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者在通過理性思考和親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事物本身及其價值和價值實現途徑的根本性判斷與看法;是在教育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教育主體者所形成的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時候,既要考慮教育改革的時代發展定位,又要考慮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發展空間,以及教育理念在課堂教育中的應用效果。
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新式教育理念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由此可見,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主人。每一位教師,都要遵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首先,教師要從課堂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由課程實施者轉變為開發者,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探索者,由教案執行者轉變為教學智慧創造者;學生要從課堂的聽從者轉變為思考者,要從課程實施的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要從問題的回答者轉變為提問者。只有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角色轉變了,課堂教學才會生活化,學生學習才會主動化,教學過程才會動態化。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教學理念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多樣化個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興趣,打造快樂和諧課堂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快樂的教學情境下,富有興趣的學習,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現在教育者所提倡的「快樂教育」正是以興趣教學理論為基礎的教學理念,通過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情感教學為切入點,創設情境為途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示表現個性。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打造快樂課堂,把快樂教學的理念應用到實際。
首先,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些教學情景,如引用名言警句、小品編演、課堂辯論等活動,把學生帶入到富有創造性和趣味性的學習中,不僅促使學生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其次,是利用教材啟發學生。教材是我們教學的教本和重要參考依據。裡面有很多內容是可供學生學習和參考的。教材中的插圖或者是漫畫,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政治《資本主義社會性質》一課中。標配的插圖是漫畫「看誰跑的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腳和鞋的關系形象,然後組織討論認識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通過這幅漫畫形象的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部分教材最後面會有一些「想一想」「議一議」等發散思維的小單元練習題,教師可以聯系實際,充分運用學生的現有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進行快樂的學習。
三、注重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創新式的教育理念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包括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育,同時也包含對每一名學生的德育發展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潛質,作為教師我們要把視角面向全體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多樣化個性,使他們都能夠在老師的親切指導下成長成熟、成功成才。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教師需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這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聰明的才智,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又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挖掘利用、靈活處理,真正發揮新形勢下課程的德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四、重視學科綜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目前我國各地的考試內容多以學科綜合考試為主,內容以考查學生能力為主,題目的載體多是各類學科知識點的綜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之間、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科之間的綜合包括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的綜合。首先,學科內的綜合包括知識板塊內的綜合以及不同知識點的相互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把握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熟練的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並在知識的綜合中產生新知識。其次,跨學科的綜合。這從小范圍說可指政史地文科知識的綜合、理化生理科知識的綜合,從大范圍說可指所有學科的綜合。這就要求教師要多方搜集資料,廣泛涉獵各科知識,在教學中注意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包含關系,在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和積累,學會熟練應對綜合題目,抓住關鍵的「題眼」理清解題思路。加強學科綜合,體現了教育理念創新思維的多維性、開放性、發散性和內容的交叉性,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
古語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自我能力,促進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並使這種理念成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只要教育者本著對教育事業發展負責、對學生學習成長負責的態度,以積極心態和行動迎接素質教育、高效課堂的挑戰,相信我們一定會盡快轉變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⑵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素質
一、 高素質的政治教師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美國社會學家托天勒曾指出:"只是正在取代昔日金錢至上的地位,成為權力的主要象徵,誰擁有大量知識,誰就能在未來取勝."新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模式、教學內容和方式,以及教育思想、理念和行為等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更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去培養創新人才,以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從教學實踐來看,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加之各方面獲取的信息量日漸豐富,知識日漸更新,隨之對政治教師的要求也日漸提高.通過調查發現,他們不喜歡照本宣科、教學呆板、對學生缺乏熱情的老師.而是希望教師能知曉天下事,能抓住學生關注的問題給以解答,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這些需要教師轉變觀念,不斷研究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做一名學生喜愛的政治課教師.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我認為要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政治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
