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名著讀書筆記
教育名著讀書筆記
柳江縣穿山二中 韋淼
精彩讀錄摘抄:
《愛的教育》
作者:(義大利)亞米契斯
譯者:夏丐尊
推薦版本:灕江出版社,2006年版
(1)親子之愛是人間所有的感情中最神聖的東西.破壞這感情的人,實是世上最不幸的.
(2)你們因為冬天來了歡喜,但不要忘了冬天一到世間,就有許多要凍死的人啊!
(3)將來命運無論怎樣變動,絕不要忘了這少年時代的友誼:從今天就須這樣自誓.
(4)無論在家裡,在學校里,在街上,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是我所居住,我有見聞的住所,必定有各種各樣的人在各種各樣地教我的.
(5)父親曾是我最初的先生,又是我最初的朋友,給我以種種的訓誡,教我種種的事情,平日為我勤勞,有悲苦則瞞住了我,用種種的方法使我用功愉快,生活安樂.
(6)不要把軍隊當做玩具看!這許多充滿力量與希望的青年,為了祖國的緣故,一旦被召集,就預備在國旗之下飲彈而死的啊!
(7)街路是應該尊敬的,一國國民的教育程度可以從街上行人的舉動看出來.如果在街上有不好的樣子,在家裡也必定同樣有不好的樣子.
(8)無論所見的是盲人,是駝背者的小孩,是孤兒,或是棄兒,都要想到此刻我眼前通過的不是別的,是人間的不幸與慈善.
《愛彌兒》
作者:(法)盧梭
譯者:李平漚
推薦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我們栽培草木,使它長成一定的樣子,我們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2)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3)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4)當一個婦女不是不給孩子以母親的關心而是過於關心的時候,她也可以從一條相反的道路脫離自然.
(5)在動物中,人是最不宜於過群居的生活的.人要是像羊群似地擠在一起,不久以後就會全部消滅的.
(6)當嬰兒脫離衣胞,開始呼吸的時候,就不要把他裹在比衣胞還包得緊的襁褓里了.
(7)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蠻乾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詳地生活的快樂的凡人還弱.
(8)對孩子們講體力,對成年人講道理,這才是自然的次序:對明智的人是不需要講法律的.
《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
作者:李鎮西
推薦版本: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年版
(1)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2)我們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明確,但我們的教育痕跡最好淡化,而春雨潤物的德育感染往往比慷慨陳詞的德育說教更為奏效.
(3)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4)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5)離開了對"後進學生"的關注與研究,"素質教育"不但是虛假的,而且是虛偽的.
(6)激勵"優生"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7)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學家.
(8)作為班主任,沒有比不了解自己的學生更痛苦的了.
《班主任工作漫談》
作者:魏書生
推薦版本:灕江出版社,2005年版
(1)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少.
(2)做一名教師容易,但做一名孩子們喜歡的教師卻很難.
(3)管理是班集體的骨架,班級是個小集體,管理工作尤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頭緒,集體就像一架機器健康而有序地運轉.
(4)我之所以愛教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覺得教師從事的是最富有創造性的勞動.
(5)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
(6)用學生心靈深處的能源,照亮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最節省能源的方法.
(7)在犯錯誤的學生面前,困難的不是批評,不是指責,更不是數落他的一系列錯誤,而是找出他的錯誤的對立面----長處.
(8)師生之間,有許多感情解釋不清,分辨不清究竟是誰關心了誰.
(9)不要輕易說看透了一個學生,學生不像透明玻璃裝的蒸餾水,一看就透.一看就透的情況是有的,但不多,更多的是被各式各樣的東西包裹著的人.
《成功教育》
作者:劉京海
推薦版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作為教師要能激發起學生基本的學習動機,一定要使學生在學習上有一種成功感.
(2)留學與輟學相比,主要是學習成績差引起的,但追究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大多是教育不當所導致的.
(3)在普及義務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要使所有學齡兒童少年都受到教育,即普及問題;其次,要使所有入學兒童少年都能夠不斷發展,即提高問題.
(4)教育的本職任務,教師的本質任務,就是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成功者,進而為其成為社會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質的准備.
(5)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成功的願望,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取得多方面成功.
(6)我們對於學習困難學生的主要問題的結論是學習困難學生存在著一種失敗者心態,學習內部動力機制發展水平低,即自信心差,學習積極性差.
(7)成功教育在其實踐中,成功地概括出了表現為"低,小,多,快"的操作性的教學原則,即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教學規范與體系.
