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師要學習哪些必須的教育教學理論
大家歸納一下,哪些教育教學理論是普通教師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個人認為下列理論比較重要,應該了解。1、三大學習理論。2、三大教學理論。3、主體教育(裴娣娜)、嘗試教育(邱學華,洋思模式、杜郞口模式等)、新基礎教育(葉瀾)、新教育實驗(朱永新)、生本教育(郭思樂)、情境教育(李吉林)、成功教育(羅明、劉京海)等。附:1、主體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1)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作為教師教育活動的對象或客體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作為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卻是絕對長期的。學生是有著主觀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體,他們應該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權利。學生是有著自己特定的學習與發展方式的自己成長的主體。(2)現代教育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協同活動的過程。(3)現代教育應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目標。學生的主體性集中體現為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必由之路。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本身就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4)現代學校教育中應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是體現主體教育思想的關鍵所在。合理師生關系的要點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學校中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應體現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則。 主體教育是一種以自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基本特徵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國新世紀最有生命力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流派。 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是主體教育的關鍵詞,也是主體教育的基本策略。 主體參與型班集體的建設、班級小組合作管理等是班級管理實踐中比較常見和成功的做法。 2、賞識教育: 周弘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批評會傷學生的自尊心。 尋找閃光點,賞識激勵、樹立自信是賞識教育的三個關鍵詞,也是實施賞識教育的基本策略。 北京光明小學的「我能行」教育,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捧」等教育實踐中,都滲透得賞識教育的思想。 3、成功教育: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創造機會、幫助成功和體驗成功是成功教育的關鍵點和基本策略。 堅定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基本信念,不要歧視和放棄每一個學生。劉京海提出一系列成功教育的思想: (1)三個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三論:猴子論,老婆論,和尚論) (2)第一次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想;反復成功導致自我概念積極;自我概念積極是人格健康的核心。 (3)成功教育的三個要素:積極的期望,成功的機會,鼓勵性評價。 (4)成功的三個階段:幫助成功,嘗試成功,自主成功。(圈養,散養,野養)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創。 (5)三位一體的成功:教師,學生,家長。 (6)成功教育研究的邏輯關系:問題,原因,對策,效果。主要問題,主要原因,主要對策,主要效果。4、嘗試教學:主要觀點:「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5、新教育實驗:核心思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❷ 教育理論知識點:常見的教學模式有哪些
(一)講授式
1.講授式是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的講解、演示、范讀為主。 2.講授式的結構特點是: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性、記憶性的知識;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主體是教師,學生是聽眾;教學程序大體是宣布本課教學目的並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復習、布置作業等四個階段。 3.講授式教學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控制整個課堂、掌握教學進度;發揮正面教育和教學的作用,對學生直接傳授知識和進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納大量的聽眾。其缺點是:學生活動少;易受教師教學經驗與教材難易及趣味性的影響。講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運用時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又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極易形成注入式教學。 4.講授法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幾點:講授內容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觀點與教材的統一;照應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同時抓住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語言要准確、清晰、簡練、生動、通俗易懂。並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水平;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需要,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並合理使用電化教育手段。
(二)啟發式
