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作為一名剛走上講台的教師,因為年輕有活力,比較好溝通,所以很容易受到青少年學生的喜愛。但新教師要想在學生心中長久立於不敗之地,靠一時的表面新鮮還不行,必須要有扎實的業務素質。我認為年輕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充實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一、多聽優秀教師的課。
聽課,是一個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我在上課之餘,積極聆聽其他有經驗的老教師的課,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每一次聽課,我都對照優秀老師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講課方法,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吾不善者而改之,從而讓我的課堂有了一定的進步。
二、廣泛閱讀教學資料。
閑暇之餘,我常常借閱《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學習》等語文專業期刊,登陸語文教學網站,學習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拜讀語文特級教師的心得論文,借鑒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在這些教學資料中,豐富的教學論文,指導著我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導「思」,教會我如何優化閱讀形式,提高閱讀效率,如何運用「比較法」激發作文創新思路,如何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
三、及時進行課後反思。
在教學成長的道路上,要避免犯同一個地方跌倒的錯誤,離不開每一節課後的教學反思。每次講課結束,我都會仔細回顧一下這堂課的內容,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疏漏,寫在自己的教案上,避免下次再有同樣的問題發生。比如,這節課講得有點太多了,學生閱讀和思考文本的時間太短或者在問題的設置上沒有梯度,引導不流暢等等,每次我都努力找出自己的不當之處,提醒自己注意,查缺補漏,精益求精。
四、積極探索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備課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自己一味被動接受,而造成設計教學文本能力逐漸缺失,我一般會採取「先寫後補」的方式進行。每一篇課文,我先自己反復研讀,然後理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思路,再從學生這個主體的角度去設計該如何切入,設計什麼問題,如何引導等。把教學思路寫出來之後,再查閱相關資料,在對比中,找出自己設計中的一些不完善之處和需要借鑒之點,再做修改。最後,在集體備課時間,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做出較為成熟的定稿。
『貳』 如何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課堂教學風格
教改曾讓我們盲目效仿,看別人的課例是那樣的理想狀態,可是自己實施起來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反問自己為什麼?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就該是千姿百態的,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方式,我們就應該去引導、發現,而不是千人一面,這才是新課程所期待的.
關鍵詞:尊重個人特色;課堂教學模式;理論學習;分析個人所長,探索適合模式;自我意識覺醒;反思成長.
一、課題設立的背景
隨著新課程在我校的深入實施,每一個教師都在實踐中增長著自己的才乾和智慧,努力想成為一個具有開拓性、創造性的教師,他們發現只有多元的教學模式,才能適應教師個性的發展和飛速發展的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們就想給大家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讓每一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領域有所作為.本課題從2008年3月起已經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基本按預定的目標進行.
二、課題目標
以挖掘教師的個人特長和潛能,形成科學的、多元的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以培養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創造力的新一代為己任,經過上課、觀摩,對自己和他人的課例進行反思,足使教師不斷地完善自己、再吸取別人的精華,從而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本課題有利於每個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是研究的核心.
三、課題實施方案
第一階斷准備階段理論學習提高認識,3月份4個教研活動日;
第二階段是實施階段,從2008年4月——7月,以及今後2年的課堂教學中實施;第三階段整理總結;第四階段成果匯報階段.
四、本課題的實施過程
(一)、理論學習提高認識
新課程指出:教師的發展既需要理論,又需要實踐,但主要是實踐知識與智慧.於是,在最初的一個月中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學習.
1、教師如何形成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網上)
2、教師如何形成具有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智慧?(教師博覽2008、9)
3、教師繼續教育教材中的《創新與發展》即教學技能的創新和《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等等.
(二)、分析每個教師的個人特長,制定適合其發展的教學模式,進行課堂實踐,總結評價.首先將教材中的知識板塊進行合理的分割:數概念、計算、空間觀念、用數學等幾大塊,然後根據每個人的教學特長,選擇自己最為擅長的內容進行課堂教學.
