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師怎樣作教育行動研究實施問題解決方案問題情況
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思想、信念、知識及其實踐進行
有目的、有系統、批判性研究的方式,是提升自身教育實踐理性,獲
得專業成長的過程。
通過學習《教師如何做行動研究》
,我感受很
深,尤其是「理想與行動研究有什麼關系」這個話題。
建議我們:
強化自己對目標實現的期望和體驗,淡化對外在評價的追求。首先,
我們不是為了哪一個人乾的這件事情,我們做教師本身是一種職業。
教師的職業追求最終實現的標志是自己的教育理想的實現,
而不是別
人說你是否實現了理想,這就是教師職業的天性。其次,要客觀、坦
然看到外在評價的不夠客觀公正。這些忠告對於我們這些勤勞質朴、
積極鑽研、勇於創新卻很少被重視的一線年輕教師真是太有意義了!
因為平時太多的「不公平」讓大一些人的得不到公正的評價,而大家
又太在意那些外在的評價,
於是我們長期被煩惱困擾。
外在功利的追
求,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過大的壓力。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明白了:公正是相對的,不公正是絕對的。我
們應該淡然地對待、
坦然地接受外在評價的不夠公正,
我們要努力提
升個人的境界。
我們要專注於想做的事情,
一心只想把這事情做成功,
有自我成就感。讓自己得到一種美妙深刻的體驗。
教師了解行動研究的意義及發展歷程有助於增強自己研究信
心。理論與實踐聯系、研究與行動結合、在研究中改進行動是教師行
動研究的特徵。教師進行行動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科學的程序,
教師在自省的計劃、實施、
反思的行動研究的進程中,不斷審視自己
的實踐知識和教學行為,
不僅能夠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而且能夠使教
師個人的、緘默的、隱性實踐知識轉變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確的公共
知識,
促進自己教學理論的創生與建構,
逐步擺脫外來的」
權威理論」
束縛和禁錮。
批判性思維和所有重要的知識技能一樣,都來源於學習者逐步
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因此,
培養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是教師的重要任
務之一。
本書提出了運用廣泛及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以激發主動性
學習、
多樣性寫作和批判性思維,
更給予了教師成百上千條將多樣性
積極思維活動結合到教學中去的建議:
如何規劃課程,
如何設計作業,
如何利用課堂時間,
如何證券學生表現,
以及如何自我示範批判性思
維。
教學中可設計:
課堂小組討論、
探究討論,
案例分析、
模擬教學、
課堂辯論等。
縱觀全書,
這些教學活動的目的就是將學生從被動地接
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地學習民探究,
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
思
考能力與學習能力。
Ⅱ 行動研究有什麼意義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
教師行動研究的含義和意義
[摘要]教師行動研究是教師對自己的思想、信念、知識及其實踐進行有目的、有系統、批判性研究的方式,是提升自身教育實踐理性,獲得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了解行動研究的意義及發展歷程有助於增強其研究信心。理論與實踐聯系、研究與行動結合、在研究中改進行動是教師行動研究的特徵。教師進行行動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科學的程序,教師在自省的計劃、實施、反思的行動研究的進程中,不斷審視自己的實踐知識和教學行為,不僅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生話質量,而且能夠使教師個人的、緘默的、隱性實踐知識轉變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確的公共知識,促進自己教學理論的創生與建構,逐步擺脫外來的」權威理論」束縛和禁錮。
[關鍵詞] 教師,行動研究,教師研究
一、行動研究的誕生和發展
傳統上」行動」與」研究」兩詞常被視為不同范疇的兩個概念,前者指實際工作者的實踐性活動,後者指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的學術性探索活動。最早將這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務局局長約翰·柯利爾(J.Collier),他在1933~1945年任職期間,在如何改善印第安人與非印第安人之間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了由印第安人事務局實際工作者與其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並將這種實踐者在實際工作中為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戰爭而導致物質匱乏,提出了對膳食進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緩解物質供應的緊張狀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勒溫(K.Lewin)對家庭主婦進行了研究。研究分為兩組,一組讓家庭主婦聽如何改善膳食的報告,另一組則進行民主討論和集體研究。結果表明,在膳食改革中,後者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此,勒溫便提出了「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這一思想,強調行動與研究間的密切聯系,行動研究從此正式誕生。
在教育領域,行動研究概念的使用大約出現於50年代。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柯端(S M. Corey)大力倡導將社會科學領域誕生的行動研究應用於教育,並於1953年出版了頗有影響的《以行動研究改進學校實踐》專著。這一時期,教育行動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發展,形成一個相對高潮。
50年代末,由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而觸發的美國的教育改革,在理論與實踐關繫上信奉、推行的」研究—開發—推廣」模式,強化了理論構建工作由專家、學者承擔,將理論付諸實踐由教育工作者(教師)完成,對實踐效果的評估由專業人士作出的理念,這一理念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基本前提假設與行動研究格格不入,直接遏制了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因此,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的行動研究發展緩慢。
