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把國學經典誦讀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隨著我國「讀經熱」的不斷發展,實現了初中語文教學與國學經典詩詞誦讀的互相結版合,雖然在一定權程度上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存在著教學效率低、國學經典詩詞誦讀內容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相脫節等情況。眾所周知,發揮國學經典詩詞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國學經典詩詞誦讀才不會流於形式。
『貳』 初中生如何提高語文成績
高中的的作文部分佔考試裡面很大的比例,因此撰寫一篇能夠獲得高分的作文高中裡面是特別重要的.那麼你如何提高中國作文水平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家教一對一輔導中)
3.開頭和結尾應簡明扼要,最好是兩行半
除了避免大肚部成分外,還不允許使用"大頭作文".建議考生在完成作文的時候最多,開頭的文章不能超過三行半.想一想,一開始就佔用太多的空間,老師的視覺會立即疲勞,這也會影響審卷老師的情緒.
總結:上面的作文高中考試的技巧,其實在寫作的時候列出來大概特別關鍵.一層是一段.這樣作文的整體就會明了很多.
『叄』 高中作文國學進課堂與發展科技
語文教學的崇高使命是引導我們的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傳承祖國的文化,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化瑰寶之一。它能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有益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把國學經典有效的滲透、巧妙的融入到語文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與國學經典零距離對話,既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
那麼,如何讓國學經典同語文教學相結合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課前三分鍾,背誦經典。
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國學經典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去涉獵,去搜集、整理、積累。背誦最有價值的中華經典,讓他們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品質,在中華經典中成長。
「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應把外部的獲得通過學生主體的消化吸收,成為內部的知識積累,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教師應鋪設平台,利用課前三分鍾,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小小的三分鍾,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學生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應該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會了學生讀思結合的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使學生懂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告訴學生要有責任感,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完成自己背負的使命。在展示的過程中,有學生的積累成果,有教師的簡單解說,有同學們知識的相互補充,更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情感做人的教育也無形中有了滲透和熏陶。
課前三分鍾的有效利用,引領學生走進經典,領略經典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二、解讀文本,滲透經典。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注重意境,強調詩畫同源,通過所寫的文字來展現出意境的畫面,使讀者對其思想產生共鳴。《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的《蒹葭》,文字簡單,畫面唯美,意境朦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它有效的融入語文教學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把握意境的能力,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在賞析詩歌方面能給學生很好的借鑒。
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不再用問題貫穿一節課的始終,不再以老師的問與學生的答作為課堂的主題。我採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國學經典《蒹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使學生有效的學會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舉一反三來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一:學習《蒹葭》。
1、教師用形象性的語言進行解說:深秋的早晨,秋風蕭瑟,露水成霜,白蒼蒼的蘆花,漫長、崎嶇的道路,小洲上的伊人,在水邊追逐的他,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教師描述《蒹葭》的畫面。
教師提示:在描述畫面時,一要抓住景物,二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三還可加入符合詩歌的想像。
白露秋霜時節,蒙蒙的霧,柔軟的蘆葦,清淺的水,細細的沙,水中的綠洲,一位痴情的少年追求他心中的伊人.神思恍惚,感覺伊人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就在不遠處的小洲上,追尋的道路曲折又漫長,但他始終不放棄,不絕望,始終充滿希望,但又始終與伊人隔水相望。
3、教師點撥,學生總結。
詩歌以「蒹葭」托物起興,蒼蒼、凄凄、采採的蒹葭和白露,永遠隔水相望的伊人,共同創造出一種秋水情思,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的境界,將讀者帶入略顯凄涼的意境之中。、
教師提示詩歌的情感及主旨:
《蒹葭》:每個人都應該有夢想,只有不辭勞苦的去追尋,才可能一步一步的接近理想。
第二、學以致用,用形象性的語言描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畫面,通過畫面的描述把握情感和主旨。
(小組合作,描述畫面)
學生作品:
八月深秋,凄風怒號。衣衫單薄、步履蹣跚的老年杜甫,眼睜睜地看著屋上的茅草被風一點點刮跑卻束手無策。他想撿起刮掉的亂茅以待風停後修繕,可狂風把茅草颳得到處都是,有的掛上了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還有的飄過了江郊……
杜甫無奈地把眼前的一些茅草收拾著,突然從南村跑來一群孩子,他們從老人手中搶過茅草就跑,絲毫不理睬主人的呵斥,轉眼就消失在竹林里了。杜甫倚著拐杖只能嘆息著安慰自己:唉!都是可憐人,就算我送給你們取暖吧……
風停了,黑雲四起,灰濛蒙的天空越來越昏暗,接著下起了雨。這整整一天,他一家人幾乎連飯也沒得吃,只是孩子喝了一點玉米粥,說是玉米粥,只不過是一碗水加了一點玉米面罷了。杜甫躺在床上,想到流亡時,一路上受凍挨餓,再想想其他的老百姓,流離失所連個安身的草房也沒有,他的心更涼了。這時,小兒子被凍醒了,杜甫伸手一摸兒子的被窩,竟像鐵一樣冰冷,仔細一看,還有好多裂縫,可全家人僅有這一件棉被禦寒,怎麼辦呢?雨仍下個不停,屋頂四處漏水,屋裡沒有干處。杜甫佝僂著身子,望著眼前的一切,一股酸澀湧上心頭,不由地祈禱,雨啊,停止吧!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
安史之亂開始後,杜甫憂心忡忡,經常失眠。他暗地裡呼喚國君:你為什麼偏愛美人而不要江山?你為什麼沉迷香夢還不蘇醒?你為什麼貪圖享樂而忘記了黎民百姓?
