此,加法的逆運算只有減法;
減法「5-2=3」,其逆算有 「5-3=2」, 「2+3=5」。
故此,減法的逆運算有減法和加法兩種運算。
綜上可知,只能說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而不能說加法與減法互為逆運算。
同理,也只能說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而不能說乘法與除法互為逆運算。
05
為什麼不寫「倍」?
在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應用題時,很多小朋友會自然提出這樣的疑問,如:「飼養小組養了12隻小雞,3隻小鴨,小雞的只數是小鴨的幾倍?」為什麼「12÷3=4」的後面不寫「倍」呢?
我們首先應該肯定學生的質疑(學生有較強的解題規范意識)。但同時又該對學生說明:在解答應用題時,得數後面一般要寫上的是數的單位名稱
如:12隻的「只」;8克的「克」。一個數只有帶上單位名稱,才能准確地表示出一個物體的多少、大小、長短、輕重等等。但是,「倍」不是單位名稱,它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關系。例如,上面的計算結果「4」,表示12裡面有4個3,就是12隻小雞是3隻小鴨的4倍。
所以,在算式里不寫「倍」,以免「倍」與單位名稱發生混淆。
06
「倍」和「倍數」的區別
在第一學段我們學習了「倍的初步認識」,認識了概念「倍」,而在第二學段,我們又學習到「倍數」這個概念。那麼,「倍」和「倍數」這兩個詞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這兩個詞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倍」指的是數量關系,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礎上。例如:男生有10人,女生有30人,因為「10×3=30」或者「30÷10=3」,我們就說,女生人數(30)是男生人數(10)的3倍,也可以說,男生人數(10)的3倍等於女生人數(30)。勿寧說,「倍」其實表示的是兩個數的商(這個商可以是整數、小數、分數等各種表現形式)。
「倍數」指的是數與數之間的聯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礎上。例如,30能被6整除,30就是6的倍數。可見,「倍數」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且對數的形式有特別的要求(必須為整數)。
同時我們又看到,30也是6的5倍,因為6×5=30,「6×5」表示6的5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倍」的涵義應寬泛於「倍數」,後者可以視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種表現。
07
「時」和「小時」有什麼不同?怎樣使用「時」和「小時」?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小〕時並非國際時間單位。在198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我國統一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中,把秒作為時間的基本單位,把非國際單位制的時間單位天(日)、〔小〕時、分作為輔助單位。
(註:〔〕里的字,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可以省略)。
這樣,在我國范圍內使用的法定時間單位就有:天(日)、〔小〕時、分、秒。
由此,「時」既可以表示時間,又可以表示時刻。由於「時間」和「時刻」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容易產生混淆,在實際應用時間單位「時」時,現行教材作了如下處理:
7.1當列式計算出時間的長短時,在得數的括弧里寫上時間的單位「時」。例如:超市營業時間:21-9=12(時)。(此處可省略「小」字)
7.2在用語言表述時間的長短時,為避免「時間」和「時刻」這兩個概念產生混淆,則在「時」的前面加上一個「小」字。例如:超市營業時間12小時。
7.3 在用語言表示時刻時,一律不得出現「小時」字樣。例如:公園每天早上7時30分開園(而非7小時30分)。
08
「改寫」和「省略」是一樣的嗎?
從形式上看,此例將「改寫」與「省略」兩種對數的變化置於了同一個要求之下(即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我們真希望編者不是有意而為之,因為「改寫」與「省略」其本質是完全不同的。表現在:
8.1目的不同
「改寫」的目的是方便對大數的讀寫,而「省略」則是取數的近似值。
8.2方法不同
此處的「改寫」是去掉「億」位後面的0,再寫上一個「億」字,而「省略」除了要找准「億」位,還要考慮被省略的尾數的最高位是幾,然後用四捨五入法求出近似數。
8.3符號不同
「改寫」只改變了數的表現形式,大小並未改變,所以用「=」號連接;而「省略」既改變了數的形式,又改變的數的大小,所以用「≈」連接。
09
「路程」就是「距離」嗎?
這兩個詞在許多老師的教學語言中是替代使用的,其實不然。
「路程」是指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所經過路線的長度;而「距離」則指連接兩個地點而成的直線段的長度。
「路程」所經過的路線可以是曲形線,也可以是直形線,還可能是折形線。
一般情況下,兩個地點之間的「路程」要大於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當兩個地點之間的路線為直線時,路程和距離才相等。
雖然老師們都知道這個等式是成立的,但我們的學生卻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怎樣繞開」極限」尋找能為小學生所理解和接受的證明途徑。
10
最大的分數單位是1/2還是1/1?
先看看分數單位的含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
顯然,在分數意義中,關鍵是「分」,沒有「分」,就沒有「份」。
因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最少份數是2份(如果是1份,也就無所謂「分」),由此得到的分數單位是1/2,所以1/2是最大的分數單位。
盡管就廣義的分數來說,1/1也可視作分數,但它已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認識的與整數對立的那種分數(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所產生),故此,最大的分數單位應以1/2為宜。
11
像 0/3、0.2/3、3/0.2這樣的數是不是分數?
