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教學論文 如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1、老師要有親和力,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教師要給學生親善、和藹之版感。且莫過於嚴權肅,讓學生覺得教師嚴厲,不好接近。交流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和贊賞學生,以便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自信力。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要有鼓勵性的評價。 2、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這節課,杜老師設計的學生的活動有活力,使得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的學習活動形式是多樣的,人人都參與,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
B. 以狼圖騰為素材寫一篇議論文
讀了《狼圖騰》的確是進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們中華民族到底是信仰狼圖騰還是信仰龍圖騰?我們中華民族為何延綿五千年而不衰?讀了這本書你便回豁然開朗.
讀完這本書後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狼給人帶來了什麼?或者說人們從狼身上學到了什麼?狼生活在一起,一個家族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維系著這個大家族的發展.我認為對於狼群來講,他們有四個特點:有團結意識,有紀律性,有組織性,有耐性.所謂團結意識體現在狼在作戰中會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相互配合,不會有一隻狼放棄同伴求得苟生.另外,狼群在吃食時不會忘記給老狼、病狼、小狼甚至一些母狼留些食物.當然狼的團結感還有很多體現,這里就不一一列舉.所謂紀律性,最值得一提的是狼群在打埋伏時,都會聽從命令,嚴陣以待,在沒有接到命令時,任何一隻狼都不會打草驚蛇,也不會擅自離崗.所謂組織性,就是只的是狼群中的分工安排,戰場上頭狼是總指揮,誰在什麼位置,負責什麼,任務都很明確,即使狼群突圍逃跑時,只要頭狼不下達各自求生的命令,這種組織性是不會被改變.所謂耐性,大家可能都很清楚,狼為了尋找戰機,可以群體埋伏一天一夜甚至更久,狼群不會打無准備之仗,每一仗都是有計劃的.我想,一支軍隊如果也具備了狼群的這些特點.同樣也會成為一支強軍,神出鬼沒,出入自由.
一群狼是由一條條狼組成的,一個群體的成功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努力.單從狼個體中我們還能學到很多東西.在作戰方面,狼勇敢、強悍、狡猾、機敏、警覺、有體力.當人與狼交鋒的時候你不會輕易取勝,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力量,更是由於它在長期與自然搏鬥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性能.在處事的態度上,狼的兇殘、貪婪、狂妄、野心、雄心都表現的淋漓盡致.用中國傳統的觀念來看這些可能有些野蠻,可正是這些野蠻成為了維系生存的根基.羊也沒有這些性格,所以他們只能被人保護,否則在草原上就入狼口.狼在自身的追求上崇尚自由,有領域感.眾所周知,狼是不能被圈養的,他們嚮往自由,即使你可以用鐵鏈拴住它,但他會用拚命精神來換取自由.而且,狼是有領域感的,一般情況下,狼不會放棄自己的地盤,如果一隻狼去侵佔別的狼群的地盤,它也會被當作外來狼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
除此之外,無論是對於狼還是對於狼群我們都可看到狼的智慧.狼懂氣象,懂地形,懂得抓住時機,懂得知己知彼,懂得各種戰術,更懂得培養後代.雖然作者沒有特意強調狼對後代的培養,可是作者認為母狼對小狼的關愛有甚於母親對海子的關愛.正是母狼對小狼的悉心保護和嚴格訓練才使得狼群中擁有一批又一批的傑出戰將.只有這樣,狼群才得以延續.這一點對於我們很有借鑒意義.諸葛亮由於人才意識的不全面使得江山後繼無人,拿破崙由於缺乏人才意識使得江山不得恐固.
正如作者所說,由於狼的存在使得草原人強壯、善戰,使得草原充滿生機.我們經常說中華文化五千年延綿不斷,那正是由於草原不斷的給我們「輸血」,如果漢文化沒有草原文化的滲入,那麼我們的文化也逃避不了被毀滅的厄運.廣袤的草原拯救了我們的民族,而狼拯救了整個草原.毀了狼也毀了草原,最終找難得是我們的民族.如今,大漠緊逼京城我們該怎麼辦?
狼是草原的獸祖、宗師、戰神和楷模;狼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狼的智慧、團結和尊嚴;狼對蒙古鐵騎的訓導和對草原生態的保護;游牧民族千百年來對於狼的至尊崇拜;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儀式;以及狼噑、狼耳、狼眼、狼食、狼煙、狼旗……有關狼的種種細節,不僅使作者沉迷其中也使我沉迷其中.