今夜有淚如雨!誰又能安然入睡?
恍惚中,杜甫眼前突然出身了千萬間寬闊的房屋,無數的貧苦人正歡天喜地地換新居……杜甫笑醒了,才發現是在做夢。杜甫在暗夜中許願:如若夢想真的能實現,那麼我的屋被刮破、人被凍死也心甘情願!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呼嘯的凄風,陰綿的苦雨……
通過畫面的描述,詩歌所展現的所有內容一目瞭然:杜甫的貧困生活,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深思,「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不用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全在學生的描述和感悟之中,詩人的濟世情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與博大情懷也悄然走進學生的內心。
經典既融入了語文課堂,又豐富了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重溫經典。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字成詞,積詞成句,積句成篇,積篇成章——積累尤其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語文學習。拓展延伸的環節,就是學生進行大量積累的好時機。
八年級的《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隨著這篇文章的學習,大家認識了一個愛國詩人屈原,也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要想使這個人、這份情深入人心,還要更全面的了解屈原才行。這時就可以通過《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了解屈原的人生經歷,誦讀屈原的名言,走進屈原的作品,在全面把握屈原形象的同時,用誦讀的方法進行大量的積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屈原的人生經歷: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了解經典中屈原作品的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國殤》,詩歌名,是中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屈原的人生經歷,為我們揭開了自沉汨羅江的原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看到了屈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離騷》又給我們解讀了一位偉大的詩人。這些都能給學生獨特的感悟,使屈原這個人物形象徹底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重溫經典,多了一份積累,更多了一份感動。
四、單元寫作,品味經典。
八年級第一單元都是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戰爭的殘酷,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易,對於現在生活在優越條件下的孩子來說,感觸其實並不深。在這種情況下,就決定通過單元寫作來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任何一種教育,簡單的說教是最蒼白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朝歷代,許多志士仁人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人或是一件事,道理不言而喻,學生自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對比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岳飛一生精忠報國,《滿江紅》表達了岳飛的衛國之情,他恨不得把敵軍個個都殲滅,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對祖國失去大好江山而感到惋惜。在誦讀中,學生的內心自然是激情澎湃的,也會深深的體會到:在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相違背時,我們應該像岳飛一樣,捨身救國,將中華民族之大意發揚光大。「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樣的詩句也隨時會給學生以警醒:我們作為祖國的新一代,做事應當從大角度來思考,努力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
《國殤》中壯士們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摯情,無不讓人動容。熱愛祖國的深情,貫串屈原的一生,熔鑄了他的人格,輝映著他的詩品。《國殤》中,詩人激情迸發,放聲歌頌,從外貌雕塑到內心刻畫,對烈士進行了熱誠的禮贊。他們背井離鄉,奔赴疆場,以身報國,義無反顧。他們頭顱雖斷,弓劍未丟,縱死不悔,鬥志猶生。他們忠勇剛強,堅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氣長存。這就是千古以來世代相傳炎黃子孫稟賦崇尚的愛國精神。
跟隨著英雄們的腳步,再一次的感受到他們與祖國同休戚、共命運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樣的氣氛之中,定能給學生很好的愛國教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情感的教育到位後,再通過寫作把這種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中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建設祖國的重任,牢記愛祖國。
回味經典,有了一份責任,多了一種幸福。
如果在語文課堂中,有機的將課堂和傳統經典相結合,那些蘊含著豐富哲理的,啟發人深思的,催人勤奮的等有靈性的國學經典,都會植根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影響孩子們的言行,熏陶孩子們的情感。由此可見,充滿深厚國學經典文化底蘊的課堂,是鮮活生動的課堂,是富有強大生命力的課堂。那就讓經典傳統文化在我們語文課堂上熠熠生輝吧!
『肆』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德
運用國學經典處理班級事件的意義
1、班級事件化大為小
班主任對班級事件處理的專好,不但屬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為玉帛,變壞事為好事,而且能提高教師的威信,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感情,又是對全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良機。如果問題處理不當,則極易使問題惡化,導致師生矛盾沖突。
國學經典的誦讀,是將純凈的智慧語言輸入學生的心田,成為其思想的工具,可想而知,必將影響其一生。在班級事件中適當運用國學經典,水到渠成。學生在國學經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減少了以往教師處理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旦學生有不良行為,讓他們自己吟上幾句,學生自知理虧便乖乖敗下陣來。於是許多貌似棘手的問題因為有了國學經典這一強大的精神後盾,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伍』 如何把國學經典融進課堂教學論文
這個關鍵就是文明的老師了,文明老師可以帶頭讓孩子讀讀國學經典,另外在解釋一下他的一個意思,讓孩子感受國學經典的魅力,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就會自然而然的就會去讀經典了!
