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教師的級別是怎麼劃分的分別有哪些條件民辦學校能不能評
初中教師職稱一般有中教三級、二級、一級、高級(高級職稱、副教授級)、特級(一種榮譽)。民辦學校也能評定職稱。
中小學教師水平評價基本標准條件:
一、擁護黨的領導,胸懷祖國,熱愛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牢固樹立愛與責任的意識,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二、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及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在教育教學一線任教,切實履行教師崗位職責和義務。
三、身心健康。所謂身心健康就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關系的維持,即不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獲得和確保,還要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服務的能力。教師心理健康就是教師必對自我持肯定的態度,能自我認知,明確認識自己的潛能、長處和缺點,並發展自我;認知系統和環境適應系統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發展上與人際和諧方面均能兼顧;在本能、自我與超越自我之間能平衡發展,且能面對問題,積極調試,而不依賴消極的心理防衛。它的標准有: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正確地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獨創性;在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實地感受情緒並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准高於普通人的標准,這是由教師的職業特點所決定的。
四、中小學教師評聘各級別職稱(職務),除必須達到上述標准條件,還應分別具備以下標准條件:
(一)正高級教師。
1.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為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發揮了指導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輔導員等工作任務,教書育人成果突出;
2.深入系統地掌握所教學科課程體系和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業績卓著,教學藝術精湛,形成獨到的教學風格;
3.具有主持和指導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創造性成果,並廣泛運用於教學實踐,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了示範和引領作用;
4.在指導、培養一級、二級、三級教師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在本教學領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認的教育教學專家;
5.一般應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並在高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
(二)高級教師。
1.根據所教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思想實際,能有效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比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輔導員等工作,教書育人成果比較突出;
2.具有所教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業績顯著,形成一定的教學特色;
3.具有指導與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在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果,在素質教育創新實踐中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
4.勝任教育教學帶頭人工作,在指導、培養二級、三級教師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
5.具備博士學位,並在一級教師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備碩士學位、學士學位、大學本科畢業學歷,並在一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或者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學歷,並在小學、初中一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城鎮中小學教師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學校或農村學校任教經歷。
(三)一級教師。
1.具有正確教育學生的能力,能根據所教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思想實際,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比較豐富的班主任、輔導員工作經驗,並較好地完成任務;
2.對所教學科具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獨立掌握所教學科的課程標准、教材、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學經驗比較豐富,有較好的專業知識技能,並結合教學開展課外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學效果好;
3.具有一定的組織和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並承擔一定的教學研究任務,在素質教育創新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經驗;
4.在培養、指導三級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做出一定成績;
5.具備博士學位;或者具備碩士學位,並在二級教師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備學士學位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並在二級教師崗位任教4年以上;或者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學歷,並在小學、初中二級教師崗位任教4年以上;或者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學歷,並在小學二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
(四)二級教師。
1.比較熟練地掌握教育學生的原則和方法,能夠勝任班主任、輔導員工作,教育效果較好;
2.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所教學科必備的專業知識,能夠獨立掌握所教學科的教學大綱、教材、正確傳授知識和技能,教學效果較好;
3.掌握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創新實踐;
4.具備碩士學位;或者具備學士學位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見習期1年期滿並考核合格;或者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學歷,並在小學、初中三級教師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學歷,並在小學三級教師崗位任教3年以上。
(五)三級教師。
1.基本掌握教育學生的原則和方法,能夠正確教育和引導學生;
2.具有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基礎知識,基本掌握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材教法,能夠完成所教學科的教學工作;
