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1)新理論、新政策指導下的改革。經過較長時期的規劃和專家論證,形成改革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此種改革往往在一個國家或較大范圍內進行。
(2)實驗性改革。在一定理論指導下,在某一地區或學校進行整體或單項改革試驗,取得數據,積累經驗教訓。
(3)推廣性改革。對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優秀教學經驗或改革實驗成果進行精選、優化之後,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較大地區和范圍內推廣。
(1)課堂教學及教學改革的作用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歷史沿革:
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對象范圍的擴大和教學內容的增加,就需要有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16世紀,在西歐一些國家創辦的古典中學里出現了班級教學的嘗試。
如法國的居耶訥中學,分為十個年級,以十年級為最低年級,一年級為最高年級。在一年級以後,還附設二年制的大學預科。德國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學,分為九個年級,還設一個預備級,為十年級。
與此同時,天主教設立的耶穌會學院,也實行班級教學,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部:初級部又分為五個年級(其中五年級為兩學年),共六學年;高級部一般為三個年級;還在章程中詳細規定了每月、每周的教材內容和每天的時間表。這些都是班級教學的萌芽。
17世紀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並在其所著的《大教學論》(1632)中,加以論證,從而奠定了班級教學的理論基礎。
此後,班級教學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學校逐步推廣。中國採用班級教學最早的雛型,是始於同治元年(1862)清朝政府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校以後,逐步地在全國採用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
② 現代教育技術學對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有哪些作用
一、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影響者、變革者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者,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同時,教師的教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的作用及其發揮的程度,必然地要以學生的原有水平為基礎,在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中,都有一系列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因此,教師隊伍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新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應用,有計劃組織教師學習一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的知識,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實施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更有助於教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化。有了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就能夠促使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活動中,站在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前沿來看待、評價、設計自己的教的活動,還能夠把自己「教」的工作從科學研究的認識高度開展理性思考,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從中體現出教育大眾化、終身化、個性化、國際化、信息化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先進教育思想,比如一堂課上,從表面上只是反映了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教師的思想、方法和他的教育理論水平,會在知識的呈現過程中隨時滲透的,只有具有一定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教師才能在他的講、畫、演、做的過程中靈活啟迪學生的思維、保持知識記憶、促進遷移運用,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已達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要加強硬體基礎建設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教學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由於計算機的不斷普及、網路技術、通訊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室實施建設,在現代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要求,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多媒體教學環境:
1、綜合多媒體電教室。主要設備有:投影機、多媒體計算機、視頻展示台等設備。多媒體電教室一般用於教師以演示、講授為主的教學課,多種媒體供教師使用,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2、多媒體CAI網路教室。這種教學環境建有幾十個學生計算機工作站,並配有耳機等。網路教室功能強大,主要功能有廣播教學、演示教學、分組教學、在線討論等。這種教室可進行語音教學、協作教學、學生個別化教學。
3、多媒體電子閱覽室、備課室、校園網等綜合型電教設備。其功能強大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方向。
4、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有線電視信號網、錄像機、VCD、計算機等設備,主要適應教學中播放音像資料。
其次要開發多媒體教學軟體
當前學校的硬體建設設施建設基本上已達到要求,具備了一定的硬體環境,但要切實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就必須要自主開發多媒體教學軟體,並將課件應用到教學中,這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當前學校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開發多媒體課件可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合理選擇課程、確定開發對象
根據學校現有條件,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選擇那些課程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奏效的課程作為開發課題,另外對於那些市場上已經有開發成功,並推廣的教學軟體就不要再重復開發的,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教育資源的浪費。
2、研究教材內容、製作設計腳本
教材是教學和課件設計的基本依據,只有把握好教材內容,深刻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體系,才能實施有效的教學。因此,在選好課題後,應仔細分析和研究教學內容,理解重點、難點問題,確定課件的內容結構、表現形式和教學順序。腳本的設計是製作課件重要環節,需要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結構的布局、視聽形象的表現、人機界面的形式、解說詞的撰寫、音響和配樂的手段等進行周密的考慮和細致的安排。
3、收集媒體素材、製作合成課件
腳本設計完成後,即要開始對課件中所用到的各種視聽材料的收集,包括圖形、圖像、動畫、文本、音樂和配音等。素材的取得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利用掃描儀採集、多媒體素材光碟和取之不盡的網上素材等。多媒體課件最核心的環節是製作合成。其重要任務是根據腳本設計的要求和意圖設計教學過程,將各種多媒體素材編輯起來,製作成交互性強、操作靈活、視聽效果好的多媒體課件。這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製作者掌握過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
4、修改調試運行、網上發布推廣
課件製作完成後,要經過多次的調試、試用,不斷的修改、完善,最後趨於成熟。這一步是確保整個課件的質量最後一關,應值得注意。製作完善後的課件,鼓勵教師在校園網或Internet上發布,這樣既可豐富網上的教育資源,又可形成新的網路化教學資料庫,使優秀的有限的教育資源被更多的學習者所使用。
多媒體教學軟體的製作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成立一個多媒體課件開發小組,由專家、教授、一線教師、計算機教師和專職電教工作人員組成。對於一個多媒體教學軟體的開發,可由這個小組共同協作完成,從而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三、現代信息技術及相關技術和方法的掌握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保障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意識、理論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教育面臨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做為教師,只有與時俱進的轉變教育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把給學生創造最有力的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作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任務,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時代內涵,也才能在受教育者(學生)身上塑造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思維方法與行為方式。而我們的教師由於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加強教師隊伍駕馭計算機和互聯網等技術培訓,提高教師對數字信息的處理能力,走「惜時增效,輕負高效」之路,是有效開展新時期課堂教學改革,把素質教育思想落實於課堂的最佳途徑。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性的。教師是現代教育技術實踐、運作的關鍵要素。「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今日的教育技術很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熱衷於探索我國教育技術現代化的師資隊伍。因而對教師的培訓是十分緊迫的任務,不但要提高其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還要使他們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教師的培訓可採取按不同的要求分層次的方式進行。
