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的德育教育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德育工作是學校整個教育工作中的統帥,是靈魂。
無論是小學和初中的素質教育,還是高中的新課程的實施,都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就是教書重在育人,「培養什麼樣人的問題」是擺在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新課題。探索和完善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是時代賦予給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其首要任務是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作為的人才,培養成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會迎刃而解。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04年2月26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方法及途徑,為各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探究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考。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之更好地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在學校里,我是初中美術學科的教師,更深深的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學生德育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把德育寓於美術教學之中,努力做到把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在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和責任。美術課是初中的一門基礎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任務,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集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像能力,豐富他們的審美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激發創造美的慾望和熱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寬知識視野,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意義。因此,德育必須放在首位,必須加強德育教育。美術教學必須改革單純的技能技法學習,注重德育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地完成現代美術教學的任務,才是真正的「教書育人」。美術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下面談一談我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點體會。
一、利用新課中的導入,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首先抓好「導課」這一環節。我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和富有感情語言,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教《設計海報》時,我先將事先准備的海報作品張貼於教室的櫥窗中,讓學生一走入美術教室就被眼前的精彩作品所吸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然後上課開始以幻燈片的形式圖文並茂地介紹海報的由來、發展及現狀,讓學生了解海報藝術是我國所特有的,使學生的內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繼承並發展這一我國所特有的傳統藝術願望。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動地滲透德育,上課之前要求我們老師認真鑽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術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初一年級的《春天的暢想》一課,我除了充分發揮個性潛能、激發形象思維和表現個性、特性能力外,還積極創設各種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實踐和對大自然的感受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交流,還以欣賞古今名作的形式、學生語言表達的形式和繪畫的方式表現不同學生內心的體驗,並根據作品的內容講述自己對環境資源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我適時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繪我國大好河山的圖片、詩句,使學生增強愛護環境意識的同時也增強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
三、在美術技能訓練和作品欣賞中有機地滲透德育,美術技能訓練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質、文化修養和個性特長的重要形式。
⑵ 德育課程教學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為人們處理數據、分析資料、交流信息提供簡捷的手段。由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數學越來越被世人當作一種普遍適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發展,不僅考慮數學課程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智力落後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運用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其數學應用意識,思維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智力落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同樣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智力落後學生尤其是輕度智力落後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遷移能力,但大多數智力落後學生在高技能發的學習上,遷移能力很差;學習興趣較少,學習動機水平底;學習需要不佔優勢;智力落後學生的需要多以低級需要為主,以滿足生理的需求為主。
因此,數學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重要內容。對於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目的是要為智力落後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學會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實用性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著眼於智力落後學生現在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獨立生活的需要,對最大限度促進智力落後學生潛能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遵循對智力落後學生數學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條原則,對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進行以下的研究與探索:
一、 採用生活化教學法,讓生活問題走進培智學校數學課堂
新的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數學。弱智學生由於智力地下、思維不靈活,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據技能時,通常需要藉助更多的直接經驗,認識更加具體的內容,經歷更加深刻的體驗,才能實現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針對弱智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學校課程設置中數學的教學的要求: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無論培智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化教學方法主要有:(1)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與活動,把知識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根據弱智學生愛動的特點,進行了「動態教學」,如「認識數字5」時,運用課件出示<小花鴨過生日>,再現生活情景,寓教於樂。先以輕松活潑的,充滿情趣的故事導入:小花鴨今天過生日,大白鵝、黑黒狗,小公雞、胖胖豬都買了禮物來祝賀.......。