如果我們人也有狼那樣團結就好了
C. 狼圖騰的讀後感應從哪些論點寫議論文
草原的靈魂
——讀《狼圖騰》有感
從小在《東郭先生》、《狼外婆》等童話故事的重陶下,印象中的狼總是兇狠、狡詐、可惡的,也從來沒有想過在我們心中「聲名狼藉」的狼,會成為蒙古人的圖騰,被蒙古人像神一樣地崇拜、學習。於是,以作狼的漂亮的圖騰形象在我心中不斷地堆砌、崛起。
狼是忍者,是勇士。
面對碩大的美餐——黃羊,它們在草叢中一動不動,連呼出的白氣也極輕極柔,耐心的等待最佳的時機。那一刻的它們,是忍者,在挑戰自己忍耐的極限。當黃羊吃地走不動時,它們又幻化成勇士,像幾十枚破浪高速前行的魚雷,運就著最鋒利、最刺心刺膽的狼牙和的目光,向黃羊沖去。
狼是謀略家。
「在蒙古草原,平安後面沒有平安,危險後面有危險。」狼堅信這一點,於是它們在不斷的進化中升華自己的謀略。還記得那個「飛狼」的故事吧,那麼具有傳奇性,有那麼令人欽佩,連畢利格老人也對狼佩服得五體投地,在人與狼的殘酷與反抗中,狼成為謀略家,一個精銳的眼神去令人心動。
狼是純潔的,是騰格的寵兒。
「在一個人生命的終點,將軀體當成裸露坦盪的供品,從而把自己解脫的如此干凈、徹底.」這就是天葬。蒙古人以死後被狼吃了為榮,把狼當作神的寵兒。他們堅信狼是神的使者,是草原的守護神,維持草原的平衡與昌盛。好一個「以肉換肉」,蒙古人的純潔、虔誠可見一斑。
狼是游牧精神的濃縮。
在與狼的鬥智斗勇中,我們總能看到成吉思汗的形象,充滿血氣方剛,充滿狼的野性,狼的不屈,狼的堅韌,蒙古人把我們比作「吃草的羊」,真是准確極了,農業文明將我們的狼性變成了羊性,真是可悲。好想像陳陣一樣,與狼共舞,體會狼圖騰的魅力。崇拜狼,崇拜狼圖騰。
狼也是可悲的。
人是多麼的愚昧,只看到狼的兇殘,對它們進行斬草除根。隨著農耕對草原的掠奪,人心變得越來越毒,毒葯,獸夾子>
不盡其數,它們像嗜血的惡魔向狼逼近,無視畢利格老人的憤懣和吶喊,無視騰格的心痛與無奈。看著老人為了保護狼,破壞打狼運動,在那一刻,彷彿一隻飽經風霜的老狼他的頭頂屹立,朝天哀嚎,安慰這死去的狼的靈魂。外來戶的侵略,使得草場不斷沙化。草原在戮狼聲中不斷地衰老、衰老,快要油盡燈枯,今天草原少了野味,感受不到天神的守護,這是怎樣的一種殘酷,狼的可悲,又何嘗不是人類的可悲呢?
看完了這本書,心中激流澎湃,陳陣他們,感受著狼,感受歷史,也體會著歷史,體會狼圖騰的意義。他們挖掘血液中狼的野性,提取靈魂中狼性的魅力。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四季那些草原上的狼,那麼勇敢,那麼聰慧,那麼堅韌,都最終毀滅於人類的手中。我想起畢利格老人的淚,想起陳陣的淚,那淚,包含著多麼悲哀,無奈和撕心裂肺的痛苦。
突然的,對草原失去了希望,那裡再也沒有了人與狼之間的斗爭。再也沒有「飛狼」的神話,有的只是寧靜,可怕而又虛假。
但願,草原上的狼,最終會飛向騰格里。
但願,狼圖騰的精神和靈魂在人們心中紮根。
但願的但願,只剩下冗長的嘆息,還有老人留下的淚光。
D. 教育教學論文 教師應怎樣與學生溝通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在師生之間的溝通進行的,簡稱:教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站上講台,就充當了這個藝術家的角色,但是這門藝術又有著它特殊的含義。它不是藝術家一人表演的舞台,也不是藝術家一人完成的任務,這是一門需要互動的藝術。所以,教學要成為藝術,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和學生同呼吸,共歡樂。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甚至優秀的人民教師,除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知識、科學的教育方法外,還要善於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那麼,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呢?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而這兩點又必須先從教師做起,再培養學生。下面就結合我個人的實踐經驗,談一些實際的做法。
一、有效溝通從教師做起,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
比如:有的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講的多聽的少,只願當講者,不願當聽眾,其不良後果是:第一,教師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當教師僅憑自身的知識、經驗對學生作出評價時,就難免產生偏見和成見;第二,使學生覺得教師高高在上,師生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第三,無法知道學生懂了多少,學到什麼程度。因此有經驗的、會積極傾聽的教師能夠將自已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學生身上,給予對方最大的、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能夠用非口頭與口頭的暗示來表達對學生的共鳴和專心。比如點頭、身子往前傾、微笑、蹙眉等身體動作,用得恰當,都可讓學生知道你真心地在聽。口頭的暗示如「喔」、「是的」、「我懂了」等都讓學生知道你的注意和興趣,你接受他繼續講下去。再更高一點的水平,教師可以使用一些語句來鼓勵學生注意。這樣與學生面對面地傾聽、給予回應的傾聽會產生一些良好的效應。
E. 關於狼圖騰中人性與狼性的論文
汗 為什麼要是狼性.... 有人性就好。.表做狼
F. 求一篇教育教學方面的論文
不是說都要寫眼睛,而是說魯迅用了「畫」這個字,強調對人外貌最具有版特徵的部分的特寫,通權常寫人的外表都是為了表現人的性格服務的。魯迅寫祥林嫂是"畫眼睛",但也寫了祥林嫂"花白的頭發"(表現其悲慘的命運);寫閏土,在寫眼睛的同時,重點寫到閏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是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反映了閏土生活的艱辛和痛苦。