(8)成功之路是教育的必由之路,成功不必非要失敗來鋪墊,它可以不斷地由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作者:(美)彼得法·聖吉
譯者:郭進隆
推薦版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1)系統思考的藝術在於能夠看清復雜而微妙的結構.事實上,以熟習系統思考作為管理修煉,其精義在於當其他人只能看到片片段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斷做出反應之際,自己已經能看清全貌,並掌握其中關鍵.
(2)系統思考的關鍵在於看出"杠桿點",亦即可引起結構重要而持久改善的點.一旦找到最佳的杠桿點,便能以小而專注的行動.創造出最大的力量.
(3)集體思維是一種過程,像是一個源源不斷的水流,想法則像是浮在水流表面,而被沖上兩岸的葉子,是那個思維過程所產生的結果.
(4)團體不斷學習的一項可靠指標,是看得到彼此想法之間的沖突.傑出團體內部的沖突,往往具備建設性.
(5)一群富才乾的學習者,未必能夠成為一個學習團體,好比一群有天分的運動員,未必能夠成就一個傑出的運動隊伍一樣.在學習型團體中,人人都在學習如何共同學習.
(6)沒有比"確信"更能扼殺開放.
(7)無法改變生存環境的無力感,或相信有某個人在某個地方遙控我們行動的相法,都會逐漸侵蝕學習的誘因;相反的,如果我們知道命運是操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就會努力不斷地學習和應變.
(8)沒有人控制,並不意謂沒有控制存在.事實上,所有健康的組織體都有控制的流程,然而,它們是分散的流程,不是集中在任何一位權威決策者手上.
(9)在學習型組織中,需要學習的是寬容,因為犯錯本身的懲罰已經足夠了.
《動機與人格》
作者:(美)馬斯洛
譯者:許金聲等
推薦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人對愛或尊重的需要和對真理的需要完全一樣,是"神聖的"
(2)興趣反映並表現了性格和人格.
(3)科學過去不是,現在不是,並且也不可能是絕對客觀的,科學不可能完全獨立於人類的價值.
(4)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
(5)挫傷不重要的慾望不會導致心理疾病後果,但挫傷根本上重要的需要卻肯定會導致這種後果.因此,任何一種心理發病理論都必須一種合理的動機理論為基礎.
(6)一個愛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滿足的成年人,在安全,歸屬以及愛的滿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獨立.
(7)任何需要的滿足,只要是真正的滿足,也就是對其基本需要而不是對其神經病需要或虛假需要的滿足,有助於決定性格的形成.
(8)健康人並不在表面上引人注目,他們不著奇裝異服,風度和行為也不異常,他們有的是內在的自由.
(9)自由選擇的局面並不一定適合於普通成年人,它只適合於未遭損害的人.
(10)人與其他所有動物的重要區別在於:人的需要,偏好和本能的殘余弱而不強,含糊而不明確,有懷疑,猶豫,沖突的餘地;它們極容易被文化,學習以及他人的愛好所窒息,進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出版: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1)如果一個正常的人沒有在任何一門學科上取得成績,如果他沒有一門自己喜愛的學科,那就說明這樣的學校是很差的.
(2)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具備的品質:求知的願望,認識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豐富.
(3)真正能夠駕馭教育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的.
(4)思想好比火星兒:一顆火星兒會點燃另一顆火星兒.
(5)學校----首先是書籍.
(6)如果學生在少年時期沒有遇到一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指導者,那他就永遠不能學會真正地思維.
(7)課上,一些東西需要講解透徹,一些東西需要有所保留不必說盡的,這是給學生思維設置的誘餌.
(8)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9)只有在少年時代就懂得了勞動的歡樂,體驗過由於能夠強制自己按預定計劃進行工作的自豪感和滿足感的人,才會珍惜和善於利用空閑的時間.
(10)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個階梯.
《和教師的談話》
作者:(前蘇聯)贊科夫
推薦版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1)如果班級里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們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里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2)教師的虛假威信只能有助於維持班級的表面紀律,使學生在形式上看來是在完成作業.從表面來看,一切順利.然而實際上對學生卻沒有發生深刻的教育影響.
(3)教師既是學生的年長的同志,同時又是他們的導師,無論對集體或者對每一個個別的學生,都時刻不要放鬆自己肩負的指導的責任----這一點正是應當做到的,雖然做來相當困難.
