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設計的基本要素:
一、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分析主要包括學習准備的分析和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分析。
1、學習准備是學生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原有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任何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准備狀態,而且任何教學都是以學生的准備狀態作為出發點。學習准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從事該學習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的特點,包括年齡、性別、學習動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工作經歷、生活經驗、經濟、文化、社會背景等一般特徵;二是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基礎,以及對該項學習與態度。
2、學習者學習風格是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有的人將它定義為,「學習風格是指對學習者感知不同刺激、並對不同刺激作出反應這兩個方面產生影響的所有心理特性。」;還有人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綜合」。
二、學習需要分析:在教學系統設計中,學習需要是一個特定概念,指學習者學習情況前的狀態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態之間的差距,或者說,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學習者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差距指出了學習者在能力素質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教學中實際存在和要解決的問題,這正是經過教育或培訓可以解決的學習需要。可以說沒有差距就沒有需要,也就無從談起要解決什麼了。
1、分析學習需要是指通過系統化的調查研究過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確定問題的性質,論證解決該問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核心是發現問題而不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教學中是否存在要解決的問題;二是分析存在問題的性質,以判斷教學系統設計是否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合適途徑;三是分析現有的資源及約束條件,以論證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
2、通過學習需要分析可以獲得有關「差距」的資料和數據,由此可形成教學系統設計的總目標(即解決了「為什麼」和「是什麼」)。有了總目標,就可以尋找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達到目的的手段(解決「如何」),從而最終解決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真正的問題所在,後繼工作都難免陷入盲目。可見這個總目標是教學系統設計的一系列後續步驟(如內容分析、目標編寫、策略制定、媒體選擇以及評價等)的重要依據。所以,學習需要分析的成功與否,總目標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到教學系統設計各部分工作的方向和質量。
通過學習需要分析,論證了教學系統設計是否是解決問題的必要途徑以及在現有資源和約束條件下是否可解決問題。這就避免了只需較少投資和人力卻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來設計和開發教學而效果不佳的情況;也避免了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來設計教學但在現有條件限制下不能實施,甚至設計的是學生已經具備而不需要教學的情況。所以說,通過學習需要分析,可以讓教師與學生的精力、時間以及其他資源被有效地利用來解決教學中真正的問題,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效益。
三、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分析:
1、分析資源與約束條件: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必須收集資源和約束條件等信息。資源一般指能支持開展教學系統設計活動和解決教學問題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約束條件則指對教學系統設計工作和解決教學問題起限制或阻礙作用的事物--人、財、物。也就是說支持開展教學系統設計的人、財、物就是資源,反之限制、阻礙開展教學系統設計的人、財、物就是約束條件。
2、設計課題的認定:通過教學系統設計的必要性分析之後,確定應進行的教學系統設計項目;通過資源和約束條件的分析之後,去掉那些條件不允許的項目,那麼留下的應是須用教學系統設計而且可行的項目了。
3、闡明總的教學目標:一旦設計課題確定後,一般要給這個課題起個名字,然後提供關於這個項目要解決問題的總的陳述,也就是總教學目標的闡明。學習需要分析通常發生在以系統為中心的設計模式(系統級)和以產品為中心的設計模式(產品級)中,其實,在以課堂為中心的設計模式(課堂級)中,教師也經常在作以目標為內部參考的學習需要分析,只是涉及面不大,無須單列步驟解決。無論是系統級、產品級、或課堂級,通過學習需要分析所形成的教學總目標均是指導教學系統設計繼續進行的總的依據,為後面的內容分析、策略制定、評價等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四、教學目標的設計:了解了教學目標的內涵、功能及各種教學目標分類的理論後,接著就應該討論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教學目標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整體性:教學目標是一個系統,它由教學目的決定,包括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三個層次。通過逐層具體化,這個教學目標系統構成一個上下貫通、有機聯系的完整體系。
2、教學目標的靈活性:由於學習者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要認真鑽研,在教材中區分出哪些是最低限的大綱材料,哪些是完整的基本材料,哪些是加深的材料。然後制定出靈活而富有彈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這種目標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
(1)符合大綱所提出的最低限度要求,達到合格水平的目標。它是學業不良學習者應完成的目標。
(2)符合大綱所提出的各種基本要求,達到中等以上水平的目標。它是學業中等學習者應完成,並鼓勵學業不良學習者完成的目標。
(3)符合或超出大綱所提出的最高要求,達到優秀水平的目標。它是學業優良學習者應完成,並鼓勵學業中等學習者完成的目標。
3、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教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活動。學校教育是以學年、學期為單位加以組織與實施的,不能期望學習者一下子就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層次要與學習者接受教育的層次相適應。
