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部關於中小學教職工工作量的規定
教師工作量制度是指高等學校安排並要求教師每年完成規定的工作量的一種教師管理制度。1955 年,中國高等教育部公布《高等學校教師工作日和教學工作量試行辦法》,規定各級職務教師的全年工作量定額。
1981 年,教育部發出《關於試行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制度的通知》,頒布《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和《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超額酬金暫行規定》。規定教師工作量包括;教學工作量(含教學法研究工作量)、科學研究工作量、實驗室建設工作量等。教師全年工作量按每天 8 小時,每周 5 天及每年校歷周數計算。
1985 年教育部《關於當前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問題的意見》提出:改革上述試行辦法,由各高等學校參照該辦法自行決定教師工作量的計算辦法及其定額,教育部不作統一規定。其他國家多無統一標准。有的由學校自訂標准;有的由學校在聘約中與教師個別約定;有的無成文規定,學校按一般慣例安排。
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科學衡量中小學教師工作業績,促進學校管理和績效考核的規范化,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編辦、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關於山西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及實施意見的通知》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方案的相關規定,結合我省中小學實際,現就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參考標准試行如下:
1、小學:語文、數學每周14-16節,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體育每周16-18節,其他學科每周18-20節。
2、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每周10-12節,思想與品德、歷史、地理每周12-14節,其他學科每周14-16節。
3、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初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按照教育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執行,即:「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准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
網路-教師工作量制度
網路-山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量參考標准(試行)
㈡ 教育部關於寫字教學的相關規定有哪一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已經由教育部正式頒布,歷經3年多的修訂終於告一段落。版去年春天,我權曾就課標修訂情況向相關部門和審評專家做過匯報。現將當時的「匯報要點」發表如下,給老師們參考。
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麼?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圍繞語文的爭議也特別多。這次課標修訂,當然也會注意到各種爭議,吸納那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見,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准。
十年課改很艱難,原先課標試驗稿的試行,實際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說舉步為艱,但成績還是顯著的,就語文教學而言,課改和課標提出的許多先進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澱下來,即使很多學校和老師一時實施不了,也已經承認這是方向。所以這次修訂,特別注意把課改中實施並逐步得到認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來。我們希望這個語文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先進的,又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國的教育不均衡,學校情況不一樣,但在這些基本標准和要求上,應當都能共同遵循,課標應當能面向全體學生。
㈢ 教育部頒布了哪個法令規定了教師專業的基本內容
主要內容:一、背景與作用 •二、性質與理念 •三、內容與要求
一、背景與作用 (一)背景
1.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基礎教育質量提高的需要
——在全面普及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獲得快速發展之後,基礎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提高質量。
——而要提高基礎教育質量,關鍵是教師質量的提升。而教師質量的提升需要有一個標准可以參照。
——我國基礎教育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存在發展的不均衡問題。 •——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尤其是教師資源。 ——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需要一個可以比較參照的標准。
2. 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開始構建以獨立設置的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參與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也再次確認了這一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教師教育在開放化過程中出現了質量問題:
——一些不具備培養中小學師資資質的綜合性高校,盲目「上馬」教師教育項目;
——一些師范院校在轉型為綜合性高校之後,教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為追求規模和效益,一些院校盲目擴大師范專業招生數,導致質量受到忽視。
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必須有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為保障,而保證體系的建立和實施需要有相應的標准(機構標准、課程標准等)。
在眾多標准中,教師專業標準是基礎和前提:它是制定教師教育機構標准、課程標准和質量標準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是教師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核心。
3. 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
細化「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目標的需要:
《規劃綱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但「高素質專業化」 只是對教師隊伍的一種概括性、原則性的描述,判斷教師個體和群體是否達到高素質專業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有更具體的教師專業標准。
推進教師專業化的需要
——集體的地位提升:制定教師素質標准,確保教師隊伍質量,可以提高教師職業專業服務的整體水平,從而也就可以提高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專業聲望
——個體的專業發展:引領和促進教師個體的發展
(二)作用
1. 有關部門進行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依據
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一種專業化的工作。嚴格來說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從事教師職業的。《標准》的制定為教師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對統一、客觀的依據,有利於有關部門嚴把教師入口關,確定教師管理制度,保證和維持教師的質量。
2. 教師教育機構開展教師教育的基本依據
有了教師專業標准,不僅可以規范教師教育機構的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內容,也有利於對教師教育機構的培養培訓質量進行考核評價,另外還有利於各教師教育機構在保證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突出特色,這對於提高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質量意義重大。
3. 規范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主要依據
教師專業標准對教師的觀念、知識、行為等提出明確的要求,教師按照這些要求,不僅能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科學性,也能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對於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也有了具體的標准。這對保障教育教學的規范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4. 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指南
教師專業標准對於教師的品德、知識、能力等都做出具體的規定,提出明確的要求。這就使得教師清楚地知道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包括哪些內容,具體要求是什麼,可以對照標准了解哪些方面達到了要求,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標。
二、性質與理念 (一)性質
1. 「專業」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但該法律並沒有對教師作為專業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 那麼,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到底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素質呢?
