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聯課堂教學案例精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專要屬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Ⅱ 怎樣撰寫課堂教學的案例.ppt
客觀性. 教學案例是寫實的,是教學實踐中具體事例的真實再現,有相對完整的教學情節.對事情發生的背景,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要客觀地描述,如實地介紹.不能對教學活動作籠統的,概括的敘述,更不能歪曲事實真相.評析要實事求是,就事論理,從事實中引出道理,不能脫離事實而空發議論.
典型性.教學案例包含的一個或幾個疑難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思考,是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焦點,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體現教學現象與本質,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有揭示教學內在規律的典型性,能從中總結出帶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創新性.基礎教育正處在轉變教學思想,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推進課程改革的新時代.教學案例應具有反映課改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理念,新方法,新變化,新成果,揭示教學改革的新特點,新走向,從而啟示人們開拓新思路,新策略,推動課改健康, 深入地發展.
實用性. 教學案例要敘述清楚而有情節,語言朴實而又生動,內容平實而又耐人尋味,可讀性強.要具有現實意義,借鑒作用和探討價值,能激起教師效仿,學習遇到類似事情如何應對的策略,能啟發教師思考,從中吸取有益的教學思想和經驗教訓,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具有故事性、可讀性和可操作性,典型而又獨一無二,在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原理上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
Ⅲ 如何用激勵性語言來激發語文課堂 教學案例
(一)發揮評價語的親切性,讓學生如浴春風,如沐春雨。教師的評價語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說每一句話都要為學生著想,讓學生一聽就能感到親切可信。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這時一般都比較緊張,教師應用親切柔和語調告訴他:「不要慌,膽子大些,錯了沒關系。」這樣學生就不緊張了。一個學生回答《紅樓夢》的作者時說錯了,其他同學都大聲的「啊!」這時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評價,「說錯是正常的,老師也會有說錯的時候,沒關系,再說一遍。」當學生回答得不準確,辭不達意時,教師應肯定他的優點及正確的地方,並鼓勵他說:「我知道你心裡明白了,可就是語言還沒組織好,請坐下再考慮一下。」 對於沒有回答出來的同學應很委婉地告訴他:「如果你再仔細考慮一下,我相信你一定會答上來,下次我再給你一個機會,你會回答的很好的!」對學生的贊美也要真誠而親切,當某學生提出了一個別的同學提不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時,老師可走上前去,握住該同學的手,注視著他的雙眼,誇贊道:「你有一雙慧眼呀,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多麼了不起啊!」學生聽了這樣的評價話語,內心肯定比吃了蜜還要甜。特別是對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更要多誇獎,不管多簡單的問題,只要他們答對了,教師都應用高興的語氣真誠的給予評價:「你能回答的這么好,真了不起!」 由此可見,評價語的親切性,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要有親切感,要充滿感情,而不能冷冰冰,夾槍帶棒。這樣就能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敬,也就樂於接受知識和完成作業了。 「親其師信其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二)發揮評價語的激勵性,讓學生受到感染,獲得自信,走向成功。新的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的語言。」 有一個這樣的案例——某老師在課堂上出了這樣一道題:某人從家到學校,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成什麼比例?老師期待得出的正確答案是:成反比例。然而一名男同學的回答卻出乎意料。他認為不一定成反比例,理由是:從家到學校可以有很多條路走,如果走一條彎路,即使自行車的速度很快,也會花很長時間。如果抄近路,即使速度比走彎路慢,所用時間也可能比走彎路短。顯然,學生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由於老師沒有對該題的前提條件作出明確的說明,如果該老師循循善誘,既可以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也不難導出正確的結論。然而,該老師的評語卻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誰要是說不成反比例,誰的腦袋就長包了。」另一名男同學緊接著附和:「對,是腦袋積水!」教室里爆發出一陣鬨堂大笑,那名發言的男同學難過得哭起來。試想,這位男生還會在數學課上發言嗎?他對數學的學習還會那麼有熱情嗎?這樣的學生最可能厭學,甚至輟學去廣東打工。如果這位老師換一種語言進行評價,則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如「啊,你回答得很有趣,動了腦筋。不過要是按照給定的條件會怎樣呢?」「沒關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補充」,「聽聽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見解」等等,這樣的評價既明確無誤地使學生知道該回答是錯誤的,同時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慾,也呵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眾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賞識,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勵。因此,教師充滿激勵的評價語言能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如:「好哇,這種做法很好,你真會動腦筋」、「你演得真好,只要用心,什麼事都會做好的」、「這個句子你旦怠測干爻妨詫施超漸讀得多好呀!請你再讀一遍,大家仔細聽聽」,「你的聲音真好聽,給每位同學帶來了美的享受」,「你真勇敢,第一個上台配合老師,你的這種為他人著想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謝謝你救了老師!」如此親切明朗、熱情洋溢的話語,學生聽後怎麼會不被感染?怎麼會不努力?怎麼會不上進呢?(三)發揮評價語的多變性,讓學生耳目常新、喜聞樂見。單調、重復是造成一個人疲勞,大腦皮層抑制的重要原因。教師課堂評價語言也不能單一,不能老套,左一個「你真棒」,右一個「你真棒」,學生聽後肯定感到膩煩,反之,評價語言靈活多樣、隨機變化、注重創新,學生就想聽、愛聽、屢聽不厭。評價語言要想不拘一格,除了經常變換詞句外,可以將預設語和隨機語有機結合,可以將整句變為散句,散句變為整句,還可以根據課堂氣氛及時調整語氣、語調、重音、節奏,還可以走進學生的世界,用他們喜歡的網路語或卡通語,對他們的學習行為作適當的點評,一定會收到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四)發揮評價語的哲理性,讓學生從評價中獲得做人求學的深刻道理。課堂評價語言如果富有哲理,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育、德育的熏陶。學生嘗試失敗了,教師就可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生失手在某一方面的知識不扎實,教師就可以說「哪裡跌倒了哪裡爬起來」;有的學生不喜歡朗讀課文,教師就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去開導他;有的學生回答問題有創見,教師就可以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話去贊揚他;有的同學能寫一手比老師更漂亮的鋼筆字,教師就可以用「弟子不必不如師」來激勵他;有的同學平時不愛發言,一說就說的很好,教師可以真誠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久而久之,學生就學會了許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懂得了許多求學做人的道理。這些評價語對提高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語的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很好的體現了大語文的理念。