1、 應具備"一專多能"的知識和再學習能力
要成為受學生尊敬、歡迎的政治課教師,需要有過硬的本領、淵博的學識去征服學生.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教師要有更高的目標追求,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精通學科知識,充實和更新業務知識,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從而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如今單是知識結構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打破學科間的壁壘,關注本學科及相鄰的、交叉邊緣學科的最新進展,以達到"一專多能、博學多才"的水平.終身教育已不是一種口號,教師必須用"一桶水"對付學生的"一碗水".因此應堅持多渠道、多形式的再學習,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
要想教好政治課,就要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積極參加教改和教研活動,研究和總結經驗,不斷拓寬知識面.作為初中政治課教師,應多讀文史類書籍,還要多關注科技新發展和當前國際形勢.為此要多讀書、勤看報,堅持每天必看新聞聯播和手機報、勤寫讀書筆記、勤作資料卡片.這樣講起課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巧譬善喻,發人深省,有利於誘發學生進行思考探索的興趣.教師的知識越廣泛,學生學習所付出的時間和勞動就越少,才能真正地把學生吸引到政治課上來,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2、應具備靈活的教育機智和進行教研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新舊道德觀念劇烈沖突,政治教學的難度加大.教師應善於動用教育機智,靈活自如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看主流;並且善於多媒體技術等為教育教學服務,實現教育、教學手段的科技化、現代化,有效地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單調說教多樣化、生動化.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加深對教材的理解,縮短教學時間,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迅速增長知識,提高技能.
作為一名好的政治課教師,不僅應熟悉教育理論,而且要具備現代科學理論,時刻關注最新教研成果.經常了解教研、教改動態,向教育科研要質量,鑽研教學業務,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育理論水平,努力從"經驗型"中走出來,走"科技型"、"學者型的政治課教師成長道路.
3、應具備駕馭教材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新的時代要求教師要有駕馭教學內容的能力、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和演示能力.當今社會已進入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僅靠在學校學到的一點理論知識,根本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如何才能適應社會生活呢?這就要發展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用人類的智慧來迎接時代的挑戰.為此政治課教師應積極改變自己的教風,放棄教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尊重與眾不同的觀念,鼓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放棄對學生手把手的教育方式.教師還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研究教法,採用多種手段,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打破課堂教學單一陳舊的格局.從而提高政治課的時效性,適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4、應具備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和奉獻精神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又是人才素質的競爭.隨著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教師的腦力勞動日益繁雜,心理壓力也逐漸增大,這就要求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狀態作保證,才能充分發揮身心潛能,創造性地學習、工作.為此,平時教師就應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習有關心理學知識,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糾正心理偏差,才能有旺盛的精力、積極向上的心境投入教學、教研中,從而更好地培養新的人才.人們常用蠟燭來形容教師,說明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有奉獻精神.
⑶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實現高中政治教學策略的轉變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課題研究的意義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越來越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學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特別是我們高中政治課的教學,這就嚴重地制約了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思考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問題。學習一門思想政治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基本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與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期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與學的效果。目前,正在進行課程改革,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發生了變化、教材編排的指導思想發生了變化,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都要隨之發生改變,否則就不能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在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展開的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學範例。但為何浮華落盡,濤聲依舊?個中原因有很多,但關鍵是:如何應對各種新課改理念做到融會貫通,逐步形成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如何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來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的教學有效嗎?我們的教學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進而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據此,我們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方案,我們將著眼於促進學生健康、長遠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生長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分析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為抓手,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技術策略,從而大面積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我們的政治教學中普遍存在許多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部分教師仍延用陳舊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調,語言交際意識淡漠,課堂缺乏情趣和動力。為此,政治教師們仍然肩負著不斷探索優質高效教學方法的使命。 二、課題研究的界定 什麼是有效教學?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策略:是一種行動的方針,或者是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本課題研究實現有效教學,包括有效備課、有效課堂、有效訓練、有效輔導、有效評價等各個環節。其中,有效備課是根本基礎,有效課堂是教學核心,有效訓練是重要依託,有效輔導是有益補充,有效評價是持續推進。