接著讓學生數一數故事中涉及到數字5的圖片,孩子們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和誘人的禮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過來,然後可以進行分角色表演,進行生日宴會活動,在活動中,要給小動物們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戲中不僅進一步認識了數字5,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2)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和研究能力,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認識「24時計時法」時,要想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用24時計時的意義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長途汽車站去實地參觀,從而找出正確答案;在認識重量單位「千克」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有關「千克」的實際概念,教師可以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菜場、水果攤等場所,讓他們學會親自挑選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後親手拎一拎,親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親口數一數,親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測一測自己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在認識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時,可以讓學生用捲尺測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高,在實踐中建立正確的長度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能夠使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中並能即學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學實用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3)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與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穿心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我設計了到超市購物的游戲,讓一個孩子扮演收銀員,其餘孩子去購物,老師給他們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在購物的過程中,顧客要認出物品的單價,在付款的時候,收銀員還要說出你付出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收銀員的角色,讓輕度智障的學生輪流去扮演。這樣在游戲的過程中,靈活的運用加、減、乘、除知識計算購物中出現的找零,求商品價格之和,求商品平均價格等實際問題,模擬生活情景,再現生活畫面,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個別化教學方式與走班制教學模式相結合,促進培智生的發展
每個兒童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培智學校也象普通中小學一樣採用班級授課制,學生按年齡編班。然而,班級授課它強調統一,要求齊步走,難以適應培智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充分照顧培智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也不易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培智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並不相符,同一年齡的培智學生由於智商不同,心理年齡也不同,並且同一類的學生的缺陷差異也是各不相同的。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培智學生健康成長,滿足他們的個體需要,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種特點與需要圍繞特殊兒童,以特殊兒童需要為中心來進行教育。因此,針對培智學生個別化教學的需求,可以採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
為了使走班制教學模式能夠真實有效的培養培智學生,那麼要考慮如何進行分班,如何針對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
走班制教學的分班原則主要有以下兩點:(1)充分考慮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教學得以有效運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根據培智學校的學生的生理年齡一般在7-18歲,但是其心理年齡最高只能達到8-10歲正常兒童的特徵,在走班制教學中,通常把學生依據生理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低段(7-10歲)、中段(11-14歲)和高段(15-18歲)。在領域目標的實現中就依生理年齡段和相應心理特徵需求選擇內容並運用相關教學策略和方法加以實施。(2)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在《綱要》中,將技能按照其發展的難易程度劃分為低、中、高不同的階段。但實際上存在著某些學生已到中段卻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差異較大,認知水平又明顯不同,在教授某一內容時就難以「面向全體」,無法體現「以人為本」。為此,需要根據一定的評測手段來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歸類組合分班,分為低年級(1-3年級)、中年級(4-6年級)、高年級(7-9年級)三個教學階段。
走班制教學根據分班後的不同年級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1)對低年級學生,採用綜合主題教育,寓教於樂。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分散,注意力不穩定這一實際情況,在走班制的低年級教學中採用「單元綜合主題教育」的方法,在個別化教學中滲透游戲教學,使學生在自然愉悅的狀態下學習、訓練,充分挖掘其潛能,有效地補償其身心缺陷,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長進。(2)對中年級學生,努力創設情境,實現「教學、生活零距離」。現實世界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脫離智力地下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經驗的教學內容,學生是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與意義的。基於以上認識,在構建中年級走班制數學課程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生活。(3)對與高年級學生,變課堂數學為社會數學。數學教學只有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它具體的意義,也才能顯示出它應有的價值。高年級弱智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5-18歲之間,他們即將融入社會。因此,在高年級的走班制教學中,應該注重加大培養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力度,為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⑶ 如何在綜合實踐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 要:新課程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活動過程中滲透德育的養成教育比別的學科滲透德育內容具有更大的教育空間和教育價值。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滲透德育養成教育的途徑有:營造環境育人、分層教育育人、親身體驗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區實踐育人、學科教學育人。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 滲透 德育 途徑
正 文: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 道德的實踐本質決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特徵。新課程下的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沒有圍牆」的學科。它是面向學生生活領域的一門課程,其課程內容來源於學生生活,來源於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因此,圍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其意義在於比其它課程更注重德育教育的價值。本人認為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滲透德育養成教育必須從如下幾方面入手:營造環境育人;分層教育育人;親身體驗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區實踐育人;學科教學育人。