行動研究在美國發展緩慢的時候,英國則興起了行動研究的高潮,其表現是:從60年代中期始,英國中小學掀起了由教師所發動的旨在解決課堂和學校實際問題的教育改革運動,即「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斯騰豪斯(L. Stenhouse)是這一教育改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組織實施的長達五年(1967~1972)的人文課程計劃為行動研究運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斯騰豪斯人文課程計劃中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約翰·埃利奧特(J.Elliott)也於1972~1975年設計並指導實施了福特教學計劃,這兩個計劃被公認為對國際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93年起英國出版了國際性的《教育行動研究》刊物,目前,除了英、美、澳等國家進行行動研究外,還有德國、紐西蘭、日本、新加坡、瑞典、挪威等國家都廣泛開展了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受到了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的熱型歡迎,被他們大量運用。近幾年來,我國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並開始運用這種方法。
二、行動研究的定義
什麼是行動研究呢?學者們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說:「行動研究是社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所從事的一種反思研究,它旨在改進參與者自己的社會(或教育)實踐,改進實踐得以進行的情境,促進對實踐的確當理解。」這一定義指出了行動研究的反思性質和行動研究的目的。有的說:「行動研究是對具體社會情境的研究,它旨在提高該具體社會情境的行動質量。」這一定義指明了行動研究研究的對象和目的。還有的說:行動研究是「為了弄清現場面臨問題的實質,引出改善事態的行動,由現場人員和研究者協作進行調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於改善實踐」。這是一個行動研究的描述性定義,規定了行動研究的具體過程或程序。
綜合以上觀點,本文將行動研究定義為: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目的的研究。是通過實踐來使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想法與理論得以檢驗和理論化的過程。
三、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意義
1、行動研究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動研究的理念,教師是研究者,不再是單純的執行任務者,具有了主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反思意識。這種理念充分發揮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了教師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命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他們生命存在的質量,有利於教師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同時,行動研究使研究成為教師最有效的學習,使課堂實踐變為教師最實在的工作空間。在研究實踐中教師樹立了終身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新理念。
2、行動研究轉變了教師的角色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角色變為研究者和學習者。在研究和學習中,教師與專家、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共同合作。教師是從事具體教育、教學工作的,他們最了解需要解決的教育、教學問題,對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進行合理、科學和有效的教育、教學以提高教育質量的願望最為強烈,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特點最適合他們在從事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將行動(教育、教學工作)與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起來,探討、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使實踐工作接近合理、科學、有效的目標。日漸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課程計劃、新的教學方法和設施等不斷出現,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更新、在情感與技能上適應,並需要教師對之做出評價,這種壓力成為許多教師從事研究的動因。可以認為,行動研究是培養和促成「研究型」教師的重要途徑。
3、行動研究有利於教師解決教育實踐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學改革
與自然科學研究不同,教育研究不是以客觀的自然界為對象,而是以具有豐富潛能和無限生命力的人為對象。教育活動不是存在於一個沒有任何干擾的真空的實驗環境中,而是千變萬化的。教師們感到實際教育、教學中有大量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因而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如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如何有效處理和解決學生紀律和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怎樣在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前提下又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保證實際工作的合理、科學和有效,廣大教師都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希望從教育理論中和書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論的抽象性以及理論應用價值待強化和挖掘的現實,又使教師感到理論學習,從書本上尋求答案並不能導向解決問題、改進實際工作的終點。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機會,對這些問題最有發言權。教師在充滿不確定的教學環境中,通過實踐不斷開展行動研究,把所學的知識、原理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採取適合特定情景的教學行為,形成優化的教學實踐模式。廣大教師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深入分析和總結這些教改經驗,豐富和充實學科理論體系,解決教育實踐的問題,必將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
4、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師素質包括專業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教學經驗以及專業工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成就之間並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豐富的學科知識並不是成為好教師的唯一條件;教師掌握教育科學是一回事,應用這些知識將教育、教學實踐導向合理、科學和有效是另一回事;教師的教學經歷或經驗並不是教學質量的唯一衡量指標,事實上教學優秀的教師並不都是教齡長或者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師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和發展的專業工作能力對教育、教學的成敗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可見,教師專業能力對教師來說十分重要。