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品德,誰知盤中餐的教學反思
時間如流水般淌過,轉眼間中段考也已結束,成績也已經公布了。望著試卷上的分數,我驚訝了。因為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分數。為什麼我不能考得再高一些呢!於是,我開始自我檢查。
我每到考試的時候總因緊張而很著急,為此,我想出了幾個辦法。1.解答題時,不要急於下筆,要先在草稿紙上列出這道題的主要步驟,然後按照步驟一步步做下來,不忽略每一個細節,盡量把每一道題都答得完整;2.平時多做一些不同類型的題,這樣就會對大多數題型熟悉,拿到試卷心中就有把握;3.適當做一些計算方面的練習,讓自己不在計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這幾點,我一定能把考試中的失誤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會盡力做到以上幾點的。
但我想單單只靠以上幾點還是不夠的,我還就該擁有幾點科學應試技巧。於是,我根據我自己的實際情況想出了幾點。第一點:拿到考卷後,應把考卷整體審視一遍,看一看哪些題目比較容易,哪些題目比較難。第二點:先從簡單的題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數全部拿過來。第三點:遇到難題,實在不能馬上寫出來的話,不要死死地盯著那道題,而忽略了別的題,應把所有會做的題做完才努力解答那道題。第四點:考完後,認真地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把題目看錯或抄錯。
在下這次的期中考試,我考得很差。我看著自己的試卷,真得有點不敢相信。直到看見幾個鮮紅色的大叉,才完全醒過來。
一次考試中,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在剛剛結束的期末考試里,我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我一向語文很好,可是這次鬼使神差的,語文竟然錯了很多不該錯的地方。經過我的仔細反思,我想這和我閱讀題目不認真有著很大的關系。這點也同樣延伸到了數學和英語方面。很多計算和語法上的小錯誤讓我丟掉了不少分數。
我知道老師對於我有著很大的期望,可是我還是沒有考好。對於這點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錯誤就要改正,所以,通過考試我也想了很多以後一定要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試不細心讀題目的壞習慣。有時候我往往看著題目前面就順手把後面的問題寫上了,但是卻錯了很多。這也許也和答題技巧有關系。總之,通過以後的練習,我一定要在考試的過程之中認真審題,自習讀題,把題目看準、看好。時間允許的時候要多檢查幾遍,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犯類似於這樣的無謂的錯誤。
對於各科老師,我希望老師不要對我失去信心,雖然我這次考得並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實力。下一次考試,我一定會努力的!
②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說過:「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作為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於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因此,在《規則有什麼用》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置身於他們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種因素中,建立課程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並以游戲、對話交流為載體,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習得生活方法,提升生活品質,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努力把這節課打造成為一堂真實、互動、開放的課堂。
這節課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和整合,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進行了課前預設,讓學生課前去調查訪問、查找資料。這樣,教學空間就得到了拓展,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關心身邊事物的態度,最終理解了規則的作用。具體來說,本堂課較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資源,還課堂的真實性。
教學內容要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否則這些所謂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只是一種符號與事件。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學要聯系生活事件,生活體驗,生活空間,生活領域,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克服「課程即知識」的傾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體驗,使課程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生活的過程。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做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品德教育回歸學生生活,並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由近及遠地感受生活中的規則,活動內容緊緊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展開,如參與游戲活動、實地調查,以學生調查的素材進行辨析,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從游戲的開始,由近及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課程內容是真實的,真切的,可以觸摸得到的。
二、多方位對話,讓課堂靈動起來。
如果把課堂看作是一種生活的話,那教學就應該是對話的過程。