首先要對學校領導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觀念的培訓。學校領導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水平及重視程度將直接影響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水平。通過培訓,使他們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方法的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和在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其次專職電教工作人員和網路管理人員必須要經過系統嚴格的培訓,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熟練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等知識,還要能承擔對其他教師的使用培訓工作。
另外其他教師可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學習,最有效的辦法是學校定期舉辦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或專題培訓,通過學習使他們基本掌握常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多媒體網路技術等知識。
這樣學校通過培養和訓練,以形成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行動研究的教師隊伍,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隨著教育技術和方法的變革,課堂中「教」與「學」的活動,已從傳統的「教師、知識、學生」三維方式轉換為「教師、知識、媒體、學生」的四維乃至多維方式,在課堂上,教師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的活動的主體,教的活動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匯其中,改變傳統知識呈現方式,把教學過程從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轉變為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意義建構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媒體從原來的教師演示工具變成學生認知工具;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從而真正實現教師從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都需要教師具有靈活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有了這些技術和方法,現代課堂教學將發生歷史性的革命。
四、新型學習模式的建構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
課堂教學改革應以建構和探索新型的學習模式為核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應對學生的知識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景」、「協商」、「會話」和「意義建構」,而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徵與功能最有利於四大要素的充分體現。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學習過程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不僅可以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更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知識的深層次含義,通過對知識要點的超文本方式組織與管理,為學生提供圖文並茂的多重感官綜合刺激,不僅有利於引導學生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有利於學生更多、更好地獲取關於客觀事物規律與內在聯系,從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起到其他教學環境無法比擬的作用。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課堂,學生可以通過「滑鼠」的點擊,立刻得到相關知識,從而實現其認知結構的有意義增長。從研究型學習的角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明確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性潛能。」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與發展,在當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是緊迫,而傳統注入式課堂教學知識的單一呈現方式和知識容量的限制,都不同程度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發展空間。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創造了廣寬的空間,學生的才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為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條件。響應了我校確立了「以人為本,主動發展」辦學方向和思路。可以說,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他們的綜合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教與學的結合,形成了課堂,科學的課堂設計、組織和管理又依賴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和發展提供了物資、環境和技術保障。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已深切體會到,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的淋漓盡致,人類已邁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託的新世紀,課堂培養出的人要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體系創造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力度,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發展。
③ 論述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堅持「一個為本」
堅持「一個為本」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這里的「發展」是指:(1)學生的全面發展,即使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2)學生的個性發展,即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其個性,發展其特長,同時根據學生基礎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層發展;(3)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即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以學生發展為本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個調整」
1、調整課堂教學的目標。一是要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引導學生創新和實踐,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質疑,贊賞學生具有獨特性和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考核成績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二是要在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
2、調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實現三個重新「定位」:一是師生關系的定位,師生關系定位為交往,即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是共存的主體,師生之間通過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實現共識、共享、共進。二是教師的定位,教師定位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課堂教學的策劃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的這個定位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實現如下五個轉變:(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2)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4)由封閉向開放轉變;(5)由信息的單身交流向信息的綜合交流轉變。三是學生的定位,學生定位也是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教學的被動者或知識的接受者,而是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學習的主人,在課堂得到充分發展的主體。