教師的這種專業能力不是僅靠學習專業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就可以轉化生成的,也不是僅靠教學經驗積累、閱歷的增多而自然積累的,而是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究,並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中。也就是說,發展教師專業能力內在地要求教師在實踐中進行在理論指導下的具體研究工作——行動研究,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辨識,分清理論的優缺點;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確地把握教育、教學情境,更敏銳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當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形成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方案或措施,促進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的合理、科學與有效以及專業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5、中小學科研興校的重要途徑
作為被很多學校倡導和開展的科研興校,一是指學校通過專業學科或教育科學的學術性研究,促進學校的發展和形象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指學校教育中通過教育、教學研究,改進實踐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形象,促進學校發展。中小學教師受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工作經歷、時間和精力的制約,從事專業學科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教師習慣進行的經驗總結,個案分析,只能就事論事,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處於較膚淺的水平,對教育、教學改進的參考價值不大,也不能作為科研興校的最佳選擇。根據中小學的實際,科研興校最重要的途徑是教師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統一的人,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開展研究工作,從問題的發現、假設的提出、問題研究方案的擬定和具體實施、研究過程的調整乃至結論的作出和解釋方面都嚴格按照科學研究的統一規范和程序進行,從而使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受益。
什麼是教育行動研究校本教研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的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對每一個教師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真正對行動研究的了解卻不多,也沒有很好的定位。那麼,「為什麼要開展行動研究?」「什麼叫行動研究?」「怎樣開展行動研究?」
第一點:為什麼要開展行動研究?主要說了兩大點:1、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需要我們開展行動研究。如今課程改革搞得是沸沸揚揚,可是真正去好好操作實施的又有多少。關鍵在於,「課程改革的理念,沒有轉化為老師的行動。」
因此,研究存在三個問題:(1)理念怎樣付諸行動;(2)內容和形式的問題;(3)課程改革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發展的問題。講得非常實際。2、教育科研的現狀需要我們開展行動研究。關於現狀即教育科研存在問題的原因作了如下闡述:(1)理論和實際脫節;(2)課題立項滿天飛;(3)教師素質的提高必須依賴於行動研究。
第二點是:什麼叫行動研究?是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一種操作範式。有以下幾種特點:1、從研究目的看,為行動而研究;2、從研究對象看,對行動進行研究;3、從研究人員看,是教師進行研究;4、從研究范圍看,是小學教育的各個領域;5、從研究的方法看,學習、研究、反思、行動,四為一體。6、從研究過程看,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7、從研究結果看,是高質量、高效率,看學生的發展。
第三點:怎樣開展行動研究?一、行動研究的程序。1、做好劃,定好方向;2、加強實施,進行反思;3、總結提高,改善行動。其中重點是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的關鍵環節,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怎樣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學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個教育事業以及生活環境。二、行動研究的類別。有三點:移植、教歷和案例。三、行動研究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科研興課。要解決課堂教學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決問題,這里不在一一羅列。四、新動研究必須處理好的關系。一共有6個方面的關系:1、行動和研究的關系;2、理論導向和行動實踐的關系;3、課題研究與行動研究的關系;4、個體研究和合作研究的關系;5、體會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關系;6、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系。「以能為本,以勤為先,以研為導,以創為先。」十六字是行動研究綱領。
Ⅲ 教師為什麼要成為行動研究者
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專以研究者的屬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是對行動的研究,即這種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就是行動本身。可以說,「行動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
Ⅳ 學習《教師怎樣作教育行動研究》課例研究案例
一聽到研究就會聯想到專家和學者和支撐研究的的高深的教育理念,其實教育行動研究就在我們每個教師身邊,它是指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者組織中的成員合作,將問題發展為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以講求實際問題解決的研究方法。教育行動研究的要義主要歸結為三點:(1)教育行動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提高行動質量,解決實際問題。(2)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研究過程也行動過程的結合。(3)教育行動研究的基本手段是教師對自己從事的工作進行持續的反思。通過閱讀本章後我覺得教育行動研究就是我們把平常進行的教育教學寫成反思和筆記,收集相關的教育教學案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或領悟。如: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的需要,更接近新課程的要求。最後要強調的是教育行動研究並不等同於教育經驗總結,二者還是有區別的:傳統的校本研究常以經驗交流或經驗提升的方式展開,如觀課,說課與評課,集體敘事與案例開發,專題經驗的總結等形式,但這些研究的方法同教育行動研究相比較,主要是「規范性」的程度有所不同。從研究的過程來看,(問題的提出)教育行動研究重視理論和課程標準的參照作用,研究的問題感較強,重視對問題的初始調查,而教育經驗總結對問題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強,缺乏理論支持,問題的焦點比較模糊。(問題的歸因)教育行動研究重視理論和經驗的啟發作用,以實證的調查為最終依據。而教學經驗總結主要依靠主觀推斷和臆測。(措施與行動)教育行動研究措施建立在調查歸因的基礎之上,並體現在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日常資料。而教學經驗總結措施主要結合在備課和教案中日常資料的收集包括課堂實錄,課後小結,教學日記等,行動展示則表現為上示範課,評課與說課等活動。(評估與反思)教育行動研究重視在實證觀察的基礎的上對措施和行動的有效性進行評估與反思,而教學經驗總結缺乏實證材料的支持,評價上正面評價居多,反思成份較少。
