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優秀數學課程的重要一環,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那麼,怎專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屬的能力呢?
我們知道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控制講話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這樣可以給學生30分鍾活動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從而會很大的提高課堂優秀效率。
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第一,要求學生把課堂上聽不懂的、作業中不會做的、書中看不懂的內容及時向同學和老師求問;第二,要求學生按老師指導的提問方法,每節課提一、兩個問題;第三,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問題,要敢於向課本、權威質疑,要會提出不同見解。
平時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應採取積極、熱情、嚴謹的態度,尊重並認真思考學生的提問,當學生的提問過於簡單可笑時,可給以引導說明而不嘲笑諷刺;當學生的提問教師一時回答不了時,要靈活應變而不敷衍搪塞;當學生提出好的問題時,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讓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興趣。這樣,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提出的問題也更有力量了。
②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對教育提出的一個新要求,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喚醒學生問題意識,由關注學生回答問題轉向關注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是思維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提出問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較強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學生沒有問題就是教學的最大問題,學生只有具備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獨具個性的學習者,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結合自身的實踐,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一、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問題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越是學習好的學生越是問題多,學習不怎麼樣的學生,他總說沒有問題。正因為沒有問題的學習是沒有思維的活動,是被動學習,長此以往,學困生越學越「困」,也就不足為奇了。究其原因是問題意識的淡漠。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遇到難題而產生懷疑、困惑的心理狀態,並由此激發積極思維,不斷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一種心理品質。如何喚醒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樂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呢?「生活是創作之源,素材是思維之泉」。教師應該在提供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教師應根據課標要求,多渠道搜集相關的信息,整合教學內容,改變文本呈現方式。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樂於發現問題,並提出自己關心、想知道的問題,培養學生對學習問題不斷追問的習慣。例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創設了拉麵師傅拉麵的情境,「拉麵師傅將一團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長條後,手握兩端用力拉長,然後將長條對折,再拉長,再對折,每次對折稱為一扣,如此反復操作,連續拉扣六七次後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 學生自然提出了「扣六七次後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有多少根?」的問題,在探索「扣1次後有幾根?扣2次後有幾根?……」的過程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二、互動交流 讓學生樂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老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新課程注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材只是學科學習的載體,課程資源豐富多彩,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生活體驗,奇思妙想和大膽探索往往是數學課堂的智慧之源。教師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動,暢所欲言。學生互動交流時,老師應耐心傾聽,及時捕捉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尤其是發現學生思維中萌發的新知識和新問題。例如,針對學生平時學習中易錯的問題,讓學生一起討論交流,研究易錯的原因,提出應對的策略,逐漸使學生樂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因式分解時學生常犯的錯誤:(1) 對意義理解不正確的:(2) 與整式乘法混淆的:(3) 分解不是恆等變形的:(4) 分解方法不正確的: ;在生生、師生思維碰撞中,群情激動,讓師生不得不大動腦筋,使學生的學習更為深入,課堂氣氛活了,學生的思路開了,發現的新問題多了,提出新看法有見地。三、實踐體驗,讓學生敢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系統的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並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在情景中,親自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提出更多的問題。例如,在矩形的教學中,學生常常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並提出折疊方面的問題。如把矩形沿對角線折疊後重疊部分是怎樣的圖形?若矩形的長和寬分別為16和8,那麼重疊部分的面積是多少?教師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實踐,再讓學生將解答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說出來,然後請全班同學評議。這樣,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思考,讓學生發現和概括出重疊部分的圖形及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到了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因此,教學的成功不是取決於教學內容的總量有多少,而是學生有所得、有所獲有多少。四、示範引領,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現代研究表明: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比通過被動的閱讀尋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但教學中,教師精心創設了各式各樣的問題情境,而會提出問題的學生總是極少,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發現了問題,但不願提出來。其實學生提出問題的信心來自於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教師應示範引領,創造機會讓學生拾級而上。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知識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人認為七巧板拼成的多邊形,其邊數不能超過8.你認為這個結論正確嗎?請說明理由。整個過程可以完全由學生自主去探究,教師只要輔之以引導。