3、調整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師要調整好教學方式,在動用教學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2)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4)指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5)要尊重學生的人格;(6)關注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7)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8)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9)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10)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充分的發展。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和幫助學生調整好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以及上述學習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的。
4、調整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在繼續發揮傳統的教學媒體(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和傳統的電子教學媒體(錄音機、幻燈機、放映機等)積極作用的同時,要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普遍應用。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工具。要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來,努力挖掘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價值,促進各種教學技術手段之間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四、 案例分析題
1、有人認為:新一輪的數學課程改革,僅僅是「換本子」,沒有實質改變。試說明你的觀點,為什麼?(判斷分析說明題)
重要的是要轉變廣大數學教師的教學觀念,在數學課堂中推進素質教育,在《標准》的理念下進行教學創新。《標准》在這一方面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
第一、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應由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轉變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數學課堂由單純傳授知識的殿堂轉變為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數學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第二、學生要從單純的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第三、數學學習評價應由單純的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轉變為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個性傾向。
2、要求:下面的案例有沒有體現《數學課程標准》精神或新的教育理念,如果有,體現在哪裡;如果沒有,要怎樣做才能體現。
葉老師上20以內的退位減法「十幾減9」,投影屏幕上顯示商店裡賣玩具的場景,小朋友在買玩具,總共有16個玩具,賣掉了9個,先讓學生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再列出算式16-9;緊接著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索計算方法;最後組織小組互相合作交流演算法,結果有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①16-10=6 6+1=7 ②10-9=1 1+6=7 ③9+7=16 16-9=7 ④6-6=0 10-3=7 ⑤6-4=2 10-5=5 2+5=7
葉老師提問:在這些方法中,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麼?學生的回答,老師統統是微笑、點頭、贊許,沒有評價哪一種方法最好,接下來的練習,又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做。
答:葉老師能從學生經驗出發,因材施教,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開放空間,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體現了以學導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樣做尊重學生的意見,同時也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心呵護,老師有新課標理念;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學習數學是自我建構的過程,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無法代替。
④ 教學評價改革從哪幾方面入手
所謂課堂教學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對課堂教學諸因素及發展變化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
一、改革背景
(一)時代的發展對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背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普遍意識到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民族素質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教育的競爭。因此,人的因素逐漸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人才觀的變化。
這種人才觀的變化又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知識經濟的發展沖破了以往經濟模式對人的束縛,個人才能被賦予更大的價值,充分挖掘人的潛力成為當今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或者說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在人力資源上擔負起更大的使命;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代替了原有的計劃經濟,每個人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這種人才觀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教育不應該「批量生產」,培養統一規格、整齊劃一的人才,而應該努力培養有個性、有創造性的人。換句話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那麼,這個目的如何在作為學校教育實施主渠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可以稱得上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我們該怎樣評價課堂教學?過去課堂教學評價更多的是強調鑒別和選拔的功能,而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觀的變化,課堂教學評價更應該實現其促進和發展的功能。
(二)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理念要求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教育背景
1.傳統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局限
長期以來,我國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按照一堂好課的標准,往往以教師教作為評價對象,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忽視了學生發展這一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新的形勢下,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日益顯露:評價功能過於注重其鑒定性和終結性,不具有教育性和發展性;評價標准和方式過於片面;評價主體過於單一等等,這種種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桎梏。因此,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然。
2.符合當今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第三次全教會以及剛剛公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比如綱要指出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當前新一輪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正在我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如何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背景下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正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3.有助於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第三次全教會對素質教育進行了重新詮釋,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體現這一教育目的,那麼這將有助於提了多年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現代課堂教學觀的確立
三、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
四、基礎性、全體性、發展性