(一)營造環境育人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有目的、有計劃的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的醒目校風、教風、學風育人向上、向善;名人畫像,振奮人心;板報張貼了學生們的出色作品,激勵著他們積極進取;溫馨的校園提示語、每日提示語等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愛護花草、愛護公物、節約用水、注意安全等等……處處體現了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園環境建設,只有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才能發揮它的巨大魅力。要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讓師生參與到校園環境建設中來。我校在校園建起「生物實踐活動基地」,為學生參加勞動、學習新知提供了平台。裡面的蔬菜區:種馬鈴薯、辣椒、蘿卜、玉米、黃瓜等;花卉區:養有月季花、含笑、丹桂等花卉;林果區:栽有橘子、柿子、琵琶等十餘種樹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師生們在基地中忙碌的身影。每到春天,師生們開始做發芽實驗,為果樹剪枝;夏天,師生們為基地中植物澆水、施肥、捉蟲,進行管理;秋天,是師生們收獲的季節,收割莊稼,採摘瓜果,收獲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冬天,師生們忙著給小樹穿棉衣以保護它們順利過冬。時常看到學生們拿著小本記觀察日記,老師們帶著學生到基地上課……等等這些已成為學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學生們熱愛勞動、熱愛學習、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在活動中逐漸形成。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更是學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的基地。加強班級環境建設,充分利用板報、專欄等進行養成教育。如一年級老師們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專門設有「我最守紀律」、「我最講衛生」、我最愛學習」等專欄,只要學生表現突出或有點滴進步,就獎勵一顆小星,孩子們的積極性特別高,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顆顆小星的照耀下逐漸形成。中高年級學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我們為他們創設了展示才藝的「風采展示台」、挑戰自我的「雛鷹爭章」等,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平台。有的班級還開展了道德儲蓄活動,把學生每次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每月進行評析、反思,使學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引導他們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並持之以恆,「聚沙成塔」,逐步積累,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分層教育育人
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必須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教育規律。
1、年齡特點
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深奧的道理聽不懂,但他們對兒歌、童謠非常感興趣。我們抓住這一特點,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將「德育」的內容編成朗朗上口的童謠。如第一冊「今天我上學」這一課,我們一年級老師編了兩首童謠來體現:「小鬧鍾,早早叫,提醒我,不遲到。鉛筆、橡皮、文具盒,書本、作業、小書包,整理好了不能少。刷牙、洗臉穿好衣,吃好早餐上學去。見到老師和同學,大大方方問聲好!」「上課會聽講,不搞小動作。作業認真做,不等別人催。課間愛游戲,不追不跑不打鬧。擦桌擺椅和掃地,樣樣活兒干仔細。我是一名小學生,快快樂樂來學習。」這樣把對學生的行為要求巧妙的穿插在童謠中,讓學生在誦讀中明確做什麼,怎麼做。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2.身心特點
「生活即教育」,只要你用心去發現,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要本著這一理念,充分挖掘學生的優點。比如根據學生愛看、聽故事的特點,開展「道德故事徵集」活動,可以是搜集到的傳統美德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做過的、看到的、聽到的反映良好品德的故事。如搜集的「張良拾鞋」、「牛頓請客」、「鑿壁借光」等傳統故事,從電視上看來的「東方小故事」等故事。同學們通過搜集故事,不僅增長了知識,更能從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以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鼓勵自己,發展自己的目的。
(三)親身體驗育人
養成教育不僅要通過學習來實現,更需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在實踐中產生。給學生一個崗位,讓學生自我實踐,經受鍛煉,是養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如今,孩子們卻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干什麼都要人侍候。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讓學生從小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裡的事幫著做」的好習慣,要求每個學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在家庭中找到一個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做。如一、二年級的小同學可以洗襪子、拿碗筷、擺拖鞋、澆花等家務;中年級同學可擇菜、淘米、買生活用品等;高年級同學可幫父母做飯、洗衣、幹些農活等,這項活動受到家長們的歡迎。三年級楊玉瑩的家長(客車司機)說:「楊玉瑩到家可勤快了,每天都幫我洗車、擦車。」一年級李浩強的家長說:「別看我家是小男孩,每次吃飯時都是他拿碗筷,有時還幫我收拾桌子呢!」家務雖小,卻是孩子們的一片孝心,勤勞的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崗位體驗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方法。所謂崗位體驗,就是給學生創設一些崗位,讓他們承擔一定的責任,讓他們感受參與的真實,參與的快樂,參與的辛苦,從而獲得真情實感,在行為選擇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開展值周班長制度、紀律監督崗、紅領巾監督崗、老師小幫手等崗位活動。讓學生在崗位上鍛煉,學會更多的本領,體驗服務的快樂,在體驗中形成良好的習慣。
一個個崗位,一次次體驗,使學生們學會了本領、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學習,學會了交往、學會了閱讀,學會了搜集信息等等,使崗位體驗達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家校合力育人
學校是德育的主要陣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必須讓德育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結合「三級道德教育」系列活動讓家長和社會各屆人士都了解學校的德育工作,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趨於一致,形成具大的教育合力。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始終是家校聯手的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溝通,共同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充分利用「家校聯系卡」和電話同家長聯系,通過相互之間的反饋,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了解學生發展近況;定期不定期的召開家長會,教師與家長互相交談,談孩子的優點、興趣、特長、需要努力的地方等,共商如何讓其發揚長處,克服短處。充分利用「家長報喜單」向家長報告孩子的獲獎情況及點滴進步,讓家長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分享孩子的喜悅。此外,每學年,我們還進行「好家長」的評選活動,選出優秀家長推薦到縣聯評「百名優秀家長」,調動廣大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參與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好家長」予以表彰,讓他們介紹經驗,以帶動所有家長。拉近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拓寬養成教育渠道。
德育是知、情、意、行的過程,知是行的基礎。聘請法制校長來校講座,進行《未成年人保護法》、《交通法規》、《校園意外傷害》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引導學生知法守法;每學期,我們還不定期的組織學生到街道、公路兩側撿拾白色垃圾,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宣傳,教育和感染了周邊的群眾,使他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亂扔亂倒的現象明顯減少;清明節來了,少先隊代表們在「王村口革命烈士碑」前緬懷革命先烈,踏著烈士的足跡前行;重陽節到了,學生代表們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為他們唱歌、跳舞,給他們打掃衛生等,讓老人們愉快地度過一個個節日。一幕幕、一場場,為學生融入社會提供了平台,使他們在參與活動的同時,規范自己的言行,確立做人的准則,為他們以後走向社會,成為合格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社區實踐育人
利用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感染性。我校充分結合本地優勢,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小事,善於發現,展開調查
有的學生發現村裡街道兩邊經常有糞便堆積,影響村莊美觀,於是開展《農村廣泛堆積的糞便怎麼辦?》的調查,通過訪談、查找資料,寫改進方案、散發宣傳材料、與村幹部商量給街道「整容」等環節,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讓街面上糞便運出,同時在空地上栽花種草,使街道整潔美觀。通過活動,學生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改善村裡環境,從小養成了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有的學生發現農村在收獲季節,公路上就會出現許多晾曬稻穀問題,弄得公路上全是谷糠、飛塵,給行人車輛行走帶來極大不便,有時還造成交通事故,司機和晾曬者之間吵架、打罵的事例也時有發生,危害特別大。孩子們就此采訪了行人、司機、晾曬者,了解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尋求解決方案,同時與鄉政府取得聯系反映情況,散發「公路拒決晾曬」宣傳單,以孩子們的實際行動來影響社會,效果很好。
這些小調查活動都是學生們自己觀察思考後提出來的,一項項活動雖小,學生們卻是一絲不苟的進行的,參與活動的同時,他們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調查訪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2.引導學生關注農事,勤於思考,深入挖掘
