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才能充分發掘潛能
http://www.wjbnsy.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92
===========================================================
發掘創新潛能
單位: 湖南省武岡市教研室 作者:石立山
中學的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理科教學,是對前人研究、發現所積累的基礎自然科學知識成果的傳播、再現,不具有首創性。中學化學的創新教育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而是創設一定條件、環境和氛圍,引導、啟發學生去模擬、探究科學家的實踐活動過程,運用積極的求異思維、敏銳的觀察力、活躍的靈感去發現「新」現象,開發智慧潛能,觸發創新思維,歸納出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形成獨特的知識結構。
一、培養化學思維,引導創新思維。
化學思維體現在諸如現象與本質、宏觀與微觀、結構與性質、變化與條件、共性與個性以及實驗與認識等方面的思考與認識上。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對於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培養創新思維習慣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分子概念的教學中,通過「碘升華」的演示實驗,欲使學生認識「升華」這種宏觀現象,必須運用化學思維方法,到微觀世界尋找原因,引導得出是分子運動的結果。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想像,求知物質的性質,從而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引導創新思維。
二、激發好奇而質疑,促進創新思維。
好奇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質疑則構成了學生從一般性思維發展到創新思維鏈上的關節點,疑而啟思,疑而生變。如瓦特因對蒸汽沖動水壺蓋好奇而質疑,發明了蒸汽機;巴甫洛夫對狗流唾液好奇質疑,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我們用「魔棒點火」、「海底世界」等這些奇異的化學實驗現象,激發好奇心,引起學生疑竇,常使學生的情緒處於亢奮、激動之中。在這種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奧妙,去尋求「疑」的答案。創新思維的火花時時在白熱化的思考中進發而出。
三、培養討論習慣,觸發創新思維。
創新教育要求師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諧氣氛,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展開討論,這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討論的過程實質是相互競爭、相互誘導、相互激活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像在討論中一旦被觸發,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洶涌的創新思維浪潮。如對習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討論,化學實驗步驟最優化的討論,氣體發生裝置氣密性檢驗方法的討論,以及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相結合的討論,均能吸引學生思考,拓寬思維的空間,激活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問題,進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四、變換思維方法,培養思維創新能力。
1.加強逆向思維訓練。通過研究和解決問題,一般均習慣於正向思維,一旦問題稍有變化,學生的思維定勢就成為解決問題的羈絆。如氨氣使酚酞試液變紅,二氧化硫使品紅溶液褪色,如果加入某物質後引起顏色變化,學生能迅速判斷出使顏色變化的物質。但如果題給出的信息為顏色早已變化,且未加入任何物質,學生一般難以跳出常規、變換思維角度進行逆向思維。
2、口強聯想思維訓練。聯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問題的時候,尋求多種途徑探究問題,從不同方面尋求問題答案的思維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善於聯想是創新的關鍵。學生聯想越廣,駕馭知識的能力就越強,由此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加強了思維的針對性,提高了學生推理、想像和求異創新的能力。
五、設計探索性實驗,培養操作創新能力。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徑。欲強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功能,應將一些模擬實驗、驗證性實驗重新設計成探索性實驗。
如將質量守恆定律的實驗設計成教師指導下學生探索式實驗,採用「實驗——分析——討論」的程序組織教學,將學生分小組按反應物的不同比例進行實驗,並設計一系列問題,由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去分析、討論,學生很有興趣,思維活躍,主動發言甚至發問。這樣設計,既具有探索性與啟發性,又鍛煉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探究心理,啟發和活躍了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設了情境,提供了條件。
六、寓審美能力的發展子創新能力的培養之中。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還需要靠美育這種感性方面的教育。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化學教師只有最得體地把化學教學藝術因素表現出來,才能引導學生深切感受化學學科中的實驗美、理論美和應用美。當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結合掛圖、投影介紹大自然變化的傑作——鍾乳石和石筍的形成而構成的壯觀景象時;當教師用動聽的語言娓娓敘說化學家不畏艱險、勇於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輝煌業績時;當學生看到教師構思精巧的板書和計算機屏幕上電子雲微觀粒子的運動時;當學生在探求新知、尋找規律時獲得意外成功的驚喜,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後,突然產生的靈感所帶來快樂時,無不感受到美的熏陶,從內心深處升騰起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它可以成為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獲取創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摘自《人民教育》2001-5第30頁)
==================================================================
發掘學生潛能 促進主動發展
【內容提要】 本文運用新基礎教育理念,從「留足時間和空間、鼓勵質疑問難、呈現結構」三個層面,剖析了發掘學生潛能,促進主動發展的載體——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調動學習主動性、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拐杖。文章還藉助案例,力求突出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情感交融與共鳴的過程,通過執教者為學生創造民主、合作、愉悅的學習氛圍,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目標具體闡述出來。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定學,教師習慣於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軌道之中,過分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不只是忠實執行課程(教案)的過程,要求教師充分發掘學生潛能,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索、合作、體驗、創造,構建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學習方式。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掘學生的潛能,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筆者就此作一些粗淺的探討與同行們商榷。
一、留足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換言之,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面的擴大和活動量的增加。