(4)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
(5)教師的義務是要從多方面形成學生的個性.這里是不允許"聽其自然"的,必須把每一個學生所缺少的東西填補上去.
(6)教師對學生的親密關系,表現在他既能形成集體,又能了解每一個學生.
(7)許許多多的觀察告訴我們:兒童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老師的愛的.
(8)為了在教學上取得預想的結果,單是指導學生的腦力活動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他身上樹立起掌握知識的志向,即創造學習的誘因.
(9)追求分數對於掌握知識也會發生不良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教材變成了獲取好分數的手段,知識本身對於學生並沒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經過緊張的腦力活動而獲得的東西,以及沒有和興趣結合起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喪失的.
(10)如果把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壓縮成使學生吃不飽的一份"口糧",那麼這正是學生對學習,對學校喪失興趣的原因之一.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
作者:葉瀾等
推薦版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1)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
(2)由於教師所面臨的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教師所面臨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態,教師所面向的教育內容千變萬化,因而教師成為特殊形式的藝術家.
(3)教師絕不是照亮別人卻毀滅自己的"蠟燭",而是在照亮別人的過程中也照亮自己前進道路的"火炬"----教師從職業中體驗創造性的工作所帶來的充實與幸福,獲取人生價值的永存和人格的升華.
(4)教師也不是"苦行僧",而是安貧樂道的積極進取者,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教師從職業活動中創造出知道怎樣生活和怎樣享受人生的年輕一代.
(5)教師具有了敏銳的審美感知,善於從最不顯眼最細微的小事中感受美的魅力,才能進入美的殿堂.這種敏銳的審美感知首先表現為教師對教育對象美的感知.
(6)最可怕的是教師的冷漠,麻木,僵化,教條.毫無情趣的教師不僅令學生乏味,也會導致自身的倦怠乃至生命之火的黯淡.
(7)好的教師不是以僵硬的教條去限制學生,以教師的權威去壓抑課堂,而是把課堂看成是師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構成,課堂是知識的匯集,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8)只有用創造的態度去對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義上懂得工作的意義和享受工作的歡樂.
(9)合理的,理想的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表現為師生心靈上,情感上的融洽,並不存在誰為誰的利益關系,也沒有誰主誰次的權力不均衡.這種心靈的交往可促使師生產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動效應.
(10)教育過程是教師職業生命經歷的展開,教育過程對知識的活化,教育過程中師生經驗的分享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逐漸成熟,學生的日益進步,都顯現出一種生成的美,動態的美.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
作者:肖川
推薦版本:嶽麓書社,2002年版
(1)在教育中,重要的不在於讓學生記住了什麼,重要的是我們所獲得的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和理智的啟悟.
(2)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蒙迷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
(3)完整的愛,健康的愛,理當包括這樣五個要素:了解,尊重,關懷,給予,責任.這五者是一個整體.倘若缺乏了解,愛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夠的尊重,愛就會變為支配與控制;倘若缺乏關懷和給予,愛就是空洞和蒼白的;倘若缺乏責任,愛就是輕薄的.
(4)個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才是良好教育應該追求的目標.
(5)用心呵護和極力弘揚批判性的思考力是教育情境中的靈魂.
(6)人性的教育呼喚詩意.教育中如果沒有詩意和激情就沒有召喚和啟示,就沒有美感,沒有情性的陶冶和凈化,沒有靈魂的飛升和投入生活的熱忱.
(7)廣大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8)情感教育也是對本能,對直覺,對當下的呼喚,這宛若一朵朵周而復始,次第綻開的玫瑰,在一陣陣閃爍的火紅中,我們那層睡去的心靈,將會因為它的浸潤,慢慢恢復生機和活力,直至幡然悔悟,重現本身.
(9)學校是心靈接觸最微妙的地方,教師需要用心靈去工作,最主要的是教師的精神修養,心性修養.
(10)辦學思想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一個方向問題.方向對了,路再遠,也會有抵達的那一天.
《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
作者:林崇德
推薦版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教師的成功,在於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2)一個班級的班風,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一個學校的校風是其校長人格的擴展.
(3)教學是一個智育的過程而不是"知育"的過程.
(4)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5)了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6)德育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
(7)一位中小學教師不做班主任,就不會嘗到當教師的真正滋味.
(8)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要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要依靠非智力因素.
(9)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10)教師參加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教育概論》
作者:葉瀾
推薦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
(1)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很多,發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認為是長遠起作用的手段.
