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德育

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德育

發布時間:2021-01-25 02:36:05

① 如何在三字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三字經》在我校德育教育中滲透
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傳統,都繞不開人性論的問題,因為無論如何,我們必須首先認識我們自己,認識人。《三字經》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它是一本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
在教讀《三字經》的實踐中,我校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做法:
1、學習《三字經》時不但要背,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理解裡面的故事和意思。 為了讓學生正確地理解,需要老師有所選擇,進行講解和指導。閱讀時需要站在時代的立場進行抽象的理解,進行創造性的發揮,掌握其精神取向。
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選取一些上口、有教育意義的、有典故的句子教給學生,如:有的學生知道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後,對待其他小朋友也知道謙讓了,並且懂得吃東西時不要只顧著自己,要先讓給長輩等。香九齡溫席的故事使他們進一步知道了要好好的孝敬父母,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他們既愛學又記得牢。並能將它很好的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為我們的學校、將來為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
2、加強班集體建設,打造文明社區,使它們成為《三字經》的踐行基地。
班級則是社會的縮影,是一個只有幾十名學生的微型社會。社區可以說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是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共同居住活動比較大的社會。這兩種社會對學生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我們要用《三字經》的思想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成長環境。
學校開展了「爭創德育示範班級建設」活動。從讀、寫、理解記憶《三字經》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突出抓好四個「規范」:規范學生的語言——倡導文明用語,消除臟話及不文明的口頭語;規范學生的課間行為——倡導輕聲慢步,消除喧嘩、打鬧等行為;規范學生的校外行為——倡導校內外言行一致,告別校外違規、違紀、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倡導自主學習,指導學生抓好預習、聽講、復習、作業、考試五個環節,著力解決上課遲到、課堂違紀、抄襲作業等不良行為,從而達到規范學生的各種行為。活動開展效果明顯,校風變好了,打架等現象沒有了。
3、活學活用,抓好細節,講求實效。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源於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的每一個細節,《三字經》對學生在家、在校、在社會上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都很細、很實在,且通俗易懂。
所以我們學校在學習與落實《三字經》內容時,要將重心放在規范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各方面的細節上,如起床是否疊被子、見客人是否打招呼、發言是否先舉手、是否不亂寫亂畫、是否有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等等。我們一定要防止對學生進行脫離實際的假、大、空理論灌輸和思想說教。防止不切實際地拔高對學生的要求進行好高騖遠的虛假教育。我們只要把這些細節性的要求抓好、抓落實,我們全體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就會逐漸規范起來,那些多見不怪的不良習氣就會逐漸從他們身上褪去,我們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會真正產生良好的實效。 近千年來,《三字經》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使他們從中學到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中國成為禮儀之邦,與文化教育是分不開的。弘揚傳統文化,用傳統思想道德中的精華,以恰當的形式來教育當今青少年,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姿態。
選自網路