3.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學歷,並在小學、初中教育教學崗位見習1年期滿並考核合格;或者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學歷,並在小學教育教學崗位見習1年期滿並考核合格。
B. "初中階段教育教學知識"包括那些
初三教研活動
本學期工作計劃
一、常規工作:理論學習、教材輔導、研究課、教材編寫、視導聽課。(研究課可以參加基本功競賽)
二、三個一活動(每位年輕教師上交一節錄像課,一節課堂教學設計,一篇論文。本項工作由各學科自己組織,自己設獎,蓋教研考試中心章)
課堂教學設計格式
1.指導思想與理論根據。(參考高中技術課程標准——通用技術部分;有關整合的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
3.教學方式及手段說明。
4.技術准備。
5.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6.教學流程圖。
7.教學過程(文字、表格都可以)
8.教學效果評價設計(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法)
三、12月份區教委組織全區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方式」觀摩活動,各學科從基教研中心提出的六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體驗學習、講授法教學、學科德育滲透)中任選兩種方式的課在觀摩活動中展示。
四、區教委組織「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基本功競賽
1. 11月各校按比例上報參賽教師名單。
2. 各校被推薦教師在網上答題(考題內容有教育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知識兩方面。如:《新課程下專題課例研究》《新課程標准》)
3. 被選拔教師上交課例、課件
4. 12月組織使用課件的教學展示活動。
幾種學習方式介紹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1、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的技術,它覆蓋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感測技術而成為一門綜合技術和方法體系。在中小學教育實踐活動中,一般指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義是結合、融合、集成、成為一體、一體化等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習整合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與學方式。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形式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也是目前大多數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處於的層次。
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選擇其中合適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講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清楚的說明講解的結構,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還可以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
教學設計可按以下步驟
①按照傳統方式,先准備教案;
②根據教案內容的層次,設置使用Word、PowerPoint的課件頁面。
③製作課件,保存備用
這種授課方式和傳統方式比較,已經有了明顯不同,它將信息技術手段用於課堂教學。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不僅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而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功能
(2)信息技術提供資源
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學生或在自己學校內部網站或到Internet去搜集素材。搜集的內容可能是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也可能是自己學習需要的各種信息。搜集的時間可以是課上,也可以是課下。
教學設計可按以下步驟
①先熟悉教材內容,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按照傳統方式准備好教案;
②根據教學設計確定教學需要的相關信息。
③上網查詢相關的信息資料(文字、數據、圖片等),並將有關內容下載下來;經過比較、篩選,確定需要補充的內容。
④將所需的資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夾下或做成內部網站,或把能找到相關信息的網址、搜索引擎等紀錄,備用。
這個階段的顯著優點是: 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學生可以在有效的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
(3)區域網絡教學
在網路技術環境下,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把課程內容製成網頁,形成非線性、網狀結構的分布式的課程學習資源,從而把含有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表徵方式的媒體信息以及不同學習特徵(如教材、習題、參考材料、演示實驗等)的課程資源融合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
上課時,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學習的順序,學習時間,師生還可以通過網上的BBS、E-mail、聊天室等多種途徑進行交流學習。這種基於網路環境下所實現的網路教學,體現了教學信息大、交互性強、實時性和非實時性並存綜合性強等特點。(如:以下教學設計)
第三章:室內照明電路的安裝 § 4 熔斷器及其安裝
一、教材分析
「室內照明電路的安裝」一章教材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實踐,突出實用,與初中物理「家庭電路的組成」一節互為補充。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四部分:1、熔斷器的種類和作用;2、熔絲的規格和選用;3、常見熔斷器的安裝;4、熔絲的更換和注意事項。教學內容的安排環環相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事物的發展規律。
教學內容中,熔絲的選用過程需要進行簡單的計算,與物理中電功率的計算聯系緊密,教學中不必過多強調;熔斷器的接線樁是「針孔式」和「螺絲壓接式」,具體接線要求已在第一節導線的連接中講過,不必過細講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應為熔斷器的安裝過程。
二、指導思想及理論根據
本節課的教學力圖體現國家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的:「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式教學、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精神;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目標。
三、教學形式:
本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採取小組合作式學習形式(4 ~ 6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的組成以自願為前提、以能力的異質為基礎,由教師決定。
本節課的學習形式採取網路主題探究式學習和實驗體驗式學習相結合的形式。
四、教學用具:
電腦(網路連接完好) 教師機1台;學生機8台。螺絲刀 8個;剝線鉗 8個;偏口鉗 8個。
瓷插保險盒 8個;閘刀開關 8個;導線(獨股銅導線);不同規格的熔絲;實驗線路板
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熔斷器(保險盒)在家庭電路中的作用。
2. 了解生活中常見熔斷器的種類。
3. 了解常見熔絲的規格。
4. 會正確安裝熔斷器。
5. 會正確選擇和更換熔絲。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網路調查,了解常見熔斷器種類和熔絲的規格。