五、課堂教學的要素分析
要想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必須首先對組成課堂教學的要素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是非常復雜、非常廣泛的,但眾多的因素中畢竟有一些影響教學活動的基本因素。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到底包括哪些,迄今為止並沒有定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三要素說。這是一種歷史最為悠久的觀點,認為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
(2)四要素說。這是在三要素基礎上提出的,認為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手段組成,其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控制者,學生是教師工作的對象,教材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客觀標准,教學手段則是連接教師、學生和教材的媒體。
(3)多要素說。如李秉德的「七要素說」: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反饋、教師、學生。吳也顯:構成性要素--教師、學生、課程和教學物質條件;過程性要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結果。
1.動態考慮:
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最活躍的兩個要素。
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式
教學心理環境--課堂教學氣氛和課堂師生關系。
2.現代課堂教學觀的確立
現代學生觀:不可替代的教學活動主體,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應理解尊重學生,平等地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機會和空間。
現代教師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具備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二要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以滿足學生多樣的需要,再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游刃有餘。
現代教學目的觀:知識在教學中只是基礎和手段,雙基是基礎,學生主體性發展是核心。
現代課程觀:課程實施--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形式--多樣化、個性化、綜合化。
六、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立
從五十年代的聽評課開始,到八十年代開展的現代教育評價中的課堂教學評價,其評價標準的建立基本上是沿用蘇聯式的一堂好課的標准,研究方法大都採用自上而下的演繹法,即從一堂好課的標准出發逐步分解形成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最終形成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各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比較全面,便於操作。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點,這種研究方法往往過於死板,使評價標准具有強加於人的感覺,而且很難使評價標准成為評價對象自我調節的內在標准。
而新的形勢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綱要》內容)簡言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立足於學生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不求面面俱到,只從幾個大的維度著手,不涉及具體的條目,只是從宏觀層面,從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共性出發,對各學科具體課堂教學評價主要起導向作用,不能直接用作各學科具體的課堂教學評價工具。
(一)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定是保證進行准確、全面、有效地進行評價的基礎,也是使評價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前提條件。確定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有明確的導向性,通過評價使評價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地向評價標准靠攏。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應體現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良好品格、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的人。二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現代教學觀: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發展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活動和交往的觀念;尊重學生個性獨特性的差異觀等。
2.有效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價標準的有效性。評價的有效性使評價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確立的標准符合課堂教學的特點,能夠體現現代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並為從事具體課堂教學的人員所認可。因此,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應做到:一是應反映既定的教學目的;二應體現課堂教學內在的規律;三應體現課堂教學自身豐富多樣的個性,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3.開放性原則
課堂教學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不可能用一個整齊劃一的標准來框定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一個標准不可能涵蓋眾多復雜的教學行為,因此現代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該具有開放性。這樣不僅為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具體掌握標准留有一定的餘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更為重要的是它應為教師和學生留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4.可行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滿足當前社會的迫切要求,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還應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評價標准呈內隱狀態,因此評價的可操作性就顯得特別重,否則再好的評價標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實施。
(二)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
新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在判斷課堂教學質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很重要。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宗旨。
(1)應將學生作為認識、發展的主體,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2)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自我調控能力、與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並能反映不同學科的不同特色。
前三條是目標的具體內容,最後一條則是目標本身的表述。
2.教學條件的准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
教學條件的准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1)教師應正確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傳統教教材的方法。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綜合性,體現科學性與人文性。
(2)學習環境的創設應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創新。
(3)應能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課堂教學。
3.教學過程
現代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應體現這一特點:
(1)教師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拓展其發展的空間。學生應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全員參與,並且能採用多種方式參與課堂教學。
(2)教師能通過師生和生生互動,促進相互間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勵學生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教師應創設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
(3)教師應創設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活動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設計問題的新穎性、提出問題的語言和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質疑問難,抓住學生思考問題的關鍵以及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力。