首先,是保證時間。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採用乏味的「填鴨」,教師壟斷課堂,大部分時間花在教師的講解或與學生的「一問一答」地執行教案,學生基本上「接受式」的,唯師命是從。「新基礎教育」理論要求教師樹立新的學生觀,改變以往的教學狀態,每節課至少要有1/3的時間,最好能達到2/3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包括思考、練習、討論等,讓學生從「學」的領域擴展到對「教」的參與。許多課堂上執教者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委實花費不少心思,花樣迭出,卻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給足時間。如小組討論,教者一個問題拋出去,四人小組匆匆忙忙湊在一起,嘰嘰喳喳剛進入正題,討論正酣,眼看計劃的時間已到,執教者一聲令下,停止討論,開始交流。這樣一來,難免流於形式,落入俗套。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給每個學生能主動活動的時間保證,還要懂得為學生創造機會。如表演十分符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他們在表演時能夠全身心投入,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把課文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表現得入木三分。在教學中就應當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表演的機會,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學生們都很喜歡《老公公》這篇課文,教學這課時,我讓學生扮演「老公公賀新年」,邊讀邊演,學生興趣盎然,把老公公的「拱拱手,彎彎腰,祝福大家新年好」、「腳下一滑,摔了一跤」表演得像模像樣,當表演到「鬍子眉毛都掉了」時,學生個個苦著臉,急得又攤手,又跺腳,表演到「逗得大家哈哈笑」時,學生有捧腹,有彎腰,有拍手,有跳腳,把個假「老公公」賀新年的情景表演得淋漓盡致,學生表演才華得到充分展現,整個課堂顯得趣味橫生。
其次,是留有空間。要想增加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時間,就要優化課堂結構的組織形式,給學生留有充裕的主動學習的空間。在教學中,我根據兒童活潑、好動、好奇心特強的年齡特點來組織教學,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直接的感受、經驗來學習。如《落葉》是描寫秋天景色的課文,作者用優美的語句描寫了甲蟲、螞蟻、小魚、燕子和落葉玩耍的情景,富有童趣,受到學生的喜歡。我把這視為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時機。課上,我帶著學生走出教室,來到秋意濃濃的校園里,在金色的草叢里,在枯黃的落葉堆上,孩子們睜大眼睛尋找著、發現著,不時雀躍著報告「新」的發現:「七星瓢蟲把落葉蓋在身上當被子呢!」「毛毛蟲把小草頂在頭上當蝴蝶結呢!」……課堂從幾十平方米的教室擴展到整個美麗如畫的校園,學生身心舒暢,在和大自然親近時,各種生動、豐富的語言在不經意間人人都學習掌握。更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學生對課文中「燕子把落葉當作電報」提出了異議,「傳真比電報更快,秋天到了,燕子得快快飛去南方過冬呀」。此時的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教案劇」主演的舞台,學生不再是「觀眾」與「聽眾」,師生互相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此時,我們師生已「不只是教與學,遠在共同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總之,課堂教學不受時空的局限,釋放了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使他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感受、意見、結論,學生樂學了,愛學了,這不正是「新基礎教育」所倡導的「主動學習」的具體體現嗎?關鍵是教師敢於挑戰自我,挑戰「教參」,挑戰已成習慣的各種方法,多研究學生,只有教學生想學的,想學生所想的,走進學生,課堂教學才會真正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才會充滿生機。
二、鼓勵質疑問難——調動學習主動性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常常因遇到不熟悉的情況產生困惑而產生學習的需要。能夠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是非常可貴的自學能力,也是學習主動性的表現。葉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理論中強調:「我們要把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作為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來研究」。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強烈求知慾望的驅使下,開動腦筋各抒己見。比如教學《美麗的公雞》時,我引導學生質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一個說:「讀了課文,我覺得公雞並不美麗。」一個爭辯說:「我覺得公雞確實很美麗,你看它那大紅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黃的腳丫,從頭到腳都十分美麗。」一個反駁說:「它從來不幹對人們有益的活兒,到處游盪找人比美,還談得上什麼美?」對方毫不示弱:「那課題為什麼不改成『臭美的公雞』呢?」我適時點撥,學生豁然開朗,一下子明白了課文作者表面上是在渲染公雞的外表美,而實際上是要贊美公雞「知錯就改」的心靈美和行為美,如果課題用「臭美的公雞」,顯然既醜化了公雞的形象,又違背了作者的初衷。通過諸如此類的質疑問難,既使學生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充分調動了他們學好語文的積極性。
三、呈現結構——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拐杖」
葉瀾教授指出「要讓學生確實能做到主動、獨立地學習,十分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即教學內容的結構和教學方法的結構。」教學中,要把「兩類結構」的學習和運用作為重要任務,先學後教,先嘗試後指導,讓學生直接感受,並領悟運用。如識字方法的滲透,我先以一個字為例,從音、形、義三方面,明確指出識字的四個步驟:一拼,拼音節,讀准字音;二數,數筆畫,記住字形;三說,說筆順,認真書寫;四想,想意思,組成詞語。讓學生了解識字的學習過程,隨後,運用這個過程同時學幾個字,邊學邊說,邊用鉛筆在田字格里描寫生字,並在田字格右下角寫上生字的筆畫數,以便交流。交流時,學生除了要說清楚要完成的內容,還可以各抒己見,說說記住這個字形的好辦法,生字可組成的詞語,用生字練習說話……在這個階段老師指導,同學互相幫助、提示,進入半獨立學習狀態。葉老說過:「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當學生領悟、掌握了識字方法結構時,在以後的學習中,他們就能在課堂上共同自主地學習生字。要是我們能充分挖掘教材每一種知識類型的結構及其學習方法,並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掌握,並嘗試運用,久而久之,這些結構性的東西將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靈活運用。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一種能獨立學會某種知識的自豪感,學得積極、主動。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以充分體現。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這也正體現了葉教授「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精神。
總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把學生的主動發展放在關注中心,用科學的教學理論
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變重知識傳授為主動探究;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死記硬背為靈活
識記。實現課堂教學科學化、自主化。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使課堂成
為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場所。
=====================================================
㈡ 中學化學實驗創新教學的意義
引發化學愛好者愛化學……
㈢ 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這個時代的發展也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高中化學教學是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學科。因此,我們化學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運用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逐漸學會自主學習。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直在不斷研究和實施創新教育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下面對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談一下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創新教育需要教師有新的教育觀念