教學中,我多處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下談規則,如在游戲中談規則,在小組交流前談規則,在即將下課前談規則,使學生又一次實現了與現實生活的對話。而學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獲得新知,老師則在學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這堂課中,我還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里合作探究,尋求答案,又在課堂的匯報中不斷完善、充實答案,實現了學生於同伴的對話。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有機的整合,並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同時,完善課本中的表格,進而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學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從而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享受。
三、學生自主探究,在建構中感悟與理解。
作為經驗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它恰恰讓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經歷。而新課程也指出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所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不應該是一種傳授,而應該是一種探究、感悟與體驗。「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枯燥而又乏味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沒有因為我的「告訴」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與體察,沒有因為我的「知性」去扼殺學生的「感性」,而是通過游戲感悟、小組討論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規則兒歌感悟等手段了解規則的作用,並且自覺地遵守規則,讓學生從有意識地要我遵守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規則,從外在的道德教育轉化對學生道德的引導,進而促使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課堂上,不僅學生動了起來,還實現了主體參與的廣泛性,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究、去建構,去盡情的展示自己,從而獲得了成長的經歷。
此外,我還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讓每一步驟都有規則,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多種形式的鼓勵和表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③ 誰有 科教版 小學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 課本中 至少三篇課文的教學反思
《上學去》案例及反思
《上學去》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年級下冊"我上學了"第一單元主題下設的三個活動主題之一。上小學是每個幼兒園小朋友的嚮往,但對於初入小學的兒童來說,雖然對上學嚮往已久,但也心存疑慮。他們對全新的小學生活既充滿了好奇,又不免膽怯和緊張。針對孩子的種種心理,本課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幫助他們解除困惑,體會上學的快樂,激勵他們愉快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這是本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
學情分析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很大的跨越。上小學是孩子們的希望,他們憧憬著學校給他帶來嶄新的一切,他們對小學生活充滿神秘感,但上學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和坎坷不安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本教材特地從分享自己上學第一天的感受,初步感受學校生活等方面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在交流中讓學生把那種坎坷不安的心理給消除掉。
對於剛入學的新生來說,他們不懂得正確形容自己的心情和不安的心理,這就要教師設計一些台階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表達。因此,我從兒歌入手並盡量設計一些比較輕松愉悅的活動,以圖文為載體讓學生說說自己上學時的心情。
教學目標
1、在老師的幫助下,和同學分享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感受。
2、體會角色的變化,感受成長與變化帶來的喜悅。
3、初步了解學校生活,憧憬學校生活,體驗愉悅情緒。
4、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
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敘述我上學的第一天的心情是怎樣的。
[教學難點]
讓學生動手製作課程表。
教學過程
一、以情境為開端,激發學習興趣。唱《上學歌》
二、以圖文為載體,展示學校生活。 (課件展示小明上學的各個情境圖)
1、 畫面上定格在上學前的准備圖。2、畫面定格在上學的路上的情境圖。
(有的小朋友和小明一樣高興,可有的小朋友也會遇到煩惱。請從桌上的心情臉譜中找一個貼在你胸前,然後跟大家說一說,你為什麼有時候很快樂,有時候不開心。(生發表意見,對那些說出自己有點不適應的同學,老師可以鼓勵,如:學校里的老師同學都是你的好朋友,不用怕。等等))3、畫面定格在學校門口的情境圖上。(這時師要鼓勵生大膽暢想、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還可以上導學生對小學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三、以介紹為途徑,形容我多快樂。
1、點擊課件:出示兒歌:《大家一起玩更快樂》
2、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喜歡一起玩、一起學習吧!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大屏幕上的音樂唱唱這首《大家一起玩更快樂》好嗎?(大家可以站起來,用動作隨意比劃,只要能表達自己的心情就可以。)
四、以製作為契機,培養創造思維。
1、怎樣愛護新書呢?
點擊課件出示兩副圖:一幅是同學愛惜書的情境;一幅是好幾個同學圍在一破壞書的兩個情境。在學生一翻討論後引導學生感受新書。
(1)摸一摸:光滑細膩;
(2)聞一聞:紙墨清香;
五、以小結為課尾,升華活動主題。
1、說一說。
師: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了解了學校里的生活。那麼,上學了,你最想干什麼?