分數的定義明確告訴我們: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其中,分成的份數叫做分數的分母,要表示的份數叫做分子。
由此可知,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應該是非零自然數。從這個意義來說,以上這幾個數徒具分數的形式,而不具分數的實質,因此都不應該視為分數。
進而,在考查學生對「分數」涵義的理解時,應著眼於通常意義上的分數,將上述這些變異形式納入思考的范圍,其本身對訓練學生的思維並無多大實際意義,而且會令諸如「分數都大於0」等命題的真與假陷入尷尬。
12
比6多1/2的數應該是「6+1/2」還是「6+(1+1/2)」
要弄清這個問題,先得弄清「6」的性質。顯然,此處的「6」其實質是一個「數」,而非一個「量」,求「比6多1/2的數」應屬於「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范疇,問題中的「多幾」都是確定的具體數,這里的「幾」既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或分數。所以,這里的「1/2」是指在6的基礎上「多1/2」這個「1/2」數的本身,而非「6的1/2」。
所以,「比6多1/2的數」應該是「6+1/2」。
當然,如果題目確定為「比6多它的1/2的數」,那答案則屬於後者。
13
計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
先來看看新人教版、北師大版和蘇教版三個不同版本的教材對類似問題的理解。
同一課程標准下,不同的教材給出了不同的理解,這給執教者帶來了困惑:到底可不可以不乘100%呢?筆者以為,求「××率」其結果必定為百分率。以出勤率為例,就是求實際出勤人數占應出勤人數的百分之幾。
如果公式只寫成:出勤率=實際出勤人數/應出勤人數,我們說這只是分數形式(也即是求實際出勤人數占應出勤人數的「幾分之幾」),並不是百分數。
因此,在公式後面乘上「100%」,既可以使計算數值大小不變,又能保證結果形式滿足百分數的要求。因此,計算出勤率、發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的公式中,都應乘「100%」。
同時建議各版本教材的編委統一思想,以免給一線教師造成認識上的混亂。
14
小於90度的角都是銳角嗎?
根據課標教材定義:小於90度的角叫做銳角。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由此又產生一個新的問題:0度的角是什麼角,也是銳角嗎?
事實是,銳角定義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小學數學中所討論的角都是正角。習慣上,我們把射線按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得到的角叫做正角,射線按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得到的角叫做負角,當一條射線沒有做任何旋轉時,就把它看成零角。如果將角的概念推廣到任意大小的角,就應分為正角、負角、和零角。
由此,嚴格意義上的銳角定義應是:大於0度而小於90度的角叫做銳角。
15
足球比賽記分牌上的「3︰2」是數學中的「比」嗎?
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它們的差別。
第一,球類比賽中的「3︰2」表示的是比賽雙方的得分情況,是「差」比,即表示相差關系,一方得3分,另一方得2分,雙方相差1分;數學中的「3︰2」表示的是「3÷2」,是「倍」比,商為1.5。有鑒於此,球類比賽中的「比」(其實是比分),其後數可以為0的,而數學中的「比」,其後數(相當於除數)是不可以為0的。
第二,數學中的「比」是可以化簡的,如「4︰2=2︰1」;同樣的「4︰2」放在球類比賽中,卻不可以化簡,如果化簡就不能反映雙方在比賽中的實際得分了。
C.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英語數字教學資源
教新課的時候可以播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做課本練習的時候也可以用
D.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字編碼的視頻教學
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字編碼的視
dsd
E. 小學數學一個數字只能填寫一次,使相加,教學方法
令式子為a/b=c*d-e=f-g*h,並令等式結果為x
先來證明g,h中必有一個是1
若兩者都不是1
則g*h≥2*3=6,顯然g,h只能取2和3
否則會出現f>g*h≥min(3*3,2*4)=8這不符合f≤8
g,h為2,3時,f>g*h=6,於是f=7或8
f=7時x=1,a=b,矛盾
f=8時x=2,a=2b
(b,a)無論取(1,2)(2,4)(3,6)(4,8)都會與f,g,h之一矛盾
因此g,h中必有一個是1,不妨令h=1
再來證明c,d中必有一個為2
若c,d均不為2,至少為(3,4)
則x=c*d-e≥3*4-8=4
且由於b≠1即b≥2
x=a/b≤8/2=4
於是只能是x=4
當且僅當a=8,b=2,c=3,d=4,e=8時取等號,出現重復,矛盾
c,d中必有一個為2,不妨令c=2
再來看b,b只能取3或者4
若b=3則a只能為6,x=2
2d-e=f-g=2
剩下數為4,5,7,8
只有5和7相差為2,即f=7,g=5
剩下無論是2*4-8還是2*8-4都為2
若b=4,則a只能是8,x=2
2d-e=f-g=2
剩下數為3,5,6,7
f,g有兩種選法:
i:f=5,g=3
剩下2*6-7還是2*7-6都不為2
ii:f=7,g=5
剩下2*3-6或2*6-3都不為2
即原式無解
F. 小學數學教學參考 數字課堂能復制到電腦嗎
能,試試別
G. 如何利用數字教育資源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當今數字教育資源就是多媒體的運用,在學校教學中,需要動態演示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使其達到形象化的一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