(2)今日的人口狀況是制約教育發展的因素之一,而今日的教育又是影響明日的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因素之一.
(3)教育的普遍要求與地方特色的最佳結合,將會使教育在改變自然對人生存的消極影響的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
(4)要教育學生能適應各種環境,要有超越環境和創造更美好未來的追求.
(5)學校教育對受教育者發展的引導意義主要表現在幫助受教育者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上.
(6)若不研究自己作為人的本身,就不可能與他人的心靈溝通,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能對學生心靈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好教師.
(7)人在出生時已具備了由遺傳以及母體獨特環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個體的豐富的一切,而這一切對嬰兒乃至他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義.
(8)嬰兒期是個體與周圍環境建立最初聯系的一個時期.人只有具備了這種最初的適應才能生存下去.
(9)兒童在學校中的情感生活是十分值得教育者關注的問題.了解兒童的情感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兒童還不會掩飾自己的情感.
(10)生命階段的獨特決定了不同階段學校教育的獨特;生命階段的連續決定了學校教育不同階段間的連續.
《教育過程》
作者:(美)布魯納
推薦版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
(2)教師應成為知識的傳播者,榜樣和典型人物,為了做到這點,可以靈活地運用種種裝置來支持;這些裝置可以擴大經驗,闡明經驗,並使經驗含有個人意義.
(3)不願或不能表現他自己的直覺能力的教師,要他在學生中鼓勵直覺,就不大能有效.
(4)任何學科都能夠用在智育上是正確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
(5)在發展的每個階段,兒童都有他自己的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
(6)給任何特定年齡的兒童教某門學科,其任務就是按照這個年齡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去闡述那門學科的結構.
(7)一個人越是具有學科結構的觀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內容充實和時間較長的學習情節.
(8)直覺好的人可能生來有點特殊,但這些特殊情況的效果如何,則有賴於對學科的牢固知識;熟悉學科知識能使直覺有所作為.
(9)兒童的智力發展不是像時鍾裝置那樣,一連串事件相繼出現;它對環境,特別對學校環境的影響,也發出反應.
《老子》(《道德經》)
作者:老子
譯注:饒尚寬
推薦版本:中華書局,2006年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為無為,則無不治.
(5)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8)治大國,若烹小鮮.
(9)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1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1)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12)言有宗,事有君.
(1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1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美麗的教育》
作者:孫蒲遠
推薦版本: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
(1)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根,做教師就要從當班主任做起.
(2)愛學生不是一種工作方式和方法,而是師德的根本和實質.
(3)淘氣的孩子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們往往能夠做出一般"好學生"做不出來的"業績".
(4)假如你接了一個一年級新班,在幾天之內就能夠讓這些孩子喜歡上你,喜歡上學,沒有一個哭鬧著要回家的,要媽媽的,那麼這就是你的重大勝利!
(5)就是平時最細微的事情,老師也要想著自己的行為本身就是教育.
(6)有些話是我們非常容易說出口的,卻絕對不可以說出口.
(7)有時候,孩子有理也說不清,特別是低年級孩子.老師不能只從表面現象就判斷一件事情的曲直,不然就可能冤枉孩子.
(8)說孩子笨是對孩子精神上的摧殘,尤其是對學習吃力的孩子,摧殘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9)我認為老師討厭一個學生,對這個孩子,對這個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10)我認為無論哪個孩子,他的內心世界絕不會是一色的冰天雪地,總會有星星點點的火花可以捕捉,點燃這些火花,便可融化這冰雪世界,煥發起孩子的熱情.
《夢的解析》
作者:(奧地利)弗洛伊德
推薦版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1)潛意識比較喜歡和潛意識中那些不被注意,被漠視或剛被打入冷宮(受排擠)的概念攀上關系.
(2)同樣的一個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關聯將有不同的意義.
(3)夢的內容是在於願望的達成,其動機在於某種願望.
(4)夢,並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毫無疑義的,不是荒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識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產物.
(5)每一個夢,其夢的顯意均與最近的經驗有關,而其隱意均與很早以前的經驗有關.
(6)一個人永遠無法確定地說他已將整個夢完完全全地解釋出來.
(7)夢之所以會變得詼諧,多半都是由於表達意念的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所致.
(8)我相信意識的願望只有在得到潛意識中相似意願的加強後才能成功地產生夢.
《民主主義與教育》
作者:(美)杜威
推薦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社會群體每一個成員的生和死的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實,決定教育的必要性.
