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的教學設計題怎麼做
1、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
我們要把學生帶到哪裡,我們首先應知道學生現在在哪裡。這生動地說明了教師只有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以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預設出更有效的教學設計。學習起點主要有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學習的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學習進度應具有的知識基礎。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識基礎。在信息迅速發達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拓寬了,在某些方面學生對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師更快、更多。他們的學習准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有的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現實起點往往高於學生的邏輯起點,教師與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補的,教師事先所設定的教學起點不一定是真實起點。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教師把學生拉回來「跟著重復」的現象,這都是重視現實起點不夠造成的。所以在備課前,我們更應該客觀地了解學生,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背景,並不時地把自己換位成學生,從孩子的視角去看教材,思考問題,猜測他們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充分預設,這樣會使自己備課更有針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准確地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我認為教師可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分析:
首先應分析他們的生活經驗。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現實」也許就是他們的「生活經驗」。但是我們清晰的看到,並不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對學習者起著促進數學學習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正確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確地把握住學生的學習 「起點」。(確定位置,數對 第幾組 第幾個 排 列)
預測學生的學習起點,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前調查而獲得。課前調查是指在上課前運用訪談或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找准教學的起點。學生已經清楚的知識,不需要重復講;學生較模糊、有爭議的認識和未知的內容則需重點研究、討論解決。
例如在執教《圓的認識》新課前,可以對學生做一些這樣的調查:
(1)你畫過圓嗎?
(2)如果你已經畫過圓,用什麼工具畫圓的?
(3)你知道或者聽說過「半徑」、「直徑」、「圓心」這些名詞嗎?
(4)請在右邊圓上畫一條直徑和半徑。
通過課前調查我們會發現學生對「圓」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許多學生有過畫圓的經歷,因此教師一改把畫圓作為課堂教學重難點的傳統做法,直接從畫圓導入新課。
這種課前探底的教學策略,使教師較准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
新課伊始的「導入」環節也是進行教學探底較好的時機。我們清楚地知道在每一節課之前進行調查不很現實,所以在上課伊始創設情景,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找准教學的起點。例如我們在教學《年月日》時,「同學們,你們了解哪些關於年月日的知識呢?」此時的學生躍躍欲試,教師則可以藉此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找准教學的起點,有了全體學生的實質性的參與才能真正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2.客觀分析教學內容,領悟並用活教材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強、邏輯嚴密的學科,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我們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節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是要細致研究知識間的種種聯系,把握知識的貫通和延伸。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各種聯系,把知識貫穿起來,使它們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以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並能靈活運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材處理中,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對教材的編排多問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准確的定位,既要有知識技能的目標,又應有發展性的目標,整體把握教學重、難點,著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需要在教學中「濃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處理」,只需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稍作點撥即可。
【案例】 《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顯得尤為重要。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變的規律與這部分知識緊密聯系,是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
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關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和發現,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規律。教材安排了兩個學習活動讓學生尋找相等的分數,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分數的大小相等關系,為觀察、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然後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相等的分數,尋找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並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根據教材的編排,本節課教學重點就應放在性質的探索過程以及用語言清晰地表示性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難度,因此還要引導學生聯系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3、正確處理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的關系,准確定位教學目標
在充分理解課標、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准確的目標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關鍵。一直以來,很多老師一直把「順利地上完一節課,學生表現出色」作為一節公開課的目標,往往忽視了在表象後的更深層元素,即學生到底有多大的收獲?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因此,教師在制定目標時也往往滿足於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像《有餘數除法》一課,不少老師將教學目標僅著眼於「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除法(包括有餘數除法)橫豎式的讀寫法、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些知識技能目標,忽視「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這樣教學設計帶來的結果是:學生獲得的僅僅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僅僅是知道而沒有感悟。