1.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體規律,以談話、問答、揭示等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形式。在中國,「啟發」一詞,源於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排不發」。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孔子之後,《學記》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主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要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路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 2.啟發式教學的結構特點是:其目的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對教材內容的真正理解,並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講授、談話為主,但增加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由講清教材變為引導學生自己弄懂教材,在關鍵之處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其領悟;其程序是:比較多樣、復雜,視教材的難度及學生的理解程度的變化,一般可按「自學—發疑—提問—釋疑」或「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步驟進行。3.啟發式教學的特點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積極性相結合;強調學生智力的充分發展,實現系統知識的學習與智力的充分發展相結合;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實現學生動力與學習的責任感相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聯系,實現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於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它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啟發的優點是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缺點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師在運用時常常流於簡單的一問一答之中。
(三)討論式
1.討論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2.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是:目的上,引導學生探索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從中獲得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退居輔助地位,採用分組或全班討論形式,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程序上,基本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第二步,學生解決問題,通過思考、辯論、總結,求得真正的答案。3.課堂討論有三種基本類型:一種是用於擴大和加深有關學科理論知識而組織的系統的專題討論;第二種是就某學科中個別主要問題或疑難問題而組織的課堂討論;第三種是日常教學中採用的帶有研究性的課堂討論。課堂討論的優點是,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見,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缺點在於難以組織、發動學生,而學生一旦被發動起來又不易控制課堂秩序,而且討論問題一般費時較多。4.進行課堂討論一般要求是:討論前,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確定討論的題目並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搜集有關材料,認真准備意見和寫出發言提綱。討論進行時,充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想,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並就分岐的意見進行辯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結束時,教師作出總結,也可提出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教學模式的功能
(一)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學模式能為各科教學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法體系,使教師擺脫只憑經驗和感覺,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搭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學模式的這種中介作用,是和它既來源於實踐,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形式的特點分不開的。
一方面,教學模式來源於實踐,是對一定是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加工的結果,是為某一類教學及其所涉及的各種
❸ 英語興趣培養方面的理論成果
《小學英語學習興趣研究》成果結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課題核心概念
興趣是指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興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這對人的認識和活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在教學中,興趣教育是指教師用自己的教學和愛心來培養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學科的一種積極情感;同時,又指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所蘊含著的一種好奇、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和探索精神給予尊重、愛護和引導,使學習成為學生有興趣的活動。
小學英語興趣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能動性教育,它要求整個英語教學不但是一種語音、語調、語句的傳授和訓練,而且是一種溫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潛能的開發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早期培養。
2、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研究的目的:
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研究,旨在通過對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迎合小學生性格心理特徵為起點,致力於尋求適合小學生心理、思維特徵的小學英語教學方法和模式。實現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適合各自特點的主動學習方法的教學目標,分析和研究英語教學過程中興趣化的可行性和主要實施方法。力求為提升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探索一條切實可行、效果明顯的興趣化教學之路。
(2)研究的意義
素質教育區別於傳統教育主要的一點就是摒棄傳統教學中機械、呆板的單向教學模式,以情趣教學、樂感教學為發展方向。還學生以學習的主動權,寓教於樂,培養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情趣教學的研究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這一總體要求,與素質教育發展的大方向是契合的。
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強,因此,形式多樣的興趣
教學容易為小學生接受。同時小學生具有感性大於理性、情緒波動大、耐心不足、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興趣教學期望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不斷調整和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應該說興趣教學是因材施教教的正確方向,具有廣闊的研究和實踐前景。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內容