不同學科有其不同的特點和方式,但不管什麼學科都可以通過活動探究的方式,在聯系自然和社會實際,聯系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情做起,參與課堂教學、生活和社會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享受體驗成功的愉悅。
(5)課堂教學過程應尊重學生發展存在的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填平不齊」,而應該承認每個學生發展的獨特性,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個性。
4.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依據就是教學效果的檢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現:
(1)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發展。
(2)通過知情交融的活動方式,促使學生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和社會性的形成。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只是從幾個大的維度著手,不涉及具體條目;只是從宏觀層面,從課堂教學的共性出發,主要對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導向作用,不能直接用作各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工具。
另外,我們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不應面面俱到,並不是上述維度都必須體現每一堂課中。課堂教學評價還應該考慮面向不同層次的問題。
七、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確定--注重多元化
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主體往往比較唯一,主要是教育行政官員和教研人員等,這就使得最終的評價結果比較片面,有時甚至失之公允。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確定則應該注重多元化,鼓勵多主體參與評價,主要包括:專家、行政官員、教研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等。
八、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體現多樣性
多主體參與評價,必然會在評價過程中引入多種評價方式,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應體現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具體又可以從不同的依據、不同的分類標准中展示。不同的依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評價方式。
按評價信息收集的途徑來分: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由過去的成績測驗法轉為採取問卷調查法、行為觀察法、成果分析法等結合使用;
按評價結果的處理方式來分:由過去過於注重定量分析向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相結合轉變。適當的定量分析是必要的,比如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時的調查次數等。但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因素比如學生對成功的體驗,學生的心理狀態等是無法用簡單的數字、統計等方法加以評價、衡量的,不能將一些無法量化的因素硬性量化,有時精確的數字反而離科學的分析更遠。要克服以上不足,我們必須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唯其如此,才能促進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對教育實踐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
按評價主體來分:由過去過於強調他評向在重視他評的同時更關注自評和互評的方式轉變,尤其重視教師、學生的自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因此自我評價作為一種自我發展的動力機制,可以促使評價對象進行自我反思、重新審視,尤其值得提倡。
教師的自評: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體驗、內在價值往往是受忽略的。即使是現在進行的一些教育教學改革,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個體體驗時,同樣忽略了「教師情感體驗」這個極其關鍵、起著中介作用的因素。試想一下: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積極的態度、沒有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又如何能夠讓學生養成積極、良好的情感、態度?如果說學生需要在教師創設的和諧氛圍中、在豐富多樣的活動情境中獲得生動活潑地發展;那麼教師情感、態度同樣需要關注,他們也同樣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唯其如此,才能保證學生的發展。教師和學生一樣,首先是一個生命個體,因此,「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
具體到評價這一環節,傳統課堂教學評價往往以其他人評價教師為主,教師多處於被動受檢查、被評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僅僅根據學生、其他家長或他人提供的信息和,來判斷一位教師的工作表現難免有失公允,課堂聽課所獲得的信息又往往不夠全面,因此讓教師自我評價就十分必要。
同時,通過自評,可以促使教師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學生的自評:
在日常評價中,可以通過「成長記錄袋」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終結性評價中,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從而促使學生對自己的成長過程有更好的了解,讓學生在反思中獲得能力的提高,養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九、課堂教學評價過程的展開--強調人文性和發展性
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再是以測驗為中心的評價,而是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評價。換言之,整個評價過程更注重體現人文性和發展性。它強調將完整的有個性的人作為評價的對象,並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它主張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對學生更多的採取個體參照評價法;對教師而言,也應該重視他們的精神狀態和情緒體驗,注重通過評價促使其獲得發展、取得進步。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主張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民主和諧的氛圍中組織評價活動。
附錄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以小學社會課中學生對「我國不同地區環境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這一主題的學習為例: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問題解決學習的例子。主要是評價學生搜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評價指標:
1.搜集信息資料的來源:
是否能夠通過不同的渠道搜集信息資料,如通過周圍的人和部門,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網路、書籍等獲取有用的信息、資料。
2.資料的數量和種類是否具有多樣性、豐富性。
3.資料的信度是否可靠、詳細。
4.資料是否具有全面性,能夠反映不同意見、不同看法。
5.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6.能否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比較和進行再加工。
7.運用信息資料的能力
8.能否在對信息資料進行處理的同時,通過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
評價方式:
採取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和作品分析進行評價。
⑤ 如何看待課堂教學的改革之一:為什麼要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改革的重點工作。在新課改背景下,有許多學校的校長把課堂教學的改革作為課改的全部內容來抓,於是也就把突破點放在了課堂教學的改革上,認為只要課堂教學改革能成功那麼「課改」就成功了。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就成了一所學校發展和改革的頭等大事。 其實課堂教學的改革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要改變一種多年不變的教學模式並非易事,盡管課堂教學的改革已經喊了多年,但真正能在全國有推廣意義的典型事例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其「課改」的盲目性或者說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到底改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宣告勝利。那麼課堂教學改革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呢?我們來聽聽專家們的論述; 我國著名教育家、華師大終身教授葉瀾曾經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做過精闢論述。她認為;過去的課堂教學主要是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 葉瀾教授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好比是一個教學的「大框架」。所謂「大框架」,即指把教學活動的性質框定在「特殊認識活動」范圍內的教學觀。教師在課堂教學行為中的表現,一般呈現出如下特徵:1. 完成認識性任務,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學目標設定中最具體的是認識性目標,淺者要求達到講清知識,深者要求達到發展能力。其他的任務,或抽象、或附帶,並無真正的地位。2. 