2、請小朋友們把我們熟悉的上學歌再唱一遍。
3、貼一貼。
師:孩子們,今天是我們上學的第一天也是我們《品德與生活》的第一節課你覺得自己開開心嗎?誰來說說?(老師就把事先准備好的笑臉貼那些敘述自己是如何開心的那些同學的胸前)
(3)翻一翻:圖文並茂。
小結師:書是我們學習的好夥伴,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要愛惜書本。
2、動手製作課程表。
《上學去》教學反思
本案例反映的是一個注重讓學生充分經歷、體驗,敘說自己上學第一天心情是怎樣的,並讓學生在愉快的狀態下製作課程表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很多學生一回家後,都把課程表拿出來向家長展示。產生這樣的教學效果,課後自己細細的回想一下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闡述自己上學時的心情,特別重視學生的交流,在課上,教師的言不語不長,善於創設交流時機,營造和諧氛圍,鼓勵不同意見的發表,讓矛盾充分暴露,並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
本節課自己實現了課堂角色的轉變,學生角色的轉變,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能與學生很好地交流和溝通,課堂氣氛活躍,自主學習得到了充分體現。我覺得體驗要真正的落到實處,而這節課我是讓學生真情實感的說說自己第一天上學時的心情、摸一摸光滑細膩的書、聞一聞紙墨清香、翻一翻圖文並茂的書、製作課程表等活動讓學生親歷整個學習過程。
《神奇的手》教學反思
《神奇的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手兒巧」的第一個主題「我有兩件寶」中的內容。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事認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在生活中嘗試一物多用,廢物利用。」以及「會使用簡單的工具。」等方面的內容,旨在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的角度選取與兒童關系密切的內容,引導學生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說出雙手和大腦能做很多的事,它是多麼神奇,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多動腦,勤動手的樂趣。
一、教學目標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手,但手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又往往容易被孩子忽略。因而,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從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其參與動手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手,初步了解手的作用,充分體驗動手活動的樂趣,從而為自己有一雙健康神奇的手感到高興和自豪,並以此培養孩子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情感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豐富多採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內容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圍繞「神奇的手」這一主題,結合一年級兒童巳有的生活經驗,組織了「會做事的手」、「會認東西的手」、「會表演、會說話的手」三個活動。在「會做事的手」這一教學活動中,先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說說自己的小手會做什麼事。當學生饒有興趣地訴說出自己的小手會做一些什麼事情時,老師一句「想不想現在動手做一做呀!」,激發起孩子們想做一件事給大家看一看的慾望。「會認東西的手」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玩摸物的游戲來體驗「手會認東西」這一認知過程的。「會表演、會說話的手」這一活動,我先用課件出示播音員用啞語播音的畫面,讓學生感覺到「手會說話」。接著課件出示義交警用手說話指揮交通的情景,讓學生體會以「手會說話」作用大、很重要。老師用手錶演和與學生用手交流來激發孩子們用手錶演和說話的興趣,於是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動起來,自由說話、表演,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三、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我的教學形式服從內容,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本課通過激趣導入、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游戲體驗、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展示、欣賞等活動形式開展主題活動。在導入時,我依據一年級兒童年齡小,愛動好奇的特徵出了一則謎語給小朋友猜,為了讓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我又分小組比賽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激發他們動手的慾望,輕松自然地把孩子們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動手操作中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畫或寫、或折或剪等,用一個生動活潑的立體活動的課堂場景,詮釋「會做事的手」這一主題。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讓兒童在現場表演,這既是孩子們挑戰自我,向同伴推介自己、正確評價自己的過程,也是向同伴學習,學會欣賞他人的過程。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體驗,在玩中感受。先進的計算機多媒體設備資源,增添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兒童的視覺美感,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人人都有一雙手,是本課的特有的教學資源。編謎語讓學生猜、互相摸手談感覺、活動手指、用小手做自己喜歡的事、用手摸東西、用手說話、用手錶演等活動的設計,讓這一特有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後,巧妙地利用今天很多老師到現場聽課這一資源,讓小朋友用手「再見」來結束本課的教學活動,各種資源的效整合,讓教學活動過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孩子們也就更加樂學、愛學、善學!