因為七巧板七塊部件的內角度數只有 、、 ,用它們拼成的最大角是 ,設七巧板能拼成 邊形,則, 。即用七巧板拼成的多邊形其邊數不超過8。教師示範引導,「一石激起千層浪」, 可訓練學生有更多的問題視角,讓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從容自如地應對各種新問題。五、激勵肯定,讓學生養成不斷追問的習慣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言行,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教師播種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行為,如何讓學生收獲「有更多的問題視角,能提出更好的問題」的習慣呢?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或選擇與課標相關的背景材料或設置主題活動,多留給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多留給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的時間和空間。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要堅持肯定為主的原則,採取具體肯定的策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價值具體肯定,這種具體的肯定不僅對提出問題的個體,而且對全班學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指導和精心培育,學生從最初不會提問或只問「是什麼」,到能設計「為什麼」了,更可喜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對「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活動充滿激情,逐步養成不斷追問的習慣。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堅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善於示範引導,長期地加以方法指導,耐心地鼓勵,學生問題意識加強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也就提升了;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擁有了更多的問題視角,突破思維定勢,從容自如地應對各種新問題,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獨具個性的學習者,而不是知識的容器,這就是教育成功的最大收獲。
③ 教學中,如何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切探究來源自問題,學生是否源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科學探究的真正開展。新課程目標明確提出:讓學生「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發現和提出問題,樹立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起始階段,對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數學問題也是存在與生活中方方面面。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基本上不提問題或提不出問題,課堂教學中也以教師提問學生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學生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我講不清楚,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②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由於長期應試教育的熏陶,學生已習慣於等著教師告訴答案,缺乏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③教師自身的因素:不重視;不知道怎麼做;主要怕浪費時間;等等。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的具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來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及提出問題。
④ 《 談談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談談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時,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勵他們積極思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並帶著問題去探索,才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過程,充分實現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 下面,我結合自身情況,談談我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做法。 一、教學中使用堅持啟發式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與學習。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學中,立體圖形上的細線纏繞最短問題,學生理解較為困難。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化折為直?依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以將長方體的側面展開,得到平面圖形,把立體圖形上的折線轉化為平面圖形上的線段,最終利用勾股定理進行求解,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也就培養了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告訴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思維總是被動的思維,效果是遠不如學生自己主動提出的好。只有真正地把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積極性。 二、 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提問題主動性,有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對新知識渴望質疑又害怕「出錯」,其思維活動總跳不出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圈子」,學生已經習慣於被動地接受,不敢展示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力爭給學生創設一個提問題的情境。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創設情境,使學生樂於將自己的疑惑提出來,給學生的「問」創造良好的機會,便於學生質疑。例如如我在教學解直角三角形時,教師問:直角三角形的邊有什麼關系呢?角有什麼關系呢?學生答後,以為答案圓滿了,這時候,教師又追問:直角三角形中只有這些關系嗎?還有其他關系嗎?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新知的慾望,從而,也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日常的教學中,做好學生發現並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⑤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摘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面對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的需要,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學會深入思考,發散思維,為創新精神做基石。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敢問到愛問再到善問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
關鍵詞:問題意識、敢問善問、創新精神
有了問題才能產生學習,沒有問題學生就難以激起求知慾,自然不會深入思考。現在教學方法使學生一味的去解決問題,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靠的是學習的數學理論公式,提出問題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提問中獲取新知呢?