以往的教學是以單純的知識講解為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會停留在教師講什麼就聽什麼的階段。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學到的知識都較為死板,缺乏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已經不適應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也不適應高考的考試模式。我們迫切需要打破舊有觀念,從學生角度出發,創設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首先我們要改變的就是舊有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聽講、被動學習的狀態,要靈活設計教學方式、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教學課堂。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教學觀念。新時期下,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關鍵。只有創建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課堂、教學氛圍,學生能力的激發才能成為現實。新課程要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師高高在上的階段,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的現在,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從而選擇多種多樣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更是創新教育的基礎。
二、創新教育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創新教育中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利用化學與生活實際相關的例子來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利用與化學相關的科技前沿信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焰色反應」時,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炒菜時不慎將食鹽濺在火焰上呈現黃色的事實,增強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生急於想知道原因的條件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做完鈉、鉀離子的焰色反應實驗之後,又補充做了鋰、鈣、鋇、銅離子的焰色反應實驗,用色彩鮮艷、明亮絢麗的焰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接著又利用教科書中的彩圖給學生展示美麗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繽紛的節日焰火更可使學生享受到通過學習化學獲得的美感。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學習中來,這就為我們開展創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三、注重創設有利於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氛圍
創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的支持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只有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夠積極主動地開展創新思維,輕松自由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需要好的氛圍來激發創新動機和創新慾望。因此,良好的教學氛圍是開展創新教育的必備條件。首先教師應改變高高在上的形象,要與學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作為學生的指導者,與學生共同開展學習。其次,教師要經常鼓勵、肯定學生的想法,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能夠有勇氣、有信心開展學習。哪怕是學生有一點點的進步,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性、鼓勵性的評價,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更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當學生有錯誤的想法時,我們也不應簡單地批評、遏制,先要肯定學生敢想敢說的態度,然後再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思路上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我們的化學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高中化學離不開實驗教學,我們在設計實驗教學時就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入手開展化學實驗,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四、創新教育需要更新學教學方法
實施創新教育後,以往單純的講授式教學就不再適應教學需求了。當然無論實施怎樣的教育,講授式教學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教學方式。我們化學教師應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氯氣和水反應」的教學中,傳統方法僅以講述法說明氯氣的溶解度,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這樣講法必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引起學生思考,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取
㈣ 有沒有關於中學生化學創新實驗的看法急用啊!!!!!!!
摘要 化學是實驗科學,實驗能力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多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要加強實驗教學,教師的實驗素質是關鍵。本文從我縣舉行的教師創新實驗大賽中談了幾點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改進的嘗試,以期與同行商榷。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檢驗化學科學知識真理性的標准;是化學教學中學生獲取化學經驗知識和檢驗化學知識的重要媒體和手段,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以實驗為基礎展開化學教學已成為所有化學教學工作者的共識。那麼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使化學實驗教學更切合教學改革的潮流、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需求呢?只有對化學實驗進行不斷改進和創新,化學實驗才會充滿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學教學中的獨特魅力。
化學實驗創新的方法很多,教師應該學會如何選擇創新點,即學會尋找從何處創新。筆者有幸親歷了縣第三屆中學化學創新實驗大賽,深有感觸,現從中摘取一二,以饗讀者。
一、化學創新實驗的特點
中學化學創新實驗的發展方向在哪裡?我認為關鍵要體現一個「新」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高質量地發揮實驗功能。下面我就列舉在本次活動中的幾個精彩片段,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改造實驗儀器,使操作簡便易行
教學中我們已習慣使用傳統的實驗儀器,雖然會帶來較好的效果,卻往往忽視儀器的笨拙和使用時的千萬小心,這種視經典為權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師缺乏創新的症結所在。實際上,科學的實驗方法就是應該不斷的發現問題,傳統儀器的不當之處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實驗創新的課題。
例如,在「物質加熱」實驗中,人們已習慣於用鐵架台(帶鐵夾)夾持試管,考慮到鐵架台的笨重、使用不便,設計了如圖(一)所示裝置,改進後的儀器簡單且取材方便,也容易攜帶。另外,有人又根據酒精燈使用不太安全的因素,設計了簡易的「安全酒精燈」(見圖一)。
又如,學習「質量守恆定律」一節時,在使用托盤天平稱量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的質量時,由於操作繁瑣且直觀性不強,可以利用浮力原理,設計了如圖(二)所示裝置,通過觀察比較反應前後試管浸在液面中的高度即可(試管作上標記)。經過改進後的實驗操作起來方便,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科間的融合。
2、改造實驗裝置,體現化學反應的「綠色化」
對於一個傳統的實驗裝置,其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連接儀器較多,操作起來不方便;反應時間長,不利於教學;產生有毒尾氣,危害人體健康;等等。要進行實驗的創新與改革,這些都應成為考慮的因素。
例如,在教學「燃燒的條件」時,若把紅磷、白磷直接放在空氣中燃燒,既污染環境又危害健康,如果能創造條件讓實驗在封閉的條件下完成,即可解決上述弊端。圖(三)就是該實驗的「綠色環保」設計,具體做法是:①擠壓氣泵通入空氣,無明顯現象(說明可燃物雖與氧氣接觸,但溫度達不到著火點也不會燃燒);②用酒精燈先給試管均勻預熱,後對准紅磷與白磷的中間部位集中加熱,同時擠壓氣泵(使空氣先通過紅磷再通過白磷),此時可觀察到白磷劇烈燃燒而紅磷無明顯變化,由此即可證明燃燒的條件。本實驗最大的優點是自始至終都在封閉的條件下完成,有利於環境保護,符號綠色化學的要求。
又如,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由於教材提供的實驗裝置密封性不易控制,加上導氣管內尚留有空氣導致誤差較大,基於此可進行如下改進:將足量白磷放在試管中並塞緊膠塞,用酒精燈加熱使白磷充分燃燒,待試管冷卻後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膠塞,過一會再塞上膠塞拿出水面觀察(事先把試管五等份)。本實驗所用儀器少且效果十分好。
3、針對實驗中的安全隱患,設計解決方案