2. 通過實踐操作,初步掌握熔斷器的安裝方法和相關技能。
情感與態度:
1.通過熔斷器在家庭電路中作用的教學,培養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2.通過安裝熔斷器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態度。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為:熔斷器的安裝;熔絲的選用。
本節教學難點為:熔斷器的安裝;聯系實際正確選用熔絲。
七、教學過程:
教學網頁的設計與說明
4.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1) 防止形式主義,堅持效益原則(將教學提綱做成幻燈片,講一個問題出一個題目;將課本內容輸入計算機,讓學生進行網路學習;放著現成的教學模型不用,而是掃進電腦,讓學生自己觀察,都是形式主義,為用而用)
(2) 防止維技術傾向,堅持適度性原則(教師用一台電腦接大屏幕,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場效應,教學效果很好。就不需要一人一機。)
(3) 發揮創造性,倡導教與學的多樣化(讓學生分組在課下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製成幻燈片,然後在課堂上展示,這種方式有它的可用性。但經常這樣做,科科這樣做,就會產生一些問題,如時間,設備)
二、探究式學習
1. 探究:通過仔細的考察,來了解某一事物。
2. 探究式學習: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
3. 探究學習的一般過程
(1)確定要探究的問題(探究什麼)
(2)設計出探究方案 (怎樣探究) (3)實施探究,按照探究方案的要求進行實驗、調查、訪問,對實驗產生的現象進行詳細的記錄,對得到的數據進行歸類整理。
(4)探索研究:將收集到的與探究問題有關的證據資料,進行分析討論、綜合研究,得出結論。
(5)評價交流,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驗證、修正自己的解釋,或改進自己的作品。
4.完全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
(1)實驗探究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進行試驗——收集證據——結釋結論——交流評價
(2)調查論證型:提出問題——形成設想——制定計劃——查閱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5.融合傳統教法改良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教案格式)
基本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發問題 創設情景 感知學習
目標定向 啟發引導 分析假設
深入探究 點撥調控 驗證交流
形成新知 歸納評價 總結反思
拓展新知 示範指導 應用發展
6.探究式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1) 探究式學習不是先從教師那裡直接獲得結論,再通過實驗加以驗證。而是通過自己在各式各樣的探究活動中親自得出結論,使學生能參與並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
(2) 探究的問題,不能是深不可測的,而必須能夠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從可靠的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來解決的。(象探究今後一百年全球氣候將會如何變化這樣的問題是不合適的)
(3)有些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時會感到不知所措,容易產生無效學習,因此教師應加強指導。
三、體驗式學習
1. 體驗:體驗是青少年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心理活動,他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體驗還泛指親身經歷。從親身經歷中體會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
2. 體驗式學習:泛指學習者親身介入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方法。
(在美國,當消費者走進「雨林咖啡廳」,首先聽到滋滋的聲音,然後會看到迷霧從岩石中升 起,皮膚就會感覺到霧的柔軟、冰涼,最後消費者可以聞到熱帶的氣息,嘗到鮮味,內心被 打動。「雨林咖啡廳」是連續使用五種感官刺激的成功例子。體驗所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 容易成功,愈令人難忘。)
3. 體驗式學習的基本特徵
(1) 活動性:體驗式學習以學習者參與實踐活動為基礎,活動是體驗的載體。不同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會帶給學習者不同的心理體驗。
(2) 自主性:體驗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連,體驗具有直接性和自我性。他人無法代替。
(3) 生成性:體驗是一種親歷,是經驗的積累過程。作為學習者,如果沒有體驗,感知也不會深刻更無法內化。
(4) 綜合性:體驗學習目標不總是情感性的,還有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結果、學習中的人際環境、學習價值等的體驗,乃至對社會,對人生,都是體驗的內容與對象
4.勞技課中的體驗
因勞動技術課的實踐性及重視技術設計的特點,使大多數課堂教學都有體驗式學習的特點。如:栽培及管理植物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樂趣。製作作品時可以親身體驗技術實踐中心、眼、手之間暢達自如的互動和諧,真實感受樸素清新的工藝與材料交織出的創造美的愉悅。在欣賞作品時可以感悟到設計作品的方法。在設計安裝電路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學會技術的成就感。
四、合作學習
1.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2.合作學習的實施過程
(1)分組:一般來講,小組由4—6人組成。目前,大多數學校採取的是異質分組的辦法(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不盡相同)。
(2)分工: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被賦予特定的職責。如「主持人」要掌 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記錄員」要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檢查員」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都完成了學習任務……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
(3)制定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
(4)合作學習:組內成員自學,在「主持人」的協調下,學生依次發表意見。若經過爭論後大家的意見仍不統一,則由「記錄員」記錄下來,待小組匯報時提交全班討論。教師指導:教師深入到學習小組中,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注意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5)激勵性評價: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小組合作表現」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它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個人對集體學習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交待給學生,並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如:以下實例)
設計並製作台燈
某班的同學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調查,經過全班的討論,決定每個小組設計並製作一個學慣用的台燈。設計要求是大小適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穩定性好、成本不要太高,並規定兩周內完成。