④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我把交織著歡樂抄與憂煩的青年時代拋到後頭,開始了新的路。
此去的人生將一天天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舊的大街還會有新樓挺立,蒼老的竹野還會有春筍競出。生命只要未僵,總會有新的嫩芽從心中萌動,總會有新的嫩葉從肝膽的枝頭上崛起。
我還要經歷無數墾植與收割的日子。一段生命是一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會有春花秋實。即使到了滿頭白發,我確信生命還會有自己的繁榮。只要純潔的心懷里,還盪漾著春風,飄灑著春雨。
此去的人生還會有坎坷。坎坷與平坦並不重要,坎坷的路固然難走,平坦的路也會使人麻木。活生生的人,在坎坷與平坦的路上,都一樣往前征服。在坎坷的路上防著跌倒,在平坦的路上防著飄浮……
⑤ 小學品德今昔對比教學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並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裡話"發布會,事先要求學生搜集各自的心裡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於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鍾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小學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采訪、參觀、詢問,然後作匯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願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32字)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局限在課堂的40分鍾,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於課外,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願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製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贊美春天,寓教於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台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台。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三:小學五年級品社教學反思(1052字)
為了很好的教育好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我特製訂了如下教學反思,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確課程標准,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准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嘗嘗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四:小學品生和品社課的德育反思 (1115字)
在小學階段,低段1-2年級是《品德與生活》,它主要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中高段3-6年級是《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很顯然,它們來源於生活,知識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視度
《品德與社會》雖然列入了考試科目,但是遠遠不如語文、數學用的功夫多。《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品社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學校、愛家庭、愛勞動的教育。結合實際、回歸生活、親近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訪問與調查、參觀與考察、想與做等多種活動方式,在體驗中讓學生得到啟迪,在總結中受到感染,使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
內容上的開放,從教材擴展到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空間上的開放,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等生活空間;時間上的開放,時間可以與學校活動或其他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展。資源的開放,現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地理、歷史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對祖國的愛,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父母的愛。開放式的環境,課堂時間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角色的轉換,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得到發展。
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也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更多新見聞,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結合相關的社會資源,創設出更好的教學環節,成功地駕馭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你,喜歡這門課!
⑥ 一年級小學生品德與生活課它課後反思們用什麼做的
上學去》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年級下冊"我上學了"第一單元主題下設的三個活動主題之一。上小學是每個幼兒園小朋友的嚮往,但對於初入小學的兒童來說,雖然對上學嚮往已久,但也心存疑慮。他們對全新的小學生活既充滿了好奇,又不免膽怯和緊張。針對孩子的種種心理,本課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幫助他們解除困惑,體會上學的快樂,激勵他們愉快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這是本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
學情分析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很大的跨越。上小學是孩子們的希望,他們憧憬著學校給他帶來嶄新的一切,他們對小學生活充滿神秘感,但上學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和坎坷不安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本教材特地從分享自己上學第一天的感受,初步感受學校生活等方面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在交流中讓學生把那種坎坷不安的心理給消除掉。
對於剛入學的新生來說,他們不懂得正確形容自己的心情和不安的心理,這就要教師設計一些台階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表達。因此,我從兒歌入手並盡量設計一些比較輕松愉悅的活動,以圖文為載體讓學生說說自己上學時的心情。
教學目標
1、在老師的幫助下,和同學分享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感受。
2、體會角色的變化,感受成長與變化帶來的喜悅。
3、初步了解學校生活,憧憬學校生活,體驗愉悅情緒。
4、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敘述我上學的第一天的心情是怎樣的。
[教學難點]
2、讓學生動手製作課程表。
教學過程
一、以情境為開端,激發學習興趣。唱《上學歌》
二、以圖文為載體,展示學校生活。 (課件展示小明上學的各個情境圖)
1、 畫面上定格在上學前的准備圖。2、畫面定格在上學的路上的情境圖。
(有的小朋友和小明一樣高興,可有的小朋友也會遇到煩惱。請從桌上的心情臉譜中找一個貼在你胸前,然後跟大家說一說,你為什麼有時候很快樂,有時候不開心。(生發表意見,對那些說出自己有點不適應的同學,老師可以鼓勵,如:學校里的老師同學都是你的好朋友,不用怕。等等))3、畫面定格在學校門口的情境圖上。(這時師要鼓勵生大膽暢想、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還可以上導學生對小學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三、以介紹為途徑,形容我多快樂。
1、點擊課件:出示兒歌:《大家一起玩更快樂》
2、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喜歡一起玩、一起學習吧!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大屏幕上的音樂唱唱這首《大家一起玩更快樂》好嗎?(大家可以站起來,用動作隨意比劃,只要能表達自己的心情就可以。)
四、以製作為契機,培養創造思維。
1、怎樣愛護新書呢?
