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探究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探究

發布時間:2021-01-27 07:56:56

⑴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根據《標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卻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僅在基本理念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設計生動有趣,適合學生水平的現實情景,引導學生從數量和空間關系去觀察、比較、分析、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實驗、推理和判斷等數學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認識和解決我們生活和工作問題的有力武器,同時也獲得進行數學探究的切身體驗和能力。
每個學生都具有發現的潛能,由他們自己某種程度上通過組織和整理,進而重復人類數學發現的活動是可能的。數學課程應當推動這種潛能的開發,使學生通過提供足夠的資源、空間和時間,有重復人類數學發現活動過程的機會。以下就學生主體性的主要表現做如下闡述: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

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就是讓學生想學、樂學。在傳統教學中,過於強調知識的傳授,傳授知識建立在對學生片面認識的基礎上,而學生只作為接受的主體,沒有形成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而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是為了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技能領域的培養,達到認知掌握目標、技能達成目標、心理發展目標。因此,從教師方面,培養健全學生人格的發展和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自信心、責任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體動手操作的題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經驗,將豐富的現實情景引入課堂,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解題策略,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從學生方面,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學習,一種主動學習,它走出強迫性學習的沼澤地,使學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實現,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歡樂與幸福,從而變信心不足為充滿信心,從而想學、樂學,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獨立性相對於依賴性,在新課程理念中,學生的學習從應依賴走向獨立。自主學習的實質就是獨立性,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認為學生的「獨立性」有這么四層意思:第一是: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識。第二是: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教導,首先就要把學生當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的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第三是: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要求。他們在學校的整個過程也就是一個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第四是:每個學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當強的獨立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要求我們教師充分發展自己的獨立性,正確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充分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從而有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充分了解學生的獨特性

「教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關注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塑造;不僅促進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較全面的發展,而且促進每個學生相對於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發展。著名人才學家王通訊認為:「我們過去強調共性較多,強調個性較少,對個性凸顯者往往缺乏寬容。這就有一個轉變觀念的問題,我們應用一題最愛的心去保護孩子個性,而不能用統一模式來評價孩子個性的發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著眼於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選題,加強課堂練習,以達到掌握目標的目的。練習應分為三類:A類,課本練習題適應基礎差的學生;B類,課本A組題,適應中等的學生;C類,補充練習,適應於優生。通過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能學習均主動達標,體現了學生的獨特生。
四、在學習上培養學生的合作性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

⑵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郜魁東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落實數學素質教育的一個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一、 數學教師要首先更新教學觀念,具有創新意識數學學科的創新教育,要求數學教師首先要從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圈子中跳出來,具備明晰而深刻的創新教學理念,具有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改變過去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進行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充分體現新課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把教學的重點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上來,通過教師深入地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相結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勇於創新的能力。二、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1、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興趣產生於思維,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高低適度,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問題會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並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2、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幾何圖形設計大賽、數學笑話晚會、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等等,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它們不同的特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3、利用數學中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興趣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有的是幾何圖形本身,有的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的,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在教學中盡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繫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慾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4、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的產生等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象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既可以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三、開展多種創造性的活動,創設動手的機會和空間動手實踐能 力的訓練就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反復實踐的過程中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意識。在教學中,千萬不要忽視了能讓學生動手實踐是的機會。我們應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時間,讓學生多做一些創造性的動作,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開動腦筋,拓寬思維,並發現自己在分析的問題、解決問題時的不足,正確認識不足之處。除而外,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創新能力,如進行小製作、小發明,並經常表揚學生的勞動成果,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發明慾望,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獨特 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徵,思考問題的突破常規和新奇獨特是創造思維的具體表現。數學學科,作為思維體操學科,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最合適的學科之一,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學的 核心要求。 ①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開端。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②注意培養想像力。想像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像,往往能 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首先要使學生 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其次,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像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