課堂是有效教學的主陣地。其它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有效課堂建設進行系統而周密的教學設計。 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 就有效教學理論而言,我們的前輩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體落實上,我們發現還存在著普遍的不足。如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銜接,並進一步發展我們的認識,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准推廣的時代大背景下進行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必然可以進一步推動新教育教學理念的推廣與使用,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時代和諧。 三、課題研究目標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師學習新理論,接受新思想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造就成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者型教師。 (二)培養高中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展其個性特長和創新精神,使其學習過程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潛能得到最大化發展,可持續發展。 (三)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形成一整套從教學管理到學生發展的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以及各種保障措施。 (四)著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全體師生樹立有效教學的意識,使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五)總結學校實施有效教
⑷ 怎樣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者在通過理性思考和親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事物本身及其價值和價值實現途徑的根本性判斷與看法;是在教育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教育主體者所形成的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時候,既要考慮教育改革的時代發展定位,又要考慮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發展空間,以及教育理念在課堂教育中的應用效果。
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新式教育理念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由此可見,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主人。每一位教師,都要遵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首先,教師要從課堂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由課程實施者轉變為開發者,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探索者,由教案執行者轉變為教學智慧創造者;學生要從課堂的聽從者轉變為思考者,要從課程實施的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要從問題的回答者轉變為提問者。只有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角色轉變了,課堂教學才會生活化,學生學習才會主動化,教學過程才會動態化。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教學理念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多樣化個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興趣,打造快樂和諧課堂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快樂的教學情境下,富有興趣的學習,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現在教育者所提倡的「快樂教育」正是以興趣教學理論為基礎的教學理念,通過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情感教學為切入點,創設情境為途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示表現個性。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打造快樂課堂,把快樂教學的理念應用到實際。
首先,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些教學情景,如引用名言警句、小品編演、課堂辯論等活動,把學生帶入到富有創造性和趣味性的學習中,不僅促使學生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其次,是利用教材啟發學生。教材是我們教學的教本和重要參考依據。裡面有很多內容是可供學生學習和參考的。教材中的插圖或者是漫畫,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政治《資本主義社會性質》一課中。標配的插圖是漫畫「看誰跑的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腳和鞋的關系形象,然後組織討論認識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通過這幅漫畫形象的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部分教材最後面會有一些「想一想」「議一議」等發散思維的小單元練習題,教師可以聯系實際,充分運用學生的現有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進行快樂的學習。
三、注重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創新式的教育理念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包括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育,同時也包含對每一名學生的德育發展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潛質,作為教師我們要把視角面向全體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多樣化個性,使他們都能夠在老師的親切指導下成長成熟、成功成才。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教師需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這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聰明的才智,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又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挖掘利用、靈活處理,真正發揮新形勢下課程的德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四、重視學科綜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目前我國各地的考試內容多以學科綜合考試為主,內容以考查學生能力為主,題目的載體多是各類學科知識點的綜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之間、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科之間的綜合包括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的綜合。首先,學科內的綜合包括知識板塊內的綜合以及不同知識點的相互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把握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熟練的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並在知識的綜合中產生新知識。其次,跨學科的綜合。這從小范圍說可指政史地文科知識的綜合、理化生理科知識的綜合,從大范圍說可指所有學科的綜合。這就要求教師要多方搜集資料,廣泛涉獵各科知識,在教學中注意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包含關系,在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和積累,學會熟練應對綜合題目,抓住關鍵的「題眼」理清解題思路。加強學科綜合,體現了教育理念創新思維的多維性、開放性、發散性和內容的交叉性,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