(1)研究如何將學生對英語學科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並保持其穩定性和持久性。
(2)研究興趣教學怎樣合理評價學生,及如何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英語能力的有效模式;
(3)探索英語興趣教學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的規律,研究如何保持課內外教學的興趣連貫性;
2、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通過與學生交談、家訪、個案分析等,了解小學生性格心理特徵為起點,致力尋求適合小學生心理、思維特徵的小學英語教學方法和模式。
(2)比較觀察法。觀察比較學生平時在課內外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對不同教學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學效果,加以記錄和分析,並得出結論。
(3)個案分析法:選取有代表性的學生個體作為長期觀察對象,在不同階段有計劃運用不同教學手段,觀察並分析其發展動態,進行科學比對,最終得出結論。
(4)文獻法:在課題研究中積極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掌握本課題發展動態,並積極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斷充實自己的研究。
本課題以個案分析和實驗分析為主,多種方法綜合應用。 三、課題研究的成果與成效
一年來,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積極查閱學習相關文獻資料,認真撰寫學習筆記和反思,提高理論水平,並用學到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的可行性。我把相關理論、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實踐中,獲得了新的感悟和體會,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撰寫了4篇讀書心得和反思;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興趣的作用,積極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興趣因素,幫助學生克服學
習英語的畏難情緒,讓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是件很有趣的事,積極創設樂學氛圍,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我還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加以放大,給予積極的鼓勵,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認真進行相關教學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主要素材進行剖析、探究,還藉助於網路中的課程資源、學校其他英語老師的典型課例,來豐富自己關於英語課堂中興趣教學的認識和感悟,並把自己的思索用文字記錄下來,積累第一手研究資料,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撰寫了5篇教學案例分析和論文。經過近一年來的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我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意識和能力,憑借自己的學識、經驗和個性來分析、處理、調整各種課程資源。通過發揮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促進了我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在課堂上,我努力挖掘英語教學的興趣因素,打造興趣課堂,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和探索,我班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更濃了,我給學生開設了英語課外活動課。在活動內容上我緊扣每周所學的知識要點,在形式上追求靈活、多樣化,如:學唱英文歌曲、猜猜看游戲、自編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對話、單詞接龍比賽、問題搶答競賽、中英文結合講故事、朗誦英文詩歌、情境表演等。同時活動前我認真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協調學生之間的關系,引導他們進行角色搭配,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有一個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這樣就提高了每位學生的活動慾望和興趣。學生能主動的融入英語課堂中,學習氣氛很濃,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提高,特別是一些不愛說,不敢說的孩子有了表達的信心。學生能大膽開口說英語,90%的學生能積極主動上台說、唱、演、玩,學生喜歡上英語課,英語平均成績穩中有升。可以說,是興趣教學的研究幫助我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在2013年縣英語優質課評比中,我榮獲二等獎。
四、存在問題及改進
由於是首次進行課題研究,我的研究水平有限,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還稍顯不足,還需要繼續加強學習,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提高,以增強研究效果。認真回顧研究的過程,總結研究經驗,覺得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以本次課題研究為契機,繼續深入關於英語興趣教學的思考與探索,並結合教學實際,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興趣因素的作用,形成富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學風格,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徜徉在英語學習的活動中。
❹ 關於教育的最新理論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觀點可歸納以下幾條: 1. 兒童認知發展的本質就是適應,它是在一定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實現的,即圖式( scheme ,schema) 。圖式一經與外界接觸,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就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起來。這種適應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的。同化是當兒童每遇到新事物時,在認識中就試圖用原有的圖式去同化(消化) ,如獲成功,就得到在原有認知上的平衡,實現了認知量上的增加,如嬰兒吸吮圖式,從吸母親奶頭到同化奶瓶上的橡皮奶頭。反之,便要通過順應(調節) 調整原有圖式或創立新圖式去同化新事物,以達到認知上新的平衡,實現認知質上的變化。如從吸吮圖式到咀嚼圖式。 2. 兒童認知發展是連續的,按固定順序進行,一個跟著一個出現,沒有什麼階段會突然出現,也不會跳躍和顛倒,先後次序不變,前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形成後一個結構的基礎,所有的兒童都一樣。即感知運動階段是前運算階段的基礎,前運算階段又是具體運算的基礎,最後才是形式運算,不能從感知運動階段直接跳到具體運算,也不能先形式運算,再發展到具體運算階段。 3. 兒童認知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同階段有其主要特徵,如0~2 歲屬感覺運動時期,為了對付當前世界,嬰兒組織天然的動作圖式,如吮吸、抓握、打擊等,在主觀與客體交往中逐漸實現感覺與動作的分化和精確化。