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讓美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教學

讓美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27 03:48:08

① 如何把音樂巧妙的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

怎樣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內互交流思想的漢容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當代語文課程倡導的是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

② 怎樣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

怎樣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當代語文課程倡導的是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而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門可聽的藝術,優美的文字,動聽的音樂,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美的享受,可以激發人們無窮的想像。因此,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語文就如同一位溫文爾雅的男士,音樂則如同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士,兩者的聯姻,勢必會使語文課堂變成快樂的場所,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知識。
一.語文課堂教學引入音樂的根據
1.理論根據
詩歌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之一。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在我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禮記.樂記》有雲:「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毛詩序》有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從這些地方可以發現,早在古代的時候,音樂與語言文學就是同出一源的,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從古至今,有許多的詩詞都是可以和樂而唱的,只不過由於年代久遠,那些樂譜已經散失掉了。但是,音樂與語言文學的緊密關系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是可行的。
2.現實根據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影音課堂逐步普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中職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語文教師應當努力掌握並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教學設備,切實提高教學實效。密切聯系現實社會生活和地方產業,注意開發和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這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與音樂巧妙結合的舞台和契機。同時,通過長期觀察,我發現音樂已經成為學生休閑、娛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是當代學生的自我宣言。他們在記憶歌詞方面所表現出來的非凡才能更是讓我們嘆為觀止。我們正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讓他們在藝術的氛圍里獲得語文能力。
二.語文課堂教學引入音樂的具體做法
1.歌曲導入,創設情境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 「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而用音樂導入課文,就可以起到渲染氣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到課文學習中。
比如,教學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可先讓學生傾聽劉天華的二胡曲《閑居吟》。樂曲以舒緩、悠閑的節奏、優美如歌的旋律,描述那閑庭信步、吟詩作賦的閑居生活。這首曲子和陶淵明所要表現的安祥寧靜、悠然自得的心境一致,很容易把學生帶入詩歌要展現的意境中去。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先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讓學生在深沉、渾厚的音符中,感受到驚心動魄的戰爭氛圍。
2.配樂朗誦,詩情畫意
音樂是通過節奏、旋律、速度等手段來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表演藝術。而漢語講究平仄,也是極富音樂感和節奏感的。因此配樂朗誦,課堂上就會充滿美感,使課文內容的立體感增強,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中去,與作者一同潸然淚下,或喜笑顏開。這時,再通過分析讓學生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就簡單的多。
比如教學《再別康橋》時,可首先把《再別康橋》的配樂朗誦示範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然後對作者徐志摩的經歷、思想和創作情況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介紹,接著播放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讓學生伴隨樂曲自由誦讀,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在輕柔優美的樂曲聲中,學生們進入到美妙的詩歌世界,這時再帶領學生鑒賞詩歌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可精選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作為背景,與學生一起反復誦讀課文第4、5、6自然段。因為有音樂相伴,學生能很快進入到幽雅、靜謐的意境里,更能體會文章所要表達出的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
3.以樂促背,事半功倍
背誦是學生們最頭痛的事情,但在中學語文中卻有不少詩詞散文是需要背誦的。那如何調動學生的背誦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背誦效率呢?筆者認為可以把已經譜成曲的課文作品引入教學中,使學生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體驗作品的意境,提高背誦效果。
比如教學李清照的《一剪梅》,在鑒賞完作品後,可播放安雯的《月滿西樓》,曲調纏纏綿綿,讓人無端生出許多愁絲,倍感孤獨寂寞。歌曲將這種抽象復雜、不易捉摸的內心感受,以平靜而內涵豐富的旋律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藉助感人的歌曲,學生就更能體會到李清照獨處時的冷清寂寞,丈夫離家遠行後的相思之情。因為《月滿西樓》的歌詞與《一剪梅》相同,所以,反復播放兩遍,學生基本就能跟著和唱了。同樣的例子還有林宥嘉演唱的《再別康橋》(徐志摩《再別康橋》)、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羅文演唱的《滿江紅》(岳飛《滿江紅》),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李商隱《無題》)、姜天陽演唱的《將進酒》(李白《將進酒》)、江濤演唱的《雨巷》(戴望舒《雨巷》)等等。
除了選用現成的音樂,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譜曲演唱或者用流行音樂的調子演唱。因為只有在了解了課文所蘊含的情感的基礎上,學生們才能找到與之匹配的合適的旋律。這種選曲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對文本的再閱讀。比如《滕王閣序》有學生用《歡樂頌》唱前半段,歡快的旋律彷彿把學生帶入洪州盛宴,置身於滕王閣及其四周山川秋景之中。當唱到「興盡悲來」時,作者的情緒由喜轉悲,有學生用《星語星願》來譜唱後半段。這種用音樂來輔助背誦,會使學生們背誦得更牢,記得更快。
4.以樂做結,升華情感
俗話說趁熱打鐵,在課文學習結束時,也可以穿插相關歌曲,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學老舍《我的母親》結束時,為了讓學生說出自己對母親的真情告白,可以播放《燭光里的媽媽》。跟隨著歌曲的旋律,學生們的腦海中會一幕幕地浮現媽媽的身影。歌曲放完,學生們早已淚眼婆娑,情感得以升華。因此,用音樂結尾,能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語文課堂教學引入音樂的注意事項
1.研讀課文,找准契合點
語文教師畢竟沒有專業的音樂知識,所以在語文教學引入音樂時,必須認真研讀課文,精心挑選歌曲,找到課文與音樂間的契合點,這才能將兩者有機結合。也就是說樂曲釋放的情感一定要和課文所要描述的情景和表達的意境一致,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2.分寸有度,不濫用音樂
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還是對文本的感悟理解,引入音樂也是為了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和作者情感。因此音樂在課堂上只能起輔助作用,而不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它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道具。否則把語文課上成音樂欣賞課,就會本末倒置。音樂只有用到了點子上,才能恰到好處,事半功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我們應當抓住學生的興趣,在語文課堂里打開音樂之窗,讓學生在跳躍的音符中,放飛想像的翅膀,從而真正達到快樂學習,提高語文學習效果的目的。