古語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自我能力,促進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並使這種理念成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只要教育者本著對教育事業發展負責、對學生學習成長負責的態度,以積極心態和行動迎接素質教育、高效課堂的挑戰,相信我們一定會盡快轉變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⑸ 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地位有何變化
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新課程與舊課程相比,有一系列的理念創新,具體表現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幾方面。
(一) 課程目標觀創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尤其要促進學習者努力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順應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創新的時代潮流。長期以來,在基礎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遺留著嚴重的社會政治本位、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的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統化和所謂全面化的發展。重靜態的課本知識而輕主動的實踐能力,重知識的傳承而輕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致使從課程流水線上整合出來的往往是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產品」,而不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 「人」。有鑒於此,新課程加強道德和人文教育,做到知識、學科、能力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
(二) 課程內容觀創新。
作為達成課程目標之載體的課程內容,長期以來都是使用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和教案,還有統一的教學進度。這樣,一方面束縛了教師選擇、重組和優化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只能充當「教書匠」者;另一方面,更是封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課程空間,使之消極被動接受。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鮮明主張「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提出了一個「加強」和一個「關注」,即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這里體現了課程內容的發展性、現實性和生活化,使新課程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與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在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 課程結構觀創新。
學科本位主義的負面影響導致基礎教育課程結構非常單一,即重必修課程、輕選修課程,重學科課程、輕活動課程,重分科課程、輕綜合課程,相當程度上剝奪了學習主體對課程的自主選擇權,壓抑其課程學習的熱情、興趣和個性活力。為了糾正課程結構上這種普遍的單一性和狹隘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這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其具體內容是:
1、均衡性。是指課程之間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在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局限性的同時,解決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的輕重緩急,引領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2、綜合性。加強學科的綜合性,提倡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置綜合課程;增設綜合實踐活動。以此徹底改變過去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3、選擇性。它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 課程資源觀創新。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積極開發並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從而喚醒了廣大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做到充分利用除了校內課程資源以外的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信息資源等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突破傳統的「教科書本位」思想,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良好的課程資源觀,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
(五) 課程評價觀創新。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對教師和學生評價的兩個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調整,其特點表現如下: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總之,評價是動態的和發展的,評價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橫向之間的區分或篩選,更是教學雙方各自在縱向上的提升。
二、傳統教師角色及其辨析。
長期以來,教師被稱贊為「無私奉獻的蠟燭」、「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的教師角色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具體分析見下表。
傳統教師角色
肯定方面
不足之處
「蠟燭」角色(聖人模式)
奉獻與給予
視教師為徹底的奉獻者;忽視教師自身繼續學習與成長。
「園丁」角色(農業模式)
重視學生成長歷程,注意學生個性差異,強調教師作用的發揮。
園丁「間苗」,存在淘汰制;園丁「修剪」,存在強制性,園丁的「境界」決定著「產品」的質量。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角色(工業模式)
強調職業的重要性;關注人心靈的發展。
暗示持固定統一的標准,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整齊劃一,批量生產,機械,缺乏個性。
「一桶水」角色(應試模式)
強調教師知識、能力的足夠儲務;學科知識的有效傳遞(倒、灌)
灌輸式教學;傳遞內容單一;忽略教學的創造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時代的發展對教師有著不同的要求。現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提倡下,教師不只是「蠟燭」而是「長明燈」,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隨時隨地地散發光和熱;教師不只是「園丁」更應是「園林藝術家」,讓每一朵鮮花都能茁壯成長;教師不只是「一桶水」而應是「水井」,能把各種知識源源不斷地送出來;教師不只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是「人類靈魂的創造者」,創造的不是產品,而是有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轉化。(舊年黃埔區考了這點)
新課程新理念提出來的新要求: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而更是「被教師、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體驗課程);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也不只是轉化課程內容以達成學生學習的過程,而要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的發展性教學、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具有個性特徵的人,尊重學生本位、學生主體、學生個性;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可憐解釋者,而是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為本」,視教材為「聖經」,而是回歸生活、回歸兒童。新課程的實質性啟動,無疑會引發教師角色的一系列歷史性轉換。因此,教師必須從觀念、素質和方法各個層面作出戰略性調適,真正保持與新世紀新課程的同步成長。那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究竟該如何轉化呢?