第一小組的同學參觀了商店中陳列的各種成品台燈,在圖書館中查閱了台燈式樣流行趨勢的圖片,了解了製作台燈可能要用到的各種材料。然後,他們設計了幾個方案,並進行了反復比較,最後選中了一盞可調光的台燈的設計方案。
小組進行了分工。鮑小龍和黃玉負責電路部分,他們畫出了電路圖,收集了燈泡、燈頭、變阻器、電線、開關等電路元件,並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雖然可以調節光的強度,但使用時間一長,變阻器就會發熱,容易斷路。在老師的啟發下,他們學習了可控硅的知識,用可控硅代替了變阻器,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王芳芳和張明製作燈罩,他們根據草圖中的尺寸先用鐵絲做成架子,再把帶有圖案的塑料布固定在架子上,做成一個漂亮的燈罩。其餘同學的任務是製作台燈座,他們選擇的材料是木頭。他們先畫出了加工圖樣,利用鋸、鑽等木工工具加工成形,再打磨、黏接、油漆。各部分都完成後,大家一起進行組裝,並作了測試。結果表明:一切正常,達到設計要求。為了讓台燈更漂亮,有的同學還在燈座上添加了一些小裝飾品。
第二小組做的是日光台燈,他們用竹筒製作燈座。做完測試後發現,由於日光燈管比較長,竹筒較輕,台燈穩定性不好。為解決此問題,他們又在燈座上加了配重來保持台燈的平衡。
兩周後,全班召開總結會。每個小組匯報了自己小組的設計總結報告,並展示了成果。各小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台燈可以遙控,有的台燈具有多種功能(如帶有溫度計或小鍾表),有的利用了廢舊材料來製作燈座。
大家決定為學校辦一個燈展,除展示自己的作品外,還展示了收集到的各種關於照明發展史和台燈式樣的資料,有照片、剪報、錄像等。燈展還進行了安全用電、節約用電和保護視力的宣傳。
五、講授法教學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它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方法;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說,則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方法。
1. 講授法存在的必然性
「只要有課堂教學存在,講授法就不能廢止。」可以這樣說,其他一切教學方法,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的介入,都離不開教師的「講」。
學生的自學能力受原有知識的制約,當他們對所學知識知之甚少時,單靠其自學,單靠教師啟發,單靠課堂討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必須有教師的「講」作引導。學生自學能力再強,知識面也還是有限的,有些內容離開了教師的「講」,學生就難以理解。學生的思維雖然活躍,但缺乏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教師的「講」可以擴展學生思維廣度,延伸學生思維的深度。 「講」有內容和形式之分,即「講什麼」和「怎麼講」。教學中,學生已經明白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學生不明白的,教師要講透。講授只有突出重點,攻破 難點,澄清疑點,指明知識的聯系點,才能使學生內化基本知識,並用來自求新知。
2、講授法教學的原則
(1) 啟發性原則:教師講課時,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邊聽講、邊思考、邊記憶
(2) 直觀性原則:教師要根據所教內容,利用直觀的教具、實物、圖片等手段,增加學生的感知效率,達到學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的目的。
(3) 感染性:在傳遞知識和文化信息的同時,觸動學生的真實感情。
高中技術課程標准——通用技術部分
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屬於通識教育范疇,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通用技術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為每一個學生拓展技術教育學習經歷、行使受教育權利提供機會和條件。要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在興趣、生活經歷、地域特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及其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
通用技術課程應當避免機械的、單一的技能訓練,強調學習中學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領悟三者之間的統一,注重在拓展學生技術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共通能力的發展。
(二)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學生正處於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想像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在學習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想像、懷疑和批判,要營造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應充分利用通用技術課程的內容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應通過技術設計、技術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敢於創新、善於創造的精神和勇氣,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和有效的開發,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立足科學、技術、社會的視野,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
當代社會,技術與科學、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通用技術課程應當通過具體的技術實踐使學生理解技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以及兩者對社會發展、人類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義上的重要作用,從而深化學生的認識,開拓學生的視野。與此同時,應注意將技術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術課程的教學之中,使其滋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四)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
技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通用技術課程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課程內容,在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通用性的同時,注重它的先進性;應注意從學生現實生活所接觸的技術內容向現代技術和高新技術延伸,使學生有機會了解現代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技術發展的嶄新成果和未來走向;應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有機會接觸到所能理解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技術信息,從而領略到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文化意義,增強對當代先進技術及其文化的理解。