② 談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不僅影響到社會風氣,還影響到國家、民族的前途。但是,當我們把目光定格在現在的許多青少年身上時,不禁有點心寒,有點迷惘。現在的許多學生崇拜腰纏萬貫、青春亮麗的影視明星,追求自我價值,崇尚名利,而對流落街頭的乞丐嗤之以鼻、唾之以沫,毫無同情心可言。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不進行深入的思考。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點,思想性強,它比在其他學科進行思想教育來得更直接,更明顯,更順理成章,更容易操作。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識的傳授之中,注重學生的人文感悟,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懷,向學生進行艱苦教育、理想教育和環境教育,讓學生體會人間的真善美,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在語文課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課本中大多數文章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有的文章蘊藏著愛國主義精神,有的文章蘊藏著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有的文章具有人間的真善美,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積極深刻的影響。語文教師如能根據各篇課文的特點,深鑽教材,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滲透、交融、同步,就能使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弘揚愛國主題,體會民族精神
孫中山有句名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在古今無數賢士哲人留下的名篇佳作之中多有體現。先賢們憂世深,思事勤,錘煉出千古傳唱、膾炙人口的箴言警句,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生動詮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瑰寶。這有待於我們青少年學生學習、繼承並將其發揚光大。
1.愛國主義表現在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對自己祖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會產生眷戀的深情。尤其是我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而又山川壯麗的國度。在我們祖國的沃土上,有著秀麗多姿的自然景色,可以使我們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產生高度的自豪感。在講授這類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要好好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2.愛國主義還表現為對祖國人民的熱愛。鄧小平同志曾經這樣說道:「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話表達出一位真正愛國者的偉大胸懷,在他心中祖國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又如,杜甫的大部分詩篇描述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表現了為民請命,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襟。范仲淹還在實際中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窮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這種胸懷值得後人敬仰。
(二)培養吃苦品質,揚起理想風帆
針對當前一些青少年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遠大理想這種現狀,語文教師要善於運用教材中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加強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教育和理想教育,以此培養學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尤其是我國要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強國,更需要教師教育青少年學生保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拼搏進取,艱苦創業,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三)體驗人間真情,感受至善至美
在人的完善和發展中,真善美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真善美的統一中,「真」是基礎,「美」是形式,「善」是核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體驗人間的真、善、美,辨別假、惡、丑,培養學生忠厚善良、誠實正直、謙虛謹慎、友愛互助等優秀品質,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教師應提醒青少年學生不能忘記和輕視自己年輕時的人生觀察和人生體驗,並把自己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系所異化。因為只有這樣的心靈,才是人類最健全、最美好的心靈。
二、在作文訓練時滲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文訓練則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訓練,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綜合體現。再者,中考作文評分標准一直是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中考改卷的教師一般都是將作品的立意、思想作為評分的最重要的標准。可見,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重視德育教育。在寫作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奮發向上,使他們的思想健康發展。
如讓學生寫《雷鋒出國了嗎》和《有「錢」就是幸福嗎》一類駁論文時,倘若學生的思想認識水準不能沖破世俗偏見的局限而達到較高的層次,困惑的局面將無法排除。因此,動筆前,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認真而不敷衍的,細致而不粗疏的思想上的「導航」,讓學生把「雷鋒精神」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悟透,把革命的幸福觀和庸俗的享樂觀的本質區別搞清楚,認識世人偏見的弊端和腐朽思想的危害,使學生劃清先進與落後、正義與邪惡、真理與謬誤兩種思想的基本界限,這樣才能寫出一篇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來。與此同時,學生正確的是非觀也得到了培養。
在作文活動中,教師應貫徹崇高而遠大的理想教育。「志當存高遠」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留給其後代子孫的著作中寫下的話。的確,一個人如果連立志的念頭都沒有,他又怎麼能摘到成功的果實呢?現在有些學生,學習勁頭不足,究其原因,是沒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沒有追求,沒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意志品質的人,必然會碌碌無為地生活著。因此,為了讓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我在初一學生進校伊始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動中,我結合課文閱讀教學舉行了各種理想教育的活動,如開展了「我長大了想干什麼」主題班會,舉辦了「我的理想」演講比賽……然後,我讓學生匯總所有的資料寫一篇以「理想」為話題的作文。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認識到理想離自己並不遙遠,也認識到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克服困難、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理想的彼岸。
青少年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我們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完備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應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人類進步而樂於奉獻的精神。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把德育教學滲透到每一堂語文課中,讓學生在感悟到語文知識海洋浩瀚的同時,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樣把德育有機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可使德智相長,從而使語文教學彰顯出德育之美。