《標准》是基於教師職業是一個專業性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的基本理念而制定的「專業」標准,即是對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的基本規定,也代表了當下中國社會和教育發展對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
2. 「合格」標准
《專業標准》是國家對幼兒園和中小學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規定的是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專業素養和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
《專業標准》是關於教師素質要求的統一標准,也是最低標准。
標準的統一性與個性化:
強調統一性並非要把教師「標准化」、「模式化」,而是為了堅守教師質量的底線;專業標准不是工序流程,而是框架要求(基本要求),對教師的個性化發展留有很大的空間,而且標准內容也對教師的創新和探究等提出了要求。只是個性化發展一定建立在最低標准之上。
《標准》兼具「評價」和「導向」之特點:
作為「評價」標准,它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教師培養、准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作為「導向」標准,它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南」。
3.「通用」標准
標准=「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在本質上是對同類事物或活動所作的「統一規定」。但同類事物或活動之中也有不同的類別,所以適用的標准也就自然不同。
根據適用對象和范圍,教師專業標准可以分為適用於所有教師的「通用標准」和適用於特定教師群體的「特殊標准」或「具體標准」。
「通用標准」規定了教師專業素質和專業活動的基本要求,相對更宏觀、綜合一些,它是制定「分類標准」或「具體標准」的依據和基礎;而「分類標准」或「具體標准」則是「通用標准」的深入和細化,它更具體,更有針對性。 按此劃分,我國的三個標准分別是適用於各自學段所有教師的「通用標准」。
(二)理念
「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和「終身學習」 ,既是貫穿《標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實踐和發展中應秉持的價值導向和行為引領。
「師德為先」和「能力為重」 更多地體現了對中國教師群體長期堅持的基本追求的繼承;「學生為本」和「終身學習」則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會背景下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
1. 師德為先
教育活動的道德性決定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而且,教師職業道德還是影響教育績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是教育對教師的必然要求。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師德的傳統。強調師德為先,體現了對中國傳統的繼承。
強調「師德為先」出自推進教師專業化的訴求:專業化的核心特質之一是專業精神,即把服務對象和社會利益放在首位。教師職業要成為專業,必須要有一套嚴格的職業道德守則,一方面可以規范教師的行為,保證受教育者的權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贏得社會對教師職業的信任與尊重,使教師作為專業人員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保障。
2. 學生為本
「學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這種新理念只有真正為教師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實,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實踐的轉變。
《標准》高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
3. 能力為重
教師教育教學職責的履行不能只靠一顆「紅心」,更要以教育實踐能力為根本保障。研究與實踐揭示: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更需要有將學科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不僅需要有教育理論知識,更需要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並在實踐中形成個人實踐理論的能力。
《專業標准》突出了教書育人的實踐能力
由於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實踐只是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實踐+反思才是教師實現專業能力水平不斷提升的基本路徑。為此,《標准》強調教師要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4. 終身學習
教師職業是復雜的專業性職業,從事這一職業,需要終身不斷地學習。
在現今的知識社會、信息社會中,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成為生存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擔負培養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現代人之職責的教師,首先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標准》要求教師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要求,不斷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三、內容與要求
《專業標准》的「基本內容」包含「維度」、「領域」和「基本要求」三個層次。
「維度」包含三個: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在各個「維度」下,確立了若干個領域;在每個「領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個「基本要求」。
(一)專業理念與師德
「專業理念」是關於教育教學的觀念和信念;「師德」是指教師在教師職業生活中處理各種關系所遵循的基本行為規范以及遵循這些規范中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
「專業理念與師德」既超越了「專業理念」所屬的「認識論」范疇,延伸至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層次;也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師德」范疇,要求教師形成堅定的專業認同和信念。
四個領域:
對待職業:職業理解與認識; 對待學生: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
對待教育教學: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 對待自身:個人修養與行為
1. 職業理解和認識
主要要求: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團結協作
以上幾個要求中,最為核心的是「愛崗敬業」和「為人師表」,它們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有的基本素質要求和追求。而對教師職業是一個專業性職業的職業理解與認識是教師「愛崗敬業」和「為人師表」的前提和基礎