此外,教學目標本身也有層次的關系。比如,在布魯姆的認知目標中,從知識開始,經過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到評價,這六個目標就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關系。這是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注意的。
4、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教學目標應是可觀察、可測量的。
(1)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須是學習者而不能是教師。在這個意義上諸如「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這樣的目標表述是不恰當的。因為它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這樣表述意味著只要教師組織學習者進行了相關活動,目標就算達成了。至於學習者達到了多少預期的學習結果,則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學目標須用教學活動的結果而不能用教學活動的過程或手段來描述。
(3)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須是具體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謂具體,是指這一動詞所對應的行為或動作是可觀察的。
五、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策略就是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採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體等。我們根據教學策略所處理對象的不同,把教學策略分為兩類:
1、教學內容處理的策略,指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的方法。這一類教學策略在目前的「教學論」中很少涉及,而是作為課程論的內容。但是,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認知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人們總結出了很多可以使教學更加有效的處理教學內容的具體方法,如編制先行組織者、繪制概念圖等。這些具體方法是直接指向教學的,能夠增加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有必要進行系統研究和應用。
2、教學活動中的策略,通常是指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和選擇教學媒體所用的策略,它直接指向教學過程。
六: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並給以價值判斷。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屬於教學評價范疇,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教學評價的一套理論和技術對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具有直接指導作用。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的實質是從結果和影響兩個方面對教學活動給予價值上的確認,並引導教學設計工作沿著實現預定目標方向進展。
1、教學評價的種類:依照不同的分類標准,教學評價可作不同的劃分,例如,按評價基準的不同,可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自身評價;按評價內容的不同,可分為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按評價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按照評價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2、教學評價的原則:為了做好各種教學評價工作,必須根據教學的規律和特點,確立一些基本的要求,作為評價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准則。具體來說,教學評價應貫徹以下幾條原則:
(1)客觀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從測量的標准和方法,到評價者所持的態度,特別是最終的評價結果,都應符合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或摻入個人情感。因為教學評價的目的在於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以客觀的價值判斷,如果缺乏客觀性就會完全失去意義,還會提供虛假信息,導致錯誤的教學決策。
(2)整體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對組成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而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由於教學系統的復雜性和教學任務的多樣化,使得教學質量往往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來,表現為一個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因此,要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活動從整體上進行評價。
(3)指導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就事論事,而應把評價和指導結合起來,不僅使被評價者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而且為其以後的發展指明方向。也就是說,要對評價的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從不同角度查找因果關系,確認產生的原因,並通過信息反饋,使被評價者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
(4)科學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光靠經驗和直覺,而要根據科學。只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對教學發揮指導作用。科學性不僅要求評價目標標準的科學化,而且要求評價程序和方法的科學化。
㈡ 影響小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因素
①不良的學習環境造成學生注意力渙散,學習分心。
如在學校里,操場上內體育課的喧容鬧聲、窗外有人走動、某個學生遲到、教室有些學生隨便說話等多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影響學生學習。
②教育的方式不當。
大腦英才專家指出,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是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發展,逐漸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地位,而且注意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呆板,不善於處理教材,批評方式不當,就會造成學生對學科的偏差,以至於注意力無法集中。
③對所要精力集中的事情沒有興趣。