(一)作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倫理者的角色
新課程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辭海》(1999年版,第266頁)提出:「價值觀是關於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系統觀點。起著行為取向、評價標准、評價原則和尺度的作用。表現為經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職業價值觀、生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等。受到主體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社會地位、教育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具體的、歷史的。」在新課程目標下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教師必須重新審視並加強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識和崇高的道德觀念、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師權威和無視法律的行為。反之,教師忽視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識就談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質的提升,導致體罰學生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愛國之心,無視國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低下。結果是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更嚴重的會導致學生的犯罪率上升。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這就要求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高度的政治覺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識強的人和具有崇高的倫理道德觀念的人。
(二)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也是教師角色轉化的核心特徵。內涵包括兩個方面:
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1)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
(2)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不存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樣化的。教師不再單純傳授知識,更應該指導學習知識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使之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三)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的研究者。
從傳統的教學來看,教學與研究是分離的、脫節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誤區。它有兩個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及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死守舊經驗,照搬老方法,就沒有深化、提高的可能。因此,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教師可以研究「教材」——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研究「教學」——不斷改變教學方式;研究「評價」——探索「發展性評價」的操作要領等。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可以讓教師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也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保證,也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四)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是課程結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個政策改變以往教學與課程彼此分離,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的尷尬局面。教師作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因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不斷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和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開發出具有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教材。
(五)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育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六)、從學習方式的變革關系看,教師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導者。
新課程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指導學生直到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時,要參與學生的各個環節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准確地了解學情,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或調整教學計劃,從而實現向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這過程中,教師不是統治者或權威者,而是作為學生的指導者、交流者和合作者,這體現了新課程體系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另外,新課程目標還要求教師必須與其他教師、與家長以及行政管理機構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關系。因為,教師無法單獨對學生進行知識、方法、過程、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系統指導,必須與同事或家長或行政管理機構合作,通過集體討論研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通過集體交流與合作,實現知識和經驗互補和信息資源共享。
(七)、從課程管理關系看,教師是參與者、決策者和管理者。
新課程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現狀,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為了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了實現個性化教學,新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國家統一的教育目的和學校教育的辦學特色辨證地結合起來,這是對課程管理理論的一大發展。它不但為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預留了自由課時空間,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從課程標准到教材都貫徹了民主性、開放性精神。可以說,新課程體系實現了由「制度課程」到「民主課程」的轉化。課程的不確定性和民主性要求教師必須要參與課程管理和決策過程,依據自身的經驗、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不統一的教學對象進行個別化教育,對不確定的教學內容加大綜合性,讓教材留有較大的餘地。它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因此,在新課程目標下的教師應發揮主人翁的作用,積極參與到課程的管理中去,對課程的開發,組織和管理獻計獻策,充分體現教師的參與者、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這也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所期待的教師角色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整合。教師在新理念的倡導下,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轉變為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者。雖然這些角色的轉化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也正是一個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師的必備素質。在新世紀發軔的這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職色的一系列轉化,促成其包括教育觀念、教學能力和方法在內的素質結構之優化,進而歷史性地推進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⑹ 十年課程改革,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課程改革已經經歷十年了,就語文課程改革來看對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語文教師要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敢於探索,不斷實踐。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一、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適應語文新課程課改,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1、師生平等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標確認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要放棄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教師要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者轉換為教育學意義上的對話者,要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因此語文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1)、民主意識。即語文教師要創設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例如在閱讀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2)、人本意識。既然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那麼,教師就理當以全面發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為課程目標,努力做到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去發展學生的能力體系和人格體系。
2、學法指導觀 《綱要(試行)》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因此語文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它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所學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使學習過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真正有效的學習。(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它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發展。(3)、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從學科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價值。3、同行合作觀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語文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地理、歷史、政治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4、全面評價觀 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新的課程體系呼喚新的評價標准,為保證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進行,評價改革的步伐應進一步加快。(1)、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要適當限制終端性評價,重視即時即地的過程性評價。對考試形式的終結性評價也要加以改革,如畢業會考、中考和高考。事實上近幾年考試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近年來蘇州語文中考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和思想,試卷普遍地注意到貼近社會、生活,以考查學生能力、發現學生潛能為目的,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等。(2)、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標准也要改變,要用新的課程標准來全面評價教師工作和學生質量。應該把課堂教學的評價的重心放在關注學生的發展上,同時通過對評價的改革、考試內容、形式的改革來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5、終身學習觀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1)、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為此,我們要認真學習課程標准,積極鑽研新教材。(2)、學習學科相關領域的知識。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此次課程改革,在改革現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以分科為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由於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當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比如,在研究性學習中,不僅要幫助課題組的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而且要力圖獲得比學生更為豐富、詳盡的資料,才能對課題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准備。(3)、學習新技能,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比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不斷加強學習。6、大語文教育觀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從語文學習的本質來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必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與人生。語文新課程體系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使語文教學將變得更加開放、創新,充滿活力。因此語文教師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做到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二、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行為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轉變。1、轉變教師權威的教授為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將由權威變成合作者,由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
2、變以教師教為中心為以學生學為中心。 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優結合。它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3、變注重教學的結果為注重教學的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甚至讓學生去背誦「標准答案」,而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掌握知識,掌握規律。新課程倡導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總之,語文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語文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我們語文教師。
⑺ 求一篇關於教師教學的日誌 100字-150字 自己寫的 謝謝各位 急急急!!!!!