在農村,只有立足於農、服務於農,活動才有吸引力。所以在組織活動時,要引導學生多關注農事,同家裡、村裡、鄉里農業生產結合起來組織活動,讓活動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才更貼近學生,吸引學生。
有的小組進行了《我們村的生活垃圾去哪裡?的調查》發現現在農村仍然存在生活垃圾亂丟亂倒現象,於是建議村民將垃圾集中處理,保護環境。有的小組進行了《農用三輪車為我們帶來了什麼的調查》發現農用三輪車雖說給農民帶來了方便,經濟又實用,但它尾氣、雜訊超標,又經常超載造成惡性交通事故,弊大於利。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學生們儼然成了家鄉的小主人,成了家鄉脫貧致富的小參謀,他們在輔導老師的帶領下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既學會了本領,也為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的新型農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活動學生們非常樂意參加,參與活動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和負責態度,使他們認識到動植物都是人類的朋友,深切的體會到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從小樹立起用自己的雙手改變生存環境,改善環境現狀的環保習慣。
(六)學科教學育人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基礎教育的任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並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而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位哲人說過:「習慣是一種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當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習慣後,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質量,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終身。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確是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
⑷ 小學德育活動課教案
http://121.22.9.230:8109/ReadNews.asp?NewsID=398
http://shaoling.blog.yte.cn/archives/2008/2008129101936.html
⑸ 小學科學課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小學科學課怎樣滲透德育教育
「英語課程標准英語課程,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以提高實際能夠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擴大他們的視野,豐富的生活經驗,以發展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合作精神,個性和人文的發展。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但也應著眼於每個學生的情緒,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的情感素養,學習語言學習的本質,接受道德教育,形成美麗的靈魂人物
新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是一個廣泛的,豐富多彩的,設計精美的系列教材,主題大綱,側重於能力建設的主題涉及的范圍比較廣的教訓,一些我們的生活密切的關系,人類共同關注的一些問題。現代風格,思想,科學,實用,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如:學校,家庭,動物,購物,時間,文具和飲食。教學內容滲透道德因素,教師應努力挖掘這些道德教育,為載體的知識,適時適度地在教學中的人際交往和思想素質,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一門外語,他們顯然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獲得了良好的思想和情感教育。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教育,道德教育的因素,整個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如何道德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
尊敬師長,關愛他人 - 愛讓世界去圓
事實上,唯一的愛,使世界去圓「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關心他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課外活動,有目的的,有計劃加以引導,不僅能激發學生在英語的興趣,而離開的學生得到一個良好的道德感情培育。如教師節,引導學生手中,對生產的賀卡,並寫上祝福:「快樂教師的一天!」 (教師捷愉快!),母親節,父親節更可寫上:「我愛你,媽媽。 /你在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我愛你,媽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境的表演,排練的兒童劇目。的
Book4A」Unint1我。 ..「,我們學習的各種學慣用品的名稱,這個詞在三年級教字的一部分,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對話,希望學校,在校學生獲得足夠的,我問旁邊日你是否能真正為貧困地區捐款捐物。考慮到孩子或一個消費者來說,不是一個好時機捐款,或故意買東西捐出來,面對孩子的美好願望,這是不恰恰是情感體驗?是不是我們想要什麼?所以,我決定,學校舉辦了英語跳蚤市場活動,讓孩子們捐出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玩具或文具,然後把價格標簽,寫一個問候,放在學校的貨架上進行銷售。熱情的金錢和物資給學生作為一個推銷員,銷售過程中,他們有中,英文的「客戶」溝通,銷售所得的錢捐贈給希望工程代表的學校。
那麼多,不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想像力,同時也促進他們形成尊敬師長,關心其他人的情緒品質和更好的事情的認知與情感。他們真的知道如何愛,世界將被運行。
文明,禮貌──「對不起」和「謝謝你」先鋒
在任何一門學科都或多或少地充滿了道德因素,英語教學是沒有例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本質的情感素養,促進學生的情感素質的形成。如教學「對不起」禮貌的常用術語,因為這句話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它的發音,這意味著教師並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如何正確使用時,成為教師教學的目的,我創建幾個不同的情況下顯示。方案1:類,邁克偶然認識了南希做功課,如何做,如何做你說什麼?方案2:,大衛和LiuTao是任命8:00到動物園,但:LiuTao等待至8:30來的大衛,大衛說學生在面對可愛的頭飾,競爭的作用; ,一個很熱鬧的節目。---對不起。---這是正確的。( - 對不起 - 不要緊。)....表演的學生可以知道許多場合的應用,並他們中的大部分用來表達自己做一些事情錯了對不起心理。因此,培養學生,情境表演講禮貌的習慣,和知道做錯了事,應該是一個真誠的道歉,並逐步發展的認識,情感護理質量。
「謝謝你」(謝謝)在教學中使用禮貌用語,教師也應該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總是提醒的是:當你接受別人的幫助,說聲「謝謝」,接受別人的贊美,說聲「謝謝」,接受別人的禮物,說「謝謝你」,即使他們的父母,不要忘了說「謝謝你」。珍惜生命時間,因為只有一顆感恩的心,真正體驗的滿意度和幸福的靈魂。
防止愛護動物,保護環境 - 我愛為animals
學習Book4A「單位2在玩具店」,展示了很多可愛的小動物,同樣通過蔡,讓學生看了一些無憂無慮的快樂的小動物,學生的興趣是相當強的,挖掘教材滲透德育因素,我公司生產的動畫 - 地球哭了。只是一個眨眼或到荒山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流淌著黑色的濃縮液,不再有唱歌的鳥,魚也失蹤,有一張圖片描繪的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引起的強烈願望的學生預防愛護動物和保護環境。我用簡單的英語,要求學生談論的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創作,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慾望,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不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並最終單位一首英文歌曲「我們是快樂小蜜蜂」,歡快的節奏唱了生的希望「防止殘酷對待動物。使學生不僅通過思想教育,同時也得到了美的模具。
四,合規,講公共道德 - 安靜的圖書館
蘇聯教育家好評馬氏指出的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師要善於喚起學生的道德現象引起的情感體驗。我們要逐漸培養學生的善良的心,學生們真的很感動,自覺行動,克服不良的行為。
如完成Book6 UNIT1「公共標志」,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我要求學生讀這一點,幾個片段,真或假:
(1)安靜的圖書館(圖書館要保持安靜) BR />(2)喝,吃在計算機房。(在電腦室吃)
(3)在花園的草地上漫步。走在草坪上的花園
(4)煙霧在學校吸煙,學校
(5)在河裡游泳,在河裡游泳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1)良好的生活習慣,而(2),(3 ),(4),(5)是一個壞習慣。兒童不成熟,響亮而堅定的聲音,向我提出一個完美的公共道德受訪者,雖然這並不能保證未來在面對這樣的生活考試,他們仍然可以提出這樣一個一致的答案最初印刷的,質量很好的人,但至少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潔白如雪。這是演講的人應給予
5熱愛勞動,自己的事情做 - 我的「你可以做什麼要洗的衣服。
長的時間?你幫助父母做家務嗎?
(你會做什麼?你會幫爸爸,媽媽做家務嗎?)