比如,孩子對老師講課沒有興趣,腦子里總是在想自己想做作的事情,就很可能會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④家長不經意的導向。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日前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玩具過多容易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那些玩具較少的孩子,由父母與他們一起閱讀、唱歌和游戲的時間更多,要比那些家境優越、玩具成山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高。
㈢ 影響課堂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1、教學任務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2、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3、教學策略制定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特別要指出的是,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4、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5、教學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㈣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1)學生的課前准備情況: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必須優化課堂結構,加大課堂容量,將主要時間放在對問題的探究上。能否做到這一點,依賴於學生的課前准備情況。如果課前准備不足,勢必影響到課堂進度,老師不得不花費時間用在非關鍵問題上。對學生個人而言,可能跟不上課堂節奏,久而久之,造成學習困難。
(2)課堂上教師的情緒狀態:課堂教學說到底是一種交流和溝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點又是歸宿。課堂上教師的情緒狀態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不言而喻。(在這一點上,自以為教學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往往缺乏激情,不如青年教師)
(3)教材熟練程度:要想有效地組織學生活動,教師必須熟練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開,又能攏得起。如果教師對教材不熟,勢必影響課堂活動的展開,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青年教師尤其注意這一點,必須加強對教材的學習與研究。)
(4)課堂組織的有效性:課前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流程,預設課堂的大環節,確保環環相扣,使課堂活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新課程提倡探究學習、情景學習、合作學習,並不意味著課堂活動可以漫無邊際,信馬由韁。
(5)問題的特徵:課堂活動的效果如何取決於活動的對象與載體----問題的質量。一個好的問題應該既能統領課堂教學目標,又能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子問題,層層深入,引領學生達成課程目標。
(6)新知識的呈現方式:一堂課往往有幾個知識點,有重點也有難點。如何將這些「點」轉化成一個一個的問題,既符合學科的邏輯順序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地呈獻給學生,是備課的關鍵所在。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
㈤ 教學過程的基本因素是什麼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質,言談舉止,無不對學生發生感染,薰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教師應嚴謹治學,為人師表。3、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辯證統一的,單純抓知識的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說的,課改了,注重能力的培養,要淡化知識的傳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無必備的知識,智力、能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知識多,並不意味著能力強,其轉化為能力需要實踐的鍛煉等條件。4、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另一方面,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的主導過程不是直接實現的,必須變「教的目的」為「學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地位。只有承認兩者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1)敢於主導。教師要敢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認真備課,創造性地上好課,並在教學時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組織好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2)要善於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主要靠教師啟發引導,靠教師的教學藝術及教學機智。一方面要發揚民主,和學生交朋友,做到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廣泛想像,真正做到主動地學習。
㈥ 什麼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因素
新課程的實施,其宗旨就在於轉變學習方式,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教師和課堂。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在學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成為課程改革過程中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尤其是在課程內容和課標都發生較大變化的現實情況下,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普遍遇到的一個現象就是教師要求增加課時,強調教學內容講不完。我想,要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如果最終不能影響到課堂的改變,這樣的改革就是令人懷疑的。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可是課堂上我們的老師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還和從前一樣,「舊瓶裝新酒」,那說明改革是失敗的。以上這些認識也正是我今天選擇這個話題和大家進行交流的原因。
從概念的角度講,與有效教學相對的應該是無效教學,但是,說一堂課任何效果都沒有,似乎又欠科學,所以我贊同某些學者用「低效教學」作為與有效教學相對的概念。英國學者布里奇斯古默波特在著作里列舉了低效教學的表現:1、不能維持課堂紀律;2、不能正確對待學生;3、不能取得預期課堂效果;4、沒有掌握所教的學科知識;5、沒有有效地傳授學科知識;6、沒有合理採納他人的意見。從這幾種表現來看,涵蓋了多個方面,有的是從教學狀態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行為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效果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准備來評價的,是如今人們對低效教學判斷的主要依據。下面從我個人的理解出發做一下解讀。