因而在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中,我們的著眼點是不僅要使學生學會這些知識點,更要突出「過程性目標」。如對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應該這樣定位:藉助「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有餘數除法的產生過程,理解余數的意義;再者,對於「余數比除數小」這一特點,要引導學生經歷「擺一擺—觀察—猜測—歸納」的「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余數的特點。(三維目標不能只成擺設,備課一始要首先關注,一定要注意糾正只關注知識性目標而忽略過程性目標,至於情感態度價值觀,蘊含在過程之中。
② 小學英語教學案例和教學設計有什麼區別
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③ 小學數學優秀案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設計與反思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倍」的概念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並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學情分析
1、教師的主觀分析:對於初次接觸「倍」的學生來說「倍」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難以理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此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7的乘法口決》後的一個學習內容,而學習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基礎就是乘法,為此應將乘法作為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基礎來展開教學,以舊引新,化難為簡。
3、學生認知障礙點分析: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接觸「倍」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時候思維遷移存在一定的難度。
綜上所述,本節課應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結合直觀的方式構建新知,以學習活動為載體,通過探究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感知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做的過程,體驗「倍」的意義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並接受新的知識,體驗數學即生活,感受數學的樂趣,數學的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義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設置情境,復習舊知,引出新知。通過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新知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倍」的意義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動腦的學習習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即生活,感受數學的樂趣,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並建立「倍」的意義,
2、理解並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④ 求 PEP小學英語教學設計及教學案例,越多越好。。。小的在此謝過了~
PEP六年級英語(上)Unit1 HOW DO YOU GO THERE?(A)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1.能夠聽、說、讀、寫短語:on foot,by bike,by bus,by train。2.能夠聽、說、認讀短語:by plane,by ship,by subway。3.能用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Canada/…?\\\"來替換詢問別人的出行方式;並能夠用句子\\\"I go by…\\\"進行回答。4.聽懂、會吟唱Let\\\'s chant的歌謠。5.幫助學生了解交通規則,並在生活中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掌握四會短語和A Let\\\'s learn部分中運用某種交通工具去某地的表達法,並能替換關鍵詞進行問答。三、課前准備1.教師准備Let\\\'s start部分和主情景圖的教學掛圖。2.教師准備錄音機和本課時的錄音帶。3.教師准備A Let\\\'s learn部分的單詞卡片。四、教學步驟1.熱身(Warm-up)(1)復習副詞: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never的讀音與詞義。T:When do you get up?/When do you go to school?.(引導學生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回答)(2)T:Today I go to school on bus.I usually go to school on foot.教師利用肢體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意思。T:What about you?Do you go by bike or by bus?Do you go on foot?Or by car?師生之間自由會話,引出幾種常見的交通方式。引導學生看本課Let\\\'s start部分的標圖並回答問題。2.預習(Preview)(1)Let\\\'s chant教師放本課Let\\\'s chant部分的錄音,唱到on foot時,全班跺跺腳;唱到by Car/bike/bus/plane/train的時候,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然後教師根據歌謠內容隨機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單詞卡片加深學生印象,全班學生再跟錄音邊唱邊做一遍。3.新課呈現(Presentation)Let\\\'s learn(1)教師做動作,自問自答:\\\"How do I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並在黑板上寫下:by bike。教師再重復剛才的句子並問某一學生:What about you?How do you go to school?教師幫助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I go to school by…\\\"並將相應的短語寫在黑板上。(2)看短語貼卡片游戲教師依次出示畫著不同交通工具的短語卡片,讓學生迅速地貼在黑板上的\\\"by\\\"短語旁邊,教師領讀短語和句子\\\"l go to school by.\\\"(3)\\\"快速反應\\\"游戲教師說出某個短語,如:by bike,讓學生做相應的動作並說出句子,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4)教師拿出剛才學生可能沒有提到的交通工具的圖片,如:by plane/subway/ship/boat等,呈現和練習這些短語。然後指著課本上的配圖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地鐵\\\"的含義:\\\"It\\\'s an underground railway in a city.It travels very fast.\\\"教師領讀新學短語。(5)學生聽錄音,跟讀Let\\\'s learn部分的內容。教師注意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6)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單詞的拼讀競賽。可空出單詞中的母音字母讓學生填寫,也可打亂組成單詞的字母的順序,讓學生重新排序,組成單詞。(7)Let\\\'s play教師請學生說一些地點,比如:school,Beijing,the US,the moon等;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出行方式和所去地點。然後學生兩人結對進行句型操練,一人問\\\"How do you go to Beijing/the USA/the moon?\\\"另一學生給出答案:\\\"I go by train/plane/spaceship.\\\"4.鞏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1)Main scene教師引導學生看主情景圖,說出其中表現的交通方式。學生多能說出:on foot by bike,by subway。如有學生問及小丑騎的獨輪車以及幼兒騎的三輪兒童車教師可補充說明那分別是unicycle和tricycle;而自行車bike的另一說法:bicycle,意為兩輪車。(2)學生做Let\\\'s learn部分的活動手冊配套練習;教師指導學生規范書寫。(3)學生背誦並抄寫四會單詞。
⑤ 撰寫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案例」,要求包括教學設計和學習案例兩部份,請問這學習案例部分應該寫些什麼
給你復制了一點兒,你可以「網路一下」,網上還是有很多的
一、教學案例撰寫的意義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麼是教學案例?