在一些實驗過程中,常常由於物質化學性質的特殊性,給實驗增加了難度甚至危險性,老師們大都避而不談或只給學生講原理。殊不知,在這些實驗中卻蘊藏著豐富的創新素材,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上教版教材(九年級)關於麵粉爆炸實驗,做該實驗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性,若想辦法克服困難,讓學生在安全、好奇的狀態下完成實驗,不但能加深他們對實驗原理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能消除對實驗的畏懼感,培養科學的「實驗」觀。圖(四)就是經過改進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用洗耳球吸滿麵粉,點燃蠟燭後蓋上蓋(不宜太緊),然後用力擠壓洗耳球讓麵粉充滿整個容器,隨著「砰」的一聲響蓋子騰空而起,在一群歡呼聲中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4、根據物質的化學性質,設計趣味實驗
教學中,可以根據物質化學性質的特殊性,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既能豐富課堂內容,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根據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又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可以設計比較有趣的滅火實驗: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然後將蘸有酒精的棉條點燃後放進集氣瓶中(注意不要將棉條全放進瓶中),可觀察到浸入瓶中的那部分熄滅,若把棉條提出後又恢復燃燒。通過這一簡單的實驗設計,學生的思維火花也耀燃紙上。
二、對實驗教學的反思
盡管這次活動得到了與會領導和老師的一致好評,對化學實驗的改革與創新起到了很好的倒向作用,但實驗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創新、探究的力度不夠,一些實驗仍偏向「高、大、長」發展的趨勢…
新課標實驗教學改革在化學課程改革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教師的觀念、態度和改革力度都將直接影響整個新教材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實驗,啟發引導學生關注實驗過程,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加強實驗教學中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與評價等。
㈤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評論
中學的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理科教學,是對前人研究、發現所積累的基礎自然科學知識成果的傳播、再現,不具有首創性。中學化學的創新教育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而是創設一定條件、環境和氛圍,引導、啟發學生去模擬、探究科學家的實踐活動過程,運用積極的求異思維、敏銳的觀察力、活躍的靈感去發現「新」現象,開發智慧潛能,觸發創新思維,歸納出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形成獨特的知識結構。
一、培養化學思維,引導創新思維。
化學思維體現在諸如現象與本質、宏觀與微觀、結構與性質、變化與條件、共性與個性以及實驗與認識等方面的思考與認識上。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對於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培養創新思維習慣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分子概念的教學中,通過「碘升華」的演示實驗,欲使學生認識「升華」這種宏觀現象,必須運用化學思維方法,到微觀世界尋找原因,引導得出是分子運動的結果。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想像,求知物質的性質,從而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引導創新思維。
二、激發好奇而質疑,促進創新思維。
好奇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質疑則構成了學生從一般性思維發展到創新思維鏈上的關節點,疑而啟思,疑而生變。如瓦特因對蒸汽沖動水壺蓋好奇而質疑,發明了蒸汽機;巴甫洛夫對狗流唾液好奇質疑,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我們用「魔棒點火」、「海底世界」等這些奇異的化學實驗現象,激發好奇心,引起學生疑竇,常使學生的情緒處於亢奮、激動之中。在這種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奧妙,去尋求「疑」的答案。創新思維的火花時時在白熱化的思考中進發而出。
三、培養討論習慣,觸發創新思維。
創新教育要求師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諧氣氛,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展開討論,這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討論的過程實質是相互競爭、相互誘導、相互激活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像在討論中一旦被觸發,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洶涌的創新思維浪潮。如對習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討論,化學實驗步驟最優化的討論,氣體發生裝置氣密性檢驗方法的討論,以及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相結合的討論,均能吸引學生思考,拓寬思維的空間,激活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問題,進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四、變換思維方法,培養思維創新能力。
1.加強逆向思維訓練。通過研究和解決問題,一般均習慣於正向思維,一旦問題稍有變化,學生的思維定勢就成為解決問題的羈絆。如氨氣使酚酞試液變紅,二氧化硫使品紅溶液褪色,如果加入某物質後引起顏色變化,學生能迅速判斷出使顏色變化的物質。但如果題給出的信息為顏色早已變化,且未加入任何物質,學生一般難以跳出常規、變換思維角度進行逆向思維。
2、口強聯想思維訓練。聯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問題的時候,尋求多種途徑探究問題,從不同方面尋求問題答案的思維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善於聯想是創新的關鍵。學生聯想越廣,駕馭知識的能力就越強,由此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加強了思維的針對性,提高了學生推理、想像和求異創新的能力。
五、設計探索性實驗,培養操作創新能力。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徑。欲強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功能,應將一些模擬實驗、驗證性實驗重新設計成探索性實驗。
如將質量守恆定律的實驗設計成教師指導下學生探索式實驗,採用「實驗——分析——討論」的程序組織教學,將學生分小組按反應物的不同比例進行實驗,並設計一系列問題,由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去分析、討論,學生很有興趣,思維活躍,主動發言甚至發問。這樣設計,既具有探索性與啟發性,又鍛煉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探究心理,啟發和活躍了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設了情境,提供了條件。
六、寓審美能力的發展子創新能力的培養之中。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還需要靠美育這種感性方面的教育。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化學教師只有最得體地把化學教學藝術因素表現出來,才能引導學生深切感受化學學科中的實驗美、理論美和應用美。當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結合掛圖、投影介紹大自然變化的傑作——鍾乳石和石筍的形成而構成的壯觀景象時;當教師用動聽的語言娓娓敘說化學家不畏艱險、勇於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輝煌業績時;當學生看到教師構思精巧的板書和計算機屏幕上電子雲微觀粒子的運動時;當學生在探求新知、尋找規律時獲得意外成功的驚喜,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後,突然產生的靈感所帶來快樂時,無不感受到美的熏陶,從內心深處升騰起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它可以成為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獲取創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㈥ 怎樣上好初中化學實驗課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方式,要適應教育改革和新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教學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尤其在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一環。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以實驗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抓住學生,才能使化學教學立於不敗之地。觀察老師演示實驗的操作、現象;上好實驗課,獨立地做好學生實驗,是學好化學的基礎。物質的性質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些物質的製取要通過實驗來完成,上好化學實驗課,對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是很有幫助的。