2~7 歲屬前運算階段,由於語言的參與,兒童學會了用符號和內部想像去思維,但其思維不夠系統,運算規則不合邏輯,有極強的「自我中心主義」;7~11 歲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有條不紊地思維的能力,能守恆,但僅僅在他們能藉助於具體對象與活動時才可能這樣做。11~15 歲屬形式運算階段,青年發展起來了在一種真正抽象的與假設的水平上有條理地思維能力。 4.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進程體現出差異性,即有的兒童進入某一階段先於或遲於其他兒童,年齡的表述只具有平均數的含義。在不同學科方面的認知發展也不盡相同。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學科領域出現形式運算思維,在社會學科領域的思維發展較慢。而且,同一個人在某一學科領域的思維可能達到了形式運算水平,但遇到新的困難問題時,其思維又可能會退回到具體運算水平。成人即使不在15 歲,20 歲左右一般達到某些形式運算的階段,他們卻在特殊的興趣或能力范圍內使用形式運算。例如,一個汽車機械師較少以形式的理論和方法思考有關哲學、醫學或文學等方面的問題,但可能在汽車出了毛病時使用形式思維。 二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對於教學上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一是學生認知發展階段特徵制約教學,教學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二是教學又可以作為學生認知發展的一個有效條件,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適應是基礎,促進是目的。 1. 教學適應學生認知的發展皮亞傑指出:「智力在一切階段上都是把材料同化於轉變的結構,從初級的行動結構升為高級的運算結構,而這些結構的構成乃是把現實在行動中或在思想中組織起來,而不僅僅是對現實的描摹。」[1 ]在他看來,智力是一種思維結構的連續的形成和改組的過程,每一階段有一種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來決定學生的行為,能說明該階段的主要行為模式,教育則要適合於這種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即以學生認知結構為出發點,按照學生的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來組織教材、調整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對於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小學生,其思維的抽象水平提高,並能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式認知外界,進行第二級抽象,在學習概念時,不象前運算階段兒童那樣首先要從大量的例子中抽象概念的關鍵屬性,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的關鍵屬性同他們的認知結構關聯,從而獲得意義。但是一般來說,他們要憑借具體實際經驗,也就是要憑借各種關鍵屬性的例子,所以小學階段藉助一些反映關鍵屬性的例子使學生掌握基礎科學的概念是必要的。因此,小學階段的學科教學應充分體現直觀性原則,教學上可將言語講解、演示和有指導的發現經驗很好地結合起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水平。對於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中學生,他已經能進行更高層次的概念的、抽象的、形式邏輯的推理,開始由具體形象的智力操作,擴展到命題的假設蘊涵、演繹和歸納以命題形式呈現的概念和規則的學習成為可能。因此,中學教學應適應抽象思維能力漸漸占優勢的中學生認知的新發展,在學習新的抽象概念及其關系時,可以省去具體的實際經驗這根拐杖,直接理解語言或其他符號陳述與原先學過的抽象概念之間的新關系。可以說,中學生的大部分新概念都是這樣獲得的。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為一種新的講授教學作好了心智上的准備。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具體的實際經驗,發現或解決問題的經驗,在他們今後的學習中不再必要了,對相當的中學生來說,也還未充分達到這一水平,或是在某些領域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因而中學生學習抽象概念和規則仍需要具體經驗的支持。例如,在講解幾何學中「一個點圍繞著另一個固定點的等距運動的軌跡是圓形」這一抽象原理時,有的教師利用生活中驢拉磨的具體形象加以說明,就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圓形的概念了。 2.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教學不僅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而且應該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例如,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分類概括能力很低,但通過分類訓練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現在幼兒園有許多分類訓練的游戲。小學語文教科書,從1 - 2 年級起也有不少字匯概念分類練習,這不僅能擴大孩子們的知識,豐富他們的詞彙,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發展他們的概括思維能力。當然,認知發展從前運算向具體運算的過渡,從具體運算向形式運算的過渡,不是短期的、簡單的訓練能達到的,這種訓練僅能讓學生掌握一些經驗的規則,並不能導致守恆概念的獲得與鞏固,唯有經過多種多樣的長期的訓練,對於認知的發展,才是真正有效的。 再如,對概念的理解,兒童生活中間有著多種多樣的概念,有實物概念,有社會概念,兒童在口頭上也會說出各種概念,但並不等於孩子理解了概念,特別是一些社會概念,如「工人」,從小班到大班的幼兒的理解水平可分四個等級:不理解、籠統理解(如說「我爸爸是工人」) 、開始分化(會說「工人是蓋房子的」) 和開始能和某些本質屬性聯系起來,接近於初步定義,如說「工人是做工的」。教育可以在引導兒童在對多種具體形象「工人」進行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向更高概括水平上的「工人」概念發展。其它概念的形成也是如此,這既豐富了孩子的知識,更提高了他們的思維水平。當然,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的發展有個「度」,在這一點上,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維果茨基認為,至少要確定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是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在有指導情況下借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或中間狀態) 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即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從現有發展水平不斷向新的最近發展區靠近,從而實現著學生認知上的發展,故維果茨基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2 ] ,桃子不能一伸手就摘得到,而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即把兒童置於適合下一階段學習的條件下加以訓練,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參考資料:皮亞傑. 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 [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03.