四種說法: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展開全文一、教學案例撰寫的意義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麼是教學案例?
四種說法: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疑難問題,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例證。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為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案例不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錄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既有具體的情節,過程,真實感人,又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高度進行歸納、總結,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諦,予人以啟迪。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三、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四、教學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謂背景,即是向讀者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和條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環節,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場景,是提供給讀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資料,如所在學校的情況、個人的工作背景、事件發生的起因等。
2.主題
每篇案例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這個案例要說明的某個問題,是反映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還是說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3.細節
有了主題,就要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為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揭示這些,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這個環節中,要講明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可以和事實材料交織在一起。這是整個案例的主體,要詳盡地描述,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中出現的反復挫折,也可以涉及問題初步解決成效的描述。
4.結果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5.評析
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表明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的看法和分析,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評析可以是自評,就事論事,有感而發,也可請專家點評、深化。通過對背景、問題、解決問題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利弊得失和啟示。
五、 教學案例的特點和撰寫要求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與教案和教學設計相比,教學案例是課後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反應,寫的是結果。而教案和教學設計是教師在課前完成的實施教學過程的「藍本」。
與教學實錄相比,教學實錄是對教學過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學案例是對教學情境作有選擇的描述、記錄和點評。
4.撰寫的教學案例要有價值性。
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描述、反思,既能提升自己教學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又能為其它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一種有效方式。
定義: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作用:案例性事件在教師教學生涯中是層出不窮的,從清晨跨進校門到傍晚離開學校,都會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例。這些事件或事例完全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把事件轉變為案例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認識這個事例、整理自己思維的過程。其作用其體表現為:①案例研究(寫作)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經歷的機會;②案例研究(寫作)可能促使老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③案例研究(寫作)可以促使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化水平;④案例研究(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有效的方式。
特徵:①真實性——案例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事件;②疑難性——案例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事件;③典型性——案例必須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④濃縮性——案例必須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⑤啟發性——案例必須是經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區分: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教育敘事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有研究統計,在老師反思的敘事研究中涉及的內容包括有:讀書感想、社會問題、學生教育問題、宏觀教育、現實生活、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而教學案例所敘述的故事主要應定位在教學研究上,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等,其案例問題則集中在教學、教學法、認知水平、情感與態度、教學背景等方面。
範例:
從「伯樂」與「千里馬」談起——《馬說》個性化閱讀課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馬說》是一篇寓言性質的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各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經過一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們多數掌握了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句式結構,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蘊涵的寓意。
但我認為閱讀這篇文章既要重視研究文章呈現出的共性思想,還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嶄新的角度開拓更廣闊的思想領域,得出屬於自已的個性化感悟,從而體會到更多的閱讀樂趣。於是,我上了一堂《馬說》延伸課,要求學生從「伯樂」與「千里馬」談起。
案例描述
教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共同研讀了《馬說》,現在我請大家一起背誦課文。
(多數學生能夠准確背誦全文。)
好的,那麼現在請同學們一起回顧一下本文的寓意。
(學生回答。在上一堂課中已歸納出來,答案統一。)
我相信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後一定會有許多的感悟,那麼,就請大家從新的視角,進入新的思想領域,去獲得新的閱讀感悟吧!好,我們就從「千里馬」與「伯樂」談起。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同學們能否調動你們的積累,說一說你所知道的關於「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呢?