⑶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原則是什麼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應體現構建性原則,交互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設計的靈活多變性。本文闡述了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
作為新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改革是不可預設的重要一環。改革課堂教學就是要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設計,轉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標准下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不僅要以新課程標准界定的課程理念為指導,而且還要遵循下列課堂教學的設計原則,來逐步實現新課程標準的各項目標,讓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應用、學會創新。
一、學習方式的建構性原則
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來獲取知識,這是一個學習方式的問題。新課程倡導建構性學習,主張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初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數學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認知方式的設計應遵循建構性原則。由於建構性學習具有自主性、獨立性等多項優良特徵,使學生從「我要學」出發,樹立「我能學」的自信,最終尋找到適應自己學習的個性化方式。
二、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進行角色轉換,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為學生學習「合作者」、「組織者」和「促進者」。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會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改變了師生的交往方式 ,由原先的「師→生」的單向交往演變為「師→生」、「生→師」及「」生→生的互相交往。從另一角度看,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斷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交互性原則。
三、引出新問題時的創設情境原則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學生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歸納類比、空間想像、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對客觀事物中蘊含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判斷。但這一思維過程離不開直觀感知、觀察發現,而用實際的例子(即適度的形式化)來加以表達,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應遵循情境性原則。
有效的情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情境童趣性和真實性。這是情境有效的基礎,不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到虛假而不樂意參與,沒有童趣的情境引起不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2.注意情境的數學味。這是數學課中情境有效性的核心,沒有數學味的情境雖然也讓學生興趣盎然,但體會不到數學學科的特點,無法把數學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不能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感受情境,不利於培養學生數學思考。
3.情境必須具備問題或能及時引出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這是情境有效性的關鍵。一個有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這能緊扣學生的心弦,「緊扣心弦」並不是光指故事性情節和生動的畫面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更重要的是能在情境中遇到數學問題,用問題引起認知沖突,讓學生在面臨挑戰中嘗試成功,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
4.創設的情境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使得情境符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和邏輯發展,讓情境和問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都有一個的連續性和發展性特點,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同一情境的理解也會不斷地深入。
5.創設的情境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童話卡通圖故事與實物等具體情境對低年級學生的效果好,但圖表、圖文、數學事實等現實較強的情境更有利於高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6.創設的情境要體現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在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尤其到了高年級,數學知識的本身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和起點。每一個數學知識和問題都能成為學生進行新學習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能引起思考的問題情境,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本身的內在的魅力,才能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情境,熱愛數學。
四、模式方面的開放性原則
過去的教學設計,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講,學生聽」的經典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處於被動、客體的地位,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限定在預定的軌道上運行,教學的唯一功能就是傳授知識。新課程強化「雙主」理念,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於是新課程理念下就有了新的教學觀。教材不再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全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學生的直接經驗、學生發現的現實數學問題,都可以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成為教學內容。這樣,數學學習的內容就是開放的。新課程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於是單一的師傳生受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替代,表現出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體系的設計應關注開放性原則。
為了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開放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境」,當前已被數學教師所接受。兒童學習數學的本質是一種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所有的問題情境只要能引起兒童思維的沖突,就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就能達到有效學習。開放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激勵學生去「做數學」。蘇霍姆林斯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他們樂於探究。
2.設計開放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現代教學教育觀把思維教育作為數學教育的潛在目標,把創新教育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評價一節教學課是否符合現代教育觀,關鍵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二是看學生活動的創造性,不能簡單的圖熱熱鬧鬧的形式,要看實實在在的效果。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設計「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數學課堂教學。
3.巧設開放性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師要巧設開放性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每一個學生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學生通過嘗試,感受數學的趣味、品質,探索成功的喜悅。
五、應用方面的實踐性原則
數學科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科學的基礎,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滲透到經濟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不斷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數學教育中開展「建模」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利於擴展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注重實踐性原則。
六、思維方面的創新性原則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准把「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能力」列為課程目標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靈活性、獨特性、批判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幾個主要特徵。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必須引導學生勇於用懷疑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數學,這樣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創新性原則。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設計的靈活多變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把握。

參考文獻:
[1]蘇梅.淺談新課程標准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南方論刊,2007(S1).
[2]冷衛.芻議新課程標准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高中數學教與學,2005(11

⑷ 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課題研究背景

摘要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教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開拓性、創造性的人才,這就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針對初中數學教學的特點,筆者提出了從良好的教學環境