❺ 赫爾巴特的興趣觀是什麼
赫爾巴特認為興趣是一種使思維的對象保留在意識中的警覺狀態,是一種激起版心理活動的手段,興趣權本身就存在於經驗之中。赫爾巴特的興趣觀是其課程觀和教學形式階段論的依據,構成了其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
興趣是廣泛的、多方面的,赫爾巴特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和同情的興趣。經驗的興趣包括經驗的、思辨的和審美的三種興;同情的興趣包括同情的、社會的和宗教的三種興趣。
(5)興趣教育教學理論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
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
❻ 簡述赫爾巴特四段教學理論
四個階段:
1 明了:興趣對直觀事物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
2 聯合:新舊知識發生結合,但是混亂;將新出現的個別事物與經驗觀念中的原有事物聯系起來考慮,初步形成新舊事物之間的某種暫時的「關系」,它相當於針對新問題而初步提出某種「假設」。
3 系統:使聯合有序起來,獲得新概念;赫爾巴特講的「系統」是針對初步形成的新舊事物聯系(假設)進一步檢查,使新舊事物處於恰當的位置。
4 方法:以作業為主,使知識鞏固、強化。通過重復推廣應用,進一步驗證原來假想的關系。赫爾巴特講的「方法」即「應用」(或練習),比如作業、寫作與改錯。
(6)興趣教育教學理論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實質上就是課堂教學的完整過程,是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赫爾巴特將興趣分成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方法,行為,並根據兒童學習活動中的兩種思維方式:專心和審思,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一個井然有序的。
赫爾巴特教育心理學化的明顯特徵是心理學化的徹底性及與倫理學的相關性。他不是把某一心理學知識具體運用在某個教育問題上,而是既包含在宏觀的理論研究和體系建構中,又滲透在微觀的教育工作與具體實踐中,因此不論其心理學的科學程度如何,與前人相比他的心理學化具有最大的徹底性。
這種徹底性源於他對教育學科自主性的認識,教育學應擁有自己獨立發展的空間,一方面逐步完善學科自律機制,建立知識共同體的學術規范,另一方面渴望做出重大的理論貢獻,赫爾巴特就是在試圖建立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他要求「普通教育學必須把論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論述之前」,以確立教育學的自主性,描繪整個教育概念體系。
赫爾巴特的心理學應用與其倫理學相輔相成,共同為完善教育理論服務。運用心理學知識時,他始終不忘心理本身的社會性及教育科學的人文屬性,具有平衡和諧的古典主義特色。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雖然,赫爾巴特的教育心理學化是在追求教育的科學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繹的成分最終影響了其理論的科學性,表現為心理科學本身發展的局限性,對教育實驗的忽視,對教育教學過程認識的不足等。
❼ 中學趣味教學法的理論著作有哪些
語文教學大綱對七年級語文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教學的最突出的要求是:以訓練記敘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主,兼及說明、議論的起步,從整體上學習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而教材是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內容兼顧表達方式編排的,把閱讀訓練、寫作訓練和語文知識相結合起來,組成教材體系,在訓練的過程中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進行思考教育。
此時的少年期學生,他們的身心正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在心理上表現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他們有時顯得很懂事,有時以流露出小孩子的稚氣;他們的精力充沛,求知慾強,易於接受好的影響,因此,我們順勢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顯得很必要,也很重要。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激發莘莘學子對學習的興趣就是為師范院校者的第一要注。那麼,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豐富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要能侃侃而談,有良好的表達能力,這樣才能搞好樂中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再借鑒一些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以記敘文為主,涉及聽、說、讀、寫等方面,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特點,談幾種趣味教學法。
1. 導語引趣法:好的導語能迅速形成一種濃厚的興趣勢頭