(學生討論)
學生發言:
XXX:《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說的就是「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XXX:蕭何月下追韓信。
教師:非常好!這兩位同學說的是幸運的「千里馬」,他們遇到了伯樂,施展了自己的才華。那麼,是不是每匹「千里馬」都能遇到「伯樂」呢?假如你自認為是一匹「千里馬」但一直沒有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你會怎麼做呢?
(學生討論,教師參與,請各個小組選派一名同學回答,歸納各小組意見。)
教師:同學們作為現代人,已經不會再有像「千里馬」那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被埋沒的悲劇了,在沒有伯樂的情況下,你們不會坐等機遇的到來,你們會施展才華,創造機遇,毛遂自薦。
但是,俗語說「機遇只屬於有準備的頭腦」。你必須是一個真正的人才,才能最終得到機遇的垂青。你是人才嗎?現在就請同學們以我們所學過的文言文為依託,引經據典,談一談「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參與、引導)
學生發言:
XXX:從《愚公移山》中我明白了人才應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XXX:《愛蓮說》告訴我們人才要有「蓮」那樣高潔的品質。
XXX:《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作為人才,在遇到桓侯的幾次「不悅」、「不應」後,他非但沒有想方設法去克服困難,反而選擇了「逃秦」之路,這是不對的。作為人才他應當善於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師:是的,真正的人才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一個富有才學的人。人才需要自己歷煉,也需要「伯樂」的成就。同學們再暢所欲言,聯系生活談談「伯樂」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
學生發言:
XXX:要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標准。
XXX:「伯樂」選拔人才要多角度、多層次。
XXX:「伯樂」應該擦亮眼睛,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教師:好!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敏銳的思維,感受到了你們對「伯樂」與「千里馬」的關注。「人才」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還將一代一代地延續,還將會上演更多更精彩的劇集。
今天,我們的討論就到這里。我相信,今天的這堂延伸課大家一定從中獲得了嶄新的閱讀感悟,體會到了更多的閱讀樂趣。請同學們在今後的閱讀中也像今天這樣嘗試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維去感悟文章,你將大有收獲。
案例反思
可以說這是一堂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實踐課。在這堂課中大部分的學生 能根據 老師的問題開動腦筋,調動積累,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鼓勵學生像今天這樣,閱讀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應該拓寬思維,聯系生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個性化的感悟。
我會將這種個性化閱讀指導課延續下去,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細心捕捉學生們閃現的靈光,創新的火花。收起
⑥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案例猜猜我是誰
課題:來猜猜我是誰
教學自目標:
1、通過學習,發現、表現背面人物頭部的美感,進一步學習寫生及線造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線造型能力及畫面的組織能力。
2、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究中,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以及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
重點:學會捕捉背面人物頭部的特徵,能用線描寫生的方法表現出來。
難點:如何用線表現人物頭部的特徵。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中性筆,彩筆等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師:老師請來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這是誰,才出來先不要講出來,舉手示意。
大部分同學都猜出來了,一起說這是誰呀?
生:孫悟空!
師:你是從第幾步,看到了什麼猜出來的?
生1:從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臉猜出來的。
生2:從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還有頭上的帽子猜出來的。
師:大家看到他的眼睛,毛發,頭飾猜出這是孫悟空,這是正面的,我們這節課加點難度,從背面猜猜我是誰。(板書課題:猜猜我是誰)
二、 主題探索
活動一 :研究不同發型的特點。
師:同學們先來猜猜這是誰呀?
生:是老師。
師:你為什麼能猜出來,從那看出來的?
⑦ 小學英語教學案例和教學設計有什麼區別
1.教師抄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襲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