⑸ 中學數學如何創新教學方法

中學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的邏輯推理的系統性、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的學科。在教育轉軌,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中,素質教育如何操作是教師們討論、議論得比較多的問題。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則是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該文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打破常規,實施素質教育,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上談點體會。
一、要給學生有自由的空間
創新是指貫穿整個教學之中的一條教學原則,不是單一的教學方法。而落實這一原則,將使課堂出現一種新的局面。數學課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聽完之後練習題的格式。在教學中,自始至終讓學生有自由活動的空間,使他們處於積極創新的狀態,有進行創新的慾望。課堂開始時,教師給出一些實例或具體的數學現實作為起點。讓學生像歷史上數學家經歷的創新過程一樣,觀察、試驗,用直覺或推理提出猜想,再加以證實,然後建立這些發現物之間的聯系,形成體系,得到類似於教科書的數學知識。整個過程中,教師不設「圈套」,沒有一連串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幾乎對學生的任何想法都不加阻撓。
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共同啟發,教師在課堂間來回走動,觀察學生的活動,真正讓學生向享受「創新」的自由,但是不排除教師恰當的時候組織引導學生更有目的地進行創新和反思,不排除教師的總結性評述。由於中學生由於受年齡的限制,身體、心理發育不健全,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對學習不重視,對自己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在學習上很茫然,教師應該從學生的靈魂深處去觸及他,讓他們認識到新世紀社會需要的是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具備這種高素質的人才必須由學校培養,要進入高等院校深造才能成為合格人才,這就要求在現階段的學生各科優秀才能進入理想的天堂。學生有了理想就會開始飛翔,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積極主動、自覺進取。
二、要讓學生學得輕松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的引導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建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增強師生感情,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啟發式教學增強學習興趣。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活動生動有趣。教學函數時可以把這章的內容分為三類:概念類,計算作圖類,運用類。在規定的時間里通過討論、總結使學生掌握每一個知識點應注意的內容。如在慨念類中一定要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等的意義和性質。在教學中給學生編出口訣便於學生記憶,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的性質時,就歸納為:「二次函數拋物線;主要性質記四點;先記開口對稱線;再記最值與頂點;一般式化頂點式;所有性質便出現。」這樣學生容易記住,讓學生學起來也顯得輕松。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按我國教材順序教學是先講多邊形,作為特殊情況引出平行四邊形定義,再講性質定理,判定定理。如果按照「創新」教學原則進行,則完全不同。教師可先出示一系列平行四邊形或實例,告訴學生這些就叫平行四邊形,接下去就讓學生自己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學生經過觀察思考之後,會發現所有平行四邊形的許多共同性質,如二組對邊分別平行、對角相等、鄰角互補、對角線互相平分、對角線分平行四邊形為兩個全等三角形等。接著學生進而會發現這些性質之間的聯系,比如可以由一個性質推出另一個性質,而且不同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性質作為出發點,去推其他性質。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而且通過自己的「創新」活動學會了怎樣定義一個數學概念,對於定義的必要性與作用都會有更深的體會。
三、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學生閱讀能力德培養不可忽視。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要加強閱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語句要逐字逐句逐段講解,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語句反復強調,並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標上自己給定的符號標記。對於例題,首先讓學生讀題,然後再引導學生審題,最後確定最佳的解題方法。
要達到創新的目的,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權威,敢於質疑書本。因為,書本上的東西和權威們的說法,都是在當時當地的客觀情況下得出的結論。當客觀實際發生了變化,就應該按照新的情況得出新的結論。如果愛因斯坦不突破牛頓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就不可能提出相對論。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才會去鑽研,去創新,才有好奇心。創新肯定是標新立異,肯定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創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因此,數學老師要培養、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另外,在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後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找一些閱讀題目讓學生按照老師講解的方法進行分析,找出這道題的重點、難點和易錯處,設置思考題、課外閱讀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課外數學材料,促使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彌補自己先前閱讀時的疏漏,進一步順應和強化知識。
四、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之所以有利於貫穿「創新」原則,這與數學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是最古老的科學,同時也是最容易「創新」的一門科學,因為數學實質上正是人們常識的系統化,這與別的科學不一樣。數學的建立,從觀察到猜想,再證明,得到真理,用不著像物理、化學那樣大搞試驗,而且數學結論可以在不同的場所由不同的人獨立獲得。老師要依靠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對初中階段所有解題類型有個整體把握,把初中的運用題分為13種類型,每拿到一道題先分析它屬於我們學習的哪種類型,涉及到的有哪些數量關系,哪一句體現整個題的等量關系,有沒有「是」或「比」等等。讓學生有條不紊的進行思考,這樣一道題就不難解決了,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如在講完新課後,安排課本中的練習題作為速算題,以提高學生快速答題的能力。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解題思路的討論,閱讀題比賽,分析各種解題方法的特點,拓展學生的思路,盡開創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也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轉變要求,才能形成新課程改革新課標的教育理念。

⑹ 教育創新的特點有哪些

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郭立昌

論著選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中國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創新教育,已經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知道,創新教育不存在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它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創造的過程。但是,模式作為「一種重要的科學操作與科學思維的方法」,又無時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實效」,在運用教學模式上也同樣應當遵循這個原則。為了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更好地實施創新教育,我們有必要以創新教育的理論為指導,利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教學模式體系,為廣大師生在創新教育的教學中因材施教、優化教學過程,提供一個「模式網路庫」,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本文從探討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內容結構和教學的基本原則出發,重點闡述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的構建,並探討在運用中幾個理論與實踐的問題。

一、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內容結構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一般來說,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教育主要包括下面四個方面的內容,結構如下圖:

為什麼要把創新意識和創新情感作為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呢?創新意識是指創新的慾望;創新情感是指探索的興趣、創造的動機、冒險的精神、頑強的意志、嚴謹的態度等情感因素。中學數學教學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其中創新意識和創新情感相互影響,共同保進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形成,它們在創新教育中既起著動力的作用,又發揮著教育目標的功能。

中學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所以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核心。從思維種類上看,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它們的綜合作用,辯證發展才能產生創新思維,結構如下圖所示。

創新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創新思維品質,創新思維品質是多種思維品質的綜合體現。思維的深刻性和發散性是創新思維品質的基礎。思維的深刻性反映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而思維的發散性,體現著思維的流暢、變通和獨特,它們從思維的「橫」和「縱」兩角度反映思維的水平。靈活性是指能夠根據客觀條件的發展與變化,及時改變思維過程,尋找新的途徑。思維的獨創性是指求新穎、求獨特、求發展,標新立異的思維品質。批判性是指在思維活動中,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地檢查思維過程的品質。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中的簡縮性和快速性,它們全是由思維的深刻性和發展性引申出來的,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綜合地體現了創新性思維品質。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根據科學認知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知識形成的能力、知識發展的能力、知識應用的能力,它們的體現過程和主要內容可列表如下:

能力
體現過程
體現內容

知識形成的能力
由實踐到理論
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類比、歸納、猜想、證明

知識發展的能力
理論形成
論證推理、系統化,建立網路,形成良好認知結構

知識應用的能力
由理論到實踐
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策略比較,數學建模,解答反饋

可以看到,中學數學的創新能力在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應用三個過程中都有體現,並具有各自的內容和特徵,在培養過程中我們不應當顧此失彼,而應當注意它們全面、綜合的發展。在創新的能力形成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觀念起著橋梁或導向作用,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綜上所述,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驅動、相互激發、辯證推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只有把它們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創新教育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二、實施創新教育教學的幾項原則

要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首先要從創新教育的內容出發,探討教學的基本原則。我們認為情感性、主體性、活動性(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應用性)、技術性是需要貫徹的原則,結構如下:

(一)情感性 由於創新教育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緊密相連,為了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和情感在創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創新、敢於創新。教師要在教學中發揮楷模作用,用自已的創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調動學生,並充分運用激勵評價的手段,使評價具有公正性、及時性、求實性和發展性,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創新過程,並體驗創新的樂趣。

(二)主體性 主體性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知識要靠他們主動思維去獲取,創新教育也只有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創新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創新教育的立足點必須由「教」轉變為「學」。

(三)活動性 活動性是主體性的具體體現,創新教育依賴學生對再創造過程的深層次參與。因此,教學要提供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空間和時間,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歸納、類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活動性主要體現為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等幾種形式。

1.開放性 開放性一方面是指課堂教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群體交流的開放的活動環境,成為師生思維活動雙向暴露過程,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慾望、行為方式受到尊重,引發他們積極進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問題設計和討論中保留開放狀態,給學生創新思維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2.探究性 創新教育強調學生的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深層次的探索性活動中,體驗創新的樂趣,培養創新的情感,學會創新的策略和方法。數學從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系統性的演繹科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此,探究性既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數學實驗方面,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3.綜合性 創新能力是學生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它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各方面都帶有很大的綜合性,要把認知能力和人格培養綜合考慮,要打破知識的章節、學科界線,教學模式要採用多樣化的形式,從整體上考慮發揮綜合的效益。

4.應用性 理論聯系實際,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數學學習與現代的社會生活更密切地結合起來,應當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四)技術性 它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計算器、計算機、網路教育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信息技術,是溝通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重要紐帶,為創新教育開拓了新的天地。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要逐漸發展到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動手,主動參與的形式。並利用它創設一個有利於群體間交流的活動環境,優化教學過程。

三、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

為了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可以從創新教育的原則出發,按下列系統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

什麼是創新教育的基本思路呢?我們認為把中學數學教學過程設計成讓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相對獨立地去進行發現與創新,應當成為我們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當然,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等知識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這些結論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它不妨礙把教學過程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正體現在這種教學設計中。

我們認為,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為了實現上述的基本思路,「問題解決」應當成為創新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說在現行教材的基礎上,通過典型的內容,設計成「問題解決」的模式,其程序如圖所示:

其中,在「提出問題」階段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可接受性、障礙性和探索性。在「分析問題」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進行必要的討論和交流,教師注重從觀念和策略的高度給以啟發。在「解決問題」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實施策略,落實解答過程,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並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理性歸納」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檢驗、評價、反饋、論證,上升為理論,並在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過程中,進行創新方法的指導。

在這個基本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我們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兩個角度來構建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系統。從教學內容方面,應當主要加強發現模式、應用模式和建構模式的研究。

(一)發現模式體系

發現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教學理論。他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與人類的認識過程有共同之處,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材料,主動地探究發現,而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適用於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例題等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體現了學生參與發現過程的主體地位,注重了發現知識策略和方法的培養訓練,程序如下:

對於每個環節,針對教材內容和教學實際,又可以賦予不同的內涵,可有下列形式:

而對每一種類型,又要結合教學實際採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實驗」,可以有度量、運算、作圖、計算機操作等多種形式。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加強了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整體結構上突出了「猜想」和「證明」兩大環節,而這正是教學發現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徑。在這兩個環節中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的兩重性。發現教學模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對於創新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應用模式體系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而數學建模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認真審題,去粗取精,弄懂題意,聯想有關的數學知識,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把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通過對這個數學問題的求解,然後再回到實際問題中去。數學建模的意識、思路和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強化這種意識和能力,應當成為一種應用模式體系,程序如下:

對於每個教學環節,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實際,按照創新教育的原則,因材施教,精心設計,如下圖所示:

(三)建構模式體系

數學具有系統性的特性,數學的定義、公理、定理、法則、公式具有它們的邏輯系統和結構。建構模式體系有利於讓學生了解數學理論的建立、發展過程,具備良好的認知結構,學會建構理論的方法,也是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一個方面。因此,根據教學內容特徵,隨著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的不斷豐富和提高,適當地運用建構教學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它的程序如下:

每個教學環節同樣包含不同內涵,形成多種變式,比如:

對於第一種形式,主要體現把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的教學,進行「整-分-整」地講授,學生在知識結構中分析、探究,再經過組合連結,完成對知識系統、結構的認識。第二種形式,適用於兩部分知識內容、研究思路、方法類似的單元或章節,組織學生進行類比遷移的探究,自主完成後部分內容的學習。第三種形式,主要用於分析知識結構,找到新的知識生長點或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完成知識結構的發展過程。第四種形式主要用於章節內容的小結。這種數學模式一般是把一個單元或章節的教學作為整體考慮,而對於每一節教學,又可採用適宜的教學模式。

從教學組織形式的角度,需要主要研究討論模式體系、輔助教學模式體系和課內外結合模式體系。

(一)討論模式體系

討論模式是一種合作模式,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共同的教學材料或問題,在教師引導下,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程序如下:

其討論形式可以同座二人,前後四人,分組討論、全班討論等多種方法,在分組中還可以按學習水平層次,同層分組或搭配分組,採用何種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認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長,以適應將來信息化社會對人才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要求。

(二)輔助模式體系

隨著投影儀、計算器、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引入,為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開展數學實驗,提高課堂效益開拓了新的途徑。

在教學模式上可以分為演示模式和實驗模式,演示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師演示為主,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猜想、推證、系統化等教學環節。演示內容和多少要因材施教,所以它可在各個環節中實施程序如下:

實驗模式是讓學生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地去參與實驗與發現的過程。根據教學條件可以採用多種形式,比如使用計算機可以一人一機,兩人一機,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分合結合地教學。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形象、測量、證明的功能,讓學生運用現代化技術實踐數學發現的過程,它為學生知識、能力、個性的充分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它的程序與發現模式一致,只是利用現代技術輔助,並由學生自主完成。

(三)結合教學模式體系

所謂結合教學模式是指把課內外教學結合起來的模式,它比只局限在課堂上的教學具有更大的開放性,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調查研究、查詢資料、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撰寫論文、師生小結等教學環節有的可安排課上進行,有的在課下完成,形式手段多樣化,把課上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可以有下述教學模式:

四、運用創新教育模式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一)繼承傳統模式,注重打好基礎

本文闡述了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我們對於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也要充分重視,啟發式講授同樣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並在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繼承和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創新教育模式體系,共同發揮創新教育的作用。另外,創新教育離不開學生扎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對於落實基礎的環節不能削弱,比如,要重視必要的模仿性、鞏固性練習,要把打好基礎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處理好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綜合應用模式,整體優化過程

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所以不能用一種固定、僵化的教學模式面對所有教學內容。用系統論為指導,充分發揮和挖掘創新教育模式體系中諸因素的優勢,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從整體上優化教學過程,才能實施創新教育。上述創新教育模式體系在運用中具有下述交叉關系:

比如在運用發現模式教學中,可以結合使用討論模式、輔助模式和結合模式。

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模式,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益,而且使學生在豐富多採的教學形式中,創造性得到更全面發展。怎樣立足於整體優化進行組合,也正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藝術。

(三)注重教學落實,不要追求形式

在教學模式的運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實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學模式不是框框,在運用過程中要針對教學實際進行變通和再創造。無論對哪個教學環節,都要注重落實,切實使課堂教學充滿激情,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說,使觀察、實驗、猜想、發現、討論、交流和論證等環節,真正地落實下來,而不要為了追求教學模式的完整,使學生的參與活動走過場。

(四)發展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

教學模式的運用是一個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構建創新教育的教學模式體系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但是從教學改革的眼光看,需要我們不斷發展教學模式,突破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無模式教學,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充足的機會和條件。我們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不斷發揮自我的優勢,形成和樹立帶有個性的教學風格,推動教育理論和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⑺ 如何創新中學數學教學方法開題報告