鑽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盡管也提出研究學生的任務,但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把學生作為一個處於一定年級段的抽象群體來認識,研究的重點也是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在何處等,依然是以教材為中心來認識學生。教學過程的設計除了課程進行的程序外,重點是按教材邏輯,分解設計一系列問題或相關練習,在教師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確答案設定。3. 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直至得出預定答案。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於是,我們就見到這樣的景象: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台」,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以上就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大框架,在理論和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 這一傳統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穩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教出發,易被教師接受外,還因為它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為主要任務,並提供了較明確的可操作程序,教師只要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就能進入規范,依樣操作,理論也因此而得以廣泛傳播,逐漸轉化成實踐形式,紮根於千百萬教師的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總之,已有教學理論傳統之長,深入實踐主根之深,形式硬殼之堅,傳習的可接受性之強,都使今日教學改革面臨著強勁的真實「對手」,教學改革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這幾乎等於要改變教師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其艱巨性就不言而喻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課改」往往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當實施素質教育降低了升學率怎麼辦?似乎素質教育就是只要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多讓學生活動,不追求基礎學科的教育質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占教學總時數比例最高的必修課的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會有本質意義上的進展,也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效應。 因此,我們面臨的任務不只是改變實踐,同時,還需要在對已有理論批判性反思的基礎上,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通過整合與創造,形成既能揭示課堂教學實質,又能指導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新理論,這同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可以說,在理論上我們已走近「百川匯合」的「入海口」,但還沒有見到浩瀚無邊的「大海」。 總之,把豐富復雜、變動不居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是傳統課堂教學觀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視了作為獨立個體,處於不同狀態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又忽視了作為共同活動體的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邊多重、多種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這是忽視課堂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現。
⑥ 如何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著力提高教師素質。
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課內不達標課外搶時間的教學方法在部分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與素質教育相悖,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圍繞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羈絆,讓教師確立教改意識,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印刷了大量的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材料,下發到每位教師手中,定期組織教師學習,聘請全國知名的課改專家來我縣對教師進行培訓,邀請先進地市的名師給我們介紹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不斷拓寬教師的眼界,開闊創新的視野,了解教學的新動態、新信息,激發教師自我鞭策,自覺教改的內驅力。老師們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在觀念上必須樹立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著眼於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的教學思想;在實踐上,必須以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徹底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徹底改變一言堂,滿堂灌、滿堂練、滿堂問的狀況。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展現學習環境的「原生態」,才能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多年來,我們旗幟鮮明地唱響這樣的主旋律:高效課堂是打破制約學校發展瓶頸,突破傳統,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敢於做課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長思想束縛,為課堂教學改革搭建綠色平台。
校長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轉變直接關乎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對於校長們來說,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會不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是長期以來令各基層學校普遍擔憂的問題。對此,我們堅持認為,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廣饒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就必須解除校長們的思想顧慮。我們組織全部初中學校的校長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課堂教學改革比較成功的學校參觀學習,組織校長深入學校搞調研,校長們最終統一了思想,深刻認識到改革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從被動聽從走向主動改革,自覺地帶領老師投身到了課堂教學改革中去。
(三)充分發揮教研員的主觀能動性,為課堂教學改革出謀劃策。
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切實轉變教研職能。按照「以研為主,研督結合,評研分離」的思路,實行縣教研員兩進(進學校、進課堂)三包(包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推廣、學科骨幹培養、教學規劃指導)制度。積極鼓勵教研員走出去,多聽、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點定位,搶抓機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在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鼓勵各學科教研員高屋建瓴,統籌全縣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員結合本學科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要有時不我待的強烈意識。結合本縣實際,確定出符合本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創新模式。力爭利用1--2年的時間,在新授課、講評課、復習課等不同課型上有新的突破並把成功的經驗在全縣推廣,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教研員通過深入基層,和基層共發展同進步,不斷發現先進典型,大張旗鼓的為課堂改革吶喊助威,有力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健康和諧的發展,為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確保活動實效,我們了實行捆綁式考評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縣教研員的角色定位,為他們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指導基層,拓寬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課堂,創新教學模式。
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內容。課堂改革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課堂都是「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課堂。因此,我們結合本縣實際,借鑒濰坊十中「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和東廬中學 「講學稿」 的成功經驗,確定了符合我縣自身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導學導練,自主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並在全縣進行實驗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將實施過程的四個環節作簡要介紹。