Ⅳ 舉例介紹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行動研究。
我粗淺的理解行動研究,就是你作為教師,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你的教版育實踐中,有目的的權,有意識地根據某一個項目或者說方向去開展工作。這個過程中,你要做好專業的、科學的、細致的記錄和反思,並做細致的調整。整個過程是動態的,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開展。打個比方說,你要看看每天朗讀15分鍾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那麼你需要每天去朗讀15分鍾。那這15分鍾放在什麼時間?上午下午晚上?朗讀的內容有限制嗎?朗讀的形式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你要思考和體驗的。第一天你做好之後,還要做好記錄、評價、反思。記錄是記錄客觀事實,比如說我在上午10點開始不間斷朗讀《唐詩三百首》15分鍾。反思是對這個過程的思考。這是個過於簡單的例子,希望能給你幫助。
如果你需要更詳細和專業的解釋,建議你看一下陳向明老師關於行動研究的書,會給你很大幫助。
Ⅵ 教師怎樣作教育行動研究的心得體會
淺析高校形勢政策教育改革和實踐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取得成效和世界格內局的變化,國內國容外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也趨於多樣化,這對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極大的挑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核心課程的形勢政策教學工作,也要根據受教育對象的變化,不斷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涵。只有充分把握時代特徵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心理特徵,才能開拓創新、因勢利導,不斷增強教育改革和實踐,從而達到形勢政策教學的真正目的。
一、勢政策課程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形勢政策課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規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核心課程,是全體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本課程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針對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解疑釋惑,使他們提高認識增強全局觀念,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形勢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Ⅶ 可以從哪些方面理解教育行動研究法
一、行動研究的概念
1、教育學家的定義
行動研究是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起來,以解決某一事實的一種方法。(勒溫)
行動研究是對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從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質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一種研究取向。(約翰•埃里奧特)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加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凱米斯)
2、綜合定義
定義一: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定義二: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定義三:行動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進行的、與特定問題相聯系的一種方法,它旨在對現實世界進行功能性的干預,並檢驗這種干預的效果,它是從行動出發、通過行動進行、並著眼於改進行動的研究思路。
3、對概念的注釋
①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②行動研究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過程相結合。
③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自然、真實、動態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課堂。
④行動研究計劃具有發展性,開展過程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
⑤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為行動研究增添了新質。
二、行動研究的特點
和一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相比較,行動研究有以下一些特點。
1、行動研究的主體是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並具有合作性。
其主體作用表現在,一線教師要從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實施行動、收集分析反饋信息並調整行動、評價結果,一直到應用研究成果,整個過程都是教師獨立完成的。
開展教育科研,教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那種只把教師當作提供論證數據的測試者,把實驗學校或實驗班作為採集數據的資料庫的作法屢見不鮮。這種忽視教師直接參與研究的作法,會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研究結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能用於教學實踐;另一種是教師積極性受挫,對科研成果不感興趣。
傳統的教育研究模式是「研究—發展—傳播」。由教育研究產生理論,理論被應用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其結果是編制出一套供特定年齡階段學習者學習的「產品」,如一套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等等。這些「產品」通過培訓傳授給廣大教師,使他們接受並使用這套「產品」,嚴格遵循大綱、教材開展教學。在這里,中小學教師只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行動研究以「參與—合作—行動」為基本模式,倡導教師參與到教育研究過程中,通過理論工作者和其他教師的合作,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創造最佳的教育活動情境,取得最佳的教育實際效果。