G. 關於《狼圖騰》論文
首先,作為一本小說,本書的文學性實在不敢恭維。其實既然作者不夠專業,善良的普通讀者完全能夠理解並原諒其寫作技巧的拙劣。然而,作者無法將意圖表達的觀點融入故事情節中去,便每每在一段描述後,插入大段議論,手法簡單到只能用「甲說」、「乙說」,「甲又說」「丙插話說」之類的語句來表現,實在業余之極。小說不是論文,這些大段的生硬說教,粗暴打斷讀者的連貫閱讀,以作者的觀點強行代入讀者的思考,閱讀時的樂趣與思考權利盪然無存,即使作為普通讀者也無法忍受。然而,作者仍然無法完整清晰闡明他的觀點,只好在最後親自代入主角,開講一堂偽學術報告---之所以用偽字形容,實在是這篇文字不過貌似有學問的學術報告罷了。這種文體也能當作小說發表,我多少理解了中國現階段小說不景氣的原因。在我看來本書更象一部論據過於冗長的學術論文。
如果抽掉作品中的論文部分,此書倒也勉強可稱作一部描述草原風情的好小說。說勉強,是因為該書的文字水平一般,讀完全書,作者極力贊美的狼不但沒能感染我,反而影響了這種孤傲動物作為一種象徵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看在小說的情節不同尋常,就算作好小說吧。書中傳遞的草原風土人情是否真實倒無所謂,情節是否真實也不是評價小說優劣的標准,至少可以當成奇幻類小說閱讀。
而小說中人物的塑造則面目模糊甚至虛假。先看作者著力刻畫的蒙族人物。全書中的第一智者畢利格老人,一望而知只是一個象徵符號,作者硬生生編造出來的一個用於說教的工具罷了,具體原因非我這完全業余的普通讀者所能說明,只要有閱讀過幾十本小說的經驗就能感覺到。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么智慧的老人存在,但作者把他作為一個小說人物則塑造的很虛假。既然只是一個沒有文化、奴隸出身的人,怎能時刻都在與主角進行漢蒙文化比較的討論與交流,說出那麼多睿智的話呢?勇士巴圖在馬群保衛戰驚鴻一現後,便沒有什麼戲分了,此人塑造的虎頭蛇尾。本來我一直以為可以在後文看到有關他的更多更精彩的故事,然而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小說這個完全讓人出乎意料的情節倒是有些歐.亨利的味道啊。其實作者完全可以通過對他的描寫表現蒙族人民的勇敢彪悍、豪放坦盪等等優點,而不是一味乾巴巴的大唱贊歌,這才叫小說手法。只有嘎斯邁與巴雅爾兩人雖然戲分不多,卻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至於小說中的漢族主人公,則形象蒼白平面,在本書描寫的年代裡沒有感覺到起伏變化,不象知青,更象一名老成的文化比較學學者。
其次,來看看這部學術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述方法。
那些諸如環保、生態平衡的論點,雖不新鮮但絕對正確,我要舉雙手贊成。但是,觀點沒錯,實現方法卻很需要商榷,這些問題即便是專家們,也無法輕易研究出解決之道,而且這並非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本書的主旨無它--血統論罷了,其他的只是高貴血統民族的必然表現。
這個觀點更不新鮮,早在二戰時的納粹德國就有臭名昭著的血統論。猶太民族是低賤劣等的「渣滓」、「寄生蟲」,必須要被鏟除,由高貴的雅利安族日耳曼人統治世界。我沒有發現作者大力贊美的游牧民族高等論與納粹的血統論有何本質區別。而且作者一再提及,華夏文明綿延之功全在於狼性的游牧民族對羊性的農耕漢族不斷「輸血」,就差直接道出「血統論」三字了。
漢族的確有很多缺點,需要深刻反省。然而,這種批評反省是否就意味著對游牧民族的極力贊美呢?作者把一切正面事物都歸功於血液中有狼性的游牧民族的貢獻,而把一切負面情形都歸罪於所謂羊性的農耕漢族。漢唐的強盛,是因為「狼性」,尤其是李唐統治者的游牧血統;宋明的軍事軟弱,則是「羊性」太重,而近代清政府對西方殖民者的軟弱表現,也是因其狼性退化。
作者對於這種武斷簡單到荒謬可笑程度的邏輯觀點所使用的論述方法,主要有兩種。
其一、有罪推定法。如同司法上的有罪推定論。作者把一切正面事物的原因都歸功於草原狼,無所不用其極的證明,再推論得了草原狼真傳的游牧民族因此是多麼優秀以致完美。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令人嘆服。比如,作者看到自己的寵物狼一離開大地就恐懼之極的情形,竟聯想到希臘神話里不能離開大地母親的安泰,並進而推斷出「游牧的雅利安希臘人」很可能也曾經養過狼,才編寫出這個神話。並進而宣稱,這個神話在東西方都曾產生過重要影響。該神話或許在西方有廣泛深入的影響,但對東方的影響不知根據何在。又比如推斷游牧民族學會馴馬的原因,是恰巧抓到一匹被狼牙騸了卻又僥幸未死的野馬而總結出的。並隨口總結,該技術的難度大大超過遠古農民馴化野生稻,而貢獻則遠超「中國人的四大發明」。這種做學問的方法與態度,令我佩服的五個身體都投到地上去了,這深得胡適先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方法前半句的真傳呀。而論述中使用的文字,情感充沛澎湃,很有瓊瑤阿(這個字請讀三聲)姨近年來電視劇的語言風格。
與有罪推定法同時使用的是「為我所用法」,即不顧歷史真相,只選用對其論點有利部分,且不提那是否是歷史真相。
作者號稱學貫中西,指點歷史、引經據典,我對此甘拜下風。我的歷史知識大多來自於小學和初中時代的歷史課,且多年來不學無術,還忘了大半。作者引用的史料,不但全未看過,有些連書名都不知道。但我殘存的歷史知識至少還記得以岳飛、文天祥、袁崇煥為代表的廣大漢族群羊當時是如何英勇頑強抵抗侵略的事跡。作者對此隻字不提,卻一味大肆宣揚當時的漢族政府多麼懦弱,漢人又是多麼軟弱的不堪一擊,難道就因為北宋政府投降金人,就將整個漢族的性格、抵抗事跡全部都否定了?莫非作者認為這段歷史是被心懷偏見的漢人學者進行了篡改?那麼,又如何解釋軟弱到如此不堪的漢民族竟讓世界上「最勇猛智慧」的蒙滿民族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征服的事實呢?