2. 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
主要要求:關愛學生(全身心地關愛每一個學生,不偏愛、不歧視、不諷刺、不體罰);
尊重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信任學生,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開展專業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尊重信任學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深化與落實。
3. 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
主要要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書育人。 尊重規律,因材施教。 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4. 個人修養與行為
教師是以心育心的職業,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飾儀表等,都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個人修養與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和手段。
關於教師「個人修養與行為」的要求體現了對教師「內外兼修」,「為人師表」的期盼。
三個泥瓦匠的故事
有三個泥瓦工在建造一座教堂,一個行者路過這個工地,就問一個泥瓦工:「師傅,您在干什麼?」,他回答說:「你看不見嗎?我在砌牆,因為砌牆我才能拿到工資,才能養家糊口,解決我的生活。」
而第二個泥瓦工回答說:「我在建造一座教堂,我們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為我的家人,我的親戚朋友,我們這一帶的父老鄉親建造一個心靈的寄託所。」
第三個泥瓦工回答說:「我在實現我的夢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麗的教堂。」
數年後,那三個泥瓦工都謀著不同的職業,過著不同的生活,第一個泥瓦工依然還是泥瓦工,而第二個泥瓦工成了一個牧師,第三個泥瓦工成了世界文明的建築師。
啟示:關注和境界的高度決定了成長的高度(專業理念與師德的重要性);教師要體驗教師職業的幸福和快樂,感受自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二) 專業知識
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知識:基於分科教學的考慮,要求教師具備: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
幼兒園教師知識: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與教育知識、通識性知識(無學科和學科教學知識)
1. 教育知識
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麼」,而且更應懂得「怎樣教」,怎樣才能「教得好」。
教育知識: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關於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教育知識主要包括:一是有關學生學習、成長和發展的特點與規律的知識;二是有關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與方法的知識。
2. 學科知識
學科知識:有關任教學科的知識。 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從事教學的前提。
學科知識的基本要求: 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與技能
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
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和實踐活動的聯系
3. 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由舒爾曼(Shulman, L.)所提出的一個概念。
學科教學知識是指教師在面對特定的主題時,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與能力,將自己所掌握的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易於理解的形式,並進行教學方面的知識,是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融合的產物。
主要要求:依據國家課程標准進行課程開發的知識;根據學生學習具體學科內容時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教學的知識。
4. 通識性知識
主要要求: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有關藝術方面的知識;信息技術知識;有關中國教育國情的知識。
要求教師具有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是因為它是信息社會中教師應有的基本素養
要求了解中國教育的基本情況,是期望教師的教育教學不脫離當下中國的教育實際。
要求教師具有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修養主要謀求專業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平衡
哈格里夫斯和富蘭:教師發展「牽涉的不僅僅是改變教師的行為,它還涉及到改變教師這個人」,「只聚焦於行為技能而不考慮其立足的基礎及對態度和信念的影響,是誤入歧途,且可能被證明為是無效的」。
(三)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 涵蓋: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班級管理與教育能力、教育教學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反思與發展能力等。
進一步歸納可以歸納為三方面:教育教學能力;溝通交往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在這三個方面教師專業能力中,溝通交往能力是基礎,教育教學能力是核心,自我發展能力是保障。
1. 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上課之基,上課之本。
主要要求:教學目標設計能力;教學過程設計能力;導學設計能力。
《標准》把導學設計能力作為教學設計能力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2. 教學實施能力
主要要求:教學環境創設能力;教學應變能力;有效教學能力;探究教學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從「基本要求」中強調「通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方式」,「激發與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等規定來看,《標准》體現了「學生為本」 理念。
3. 班級管理與教育能力 教師的「教書育人」使命
主要要求: 班級管理能力:建設班級;開展班級活動
育人能力:結合教學進行育人活動;組織開展德育、健康教育、學生指導等的能力
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4. 教育教學評價能力