語文在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被教育界廣泛認同,但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益之低,也是被教育界廣泛認同的,小學語文教學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影響學生學習其他課程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規范化顯得尤為重要。但教學存在失誤我認為有幾點:
一、是重讀寫輕聽說。
我們歷來倡導,語文教學要聽說讀寫綜合訓練,實際情況是沒有多少教師重視「聽說"。大家知道,學生在學校中的語文能力,是最終用到生活實踐中的,而生活實踐中「聽說」使用的頻率和價值大大超過「讀寫」。一個領導人,需要傾聽下屬的匯報,需要口頭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個企業老闆,需要聽清楚合作夥伴的要求,需要向職工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個農民,需要向別人當面請教種田的技術,也需要當面指導別人。在正常的生活中,領導人也好,企業老闆也好,農民也好,可以一天不讀書,一天不動筆,但不可以一天不傾聽,一天不說話。「讀寫」確實也重要,但「讀寫」需要通過文字的媒介,它的即時性和通俗性就大打折扣,而同時與「聽說」相伴隨的語氣的表達功能被過濾掉了,大大影響了人際交流。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也力圖做一些「聽說」訓練的工作,教材上也有一些相關的要求,但大多是把它們當成讀寫的輔佐手段,或蜻蜓點水,或浮光掠影,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方法。
二,是重多讀多寫,輕科學訓練。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說法作為生活學習是有道理的,但作為中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是錯誤的。因為它們不講究到底讀多少,不講究到底怎樣讀。從學科特點來講,語文作為一門學科,不但有它規定的目標,也應該有它規定的內容量和具體的方法,否則,它就不成其為一門學科;從教學實踐的角度說,過分寄希望於課外閱讀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語文一門學科,還要有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在等著他們去花時間。因此,課內的語文訓練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課堂目標不明確,即使在備課中考慮了教學目標或在上課時出示了教學目標,到底目標是否達成,幾乎無法檢測,一節課或平平淡淡,或熱熱鬧鬧,學生到底學到了那些東西,學生說不出來,教師也心中無數
以《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借鑒了課改實驗區的成功經驗,吸收了優秀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心得,力求將課程改革的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學工作規范。本建議旨在進一步規范小學語文教學行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敬請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本建議提出改進意見
一、教學准備與設計
1熟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部分課文,能背誦經典課文或段落。閱讀與課文相關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能從多個角度解讀課文,善於結合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確定教學目標。
2、 制定課時目標要充分考慮語言、認知、情感三個維度,並能做到相互滲透和融合。課時目標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檢測性,要符合學生的年段特點,避免死記硬背,防止拔高要求。
3、 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習慣的培養。要重視培養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重視培養自主讀書的興趣和習慣;重視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興趣;重視培養認真傾聽、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4、 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和相關教學資源,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防止過度拓展和拔高要求。漢語拼音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正確拼讀,不要花大量時間練習書寫,更不必要默寫漢語拼音。口語交際的話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表達和交流的興趣。綜合性學習要突出語文特點,重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5、 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合理安排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和體驗作業。語文作業重在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低年級以單項作業為主,重在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中高年級適當增加綜合性作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課內書面作業時間一般不少於10分鍾。低年級不布置課外書面作業。
6、 堅持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任務要恰當,角色分配要明確,時間不宜過長。探究學習要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的熱情,探究的問題盡可能語文化。有效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二、教學組織與實施