「當然,我可以做飯,我可以掃地,我可以清理卧室,水的花「(當然,我會做飯,我會拖地,我會整理卧室,我會澆花。)...... 4人的團隊,是熱烈的討論,每個人都唯恐落後像完整的我送他們的能力問卷調查。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內心渴望做的小東西,渴望成功。集團合作,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在實際使用的語言,而且還增強了他們愛的想法?勞動,可謂一舉三得。因此,讓我們植入的語言,生活,情感植入語言學習的最深層次的,一切都將變得如此自然,如此急切。
說:「蘇霍姆林斯基,美是一種精神體操,它使我們純精神的完整性,良心,情感和信念正直。」讓創造的真,善,美的情感空間,為孩子們,使他們能夠掌握的情感品質的語言學習的內在力量,讓他們感覺到在語言的天空純凈我的性格。
我個人想這樣做,在我們的教科書,在生活中有許多生動的,新鮮的,它是值得的道德教育材料,我們去挖掘更多的。我們的教師應善於發掘,注意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的創新,金融教學的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品質的各種課外活動的組織。
⑹ 求小學德育課詳細教案,好的追加50.謝謝!!!
一、產生背景: 學校在成立之初,教師和學生都是由幾個不同的學校聚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校園面積大,在校生和住校生人數多,學生素質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各項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德育工作,更是困難重重。面對部分教師重教不重導,學生受外部影響難以管理,班主任工作難度加大,已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導致部分教師不願承擔班主任工作等困難,怎樣才能形成德育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呢?學校領導在苦苦地思索。經過反復討論,學校決定引入「德育導師制」。由班級任課教師擔任學生的德育導師,與班主任一起組成班級「德育小組」,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紀律,以及疏導學生心理,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將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任務分解到任課教師身上,著力改變班主任孤軍奮戰的單一德育模式,努力形成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同心協力、全員育人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建立實施「德育導師制」的組織機構。為保證德育導師制實施工作的正常進行,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在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政教處負責具體落實這項工作。並且,學校還成立了德育導師考核小組,負責對德育導師的監督、考核、評估工作。 2、完善「德育導師制」的制度建設。在實施「德育導師制」的過程中,學校加強了制度建設,建立了學生成長檔案制度、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家校聯絡制度、個案分析制度等,使導師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規范。 (1)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導師對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記錄受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對症下葯,制訂學生的改進和發展目標並指導其完成。 (2)建立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導師每周至少與受導學生談心輔導一次,並記錄輔導內容;受導學生每半月向導師匯報一次思想、行為、生活、學習情況;必要時可隨時匯報和咨詢。 (3)建立家校聯絡制度。導師必須對受導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密切與家長聯系。每月至少與學生家長聯系一次,指導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建立個案分析制度。學校定期集中組織導師進行個案分析,必要時對重點案例進行集體會診,提出解決辦法。 3、建立德育導師的選聘和培訓機制。德育導師的選聘根據自主、公開的原則,學校初步確定,徵求學生意向,師生雙向選擇,學校適當協調。學校定期組織導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舉辦德育導師工作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明確德育導師的工作方法: (1)以身作則、人格熏陶。導師重視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人格為學生樹起前進的目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談話、心理相容。導師通過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對學生傾注自己的愛心,對學生真心一片,與學生傾心交流,平等對話,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走進學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認同,達到心理相容,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 (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導師要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內部動機,通過學生對自己心理和行為上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與研究相結合。導師把教育學生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於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5、形成相對固定的工作流程。德育導師制工作程序圖如下: 宣傳發動 教師動員 學生動員 選聘導師 選擇受導學生 導師與受導學生雙向選擇 師生互動 檔案制度 家訪聯絡 談心匯報 導師會診 考核評估 6、建立德育導師的考核和獎勵機制。學校根據德育導師的工作職責,制定相應的考核標准和辦法,通過德育導師自評(10%)、互評(10%)、班主任評價(10%)、學生及家長評價(10%)、考核小組綜合量化評價(檢查德育導師工作記錄本、檢查受導學生的行為表現等60%)等多種形式,採取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對德育導師的工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考核。德育導師每年的考核成績作為年度評優、晉職的重要依據。對於優秀導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推廣普及: 2004年新學期初,「德育導師制」 開始在我校全面施行。按照實施方案中的實施步驟和工作流程,我們先是召開師生動員培訓會,確定各班的德育導師,然後由班主任根據本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全班學生均衡分組,分配給各任課教師,或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擔任「導師」。受導關系確定後,德育導師們開始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幫助班主任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紀律,對學生進行長期全面的觀察,確定問題,思考對策,施行心理疏導,或談話,或暗示,或傾聽……導師們感受著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各自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德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注重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尋求突破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學生自我調節,加強紀律意識,端正學習態度,明確人生目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除了對學生從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全面關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實際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為學生的思想和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督促鼓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學習態度、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心,提高其獲取知識的能力;針對個別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開展合理的心理輔導;對缺乏家庭教育和貧困家庭的學生,進行思想上、生活上、經濟上必要的幫助等。比如我校的歷史教師楊耀升,針對受導學生的實際,提出了「轉化角色」、「對症下葯」、「鼓勵到底」的育人思路,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再如,語文教師畢紅波,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雙休日對受導學生進行無償的學習輔導,並經常在雙休日將不能回家的住讀生組織起來出去郊遊,或領回家中,為他們做一些可口的飯菜,改善他們的生活,深受學生愛戴。 另外,我校德育導師對學生進行導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我們將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第四節課,定為專門的德育導師與學生座談交流時間,在這一時間,所有的德育導師都同時與自己所承包的學生進行交流談心,地點的選擇可以是教室、辦公室,也可以是操場、文化長廊,每到這個時候,整個校園都會呈現出一幅師生共話衷腸的獨特景象。