教育教學評價能力是教師運用各種手段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判斷是否完成預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學生是否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從而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
主要要求:評價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自我教學評價(或反思)的能力。(發展性評價;學生為本)
5. 溝通與合作能力
教師工作是一項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擁有與學生、同事、家長、社區等建立良好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本保障。 主要要求: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與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與家庭、社區的溝通合作能力。
6. 反思與發展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是一個終身不斷的持續過程。特別是在終身學習社會中,教師只有具有自我發展能力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從而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主要要求: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發展規劃能力。
㈣ 國家教育部對中小學教師課時量的標准有什麼規定嗎
國家教育部對每個地方的中小學教師課時量的標准各不相同。詳細信息咨詢當地教育局。
㈤ 對科學保教的要求教育部關於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
開展區域活動,能夠避免「小學化」傾向,順應國家政策,實現科學保教,助力園所升級。 億童蓓樂活動區是為順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億童與教學儀器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教學儀器研究所幼兒園教育裝備研究中心」,並參與「十一五」重點課題「分級分類的幼兒園玩教具裝備的研究」,最後在2012年10月應運而生的。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這一原則明示了幼兒園教育區別於中小學教育的專業特殊性所在。游戲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充分的游戲時間,就能保證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富有個性地發展;創設豐富的游戲環境,就是給予幼兒自發探索、自主學習的機會。活動區及其裝備,就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空間保障和物質准備。 《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幼兒園要「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加強對幼兒園玩教具、幼兒圖書的配備與指導」;《關於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也要求「幼兒園要創設多種區域活動空間,並且配備豐富的玩具、游戲材料和幼兒讀物,為幼兒自主游戲和學習探索提供機會和條件」。開展區域活動,日益成為國家對幼兒園辦學的硬性規定和要求。 幼兒園教育是以游戲這一基本活動與以上課為基本形式的中小學教育區分開來的,體現了學前教育的專業特殊性。區域活動是具有隱性學習性質的游戲活動,是一種有別於小學化的幼兒園課程組織的理想形式,是能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發展的場所。 活動區及其裝備,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空間保障和物質准備。據悉,相關部門正在組織修訂《幼兒園玩教具配備標准》,新的標准即將出台。開展區域活動,可以整體提升幼兒園玩教具裝備水平,有利於園所持續升級。
㈥ 教育部師德十條禁令
教育部師德十條禁令:
1、嚴禁傳播違背國家法律法規、教育方針和對學生有不良影響的言論;
2、嚴禁擅自辦班或在工作日參與有償補課和外出代課;
3、嚴禁收受學生或家長財物、謀取個人私利;
4、嚴禁向學生亂收費、亂發資料和推銷商品;
5、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得有對待學生不平等、不公正和譏諷、歧視和侮辱學生或者其他有辱人格尊嚴的言行;
6、嚴禁張榜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
7、嚴禁隨意停課和無計劃、無教案上課;
8、嚴禁以任何手段抄襲、剽竊和侵佔他人勞動成果,在招生、考試、職稱評審答辯等工作中,不得有弄虛作假等違規、違紀、違法行為;
9、嚴禁工作時間玩電子游戲、炒股,不得在課堂接、打手機和接待客人;
10、嚴禁指責和訓斥家長。
1、 為規范教師職業行為,保障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2、 學校及學校主管教育部門發現教師可能存在第四條列舉行為的,應當及時組織調查,核實有關事實。作出處理決定前,應當聽取教師的陳述和申辯,聽取學生、其他教師、家長委員會或者家長代表意見,並告知教師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㈦ 中小學教師課時數標準是國務院哪個文件規定
我國對中小學教師課時數標准數沒有確切的規定。
1985年教育部《關於當前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問題的意見》提出:改革上述試行辦法,由各高等學校參照該辦法自行決定教師工作量的計算辦法及其定額,教育部不作統一規定。
1981年,教育部發出《關於試行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制度的通知》規定教師工作量包括;教學工作量、科學研究工作量、實驗室建設工作量等。教師全年工作量按每天8小時,每周5天及每年校歷周數計算。
全校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一般應佔全校教師工作量的約 2/3。試行辦法及暫行規定對各級職務教師擔任各種教學工作,進行教材和教學法資料編寫工作,專職和主要從事科學研究、生產、實驗室工作,兼任黨政工作等的工作量計算方法均有詳細規定。
(7)教育部關於規范教學應為的規定擴展閱讀:
其他國家老師周工作時間:
1、其他國家多無統一標准,有的由學校自訂標准,有的由學校在聘約中與教師個別約定,有的無成文規定,學校按一般慣例安排。
2、20 世紀 60—70 年代西方一些國家的研究表明:高等學校教師一般每周至少應工作 40 小時,實際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約為 55 小時;多數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占總工作量的 40%~70%。
3、對50個國家80所大學的調研表明,教師每周的平均教學工作量為 6.8 小時~12.5 小時;澳大利亞、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教師工作量最重,非洲次之,北美及歐洲最輕;發展中國家的教師工作量一般較發達國家為重。
㈧ 國家教育部對中小學教師課時量的標准有什麼規定
我想綉一對胸小,什麼對中小校教師的必須按規定時間不得課外輔導
㈨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9)教育部關於規范教學應為的規定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