③ 淺談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當代小學生責任意識淡化,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過重的壓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種原因,導致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弱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崇尚個人自由,淡化個人責任;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奉獻精神;強調自我實現,淡漠社會責任;注重個人享受,忽略奮斗意識。
那麼,在具體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如何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責任品質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結合教材,注意德育滲透的自然性
教師在教學品德與社會時要結合其學科的特點,把德育教育附著於知識的講授或訓練之中,使學科的綜合性、生活性與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緊密結合,達到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這樣,德育教育就自然滲透於教育教學之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學科特點,注意德育滲透的生動性
生活性強是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特點,只有滲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優勢。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品德與社會學科「生活性」這一重要特點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例如:學習《貼春聯》一課,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感受濃濃的春節氣息,通過對家鄉民間文化傳統的認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德育內容要科學化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學科,學生年齡相對小,心理思維不成熟,向他們滲透德育教育易於接受。教師把德育內容蘊涵於知識內容之中,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不同教育階段和不同年級的道德發展水平加以組織和安排德育內容,從而體現其內容的科學化。
四、加強德育與生活的聯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
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品德形成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品德從學生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作為一門知識去傳授。品德與社會學科加強了德育與生活的聯系,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德育的實效性,把學生置於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讓問題在情境中提出,呈現了生活化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道德沖突,感悟道德選擇,實現自我、主動的教育過程。
總之,德育教育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生活經驗的點滴積累,讓學生從小事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④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得和諧發展」。因此,我認為語文教學,就老師而言,既是教學生語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學生做人;就學生而言,不僅是學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而且更是學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還要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樹立遠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語文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固有的屬性,是它的本質任務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比其它學科的特殊優勢就在於其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這12冊語文課本中,每冊精選的課文都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最佳範文,設計愛國、理想、堅強、勤奮、團結、友愛、謙遜、孝敬等德育內容,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有深遠的影響,也是對學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的奠基。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更好地發揮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在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往往被稱為文章的「題眼」,是文章精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好的課題不僅能顯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能折射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此時,我們可以把課題當作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從而進行德育滲透,如在教《生命的壯歌》一文時,先引導學生理解「壯」字的意思,然後讓學生根據經驗說說見過有那些感人的壯舉,最後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解讀課題、讀課題。從而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從外層螞蟻和老羚羊舍己為人、從容赴死的壯舉中收到感染。
2、在導入滲透德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頗有一番道理,它告訴了我們應把好教學第一關。對此,我們不妨大肆渲染「開門紅」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德育知識滲透「精而細」,恰到好處。因此,精心設計生動、巧妙的導語,通過導語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在《頤和園》一文教學中,不妨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並提問:「為什麼中外遊客都喜歡到園內看一看,走一走呢?」這樣的導語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感到驕傲與自豪,從而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在探究新知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的德育不是強加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滲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
(1)在朗讀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程強調「以讀為本」。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陽》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要走的時候,明明輕輕地拉住我的袖子說:阿姨,你過來我和你說句話,我彎下腰,她附在我的耳邊輕聲說:阿姨,媽媽說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給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長大了,我把我的腿給你,好不好」在教到這里時,應引導學生多讀,且精讀,把它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從而才能讓學生了解深深體會到小女孩那顆善良而又美好的心靈。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滲透德育。
為了讓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來,並銘刻於心,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藉助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既初步懂得描寫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優秀品質的感染熏陶。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尤其是我國古代、近現代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名人都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的學生從中感受到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課文中人物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對丑惡事物的揭露與批判,那些傑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會使我們的學生心靈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執教《祁黃羊》這課時,我讓學生找出晉悼公讓祁黃羊舉薦人才時,祁黃羊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讓學生體會從中體會到他是一個顧全大局,以國家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唯才是舉,外舉不避仇,內舉不必親的人。
(3)在重點詞、句的講解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只有扎扎實實地抓住字、詞、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闡明課文所體現的內在思想性,才能在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受到具體生動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詞在文章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會影響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字詞學習不容忽視。
(4)在欣賞插圖,利用圖片滲透德育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於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藉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教《黃果樹瀑布》一文,除了書中的插圖外,再利用多媒體出示黃果樹瀑布不同角度的圖片,二者結合,讓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黃果樹瀑布特點,再配之教師的講述,就能使學生對黃果樹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川的壯麗,產生了自豪之感。
(5)在與課文中人物的比較中滲透德育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可以效仿,什麼應該譴責。比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在記敘童第周學生時代的兩件事時,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以相似的結構和語言有層次地表現了童第周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和「為中國人爭氣」的愛國思想。教材本身有許多可供比較的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教師可採用比較法教學,有利於將情感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多次對比,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上應有頑強的學習意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為國爭光,為祖國建設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課堂練習中強化教育
課堂練習能鞏固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形成學生能力。在反饋練習中我們可從抓住訓練重點,在突破難點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處的滲透德育。如:在《爭論的故事》一文教學中,我在課堂鞏固訓練中實施了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分角色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入情境,並讓他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華,從而讓他們在這樣的課堂練習中認識到了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而一事無成的道理
4、在總結回顧中延伸德育
語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依據。對此,我們應在全課總結、延伸學習內容的時刻,巧妙地滲透總結性的德育教育。如:在《軍神》一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自主小結,讓學生在知道劉伯承為了革命而拒絕使用麻醉劑做手術,從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劉伯承一樣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5、在習作中誘導德育
新課程教學建議對寫作提出要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要說假話、空話、套話。這不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見學生習作要融進學生生活,與學生的行為習慣聯系起來,使學生通過寫作感知做人道理,學會做人。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時機,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於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例如:寫「我的媽媽」,要求大家寫出自己的媽媽是怎樣照顧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那麼,我們應該對父母做些什麼?從中讓學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寵愛使得他們習慣於什麼事都只從自身這一角度來考慮,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養成自私的毛病。通過作文,慚慚讓他們懂得如何去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挫折,使他們健康地成長起來。由此可見,習作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凈化學生的心靈,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傳統美德
6、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實施德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安慰》、《學會鼓勵》等內容教育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寬視野,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將課堂內外德育做到有機結合,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並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語文課外活動的類型多種多樣,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很受學生歡迎。小學生的可塑性強,課外活動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五)在作業批改中滲透德育
學生的作業既能檢驗他們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也最能及時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動態。所以在作業批改中,教師應該隨時注意各種苗頭,及時加以引導、糾正,並不失時機地滲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曾發現有位同學用「幫助」造句:「只有別人幫助了我,我才幫助別人。」我把這個同學找來跟他講明了助人為樂的道理,使他明白了應該如何「助人為樂」。
(六)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源自於自身廣博的知識、舉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愛的心靈。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人格完美,對學生的心靈就有感召作用。教師的人格內在的,但內在的人格光輝總會向外顯露出來,產生非凡的魅力。相對於空洞的道德理論說教,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起到更生動、更形象的榜樣作用。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以社會為課堂,講課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⑤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兩只耳朵
05月22日
德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初中階段的孩子處於品德發展的組合期和重組期,也正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門學科的老師,都應毫無例外地找出本門學科中包含的對學生進行德育和世界觀教育的可能性,並充分發揮它們的教育作用。