其次,導師們還利用其他時間,或在辦公室,或在教室內外,或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或在學生宿舍等不同的場合,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心理疏導和生活上的關心幫助等。現在在我校,隨時隨地都能看見導師與學生並肩交流、促膝相談的動人畫面。 四、基本成效: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德育導師制在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學校德育工作的壓力也慢慢得到緩解,德育導師工作初見成效。 一是德育的實效性得到了增強。德育導師制在我校實施以來,在全體德育導師的精心導育下,許多在學習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困難的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得到健康成長,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轉變了學習方式,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成績提高了。 二是教書育人得以真正落實。教師擔任德育導師後,明確了在教好課的同時,還必須承擔德育工作具體的任務,工作中不僅關注自己所導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更是在自己的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德育。並且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還能體驗到一種為人師的快樂和責任。 三是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實施德育導師制後,師生通過雙向結對選擇、平等對話交流,許多學生更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自己的導師,「有心事找導師」已被學生普遍接受。 四是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正人先正己。德育導師制使每一位教師都負有對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習指導、心理輔導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以身作則,加強對學生個體心理、行為及指導的研究,從而也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經過全體德育導師和學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到目前為止,德育導師制已經成為我校一條重要的德育途徑,而且在德育導師制度的帶動下,全校業已形成「全員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極大地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等方方面面工作。
⑺ 閱讀與思考 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嗎教學設計與反思
淺議小學德育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免費論文)
新課程引發了一場教育的重組活動,其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師、學生)。教師是變化的核心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轉變是變化的中心。新課程的推廣與實施推動了教師角色的轉變,課程的教育理念,結構,以及評價方法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必須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了解教育工作以及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新期待,明確自己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未來教師角色做了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己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鼓舞。新課程對教師來說最根本的是對角色的挑戰,包括教育觀念上的挑戰,教學習慣上的挑戰,新的教學情景的挑戰,對知識儲備的挑戰,信息技術的挑戰,新的學習方式的挑戰。教師正確認識自己在新課程下的角色,將直接影響著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師職能的發揮,進而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教師要盡快適應新課程就必須首先轉換自己的角色。
傳統的教師角色強調社會責任,忽視教師的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系:強調教師的學科素養與教學技能,忽視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強調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教與學的創造性。新課程對於教師的要求則是多方面的。教師原有的角色要發生變化,還要不斷地補充新的角色。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知識傳授者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去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師成為研究者。
從角色的觀點分析,德育就是一系列互動過程,是處於教育者角色的個人與處於受教育者角色的個人進行的互動,其外在目標是對受教育者的道德、價值和精神生活的傾向性進行有目的的干預影響[35]。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教育者依據其在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體系中所處的身份、地位,根據個體人格體系的需要,通過人際互動的媒介,對社會期望系統加以主觀性釋義,並予以動態化體現,形成一整套非個性化的德育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化的行為表現就是德育中的教育者角色。教師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具有極高的權威地位,一直扮演的是真理代言人、道德知識的灌輸者、課堂管理者的教師角色。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教育的變革,從而導致人們德育教育觀念和思想的轉變。以前教師「照本宣科」與「灌輸者」以及忠實的教材執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適應了,需要徹底地轉變。教師的素質、態度、適應和提高是課程實施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在新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小學德育課程,扮演好德育課程的創造者的角色以及兒童活動的支持者與合作者的角色。傳統的教師角色已遠遠不能適應德育新課程的需要,教師角色的轉變勢在必行。新課程改革中,小學德育課程內容的改變,其具有生活性、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以及德育課程實施過程的復雜性均要求教師角色要發生相應地轉變。
教師要從傳統的道德權威者轉變為道德成長者的角色;由德育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德育課程的開發者:由德育過程中的發號施令者轉變為德育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1.由道德權威者轉變為道德成長者
對自己角色定位的轉變,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德育觀和學生觀。教師不能再以一個道德先知者、道德完善者出現在學生面前。事實上,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們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共同的學習、共同發展。學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們樂於接受新生事物,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他們有比成人更強的道德意識,有一些新的道德觀念,這些觀念我們是不能漠視的、小看的。傳統的作為社會代表者、真理代言人的教師角色,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時代中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不容易的。早就有學者以教師的身份提出了「教師是『社會代表者』嗎」[37]這樣的困惑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卻又找不出正確的答案的。我們因此也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師真的能代表真理嗎難道教師就肯定是道德的化身嗎實際上,一個純真幼稚的兒童就真的不能判斷真偽而一味的犯錯一個道德知識豐富的、道德判斷能力很強的教師就一定能保證有正確的道德行為嗎
2.由德育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德育課程的開發者
實際上,教師是課程的最直接的實施者,教師最了解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家庭背景,教師應是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對課程內容進行自己的理解基礎上,基於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學校條件,教師自身不同的綜合教育背景,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課程內容進行調適、設計、整合。從這個層面來講,課程內容已經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教師已成了真正意義的課程內容的創造者。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與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能力,讓課程最大可能的接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真實心理需要。教師要走出傳統被動的課程忠實執行者的誤區,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在的創造能力。