『陸』 如何把國學融入英語的教學
一、國學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存在著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關系①。眾所周知,學習一門外語不可能脫離目的語所賴以生存的文化和社會土壤。但源語文化,也就是中國傳統國學文化對外語教學的重要作用卻一直未引起教學雙方的足夠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處於「失語」的弱勢地位。這一現象背離了外語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中國融入世界和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大背景下,外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習者掌握一門了解外部世界的工具,而且還負有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雙方的國學文化修養,不僅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而且是向世界傳播和發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需要②。同時,這種辯證的語言文化學習意識,使學生在了解和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同時,能夠更加深刻地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瑰麗多姿。
而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現實是,目的語文化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外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單一的西方文化的輸入。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生用英語表達或闡釋中國文化所特有的事物、現象或觀念的能力極其欠缺,從而直接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因此,筆者認為,中國的大學外語教學不應當僅僅止步於對西方語言文化的單向輸入,而是應當將其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和土壤,在承擔起學習和引進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擔負起向世界傳播和輸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能夠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性,抵禦西方文化的沖擊。
二、國學文化的教學現狀
高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培養大學生使用外語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也充分意識到了文化教學對語言教學的促進作用。然而目前的現實是,母語文化即中國傳統國學文化在外語教學中處於絕對的弱勢地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症」的嚴重問題。教學過程中片面單純地以西方文化的單向輸入為主。高校外語教材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微乎其微,不僅學生使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所特有的事物、現象或觀念的能力極其欠缺,就連很多教師對中國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未給予充分重視。很多專業沒有開設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甚至在很多高校連最基本的大學語文課程也給取消了。中國文化處於「失聲」的弱勢地位③。
而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重要現實是,學習者是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和氛圍中,必須首先要熟悉和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努力培養用外語表達自己母語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目的語文化,強化自己的跨文化學習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劉潤清曾經說過:「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④」
三、國學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大學英語教學的施教者和組織者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高校外語教學承擔著向世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應當伴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國人所使用的英語應當體現中國的文化,而不是英美國家的文化。大學外語教學絕不能成為只偏重目的語語言和文化的教學,而應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外輸出的一個重要平台。王宗炎曾經指出:「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⑤」而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外語教學中,可以使學生通過對兩種文化的比較,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筆者認為,將國學文化融入大學外語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渠道:
1)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將文化對比和文化多樣性體現在外語教學中。
大學外語教學應當改變目的語文化單項輸入的現狀,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和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學習具體層面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增強學生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2)在教材設計中體現對外文化交流的主題,積極主動地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優秀文化。
大學外語教材應當適當強化中國文化元素,改變目的語文化一家獨大的強勢地位。例如,可以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將其與中國文化作一對比,或者將經典的英譯中國文化篇章編入教材,或者在課後作業中布置有關英譯中國文化的作業,推薦學生閱讀經典的英譯中國文化讀本,以強化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和交流。
3)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強化學生的民族傳統文化意識。
可以通過開設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經典導讀、中西方文化對比等課程,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提升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加強高校外語教師的中國國學文化素養。
高校外語教師不僅是外語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且是提升學生國學文化素養的重要引導者。因此,提升教師本身的國學文化素養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可以通過組織教師觀摩和交流等方式,多渠道拓寬高校外語教師的國學文化學習途徑。
5)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外語表達能力納入測試環節。
在測試環節強化對中國文化元素的考核,是督促學生主動學習國學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閱讀、翻譯、寫作等形式,將對中國文化元素外語表達和認知能力的考查融入其中。
6)通過第二課堂和選修課等方式,為學生拓寬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渠道。
外語教師可以和漢語言文化等專業的教師開展多渠道合作,引導學生閱讀中國文化的英譯讀本,或推薦相關題材的電影等方式,多渠道拓寬學生跨文化學習途徑。
總之,大學外語教學應當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教學中強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增強學生植根於中國文化土壤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材編寫、課程設置、學業考核等多方面強化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柒』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通過孩子們身上的故事就地說法(國學經典),或者通過歷史故事
『捌』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運用國抄學經典處理班級襲事件的意義
1、班級事件化大為小
班主任對班級事件處理的好,不但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為玉帛,變壞事為好事,而且能提高教師的威信,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感情,又是對全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良機。如果問題處理不當,則極易使問題惡化,導致師生矛盾沖突。
國學經典的誦讀,是將純凈的智慧語言輸入學生的心田,成為其思想的工具,可想而知,必將影響其一生。在班級事件中適當運用國學經典,水到渠成。學生在國學經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減少了以往教師處理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旦學生有不良行為,讓他們自己吟上幾句,學生自知理虧便乖乖敗下陣來。於是許多貌似棘手的問題因為有了國學經典這一強大的精神後盾,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玖』 如何把國學經典誦讀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回疑問難答。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