當然,為了提高行動研究的質量,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並不排斥專業人員的合作參與。相反,它提倡專家學者參與行動研究,以揚長避短,搞好合作研究。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運用理論,系統反思自己的實踐。專業人員的作用是給教師當好顧問,從科研方法上給予指導。專業人員要深入實際,並直接參與到整個研究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與教師充分溝通、反復磨合,包括共同討論、評課、寫教案、相互聽課、寫教學日記等,從而在教學改革的目標、教與學的理解、具體實施方案上達成一致,這種溝通和反思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有重大意義。所以行動研究以相互參與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專業人員與教師之間架起了橋梁。
2、行動研究的對象是教育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它具有如下特點:
(1)直接性。問題必須來自於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是教師自己的直接經歷和感受,只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他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特殊性。研究的問題或對象通常限於本校或某個教學班,屬於某個學校的校情或班情問題,表現出較多的本地特徵,不具普遍性。這就要求人們在評價其研究成果時,在適用范圍上要慎重,應多加分析,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克服主觀武斷。
(3)微觀性。研究的對象多為教育教學實踐中比較具體的微觀問題。問題的范圍較小,結構較簡單,相關因素較少。行動研究注重做,追求一點一滴的實在的進步。
3、行動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效益,改進本職工作。
與旨在揭示教育教學規律的理論研究和了解現狀、提供參考建議的調查研究不同,行動研究務求解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解決問題、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它要求將問題發展成課題,設計出解決方案,並逐個實施,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這是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動力。
當然,行動研究把解決實踐問題放在第一位,並不等於它僅滿足於此,而不對已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理論上的探討。行動研究既然是一種研究,必然要對行動的過程和行動的效果進行理性思考,在實踐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范圍內做出自己的理論貢獻。
4、行動研究的策略是在日常的學校生活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邊行動邊研究。
由於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要經常反思行動過程中的問題。專業人員亦須深入教育和課堂教學實際,與教師一起共同研究出現的新問題。研究者應依據行動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計劃,完善行動,在良性的變革之中達到問題的解決,使教育教學的工作過程成為一個研究過程,使研究過程成為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達到研究和行動的完美結合。行動研究的結合策略彌補了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缺陷,使研究能收到立竿見影之實效。
5、行動研究的過程具有情景性、系統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行動研究旨在通過現場研究來診斷和解決具體情境下的問題,逐步採取各種改革措施調整行動,又不斷地通過問卷、訪談、個案研究等手段來監視這種調整的效果,以便基於這些反饋來對教學作出進一步的調整,逐步達到改革的目標,而不只是留待以後在某種場合下再付諸實施。
系統性表現為行動研究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它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動態發展的過程。
行動研究的計劃應有充分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因是,行動研究過程不同於自然科學研究,往往不能簡單地、集中地表現出計劃與結果之間的必然的線性關系。人們對問題的認識起初往往是局部的、表面的,如同盲人摸象,所以要不斷地觀察和反思,要十分重視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依據發展中的實際情況,研究者可以部分修改實施計劃,也可以修改總體計劃,甚至還可以更改研究課題。此類情況在行動研究中屢見不鮮。
6、行動研究的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性。
行動研究沒有某種特殊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能力,從已有的各種研究方法中靈活選擇有關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中的調查法、經驗總結法、專項內容分析法等都可以在行動研究中加以應用。隨著教師們科研水平的提高,科學研究中的定量、定性的觀察技術、實驗技術、資料分析技術都可以採用。當前,為了破除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應當提倡老師們由易到難,首先採取簡便的方式進行研究。比如,可以從撰寫教學一得、教例分析、教學隨筆開始,逐步提高科研能力,直至寫出水平更高的論文或研究報告,成為教育科研的行家裡手。
7、行動研究評價的持續性和反饋及時性
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隨著實際活動情境的發展,研究者會不斷地、自然地對各種干預措施進行評價和反思。這樣,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調整方案,進行實際干預,隨時監控干預的效果,進而針對更多的、更深層的問題展開更深入的探索,就象滾雪球一樣逐漸走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教學改革。
行動研究強調評價的持續性,即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整個研究過程。反饋的及時性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及時反饋總結,使教育實踐與科學研究處於動態結合與反饋中。二是一旦發現較為肯定的結果,便立即反饋到教育實踐中去。
有人用三句話概括行動研究的特點,即: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還有人對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作了如下簡要的概括:「問題即課題,工作即研究,教師即專家,效果即成果」。這些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徵。
三、行動研究的優缺點、類型和適用范圍
(一)行動研究的優點
1、它是解決教育研究中理論脫離實際的良好途徑。