③ 讓音樂走進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有哪些

語文與音樂有著天然的、廣泛的聯系,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的相版互包容,相互滲透。讓語文權教學走近音樂,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以樂傳情,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一種頗為切實可行的方法。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音樂,音樂家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只要我們善於運用,讓一首首優美的音樂走進語文課堂,相信一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老師把美術,音樂,信息技術,體育課都佔光了。上課考試不準我們上廁所,也不給我們下課今天上午有節

我只能抄說你們老師太過於負責了。凡事過猶不及,可能他太希望你們有一個好成績了,或者你們平時的表現讓他失望了。如果你們老師不是一個「一言堂」,聽不進話的人的話,可以嘗試寫一下小紙條或者讓班長傳達一下你們的心聲。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必要弄得這么僵。

⑤ 陳、李、王三位老師擔任五(1)班的語文、數學、思品、體育、音樂和美術六門課的教學,每人教兩門,現在

結合上面分析及圖表(是的打√,不是的打×)進行分析得:

陳老師教語文、思品;李老師教數學、美術;王老師教體育、音樂;
答:陳老師教語文、思品;李老師教數學、美術;王老師教體育、音樂;

⑥ 怎樣將音樂巧妙地整合到語文課堂教學中

說音樂美好,絕不是因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旋律的優美,得到了美的享受。我確實是喜歡音樂的,可我現在要說「音樂是這樣美好」純粹是因為音樂讓我的語文課更有味兒啦。它就像是加入紅酒的冰塊,放入咖啡的奶糖。
當然,把音樂引進語文課堂絕不是什麼新鮮事,配樂朗讀課文,聽音樂寫想像作文,這些都已經是公開課上快用爛了的「包袱」。把「樂」與「文」聯系起來,也絕對不是小語界的首創。翻開人類歷史,揭示文學與音樂密切關系的事實隨處可見。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無論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在中國音樂史上,都具有著無可替代的第一個高峰的地位。古希臘羅馬時期,無論是再現曠日持久的特洛伊戰爭的荷馬史詩,還是薩福、維吉爾、奧維德等詩人的詩歌,無論是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劇作家的戲劇,還是大量產生於民間的情歌、酒歌、贊歌等,也都兼具有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的雙重屬性。只不過,對於我,直到這兩年才開始愛上「在語文課堂上加點音樂的調料」。(偶爾幾次公開課上使用除外。)
一、藉助音樂的魅力,升華情感——讓音樂走進閱讀課堂
案例1:用音樂營造氣氛,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上課時,我選用了清新優美的排簫曲《肯爾沃的早晨》來作為播放美麗的小興安嶺風光片時的背景音樂。舒緩柔美的音樂響起,幾秒鍾後,孩子們的情緒得到了安撫,教室里頓時顯得非常安靜了。這時在電腦大屏幕上呈現唯美的小興安嶺的景色,孩子們就以一種真正地欣賞者的身份去感受小興安嶺的美。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並很快進入了課文意境,進入了學習角色。(這又對於後面的文本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情緒奠定作用。)課後,有二班的小豆豆之稱的依一同學跑來跟我說:「金老師,我覺得這節課太美了。我喜歡上有音樂的語文課。下次上課再給我們聽音樂好不好?」
我感嘆——感嘆音樂的無限魅力。這甚至讓我開始改變 「對『聽音樂可以開發孩子智力』的觀點持不以為然的態度」。
案例2:用音樂觸發情感,讓學生領悟作品內涵
課文《掌聲》寫的是殘疾孩子英子內心很自卑,同學們的掌聲,讓她走出心靈的憂郁,走向充滿希望和歡樂的生活。
課堂上,在學生們理解了「英子總是默默坐在教室一角,早早來到學校,最後一個離開,都是為了不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看起來很文靜,其實是她自卑的心理在作怪」之後,我播放了一首《藍色生死戀》中的曲子。舒緩的音樂流淌著,傳遞著淡淡的憂傷。伴著音樂,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就讀起了課文。那一刻,四十五個孩子都已經走進了英子的內心,不,甚至可以說:他們彷彿都成了英子。他們的朗讀聲情並茂,完全就成為了一個有著強烈自卑心理的孩子的內心傾訴。