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於這一新的數學教學理念,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改革或創新我們的數學教學方法。
一、「探究——主體參與型」教學方法
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教學模式。其指導思想在於: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又是創造與發展的主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首先,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教學一開始,教師要創設數學發現活動的環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提出開放性問題。問題是思考的起點,但作為教學的開始環節,不要把問題設計成一問一答式,而是圍繞教材待解決的問題而提出,正確引導學生思維,激發探索新的問題。其目標指向常常是:可做什麼?該做什麼?
其次,觀察情境,形成問題猜想。要讓學生針對教師或本人提出的問題進行適合自己的數學活動,包括模型製作、游戲、實踐操作等。
再次,調動發散思維,研究問題。如今的初中數學題目大都是比較靈活的,有著多種解題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在把握問題特點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發散思維能力,深入研究問題,多提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發散性地解決問題。
最後,觸類旁通,靈活應用。學生從問題中得出的不僅是結果,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觸類旁通,靈活應用平時積累的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多種思維方式解決同一問題,以單一思維方式解決多個不同問題。
二、「交流——互動型」教學方法
今年,觀摩了我校的一堂「整式加減中的同類項」數學實驗課,授課老師就較好地實施了這一模式。他採用了如下方式進行設計:在上課時先拿出幾小袋硬幣,要同學們數一下各有多少錢,結果出現:
學生1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中拿出來,邊拿邊加數:5角,1.5元,2元……(三分鍾後報出共8.3元)。
學生2把1角的硬幣十個十個地拿出來,把5角的兩個兩個地拿出來……(二分鍾後報出共8.3元)
學生3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
然後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一分二十秒後報出共8.3元)。
老師設問,哪一位同學數得最快,並且不容易弄錯?為什麼?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出:「學生3既快又准,因為採用了分類計數。」
至此,教師點出:「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那就是——同類項。」
三、「辨析——應用型」教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可採用這種方式:問題實例——分組研究——探索分析——歸納結論。但須注意,實例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舉個例子,新教材「打折銷售」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由電腦顯示服裝店海報,教師提出問題:
①你知道打6折是什麼意思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時機向學生介紹標價、售價的概念:售價=標價×打折率。
②這家服裝店老闆將衣服打6折售出,果真是「跳樓價」嗎?其中到底有何玄機?
③假如老闆將一件衣服的成本價提高80%後標價,又以6折出售,出售價為216元,老闆是虧了還是賺了?設成本價為x元,列方程:(1+80%)60%x=216,得x=200,結論是賺了16元,進而導出利潤、利潤率的概念。
④如果將上例中「若出售價為216元」改為「結果仍獲利16元」,你能求出這件衣服的成本價嗎?你還有其他的改編方案嗎?
⑤假如你是一名老闆,你將如何提高你的投資利潤?假如你是一名顧客,你又最關心什麼?在當今促銷熱中,面對抽獎、打折、大削價,你有何感想?
⑥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數學語言構建生活中打折銷售的有關實際問題,與同伴交流。
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與學生共同交流探究。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技術,我們能按照數學知識間的相互關系,把相應的課本、練習、習題、解答以及相關的學習資源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給學生,這對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外自學都是非常有利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應善於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突破難點;其次,引導學生利用網路技術收集資料解決數學問題。

⑻ 淺談怎樣提升中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從論述中學數學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出發,對怎樣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水平,同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供同行借鑒。
1 中學數學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1)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明確。近幾年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中學數學的教材不斷變革。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單單重視書本知識體系的傳統結構,從而更加重視基礎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中學數學教師們往往習慣於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單純注重書本知識的教授,對於新教材的內容還缺乏一定的研究和把握。在中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夠系統地掌握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能夠了解學生對新教材掌握的好壞,從而就不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進而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教學本質目的掌握的程度不夠。許多教師忽略了學生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和途徑,只是一味地單純教授知識,而不能夠使學生們真正理解,忽略了教育的本質。近幾年來,許多教師和學生忽略了課本的基礎知識,而在課外題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成為影響數學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
(3)中學生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識是迷茫的,從而造成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低。許多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要是因為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沒有積極的求知慾和上進行,同時也缺乏學習的緊迫感。另一方面,由於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課程,如果課程的某一部分沒有學好,那麼學生就會感到越學越難,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
2.1更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創新教育是以教師的知識為更替點的,教師的創新素質和能力決定著教育的質量,要使學生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首先就要有創新意識,教師的創新素質是實施創新新教育的關鍵。有創新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因此,我們不能再滿足於現有知識的吃老本現象,依然因輔導舊,襲用老方法,老套路的陳腐的教育方法了,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必須具有強烈的開拓創新精神,不斷更新知識,開拓視野,吸收各種信息,吸取先進的教育思想,並善於將其運用於教學之中,善於去發現,或創新出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知識層次和將學習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適應創新教育特點。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一代,創造出高質量和高效益的教育效果。
2.2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中學生在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中各種需要的情緒表現。只有使學生成為學生活動的主人,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當學生把學習數學知識作為自己的生活需要,發展需要時,教學工作才富有成效,而課堂教學首先使學生進入課堂之中,因此,新授課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學習數學時,只有學生對數學生產興趣,喜歡數學,才能學好數學。
2.3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途徑是各種各樣的,「設疑――生疑――質疑――解疑」則為其中的一種,即教師首先提出有層次性,發散性的問題,誘導他們去發現問題,產生疑問,提出有獨創新的見解,然後通過思考、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解決,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對學生萌發的新奇念頭和別出心裁的想法,要積極地予以稱贊。
2.4課堂上培養學生橫向思維
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重視思維的深度發展,卻忽視了思維的橫向訓練,隨著課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認識到了橫向思維的重要性,鼓勵多種解題策略屢見課堂,這樣學生的思路就變寬了,大腦變靈活了,創新的積累也就深厚了。
3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還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3.1教師的個人素養
由於數學學科的特殊性,所以這里的教師個人素養主要是指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對學生的熱愛。一個好的數學教師如果能過做到關注每一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並加之及時的輔導與批改,那麼他的學生數學成績一定不會差。
3.2學生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成就良好的學習品質。筆者教過的學生有很多屆,回憶他們當時的學習情況,但凡數學成績突出的學生無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3.3學生的家庭因素
當過教師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凡是課後家長經常關注和輔導的孩子的學習成績都要比那些家長不聞不問的孩子的學習成績高的多。這是因為,中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常常忘記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如果家長在課後不督促檢查,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容易形成學習拖拉的壞習慣,從而阻礙了他們今後的學習。
總之,中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提高中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不僅能夠提升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能夠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步伐,促進我國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

