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小班教學活動設計與指導(畢業論文)
活動設計與指導我肯定好,面積,我能做,肯定還好的,知道更多
❷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思路怎麼寫
教學活動《動物園里》設計思路 喜歡動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在最近的自由活動時,我發現孩子們說得最多的便是各種動物。他們喜歡聆聽動物故事,懷抱可愛的動物玩具,翻看各種動物卡片和圖書……動物們不時地出現在他們自編的故事裡、有趣的兒歌里、好玩的游戲里,它們那生動有趣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孩子。大家對動物抱有如此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們順應孩子們的熱點,和可愛的動物們交朋友,開展主題活動「動物大世界」。但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僅僅知道動物的名字,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因此在《動物大世界》主題中,我們主要以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情感為切入點,引導幼兒了解動物的神奇本領,探索發現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生存狀態,從而感受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類更是動物的夥伴。 數學活動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比較抽象、枯燥的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幼兒在游戲中輕輕鬆鬆的學習數學,寓教於樂,讓幼兒真正地體驗到數活動的趣味性,我嘗試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動物園里》。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兩點: 1、在猜想游戲中復習鞏固10的加減,根據動物圖形的不同特徵編題。 2、積極參與數活動,感受數學游戲的趣味性。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因此在活動中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領導和同行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謝謝。
❸ 如何設計和指導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
一、活動內容與目標的制定很關鍵
目標是實施科學教育的導向,教師在內容與目標選擇制定上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領會教材所確定的總目標。其次,在制定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案時,應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能力、水平的差異,確定不同層次要求的目標、對總目標作必要的調整與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動的目標,都適合促進本班幼兒能力的發展與提高的需要。再次,應明確每個分目標的確定都是為實現總目標服務的。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選擇和設計科學活動的內容,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二、注重在活動前教師對所投放材料的實驗
在組織活動前教師應對所投放的材料親自嘗試,以此來確定材料是否適應活動,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標。在嘗試中教師要排除不適合的材料,及對幼兒經驗的形成有所干擾的材料。如在設計「物體的下落」的活動中,我在開始時所想的材料有紙盒和積木,但通過活動前自己對材料的實驗,我發現雖然兩種物體的重量不同,但在同一高度下落的速度基本相同,這樣就對於幼兒形成相對於目標物體的重量影響下落的速度的經驗有所干擾,於是我放棄了紙盒這一材料,選擇了方形積塑並再次嘗試,這次方形積塑與積木的下落速度明顯的不同。
三、在設計組織活動時要注重導入法的運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將幼兒科學教育列於重要的地位,明確指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學前期幼兒由於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穩定性,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同時也易厭倦。因此,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一開始就應注意運用導入活動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感受科學的奧秘,從而產生「我要學」的願望。只要有了興趣,就會有動力,有了動力才會有創新和成功。好的導入活動對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教育活動的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由經驗導入
學前期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盡管這些經驗比較直觀、膚淺,但由於是幼兒親身感受的,和他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總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興奮點,使科學探索活動順利展開。例如:《神奇的小細管》這一活動中,設計中用一個「不小心水灑了,然後用紙擦,但是沒有擦乾,然後請幼兒來想辦法幫我將水擦乾」的情景引入,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在此環節中讓幼兒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來支持他完成這個任務,因為幼兒平時都是用毛巾擦桌子,他們有這個知識經驗,知道毛巾能夠擦乾水。然後在下面的設計中讓幼兒知道這種吸水的現象是毛細現象,並想利用一個小細管插入水中來演示出水向上漲的過程,讓幼兒直觀地觀察這種現象,幫助幼兒理解什麼是毛細現象,知道水原來是順著這個小細管向上升的,幫助幼兒提升一個知識經驗。所以,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時,我們可以聯系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由經驗導入,讓幼兒自然而然地進入活動。當幼兒注意到這些問題後,再引導幼兒探究其中的原因,幼兒就有了探究的願望,探究活動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由材料導入
活動中的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材料,歸根結底是為幼兒感知、觀察、操作準備的,幼兒通過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擺弄活動,會產生很強的探索慾望。就像「神奇的指紋」這一活動中,我就提前准備了觀察指紋比較常見的用具,像放大鏡、印泥,透明膠、紙、筆,幼兒見了便忍不住要去擺弄,我就說:「請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試一試你們面前放大鏡、印油,你們發現了什麼?」幼兒專心致志地擺弄起了面前的各種操作材料,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探索的過程。通過所提供了人手一隻的放大鏡使他們看的更清楚,從而能畫出不同的指紋形狀,了解指紋的特徵,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不同的。整個活動幼兒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體現了良好的師幼互動,過程流暢,過度自然、清晰。活動中幼兒能根據用不同的方法提取指紋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學習和創造能力。