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我國教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出現真正的教育家,沒有自己的教育學,這是一個主要原因。而教育行動研究卻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它的實踐性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研究的出發點、目的、主體還是研究過程,都離不開實踐。另一方面,行動研究也重視理論的作用:它強調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的結合,使兩者相互合作、平等對話、共同提高。教師可以從專家那裡獲得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研究技能,理論工作者也可以從真實的教育實踐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發現新問題和新課題,甚至發現和創造新的理論,使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所接受。
2、它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簡便易行,容易被廣大教師掌握。
思辨的和實證的方法都不適合一線教師。思辨研究要採用大量理論推導和資料引證,實證主義研究為了追求量化、客觀化和精確化,往往想方設法控制某些變數,力圖使教育研究模仿自然科學實驗。這些方法雖然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對於承擔著繁重任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思辨研究法既有一定難度,又缺乏現實的運用價值。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以人為對象,環境千變萬化,因果關系相當復雜,不能簡單模仿、照搬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加之,在實驗研究之前,就從理論假設、實驗原則等方面對實驗者的理論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對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說,是不適合的。所以,我認為要慎提「實驗研究」。
而教育行動研究簡便易行,較適合於沒有接受過嚴格教育測量和教育實驗訓練的中小學教師採用。它從實際出發而非從理論出發,可以邊研究、邊學習、邊改進,正好能避開上述兩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容易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
3、行動研究較好地解決了日常工作和科研的矛盾
行動研究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動作。許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是以「教學為中心」,繁重的教學工作幾乎沒有為教育研究留下空間,有些人甚至認為「研究將擠占教學時間」。行動研究能夠將教學與研究有機地統一起來,克服「工、研」矛盾。
(二)行動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動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現:由於其非正規性而缺少科學的嚴密性,在實際研究中,不可能嚴密控制條件,其結果的准確性、可靠性不夠。
(三)行動研究的類型和適用范圍
從研究主體的規模來分,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獨立進行的研究,二是合作研究。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多個教師的協作研究;學校范圍內的聯合行動研究。科研人員、教師、行政領導三結合的研究,是最值得提倡的。
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的特點是規模小,研究問題范圍窄,易於實施,但力量單薄,很難從事深入的、細致的、說服力強的研究。協作性行動研究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論的指導方面較欠缺。學校范圍內的聯合研究是專業人員、教師、政府部門、學校行政領導等組成的較為成熟的研究隊伍從事的研究。這是較為理想的行動研究,它的優點是有專業人員參與,有較強的理論指導,研究力量大,充分的發揮各類人員的作用。
從研究對象分,教育行動研究有反思已經發生的教育行為和探討教育行動的變革兩種。前者稱為「教例研究」,其作法是,從對自身工作經驗的回顧與反思中發現課題,進而把發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然後圍繞此教例展開研討和分析,並形成教例研究報告。後者就是從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稱為問題研究,它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形式。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第二節行動研究的程序和原則
行動研究法產生以來,除了公認它是一種擴展的螺旋式結構外,人們對實施的步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由於研究目的、條件等不同,具體程序也會有所差異,現在介紹以下四種模式:
一、四環節(四階段)模式:
英國學者凱米斯認為,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上升)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基本環節。其中,「觀察」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在整個行動研究過程中所作的搜集資料和監察工作;「反思」是對行動效果的思考,並在此基礎上計劃下一步的行動,它是第一個螺旋圈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螺旋圈的中介。
1.計劃
計劃應以所發現的大量事實和調查研究為前提。它始於解決問題的需要和設想。設想是行動研究者(行動者和研究者)對問題的認識,以及他們掌握的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知識、理論、方法、技術和各種條件的綜合;設想還包含了行動研究的計劃。"計劃"包括總體計劃和每一個具體行動步驟的設計方案。
2.行動
即實施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執行和實施具有靈活性。隨著研究者對問題認識的逐漸明確,以及行動過程中各種信息及時的反饋,不斷吸取參與者的評價和建議,對已制定的計劃可在實施中修改和調整,即行動是不斷調整的。
3.考察
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結果。要注意搜集以上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或設想的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及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了什麼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分利用錄像、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4.反思
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
二、六步驟模式