Ⅳ 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怎樣在課堂中設計和實施評價環節
一、 新課改形勢下必須面對現實,實施有效教學。 在高考的壓力下,高中學校競爭日益激烈,老師學生每天拼時間、拼題海、拼消耗,靠延長時間、增加習題總量來提高教學質量,可以說學生學的苦,老師教的累,家長心疼又抱怨。這種考試使學生逐漸對學習語文產生了厭煩的情緒,這就使語文教學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我們唯一做的就是積極尋求師生脫離「苦海」的辦法,:那就是教師在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下,掌握和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及技術。否則,即使有再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准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得不償失的。 新課程的實施,本質上說,是一種課程行動研究過程。通過這種行動研究,把觀念形態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習得的課程,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將新課程現實化、制度化,落實到課堂教學層面。從這個角度講,沒有課堂教學的改革,將是不完整的課程改革。因此,我們應努力打造以喚起學生認知欲求和主體性、創造性的有效課堂。多年來我一直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積極探求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下面我淺談一下這些年來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二、新課改下如何實施有效的語文教學 說說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學生能獲得較多的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與發展,學習態度和習慣得以養成。語文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生受用的東西:語文學習的興趣、能力,語文學習的方法、習慣等。課堂有效教學要有效果,講求教學質量;要有效率,講求教學速度;要有效益,著眼於「師生共同成長」。 實施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性,主要看四個方面: 1、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最適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語文教學目標只有體現學科的特點,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制定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 1)准確: 語文教學目標的准確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 (2)明確: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於寬泛。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 (3)適度: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難易要適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目標過高,通過教學難以達到,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目標過低,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到索然無味。 (4)分層: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扎實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如何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至少要抓住「讀、思、練」這三個環節,通過「讀、思、練」的攜手合作,學生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同時,不斷地運用語言、創造語言。這樣,積累促進了運用,運用又更新了積累,學生的語言倉庫得到了豐富與充實,言語能力也會跟著節節拔高!1、注重朗讀,自主感悟。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是啟迪思維、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門。語文課堂應注重朗讀,讓學生會讀、多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來領悟、體驗。為此,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學生應該是文本閱讀的主人的觀點。《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事實上,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卻只顧著自己設計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環節,常常成為束縛老師手腳的繩索。上課時,不等學生仔仔細細地將文本讀深讀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牽著學生的鼻子進入條分縷析。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老師的催促,或者有時象徵性的讀書,也只是一個走過場,學生的讀書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中進行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惜,由於沒有閱讀,這些內容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給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機會! 2.啟思導疑,放飛思想。魏書生老師說過這樣的話:「評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不應當是只看這節課多熱鬧,教師講了多少內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主要是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思維之間是否有一根看不見的線始終緊緊地維系著。」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發展的根本方法是學生的自主構建。