例如:由於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靈魂,要求教師具有相當的綜合教學能力,選擇教學能力強的教師,探索概念教學的模式,就能夠給大家提供很好的教學榜樣,使參與聽課評價的每一位老師都有所收獲.例如《平均分》是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凸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表現了教師課堂調控,環節銜接自然等的能力.基本模式:一、開放引入:討論如何將6朵花獎勵給課前准備做得最好的兩個學生?依此引入平均分;二、聯系實際,認識平均分;主要進入主題圖,發現今天所帶食品的特點:每份都一樣就是平均分;深入再追問?那個不平均分?怎麼辦?生發表自己的見移動多的一份.電腦動畫演示學生加深認識平均分;三、小組合作,體驗平均分:每組一包糖果,根據你組人數平均分每包分別為(6、12、18、24)四、化知為能,加深理解
1、請你動手圈一圈:(基本練習)以教材為主;
2、拓展練習
師:恭喜你們挑戰成功!小明想和11個同學一起做分組游戲,大家討論一下,12個人可以怎麼平均分呢?先和同桌交流,然後再把你們的意見和大家交流.
反饋交流,師投影完成表格.
12個人分組游戲
平均分組數
每組人數
水到渠成,自然流暢:情景引入激興趣——觀察比較形成表象——抽象概括得到本質特徵——用概念形成能力.引起思維的碰撞,才能擦出思維的火花.本節課師在多處設置障礙追問?怎麼才能達到平均分呢?生多次移多補少,使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達到了強化主題的目的.
對於計算教學,選擇在訓練學生學習習慣方面有獨特方法的教師擔任.新課程開展以來,人們盲目效仿,加之對新教學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此,人們重算理、輕計算,重演算法多樣化、輕優化,結果使計算課堂教學難以達到教學的效果,導致學生的計算能力下降.反思之後,過去有的好方法還是要撿回來,於是,讓這方面有特色的教師給大家講如何進行合理的分配時間,做到重點突出.例如:9加幾的教學過程:
A、復習:9+1+1、9+1+2、9+1+3、9+1+4、9+1+5、9+1+6、、、、、、發現規律、引入新課.
B、直達例2探討算理
C、完成做一做體驗演算法
1、課本練習
2、教師補充,評價.引導發現規律與復習題比較,發生聯系強化新知.
D、再回主題圖找出今天的9加幾都有哪些?生以踢毽子的9人為中心,提出很多關於今天的問題,興趣溢於言表.
E、歸納總結,回味規律.
今天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計算為主,研究算理之後是形式多樣的練習,而過去的教學為了創造一個情景,先從主題圖開始,發現問題,列式研討方法,很容易把一個計算課上成用數學,學生沒有充分的練習時間.而且,本節課的教師不管在板書、評價、作業指導方面(在投影上為學生寫出格式)很好的為大家做了示範作用,一個治學嚴謹,始終把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放在知識教學的首位的教師讓人肅然起敬.