點擊課件出示兩副圖:一幅是同學愛惜書的情境;一幅是好幾個同學圍在一破壞書的兩個情境。在學生一翻討論後引導學生感受新書。
(1)摸一摸:光滑細膩;
(2)聞一聞:紙墨清香;
五、以小結為課尾,升華活動主題。
1、說一說。
師: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了解了學校里的生活。那麼,上學了,你最想干什麼?
2、請小朋友們把我們熟悉的上學歌再唱一遍。
3、貼一貼。
師:孩子們,今天是我們上學的第一天也是我們《品德與生活》的第一節課你覺得自己開開心嗎?誰來說說?(老師就把事先准備好的笑臉貼那些敘述自己是如何開心的那些同學的胸前)
⑦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反思實例
簡析《拒絕不良誘惑》一課中教學方法的運用
《拒絕不良誘惑》主要教學方法的應用:在新課程教科版八年級上冊講授《拒絕不良誘惑》一課中,該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辨別不良誘惑,知道拒絕的方法,了解不良誘惑的危害,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是非觀。教學難點是學會戰勝不良誘惑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培養拒絕不良誘惑的好品質。
在本課中主要使用了故事導入法、小品演示法、分組討論法、講授法等教學方法。
在課堂導入時,首先運用寓言故事,《魚兒的命運》,講的是河中的一條魚兒,面對香噴噴的誘餌,它的命運將會是怎麼樣,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派代表回答。但學生在這種合作式學習中沒有好好的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討論也不是很活躍,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小品《優等生的墮落》中,讓四個學生去演示當今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逃課上網,小品中一個學生說旁白,兩個學生演逃課上網的角色,另外一個演好生角色,他在兩個經常違紀學生的影響下,一步步變成一個迷戀網吧的癮君子。看完小品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讓他們分析不良誘惑的危害。
在講授抵制不良誘惑的危害時,教師運用講授法,給學生講解了幾個故事,讓學生去分析、討論,故事主人公不能抵制不良誘惑的原因,去探究拒絕的方法。
最後教師小結全課,對全文進行點評,布置作業。
我認為本節課,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1、對於一些開放性強的問題,沒有很好組織學生圍繞該問題進行充分討論 。
2、進行分組討論時,沒有引導、啟發學生很好地對課題展開深層次的去探究、分析,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展示個性發展。
3、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和探究學習時,課堂紀律有些亂,教學秩序不好。
4、小品演示中,學生排練不是很熟練,表演不是很到位等等。
本課的改進措施主要有:
1、在上課前讓學生多積累、收集相關材料,了解與課文有關的知識,以便更好地對課題進行探究學習。
2、對學生感興趣的課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挖掘、探討,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彰顯學生的個性,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對於學生自己很難理解的課題,教師要及時加以引導、啟發學生去學習,而不是隨意放手讓學生去探討、合作,以便幫助學生理解、消化知識。
4、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注意參與學生當中,參與師生互動,這樣可能會使課堂更有活力,學生更感興趣。
⑧ 什麼是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教師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實踐歷程中,要及時捕捉能夠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現象,通過理性檢查與加工,逐漸形成系統的認識,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講解知覺的基本特徵: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和恆長性,學生的對於四者的區別很難把握,這樣在學習中就可以進行規律總結突出本質,選擇性強調對象和背景的對比,整體性注重的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理解性離不開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恆長性保持本質的不變。
二、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教師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對個人日常教學經歷進行反思使之沉澱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從而獲得提升。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把他的經歷升華為真正的、富於個人氣息的經驗,並且不斷使自己的經驗體系得到拓展。經驗形成過程的同時應該是解釋和理解的過程,重新閱讀經驗的過程也仍然是解釋和理解的過程,這樣才能常讀常新,每一次的閱讀過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創造的過程。
三、對教學關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學反思實踐中,人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對具體事務的反思上,而不可見的關系在反思活動中經常被忽視。從關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當前的自我與過去的自我的關系、教師本人與其他教師的關系等;從關涉的教學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師與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關系;從關涉的教學支持系統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師與社會文化、價值體系、課程與教學改革、時代精神與理念等的關系等等。