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倡導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這一理念說明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無論是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形成,還是個體素質的養成,只能靠個體主動習得和內化才能獲取。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質疑,引導發現。當學生產生了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沒有空間,學生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何來個性與創新?並且還要鼓勵學生選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集體探究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優勢互補中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從而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朱先生這句話的實質也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3.有效訓練,夯實基本功。 新課程標准實施後,語文重視了學生的體驗、感悟,在以往的語文教育中的「訓練」,很快遭到了口誅筆伐,似乎以前語文所有的問題都是「訓練」惹的禍。現在,人們談及「訓練」一詞,往往是諱莫如深,幾乎是避而不談。我們要看到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機械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信心的訓練,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語文教學就不需要訓練,這其實是矯枉過正的做法。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猶如游泳,如果不把學生拋入水中去嗆幾口水,去實際訓練,只在岸上指手畫腳,任你如何比劃,恐怕幾年下來,學生還是一個旱鴨子。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踐「三維目標」思想,語文課堂就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我們在反對高消耗的應試訓練的時候,把語文學習應有的訓練也當作一盆臟水一樣潑掉了。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學生字寫得七歪八扭,書讀得支離破碎,說話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詞不達意、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這些都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加以訓練。否則,語文素養的達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就拿「小組討論」來說,它可謂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要做到扎實有效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程序:(1)出示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或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的貫穿全文的有討論價值的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各自安靜閱讀文本,思考。(3)小組展開低聲討論,先由組員輪流闡述自己觀點,組長記錄,再由組長組織討論修訂代表本組的觀點寫好發言提綱。(每一次教師只選擇其中一組全程參與和指導)(4)小組推選代表上台發言。(5)教師點評、總結。這當中的論題,應該是有討論價值的。盡管沒有標准答案,但必須是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養成的。其次「說」要「說」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閱讀和思考,形成個人觀點,還要認真傾聽,聽明白了他人的觀點之長才得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聽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據理力爭。再者是「寫」,將小組觀點有機結合簡練概括下來,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詞句。這一過程要落實到位,至少要用上半節課的時間,而絕非花個幾分鍾流於形式熱烈吵鬧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學習效果的。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細心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並最終能夠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將研究結果和理論知識應用於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那麼,教學狀態才能達到更優化,學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相反,如果我們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長征〉節選》,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到警衛員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懷殺馬時,由於扮演的同學讀得有些生硬變調,其他學生鬨堂大笑,這樣的朗讀給課堂帶來了負面影響。課後思考,如果課堂上多補充搜集到的資料,多引導學生去體會紅軍過草地時的艱險慘烈,學生就會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懷為了挽救戰士的生命欲忍痛槍殺愛馬的悲壯氣氛。朗讀時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總之,追求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它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發揮實效。課堂應是一泓活水,學生應是快樂游魚,課堂應成為學生成功的重要陣地。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取決於是否關注學生求知進一步升華的身心特點,取決於是否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課堂的實際行為,取決於是否把學生素質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唯一評價標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是時代的要求,是語文課堂教學自身發展的特點,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語文課堂教學不可能會一蹴而就的,我們既要為之進行持續不斷地努力,又要時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頭腦。
Ⅳ 課堂教學案例為你今後的教學提供哪些幫助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專教知識的內容,找屬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Ⅵ 怎樣分析課堂教學案例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Ⅶ 數學怎樣走進生活教學案例