步驟/方法
一、演示實驗,設疑激思
演示實驗教學,在演示之前向學生交待清楚實驗內容、目的及觀察的現象,告訴學生應該觀察什麼,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怎樣捕捉稍縱即逝的現象,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認真鋪設一些必要的階梯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思考。例如在做化學變化的演示實驗時,先讓學生觀查用沙紙打磨後鎂條的色態及燃燒過程中的現象、此實驗說明了什麼問題?等,再如在講「金屬活動性順序前面的金屬能把後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時設下疑問:能否所有金屬都符合這一規律?學生猶豫,不能正確回答,這時便補充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按一般規律設想,說出實驗現象,很快有的學生就說出「鈉表面覆蓋一層銅」,因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排在銅的前面,所以鈉能置換硫酸銅中的銅。接著教師開始演示,並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鈉的變化,溶液的顏色變化。實驗結果表明:鈉漂浮在硫酸銅溶液表面,迅速旋轉產生火球並消失,溶液中出現藍色沉澱,這精彩的現象,瞬間的變化,學生凝神觀察,猜測被推翻,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現象呢?你從而發現了鈉有哪些性質?這一個一個的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力,經討論和教師點撥,對金屬鈉學生有了初步了解,再通過教師解釋,寫出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學生便明確了實驗現象的產生和鹽與金屬的反應規律中應除去「K、Ca、Na」三種活潑金屬,這樣以生動的實驗探索,不斷的設置疑問,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望逐漸增加。
二、學生實驗,創新思維
學生實驗不僅是學生學好化學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增強創新意識,養成創新思維習慣中起重要作用。學生實驗是在完成某一單元教學內容後,在教師組織指導下由學生親自完成的課堂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能和個性品質的最佳途徑。學生實驗具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和運用雙基、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培養學生優良個性品質等功能。當然這些功能的發揮是在教師精心組織與指導下實現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實驗效益的前提和關鍵。教師的指導,在實驗操作方法,實驗變數、條件的控制,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的分析和概括、解釋和評價以及用實驗方法解決化學問題一般方法,如:實驗 → 觀察 → 分析 → 結論 → 實踐,問題 → 假設 → 實驗 → 觀察 → 分析 → 證實假設中起關鍵的作用;在實驗技能方面,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儀器、掌握儀器的操作規程、實驗操作步驟、正確觀察、記錄和處理實驗數據等;在實驗思維方面,做到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處理數據、學會推理、學會誤差分析等內容。
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貫穿於學生實驗的整個過程之中。由於學生實驗不同環節的要求各有所不同,因而教師的「導」也各有側重。我一般在學生實驗操作前,從實驗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採取啟發講授模式,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要求、激活學生認知結構中的知識,並啟迪學生遵守一定的要求出把握實驗的操作要領等,以消除學生實驗中的知識、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礙。具體作法是:
(1)編制好實驗計劃 各個實驗都應編好計劃,內容應包括實驗的題目、目的、要求與方法,實驗所需的儀器、材料、工具等。若是分組實驗,還應事先分好組。
(2)做好實驗准備 實驗的器材、葯品等都應在課前做好充分准備,實驗開始前應查點儀器是否齊全、完好和配套,是否符合實驗的要求。各個實驗,力求在課前親自操作一遍,以免課堂上失誤。
(3)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 :
①每次實驗前都應要求學生對實驗教材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的目的和主要操作步驟;②實驗過程中應讓學生有安全第一的意識,如,不得嘗葯品的味道,不得觸摸劇毒葯品,不得嗅腐蝕性氣體等;
③應教育學生愛護器材,教師應按規范標准訓練學生的實驗動作,操作步驟應合理;
④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獨立地參與實驗操作,不應該只由少數人操作、多數人充當「助手」和「觀察員」或「記錄員」;
⑤每次實驗之後,都應要求學生寫出合乎要求的實驗報告。在可能情況下,還可發動學生將實驗的成果製成教學掛圖、教具和標本。
(4)操作示範,消除恐懼:實驗中如果有實驗儀器和操作屬於學生首次接觸或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教師要為學生作出操作示範,並結合操作點明操作要領及禁忌事項。確保實驗安全、順利。如H2純度的檢驗操作學生會很怕,我一般先演示兩遍,便消除了學生的害怕心裡,再如《溶液濃度配製》的學生實驗,對於配置操作步驟用「一算二稱(量)三溶四移的歸納;又如把《粗鹽的提純》實驗中的過濾操作要領歸納為「一角、二低、三靠」,以利於學生整體上把握和記憶。 學生開始動手實驗時,首先從實驗態度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中來,這也是很關鍵的。特別是某些存在一定危險因素的實驗,如濃硫酸的腐蝕性、點燃氫氣(不純)會爆炸等,更要作好引導,消除學生對實驗的恐懼心理。其次,要從實驗技能和實驗思維兩個方面去導,以確保學生規范地進行實驗,做到操作明確、觀察有序、記錄科學等。由於學生實驗是由學生自行進行的,而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層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就各種各樣,教師難以在課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預測。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學生實驗操作之中。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於實驗中不同的問題要採用不同的策略來引「導:對於實驗操作上個別的問題,結合學生操作情況給予個別指導;對於普遍性的問題,則集中點評,指出錯誤的原因、演示規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領;對於實驗中學生認識上的問題,面對學生的提問,我一般不直接回答,應採用啟發誘導、搭橋鋪路的方式,誘導學生展開思維,獲取答案;動手能力差的學生,作為巡視檢查的重點對象,教學中既耐心細致地給予指導,又要求學生耐心細致、努力完成實驗;對於實驗觀察中的問題,則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目的要求,分析思考實驗觀察要點和重點,做到全面觀察又重點突出。
(5)學生的動手練習:老師的講解和演示是為了使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的道理,而這些技能要為學生所掌握,則必須經過他們自己親自實踐,才能達到。因此,重在練習,練習時,教師注意巡視,對操作錯誤或對操作有膽怯感的同學應重點加以指導,例如:膠頭滴管的使用,剛開始時,同學們的手一直顫動,結果不是滴在試管壁上,就是滴在實驗台上,可是經過幾次反復操作,練習,同桌同學互相檢查,指出缺點與錯誤之處,很快同學們就能應用自如,掌握要領了。再如,實驗室制氧氣的實驗中,從水中取出用排水法收集滿了的集氣瓶,剛開始時,同學們取出集氣瓶感到很困難,結果,導致集氣瓶中的氧氣又逸散了,因此,我就讓同學們在制氧氣前,先反復練習從水中取集氣瓶的方法,熟練了,掌握技巧了,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了,很多的演示實驗也是同學與我共同完成的。
(6)做好小結與評價 實驗結束後,要進行小結。小結前, 要在實驗思維方面加強指導,及時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實驗總結中來。具體內容有三個方面:
1)根據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事象,進行歸納處理,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2)根據實驗操作的體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推理演繹、獲取規律性知識
3)針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實驗的改革與創新。如在完成《濃硫酸的特性、稀硫酸的通性、 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實驗後,啟發學生思考:
①通過本實驗,可以得出濃硫酸具有那些特性?稀硫酸有那些通性?在實驗中是如何體現的?