(2)教育和社會生活的關系,正如營養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關系一樣.
(3)教育乃是一個撫養,培養和教養的過程.
(4)我們從來不是直接地進行教育,而是間接地通過環境進行教育.
(5)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6)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和改組.
(7)智慧所學習的任何事情都是在進行有主動的興趣的活動方面發揮作用的事物.
(8)脫離深思熟慮的行動的知識是死的知識,是毀壞心智的沉重負擔.
(9)地理和歷史是擴大個人直接經驗的意義的兩大學校資源.
(10)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帕夫雷什中學》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推薦版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1)教師的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是,為未來而工作.
(2)只有當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礎之上時,它才會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
(3)學校,只有當它成為孩子過愉快而有趣的生活並努力求取知識和鑽研科學的園地時,才能成為教育的基地.
(4)促使孩子熱愛知識的首要源泉就是教師的,首先是校長的高度知識素養.
(5)教師,這是學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盞,繼而也是主要的一盞指路燈;是他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會他們尊重科學,文化和教育.
(6)教育藝術在於,不僅要使人的關系,成人的榜樣和言語以及集體里精心保持的種種傳統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
(7)兒童利已主義的根源就在感情教育的欠缺.
(8)盡可能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
(9)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
(10)在兒童周圍創造某種思想上無菌的環境的企圖,只能使孩子的心靈畸形發展.
(11)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所在.
《生命發展階梯----階梯式學習法》
作者:程鴻勛
推薦版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今天普遍存在的一個教育問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和要求的目標又多,又高,而學生自己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生成的目標很少,達到目標的階梯和辦法就更少.
(2)學習是人身體的,知識的,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社會的等方面整體生命的自我更新過程.
(3)青少年一定要學會突破,人成長的一個重要規律是努力從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而帶動全面發展,從而使人更快成長.
(4)人認識自己的優勢,把握自己的優勢,把這些優勢作用於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上,這樣的人是高水平的人,是現代化的人.
(5)一個人沒有近期目標,人不勤快;沒有中期目標,人不精神;沒有長遠目標,人無氣勢.
(6)懂學,會學,愛學都是學會學習的重要方面,但核心是會學,是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7)基礎教育要解決的首要任務,就是給學生打好會學習這樣一項奠基性工程.
(8)終身學習把階段性學習擴展到人的終身學習,把單純的學校學習擴展到人存在的所有部門的學習,把少數學生的學習擴展到所有的人學習,把被動的學習發展到主動的學習.
(9)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從生活的實際出發,從學習的細節開始,形成自動的行為方式,為終身的發展,為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10)教育者的激發要轉換和落實在學習者的自我激發上.
《詩人哲學家》
主編:周國平
推薦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沒有哲學的眼光和深度,一個詩人只能是吟花詠月,顧影自憐的淺薄文人.沒有詩的激情和靈性,一個哲學家只能是從事邏輯推理的思維機器.
(2)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
(3)哲學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對智慧的愛.
(4)詩是憂傷的,但寫詩卻是快樂的,哪怕寫的是憂傷的詩.----周國平
(5)若沒有一點兒"狂妄"和"放肆",一個人可以是種種別的意義上的什麼人,卻唯獨不可以是獨辟蹊徑的哲人.----劉東
(6)哲學家一生的活動就是他的思想.----王慶節
(7)人生誠然充滿痛苦,然而,痛苦磨練了意志,激發了生機,解放了心靈.沒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周國平
(8)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於是,存在進入了時間,或者說,存在乾脆就擺脫不了時間.----王慶節
(9)荒謬的人與荒謬對衡共在,荒謬使他失去了未來的希望和永久的自由,但這恰恰表明他更具有隨意支配行動的自由.----杜小真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
作者:(英)斯賓塞
推薦版本:海峽文
㈡ 關於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筆記
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書以後回,給我留下答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說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
㈢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筆記
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書以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說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培根也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從這些名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說:「教育的靈魂,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㈣ 求一篇關於教育的讀書筆記(+摘抄)3000字左右!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時間過得飛快,很快一個學期的課程就結束了,寒假來臨了。在寒假裡,我讀了老師給我推薦的好書。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百多年前,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創作的。
這本書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每月例話」裡面的《馬里奧的微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記述了一個十二三歲的義大利少年馬里奧乘上了一艘開往馬爾他島的巨輪。在船上,馬里奧結識了一個好同伴,這個女孩子跟馬里奧年齡差不多,只不過個子比馬里奧高了一點兒。經過聊天,馬里奧知道,原來這個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樣都失去了父母,是來投奔親人的。深夜,可怕的風暴來了,甲板的東西都被捲走了,船底也經受不住風暴,破了,水洶涌的灌了進來,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們都驚慌失措,跑到甲板上號啕大哭起來。