3.由德育過程中的發號施令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由於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是傳播知識、生產知識的部門,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注意吸取來自各方面的新知識,拓展文化底蘊,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改進和完善,在觀念更新和教育行為的改變上超前於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置身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問題的診斷、研究和解決來指導學生,提高學生自我覺察水平,促進學生自我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成就感,促進學生成長速度。但需注意,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是作為一個指導者、促進者,也是受益者,與學生共同發展者。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信息,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感性的經驗上升為理性形式,成為一個雙向互動的促進者,與學生同時得到提高,成為師生的共同發展合作者。
二、談談小學生成長中教師主要要求扮演角色的轉變
隨著小學生年齡的成長、學習年級的不斷升級,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也正在逐漸發現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品德操作系統中,產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設想。因此小學生初步發展起倫理的道德情感體驗。小學生從低年級對具體事實的興趣發展到中高年級形成初步探討抽象和因果關系知識的興趣;從日常生活的興趣逐步擴大到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興趣。隨著小學生學習生涯的不斷進步,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逐漸會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品德操作系統中,產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設想。
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轉變。要逐漸鍛煉學生自主活動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機會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密切關心家庭、街道和社區生活以及社會的事實新聞,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鼓勵學生組織各種班團隊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教師要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自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教師只是在必要的關鍵時候,給予提示和指點,決不能全權操勞代辦;教師可以提供某些必要的場地、材料、資料給學生,幫助學生解決一些不能解決的困難。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調動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道德感受,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經驗的分享,讓學生通過反思、分享彼此之間的經驗感受,養成他們傾聽、慎思、明辨、合作的習慣和方法。
案例三:「無家可歸的人」
一天,在班上,老師發現有一個小女孩的表情看上去有些悲傷,於是,老師向小女孩詢問原因。小女孩告訴老師:「昨天,我和媽媽上街看見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小男孩,他看上去很可憐.媽媽說她今天再去找那個小男孩,送給他一些食物和衣服.媽媽是在紐約長大的,她小時候看見過很多無家可歸的人.」小女孩問老師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無家可歸的人,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班上其他孩子的強烈興趣,老師發現了這一情況後,放棄了她預先設計的課程內容,決定把「無家可歸的人」作為課程的主題.老師首先和孩子們一起就「無家可歸」現象進行了討論.然後,她讓孩子們思考如何幫助這些無家可歸的人,並把他們的想法記錄下來,以他們的口吻給家長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們想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但是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助,需要幫我們找可以救濟他們的東西.當你們來接我們的時候,他們會把我們的想法告訴你們,你們也告訴我們你們的主意..……
他們還在信中寫下了一些怎樣幫助無家可歸的人的想法,比如幫他們買房子或蓋房子;給他們送睡袋、牛奶和早餐,還有硬幣等等.並附有一份清單,是孩子們認為的無家可歸的人會有哪些需要.
為了幫助孩子們更深入地理解「無家可歸」的現象,老師安排了帶孩子們出去參觀的活動,讓孩子們和周圍的社區建立了聯系.她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專門為無家可歸者設立的舊貨店,孩子們在那裡可以和無家可歸者自由交流.在這些直接的體會和經驗中,孩子們對產生「無家可歸」現象的環境有一些了解,對無家可歸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他們回到教室里主動為無家可歸的人募捐。老師請了一個新聞記者,讓他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並能在社區及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宣傳.在募捐活動中,孩子們參觀了銀行,他們學會了如何把硬幣換成紙幣.孩子們學會了做飯,帶著募捐的錢,以及他們自己畫的花生昔、麵包、蔬菜、小餅乾等圖畫,訪問了無家可歸的收容所,並和收容所的成人與孩子們進行了交談,一起活動.
在以「無家可歸的人」為主題的德育中,老師把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使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自然生發,並不斷地和孩子們一起思考、行動,使得孩子們對這個問題有了較深入的理解。課程中的許多內容不是預設的,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不斷生成的,課程是流動的,開放的。在此過程中老師不斷創設教育的情景,引導學生發現新的教育內容。他們從接觸無家可歸的人到認識、了解、同情他們,到想方設法幫助他們,這里沒有老師的說教,沒有規范的灌輸,學生助人的道德行為是發自對無家可歸者逐漸深入的理解和同情,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在此,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自然而然地交織在一起。在課程的展開過程中,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贏得了老師、家長和社會的理解與支持,他們的人生體驗和情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感情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展的動力,人們情感越豐富,就會越願意去實踐。教學中創設現場情境,就是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場所,讓學生人人都參與,把學生置於某種愜意、和諧中,讓他們從活動中產生自我觸動、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的效應。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扮演的是活動的引導者,一步步把孩子帶到真實的社會情境中,並同時成為孩子實踐的合作者,幫助他們完成整個實踐活動。在整個課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又是熟練的傾聽者和觀察者,他們對兒童的行為進行解釋,通過孩子的行為細節發現孩子的心理,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活動的引導者,通過與家長的通信,引導孩子一步一步深入問題的核心,並採取行動:是孩子活動的合作者與朋友,和孩子一起共同開展活動。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生認識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使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心靈得到了一種自然的溝通,形成自由、民主、開放、平等、和諧的教學主旋律,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拓展了時空。另外教師也要使整個課堂洋溢著濃厚的探究氣氛。課堂充滿生命了的活力,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通過合作學習、討論爭辯的形式,尋求真理、提高認識、促進發展。使我們的學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體驗道德感情、發展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 鄺培.小學德育課程中教師角色研究.西南師范大學,2004
[2] 吳芳蕾.廣西西林縣教育投資有效使用個案研究.西南師范大學,2002
[3] 高雲峰.對教師角色的再認識[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4] 鄺培.營造一種開放的課堂氣氛:晨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3).
[5] 張豫.芻議知識經濟時代教師角色的轉變[J].婁底師專學報,2000,(3).