具體步驟為:預診—收集資料初步研究—擬定總體計劃—制定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1.預診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後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改變行動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
這一階段成立由專業人員、教師和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要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
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
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
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其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6.總結評價: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三、新四環節模式。
華東師大陳桂生教授提出新的四環節模式,即:計劃、執行、檢查、總結。他把「觀察」、「反思」改為「檢查」、「總結」,是因為「觀察」與「反思」應貫穿於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不應作為一個獨立步驟。在借鑒國內外教育行動研究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方便教師操作的要求著眼,有人認為可以把行動研究的過程設計為如下的五個步驟,即診斷、學習、計劃、實施、反思。
診斷:即研究分析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分清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可以繼續發揚,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關鍵問題是什麼,它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什麼。這一過程可以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診斷,也可以是教師群體的共同診斷。有的學校採用所謂「侃大山」(即在一個較寬松的環境下,各類人員在一起毫無拘束地進行問題診斷)式的診斷方法,就是集體診斷的突出範例。
學習:學習應當貫穿在教育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但在問題診斷之後,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學習是完全必要的。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新的教育理念和各地先進經驗,與自己問題有關的理論材料,學校制訂的發展目標和要求等。通過學習,提高認識,認清新的教育思想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可以更准確地把握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習,明確了方向,對於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會受到啟迪,可以為制訂行動研究計劃打下良好基礎。
計劃:計劃即設計行動方案。表現形式是寫出開題報告。它的內容包括:①課題研究的背景,含教改形勢和教學觀念的要求,本校或本班當前的實際情況,課題研究的意義等。②研究內容,即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採取的措施。要從應當達到的要求和現實狀況的差距中找出改進措施。其中包括教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的改進,教育環境(領導行為、校園文化、家長教育行為、社區環境等)的改進等。③行動的步驟及時間安排。含前期准備工作及研究進程。④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包括書面總結或論文、調研報告、教育教學行為觀摩、學生成績等。允許在行動過程中不斷修正計劃,把本來未考慮到卻在行動中顯現出的各種新情況、新因素納入計劃。
實施: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計劃—行動—反饋—調整—再行動」的過程,即在按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效果,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行中期論證(反饋),然後調整研究計劃,再實施新的修正後的研究計劃。
反思:反思實際上是一個階段總結的過程。其內容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對制定計劃、學習理論、實施計劃、階段檢查的全過程加以歸納整理,勾畫出多側面的生動的行動過程。②評價與解釋。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找出計劃和結果的不一致性,從而提出設想與計劃的修正意見。③寫出研究報告。
四、八步模式
(1)從日常教學情境中確定、評價和形成有意義的問題。這里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選題,但對改進教學來說是有意義的問題。
(2)與有關人士初步討論和協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閱相關文獻,從同類研究中汲取經驗教訓,包括他們的目標、程序以及遇到的問題等。
(4)重新修改和定義問題。
(5)選擇研究策略。比如,取樣、管理、材料選擇、學與教的方法、資源與任務配置、人員分工等。
(6)選擇評價方法,研究者要在教學情境中通過一定的方式連續地評價和反思教學方案,包括課堂觀察和記錄、訪談、問卷、測驗和教學日記等。
(7)實施。這包括展開教學、收集資料、監視評價、反饋改進、資料的分類分析等。在這一階段,實時地根據教學反饋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是很重要的。
(8)資料解釋、推論和課題的評價。行動研究中所得到的資料很多是定性的資料,在分析時需要進行歸類和編碼,將定性資料量化。行動研究的目的是獲得關於具體情境下的具體問題的具體知識,獲知新方法的實施效果,這對其它教學情境具有借鑒意義,但並不要求是一般性的規律。
五、行動研究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
任何研究必須要注意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行動研究不僅應該能夠改善參與者的觀念和工作條件,而且研究的方式必須與他們的觀念和工作條件相適應。
2、實踐性與應用性原則
提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要以改進實踐、改進對實踐的認識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課題成果要經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實踐的檢驗。
研究成果的價值大小關鍵看是否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主要看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是否改進了教育教學現狀,是否提高了質量,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實踐、創造。
3、主動與合作原則。
不論是獨立研究還是與專家合作,教師自己都必須意識到這種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動力必須來自教師自己。這就要求:所有參與研究者必須完成角色轉換,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教育科研允許失敗,但不允許感情代替理智、主觀代替客觀、臆斷代替事實。如果研究屬於"合作模式"或"支持模式",參與各方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就非常重要。要大力提倡有情出演、淡泊名利。爭鳴不爭鋒,辯論不辯解,批評不批判。