一營造敢問、愛問的學習環境
學生在提問時往往受到心理素質、語言表達、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在站起來之前害怕提問不好被老師嫌棄、被同學嘲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問題,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下,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講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慾,不要總問還有哪裡不會,應該用贊許的目光、專注的神情等肢體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大膽提出質疑時,無論正確與否,都給予真誠的表揚,這樣在學生中樹立出愛問問題的榜樣,或是給予獎勵的方式,然後再詳細解惑或者引導學生提出問到點子上的問題,潛移默化的教授如何問問題,來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消除了學生的畏懼心理,更讓他們打開思維,理清思緒。
二互動教學,培養問題習慣
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採取互動教學,日積月累使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從多種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講解分析理論知識,這樣的課堂就讓學生失去了創新的空間,而且一般都是教師設計一些問題由學生作答,學生被動的作答參與不到學習活動當中去,這樣的教學流於形式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置有效的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且有疑可問,例如將生活題材引入數學教學中,在講解應用求解時可以用時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足球賽事等來做例。有的時候學生認為都懂了問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來問學生,或者採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互相答疑解惑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亦可專門設置課余時間作為答疑時間來請學生們積極提出問題,每周兩到三次從而養成提問的習慣。
三教會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教會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首先教師要善於問才能啟發學生會問,在備教案時,多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而教師的提問也要有趣味性,以免過於機械使學生感到乏味。
1.從課題中發現問題
對於不懂的知識產生了疑問,就直接問出自己弄不懂的,將最基本的知識弄通弄懂,在理解了原理之後與生活實際想結合又想出了什麼新的發現,這都要通過教師從旁輔助以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走上正軌從而拿到新課題時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課題本身切入,在看到一個新的理論知識時,第一反應出的疑惑是什麼,引導學生從基本處著手通過一個個自問來弄懂知識。而在通過這個知識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這種舊知向新知的遷移過程中,學生發現了怎樣的內在聯系與問題,在教師沒有解惑之前他們自己會有怎樣的想法,如何舉一反三來學習更多的深層次的內容,這樣一步步引導下來更有效果。
2.從反面處發現數學問題
在正面研究了問題之後,教師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從事物的反面來思考,讓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敢於質疑。有時候當學生們面對這個問題局限在了固定模式當中時,教師通過舉例來提示學生從反面進行推論,這樣跳出以往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尤其是在進行假設論證的教學活動中,以此來引出課題。
四注重評價,激勵學生問問題
學生提問後,教師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對問題的深刻分析,讓同學們理解到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注重評價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起師生互評的學習體系,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精神。一方面,通過提出問題來深刻學習理論知識,讓積極質疑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另一方面,在課堂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以更清晰的分析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對數學學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不可過於公式化,對學生都是千篇一律的評價,要因人而異體現出個人特色,也不能不切合實際,過度表揚以避免學生驕傲自滿,也不必太過權威,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適當帶有真情實感使學生更有動力。
總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當今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提不出問題的數學課是沒有效果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改善教學方法,時刻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來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為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⑥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學生能否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從而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其專數學意識強屬弱的重要標志。說過那樣: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所以,教師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首先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努力創設這樣一種情境:讓學生成為數學問題的發現者與解決者。
⑦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近年來,創造和創新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求知慾,而一旦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因此,將問題貫穿教育過程,讓問題成為知識的紐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目標,也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理想。愛因斯坦說:「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的沖動。」
在培養創造性人才越來越受到國人關注的今天,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孩子開始學會說話時,總是圍著大人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無窮無盡的問題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但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逐漸淡薄呢?有些學生只會機械地、模仿性地解決問題,原因何在呢?