蒙元政權攻打南宋時,遇到了在世界其它地區難以見到的頑強抵抗,蒙古大汗蒙哥就戰死在四川。在連年戰爭中,中原百姓被屠殺了1/2到1/3,約3000萬-5000萬人,西夏的黨項族基本上全族覆滅。注意!這不是在戰爭中軍隊的死亡數字,完全是被屠殺的平民百姓死亡數。這樣大規模的屠殺平民連後來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滿清也要甘拜下風,即使後來使用了現代化方法,屠殺了600萬猶太人的納粹也會自愧不如。 因為「最軟弱不堪」的南方漢人的頑強抵抗,元代在強分天下人為四等時,蒙古統治者報復性的將南方漢人的地位定的最低,廣大的漢族人民淪落為被殘酷剝削壓迫的奴隸,過著豬狗不如的悲慘生活。當時蒙族征服世界過程中對各地人民的屠殺強奸劫掠、對世界文明造成的破壞與倒退簡直罄竹難書,不是作者的信口開河就能否認的。
作者無法否認上述歷史真相,只好略過不提,或宣稱這是心懷偏見的民族的污衊。作者博學多識,恕我學識淺薄,從未見過這種做學問的方法。
作者竟然宣稱,漢族的「懦弱羊病」必須依靠「狼血的輸入」才能救治,盡管過程是痛苦的卻絕對是必要的。這種公然宣揚劫掠合理、強奸屠殺有功的邏輯與近幾年某些日本強盜的邏輯何其相似--不正是因為日本的侵入,亞洲各國人民才一舉推翻了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嘛?
對於當時的漢人被屠殺強奸、文明遭破壞毀滅,作者一直津津樂道,稱這是絕對必要的。但是,他卻為曾經「斷送了七頭有著高貴血統的小狼的快樂與自由」,而在內心深處備受「這筆血債的深深譴責和折磨」,「對這件最專制獨裁的惡事,他簡直無法面對自己年輕時期那些血淋淋的罪行。」我實在無法理解作者的邏輯--如果這也叫邏輯的話--難道幾千萬漢人的性命還不如七條狼命珍貴?! 這種論調已狠毒的不似人類,對於非我族類之語,我無話可說。
此外,作者思維混亂,自相矛盾處比比皆是。明明是蒙元統治者完全拒絕漢化,甚至推行農田變牧場,也根本沒有採用儒家思想治國,作者卻宣稱元代的衰亡是漢族地區的超大農田軟化了狼性,而因了這次「輸血」的軟弱農耕羊卻強健起來,把狼們給逐回草原。但因為受血者總是弱於獻血者,所以明朝沒有能征服北元。既然強化羊仍然弱於軟化狼,朱元璋又是怎樣打敗當政者建立明代的?又如何解釋採用了儒學思想治理國家的清代能長久統治?滿清的所謂預防民族性格軟化的措施怎能與蒙元時代比肩吶!這種混亂邏輯我無法理解。
再舉一例,書中一再強調蒙古民族是最智慧的民族,卻又借畢利格老人說,「可惜蒙族除了一本「蒙古秘史」,沒有留下什麼有影響力的書。」這本「秘史」是用漢字記錄蒙語發音寫成的。這就直接證明,作者津津樂道的高級血統擁有者當時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或者雖有文字也還處在初級階段,無法記錄本族歷史。我不知道連文字、文章典籍都沒有的民族,其高級文明究竟是以何為載體的。而這本有影響的書也不過是蒙古統治階層的發家史而已,我不要求這本書中闡述了多少高深的形而上的哲學思想,至少能有些當時領先的實用技術也行,有嗎? 作者也無法解釋為何重新生活在草原上的蒙族,在明清兩代六百多年中,未被農田軟化不被漢族騷擾又已得了農耕文明長處的情況下,不但沒有創造出任何更高級的文明,在清末時反而仍舊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作者不是一再宣稱「農耕民族閉門造車,自給自足,是歷史的支流,而游牧民族搶走了他們的發明創造,並把他們滅了國,滅了族,便繼續在驚濤駭浪中揚帆遠行,去創造發明更先進的文明了」?這更先進的文明究竟在哪裡、是什麼,作者從未提到。文明是要有載體的,以藝術、思想體系或者先進的制度等客觀事物來體現,哪怕存留的只是一道殘垣斷壁也能靜靜的告訴世人曾經有過一段高級文明,而不是坐在那裡高喊:我擁有多麼高級的文明啊!