孩子們感動了——,掌聲情不自禁地響起。我感嘆——感嘆音樂的無窮魅力。朗讀前,我甚至沒有來得及提醒一句「想想朗讀的時候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去讀?」可是音樂幫我做到了,它毫不費力地就讓孩子們走進了英子的內心。(事實證明,配樂朗讀,可創設意境,調動情緒,對學生領悟作品內容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乘著音樂的翅膀,放飛想像——把音樂引進習作課堂
《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二學段的寫作目標中特別強調「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中年級小學生處在創造性想像能力發展的最佳期,想像類的作文深受學生喜愛。習作訓練「聽音樂編故事」是對教材想像作文訓練的適當補充。
案例:聽音樂編故事,放飛學生想像翅膀
《百鳥朝鳳》是一首嗩吶獨奏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曲中嗩吶模仿的鳥兒鳴叫聲變化極為豐富,表現出一定的趣味性,非常利於讓學生通過欣賞樂曲放飛想像。課堂上,我並沒有告訴孩子要上習作課,而是說:這節課,我們來欣賞一首中國古典名曲。語文課上欣賞音樂?孩子們很興奮。音樂響起,嗩吶模仿的鳥叫聲此呼彼應,一下子把孩子們逗樂了:「哈,是鳥兒在叫。」「這首曲子真好玩!」「這是麻雀在叫!」「這是布穀鳥。」「不是的,是燕子。」……邊聽著,孩子邊情不自禁地叫著。聽完曲子,我問:「聽了這首曲子有什麼感受?」「很熱鬧!」「有很多鳥在叫。」還沒等我指名舉手的同學來發言,性急的幾個已經大聲叫出來了。於是 「聽音樂編故事」的游戲就開始了。學生在音樂聲中愉悅地進入想像的境界。有的說「很多鳥兒聚在一起在慶祝生日」;有的說「鳥兒們在進行超級鳥聲比賽,百靈鳥是評委老師」;還有的說「鳥兒們在開運動會,他們在爭是老鷹得冠軍還是鴕鳥得冠軍。」……大家七嘴八舌地爭說著,興致越來越高。我趁機為孩子「獻計」一個:七嘴八舌說著,誰也聽不清了,這樣吧,咱們都動筆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吧。」就這樣,音樂成為想像習作的依託,孩子們很輕松就完成了在實踐中實現創造性想像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事實證明:這次習作教學將音樂資源與語文整合起來,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編寫充滿童趣的動物童話故事,是一次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有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想像作文訓練。)
結束語:
音樂是這樣美好。是的,每次從有音樂的語文課堂走出來,我都會這樣深深感嘆。在課堂上根據課文內容設置特定的背景音樂、聲響資料,不僅給我的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而且讓學生享受著音樂、語文滲透帶來的情感升華。音樂特有的感染力使學生的情感更奔放,心靈得撫慰,思想更飛翔。
這些日子,常常有這樣一個念頭縈繞在我腦海: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就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引入音樂,使之成為一種教學手段,一種教學方法,使之成為引導學生進入語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課文內容的間奏曲、深入領會課文主題的終結曲……

附資料:
實踐研究表明,音樂能夠通過改變大腦的物理和化學狀態來調節人的情緒。在課堂上使用恰當的音樂能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不過,不同節拍的音樂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響均不同,因此,音樂的使用與選擇也很有講究。
(1)每分鍾40-50拍的音樂。這樣節奏的音樂舒緩、悠揚。在學生進行復習和反思學習時運用,有利於知識回憶、鞏固和提高。在每節課快結束時,使用這樣的音樂,利於學生梳理整節課的學習內容。
(2)每分鍾60-70(平均心率)拍的音樂。這樣的音樂節奏與學生的心跳速率相當,讓人一聽便能安靜下來,在課的開始使用這樣的舒緩音樂,能夠使大腦很快安靜、清醒下來,集中注意力進入學習狀態。
(3)每分鍾90拍的音樂。這個節奏的音樂適合課中的活動。活動時播放節奏感強的音樂,更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⑦ 如何讓小學語文充滿音樂氛圍