使學生孜孜求究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們在講課之前,結合新課內容,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幽默故事,或者記一句謎語、歇後語、格言、警句或者朗誦一首短詩,然後巧妙地導入新課,這樣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講《論語十則》這一課時,就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頓、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誰排在這十大思想家第一位嗎?他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夫子。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
2、設疑引趣法:在設疑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然後逐步啟發,誘導他們通過讀課文得出正確的答案。我們也可以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在做題時產生一些疑難,以引起他們積極的思考和興趣。如講授《羚羊木雕》時,我把文章中「我」的處境,放到學生面前,發問;「如果你處於這種境地,你該如何去做呢?」學生興致很高,議論紛紛。因為與生活結合密切,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性格和經驗,做出自己的選擇,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功能。
3、欲正故錯法;學生對分辨和糾正教師的錯誤往往具有特別的興趣。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在講課時故意讀錯或寫錯某一字或某一詞句,讓學生在辨誤或正誤中體會到樂趣,以而使課堂充滿緊張愉快的氣氛。
4、激將法;學生爭強好勝心切,對他們採用激將法更為有效。比如我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大家積極發言,就可以說;「現在女生發言比較積極,我們男生能甘願落後嗎」這樣一激,男生們就躍躍欲試,准備發言了。
5、情景作文引趣法;教師有意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親臨其境地去觀察體驗,然後布置寫作文,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始而興奮,繼而深思,終而產生表達欲,這時就達到了最佳心態控制。
6、故事會引趣法;講故事與學習語文是密切相關的。開個故事會,讓學生每人將一個小故事,大家都會很有興趣。通過講故事,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7、板書引趣法:板書是一門藝術,優美的板書具有一定的魅力。我們寫板書時,應該注意布局合理,書寫工整;設計應形式多樣,或對稱形,或植物形,或漢字形,或表格形等美的圖畫,以吸引感染學生。李鳳平的美學圖形板書設計集《中學語文圖形板書簡明教案》(渡江出版社〈94.5〉)很有特色,1000多幅美的圖形,不僅使課文的內容和結構一目瞭然,形象易懂,而且能將德育寓於圖形之中,這也算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方面。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中如果老採用一種教法,無論這種教法多麼科學,多麼地有趣味,也會使學生產生單調、枯躁的感覺,教學效果自然會受到影響。因此,善教者總是因文制宜,博取眾長,雜取百家,為我所用。
❽ 實施興趣教學理論上的可行性
(一、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主要內容)
赫爾巴特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實質上就是課堂回教學答的完整過程,是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赫爾巴特將興趣分成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方法,行為,並根據兒童學習活動中的兩種思維方式:專心和審思,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一個井然有序的,都經歷四個階段:
明了:興趣對直觀事物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
聯合:新舊知識發生結合,但是混亂;
系統:使聯合有序起來,獲得新概念;
方法:以作業為主,使知識鞏固、強化
(二、教學形式階段理論的意義)
赫爾巴特的形式教學階段理論最突出貢獻是在嚴格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基礎上,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動都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建立了一種明確的規范的教學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不僅是對教育教學活動本質認識的發展,而且具有實踐的意義。因此,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對世界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它固有的機械論傾向也受到來自個方面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