一、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淡薄的原因分析
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靠「灌輸——接受」的模式來完成。忽視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生普遍不能或不善於發現問題,不敢或不願意解決問題。嚴謹的教學結構、高密度的練習設計、一環緊扣一環的教學環節,教師追求的這種高密度、快節奏,勢必會使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狀態,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漸漸地,一些學生失去了提問題的習慣。
現在有的教師改變「滿堂灌」為「滿堂問」,課堂上雖然也有一些火熱的場面,看似學生不斷思考,其實是通過問答的形式,老師在牽著學生走。火熱的場面實質上反映的是教師自己的思維過程,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學生聽聽就懂一做就錯的原因所在。在整齊劃一的答案面前,學習沒有了懸念,學生沒有了疑問。教師的過度「指導」,實際上變成了對學生的主宰,壓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的質疑能力得不到培養,也就發現不了有價值的問題了。
另外,有的教師追求所謂的課堂「高效率」,對學生發現的問題不以為然或敷衍了事。比如,我曾經聽過這樣一節課,課題為《估算》。練習中首先讓學生估算14+25、36—18兩題,然後讓學生比較估算值與精確值,意圖是讓學生歸納出估算值接近精確值的特點。學生A回答:因為14鄰近的整十數是10,25鄰近的整十數是30,所以14加25大約等於40,而14+25=39,估算的結果40非常接近計算的結果39。學生B接著馬上提問並反駁:不對!如果是14+24呢?14鄰近的整十數是10,24鄰近的整十數是20,14加24大約等於30,而14+24=38,那麼估算的結果30和計算的結果38相差的很多。當我聽到學生發現這么有價值的問題時,精神為之一振,而老師生怕講不清楚或影響上課進度,只是敷衍了事:「同學們,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研究,下面我們繼續練習……」唉,我們的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就這樣被扼殺了。
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二、組織「以問題為靈魂」的教學活動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古人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有疑,才會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才會產生興趣,形成動力。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創新教育的起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學生能否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從而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其數學意識強弱的重要標志。正如愛因斯坦說過那樣: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所以,教師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首先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努力創設這樣一種情境:讓學生成為數學問題的發現者與解決者。
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步驟,而且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和參與的機會,從現實生活中選取觀察的素材,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真正存在,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1.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真正表現自己,創造性的發揮潛能。如果教師冷漠生硬,過多指責,課堂氣氛必然會趨向緊張、嚴肅,學生產生的是壓抑感,小學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創造性的思維也就無從產生。因此,教師要時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於學生萌發的各種問題,或是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或不切主題、奇思異想的問題,教師應給予贊許的目光、鼓勵性的語言。同時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點點智慧火花,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失時機地肯定和表揚,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的成功和樂趣,而當他們的才能得到老師的認可時,就會產生一種發揮更大才能的心理,學生在學習中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導學生從自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這里所說的自學,是指學生看書自學。在教學新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書自學,從以下幾方面提問題:從與舊知識的比較、聯繫上提問題;從新知識的意義、性質、定律、特徵和公式上提問題;從算理、解法或關鍵字詞上提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提出問題。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先請學生看書自學,在看書過程中要求學生會提出問題給大家討論、商量、解決。學生提出:1、劃去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應該先劃去哪一處呢?2、劃去小數點後變成了什麼除法?3、能否把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全部去掉?4、這樣做的依據是什麼?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的學生已經完全看懂了;有的搞懂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有弄清楚;還有的則疑感不解……,但這樣的教學,已經調動了大多數同學強烈的求知願望,那些帶有疑問的學生會做到有的放矢,在後面的教學中,對自己沒有看懂的那部分知識會學得更仔細,想得更深入。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的後續教學也圍繞這四個問題展開,隨著問題一個個妥善解決,學生已不知不覺,順利地掌握了所要學習的內容。
3.引導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4.組織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識中,有許多抽象的內容較難理解,如果讓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准備了一些形狀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用不同個數(5個、9個、12個、17個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學生在動手拼的過程中發現並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為什麼用5個、17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而用9個、12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卻有多種拼法呢?(2)這與小正方形的個數有什麼聯系呢?(3)是否給的正方形個數越多,能拼出長方形個數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後針對學生產生的問題引導學生研究這些「個數」的特點,學生在交流與探討中發現其中隱含的知識點:當小正方形「個數」的約數只有1和它本身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當小正方形「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別的約數時,能拼成多個長方形。從而引出了質數與合數的定義。這樣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把原本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促進了概念的形成。