如何讓小學音樂課充滿活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也一步步深入我們的日常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圍繞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因此,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音樂教學中選擇「快樂教學」作為突破口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一、教師首先要具備良好的人格魅力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首先,教師要努力加強自身人格修養,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塑造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帶動和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創新人格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即為「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學中,對課堂上個別學生可能出現的「搗蛋」行為,要冷靜對待,保持情緒穩定,努力營造上課期間融洽而和諧的教學氛圍.同時在課後要及時有針對性地主動找到學生談心、交心,理性批評並糾正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充分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師應主動將自己的為人處事和言談舉止置於學生的監督之下,做到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小學音樂課中的意境教學
在大量的隨堂聽課和觀摩聽課活動中,經常能聽到老師們這樣的評論:「這堂課比較有意境」。「這堂課把我們帶到美的意境中去了」。「聽了學生的歌唱,使我們身臨其境」。「這堂課如果在歌曲的藝術處理上再細些,則意境可能會更深些。」……。可見,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正在受到廣大音樂教師的關注,從許多報刊雜志上發表的有關小學音樂課意境教學的心得體會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正在成為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我國音樂理論家修海林認為:音樂意境「既產生於音樂家對對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於音樂的表現中。自然,音樂的審美也勢必要求體驗到這一意境,這時意境即是客體的主體化,也是主體的對象化,意境是審美意象性活動的產物」。小學音樂課堂內的音樂意境,存在於音樂教師的音樂表現和學生音樂審美體驗的自始至終。沒有教師主動的音樂表現,就沒有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就沒有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
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挖掘教材的意境因素
教師應當認真分析教材內歌曲的歌詞、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樂表現記號、情感標記等,以充分發掘教材的音樂意境因素,並運用它來為意境教學服務。
2、用語言來描述意境
教師在用音樂語言構築音樂意境後,還必須及時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用口頭語言來描述音樂意境。如:在上音樂欣賞課《彼得與狼》時,先讓學生聽這個交響童話的音樂,在學生隨著音樂旋律的發展漸入佳境後,又及時啟發學生想像,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它,在此基礎上,簡要概括出在這個交響童話故事中貓的饞嘴與狡猾,小鳥的機靈活潑,鴨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陰險、毒辣,彼得的機智勇敢,老爺爺的善良、可親等音樂形象,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交響童話音樂的藝術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進入音樂意境後,必然會對音樂的旋律織體、和聲節奏贊嘆不絕,激動萬分,並有一種急於表述的激情。這時,教師就應當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藝術感受。盡管他們往往辭不達意,但教師還是應當給予鼓勵,並在此基礎上作出總結性的畫龍點睛式的意境表述,這將有助於意境教學的深化。
3、用形體來表現意境
首先,教師應當運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意境。如:在為學生演奏《碼頭工人歌》的時候,教師可以用沉穩的演奏姿勢,痛苦而憤怒的臉部表情,來表現受盡煎熬的碼頭工人掙扎反抗的情景。
其次,教師應當組織學生用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意境。如在教學《走啊走》這首歌時,積極啟發學生創編了老大爺、小朋友、解放軍走路的形體動作,在教師富於表情的鋼琴伴奏下,學生興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個性的老大爺、小朋友、解放軍走路的情景。
音樂意境的形體表現,應以教師為主導,在組織學生的積極參與中,促使意境教學的直觀形象化。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
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學校學爿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時問內讓學生學到盡町能多的知識,教師就耍多想辦法、多出點子。例如,我在引導學生欣賞「鍾表占」時,他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為他們對鍾表的表象認識比較清楚:但是在欣賞歌曲「金孔雀輕輕跳」時,對「孔雀開屏河邊走.傣家竹樓彩虹繞」的認識就不容易了,因為有的學生町能頭腦中沒有傣家村寨風光的景象,不知道傣家竹樓的模樣,也沒有看見孔雀開屏怎麼美,也就很難通過聯想體會音樂之美。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不能事事都親身經歷,所以在教學時,我經常運用各種手段(圖畫、幺J燈、錄音、多媒體等)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改善評價方式
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每一次所提出的問題或同答問題,都足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時機。因此,教師耍在評價中精心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常用「送星星」等方式對孩子進行評價與鼓勵,讓他們在「數星星」所帶來的快樂而自豪的心理體驗巾產生對學習的信心。在唱歌表演課「小青蛙找家」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學會了歌曲後,我讓他們分小組自創編動作並戴上頭飾表演,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己和同伴進行評價。在評價中不免會仃學生說某某小朋友動作編得不好,歌唱得不好聽或足跳舞不好看,這時我就會讓他們互相幫助.並對願意幫助別人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如獎勵一朵小紅花、一個表示愛心的節果等,讓這個學生看到他自身的價伉,也培養了其他學生學會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然後也有一些會誇自己表現如何如何好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我一面贊揚他們大H開表演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引導他們向別的同學心學習.幫助其形成席心好學的學習習慣。總之,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時刻都感受到教師在關注著他、期望著他.使學生能體驗到愉快、滿足的情緒,促使其養成良好的性格。

⑧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1: 生活展現 2: 實物演示 3: 圖畫再現 4: 音樂,聲響渲染 5: 表演體會