『叄』 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准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去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優質課比賽總結會發言。
一、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讓學生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於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後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並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四個步驟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做這樣一題的價值要比做五題強,同時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將學生規定在某種思路里,即沒有真正給予學生參與權和自主權,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不寬闊。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對數學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他們把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於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並為學生學慣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3.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整節課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課後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筆者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逐漸把問題習慣於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
四、平時教學中應善於與中考和競賽內容接軌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於把學習內容與中考或競賽內容接軌。講課過程中,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不自覺中接受中考試題或競賽試題的熏陶。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做題,特別是各種中考題或競賽題,做完後善於總結,並把各種題型分解在每一節內容中,讓類似題型貫穿於學生的訓練中。
參加中考或競賽,要想獲得好成績,不是靠一個月兩個月的輔導就能見效的。首先教師要多做題,頭腦里要有東西,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課堂上要多滲透。平時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每堂課都會留下一道或兩道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題寫在黑板上,或競賽題或中考題,讓不同層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討論,從而在討論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走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學生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於是題海戰術成了很多教師的法寶。殊不知,這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談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我們都有這么一種體會,許多學習數學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觸數學題後,卻仍能解出一些很復雜的數學題。為什麼?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握了數學解題的思想和方法。中學數學中處處滲透著基本數學思想,如果能落實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活動上,就能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發揮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游刃有餘、水到渠成。 其實,對中考或競賽試題,只要少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道題,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種考試過程中靠碰熟悉題提高成績的做法說到底就是碰運氣,是不可取的。教師的精力應該用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上。
六、講課的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傳統的教學觀點,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學習方法指導,簡稱數學學法指導,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教師應該做的是善於「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更突出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做作業的習慣,都加以引導,使之更趨科學合理。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專注,不受外界的干擾;要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抄襲他人作業;要學會分析學習的困難,克服自卑感和驕傲情緒。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七、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要講究藝術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嚴謹簡約、還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八、善於與學生交流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是要有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才會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和藹、敬重學生、耐心指導、誨人不倦的教師。有的教師雖然有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教材的分析、講授能力強,但是由於不善於和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存在感情隔閡,教與學不能協調配合,結果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總的來說,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肆』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
「有效課堂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作到「有效」兩個字應該至少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備課求「實」——預設、生成,相輔相成。 作為一名教師,在備課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備課准確到位,做好課堂教學預設。因此,必須明確編者意圖,明確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知識塊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所處的地位、作用。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當然,教材是專家編的供學生學習的材料,內容單一,片面,所以教師不能完全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將相關的課外材料引入課堂,使現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我們需要科學重組教學內容,大膽的改造教材,讓教材「為我所用,為生所用」。 課堂教學需要預設,但也不是按部就班,連說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語都預設好,甚至將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時,過度強調現場生成教學,可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就到哪裡。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的目標。 有效的預設應促進課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師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做了這樣一個預設:他出示課件,向學生饒有興趣地介紹長城的結構。後來評課時有人問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預設,他支吾地答道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長城的構造。像這樣的預設就屬於無效預設或低效預設,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不能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們讓學生在圖上找一找課文中涉及的長城的各部分,如:城牆外沿、垛子、