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備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經坐滿了人。只夠再容納一個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馬里奧都十分想下去。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眼看小艇離船越來越遠,馬里奧把機會讓給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將沉沒,但馬里奧面對死亡反而從容鎮定,十分開心。
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十分感動,我想我們大家都應該學習少年馬里奧,學習馬里奧舍己為人甘犧牲,面對危險十分鎮定,十分堅強的品質。
《愛的教育》雖然每篇的篇幅不長,但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愛」,一個多麼閃亮,多麼令人鍾愛的字眼。人們追求愛,也希望能擁有愛,愛能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美好。我們要完全的擁有它,就必須去充實它,讓我們攜手,共創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愛。這本書里也正是想表達這一點。
在這本書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賣炭者與紳士》還有《義快的行為》這兩節,第一節寫了一個父親對他兒子諾琵斯的愛,諾琵斯罵培諦的父親是個「叫花子」,諾琵斯的父親知道後,非要諾琵斯向培諦和他父親道歉,雖然培諦的父親一再拒絕,可諾琵斯的父親還是堅持要讓諾琵斯道歉,從這里可以知道,諾琵斯的父親是一個多麼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愛來熏陶他的兒子,讓他的兒子也變成一個關心別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節寫的是一個墨盒砸到老師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後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沒想到扔到了剛從門外進來的老師,最後卡隆要幫他頂罪,但老師知道不是他,讓肇事者站起來,並沒給他處罰,聽他講完事實後把那些人抓了起來,但卡隆跟老師說了些話,老師就不處罰他們了。這里就表現了卡隆他關心他人的一種高尚的精神,並且得饒人過且饒人,這是難得的一種為人處事。
讀到這里,我想在這個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社會上,使同學之間自私自利、以我為主、嫉妒打擊、怕得罪人、惡意競爭等不良作風日益生成,那種關愛他人的精神已經漸漸淡漠,在社會加強精神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校家庭上學習這關愛他人,讓自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愛心來熏陶別人,讓愛在人們心中永駐。
行嗎?~`
㈤ 教師《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筆記3篇
你好
最好的教育?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人特別想知道、想解決的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特別對於家長、老師,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他們成才,少走彎路。最近,讀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細細品讀,受益頗多。
這本書全書分為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質是學做人、誠實、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責任心、積極心態、堅強、樂觀、耐心、謙虛、獨立、勇氣、幽默、感恩、勤儉節約、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學習篇包括:方法、習慣、自學能力、興趣、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新力、探究力、勤奮、問題意識、活學活用、合理安排時間、整體規劃、休閑;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標、使命感、有計劃、毅力、挫折、面對失敗、行動、自我激勵、做喜歡做的事情、勞動、選擇、踏實、自我保護;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裡需求、知足、真誠、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寬容、愛心、傾聽、語言表述、友誼、距離、合作意識、孝、師恩難忘、處理沖突和分享快樂。其中每一篇的第一個教育細節都是這一部分的總論,即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個分別的總論。然後各篇的分論點各自獨立成篇。
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呢?關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多名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觀點,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巴克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
有人說最好的教育是最事宜孩子特點的教育,有人說最好的教育是創造力加考試分數並重的教育……其實,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
「無為」教育,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無為」教育,讓學生理解了什麼是尊重,什麼是平等,體驗到了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真愛之心。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靈魂凈化了,成績提高了。
那麼「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做些什麼呢?需要教師親身垂範,它是無言的、最有效的身教;「無為」教育,需要我們用心傾聽,傾聽體現這寬容、尊重與理解,更有利於在傾聽中因勢利導;「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智慧激勵,智慧吉利源於尊重、源於信任,也往往最能促使受教育的心靈震撼;「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室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在親歷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獲得認識的飛躍、精神的升華;「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
教育很廣闊,它不等同於單純的學習,而是包含了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大部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就是詳細地從這4個方面來闡述了教育。
它
㈥ 求關於教育方面書籍的讀書筆記!
《愛彌兒》讀書筆記
一、本書概況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裡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朴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裡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裡;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凶,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55頁】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裡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㈦ 求小學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sffas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