為什麼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特別提出創設教學情境呢?這得談一談我們現在這些6—12歲的孩子的閱讀現狀。
現在,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更新換代尤其快,我們的小學生除了網上電子游戲、動漫,還有許多類似於《老夫子》之類的圖畫書,他們一個人可以看很長時間,凝神專注,不需大人引導,卻很容易達到上癮程度,可是去讀積極健康的文字書,卻不容易讀進去。這種情況,男孩居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也認識許多特別愛讀書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有個叫劉瀅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級,便看上了大部頭的沒有拼音的文字書。中午,教室門還沒開,她就背靠著牆,坐在走廊上看書,下課也看,別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圍撒野似的瘋著玩,她卻如入無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寫的情境之中。一個叫劉嘉怡的小姑娘,雖說只有七歲,卻像大孩子一樣可以安神地讀半天的文字書,格外享受似的。有一次,她對我說:「今天讀張海迪的故事,我都流淚了,我的嘴都發抖了,真是太感人了。」我們不禁感嘆,這些愛讀書的孩子年齡不大,可已經享受到了與文字交流的快樂,享受文字描述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聯想、神奇的想像。他們那麼有靈性,對身邊的事物那麼敏感,他們喜愛讀大量的文字書,完成語文學習顯得輕松愉快,出口成章,優雅知性,與那些讀《老夫子》之類上癮的孩子大不一樣。
同樣是愛看,如痴如醉,為什麼讀書帶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呢?
韓國推廣閱讀的南美英博士舉過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意思。「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這樣一句話,在漫畫書里只剩下了「咚」這樣一個擬聲詞,而就在這文字和漫畫之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看漫畫,不喜歡讀文字,因為讀那些文字,他們想像不到那個畫面,進入不了那個情境,更體會不到文字背後的情感傾向,不會體驗文字里的東西。如果這些孩子讀文字時能夠想像、體驗,「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 ,那該是多麼驚心動魄的一個場面啊!
久而久之,那些迷戀於電腦游戲、圖畫書之類的孩子,對形象、對場景、對情感的體驗能力會越來越弱,以致於不喜歡讀文字書,讀不起勁兒來。即便是讀,也是一種迸字似的讀,看悲傷的場面不流淚,看幽默的細節不展顏……從來就享受不到文字閱讀真正樂趣。
作為小學里的語文老師,面對6—12歲處於起步開始學習讀書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在小學六年裡,引導孩子們喜歡閱讀文字,會閱讀文字,從而享受到閱讀文字那種寧靜中邊讀邊思的快樂呢?無疑,創設情境教學是我們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呢?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去創設情境教學是有科學道理的。
1、 因為咱們人的大腦特點。咱們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的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一般,咱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的寫字、閱讀、組詞等書面的單項訓練,以及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情感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
如果我們想辦法在課堂需要的地方創設情境教學,通過音樂、實物、圖畫、表演、語言描述等方法,來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者是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開始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開始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這樣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因此,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一般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因為兒童認識世界的規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思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也就是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
盧梭也說過:「進入人類理性的所有一切東西,都是通過感覺實現的。」感覺
又是通過感官來獲得的。兒童的感官,可塑性極大,在這個時期,我們根據文字,藉助音樂、圖畫、表演等方法,來直觀地作用於兒童的感官,引導學生或聽,或看,或操作,兒童的視覺、聽覺、運動覺就在這種不斷的有指導的興奮中日益敏銳、完善起來。他們的眼睛會特別亮,耳朵會特別靈,感官、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這就拓展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且成為他們思維、想像、創造的重要基礎。相反,這個時期,如果我們不去著意訓練,兒童的感覺就會變得遲鈍,而感官的遲鈍必然會成為兒童提高直覺、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礙。
這樣的訓練,僅靠音樂、美術、體育等術科的訓練是不夠的,我們小學語文也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在課堂中根據語言文字去創設情境教學,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獲得從形象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課堂中去創設情境教學呢?我想主要是四處設置,七大方法。四處設置為:情境中導入、情境中體驗、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為: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與聲響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以及閱讀體驗情境。這些方法的運用,我們一般根據課文內容的所需,有選擇地運用到四大設置之處。