⑼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產生新思想的思維活動。它能突破常規,不拘於既有的結論,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中小學實施新課程、新理念教學模式的核心。筆者現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出幾點認識,與同行們交流。
一、創設適宜的教學氛圍
國外最新創造力研究表明要「把創造性思維過程看作人與其它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致力於創設一種具有豐富反應了,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只有在民主、合作、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學習才會熱情高漲,才能大膽想像,有所創新,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前提。
1.要為創新而新
教育創新,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教師不但要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蘊藏的創造因素,對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尋找創造性教育的生發點、結合點,使課堂教學有創新教育的內容。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促思的問題環境,營造質疑氛圍,教給學生質疑方法,培養學生質疑興趣。
例如,筆者在教《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提出「現有62.8米籬笆,請同學們分別設計成正方形、長方形、圓形花園,看誰設計的花園面積最大?」從而把課本內容引申到實際生活中,使教學富有實踐性、科學性、現代性,把發展的思想滲透給學生。
2.要以學生發展為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人人求新」的願望,有效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體;要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獨霸講台,要改變那種「精耕細作,滴水不漏」、「層層鋪墊,水到渠成」的傳統教學觀,要給學生自主活動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同時,教師要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充分發揮情感對培養創造思維的催化作用。要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中的不同觀點,保護學生中學習爭辯的積極性,讓學生敢於想像,敢於質疑,敢於標新立異,敢於挑戰權威,給每個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
例如,當學生對某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並急於求知時,可允許他們按自己的想法活動,並對其行為表示贊同;在問題探討交流時,可採取小組討論,互相評價、互相反饋、互相激勵等形式,允許變換座位,允許學生站到講台上以「小老師」的身份出現;處理學生行為時,尊重他們的想法,鼓勵別出心裁等。
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
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是觀察事物和認識世界的一種內在動力,如果善於引導,有意識地加以培養,就能夠提高思維水平,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1.重視在新知識的引入中激發創新能力
教學新知識前是最能說明其實踐意義和社會意義的。如在教學《三角函數》時,用米尺量人的高度及人在陽光下的影子的長度,通過大量實踐發現人高與影子長的比值是不變的。當大量的數據展示在學生眼前時,不僅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還可以有計劃地創設某種情景,提出適中的問題,使學生面臨某種實際任務,引導學生分析,鼓勵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規律,這一規律不是教師簡單地傳授給他們,而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而獲得的,這無疑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2.注重在課堂探索中激發
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應表示厭煩和回絕,要善於為學生「鋪路搭橋」。有時可以提示尋找答案的線索或指定有關資料,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有時需要及時解答的,也要富於啟發性,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使其積極思考,多方面探索;有時可以採用「原型啟發」,利用某種具體事物,主動探索,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先讓學生利用自製學具操作,探索麵積公式,如果學生有困難,可適當地提示,把剪開的圓形圖片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啟發學生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可能有的同學根據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等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等於圓的半徑,得出圓的面積等於圓周長的一半乘以半徑,即S=1/2πdr,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思考,得出S=πr2,將其與S=1/2πdr比較,弄清前者更簡單明了。這樣,學生通過探索自己得出結論,並能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就有效的保護並激發了學生的奇心和求知慾。
3.在愉快中體驗成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向全體教師建議:請你們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渴求知識的火花。點燃這一火花的唯一源泉就是在勞動中取得成績的歡樂和勞動者的自豪感。」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善於對學生的創造性勞動做出評價,評價時要科學、客觀、公正、及時,讓學生明確錯在哪裡,好在哪裡,同時要寄予成功的期待,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萌芽得到「雨露的滋潤」。
三、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教學應體現課堂教學是思維活動教學的意識,突破習慣性思維的影響,以發展發散性思維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突破習慣性思維
習慣是創造的大敵。教學中應有意避開思維定勢的影響,善於從側面或逆向思考,隨機應變,沖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如「負數加減法「的教學中,要避開小學中反復強調的正數的加減法這種思維定勢,從負數的實際意義出發,讓學生反復藉助實際情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2.發展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思考,產生大量的設想,以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它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無論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還是在提出新的假設、新的構思中,都可以擺脫思維定勢和「常態模式」等的消極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要培養與發展發散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例如,在《相反數》一節中數與字母間有其內在聯系的。學生對正數、負數、零的相反數由定義很容易掌握,但對字母的相反數理解不夠透徹,原因在-a表示正數、負數還是零理解不透。因此教師應把字母所表示的內涵和學生理順,通過數與字母的相反數概念下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這樣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與字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另外,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問題出發,考察所有的可能性,力求最優化。