②如何進行SO42-的檢驗?試歸納出檢驗的一般操作規程。
③在取用濃硫酸進行實驗時要注意那些問題?
④許多實驗中常常產生有害氣體,試舉出防止尾氣污染空氣的方法,等等。同時還要對學生實驗過程作出評價性指導,即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對全體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或帶有傾向性問題以及對發展學生的智能和 實驗水平有關的問題進行講評,促使學生認識水平產生新的飛躍。我一般指定學生或實驗小組報告他們的實驗過程與結果,然後師生共同講評,指出優缺點,明確改進方向。小結之後,指導學生切斷電源整理好實驗儀器、工具和材料。課後應對學生的實驗報告進行批閱。
三、改進實驗,形成實驗能力
化學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實驗能力,為了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我把一些實驗進行了改進,如:證明空氣中氧氣佔五分之一的演示,我把它改成磷在裝有定量空氣的集氣瓶中燃燒後水倒吸進入五分之一加以說明,現象明顯,有說服力。再例如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實驗,實驗中葯品、步驟很清楚,但我把此實驗進行了改進,讓它以習題的形式出現。我提供了(1)碳酸鈉和稀鹽酸(2)石灰石和稀硫酸(3)石灰石和濃鹽酸(4)石灰石和稀鹽酸四組葯品,並設計了幾套實驗裝置,讓學生選擇去做,這樣一來,學生好奇心大增,不再受課本步驟的約束,親自實驗驗證。在操作中,進行巡迴指導,及時糾正操作中的錯誤,學生從動手到動口,個個一副小科學家的樣子,時而眉頭緊鎖,時而笑容滿面,經反復實驗驗證,最後歸納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實踐證明,通過老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實驗的改進,可形成以下十個方面的能力:
(1)查閱有關化學文獻資料的能力;
(2)實驗思維能力;
(3)提出問題,選擇和確立課題的能力;
(4)科學地選擇實驗方法和設計方案的能力;
(5)正確選擇儀器,並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實驗方案的能力;
(6)按實驗步驟完成實驗的能力;
(7)正確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
(8)正確觀察、記錄、測量和分析的能力;
(9)正確處理數據和表述實驗結果的能力;
(10)評價實驗方案、方法、過程的能力。
四、增加興趣實驗,激發興趣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大量的物質知識、定律、理論的認識與形成都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化學實驗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學會觀察事物,測定數據和分析數據,在解釋實驗現象和分析實驗結果的過程中,形成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維方法;可以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啟迪科學思維;可以形成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所以我在教學中增加了大量的興趣實驗,如緒言的學習中我就增加將金屬鈉放入水中再滴加無色酚酞試液的實驗,一開始就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再如學習氧氣做磷燃燒後,我馬上補充一個煙幕彈實驗,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化學的積極性,我常這樣以實驗的魅力來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們愛化學。
五、實驗習題的選擇
化學實驗課重在示範和練習結合,以練為主。練的另一種方式是做實驗習題,教師的講解和演示是為了使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的道理,而這些技能要為學生所掌握,則必須經過他們自己親自實踐,才能達到。因此重在練習,而且現在的中考試題中實驗題既注重了基礎,占的比例又大,且靈活性、思維能力的要求更加突出,習題的選擇既要要注重基礎又要注重思維方式的培養。特別是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深刻性以及思維的發散和收斂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所以我選擇的書面習題一般分ABC級,A級為基礎題,BC兩級則不同。如氧氣的制備與性質學完後,第一步做做填空、選擇、簡答題;第二步做做實驗裝置改錯的文字表述題;第三步做做給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裝置制備氧氣的最佳選擇,並評價出各自的優劣。
㈦ 如何讓學生在化學實驗學習中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核心是培養創新精神,具有創新意識的化學教師才會去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素質教育與學生成績不相矛盾,只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學生成績不但不會滑坡,而且其他方面的素質也會得到提高。我在這些年的化學教學中克服了以上那些阻力,並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嘗試: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一個成功的、深受學生喜歡的化學教師,在語言表達能力、文學造詣、音樂、體育、繪畫、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應該有相當的品味,在課堂上揮灑自如,時時展示教學魅力,使學生敬而受之,師生關系平等融洽,充滿民主的探討氣氛,學生才能愉快地學習,因此教師的教學特色、教學魅力是對教師全面素質的檢驗,如,更高的教育教學水平、良好的心裡素質以及對化學實踐的組織指導能力。
2 正確理解素質教育
化學教師如何在突出素質教育的化學教學中駕馭考試呢?一方面,考試所涉及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自學、思維等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對於觀察能力、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及德行、體質等難以通過考試檢測,學校教師不要認為只要抓住了「對付考試」就抓住了一切,因為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價不單純是看升學率,同樣,學校評價教師也不再以升學率為唯一尺度。經驗表明:化學教師除了上好課外,也應與學生溝通情感,關心他們的思想品德、身體健康等諸方面的進步,即素質教育抓好了,考試成績也一定能夠上去的。
3 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慾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它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慾的源泉,又是思維的動力,對於初三學生接觸化學這門學科,有好奇心,但必須把好奇心轉化為興趣,而最有效的方法有兩個。①利用實驗。如,在NaOH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劑,在加鹽酸,出現顏色變化:無色——紅色——無色。學生對此特別敏感,會提出許多問題,則先讓學生互相討論,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再告之:學習化學能解決此問題,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利用偵破故事,設計案例,把知識融化其中。如,教學白磷自然性質後,教師可講道:「有一棉花廠倉庫,半夜三更起火,雖然竭力搶救,火撲滅了,但損失很大。事後,調查起火原因,發現門窗未被撬動過,只有管理員有鑰匙,而無作案時間。另外在現場找到一個針盒,針盒下面有一個小洞,把針盒拿去化驗,發現上面有殘存的P2O5。」此時學生互動討論得出:磷燃燒。同時教師又提出:A、是白磷還是紅磷?B、如何引起火災的?C、針盒上的小洞起什麼作用?這樣有利於把化學知識貫穿其中,開拓思維想像力,培養科學素質,收到了良好效果。
4 化學教學如何著眼於素質教育
首先,要重視實驗教學。我國化學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平面的,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實驗,訓練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各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我們不應該因為升學考試中對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測試不到而忽視實驗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已深有體會: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獲取化學知識,培養科技素質,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實驗中的時間和空間的運籌能力;通過計算和稱量實驗幫助學生形成「量」的概念;通過「打開試劑和瓶蓋要倒放」的動作技能的訓練讓學生養成「揭開茶杯(或電飯煲鍋蓋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習慣。還可以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等。
其次要重視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突出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應是豐富多彩的,如,組織和指導學生辦化學小報、化學牆報、化學魔術表演、自製儀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實驗、舉辦化學講座、化學競賽、搞社會調查、組織學生參觀化工廠、成立化學興趣小組開展化學實驗活動等活動。不久前,我組織學生參觀本地酒廠、石灰廠,使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讓師生還體驗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聯系起來時,同樣還需要人們創造性的勞動,也充分體現了工人們的智慧和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偉大創業精神。這必將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緊密地聯系社會,達到課堂上難於獲得的效果。