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由教師為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鼓勵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並嘗試採用觀察、動手、探究等教學策略解決發現的問題。
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踐
數學中的解決問題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解決數學學科問題,二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的實際問題。由於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尋求自己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1.提供足夠的問題解決活動時空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活動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新知識才能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此,當學生已積極投入問題解決活動中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只有給學生提供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途徑,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問題的由來,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數學知識的應用以及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以及良好的數學情感體驗。
2.引導學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並初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數學課程標准》所說: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如三角形按邊的特徵可以分幾類?可以藉助學生手中的尺。跟據測量結果,探索規律,教學中,首先應該學生思考,從圖形中你能發現什麼?讓學生經歷觀察(每條邊的長短)、比較(不同三角形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將「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而且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於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3. 發掘有價值的專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會看問題,會想問題
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努力發掘有價值的專題實踐活動、作業,也可以通過模擬現實,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
如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內容時,首先布置課前任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量一量自己教室的長、寬、高以及門窗的長、寬、高,並作好記錄。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分別算出地面、天花板、四周牆面以及門窗面積,然後告訴學生正方形地磚的邊長以及價格、一桶油漆能粉刷的面積以及價格,讓學生當一回「裝修工」,算出在教室里貼地磚大約需要買多少塊?粉刷的面積是多少?買油漆需要花多少錢?通過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重視開放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數學開放題與那些具有唯一正確答案,甚至唯一正確解法的「傳統問題」相比,由於自身的開放性質,不再是條件充分、結論唯一,決定了學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機械的去從事解題活動,而必須主動地、積極地去進行探索,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動態的眼光,用活現行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現實、有意義、富有挑戰性。如相遇應用題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甲、乙兩村相距3000米,小張和小王分別從甲、乙兩村同時相向而行,小張每分行80米,小王每分行70米,幾分後兩人相距300米?」 在這一題的練習中,首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請兩位學生上台走一走,在實踐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題目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兩人沒有相遇,兩人還相隔300米沒走;另一種可能是,兩人首先相遇,又各自往前走,然後相距300米。學生經過嘗試、討論、交流得出了兩種可能性,及多種解法……
可能性一:
(1)(3000-300)÷(80+70)=18(分)
(2)解:設x分後兩人相距300米。
80x+70x=3000-300
x=18
(3)解:設x分後兩人相距300米。
(80+70)x=3000-300
x=18
可能性二:
(1)(3000+300)÷(80+70)=22(分)
(2)解:設x分後兩人相距300米。
80x+70x=3000+300
x=22
(3)解:設x分後兩人相距300米。
(80+70)x=3000+300
x=22
在教學中,通過多角度思考,獲得多種解題途徑,甚至產生不同的解題結果,可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奧秘和情趣,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成功的教育,不在於選擇適合教育的人給予教育,而在於給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適合的教育,使每個孩子得到自身應有的發展;不在於一枝獨秀,而在於各擅其長;在豐富的體驗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機會中各得其所。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主動參與是關鍵,教師的點撥是保證。教師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地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問題,以小組合作形式,幫助每一個學生成長。另外教師還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有意識地捕捉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肯定和稱贊,讓其在評價中產生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把我們的學生從小就培養成「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
⑧ 如何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發現問題又是提出數學問題的前提,所以在小學低年段,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藉助「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
雖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但他們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了解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我們的校園」一課教學中,可出現一個學生平時活動的場面(有人在跳遠、跑步、做游戲)師問在這兒,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同學們有的在跳遠。是啊,小朋友的活動真多。誰能告訴老師跳遠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解決後又說:「誰還能像老師一樣看著小朋友活動的場面再提幾個數學問題嗎?這時學生會說:」跑步的有多少人?做游戲的有多少人?還有一些學生還會說,跳遠的和跑步的共有多少人?操場上一共有多少人?這樣通過再現平時學生學習生活中情境,引導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