一、情境中導入。
一般來說,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我們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一種情境,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引入課堂之中。歸納一下,也有幾種做法。
1、出示實物,在觀察中引發思考,使孩子們因探索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
我們可以同時展示兩張不同的郵票,引導學生觀察。「你們看了這兩枚郵票有什麼發現?」一枚邊緣無齒孔,另一枚邊緣有整齊的齒孔。這時能引發學生什麼思考呢?「這兩枚郵票為什麼一枚有齒孔而一枚沒有呢?」為了引發更深層的思考,我們可以繼續展示:這是一大張邊緣無齒孔的郵票,人們要用時得找來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難免裁剪得不整齊。後來,一枚枚郵票的邊緣多了一圈均勻的齒孔,用時,只需用手沿著齒孔輕輕一撕,就能整齊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郵票了。介紹到這,同學們是不是有問題想問呢?於是學生想知道:「郵票的齒孔是誰想出來的?他是怎樣想到這個辦法的呢?」行,我們今天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學生便帶著探索的慾望開始愉快而主動的自由朗讀。
2、觸及孩子的情緒領域,喚起孩子心靈的共鳴,使孩子因情感的驅動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課《竊讀記》。
這是一篇非常平實的課文,沒有跌宕的情景,沒有華麗的描寫,但平實中蘊含著渴望讀書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人憶著童年向我們娓娓道來。如何引導孩子們走進《竊讀記》呢?「同學們,上課之前我想給大家唱一首歌,這首歌大家可能聽過。」「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放野鴨子合唱)老師唱著唱著,引發了學生的回憶,也紛紛跟著唱,逐漸有一種悠揚、懷念的感覺。「同學們,每當我聽到這首《送別》,我就回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城南舊事》,里邊有個小姑娘叫小英子,小學畢業典禮的時候,小英子和同學們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老師和小學生活的。《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是根據小說《城南舊事》拍攝的,作者就是我要給同學介紹的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及簡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小學至大學在北京讀書,後回台灣從事編輯、教師和寫作工作,共出版《城南舊事》《冬青樹》《林海音童話集》等86部作品。我們將在小學和初中讀到她的散文《竊讀記》《冬陽·童年·駱駝隊》《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林海音之所以能成為這樣著名的作家,離不開她小時候對讀書的酷愛。這節課我們要走進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回憶《竊讀記》。」孩子們在悠揚、懷念的感覺之後,又產生了對作家林海音的敬佩,於是會萌生對林海音童年生活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於是,情感萌生動機,便愉快地跟著老師走進文字。
3、聯系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因貼近生活形成關注而要學。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16課《充氣雨衣》。
出示圖片,「同學們,下雨了,許多人穿雨衣出行,旅遊,上班,上學,劃船……我們班哪些同學下雨天也是穿雨衣出行?能說說穿雨衣的方便之處嗎?」(可以遮住背上的書包不被雨水淋濕;輕便,比打雨傘方便,可以騰出手來干別的……)「有沒有同學感覺到穿雨衣也有讓人煩惱的地方呢?」(有不少同學說穿雨衣的時候,雨水會順著雨衣的下擺流到褲腿上,被風一吹,冷極了。)「我們有什麼辦法來改進一下,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16課《充氣雨衣》。」
4、 描繪畫面,呈現形象,產生美感,是孩子因愛美而要學。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4課《槐鄉的孩子》。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的家鄉在哪兒嗎?我的家鄉在湖北省潛江市總口農
場。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那兒度過的。每到五月夏季來臨的時候,路邊、溝邊的許多槐樹便開花了,樹上像鋪了雪,成串的槐花散發出幽幽的淡香,深深地吸一口氣,那清淡的香氣使人心曠神怡。一場大雨下過,潔白的槐花瓣撒落一地,跟下過雪似的,小溝里也漂浮著一層夾雜著綠葉的白花,偶爾會有青蛙呱呱地叫著,頂著一頭白花瓣從水波里鑽出來,爬上岸去。小夥伴們也不閑著,年齡大的將鐮刀捆紮在竹篙的頂端,把一串串槐花勾下來,這時,地上的槐花散落一片,槐花的清香也彌散開去。年齡小的也不閑著,他們翹著屁股忙著把地上的槐花撿進竹籃里。待竹籃滿了,便提回家去讓媽媽和上麵粉,撒上鹽和油,蒸著吃。這蒸槐花香而不膩,小夥伴們可喜歡吃了。聽說有個地方比我的家鄉槐樹要多,人們稱它槐鄉,那裡有令人稀罕的紅槐花。那兒的槐花何時開?那兒的孩子也忙著采槐花嗎?採回的槐花僅僅也是蒸著吃嗎?我很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請自由朗讀第4課《槐鄉的孩子》。」老師對童年生活回憶和描繪,讓孩子們有一種美感和嚮往,因此急於拜讀。
5、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讓孩子因好奇而學習。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7課《小壁虎借尾巴》。
先板書「小壁虎」 ,問:「同學們見過小壁虎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零星介紹之後,出示幾幅小壁虎的圖片,老師簡單介紹:「壁虎,外貌像蜥蜴,對人完全無害,全世界有750種。他們頭大個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盤,喜歡夜裡爬在牆上靜候蚊蠅,尾巴有的尖長,有的短鈍,有的是球形。」介紹到此,添加「借尾巴」,讀課題,有什麼疑問?(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嗎,為什麼還要借尾巴呢?向誰借?)「我跟大家一樣好奇,我們來讀課文吧。」
二、情境中體驗。