另外,要重視練習與學法指導。現在,誰都知道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很重要,應如何培養呢?我認為有兩條途徑值得重視:一是指導閱讀;二是指導練習。指導閱讀就是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特別建議:最好的閱讀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學新教材圖文並茂,思考性、可讀性強,且正好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既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得到及時的驗證,從而增強自學信心和激發自學的興趣。教師給出適當的閱讀任務——要解決什麼問題。教師對教材中的文字說明、圖像圖畫、數據等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指導練習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為學生選擇適合的練習題,使學生免受題海之苦。這里若將習題分為兩類的話,一類則是為學生及時消化和鞏固新學知識,使新學內容與原有知識同化後,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即所謂「形成性練習題」。另一類則是提高題,即對某一知識點從各個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進行揭示,使解題時對該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需要運用類比、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方法,使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嚴密性、創造性等各種品質得到有效的鍛煉。另一方面是加強化學知識與生活生產的聯系。化學具有實用性,教學中要努力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化學、用化學,開闊他們的視野,鞏固和深化課內基礎知識,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並活用化學知識。如,教學「空氣和水資源」時,指導學生去調查了解本地空氣和水資源狀況,培養學生愛護環境、改善環境的意識。又如,教學「燃燒條件」時,引導學生明白在家裡發生煤氣泄露時怎樣處理,以及怎樣除去家裡水壺中的水垢……化學與生活生產實際相聯系,只有去探索與思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多方面的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㈧ 如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反思
中學化學實驗中大部分為演示實驗,約占實驗總數的90%以上。演示實驗又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實驗教學的常用模式是實驗前教師明確講清有關的知識點,將實驗方案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明確地教給學生,再進行演示實驗,然後再把實驗現象、結果與所講授的新知識作對應比較,最後由教師或學生做概括總結。觀察實驗和做實驗主要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鞏固,是為了進一步掌握已學的知識,書寫實驗報告時進行的概括、小結等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整理、歸納,以便構成相關知識的網路體系,使之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一般只是被動地接受、鞏固和檢驗知識,實驗起的僅是幫助學生鞏固和檢驗知識的目的。
條件差的一些學校,化學教師甚至採取講實驗背實驗的方法完成實驗教學,而考試成績卻不一定差。評價學校及化學教師的標准也主要是考試分數,所以化學實驗教學一直處於次要地位,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力也未得到鍛煉和培養。
二、樹立科學的實驗教學觀念
1、確立實驗教學的價值功能,拓寬實驗的教育功能
傳統的實驗教學忽視了實驗在情感領域和能力、方法領域的培養。實際上化學實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態度,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踐能力,訓練科學方法等方面具有課堂講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實驗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化學課程標准側重了學生用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及影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新課程著眼於學生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對每一個階段學生的發展應達到的目標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學生的體驗、體會、感受、經歷。也就是說,實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成為實驗的「主人」,而不是教師指揮下的「機器人」。
3、重視實驗的探究過程
探究性實驗教學方式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這種實驗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與之對應的學習是始於問題,推進於問題,歸結於問題,學生通過搜集、查閱大量的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試驗......最後經過自己的努力將問題解決。可見,探究式實驗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自主地觀察實驗現象,從中發現問題並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它,激勵他們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或發現新的規律等,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的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的轉變,對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三、加大實驗教學改革的力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三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起步階段,化學實驗能力是隨著學習化學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及要求也應有階段性。初三學生只學習了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少數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缺乏系統性。因此對於初三年級的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除了要樹立上述的實驗教學觀念外,重點應放在基本實驗操作的訓練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科學的實驗習慣。
1、增強實驗的探究性
在化學教學中盡管有較多的驗證性實驗,也應把這個過程當作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要注重引導學生有意地去設計探究性實驗,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和探究,一方面能從探究過程中透過各種實驗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
2、設計聯系實際的實驗
為了使學生用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身邊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加一些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實驗。例如:初三化學教材中沒有「二氧化碳溶於水」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舉例說明二氧化碳溶於水的現象,許多學生舉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事實,教師也可以將一瓶汽水打開,學生通過透明的瓶體可以發現有大量的氣體(二氧化碳)逸出,但怎樣演示「二氧化碳溶於水」實驗呢?教師可以設計用一次性注射器來進行,該實驗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後再從集氣瓶中抽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過活塞的運動來直觀地進行二氧化碳溶於水的實驗。當壓強增大時,二氧化碳溶在水裡的溶解量增加;當壓強減小時,二氧化碳溶在水裡的溶解量減少。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做這樣的實驗。
3、實施綠色化學實驗教學
綠色化學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化學,其核心內涵是在反應過程和化工生產中,盡量減少或徹底消除使用和產生有害物質。
化學實驗對環境也會造成污染。預防化學污染,最關鍵的問題是從小培養具有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人。