一、英語教學中德育的重要性

英語教師在教書育人上應該更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因為英語教師對西方國家的政治、文化、歷史、經濟等國情都比較了解,可以結合我國實際,針對班級學生的思想問題,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性思想教育,並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喚醒學生類似的生活經歷,讓學生通過比較和體驗,學會用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的能力,從而完成《英語課程標准》中「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的任務。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

1.在英語學習的目的上滲透德育

雖然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但事實上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目的卻是很茫然:多數學生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只是學校課程安排的而不得不學;有的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有的是喜歡聽英語歌曲,看美劇,從而尊崇英美文化:有的是為了今後出國留學;有的是為了今後與外國人做生意時交流的方便等。

這時作為英語教師,就非常有必要在教學中結合所學內容滲透德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English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但同時又學到了Chines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eakers。

此時我就向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既然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但漢語為什麼沒像英語那樣具有如此大的國際影響呢?」學生課後查詢了資料後發現:早期英國殖民者對亞、非、拉廣大地區進行軍事、政治、經濟的侵略進而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導致英語是當今世界最強勢的語言,全球有75個國家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此時教師在課堂上便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英語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更好地向發達國家學習,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爭取主動,把我國建設成繁榮昌盛的現代化強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祖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最終使我們的母語也能在全世界范圍內有更大的普及。

2.在教材中挖掘德育的元素

德育滲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使德育滲透得以成功地進行,教師一定要抓住契機,激發學生的道德思維。教材中的許多鮮活的人與事能夠引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這些素材就蘊含著很多德育的素材,如課文中有Bill Gates和Helen Keller的奮斗經歷,有美國總統喬治?

華盛頓少年時的故事,女護士南丁格爾的優秀事跡。這些課文都滲透著思想品德的因素,關注學生的情感,寓思想教育於語言教學之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有較強的感染作用。

教材的另一鮮明特點是文化教學,由課堂、家庭逐漸向社會各方面展開,逐步介紹中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對戶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如教材中介紹了—些中西方傳統節日,這時我們教師不應只是照本宣科,而應該幫助學生追尋這些節日的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文化底蘊,如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而中國的中秋節起源於嫦娥奔月的傳說。

3.以生活為基礎,將德育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中

新教材中的多數內容都來自生活,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環保問題、安全教育問題、慈善事業問題、志願服務等,無一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在課本中介紹了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和習慣,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飲食習俗其實是一種文化。

飲食不僅僅是吃飽喝足的問題,它還富含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禮儀。中國人熱情好客,經常請親朋好友吃飯以增進關系的親密。西方人即使—起吃飯,也是各付各的賬。通過這幾個單元的學習,學生既了解了中、西餐的禮儀文化,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又如,學生在學習有關英語習語和諺語時,教師在指導學習這些諺語的同時,還可適時布置收集英語習語、諺語的拓展作業。英語習語、諺語是西方各民族在長期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各種經驗、體會的總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積累英語習語、諺語,學生對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文化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興趣。

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諺語的背後都包含著有趣的歷史典故或傳說故事,有的習語來自《聖經》或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等;人們在得到經驗教誨的同時,又得到了—次美好的藝術享受。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發現和欣賞作品中的內涵美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境界,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