例如,設計開放性和探索性問題時,多問一問 「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等,讓學生充分暴露思維的過程,及時發現思維中的障礙,並加以突破,以發展思維的開拓性和深刻性。通過一題多解、簡便演算法、從不同角度糾正錯例等練習,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通過試編應用題,按學生自己的設計進行創造等教學活動,培養思維的獨特性和新穎性,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提倡多思精神與首創精神
新的價值觀由追求一個好分數轉向追求獨立見解和創造性成果。要想有創造,就必須勤於思考。只有敢於標新立異才能不斷開展創造性思維,有所創新。教學時,教師要激勵學生從小立志並嘗試創造,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自由討論,合作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發展的過程,鼓勵他們向教師提問,以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其勇於思考和善於思考的精神,以充分肯定學習和活動中出現的創新苗頭,只要肯多思與首創,對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⑽ 如何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數學教學中。在數學教學課堂中,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以逼真、生動地畫面來創造教學情境,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形象、更生動,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事物,並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把多媒體教學帶到數學教學中去,就像使用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也有利於數學概念的形成。在推導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使學生不但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的高科技手段,對教學任務的完成起著重大的幫助作用。因此多媒體教學更是成為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以下幾點是我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運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所總結的一些心得體會和經驗。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枯燥的學科,到了初中,部分學生不願意學習數學,再加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難以提高,使這部分學生對數學沒興趣。而多媒體教學能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化,枯燥的數學問題趣味化,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這些特點,對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學中,運用多種媒體來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例如,講「三角形全等」知識時,可以製作兩個不同顏色的三角形,通過旋轉、平移、重疊等系列動畫形象生動描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並能有效的歸納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像、似有非有和難以理解之苦,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並獲得一定的學習效果。這樣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
二、用多媒體教學解決重點難點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嚴密、思維抽象。初中學生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缺乏邏輯嚴謹性,導致思考問題不全面,從而對數學中抽象的性質定理較難理解,而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通過其圖像及數據的處理功能,在教師的操作下,層層深入地引導他們運用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來處理問題,減少學習困難。例如,在學習「反比例函數的性質和圖像」時,本節課的重難點的解決過程中可以利用幾何畫板的動態演示功能,在學生討論「反比例函數性質」時,學生通過觀察函數圖像得出:「當k>0時,y值隨自變數x的增大而減小;當k<0時,y值隨自變數x的增大而增大」。這個結論是不完善的,必須補上「在每一象限內」這一條件。我處理這個問題時是利用多媒體圖像的分解和組合技術通過在函數圖像的兩個分支上各取一個點,引導學生去比較相應的x、y值的變化情況,讓他們自己領會出應將上述結論改為「在每一象限內,當k>0時,y值隨自變數x的增大而減小;當k<0時,y值隨自變數x的增大而增大」。隨著圖形的變化,疑點在數形結合的動態演示中消失,知識在直觀與抽象間印入學生的大腦,難點因實驗成為學生的興奮點。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板書又要擦黑板,這樣使課堂的容量小,題型單調,形式乏味。在現代的教學中,由於運用多媒體教學,節省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45分鍾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多種題型,練習容量大大增加。教師可以預先擬好題目,運用多媒體教學出示在學生的面前,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於學生發揮獨立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反饋信息,使教師有充分的依據改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直觀性
運用多媒體技術在幾何教學中,能使圖形進行平移、對折、旋轉、閃爍等變化手段表達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述「幾何圖形」時,對各種柱體、錐體、台體、球體的認識,畫它們的三視圖,認識它們的展開圖時,就可以利用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產生立體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同時通過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展開思維,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挖掘各圖形間的內在聯系,深刻理解幾何圖形的性質,培養了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精神就必須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和氣氛,並使學生的注意力融入到情境之中,能激發其思考與討論的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很快的調動起來。例如,在學習「平移」時,探究:如何在一張半透明的紙上,畫出一排形狀相同和大小相等的雪人呢?利用多媒體展示把半透明的紙蓋在上圖上,先描出一個雪人,然後按同一個方向陸續移動這張紙,再描出第二個,第三個……在所畫的雪人圖形中任意找三組對應點,連接這些對應點,觀察得出的線段,它們的位置、大小有什麼關系?利用多媒體展示就像動畫片一樣展現在學生眼前,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迅速地歸納出平移的特徵。本節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形象、生動地描述,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宏觀和微觀的限制,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閱讀全文

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探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