我們運用一些情境導入的辦法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如果後面的教學過程單一刻板,孩子們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我們將他們帶入了課堂情境之後,接下來就得想辦法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根據內容的需要,使我們創設的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的情境,往課堂深處發展,有意識地把孩子們一步步地帶入課文描寫的相關情境,讓孩子們有一種感覺,「我即在情境之中」 ,使課文中描寫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孩子們面前,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場景讓孩子們涉足其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優化的情境將孩子們吸納其中,產生熱烈的情緒,更愉快輕松地去體驗、感受和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情節發展的特點,我們一般可採取以下七個方法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
1、 生活展現情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
察的對象,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9課《日月潭》第四自然段。
「要是下起蒙蒙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
這句話描寫了日月潭下雨時候的朦朧美,而對於7—8歲的二年級同學來說,很難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美,即便是有所感覺,也是一種非常籠統的感覺,至於「朦朧」「像童話中的仙境」 ,他們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正好上這一課的時候是春雨綿綿的三月,我們的學校在東湖邊。一天早讀課,細雨濛濛,我和副班主任帶著我們班的同學來到東湖邊的放鷹台上,指點著孩子們朝東方的湖面上看去。逐漸啟發:
「想一想,下雨天與晴天看東胡景色有什麼不一樣?」
小孩們邊看邊說:「湖上籠罩了一層霧。」「遠處的磨山被霧遮住了,只看得到山的影子。」
老師描述歸納:「因為有霧,我們看不清山上的朱碑亭,只看得到山的影子,這就叫『朦朧』。」
進一步引導:「今天天公施了魔法,給東湖披了一層輕紗,晴天的一些景物都變了,它們都變成了什麼呢?邊看邊想。」
學生七嘴八舌:「遠處的湖堤變成了卧在湖裡的龍。」「湖面上的小木船隱隱約約,像露出水面的魚背。」「劃動的皮劃艇也像魚,像一條條游動的大魚。」「磨山就像一尊巨大的彌勒佛像,正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你們現在有什麼感覺嗎?」
「我感覺好美!」「我感覺好靜!」「我感覺這就像仙境一般!」
老師再歸納提煉一下:「這仙境里卧著龍,游著魚,彌勒佛開心地欣賞著,這真像童話中的仙境!」
就這樣,同學們一步步地感受到了「朦朧」 ,感受到了「童話中的仙境」 。回到課堂來讀《日月潭》,「這段描寫你想怎麼讀?」孩子們有了感覺,紛紛舉手,一個一個讀得有自己的味。「你為什麼這樣讀呢?」「『朦朧』是模糊看不清,得仔細看才行,所以要慢一點。我讀的時候在想,日月潭下雨的時候有霧遮住,周圍的景色會變成什麼呢?變成了魚?也有龍和佛嗎?我特別想知道,所以我有點激動。」瞧,我們把孩子帶到景色中去,引導他們去看去想,把生動的景象與抽象的詞語相對應地聯系起來,讓孩子們通過對景象的感覺遷移到對文字的理解和情感上,他再讀的就不是文字,而是文字後面的景和情,這該多好!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讀到這個自然段,有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為什麼細絲要由直變彎呢?」我們成年人閱讀能力強,聯系生活實際和後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可以明白,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更牢地巴住牆,然後將嫩莖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導學生去弄懂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請學生走進生活,注意觀察和思考:當你走在較滑的地方,你的腳趾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體驗和思考,他們會弄明白:走在較滑的地方,我們的腳趾會本能地彎曲起來,想抓住地面,好穩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為什麼會變彎曲呢?由此及彼,孩子們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變彎也是為了牢牢地巴住牆,好把嫩莖往上拉一把。於是學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聰明。」「作者觀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細。」
我們把孩子帶入生活,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無窮的信息和靈性,所以,我們從一年級的語文學習開始,就應該引導我們六歲的孩子學會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周圍的世界聯系起來。
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30課《棉花姑娘》,課後作業有一題填空題:碧綠碧綠的( ),雪白雪白的( )。剛開始,大多數同學走不出課文或者走出課文只到室外,他們填的是:碧綠碧綠的(樹葉),碧綠碧綠的(草地),雪白雪白的(牆壁),雪白雪白的(棉花),思路打不開。如果我們引導孩子走進超市、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許許多多的景和物引入眼簾,他們的眼界打開了,他們便能驚喜而又輕松地寫出許多新穎的詞語搭配來呈送給老師,雪白雪白的(大米),雪白雪白的(婚紗),雪白雪白的(湯圓),雪白雪白的(椰子肉),雪白雪白的(莎摩耶),碧綠碧綠的(油麥菜),碧綠碧綠的(花瓶),碧綠碧綠的(長裙),碧綠碧綠的(小飛蟲),碧綠碧綠的(翡翠手鐲)……
可見,社會、生活、大自然是多麼豐富充盈的大課堂,把我們的孩子帶到這個大課堂去,它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才思泉涌的靈感,讓他們的語言充滿生命的氣息。所以,創設情境教學首先應青睞於我們身邊的生活世界。
2、 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相應的背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9課《鯨》第六自然段:「鯨每天都要睡覺。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麼聲響,它們立即四散游開。」