1、拼音教學要遵循實用性和趣味性原則。盡早將拼音教學與識字、閱讀教學相結合,防止進行枯燥、單調的拼音背誦和拼讀練習。可以採用游戲、念兒歌、編口訣、講故事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2、 堅持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結合。隨課文識字應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字詞的意義。借鑒傳統識字教學經驗,引導學生體會識字方法,鼓勵學生自主識字。掌握生字需要多次復現,經常運用。
3、 識字教學要遵循「識寫分離,多認少寫」的原則。只要求認讀的生字,學生只要了解意思,在語言環境能識別即可,不提出書寫要求;要求書寫的生字,訓練要到位,書寫正確、端正、清楚,並能准確理解和運用。字形教學要用直觀形象,注重整體把握,個別生字可以進行適當的字形分析。
4、 重視寫字教學,低年級要利用課內時間指導學生寫字,指導學生寫好漢字的基本筆畫,掌握漢字的筆順規則和結體規律,把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筆畫、筆順、結構難以把握的字,教師要范寫。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寫字的興趣。
5、 閱讀教學應遵循閱讀的雙向心理過程,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先初讀,理解課文內容;再細讀,品味語言特色;最後內化升華、練習運用。要注意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防止肢解課文或離開課文搞孤立的語言訓練。課文背景資料和課外延伸拓展要適時、適量、適度,內容應與課文有密切關聯。
6、 閱讀教學要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應保證在10分鍾以上。朗讀與默讀並重,能根據教學需要並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7、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詞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學習,重視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詞語的能力。要經常引導學生熟讀背誦經典的課文或段落。古詩文學習的重點是誦讀積累,同時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感受意境。通過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引導學生背誦《語文課程標准》要求的優秀詩文推薦篇目。
8、 作文教學先要讓學生敢於表達,再慢慢讓學生善於表達。起步階段應放手讓學生獨立寫作,盡量少干預,不說教。要關注學生寫作的投入狀態,尊重學生作文的語言個性,必要時給予指導和督促。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小作文盡可能當堂完成。
9、作文批改要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少批評,多建議少修改。作文講評要有針對性,不可面面俱到,應對照每次習作要求,欣賞優點,指出不足,使學生領悟寫作方法與規律。講評之後要安排修改和後續訓練,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每學期至少對每一個學生有一次面批。
10、口語交際的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可以採用故事會、辯論會、聽證會、采訪、解說等模擬活動的形式,激發學生聽說的興趣,讓學生敢於表達。
11、 課堂提問設計要體現啟發性、導向性和示範性。隨著年級的提高,提問要逐步從「寫什麼」轉到「怎麼寫」。對知識性提問的回答,要及時、准確地進行評價反饋。對理解性、感悟性提問的回答,要注重過程,採用追問、延時反饋等方式提高訓練效果。課堂教學語言要規范親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指令性用語要指向明確;抒情性語言要得體,不可過多使用。
⑻ 教師教育觀念落後的表現
1、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學校教育的本質內含是塑造人,以人為本。「教育就是把人變成人」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從一定的層面上來說,教師的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要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學生的發展,能力培養為中心」轉變。
2、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
我們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只關注自己教了多少,上得如何,這種「滿堂灌」的方法是最落後、最省力但也是最不負責的教法。
課堂教學的根本途徑是「千方百計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要注意是「實現」而不是「體現」。老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老師懂並不代表學生就會。現代教學認為:並非講了學生就會了,而是學生學了、學生感悟了、才能發展。教師講得再好也是自己在表演,有時還出現「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莫名其妙。」的怪現象。大家都知道教師的「教」是為了「不復需教」。葉聖陶講「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 而學生能自行探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於練習,領悟之源廣開,能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教師「教」的最高層次不是教會,教懂,而是會學,教會學生終身做人的道理和受益的學習方法。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叫「學校」,不叫「教校」,是「學堂」,而不是「教堂」?據聯合國科教文《學生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3、教師要轉變課堂上角色