(五)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應是主動建構知識、不斷拓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更是學生的親密朋友。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術學習特點,指導學生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網路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課程目標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立足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以基礎的、寬泛的、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技術內容為載體,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拓展技術學習的視野,學會或掌握一些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技術及其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探究、運用技術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終身進行技術學習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對技術的興趣和學習願望,具有正確的技術觀和較強的技術創新意識;養成積極、負責、安全地使用技術的行為習慣,發展初步的技術能力和一定的職業規劃能力,為迎接未來社會挑戰、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在實現以上目標的同時,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並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目標上的獨特追求:技術的理解、使用、改進及決策能力;意念的表達與理念轉化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識的整合、應用及物化能力;創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的能力;技術文化的理解、評價及選擇能力。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技術的性質,了解技術的發展歷史和一些最新的技術成果以及技術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能正確認識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及社會產生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具有正確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術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術設計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技術設計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對技術設計的過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較全面的評價。
3.能從技術設計的角度理解結構、系統、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簡單的結構設計、系統設計、流程設計、控制設計的基本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內在聯系和廣泛應用。
4.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應用,能繪制和識讀一些簡單的技術圖樣,會使用幾種常用的規范的技術語言進行交流。
5.熟悉一些常見材料的屬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材料和工具,能根據設計方案製作產品或模型。
6.具有初步的技術試驗的操作技能,能進行基本的技術測試和技術指標測量,會寫簡單的技術測試和技術試驗報告。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人們的需求和願望確認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並形成設計方案的過程,初步學會從技術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多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的能力。
2.經歷技術方案的實現或轉化為產品的過程,初步學會模型或產品的製作、裝配、調試的方法。體驗意念具體化和方案物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創造性,發展動手實踐能力。
3.經歷技術設計中交流與評價的過程,初步學會一些技術交流的方法,發展技術的表達和評價能力。
4.經歷觀察、設想、安裝、測試、調試、測量等簡單的技術試驗過程,學會簡單的技術試驗方法,理解技術試驗在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術試驗能力。
5.經歷將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知識應用於技術實踐的過程,初步掌握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創新精神和理論運用於實踐的能力。
6.經歷典型的技術設計、製作和評價的活動過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術學習方法和技術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參與技術活動的能力和使用技術及其產品的能力,發展技術的決策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慾望,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與神奇,關注技術的新發展,具有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
2.熟悉從事技術活動必須具備的品質,能夠安全而又負責任地參加技術活動,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態度,養成嚴謹、守信、負責、勤儉、進取等良好品質。
3.體驗技術問題解決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培養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意志,感受解決技術難題和獲得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喜悅。
4.認識技術的創造性特徵,形成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培養富於想像、善於批判、敢於表現個性、勇於創新的個性品質。
5.理解技術的文化特性和藝術特性,具有認識技術問題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以及一定的對技術文化的理解和選擇能力。
6.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勞動觀念,具有敬業意識與創業意識,形
C. 怎樣提高初中教育教學質量
提升教育質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恆主題,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人民滿意教育的內涵具有現實性和指向性,即社會和家長對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期望,而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程度就是最根本的教育質量,也是素質教育的價值追求。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對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育的質量就是教師的質量。
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永恆主題。教育質量已成為學校競爭力的核心表現,質量高,則學校興;質量差,生源就難以保障,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出現危機。我們說辦人民滿意教育,質量不好,人民肯定不會滿意,樹立教育新形象,首先是在質量上樹形象,一個沒有質量的教育肯定不是好的教育,一個沒有質量的學校肯定不是一所好學校。