(一)自主預習:教師在每節課之前,都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利用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確定講學稿,制定好預習提綱。①預習提綱需提前一至兩天提供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准備。②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多少,可靈活採用課代表在黑板上抄寫、教師出示小黑板、列印張貼於班級、印發給小組長乃至全體學生等多種形式。 ③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難易,可靈活採用課外預習、課堂前部分時間預習或者整節課預習方法進行。④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於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這是學生搞好預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自主預習的依據。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教師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由每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這一步至關重要。我們認為:學生要參加小組討論,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見解,否則就是無效的。因為沒有經過個體熟讀精思而匆忙展開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容易掩蓋學生的思維困惑和學習困難,這樣,有些表面上氣氛熱烈的討論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與真正的問題是油和水的關系。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設計問題時要緊扣學習目標,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其二,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學什麼,怎麼學,多長時間完成,完成到什麼程度。最好是以板書、多媒體展示或者印發講義等書面形式,盡量不用口述。其三,獨立思考的成果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就勾畫出來,不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紙上寫出來,因為思維是混沌的,語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是調動學生積極研討、解決疑難困惑的的中心環節。因為有了學生個體的思考,就為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小組合作學習很容易流於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學的機制。我們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確劃分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採用異質分組法,兼顧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差異等不同的方面,小組成員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優勢互補。②讓每個成員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尤其要注意發揮組長(一般是各組的1號)的作用,組長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同時兼任「記錄員」,隨時記錄和歸納討論的成果,還要能以「檢查員」的身份對小組成員的發言作出評價,檢查成員是否完成學習任務。組長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輪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標准。③這里的小組交流是動態的,可以是組內交流,也可以是組際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師要充分參與進去,適時調整、引導。比如可以採取小組間互相提問的方法,以對比討論學習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見。④小組評價要跟上。可以設計表格,由課代表和小組長聯合記錄學生的課堂發言、學習完成任務情況,在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性,比如4號主動回答問題得4分,1號回答對問題得1分等。一周一匯總,評選優秀小組,設置「流動紅旗」,在組與組之間輪換。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學習過程進一步優化,課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點撥釋疑:學生在充分自學,相互交流之後。解決了許多問題。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答疑解惑。這一步也最能考驗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交流和展示的資源,一方面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和提示,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體驗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示範、點撥、分析、講解等手段,促成展示過程中問題的化解。既要圍繞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點、難點,也要兼顧動態生成的問題,解釋學生的疑惑。點撥過程要力求簡潔、透徹、明了。
(四)訓練反饋:改革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課堂效率。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知識掌握的生成度。簡言之,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學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饋很重要。課堂精練,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優化課堂結構的重要環節。以前,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多練而不加篩選地搜集習題,使學生陷入題海,重復練習,無效練習,浪費了課堂有效時間,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課堂練習題必須由備課組集體討論確定,以保證質量。二是練習題必須以投影形式出現或課前將練習題列印在紙上,以節省學生抄題時間,三是評講練習題時要突出其共性問題,個性問題,課後輔導,以提高整體效益。這樣做,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支配,便於他們深入思考,梳理、提煉知識要點,優化知識結構。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創造性地設計作業,精編、精選練習題,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題目一般包括基本題和選做題兩部分。讓好學生吃飽,中下游學生吃好。切實解決了一言堂、一種模式、好學生吃不飽、中下游學生吃不好的現象。另外,測試題的用時多少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除單元檢測外,一般不單獨佔用一課時。檢查的方式也應是動態的,以書面為主,也可以是口頭檢測或者實踐操作等,要盡可能體現「堂堂清」的原則,在課內完成,並及時把結果反饋給學生。
⑦ 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校大刀闊斧開展了教學改革實驗,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顯,由於各種原因,學生生源逐年下降,教學質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進一步搞好課堂教學改革。下面就簡要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要求每位教師確立素質教育的觀念,認真落實課堂教學改革。課改不是走過場,也不是做表面功夫,要求切實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每個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 素質教育已經「喊」了一些年了,但是在推行過程中相當緩慢,受考試制度指揮棒的影響,許多老師為了抓升學率難以改變觀念固守陳規,觀念不轉變要進行課改幾乎是不可能的。每個老師要始終明白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路人,在課堂教學改革要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把「讀書權」交給學生,一定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只有教師的思想觀念轉變了。教學改革才能進行到底。 二、改革課堂教學形式。許多老師認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是課堂教學改革,於是想方設法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一會兒開展辯論賽,一會兒抬頭看錄像,一會兒進行討論。一節課下來學生忙得不亦樂乎。誠然一節好課必然要激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太多的活動讓學生目不暇接,根本找不到「北」,不知道老師這節課講述什麼內容,哪些是重點,哪些要求掌握,只重形式不講結果。我們要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是教師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充分留時間讓學生思考、想像,相互探討。步步引申。師生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愚蠢的教師是教給真理,聰明的教師是教學生發現真理。」課堂教學改革首先教師提出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組織學生自學,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如果學生不認真自學,教師不講授新課,學生不充分獨立的思考就不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自主嘗試中探究學習,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學習,在討論合作中學習。然後教師了解學生自學中遇到的障礙進行適當點撥、強調、提升。通常是我們講的「三講三不講」,三講:講易混點,講易錯點,講易漏點。三不講:學生自己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最後老師要留一些時間鞏固這節課的內容,可以做習題,也可以讓學生反思,形式多種多樣。