教師在講台上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可能對學生終身產生影響。正如「一支粉筆繪華廈,三尺講台有雷聲」。小小講台,能展示古今中外,能講出五州風雨,能講出千軍萬馬。能改變人一生的命運。然而教師在發揮自己的才能的同時,不要忘了學生。教師應是導演,應組織學生演好「戲」,排好「節目」。教師應是教練,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指導他們如何跑、如何打、如何賽!不僅戰術,思想上也負責。有了驕氣要批評,缺乏鬥志要鼓勵。
⑼ 教師政治學習交流發言稿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有親和力。親和力的培養要從課內外的點滴細節體現出來,教師要有親和力,先從生活上關心學生的角度入手。比如,課堂上發現學生睡覺,教師要誠懇地給予關心,問他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老師送醫院,或是否回宿舍休息等等,即使是最懶惰的或是以種種理由在課堂上睡覺的學生,只要老師能彎下身仔細詢問,他都會有些收斂。假如,下一節課他同樣睡覺,那麼教師就有必要找他談話,找這些學生談話也要掌握談話的方法,不能訓斥學生,這樣會使學生更加反感,不會聽你的課。教師如果能反問學生一句:「我的課你都睡覺,你是不是討厭老師啦?老師有什麼地方對不住你啊?為什麼我的課你那麼反感呢?」。一般地,學生覺得老師都這么誠懇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再怎樣調皮的學生,他都會覺得有點對不起老師,如果老師這么反問,學生回答是「沒有啊」,那麼教師下一步的工作就好辦了,老師能把你想讓學生認真聽課的想法告訴學生,只要老師態度誠懇,通常,這學生下一節課會主動配合老師上課,至少他不再想睡覺了。再一個,我們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碰到的是學生吵鬧,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必須立刻讓其停止,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課堂上喜歡吵鬧的學生一般最簡單的問題他也回答不上的,他回答不上這問題,老師這時候不能向全班同學瀉氣,最簡單的辦法是讓吵鬧學生的同桌或學習比較好的學生給他解答問題,當其他同學解答完畢,老師再讓吵鬧的學生重復剛才的內容,如果他再答不上,老師這時候要適度地批評他,如此做法學生都會樂意接受的。如果這學生再吵鬧,教師有必要不厭其煩地點名批評,超過三次點名的,就讓其離開教室到操場上打球去,做了那麼幾次,學生也不會再掏亂課堂了,都會收斂一些的。
⑽ 如何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品德課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重知識,輕能力等.這些問題嚴重妨礙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發展,抹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首先,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管理者、支配者的角色,樹立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的觀念.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全新教育教學理念,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過程.
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活起來,變講為導.品德課教師必須突破一言堂滿堂灌的模式,應以靈活多樣的形式來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論學習轉化為靈活多樣的討論、合作學習,使學生從情景再現中獲得知識、提升認識,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提高教學效果.
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使品德課程生活化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原則.《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明確規定: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偉大的教育家陶知行曾提出: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只有理論結合實際,學生才能通過對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確地理解和准確地把握理論所概括的內容.因此,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所以,初中思品課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既重視理論教學,又不脫離社會生活實踐.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論聯系社會實際、思想實際,把學習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際中去,達到理論與實際、學與用、知與行的統一,使學生懂得理論知識來自於社會實踐,而又能用它指導社會實踐,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熱情與興趣,才能使深奧、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形象化,使得學生主動去學.在課堂上還要多指導學生養成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良好習慣.事實證明,經常性的用課本中的理論和原理去分析實際問題、熱點問題,課堂教學就會有吸引力、說服力,才能使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原理.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之後,才更有信心、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氣氛更加活躍,更加有利於學生學習、探究新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