教學質量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對全體學生負責,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看到好、中、差各類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同時提高教學質量,不僅限於教學結果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學全過程的各項工作和各個環節的質量。要扭轉那種只以「升學率」和學生的考試成績論成敗的片面質量觀,實現素質教育的真正回歸,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和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我們認為,素質教育也好、課程改革也好,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二、培養優質的教師隊伍是搞好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 何謂優質的教師隊伍呢?就是教師們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有熟練的教學能力,有積極進取、不斷探索的恆心,有無私奉獻、團結奮斗的精神。這樣的隊伍才能教出好學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式各樣的知識充滿了我們生活的整個空間,學生也不知不覺的在社會生活中吸收了許多知識,增長了許多能力。教師要教好學生,自己的知識必然更加豐富、廣闊。受環境的影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性格多樣化,逆反心理增強,小大人思想嚴重,給教師教學帶來了更深層次的考驗。要能駕馭課堂、更好的開展自己的教學,必須具備熟練的教學能力。
教育教學不是一個教師能完成的,需要所有教師的團結努力,成績的取得是團體共同奮斗的結果。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創新。教師的奉獻精神,決定著教師的收獲。所有教師齊心協力的奉獻,是創造一個學校優異的教育教學成果前提。鼓勵教師繼續深造,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增長文化知識,不斷開拓視野。抓好校本培訓,結合本校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探索適用性強的教育教學方法,以此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在學生身上如何體現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從事的是基礎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還要關注學生的行為能力培養,讓每一名學生得到發展,讓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得到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
(一)面向全體學生抓教育教學質量。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發展性教育。每一位學生不求一樣的發展,但都要發展;每一位學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學生不一定達到相同的規格,但都要合格。要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話紮根在我們的思想上,落實在點點滴滴的行動上。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教育普及與教育提高的關系,目前我市初中、職教系列學生流失率偏高,有的學校年輟學率達10-20%。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厭學,這值得我們學校和教師反思,學生沒有了,還談什麼教育質量?我們在教學中要著眼於大多數,面向全體。只面向少數尖子,尖子不僅多不起來,反而會越來越少;面向多數,尖子自然會越來越多。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抓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的教育質量觀倡導面向全體學生,追求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在全面的教育質量觀的引導下,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抓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教學本身具有長效性特點,基礎教育更是為未來打基礎的教育,它的成效不可能立竿見影。這就要求我們從長遠的、終身的立場去培養學生。因此,考察教育教學質量就更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們要著眼未來,要從人的可持續發展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既要著眼於傳授和訓練學科知識和技能,又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要切實轉變教學質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得以體現。
(一)以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為價值取向。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型,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身心素質得到提高和加強。
(二)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為第一追求。學習力是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和學習毅力的綜合。在教育過程中,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行為習慣的養成的根本因素是想不想學、會不會學、能不能排除困難堅持學。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就是解決「為什麼而學」和「想不想學」的問題;革新教法、學法,就是解決「會不會學」的問題;培養健康的態度、情感和正確的價值
觀,就是解決「能不能堅持學」的問題。我們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生圍繞理想信念逐漸成為自覺學習、科學學習和頑強有效學習的學習者。要學習就會有負擔,尤其是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負擔必然逐步加重。但是,所謂「負擔」輕重是相對於個體的承受力大小而言的。隨著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其承載負荷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這樣,學生就能進入主動、生動、能動學習的積極狀態。
(三)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中心環節。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在教學活動中「精心設計、用心打造、傾心培育」。教育投入時間有兩種,一種是實際教育時間;一種是有效教育時間。我們要回歸到課堂主陣地上,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學時間,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通過增加有效教育時間,減少實際教育時間。從而達到時間少,負擔輕的高效率、高質量之路。
(四)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為重要支撐。教育質量是教師「教」的質量與學生「學」的質量的結合。沒有教師「教」的質量,教育質量很難得到保證。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教」的質量實際上就是「教書育人」的質量,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教師既要「言傳」又要「身教」。可想而知,我們的教師肩負的責任是多麼重大。因此,我們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教師管理機制、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完善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努力培養一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良好職業道德和堅實業務基礎的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五)以落實常規管理為主要抓手。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益。教育教學管理的關鍵是常規管理,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加大檢查和督導力度,經常性地對學校各個科室和老師們的常規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檢查結果要及時反饋和通報,使常規管理的每個環節不留空白,不留縫隙。