如果要將作者的這些矛盾一一挑出,把這篇文章寫成一本書都不夠。
眾所周知,一個文明的社會是居民各有分工、各司其職,而不是全民皆兵。游牧民族的確相對強悍,而且憑借其高度的機動性在軍事上佔有很大優勢。然而,軍事優秀便是民族優秀、文明高級嗎?野蠻常常披著勇敢的外衣,而愚昧則總是貌似淳樸。歷史不是面團,可以任由某些人任意揉搓塑造。不論以何種角度評價,野蠻就是野蠻,愚昧就是愚昧,無容置疑。游牧民族不生產、不創造,完全依靠劫掠為生,甚至是部落內部之間互相劫掠,以屠殺取樂,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上幾乎無一貢獻,完全把自己一小撮人的幸福建立在世界上大多數人民的痛苦之上。如果這也叫高級,我實在無話可說。
且看作者的論調,「……性格這樣軟弱的民族,實在不配占據這么遼闊肥沃的土地,天理難容」。他的話讓我想到近代清政府的喪權辱國,那麼,就是因為清政府軟弱,所以英國、俄國、日本等民族就有權力當中國的主人?否則阻礙歷史發展?按照同一邏輯,是不是漢族的管理者被別人找到軟弱現象--且先不論是否真的軟弱--任何其他民族都有權力象蒙滿民族那樣屠殺、奴役漢民族?這個論點倒是與某些日本人很接近,「如此優秀的大和民族只能在狹窄的海島上求生,而劣等的支那族卻占據著廣闊肥沃的土地,所以要進行民族擴張雲雲」。
按照作者的邏輯,我論證出「日本侵略有功論」。對於日本入侵中國的屠殺等各種罪行絕口不提,不講南京大屠殺,不提慰安婦和731部隊,只講日本人興辦鐵路(不提這是為了更方便的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開設學校(也不說這是為了進行奴化教育)、醫院、甚至某個日本人救活了中國人的性命,把招募漢奸、強奸婦女說成是團結廣大各族同胞、促進民族融合,用這些個別事例來證明日本入侵促進了中國的進步,然後再說兩句凡是戰爭都要死人,所以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沒有什麼特別。只可惜漢族地區的農田實在過於廣大了,他們又沒有採取預防措施,日本民族的個性也迅速軟化,而因了日本民族的「輸血」,中國「廣大潛伏的狼性好漢終於揭竿而起」,將侵略者趕出國門。幸好有這次「輸血」,否則已經幾百年沒有游牧民族輸血經歷的華夏文明就會被不肖的農耕漢族斷送了。別說這兩者沒有可比性,當時的宋、明與蒙、滿就是異族與異國的關系。就算將來世界大同,中國人與日本人成了一個國家中的不同友好民族,這段歷史真相依然無法改變。
我無意煽動民族仇恨,挑撥漢族與蒙滿等少數民族的關系。我只是對曾經的歷史加以真實敘述,不能因為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個國家的友好民族,便否認歷史上曾經不是一個國家的時代,那段蒙滿侵略造成的屠殺奴役漢族、破壞文明的事實。人類上萬年的文明發展史,也是一部文明與野蠻的斗爭史。文明是高級的卻通常是脆弱的,在與野蠻的角力中不但沒有優勢,卻經常傷痕累累,甚至破碎。因此反思歷史不是要進行什麼報復清算,而是要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不要讓文明一再裂成碎片。
我也無意將文章寫成宋明衰敗論及元清成敗論,這無法容納在一篇文章中--寫成一本書都不夠--而且我有自知之明,此事非我能力所及,我又不能採用作者的信口開河、斷章取義法。我只知道,不管侵略者打著多麼冠冕堂皇的旗號,主觀上都是為了掠奪土地財富、劫掠人口充任奴隸,或者,如近代資本主義的擴張,也是為了搶奪原料市場份額罷了。至於在客觀上帶動了一些文化交流,對於一種文明破壞毀滅的程度與促進提高的程度孰高,有時也難以定論。華夏文明在歷史上的動盪時期被游牧民族影響,遭遇「輸血」,對其中的功過是非如此簡單武斷的遽下結論,這種方法不過是大多數網路寫手的水平罷了。
通觀全書中有點價值的文字,就是作者在為漢民族的文化開葯方時,從游牧民族為農耕民族輸入強悍血液開始,終於繞到了一些現代自由民主法治的觀點,然而,從狼性格扯到現代公民社會的公民品格也過遠了點。至於狼性格=剛強+開拓+奮發+智慧+……等一切正面品格的論點過於牽強,這個等式右邊過於龐大,非等式左邊所能負載的了。
最後想提醒作者的是,談論本國歷史也就罷了,非要把歐洲發展史、近代的俄羅斯、日本發展論也套入自己發現的所謂終級真理論證,最好還是先去學學世界歷史。
狼圖騰讀後感 範文二:
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曾經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艱難、豐富而又讓我們覺得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幾年的知青生活,使得這些故事讀來娓娓動人,躍然紙上。真實的故事最能打動人,親身經歷的事也才最能寫出感情,我們讀了也才會深受震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同一本書,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不同。誠然作者對中國歷史以及民族性以狼為標准進行了反思,但我更願意談談我作為一個普通銷售人員的讀後感。
1. 要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
只有像狼一樣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聲音,才能因勢利導地運用各種戰術來捕獲自己的獵物,躲避敵人的攻擊。狼能利用大雪窩圍捕黃羊群,狼能借白毛風的勢全殲軍馬群,狼能利用地形給小狼崽選擇最安全的洞穴,這些無不是建立在它們對草原環境極其熟悉的基礎上。
畢利格老人指揮的對狼的反擊戰更是經典的利用環境的戰例。老人說:「光憑耳朵還不成,還得靠記性,要聽馬蹄踩的是什麼地,雪底下是草是沙還是碎石頭,我就知道馬走到哪塊地界了。……有時啥味也沒有,就憑耳朵和記性,再黑的天,你阿爸也認識。」試想如果沒有對環境的絕對熟悉,他怎麼可能在黑夜將隊伍帶到准確的地點設伏,也就不可能取得平時「十圍五空」勝算極少的打圍戰的勝利。