教師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與課堂紀律有直接關系,任務都無法完成,有效就更無從談起了。所以說,課堂秩序好壞與教學效果也有著緊密地聯系。但在這個問題上要有一個辯證的尺度,混亂的課堂是低效的,安靜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嗎?不一定。有時候學生之間在討論問題、探究答案的時候,課堂也是不安靜的,然而就是在這不安靜中,學生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對問題的思考有了深化和提升,這恰恰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有效的;反之,課堂是鴉雀無聲的,而學生的思維機器是停滯的,這卻恰恰又是低效的。所以,僅僅以課堂狀態作為判斷標準是不科學的。但是如果一位教師的課堂始終並長期是失控狀態下的混亂,那麼毫無疑問他的教學不可能是有效的。因為學生對你的教學缺乏興趣,注意力完全在別的事情上,說明你的教學存在嚴重問題。
不能正確對待學生,是指教師教學行為帶來的課堂教學質量下降。比如,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尊重,居高臨下缺乏親和力的教態等等,都容易造成學生反感,從反感教師本人進而反感你所教的課。
不能取得預期課堂效果,是因為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在教學過程安排、課堂管理等方面令學生不適應,使得教學意圖得不到實現。
有些老師缺乏鑽研精神,備課不認真,課前准備不足,常常在課堂上被學生問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教師一本教案教一輩子,不注意更新知識;這些都會使學生對教師缺乏信任,你講的東西他也不注意聽了。
掌握學科知識和傳授學科知識是兩碼事,掌握學科知識只是有效教學的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你所掌握的知識讓學生也掌握了。陳景潤搞研究可以是頂級的,但教學卻不行。有些老師也一樣,知識功底比較深厚,但學生總是反映聽不明白,因為他缺乏對學生的研究和思考,沒有把如何學會納入備課思考的范疇之內,一句話怎樣說能簡潔明了,一道題怎樣安排思考的步驟能思路更清晰,這些都沒有考慮,課堂上說個不停,學生卻聽不出個重點,效果能好嗎?
為什麼強調「合理」採納?我理解,是指在團隊合作中不能合理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者一概不聽,或者全盤接受,造成課堂教學低效。如有些公開教學。
以上是國外學者對低效教學表現的觀點,應該說是帶有普遍意義的「洋理論」。在當前積極推進高中新課程的背景下,觀察我們基礎教育現狀,低效教學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三維目標的割裂。新課程標准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提出教學中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無疑是正確的。它是期望通過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形成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保證教學的有效性的內在機制。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常常在教學中看到將三維目標割裂的現象。一種現象是有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教案都是原來的,照舊是重視知識目標,唯恐遺漏哪個知識點,面面俱到,甚至教材順序調整了,以前在這個章節中涉及的知識點調整到後面去了,他講到這里還是照講不誤,結果最後是課時不夠。而對能力目標(過程、方法)則完全忽略,「只講是什麼和怎麼樣,偏偏不講為什麼」。另有一些教師則片面強調能力培養,忽視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訓練。講文言文,上來就是小組討論,然後出代表翻譯課文,分析人物,應有的字詞基礎完全不涉及。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了體現這一維目標,總要在課堂上來點思想教育,似乎沒有它三維目標就沒完成,結果變成了游離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之外的孤立、機械、生硬的「貼標簽」式的教育,不僅是空洞、蒼白的教育,也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我覺得,三維目標是融合在教學過程中的,是教學設計過程中要關注的,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說出來。在訓練中幫助學生養成發現問題的意識、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熱愛科學的精神,這就是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裡面的。
教學活動的形式化。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合作與探究的能力,其實質是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以教師為中心,而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質疑。這是個理念,絕不是一種模式。然而,在教學中似乎一說合作探究就是分組討論,顯然已經成為一種模式,表面上是在「參與」「活動」,但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並沒有激活,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由表面的「自主」演變成」自流」合作探究有名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經歷了探究的步驟,這種活動其實是低效的。
預設和生成沖突。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沒有預設的教學就像一篇沒有中心的文章,缺乏目的性,也缺少接近目標的科學步驟和有效環節;但課堂是動態的,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是貫穿在教學過程始終的,沒有生成就會使學生處在被動思維狀態中。所以解決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當前有些課堂教學卻出現了兩者沖突的現象,表現之一就是預設過度,擠占生成的時空,這種教學由於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積極互動和個性化解讀,學生只能獲得表層的甚至虛假的知識,這種知識缺乏靈活性,不能轉化、內化為學生的智慧和品質,所以,從根本上講,這是低效的教學;表現之二則是生成過多,一方面,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計劃的落空,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過多就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時也會導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從而最終也背離了生成的目的。