老師畫出幾頭鯨,畫一張大海為背景,別忘了畫點岩石之類,鯨是怎樣睡覺的呢?讓學生根據課文里的描寫來動手擺一擺。幾個學生邊擺邊思考討論:「頭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險便於疏散。」「應靠近岩石一點,這避風浪。」「你覺得這避風浪,漁船也會在這兒避風浪,可能並不安全,離岩石遠一點是不是安全些。」給了大海中的一處岩石,豐富點背景,的確便於學生把眼界打開一些,針對「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這句話展開觀察和思考。運用這些物體,給學生創設一點情境,引導學生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對這段文字的描寫,學生輕松理解鯨睡覺的特點,感受鯨的智慧,印象深刻。
再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5課《灰雀》1—2地然段:
「有一年冬天,列寧在郊外養病。他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麵包渣和穀粒。
一天,列寧又來到公園,走到白樺樹下,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
了。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
一張白紙,襯出雪天,三隻灰雀停在公園里那棵高大的白樺樹上,給白皚皚
的雪天帶來了生機。可是有一天,列寧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這時,列寧是怎樣的心情?我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小男孩當時看見列寧在周圍的樹林里找遍了,猜測那鳥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心裡會是怎樣的感受?我們這么一顯示,讀者就很容易感受到,小男孩那種愧疚,以至於後來把鳥放回來。學生看到這種情境,就很容易產生與小男孩內疚、列寧對鳥的喜愛、鳥不見了的焦急與擔心一種共鳴,情境就暗示給了孩子們很多內涵。孩子們帶著這些共鳴走進文字的描寫,這些漢字在孩子眼裡就被賦予了情和景,賦予了畫面,朗讀和領悟便變得輕松和愉快。
所以,有一個叫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著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出示這些事物,鳥的一走一來,實物給孩子們帶的感覺,就暗示給孩子們許多的東西,以至於後面小男孩說:「沒,我沒看見。」列寧自言自語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小男孩由逮鳥到不好意思、愧疚、自覺放鳥的內心活動,學生便輕松理解和領悟。
有時候,用實物創設情境,給人一種真切地體驗,從而能產生與課文中人物一致的內心共鳴,心在其中,讀文便有了許多真情實感。
3、 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
形象化。除了課文插圖、掛圖,我覺得剪貼畫、簡筆畫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現課文情境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樣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這段文字我們如果用簡筆畫來畫一畫,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首先選筆的顏色,再一句一句地邊讀邊思考著畫。畫好了,展示一下,評一評,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們很准確地認識了爬山虎的腳,同時深刻地感受到:讀書得一句一句仔細讀,最好能在腦海里形成畫面,感受到作者的觀察仔細,描寫准確。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為了讓學生更明白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我們抓住「一腳一腳」這個詞語來感受。提出一個問題:「『一腳一腳』在這兒能換成『一步一步』嗎?」有的學生經過思考交流,可以明白不能換詞的原因,可也有同學模糊不清,那麼這個時候,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邊畫邊描述:「『一步一步』始終是兩只腳一前一後交替著向前移動,而爬山虎往上爬時,是先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再往上爬,就必須再長出一隻新的腳來,再巴住牆。爬山虎要不斷地往上爬,就得不斷地長出新的腳來巴住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所以,在這兒,『一腳一腳』不能換成『一步一步』。 」這么一畫,很直觀地讓學生感悟到:爬山虎真神奇,作者用詞也很准確,作者的觀察尤其耐心仔細。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31課《回聲》,什麼是回聲?第6自然段青蛙媽媽說得很清楚了。
青蛙媽媽說:「孩子,你的叫聲就像這水的波紋。水的波紋碰到河岸又盪回來。你在橋洞里叫,聲音的波紋碰到橋洞的石壁,也要返回來。這樣,你就聽到自己的聲音啦。」
可是,對於二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說,可以讀正確,讀流利,不見得讀明白,以至於能形象地在腦海中呈現出畫面,那麼老師邊扮演青蛙媽媽,邊描繪回聲形成的情形,便可直觀形象地將什麼是回聲演示給孩子們。這時,孩子們也會像小青蛙一樣,高興起來:「老師,我明白了,這就是回聲呀!」
用簡筆畫再現文字描寫的情形,簡單隨意,也能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用起來很方便。
4、 音樂、聲響渲染情境。
音樂、聲響是一種微妙的語言。它們用豐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
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9課《兩只鳥蛋》 :
9、兩只鳥蛋
我從樹杈上取下兩只鳥蛋,
小小的鳥蛋涼涼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媽媽看見了,說:
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
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

我小心地捧著鳥蛋,
連忙走到樹邊,
輕輕地把鳥蛋送還。

我彷彿聽見鳥兒的歡唱,
抬起頭來,
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

閱讀全文

與讓美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