我們做工作也必須先沉下心來好好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了解本行業的行情包括盡可能的了解廠家和客戶的信息,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果對工作環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強,那也只能「龍游淺灘遭蝦戲」了。
2. 要有勇氣和血性
身處草原,就會置身於這個巨大的食物鏈中,各種生物都擺脫不了吃或被吃的命運,要想占據食物鏈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須在殘酷的現實中磨練自己的神經,造就卓越的品質。草原殘酷的生存狀態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存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
幾千年過去了,草原狼頑強的生活了下來,靠的就是那股血性。
當狼逃生時,它甚至可以咬斷傷腿,刮骨療毒是治傷,而狼是自傷,頗有壯士斷腕的壯烈。當狼襲擊馬群時,它甚至可以選擇最***的自殺式打法。當搬遷時,小狼寧願被勒死也不屈從,讓人感慨訓老虎易,訓小狼難。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動物,之所以只有狼獨存,原因就在於此吧!
商場如戰場,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應對困難的勇氣,你就很難生存下去。有了勇氣,還要有狼一樣的血性,積極的主動的去迎接挑戰。只有在不斷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斗爭中,人才能進步,才能體會與公司共成長的快樂。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自我性格的開放。草原是個大環境,商場也是個大舞台。人,就要多一些狼性,多點競爭力、多和別人交流,推掉心中的圍牆,開放一些,這樣我們的進步也才會快一些。
3. 要講究策略
《狼圖騰》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鍾,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致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鬥力的黃羊而擊其餘部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贊嘆不已。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精緻的表現了出來。
另一個經典的戰例就是草原狼全殲軍馬群了,狼群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勝利在握了。天時,借白毛風肆虐的惡劣氣候,發動閃電戰;地利,將馬群往大泡子里趕,與泡子地形成前後夾擊的態勢;人和,人們頻繁的掏狼崽激怒了母狼、將狼群的黃羊偷走更是斷了狼的退路,狼帶著一腔的仇恨和怨氣作戰,自然格外的兇狠和殘暴。哀兵必勝,古來有證。
草原狼的進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其戰術安排的嚴謹、對天時地利的把握、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頗有戰略家的味道。甚至我們會忍不住想,如果我是一匹草原狼,那工作起來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人不是狼,狼的種種策略也是在艱苦的斗爭中磨煉出來的,但我們的確可以從狼身上借鑒很多東西。張三豐在傳張無忌太極的時候,強調的是重意不重形、無招勝有招,我們學習草原狼也不能拘泥於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煉自己勤於思考、善於應用策略的能力。
我們要主動的去觀察和學習,積極的思考,在面對不同的客戶時採用不同的方式。當然,草原狼是在幾千年的與天與人與草原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我們也必須在實戰中磨煉自己。光有一腔熱情和美好的想法是不夠的,得放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紙上談兵是行不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就算失敗了也不要氣壘,失敗是成功之母。
4. 要有危機意識
狼的本領狼的智慧也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們也是在幾千年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煉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各種動物的逃生本能還有來自人的巨大威脅,使得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之中,隨時都處在被餓死、凍死、打死的境遇中。不可否認的,的確有很多的狼被餓死凍死打死了,但活下來的狼經過那麼多的磨難就變得更加頑強而可怕。
廣闊的草原危機四伏,狼群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始終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中。因為氣候的變化狼群要學會給自己儲藏食物,更進而利用氣候去捕食;因為環境的惡劣,狼群要時刻警惕大雪窩大泡子等危險地帶;動物的逃生促使狼群去觀察去研究對手,從而採取最有效的捕食方式;而人的威脅更大一些,狼得學會選時間選地點的生育,得學會避開人的鋒芒,得學會如何和人周旋甚至狠狠的反咬人一口。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鬆,你就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