教育教學質量應當最終落實到人才培養質量上,只有培養出高質量人才的教學,才是真正高質量的教學。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事業,其本義是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幸福。我們的教育質量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就業率,更是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我們的教育質量不僅僅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更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我們的教育質量不僅僅是今天培養的合格學生,更是未來國民的素質和城市精神的全面提升。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只有堅持用全面的質量觀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只有切實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才能促進我校教育教學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
http://wenku..com/link?url=
D. 教育部關於中小學教職工工作量的規定
教師工作量制度是指高等學校安排並要求教師每年完成規定的工作量的一種教師管理制度。1955 年,中國高等教育部公布《高等學校教師工作日和教學工作量試行辦法》,規定各級職務教師的全年工作量定額。
1981 年,教育部發出《關於試行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制度的通知》,頒布《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和《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超額酬金暫行規定》。規定教師工作量包括;教學工作量(含教學法研究工作量)、科學研究工作量、實驗室建設工作量等。教師全年工作量按每天 8 小時,每周 5 天及每年校歷周數計算。
1985 年教育部《關於當前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問題的意見》提出:改革上述試行辦法,由各高等學校參照該辦法自行決定教師工作量的計算辦法及其定額,教育部不作統一規定。其他國家多無統一標准。有的由學校自訂標准;有的由學校在聘約中與教師個別約定;有的無成文規定,學校按一般慣例安排。
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科學衡量中小學教師工作業績,促進學校管理和績效考核的規范化,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編辦、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關於山西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及實施意見的通知》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方案的相關規定,結合我省中小學實際,現就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參考標准試行如下:
1、小學:語文、數學每周14-16節,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體育每周16-18節,其他學科每周18-20節。
2、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每周10-12節,思想與品德、歷史、地理每周12-14節,其他學科每周14-16節。
3、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初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按照教育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執行,即:「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准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
網路-教師工作量制度
網路-山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量參考標准(試行)
E.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5)初中教育教學工作考評辦法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F. 怎樣有效開展初中教育教學管理工作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教學質量是其生命線,
創新是其動力.只有強化學校教學過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才能在今後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發展和提檔.
為此,我們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務必盡早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務必加強過程管理,力爭通過一年的合力攻堅,全面提高
教學質量,達到既定目標,
再創輝煌.
一、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創設和諧氛圍
學校的組織領導機構是實施學校管理的決策者、管理者,一支團結協作、廉潔自律的領導機構,有利於凝聚廣大教職工,有利於協調在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二、完善制度保障,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
學校要制定完善各種管理制度,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應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地方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制度.如備、教、輔、批、考、評、獎等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制度,這些制度不僅使教學工作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還能使教學質量有機的滲透到各學科所有教學環節之中,體現於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之中.這些制度將整理匯編發至每位教師手中,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於教師主動、自覺的將教學質量扎扎實實落到各自教學活動中去.以制度管人,實行民主管理,可增強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提出合理性建議,對學校領導和辦學行為實行民主監督.
三、關注常態教研,提升教師素質
為了有效實施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切合學校實際,實施「集體備課」制度.培訓、學習、管理,分年級、分學科進行集體備課,確定備課組長,由備課組長負責再組織學習,選定備課題目,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制訂出切實有效的實施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堅決克服集體備課中的「兩個誤區」(假備課和淺備課);建立「三種機制」(①明確目標,依章行事②現場研討,行政督導③跟蹤研究,層層打造);強化集體備課中的「六個流程」(①個人研讀,形成初案②集體研討,形成預案③個人品讀形成個案④做課聽課,教學實踐⑤集體評議,總結經驗⑥個人反思,形成理念);搞好「四個結合」(集體備課與日常備課相結合、文本教案與電子教案相結合、集體備課與業務培訓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