『伍』 如何做好課堂教學工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國家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可以通過這個國家教育的發展情況而得出結論的。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和手段,社會競爭對人才的需求給我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難題。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和抓住機遇,對於每個教育者而言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我認為應該以小謀大,即認真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只有教育者把本職工作做好了,教育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層次。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育者學生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很多時候是通過課堂得以實現的,課堂不僅是師生展開對話的一個平台,同時也是構建師生關系最好的舞台。而要完全而又成功地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間教與學的師生倫理關系,課堂的完善與否是相當重要的。我本人認為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教育者本人首先要做到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 首先,備教材。課堂是構建教學價值體系的重要平台,它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育者是否有能力勝任往後的教學工作,是否有潛力去開發教學資源,是否有魄力去主宰教學從而更好地去影響被教育者,並促使其朝著教育者及社會各界的期望值成長。教育者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完善課堂教學,備教材始終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課堂是師生展開對話交流的平台,而這個平台的成功搭建在很大程度上則要藉助於教材。課堂教學是師生間實現傳授與吸收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而教材則是不可或缺的載體。教育者在課堂中對學生所講述的任何內容、所闡釋的任何理論都不能脫離教材。脫離了教材,意味著教育者對被教育者所做的言傳身教工作已經沒有實質上的教學實踐意義,更沒有絲毫教學價值存在。即使是有,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學者在准備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時候要立足於熟悉教材,掌握好每一節課具體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把握好課標,並實施到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最終做到脫離教材而執行教學程序。 其次,備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育者所做的教其出發點和止點都是為了讓被教育者更好地學。教學不僅僅只是對教師而言,它更大意義上是為學生的學而存在的,並且它一直都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嚴格上說它是為師生兩者間共同的教與學而設立的。實踐表明,過去的灌輸、填鴨式的教師在講學生在聽的單一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於現在的教育現狀,也不再適應現在的時代發展。為此,備學生已經是現代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頭戲。進行課堂教學時,了解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熟悉學生的心理特徵,獲知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求職慾望都是教學者的首要任務。只有充分把握好這幾個環節並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貫徹實施,教師的教學工作才能算是完滿和合格的。在備學生這一環節上,師生間的關系和角色轉換也是需要注意的。課堂教學不單講究現代意義上所謂的教與學,師生間的角色轉換也是需要講究的,而不應單純止步於師生倫理關系。課堂上教育者應該擯棄傳統的傳授與被動吸收的關系,嘗試著去改變教學風格。基於平等的立場,把學生當成朋友、當成促進自己教學業務提高的督促者,聆聽學生的心聲,課後積極和學生進行交流,要求他們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進行教學反思,以彌補不足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師生間不應只是教與被教的關系,應該是親密的合作夥伴兼促進者。 教師要實現其角色的根本轉變,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主導者。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學生一起探究一起成長。為此教師要從觀念上超越,在行動中放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多關心學生,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應充分利用課余的時間,與學生交往,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盡可能地熟悉每個學生的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生真城相處,關心學生的生活。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而且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信賴感,有了濃濃的師生情,教學工作的開展一定會得到學生的大力支持。 教學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氣氛。理解、信任學生,既能大聲表揚學生的優點,又能寬容學生的缺點,尊重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學生作出努力了,取得好的成績或獲得成功的時候,及時給予他們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的時候,及時給予他們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老師與他們同甘共苦,使學生明了老師的一片真誠和苦心,讓學生倍感師愛。給學生一份愛心,他們會還以兩份真情。當學生多方面的要求得到滿足,人格得到尊重,學生就會反過來尊重、信任教師,樂於跟教師親近,願意聽從教師的教誨,由喜歡教師而移情到喜歡教師所教的學科,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第三,備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但主導者卻是教師,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近年來教育界一直在倡導素質教育,呼籲停止應試教育,還推行了新課程改革。然而教育者卻始終不得不去接受這么一個殘酷的現實:素質教育離我們還是很遠,尤其是對教育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鄉鎮中學而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去實施素質教育。課程理念在改變,勢必要求教學者改變教學觀念,嘗試新的教學方式,以適應當前新的教育形勢。當然,使用何種方式是由教學者親自決定的,也就是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備自己。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組織者。但我個人認為,這並不適合於每一位教育者。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學效果要藉助於良好的教學過程來實現,而這過程的實現完全是要依靠教學者本人來執行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只有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來操縱課堂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過高或過低地看待自己的教學能力,其教學效果往往只會是適得其反。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育者要實事求是,根據實際能力主導教學整個過程。最低限度上要求做到自己清楚在對學生講述著些什麼內容,盡量挑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與教學相關的內容來講,做到言之有理,有理可依。長期以來,老師依靠的是教材、教學參考書,如今卻需要充分發揮的是自身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是與學生的交流與協商,是對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個性培養,這卻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掌握得好的。教育者把自己這一關口突破了,學生的難關自然不攻自破。
『陸』 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自我評價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越來越關注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進行自我診斷、自我反思、自我調整和自我激勵,是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現將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做以下評價總結。
一、上課前做好准備
在上課之前,我細致地分析學生,充分地把握教材,精心地設計教學進程,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准確地擬定教學目標並對學生多種可能的反映做出預期。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課前准備越充分,教師在課堂上就越能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甚至出現僵局。
二、課堂上有效組織教學