(三)由故事導入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以其典型的人物形象,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將故事這一形式運用到科學教育的導入活動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慾望。運用於導入活動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緊扣活動內容,能很快地切入主題,一般可以選擇現成的科學童話小品,也可由教師即興創編,但故事一定要與活動有關,這樣才能通過故事引出活動,發揮故事的導入作用。如在開展《烏鴉喝水》這一活動時,我先給小朋友講了故事《烏鴉喝水》,然後提出問題,啟發幼兒思考:是不是有水的瓶子投入棋子後烏鴉都能喝到水呢?除了這些方法,烏鴉還可以用什麼材料喝到水呢?通過故事,幼兒都想來玩一玩,試一試對教師的提問產生了很強的好奇心,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將枯燥、單調的科學知識蘊含在生動的故事內容中,就能使幼兒在情趣盎然的故事欣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學知識的熏陶。
(四)由環境導入
科學教育活動還可以利用周圍的環境直接導入。環境,是幼兒學科學,進行科學活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的不斷接觸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與物體相互作用,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從而獲取大量的有關科學的經驗。《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就能使他們集中精力去嘗試和探索。如在組織《秋天的樹葉》這一活動時,我帶幼兒去戶外散步,欣賞著美麗的景色,我很自然地問幼兒:「看看這些樹,你們發現了什麼?」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到了對樹木的觀察上。導入活動的形式相當豐富,除了上述這些外,還可利用兒歌、謎語、游戲等方式導入。在選定課題內容後,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仔細地選擇適宜的導入方法,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主要有效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的教育建議中提出,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並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的觀察。所以,在操作前老師必須要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了。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技術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於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在科學活動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鼓勵性提問
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如在《電動玩具》活動中,我設計了提問:你是怎樣安裝電池的?電池上有什麼小秘密?找一找安裝電池有沒有小竅門,好辦法,作到又快又正確?這樣的提問幼兒就能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發散性提問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孩子的獨創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於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滾動活動中,我的的提問就很具體:「哪個物體能滾動?請把它找出來。」提問非常具體,並且讓幼兒比較明確任務是什麼。並多用「你看看會怎樣?」「你發現了什麼」等提問。這些發散性的提問,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廣泛的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3、層次性提問
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有層次性,比如:在《有趣的聲音》這一活動中,老師是這樣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放到小桶中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像你們聽到過的什麼聲音?」在這樣有層次的問題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與表達,回顧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共同梳理經驗建構科學的概念;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探索發現,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經驗。
另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多種方法、途徑、手段,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要求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應善於發現和尊重幼兒的興趣,把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納入科學教育的內容,並變成讓幼兒充分動手、動腦的探索活動。教師在活動中,要改變原來的傳統角色,由傳授者、組織者變成引導者、合作者,支持幼兒的「胡思亂想」,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積極引導幼兒討論、探索、合作、交流和分享,不斷為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創設更加開放、有趣、寬松的探究環境。
❹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的內容推薦
本書是復「學前教育專業系列教材」制之一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專冊,具體包括了: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概述、幼兒園教育活動與幼兒園課程、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理論基礎、教育活動設計中的目標分析、幼兒園活動環境創設等方面的內容。
❺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學習與總結
作為復幼師專業理論學制科的《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在改革的實踐中如何調整本學科的教改思路和教學實踐,從課程設置到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怎樣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幼兒教育對教師的要求,這是我們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學習後,使我受益匪淺,在幼兒園教師們普遍是談教研活動色變,許多人認為那是專家學者的事。事實上,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反思、提煉就是一種教研。完善教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包括組織教師的業務學習,組織交流活動,適當的集體備課,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討論以及共同創造、編寫教材和設計教學活動等等。讓資源實現共享,積集體智慧於一身,最後實現集體共贏,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