創設情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要把數學知識用到現實中去,就得讓學生會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就應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通過自主觀察操作,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等方法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用數學」一課時,課件出現一幅雞圖,問:看到這些可愛的雞,你想提什麼數學問題呢?有學生說:一共有多少只雞?那麼誰來幫他解決呢?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方法。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解決的各種方法。然後每組派代表交流說說怎麼列式,並說出自己的想法。經小組討論後學生說出許多思考方法,如:(1)、分公雞、母雞,可列式為4+8=12(只)(2)、分吃米的和不吃米也可列式為4+8=12(只)(3)、分白雞和花雞可列式為3+9=12(只)。這樣通過課件情景的展示,表現出了不同的學生想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了解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⑨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
《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實驗方案
關鍵詞: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培養能力
一、本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1)對我國傳統數學教學的回顧與反思;
我國傳統教學的「優勢」在於短時間內可讓學生大劑量的獲取知識;解題訓練好,學生解題能力(計算、推理、論證等)強等等,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如學生學習被動,思維不活躍;問題意識差,不會主動發現及提出問題等。近年來,貴州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呂傳漢、汪秉彝教授和美國德拉華大學(UniVersity 0f Delaware)的蔡金法博士對中、美小學高年級學生聯合進行了「數學問題提出與解決」的跨文化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高於美國小學生,特別是在計算、推理能力上較強;但解題思維不活躍,囿於套公式、模仿範例,直觀猜測、動手能力弱於美國小學生;美國小學生提出問題能力明顯高於中國小學生,且思維活躍,直觀猜測、合情推理能力較強。可見,我國傳統的中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只重視訓練學生解答已經提出的問題,並要求學生按一定的解題模式去反復強化訓練,而忽視了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去探索解決非常規問題,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推進新課程的過程中如何創設一個高質量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深入的思考數學,促進學生數學修養的提高,是我們不容迴避的問題。
(2)原蘇聯心理學家馬丘斯金等人,對問題教學進行了開創性和系統性研究。他們依據當代思維科學的最新成果,對問題教學的本質進行深刻的心理學論證,對問題教學的操作方式、原理進行具體、科學的研究。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解決過程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3)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教學設計理論都把問題解決作為建構性學習的基本策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對此問題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認為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思維發展過程。美國數學課程與評價標准明確提出學生應該有「發現和提出他們自己的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正是以培養學生的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提出並分析、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為出發點,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迎合了時代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順應了國內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趨勢。
二、課題的提出
數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之基礎,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次,有著愈加廣泛的應用。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勇於創新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本課題的研究,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弊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能動性和認知內驅力,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目前課堂改革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教學理念,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學生自主創新地學習都離不開問題這一骨架。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還是較多地考慮如何教,如何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尤其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然而一個人若沒有疑問,哪來的研究、創新可言?
在新課程新理念的倡導下,數學教學的成功表現在是否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教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現學生能否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我們以《數學標准課標》的理念為指導,結合我市、區、校的教育改革現狀,確立此課題。
三、課題的界定課題的界定及理論假設
1、課題的界定
(1)「數學問題」——是指不能用現成的數學經驗和方法解決的一種情景狀態。如果把一個數學問題看作一個系統,那麼這個系統中至少有一個要素是學生還不知道的。假如構成這個系統的全部要素都是學生已知的,那麼這個系統對學生來說不是問題系統了,而是一種穩定系統。因此,數學問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障礙性;二是可接受性。
(2)「提出問題」——是指在一個獨立的數學問題情境中創造新問題或對已知數學問題的再闡述。提出問題是一項重要的課程目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創造潛能,為其終生學習和畢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3)「解決問題」——是指個體在新的情境下,根據獲得的有關知識對發現的新問題採用新的策略尋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活動,它既是數學教學的目的,又是數學教學的方法與手段。
(4)「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能從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