5. 要有團隊精神
小時候聽過「五狼神」的故事,說一個狼還好應付,但要是五條狼聚到一起那就是神了,是戰勝不了的。且不去推究這故事究竟有無道理,但至少說明狼是崇尚團隊精神的。
讀《狼圖騰》,看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鮮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統一指揮,進則同進,退則同退,協同作戰,無往不利。比如圍捕黃羊的時候,有狼去尋找大雪坑,有狼去騷擾,有狼去伏擊,在總攻的時候也是井井有條,狂而不亂。更讓人稱絕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時候也井然有序,猛狼沖鋒,狼王靠前,巨狼斷後,完全沒有鳥獸散的混亂。
其實也不單是狼這樣,道爾基的狗能在殺狼時大出風頭,也是因為八條狗齊心合力,分工明確:快狗糾纏,笨狗撞擊,群狗咬定,惡狗一口封喉。它們與狼交戰從不分兵,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正是靠著這樣的團結,它們才能在與狼的作戰中占據上風。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們得像狼一樣有團隊意識,充分的信任工作夥伴,各司其職而又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畢立格老人說:狼群殺那麼多的黃羊,不是為了好玩也不是為了抖威風,它們是為了給狼群里的老弱病殘留食。我們也要像狼這樣團結一致,公司如一家,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
記得剛剛加入世貿的時候,隨著外企的大量湧入,很多人驚呼「狼來了」。如果把國外的企業看作狼,那我們做外貿的應該是真正的與狼共舞吧!
畢立格老人是草原的又一個狼王,敬狼愛狼又打狼,是草原的智者,是與狼共舞的翩翩舞者!或許我們說學習狼,更准確的說應該是學習畢立格老人吧!
要與狼共舞,就得積極的接受狼、接近狼、熟悉狼,滿懷信心而又不自傲,熱情主動而又不自卑。社會是平等的,機會只給予強者,拿出狼的血性,用最合理的方式去工作吧。
長袖飄飄,與狼共舞!
《狼圖騰》的結局頗有些感傷,美麗的草原消失了,草原的精靈-狼群遠去了,草原的人們落寞了。把我們的市場比作草原的話,我真誠的希望我們都能尊重市場規律,不讓類似的悲劇重演,這樣我們才能像狼群一樣在草原上自由的馳騁。
H. 教育教學論文不少於1000字
改進教學設計的研修報告在新課改的大潮中,為培養一批敢於實踐、善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初中學科「教科研訓」團隊,在清水縣教育局的部署下,經過多次研討、協商,確定培訓方案,特舉辦了初中骨幹教師研修班。本次研修班學員由我縣初中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八門學科的86位骨幹教師、縣教師進修學校的4位老師、教研室的4位教研員及我縣的各學科帶頭人共36人組成,清水縣教究室李祥瑞老師、鄧雙桂主任親自設計研修方案,並為本次研修班的每個學科配備了本地老師組成的指導組。歷時三個月的研修活動今天結束,在此對本次研修學習作簡要回顧。一、理念與追求本次研修活動的主旨是通過學習、研修與實踐,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研修的理念是讓教師成為有研究能力的教學實踐工作者,讓教學和研修融為一體,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採用的方法是「走進課堂做研究」,教師以研究者的姿態參加研修活動,在主動參與研修過程中學會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提升學科教學專業水平和研究指導能力。在整個研修過程中,導師與學員相互學習,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合作研修中共同成長。
在整個研修過程中,導師和學員踐行著共同的追求。
1.提高了課堂教學實踐能力: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診斷與現場指導、紮根課改現實問題的課例研究等活動,提高了骨幹教師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課後反思、持續改進的能力。
2.增強了課堂教學研究能力:通過專題報告、系統自學、文獻研究、行動學習,提高學科素養、學習和掌握了教學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聽中學、做中學」。通過「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力求把「聽懂的東西做出來、做好的東西說出來」,開發和梳理了四個學科有價值的以課例為載體的主題研修報告和研修指導報告,增強了骨幹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能力。二、內容與方式本次研修班的特點是:模塊化的學習內容和主題式的實踐研修,將理論學習、主題研修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改進、研究能力提高緊密結合。在4個專題模塊(校本研修專題、學科教學研究專題、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課堂教學研究技能)的統領下,分二個階段實施研修活動。
第一階段:學科課例學習與分析。在上海開展為期2周左右的集中學習,邀請全國和上海市的教學專家、學科專家、科研人員和有豐富經驗的名師名校長作專題報告。要求學員在此期間認真學習先進理論和研究方法,與導師合作梳理出課例分析的框架,深入閔行區基地學校,與學校教研組合作開設研究課。每個學員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分析精彩課例,各學科組形成分學科課例分析報告。