四、對教學理論的反思
任何教學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持續的有些理論都需要重新認識和把握。同時,教學實踐是教學理論的源泉,實踐活動本身就是理論的前兆,蘊涵著豐富的可能性理論。對教學理論進行反思有三種基本的樣式。第一是對實踐的理論反思。對於教師個人經歷與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驗體系,應不斷地從理論層面進行解釋和建構,通過對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之間的不斷觀照、反省、聯結,既可以完成對實踐的理論提升,又有機會對先有理論進行審視。第二是對教學理論的實踐反思。教師在學習和掌握某一教學理論後,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的還原,該理論的各種元素得到實踐的考驗,使得教師能夠進一步理解教學理論中的道理、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原有理論的判斷與選擇。第三是對教學理論的理論反思。在理解和學習教學理論時,教師是主人而不是理論的奴僕,教師有權利依據自己的知識背景與學術專長對教學理論進行反省,對理論進行修正與再創造,通過比較不同的教學理論發現某一理論的缺憾,從先有理論推演新理論,從其他學科不斷更新的概念范疇中建構新理論,這種針對原有理論的修正、推演概括與建構就是對教學理論的理論反思。
⑨ 《我們的合作》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本課的主題是:「學會合作」,共分五個環節完成,第一個環節「生活中處處有合回作」,引導學生回憶答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明白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合作;第二個環節「故事分析:誰的功勞大?」,引導學生從親身經歷的合作過的事中,懂得合作的作用大;第三個環節「合作的經驗」,讓學生從曾經經歷的合作活動中得出合作經驗,懂得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合作也有技巧;第四個環節「在合作中遇到過麻煩嗎」,針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他們尋求有效的解決合作中的各種問題的辦法;第五個環節「快樂的合作游戲」,設計了學生喜歡的合作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體會合作的意義、合作的技巧、合作的樂趣。
⑩ 小學品德與社會今天我進步了嗎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一、生活教學,提升情感。
《小學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標准》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對於這節課,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很努力的去體現小學品生課的生活性這一基本特點,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素材。例如課上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教學時我採用了課前調查、課上講故事、師生對話、小組交流、榜樣激勵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首先由《幸福拍手歌》引入課題,接著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課本13頁上的「今天又有新發現」的小故事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秘密,感受學習的快樂。然後,通過游戲來體會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在第二個主題活動中,讓學生通過故事去領悟我們每天只要付出努力,就會進步一點點。隨後讓孩子交流分享進步的快樂,並布置課後填寫學習檔案,讓孩子逐步形成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最後同唱《進步拍手歌》,在愉悅的氛圍中結束課堂。這些活動設計都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以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的積極性,觸動了他們的心靈,他們也在愉悅的活動中有了自信心、上進心;同時發展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情境教學,提升情感。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想像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盪,認識的升華。也只有精心創設情景,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我在教學《今天你進步了嗎》這一課時,注重心情體驗,讓學生感受自己成長的快樂。課前,我准備了《幸福拍手歌》,結束時我准備了《進步拍手歌》,讓學生去聽、去唱、去演,把學生的情緒和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快樂心情始終圍繞著學生。情景教學,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凈化了心靈!
三、出現的問題:
現代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不缺少來自各方的愛,缺少的是情感的體驗,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我在教學《今天我進步了嗎》一課中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學中,效果就會比較好。
總之,品德教育應關注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活動的真實進程不斷豐富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以豐富的活動賦德育以情境、情感,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涌動生命活力,促進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