選擇背後的無選擇。這個問題集中體現在高三復習階段。新課程增加了選修模塊,每個學科都有數目不等的必選模塊,而這些模塊在高考中要求學生只選一個,這樣就帶來一個新問題,很多學生在高二修習的過程中每個模塊都認真學了,可是在高三復習階段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為自己確定了一個模塊,對另外模塊就不復習了。其實這種選擇是有道理的,因為講求實效。但我們老師的教學卻仍然在關照所有模塊,講每個模塊時都只有部分學生在聽,對另外的學生來說就是在浪費時間。在高三這么緊張的復習時間里,每天卻有這么多的時間白白浪費了。我們增設選修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可是在高三復習的課堂上學生卻處在沒有選擇的無奈之中。
上面我們分別列舉了低效教學的部分表現,那麼,造成這些表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傳統課堂教學思想的影響
教育的發展過程就是新舊教育理念在繼承與碰撞中不斷更新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思想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其實我國傳統教學中也不乏民主色彩,但是,由於傳統教學以授受式為主,就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不注重學生個性體驗等一些明顯的弊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壟斷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教代替了學,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學生的任務就是接受、存儲知識;以書本知識為中心,忽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教學就等同於教書,學生的學習就等同於讀書,教師惟教材、惟教案至上,學生對書本知識絕對遵從。這些影響即使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依舊普遍存在著。新課程理念內化成教師的教育思想不是短時期就能夠做到的,需要有一套科學的機制來推動教師主動學習新課程理論,研究新課程的實施,才能真正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操作層面對有效教學內涵理解上的偏差
近些年來,學者們在有效教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是在操作層面上,對有效教學的內涵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偏差。
這種偏差最主要體現的就是以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觀點簡單地類比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與經濟活動雖然都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但卻是不同領域的活動,彼此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經濟活動說到底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遵循的規律是經濟活動規律,最終體現的是物化的結果,而且這種結果往往是在短時間內所能見到的。而教學活動則不同,它的對象是人,它的效果往往是抽象的而且難以量化的,具有滯後性、隱性、生成性的特點,如果只看即時性的、顯性的、預設性的效果,就只能去看哪些形式化的量化的東西了。
其對策無非是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升理論水平,遵循教育規律,確立科學的有效教學的評價標准:
1、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協調與統一。基礎性目標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發展性目標是指以培養學習能力為重點的學習素質和培養情感為重點的人文素質。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就是要把知識、技能教學與能力、情感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2、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課堂教學策略的科學有效。實施新課程,一個主要目的就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謂轉變的落腳點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即使學生「愛學」;二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讓學生「會學」;三是發展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即讓學生「善學」。那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策略的著眼點也應在此三方面。
3 、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學習狀態的良好和諧。
(1) 師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交往狀態。
(2) 學生的思維狀態是否被激活,教師有沒有對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干預
「積極的認知干預」要求教師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也就是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到了什麼。他沒有發現問題時要引導他發現問題,他束手無策時要啟發他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效教學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教師善於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設思維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狀態,對學生的認知形成積極的干預。
(3) 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態如何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都有沒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獲,這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標准,課堂教學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應該說,一切教學設計、一切標准和教師的一切勞動都是為學生學有所得、有所發展服務的,如果違背這一點,再完美的課也是無價值的。
(三)教師個人因素的影響
教師個人的因素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師自身專業知識和理論學習的缺乏以及自身修養等的不足,尤其是教師專業能力的欠缺必然會導致教學的低效。比如教師個人的教育智慧,教師的職業倦怠等問題是值得重視的。教育智慧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構成,它內在地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狀態、質量,進而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缺乏智慧的教師,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學。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來自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也在影響著課堂教學,有些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就來自內心的失衡,導致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甚至厭煩,在這種心態下的教學就難以避免出現低效。這一點是最應引起我們管理者重視和加以解決的。