授人以漁可解—生之需,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更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和發展需求,課內、課外的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教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

例如,本人在帶領學生做「英語因生活而更精彩」的探究性活動中,要求每個學生搜集生活中的10條英浯廣告語、商店名稱、雙關語、菜單上的英文、進口家用電器說明書上的文字、原版電影上的語句等,再分小組分工合作加以整理演示,使同學們的英語學習不再局限於課本,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體驗,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在這類活動中表現積極熱情,既積累了許多英語詞彙,又明白了「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我們的活教材。

總之,英語教師如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把德育作為學科教育的目標之一,有計劃、有目的地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德育,將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同時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各種活動的設計激發他們的潛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真正做到教學與德育的統一。

⑥ 談談在教學工作中,怎樣進行德育的滲透

一、創設德育情境,為德育工作贏造良好的氛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列寧說:「沒有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對真理的追求」,而情感的迸發,又總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良好的情境可以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喜怒、好惡、愛憎等情感,從而喚起學生追求真理的慾望。相反,如果沒有必要的情境,學生缺乏必要的情感體驗,往往會導致學生對外界事物反映的冷漠。由此創設情境,讓學生處境生情,為德育工作打開了缺口。
二、以境生情、以情激情、以理陶情,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關鍵
凱洛夫說過:「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感情,他就不會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把這個志向體現於事業上。」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喚起學生的責任感,是搞好德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情感是自我監督和自我調節的一種內部力量。高尚的道德情感,可以使人潔身自好、悔過自新、保持善行、陶冶情操。道德情感的激發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以境生情
情感總在一定的情境中迸發,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地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2.以情激情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身教勝於言教,正己方能正人。要想使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自己就應當首先進入「角色」:是一個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教育事業、愛憎分明、善於表露真情的人;還應該是一個在頌揚良好道德時能喚起學生敬仰、愛慕之情,在鞭笞劣行時能激起學生的憤慨、善惡之情的人,更是一個能與學生同甘共苦、深受愛戴的人。以愛動其心,以情交情、以感交感、情感交融,本身就孕藏著巨大的教育力量。
3.以理陶情
對學生以愛心出發、真心相待、誠心付出、耐心引導,通過說理教育,「曉之以理」,向學生講解有關的道德規范及其意義,使他們懂得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祖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准則。同時,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道德評價,以鮮明的態度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
激發道德情感的三種方法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單獨使用;同時三者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有機統一整體,實踐中要注重相互穿插運用。
三、導之以行,是搞好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
情感是學生行為的「催化劑」,在「知」到「行」的過程中起中介作用。在激情的基礎上,具體引導如下:
1.導之以行要尊重學生主體能動性
現代青少年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教育理論研究表明,人的信念的確立,憑借武力或強制手段是難以達到目的的。事實上,家庭、學校、社會都無法把一套清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灌輸給青少年。任何道德觀的形成沒有主體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的發展,而且,有主體的參與但不是發自內心的參與,也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發展。比如,我們安排班幹部組織一次活動,如果在活動之前教師對人員分工、活動步驟、方法、時間安排等等事無巨細、分工到位,不給班幹部一點發揮才能的餘地,那麼他只會照老師要求的去做,不必承擔責任。在這樣的教育下培養的只能是對外部(周圍人和事)負責而惟獨不對自己(內心)負責的表裡不一的人。可見,強制和封閉充其量只能迫使學生說什麼,不說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都無法迫使他想什麼,不想什麼。
2.導之以行要注重心理匹配效應
青少年發展要經歷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都有各自特點。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展又有個性差異。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研究掌握各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工作。比如青春期青少年的早戀問題是個體進入青春期後,生理發生急劇變化而導致的。早戀是處在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一種純真、美好、健康的情感反映,但它卻是不理智的行為,因為它違反了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追求。所以,教師如果無視這一事實或粗暴地企圖阻止,就可能引起學生的對抗情緒,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導致不良後果。教師應採取民主、開放式的管理方式,對青少年性成熟進行導航,進行性行為和性心理教育,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調節、控制自己的慾望,使行為合乎社會規范。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規律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校內、校外各種活動中獲得思想品德方面有序的發展。
3.導之以行要注重參加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和道德活動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活動是外界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基礎。
⑴引領學生學習學校、班級制度紀律,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寫出心得體會。如有違規的學生在班會時讓他到前邊找出心得體會並作好違規記錄。這樣既能作為學期評定學生最有力依據,又能隨學生自尊心的增強而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從而減少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
⑵開展「我向父母、老師真情感恩」活動。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些優美的詩句是獲起學生良知和責任感的精神葯引,適時引導學生達成共識:「我將無愧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老師的良苦用心,我要踏踏實實學習、老老實實做人,用行動來說明,用成績來回報,讓老師省心,讓父母放心……」,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德育目標。
③讓學生把對父母、老師的激情傾注筆端,以「學好真本領,報效老師父母恩」為題寫出心得體會,懸掛在班內開設的「我為老師父母爭光」欄目中,讓學生每日三省自身,產生極大的教育力量。
總之,創境、激情、導行德育工作思路符合知、情、意、行的德育規律,在德育工作中能有理、有據、有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主作任工作中進行德育滲透,班主任工作將更加成熟完善。