⑻ 如何讓德育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大腦
「教之道,德為先」,大量的事實證明:「有知識,並不等於有德行」.在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把德育當作附屬物,認為它可有可無,而是應該具有德育先行意識,向自然界的水學習,用滲透、體驗的方式將德育與學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合二為一才是上策.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1.課前准備與課堂活動 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科學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幾大領域,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明顯或不明顯的德育題材的學習內容.在備課時,我們就要有德育意識,在准備教學活動、學習材料或實驗材料時更要考慮設計與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相適應的德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當進行到與德育有關的環節時,要想辦法不露痕跡的將德育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中.以生命世界為例,教材中就有多處涉及德育活動.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第三課「大樹和小草」最好選擇修剪下來的植物枝條和田間地頭的狗尾草來觀察,第五課「植物的葉」中動員學生在校園里撿拾落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設計和實踐活動.《動物》單元中第一課「尋訪小動物」教學中,觀察活動前一定要讓學生先討論清楚怎樣去尋訪小動物,活動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學生交流討論後達成共識:愛護小動物、不傷害、不驚擾小動物、不破壞小動物們生活的環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們經歷這樣的活動形成的印象肯定會特別深刻.在隨後的教學中,還會使用到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這四種觀察、實驗材料,學生當然會很興奮,老師卻要清醒的意識到關於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討論、行為已經開始了,老師很有必要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2.課後整理 一節課結束後,部分學習材料的處理問題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中前面六節課幾乎每節課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節課下課後,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水該如何處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節課使用?收集起來留作他用?看來可以考慮讓學生來討論這樣的問題.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第二課「測量水的溫度」中使用過的水完全可以留起來在第三課「水結冰了」、第四課「冰融化了」 和第五課「水珠從哪裡來」中繼續使用.實踐證明,與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大聲呼籲「我們要節約用水」,還不如在這些教學活動中用實際行動和細節教育學生,其效果肯定會比口頭說教好得多.關注水如此,關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課堂之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空間,這時學生會更加放鬆,思維更加活躍,言行舉止也不像課堂那樣規矩了.此時,我們做老師的千萬不能放鬆大意,頭腦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識,注意聽學生的話語,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在寬松、友好、平等的氛圍中教育學生.3.科普宣傳 平時與學生交流討論,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進展、科普知識或科技新聞.小學生喜歡發問,喜歡討論,然而由於年齡尚小,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學生,科學也有道德規范,科學家也是公民,同樣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要肯定的告訴學生文學、藝術、魔術等不是科學;要提醒學生注意「 腦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魚油」等商業騙局;要讓學生明白怎樣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在其有效范圍內沒有發現反例且具有可重復性,而偽科學雖然宣稱有科學依據,但其例證都不能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甚至阻撓嚴格的驗證.4.科學興趣活動 科學課外興趣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參加的活動之一,這些學生大多思維敏捷、頭腦清晰、表達能力強、表現欲和求知慾超出普通學生很多,但他們本身又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我們對此不能當作沒看見,而要「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師愛非常偉大,而大愛無痕,它要像水那樣一點一點滋潤、浸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許沒法非常充分的體現出來,但是在這些興趣活動中,在這樣、和諧、融洽的氣氛里,我們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使教育效果最優化.總之,要學水之柔情,以無私的師愛關心學生;要學水之剛毅,以嚴格的要求激勵學生;要學水之韌性,以寬容的心對待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做到教學活動前有德育先行意識,先要設計一些問題或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體驗;教學活動中重視德育活動,另外在教學語言上、教學情境中也能滲透一些觀點;教學活動結束後要討論和反思,爭取在下次或以後的活動中做的更好.放大視野,我們更多關注課程標准,為的是能有源頭活水;在每一堂課中嘗試自己的想法,以實際行動震撼學生,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或者感動學生,激起學生心田的陣陣漣漪;在與學生更多接觸的課外活動中踐行,進行德育而不留痕跡,追求高效而不走過場.
⑼ 淺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然而,這一環節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環。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用教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教師的示範作用以及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感染學生,我們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上課時,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輔導「問題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師在教學中,老闆著面孔,死氣沉沉,則教室的氣氛必然緊張、嚴肅,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壓抑感,他們學習的潛能就挖掘不出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將師生的感情、融於認知活動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內容,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只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貫穿於知識教學中。如:在復習「時、分、秒」的教學,以課件出示北京申奧成功人們的喜慶場面為畫面。抓住這一素材,教育學生:中國申奧成功了,我們中國人期盼了多年的夢想,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我們身為中國人,多麼自豪,多麼驕傲。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祖沖之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小數的人,這一成果要比外國數學家早一千多年。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六年級在復習「讀數、寫數」 的教學時,可以有選擇地介紹一些本地有教育意義的數據。還可以介紹我國的地形地貌特徵,如我國地域遼闊,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我國境內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長江,全長6300千米。教學「應用題」時,可以根據應用題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農業、科技、衛生等方面有說服力的數據,通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三、結合教學過程,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數學課不同於思想品德課,也不是少先隊活動,它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夠整節課對學生進行品德、說理教育,只能結合教學過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詞一句,一題一例,一圖一表,進行滲透。如,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可選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節約用水、用電、改革前後的人均收入等,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可在學生初步建立了時、分、秒的概念後,通過讓學生數心跳、讀書、寫字、拍皮球等,讓學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長,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節課40分鍾里有多少個1分鍾。從而適時地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在教學「元、角、分」時,可教育學生人民幣是國家的財產,代表著國家的尊嚴,我們應該愛護好人民幣。另外就拿教學方法來說,教師可以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要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嚴格要求,強化訓練。
數學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要求學生學習要一絲不苟,在教學訓練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對於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習慣主要是通過不間斷地反復訓練來實現。通過嚴格訓練,使學生形成對待任何工作都認真負責的態度,獨立思考,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敢於正視錯誤,改正錯誤的優良品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優良品德的訓練要有嚴格的要求,正確、積極地引導,從一點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漸進,又貫穿始終。如在進行計算能力訓練時,我先要求學生認真審題,邊審邊思考:「題目有沒有抄錯或者抄掉的現象?先計算什麼?再計算什麼?能否簡便計算?」在計算時要求學生一步一回頭,自覺進行檢查,做錯及時糾正,自覺分析錯誤原因,防微杜漸,養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同時要求學生對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小數點等必須寫清楚、規范,做完作業後要養成自覺檢查的習慣,端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
五、聯系生活實際,收集有關信息。
數學是一門聯系性極強的學科,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有關德育信息,及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