對策:
1、加強師德教育,規范教學行為
教書育人者,德字為先。有才無德,難當育人重任,因為才華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備,才是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利用身邊的資源對教師進行師德教育,如王為凡,不僅大張旗鼓地宣傳他的事跡,而且寫進了《教育為了人的幸福》,連校慶都用專門的時間宣傳他,給很多青年教師帶來震動。今年我們又出台《規范教育教學行為的暫行條例》,把一些原本是底線的東西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加以要求。
2、倡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講,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它可以使師生之間相互欣賞、相互尊重,這是教學活動得以完成的動力源泉。所以我們在教師中大力倡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比如學生的各項活動都要求任課教師抽時間參加,藝術節教師必須參加演出。平時要求教師利用自習課深入班級,熟悉學生,解惑答疑,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3、倡導建設學習型教研組
我們在幾年前就提出建立學習型教研組的口號,並推出了政治組作為典型。他們每次組會有專門的學習主題,由專人主講,大家討論,並且每次都有錄像資料。並提出幾個一(每年至少讀一本教育專著,每學期上一堂研究課,每周聽一節課,每學期寫一篇理論文章,每月寫一篇教學心得),在制度和機制的推動下,教研組已經具有了在共同願景下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學習型教研組的特徵。高二物理備課組主動研究選修模塊的開設。這種團隊建設的思想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堅實的基礎。
4、建立健全有效課堂的評價機制和制度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識增強了,有效課堂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而提高教師有效教學意識的保障是制度和機制。我們目前有青年教師研修班培訓制度,青年教師匯報課制度,教學反思制度,集體備課制度,學生評價制度,同時正在對課堂教學評價標准進行修改。同時,我們還通過抓樣板課樹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典型,通過這樣的機制激勵、促進教師樹立質量意識,努力學習鑽研,切實使自己的教學增強有效性。
(四)學校管理文化因素的影響
學校管理文化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好的制度建設以及精神氛圍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寬廣的舞台,否則就制約著教師的發展。具體因素包括學校的評價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師聘用、教師選拔、教師上崗、工作安排、晉升等諸多方面。學校現行的評價絕大多數注重可測量性與量化,忽視了質性評價;校本培訓模式的形式化降低了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指導。
(五)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整個社會對升學率的極度重視與高度期望,導致了在教學中較多地關注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社會上各種「教育理論」的層出不窮,使教師和學校有時感到無所適從,在操作上不是「跟風走」,就是無動於衷,因而在倡導新課程理念的情況下,在課堂教學中就出現了重視形式的無效教學行為。
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今天所談的只是我所想到的一部分。至於對策,也只是結合我們學校管理實踐的一點思考,因為各個學校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各異,可能還有許多成型的做法和經驗,我只希望我所講的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目的也就達到了。
㈦ 課堂教學的組成要素包括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學信息、教學媒體。
教師既是教學過內程容的設計者,也是學習過程的指導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
教學信息是教學內容及相關要求的反映;
教學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和學習的工具。
㈧ 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教材處理 知識、能力、價值觀目標是否明確,教學目的是否符合 《數學課程標准》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知識技能、能力培養、 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確、恰當、可行。 是否體現教學目標,知識講解是否具有科學性、系統性, 是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材的理解與處理是否具有科學 性。 教學安排的循序漸進性、層次分明性、系統完整性、密 切適中性如。
2、教學基本功 教學語言是否清晰、准確、簡練、通俗、生動、邏輯嚴 謹,是否運用普通話教學。 板書設計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工整、完美、簡明、扼 要,條理清楚。 能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儀器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進行教學、演示、講解,演示和講解能否有機結合,
3、教學方法 方法選擇是否靈活多樣,是否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相 適應,是否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適應,課堂教學機智如何。 是否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體現的如何, 教學原則的選擇是否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的實際。 教師的課上各環節講、練、演示、板書及主次內容的時 間分配是否合理,能否做到精講多練,加強能力培養。 是否有意識、恰當的運用生動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 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4、教學效果 課堂上教師能否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並採取相應 的調控措施進行教學。 學生是否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學習積極性 是否被充分調動起來。 基礎好、中、差學生是否各盡其智,各有所獲,均衡提 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能力發展 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