有許多的事例可以說明,教學效果不好、教學質量不高,主要是因為教師組織教學的意識不強,組織教學的能力欠佳。教師不僅是教育者,還是管理者。因此平時我注意把組織教學貫穿在課堂的始終,而不僅僅是上課時的一個起始環節。注意整合新穎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從不斷追問中提高課堂教學管理能力。
三、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學習、生命成長)的場所,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教師的活動是為了引發、引導、指導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教是為了建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教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如何讓學生認真聽講、主動思維、積極配合、自覺學習。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包括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等,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渴望和動機,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性。
四、課堂上尊重、激發、引導學生的學習
讓學生願意學習、自覺學習、會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課堂上我尊重學生的學習,尊重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把握學生是否願意學;清楚學生是否會學,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在課堂上我不失時機、有目的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 同時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避免只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片面的績效觀。通過藉助教材的文化力量和自己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理解與溝通、理想與追求、情感與態度諸方面獲得良好的自我認識與自我發展。
五、課堂上恪盡職守、投入激情了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與延續的場所,課堂充滿著責任、充滿著希望。學生喜歡的是充滿激情的教師,喜歡的是充滿活力的課堂。課堂上我善意地對待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工作,對教育教學充滿激情,讓師生共同充滿陽光。
六、讓教學設計在課堂上落實到位
教學設計是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的一種事先預設,因此我是精心准備,讓它具備合理性和科學性,課堂上力爭用這一設計來實施。同時做好教學的課後反思,每一節課下來都要思考一下: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課堂中出現的新情況,是否應對合理;並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便採取補救措施。現在我正逐漸讓自己形成反思習慣,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優化自身素養。
總之,及時的進行自我評價使我找出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促進了自我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增強了自我發展意識,促進了科研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成就了學生和我的共同發展。
『柒』 如何有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成效
一、教學理念的自我反思
新課程標准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必須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並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正確認識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奮斗。
二、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
教師在每一堂課結束後,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後改進等等。同時,抓住時機,認真進行反思記載。
(一)教學過程反思的時機:包括課前溫課中的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
1、課前溫課中的反思 課前溫課中的反思主要是:(1)對新的課程改革,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方法,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改進教法,優化教法。(2)教學情境設計是否符合實際(學生的實際、教材的實際、生活生產的實際等),是否有利於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解決問題。(3)對所選材料要「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取其長處,去其糟粕,避免差錯。
2、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效和高質。具體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明確;教學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能否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地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否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出現的問題,並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等。
3、課後反思 教後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課留下些許遺憾在所難免。課後可在新知導語、課堂氛圍、學生思維、板書設計,課件應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課後反思可作為以後教學的借鑒和參考。
(二)教學實踐中反思的內容:
1、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和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作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下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3、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5、記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了一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6、記教學方式、方法
長期以來,教學內容的安排多以知識的邏輯為主線,忽視了教育的邏輯和接受的邏輯,即教材中的章節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學的單元,教材內容先後順序無一變動地成為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授課方式基本上是「滿堂灌」,灌知識,灌方法,鮮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激活體悟、啟迪智慧、開拓潛能。我們不能不反思,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新課程標准告
『捌』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學校要把「構建有效課堂」當作抓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並通過教研活動、檢查考評、總結匯報等一系列措施,切實把課堂抓出成效,使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根據各年級、各學科學生的基礎和特點,制定教學目標,使「向40分鍾要質量」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強課堂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把功夫下在課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仔細備課,必要時採取集體討論的方式備課。二是把力量放在課內。教師要盡可能做到讓每堂課都優質高效。三是把補困加在課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僅要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問題,而且要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問題。建議採取如下措施:建立學困生成長檔案;任課教師對任課班中的學困生做到心中有數,分層次教學;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經常與學困生談心,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並及時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四是精選課堂教學例題、習題、作業題。我們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例題、習題和學生作業題做到精選精改,注重效率。不僅要認真抓好備課、上課、布置與批改作業等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規范教學行為,而且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意識,抓好教學反思,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