⑦ 淺談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淺談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結合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說明,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學化學教學中卻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德育教育」的現象。在化學課堂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會使化學課堂活起來,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達到智育和德育雙贏的效果,下面我結合教材和教學實際談點自己的看法:一、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的自身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言語表達、儀表都在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的每一堂課老師教師用自己的人格來熏陶學生的場合。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引導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個性。二、按照《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在現實的化學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化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分子、原子、離子的教學中,讓學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礎上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物質的可分與在某一層次的不可分組成了無窮變化的化學世界。在講授物質的分解與化合、氧化與還原、陰離子與陽離子、溶解與結晶等概念時,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去闡述。在進行質量守恆定律教學時,闡明這一規律,正好驗證了哲學上物質永恆不變的規律。通過硫酸的由於濃度不同而性質不同等內容,使學生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總之,只要細心地去挖掘教材內容,就可以將辯證唯物主義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助於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三、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人們對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優良傳統的熱愛之情,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覺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化學教材中,介紹中國是世界上對化學工藝發明和使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發明創造對推進世界文明和科學技術是有卓越貢獻的,造紙術是我國的古代發明之一,我國的造紙工業很發達時,歐洲還在用羊皮作書寫材料。黑火葯的發明和運用,是一種工業的也是經濟的進步,不僅具有實際意義,而且充實了化學理論。此外,1965年我國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島素,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目前我國的納米技術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實踐證明,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有機插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頑強刻苦的意志品質。四、結合化學史,培養學生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品質目前的學生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學習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較差。對於這種現象,結合化學教材中一些化學家的奮斗史,開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勤奮學習、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品質。例如: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蘭北部一個窮鄉僻壤,父親是一位織布工人,母親生了6個小孩,有3個因貧窮而夭折。道爾頓讀完小學就因貧窮而輟學,但是他酷愛讀書,在幹完農活空隙還堅持自學,後來在教學中擔任助理教師。工作之餘發憤讀書。在學校的12年,他讀的書比他以後50年的還多,也為他後來的科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針對目前學生學習惰性的情況,有效的學習一下化學家們的奮斗史,激發他們的鬥志,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學習。五、在化學教學中,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全球惡化以及自然災害和社會問題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解決環境問題從化學教學入手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初中的教材中,《空氣》、《水》、《燃料與熱量》以及《化學與生活》等許多章節都涉及到環境保護,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初中化學教材第七章「燃料燃燒時對環境的影響」一節中,汽車排放的尾氣造成空氣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燒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對建築物腐蝕,又如《化學與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實際是聚乙烯製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難分解。在教學中,通過大量圖書的對比,讓學生懂得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學生從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飯盒,使用布袋來代替塑料袋,不踐踏小草等,做好帶頭和宣傳作用,帶動整個家庭甚至社會共同關注環境問題。總之,中學化學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只要我們仔細地挖掘,將德育教育與化學教育有機地

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運用國抄學經典處理班級襲事件的意義
1、班級事件化大為小
班主任對班級事件處理的好,不但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為玉帛,變壞事為好事,而且能提高教師的威信,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感情,又是對全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良機。如果問題處理不當,則極易使問題惡化,導致師生矛盾沖突。
國學經典的誦讀,是將純凈的智慧語言輸入學生的心田,成為其思想的工具,可想而知,必將影響其一生。在班級事件中適當運用國學經典,水到渠成。學生在國學經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減少了以往教師處理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旦學生有不良行為,讓他們自己吟上幾句,學生自知理虧便乖乖敗下陣來。於是許多貌似棘手的問題因為有了國學經典這一強大的精神後盾,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德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