4、動態與科學性原則
加強操作程序各個環節間的信息的及時反饋。因為,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行動研究屬於負反饋類型。只有縮簡訊息反饋時程,系統才能及時依靠反饋信息,修正或調整由於干擾所引起的偏差。
所有教育科研的前提是要具有科學性。但是教育科學的本質是經驗科學,要注意經驗與科學的對立統一。
Ⅷ 結合實際,談談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可能性
課程改革時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改革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的業務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行動研究問題成了研究的熱點。教師行動研究是教師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解決日常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地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研究方法,與行動研究密切相關聯的是「教師即研究者」理念。開展行動研究,要轉變觀念、遵循一定的程序、構建相應的機制。這樣,才能保證行動研究的有效性。
一、轉變認識
1.研究並不一定只是負擔
表面上看,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大量的時間不得不投入教學。教師的任務是「以教學為中心」,繁重的教學負擔幾乎沒有為研究留下多餘的時間。其實教師所進行的研究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研究」,是對教師自己的教學進行思考和探究,這種研究的目的不是為教學增加另外的負擔,而是力圖使教學以更有效的方式展開。因此,盡管在研究之初教師可能費時費力,但一旦進入研究的正常狀態,當教師從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管理策略時,就有可能熟練地解決種種「教學困惑」、減少無效的重復勞動,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時間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
2.行動研究是最有效的學習
教師提高教學研究技能的途徑有三種方式:閱讀,即教師自己閱讀有關教學理論和教學研究方法的論著;合作,即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教學研究專家合作進行實驗研究;行動研究,即教師針對實際問題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三種方式之中,實際上以「研究」最有實效。教師通過自主的研究才能喚起閱讀的需要和合作的興趣。不少人將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於教師「脫產進修」或「在職培訓」,殊不知教師在自己的教室里親自進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職培訓」方式。並非一定要等到系統學習、研究技能提高之後才產生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後才能產生學習的激情,才能在研究的過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二、明確程序
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著幾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環節。
1.選擇問題即在學校統一組織下,對學校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對問題作出歸納、分類,形成一定時期內教師要通過研究解決的問題。教師從眾多的問題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價值的問題,通過討論和交流,初步形成各年級或各門學科中的主要問題,形成一個時期學校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群。
2.理論探討即從教育理論中有針對性地選取最合適的內容,為解決篩選出的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規范,從而保證行動研究的正確性。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根據教師選出的問題,尋找與問題相關的理論,有針對性地向教師介紹,讓教師了解與問題相關的教育理論,通過組織教師學習、討論,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一步從中選出適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論。教育理論很多,有的很抽象、深奧,進行理論選擇時,要注意針對性、貼切性。
3.實施和反思
即教師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順序,在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幫助、指導下,創造性地運用自己已經選擇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改善教育、教學工作,並對實踐的結果作出總結和反思。行動研究的目標是在實施和反思這一階段實現的,它是行動研究的關鍵階段。這一環節需要教師撰寫開展行動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的論文,為繼續開展行動研究提供參考。
三、構建機制
在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師行動研究,需要學校與上級行政部門構建促使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機制。
1.時間保證在現有教育體系下,教師忙於應付日常工作,有些教師甚至對學生實行看管式管理,這樣教師們忙於應付,疲於奔命,幾乎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在提倡對學生進行減負的今天,也需要對教師進行減負,把教師從繁瑣的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創造性勞動。實踐證明,在對教師工作進行加減運算時,首先需要做減法,然後再做加法,這樣更容易推行。減去不必要的工作負擔,增加教師的行動研究時間。
2.提供幫助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需要理論上的幫助。理論書籍是教育理論的書面載體,專家是教育理論的活化載體,兩者缺一不可。然而,現在有些學校教育理論書籍缺乏,只購買各個學科的輔導資料,因而教師很難得到教育理論書籍的幫助,需要構建學校開展教師行動研究的理論支撐體系,包括書報雜志。同時,學校還應該聘請有關專家作為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引路人,在這方面學校應該有投入意識。
3.建立激勵機制
學校在晉職晉級方面應該向開展行動研究的教師傾斜,鼓勵教師多讀書、多行動、多反思。現在有一種傾向,認為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寫作教育論文沒有必要。這種看法是對教育工作性質的簡單化理解、短視的理解,忽視了人的工作的復雜性。認識到教師行動研究對於提高教育質量、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性,需要落實到行動上,建立激勵機制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