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新課改的重要一環。現在全校正在推行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體現這一本質性的特徵,課改就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課改,就沒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說已成功實施了新課程的改革。我將從「為什麼將課堂還給學生」,「如何還」,以及「還些什麼」三個方面闡述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收獲與問題。
關鍵詞: 數學課堂 課程改革 收獲 問題
傳統的課堂以教師、書本為中心,不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壓抑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束縛了學生主體的發展,而未來的教育不再是傾聽者的教育,要放飛課堂,給學生一個初試羽翼的天空,而不是使課堂成為囚禁心靈的場所。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絕,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家園,一直是我們的理想,也是課程改革積極提倡的。
本來屬於誰的,歸還與誰。課堂屬於學生的,就要歸還學生。還,意思為「回、歸、歸還」。歸還是什麼都毫無保留地給予嗎?當然不是,學生是跟隨老師學習的,老師還必須有必要的「傳道、授惑、解業」。當我們需要和想還的時候,老師自身的認識,一種認為老師需要有充足的儲備,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現還給學生之後,老師收不回來的「尷尬」,覺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師「身份」的。其實,我認為這恰恰是「不想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所以,「還」的意識應該有,更應該有一種平等、寬容的認識。要相信學生有超乎老師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發現學生智慧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才會令人嚮往,充滿靈性,每天都有新的風景。不僅如此,要鼓勵學生不斷挑戰,不斷跳出課堂,跳出老師的「手掌心」。
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改變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大量時間不是聽老師講,就是聽老師與其他同學一問一答的被動「聽」課的局面,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
(一)真誠面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更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學生中,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營造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有利於師生的交流,使課堂成為交流的「沙龍」。
2.傾聽、賞識、激勵
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於向來認為「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怎麼辦?這就要求教師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地學會傾聽,和學生共同探究,共同發展。教師還要做一名成功的賞識者,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個性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學習的快樂。
(二)生活融入數學,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三)把思考的權利與機會還給學生。
數學向來被稱之為「思維的體操」,這句話背後掩蓋了現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數學思考。過去的教學是以知識技能為中心的,教師心裡有數,千方百計,使出渾身解數,暗示誘導學生說出某個正確的答案或方法,這種「擠牙膏式」的教學方法實際上並沒有將學生的思維激活起來,因為學生回答的所謂的「問題」並不具有挑戰性。
(四)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羅傑斯也說過,自由程度愈多的學習,身心投入程度愈多。「空白時間帶」是教師講授的「空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落實時間。學生在這個時間內可以實現分層學習,教師可以實現分層指導;學生可以發展個性,教師可以因材施教。所以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引導點撥的總時間應控制在一節課的1/3左右,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己思考、自己探究、發表個人見解、互相討論的「空白時間帶」,從而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心、動情、動手,這樣做無論是對課堂人文氣氛的營造,還是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都大有裨益。
(一)還給學生的話語權。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說話的權利,而且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學會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可是,我們的希望和看到的有時候相反,學生總不能大膽地談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可是下課的時候,一個個說得滔滔不絕。課堂上缺什麼呢?學
Ⅷ 課堂教學的實例是什麼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版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權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理解:
教學案例是事件:教學案例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並不是所有的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能夠成為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並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正因為這一點,案例才成為一種獨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須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必須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啟示和體會。案例與故事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襲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是教學事件的真實再現。是對「當前」課堂中真實發生的實踐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擺椅子上杜撰的事實來替代」,也不能從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論中演繹的事實來替代。
Ⅸ 課堂教學案例怎麼寫(小學語文),請給個範文或格式
教學案例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主題:是案例的核心理念,既想反映什麼問題。應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確定主題。
2、背景:案例事件發生的環境和條件,也可描述發生了哪些問題或困擾事件,用以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特別的原因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