⑧ 翻轉課堂與微課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微課程教學法包括「導學一體」的三大模塊:自主學習任務單、配套學習資源(含「微課」)和課堂教學方式創新。
自主學習任務單是突破翻轉課堂「瓶頸」的好抓手,輔以配套學習資源(含「微課」),讓孩子在家裡有一個自定進度的學習,就能很好完成自主學習任務,證明所有的孩子都是會自學的。在這兩個模塊中,學生是「前台」自主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隱在「後台」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
翻轉課堂走到這一步,已經成功了一半。真正的考驗在課堂教學方式創新。
實驗表明:採用「四步法」是幫助教師「轉型」,成功翻轉課堂的有效途徑。「四步法」包括檢測、作業、協作、展示四個步驟。
檢測是檢測學生在家自主學習的成效,使其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就感。作業是翻轉不翻轉的重要標志,沒有作業就沒有翻轉。但是,作業應該是進階的,能夠貫徹「最近發展區」思想的。協作是針對作業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或者理化生實驗展開協作探究。展示是展示、質疑、闡釋的一體化。一方面展示協作學習成果,體驗學習成就感,提出存在的困惑,並發展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提出質疑(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由展示學生負責闡釋(發展理性思維、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工作也有四項:布置任務、靜觀與傾聽、問題引導、評價。上述學生活動的「四步法」全部出自教師的創意。真正到了課堂上,在學生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學會靜觀,以便了解各個協作小組的學習情況,為最後的評價做好准備。如果學生提出請教,教師則注意傾聽,給予必要的指導。
真正見功力的是,當展示環節中尚有問題沒有被學生發現的時候。這個時候要求教師善於問題引導,而不是直接告知問題之所在,以及正確答案。問題引導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之所在,從而自己解決問題,達到真理性的認識。當然,學生在這一思維過程中會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就感。有了學習成就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通常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微課程教學法倡導以評價取而代之。因為小結是預設的,屬於低級思維。評價則處於高級思維的頂端,需要對學生在進階作業、協作探究,以及「展示-質疑-闡釋」中的成就表示肯定,使學生繼續體驗學習成就感。評價中的「肯定」足以取代小結,但評價並不止於此,還要廓清困惑,提出繼續探究的思路或方向,引導學生繼續把學習引向深入。因此,無論從學科角度,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角度,評價都要遠遠高於小結。
但是,從以學科為中心的體系下走出來的教師,往往只擅長講授,而不善於觀察學生學習的情況,尤其是不擅長問題引導。他們習慣主宰課堂,宣告「絕對真理」,好像自己不講學生就學不會似的。教師往往用自己與學生的互動去取代生生互動,使協作探究流於形式。當學生展示的時候,教師往往不去引導學生「質疑-闡釋」,而是忙於指出展示中存在的問題,急於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
總之,教師習慣於以自己的思維取代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無法真正認真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浮在表面,達不到深度學習的要求。因此,當學生完成了翻轉課堂的前一半時,教師往往在後一半卡殼。
毫無疑問,教師需要「轉型」,即從傳統的演員型教師轉變成為能夠點化學生智慧的導演型教師,才能完成翻轉課堂的後一半——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無論教師過去如何優秀,如果繼續過去的「優秀」,那麼,「翻轉」一定翻不過去。
因此,實驗微課程教學法翻轉課堂,實現「轉型」,關鍵在於教師「挑戰自我」。
夢工坊視頻工作室,為您製作專業微課視頻。
⑨ 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和做法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主陣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內也主要是靠課堂容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完成學段目標。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首要條件,因此強化目標意識,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教學目標是指教師依據總體目標、一般目標、課程標准中學段目標、教材和學生實際及教學設施等設立的師生在每課時內將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它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起著指導的作用,對教學活動過程起著調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在下縣聽課、調研中,發現現實中教學目標從設立到落實卻4「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⑩ 課堂教學改革有何作用
在課程改革之後,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要實施素質教育,從原有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去我們的傳統教育,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抹平了學生的個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質教育,原因在於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素質,教學過程切忌整齊劃一、統一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實施分層次教學,努力把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而且,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不是產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尤其對於外語教學來說,在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時,要多予以鼓勵、肯定,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滋味。
在備課過程中,不僅僅要備教材,備教參,而且還要備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以及具體要實施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教學,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簡練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在教學過程後,要及時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反思,找出教學中存在哪些缺點與不足,從中悟出道理,總結經驗,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高屋建瓴地指導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學生,分析學生的學情,尤其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和人格差異,實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提問以及布置課後作業等環節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生,提出相關一些難易不同的問題,讓他們基本都能回答上,從而體驗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以及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都要從層次性出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尤其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是至關重要的。使他們能夠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多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地加以思考,並適時加以啟發、引導,使學生最終能夠積極進行思維活動,並且能夠觸類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師角色不同,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作用的轉變。也就是說,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作用是導,啟發,幫助,指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樂學,會學,肯學。教師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開啟學生心靈之門,幫助學生建構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