第二階段:以課例為載體的主題研修。從2010年10月起,8個學科組分別開展了課例研究。各學科導師組與本學科全體學員以選定3至4個班級研究主題,通過「三階段兩反思」的方式進行課例研究,共同合作完成對一堂研究課進行集體的教學設計、全面的問題診斷和持續的實踐改進,讓合作小組共同親歷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並形成了典型的課例。與此同時,其它學校的學員選擇符合本校本學科實際情況的專題在本學校開展研究,形成一個有效的教研活動案例的分析報告,導師組予以專業的指導。
每個課例都經歷了:①確定研修主題,制訂課例研究計劃;②獨立備課,上第一輪課,導師組和本組學員聽課、觀課、評課,學員與導師組合作設計第二輪課;③上第二輪課,導師組和本組學員聽課、觀課、評課,學員與導師組合作設計第三輪課;④上第三輪課,導師組和本組學員聽課、觀課、評課;⑤學員准備主題研修課例報告提綱,分組討論課例報告初稿,導師組提出課例報告具體修改意見;⑥學員完成主題研修課例報告;⑦每位學員進行課例研究報告答辯和餘杭導師的課例研究指導報告答辯。
在這一過程中,組織了三次集中研修日交流各組研修情況。顧泠沅教授兩次親臨研修活動,並作專題指導報告,使全體學員的研修質量進一步提高。
此外,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還採用自主閱讀(模塊課程里專家推薦的專題文獻與自主查閱的文獻相結合)、研討對話(通過學員論壇、網上對話、專題研討、相互學習)等學習方式,學員提交讀書筆記、反思札記、學習體會(網上交流)、博客短文等即時作業。今天,4個學科組還組織了4堂結業匯報課,並且讓全體與會領導和教研組長體驗了研修班課例研討的片斷。三、收獲與感言近一年的研修活動,學員和導師實現了「提高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和「增強課堂教學研究能力」的目標追求。積累一批有價值的課例研究成果,已經有15篇研究報告在教育期刊上公開發表。今天的6堂匯報課更是全體學員集體成果的展現。同時,研修給學員們職業精神、教育理念、專業能力、研究水平等方面積淀了很多受用一生的財富。研修學員們普遍感到學有所獲。
在我們集中學習的3周中,從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知識,教師行動研究中的「三個關注、二個支架等,使我們重新思考、審視自己原來的教學方法和教師研修方式。八個學科的專家、學者講課,他們中既有研究理論的學者,又有第一線的實踐專家,他們從各自學科特點出發,從不同角度、多方位來詮釋課堂教學的基本問題和教師研修的方法。多學科的探究和相互借鑒,特別是他們能從平常問題中抓住問題的關鍵(關鍵事件)的本領,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位專家的報告,不僅讓學員知道了課堂教學的研究方法,而且使我們懂得了課例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好載體,合作研修是教師團隊共同成長的最好方式。
在此摘取部分學員和導師的感言。學員任彥斌:在一步步參與中知道了課例研究應該怎麼去做。各種各樣的培訓很多,但像這次高研班這樣的壓力是沒有過的。但回過頭去看,還是很值得的。收獲在於,過去對課例研究不了解,停留在找案例、教案上,這次真正參與了課例研究的過程,最後也寫了課例研究的報告,雖然報告還不成熟,至少自己知道怎麼去做,怎麼去理解,對教學改進還是很有幫助的。學員王芳:做一次精緻的課例,遷移到常態的教學。課例研究苦是很苦,但是非常值得。讓我學到了教學研究的新的方法和思維。說實話,「三段兩反思」我以前聽也沒聽過,這對精緻化課堂,對課堂改革非常有幫助。一節精緻的課對其它的課有遷移,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方法,盡管內容會不一樣,但研究的方式肯定還在延續。每節課都能進步一點點。導師李珍才:研修班抓住了老師學習的特點。課例研究是個很系統的東西。上海的理論學習後,我回來看了一些書,確實收獲挺大的。在實踐時,學到了很多方法,包括如何觀課,做實錄,我覺得在以後的培訓中也可以用到。這樣的學習體現在幾個方面,包括理念方面、基於實踐方面、基於案例方面、基於行動方面,這些跟我們教師學習的特點是緊密相關的,我們以後的培訓也要從這些方面去做。
此外,部分學員已經將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研修方法運用在教研組活動之中,帶動了學科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清水三中、清水五中、清水四中等幾所學校還成立了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校本培訓實驗聯盟,以橫向(學科間)、縱向(學校間)的方式合作開展課例研究。部分學科教研員用課例研究的方法組織學科教研活動。可以說,本次研修班的成果與收獲是多方面的。四、反思與改進反思本次研修班的組織、設計和安排等方面,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改進:
1.在人員選拔上建立機制,使學員的研修基礎相對整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研修和質量更加突出。
2.在方案設計上採用學行並進,將理論學習與研修實踐交替進行,學一個專題後馬上做一個課例。正所謂行思並進。
3.在時間安排上採用階段性集中,可以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內容開展研修,完成一個課例研究。研修班雖然有結業,但我們走進課堂做研究的熱情依然如故,改進教學行為,提高研究能力是我們追求的永恆目標。
最後,讓我縣的學員有一個高層次的學員平台;向各位導師、鄧雙桂老師等表示真誠的謝意,是你們高水平的指導、執著的敬業精神、嚴謹的學術態度感染和激勵著全體學員認真地開展研修,支持和幫助全體學員快速提高教學和研究能力。向教研室的各位教研員表示感謝,是你們的通力合作與指導,使研修班和全體學員圓滿完成研修任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