中學化學實驗要提倡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和清潔化。化學實驗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廢水、廢渣和廢氣,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一定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例如在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尾氣通入石灰水生成沉澱,一氧化碳有毒可以點燃處理掉。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能隨意把廢氣排入大氣及把廢液排入下水道中,應該用相應液體吸收有毒或有害氣體。實驗後用酸中和鹼或用鹼中和酸。
化學教師應將綠色化學的思想深入到實驗教學中,使它成為化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努力使學生養成綠色環保的思維習慣。
4、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實驗教學
多媒體技術能為化學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信息,收集、選擇、處理的能力及人際交往的能力。
傳統的實驗教學遇到一些要求高、難、設備貴重的實驗往往難以開出,多媒體正好可彌補這一缺陷,例如:(1)物質條件受限制的化學實驗;(2)爆炸、毒性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險實驗;(3)易出錯誤的實驗,多媒體模擬一些錯誤的實驗,可使學生親眼感受錯誤操作的危險性,從而避免錯誤的發生;(4)微觀物質結構及其運動的實驗,有時通過語言描述比較困難,結構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藉助多媒體三維圖功能則可以有利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有利於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
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必須把握一定的尺度,因為化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為化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樹立培養科學態度的過程,而多媒體無法代替否則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總之,化學實驗中無不滲透著新的知識和新的力量,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不是某一節課、某一天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作為教師,要具有強烈的精神和較強的創造能力,不怕麻煩、不畏艱苦、樂於奉獻、勇於開拓,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為我們相信學生的創造能力和不可低估的創新實踐能力不可被埋沒。而要做到這一切,化學實驗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方式.因為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大熔爐。
㈨ 淺談教師如何提高自己化學實驗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它的指導思想應貫穿於各種教學之中。而化學做為應用性極強的基礎自然學科,更應重視學生素質的提高,其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重要的一環。所謂的創新能力,是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於發現和掌握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化學實驗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時代前進的要求。對如何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應試教育,教師的知識傳授完全是為考試服務的,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型。學生只能是默默的接受,從而抹殺了學生獨到的見解和主張。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做為教師,我們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以課本的實驗為例讓學生認識實驗目的,所用器材,實驗原理以及實驗步驟等,至始至終沿襲這一固定模式。試想:若能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化學知識,結合實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想像力,從而設計出某一實驗的方法,豈不是效果更佳!因此,我們應創設課堂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逐步引導他們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如:實驗室製取氧氣及性質實驗時,選擇哪個反應原理更好些?
二、實行開放式教學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解決問題要開放,不要輕易拋出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去偌雜質、去發現,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使他們不迷信、不守舊,敢幹打破常規,敢幹想別人沒有想過的問題。例如:在講授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先提出問題,實驗前氫氣是否要檢驗純度?實驗進行時先加熱還是先通氫氣?實驗結束時應先停止通氫氣還是先停止加熱?然後讓學生討論、猜想其結果,再加以驗證。這樣,真正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使他們在有效的時間內更有效地獲取知識,更好地學會觀察、想像、發展創新能力。
三、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因為發散思維是指導考慮問題時沒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科研課題知識結構和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像,從而獲得大量的設想,提出多種多樣的想法或做法。在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首先,無知識是必定無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力爭使學生牢固、靈活地掌握基礎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學生發散思維的機會就會多。
如:在氫氣的實驗室製取時,用到鋅粒與稀硫酸,授課時向學生介紹,稀硫酸雖可用稀鹽酸來代替,但鹽酸濃度大時具有揮發性,揮發出氯化氫氣體,讓學生想像此時會導致的後果。以此加深實驗室中製取氫氣所用的試劑,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其次,我們現在的教學,往往教完新知識後喜歡用大量同類的知識讓學生反復練習,這樣「依葫蘆畫瓢」,學生就形成了思維定勢,造成了認識的錯覺。例如:在課本中的幾個實驗中都有水生成,因此試管口略向下傾斜。而實驗室中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時,試管口仍略向下傾斜,若問其原因,許多同學仍會說:「防止生成的水倒流而使試管炸裂」,忽略了此反應中無水生成。通過 這個例子說明,我們在設計練習題,一定要有對比,變式及變形的練習。第三,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和充分運用發散點,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提供情境、條件和機會,而這些應體現在化學實驗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在一個普通的實驗中,若教師講解結束時附加一句:誰還能想出別的實驗方法來?這樣發散點自然引出,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注重教學的活動性
以前的教學多數是教師以講為主,缺少學生自己的活動,這樣就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在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要讓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教學活動,包括模型製作、游戲、實踐活動、調查研究等方式。如:在教學過程中除完成規定的實驗外,還可以利用書後的選擇實驗,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鼓勵求異和創新。這樣不僅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化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和「發現」化學規律的樂趣。
五、注重化學實驗的猜想
牛頓有一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做為教師,我們應鼓勵學生不要墨守成規,而要破舊布新,踏別人未踏之路。教師要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分析歸納和概括,建立起關於化學實驗的原理、所需器材、操作過程,然後用嚴格的邏輯方法加以驗證並取捨,即是經歷科學研究的實驗模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作出猜想――檢驗證明,這樣有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讓我們 「敢入未開化之邊疆,敢探未發現之真理」,開拓創新,造就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