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結合你的教學經歷,寫一份學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及其教育實施情況
學生偏激心理個案分析
案例介紹
學生N,12 歲,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較懂事,內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師和同學發現和注意。四、五年級時曾有幾次因各種原因背著書包要回家不想讀書了。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對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氣大,容易做出格行為。本學期發生的兩件事,讓我對該生有了更深的認識,一次是將家長給他上交給老師的晚托班費「弄丟 」了,死活不承認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長未買蛋糕而向任課老師發脾氣。平常喜歡說謊,自然地將所有的錯誤與不對歸結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卻無錯可改。
案例分析
本人認為,學生N 從心理成因來講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見、主張等過火。多存在於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
常見的偏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1、認識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絕對的、片面的眼光看問題。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只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試想,這樣的人誰願和他打交道?2、情緒上的沖動性:偏激在情緒上的表現是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如果對某人產生了好感,就認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3、行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動上的表現是莽撞從事,不顧後果。產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導致錯誤的結論。
學生N不管從認識,還是從情緒和行為上都與偏激心理的表現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由於學生N 是獨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較關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給孩子錢,以此來彌補所謂做父母的責任。缺少了家庭教育這一關鍵要素,缺少了親人關愛的這一重要情感熏陶,導致學生孤單,生活無目的性,迷戀打游戲機,經常找各種介面向父母要錢。由於父母對他的關心較少,他就將自己的各種不足都歸結到父母身上。隨著心理遷移,在學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對與錯,自然的將這一切的錯誤都歸咎到同學,甚至老師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親人關愛是學生N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個人因素。學生N對於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任何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好惡作為判斷標准。由於自己的偏激,導致他的人際關系比較差,這一因素更讓其在情緒上表現得更為沖動,以至於做出一些莽撞的行為。以偏概全,導致錯誤的結論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於學生N的偏激行為的表現,使其他學生對他退避三舍,同學們認為該生氣量特別小,看到別人受表揚就揭短,看到別人挨批評就幸災樂禍;沒有朋友,不願意和他們交往。所以學生N和同學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距離,孤單與無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進一步發展。任課老師也對他的情況有所了解,所以不願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師的關愛,使其覺得自己更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促使他用更為偏激的行為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視的因素。
輔導策略
1、拉近距離,實施關愛。
由於學生N 偏激的言行,使他與其他同學的心理距離較遠,也經常受到歧視而自卑,最終表現出自傲和偏執甚至對立情緒,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談,告訴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師的好學生,你是同學們的好同學,你是班級大集體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確地對待他人他事,你就會受到同學的歡迎,老師和家長的信任和表揚。於是我經常鼓勵他去關愛別人,關心集體,在多次表揚中,使他找回了自信,並得到了同學承認和友愛。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圓珠筆,讓他很感動,從而逐步的對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矯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標,讓學生N明確自控行為的主要目標,嚴格規范自已的行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個時間規劃表,要求他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逐步磨礪自己的意志,讓他意識到一味地原諒自己,遷就自己,只會在錯誤、缺陷、惡性的斜坡上越滑越遠,最終不能自拔。實施批評和表揚有機結合的方式,規范其行為,引導其從偏激中走出來,塑造一個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師生努力,促使改變。
與任課老師溝通,利用一切機會發現學生N的閃光點,對案主不自製的行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約,減少了他與老師的沖突,有利於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使他獲得了一種寧靜、平和、友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同學們以一種寬大為懷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點,以一種沙裡淘金的耐心去發現他的優點,和平相處,共同進步,促使改變。
4、溝通家長,健康成長。
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希望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關心。平時要求注意創設與孩子溝通的情境,真心聽孩子的傾訴,少用粗俗而又無效的打罵教育方式,通過換位思維及互相關愛等方式正面啟發培養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這一教育的主戰場,作好孩子的榜樣,努力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為開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創設條件。
輔導效果
通過將近兩個多月的輔導,學生N已經能和父母較好地進行心理交流;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較為和睦了;能夠積極地參與一些活動;對老師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過激行為幾乎沒有了。
個案思考
1、作為一名教師,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學生,在工作中要有愛心、細心、責任心。
2、教師要多學知識,除了學好課程的理論知識,做好教學實踐工作之外,還要學好其他方面的知識,如心理健康知識,藝術常識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適合現代教學的老師。
3、現代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挑戰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素質各不相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復雜。
4、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如何做好老師,必須要做好和家長的溝通工作,充分發掘社會資源,利用學校主陣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教育,培養心智健康的學生。
2. 教育學心理學案例分析
1 多血質類型的學生嚴格其組織紀律的同時要認清對待。再有參加多種活動機會的同時,要培養中心的穩定的興趣,在發展朝氣蓬勃,滿腔熱情的同時要針對粗心大意 虎頭蛇尾進行教育
3. 教育心理學案例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參考答案
一、作業1
李老師的這種做法可以用斯金納的兒童行為強化控制理論來解釋。他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斯金納提出外界的強化作用是塑造兒童行為的基礎。只要了解強化效應,操縱好強化技術,及時有效地施加強化,就能控制行為反應,並隨意塑造出一種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行為。李老師在教學中正是運用了強化控制理論,作業潦草是兒童不良行為,對於一次作業工整就加蓋一個小紅花,連續3次小紅花,就加蓋一個「一級棒」的大印章,連續2次「一級棒」就獎勵小卡通畫並上光榮榜,這是一種積極強化的方式,所謂積極強化是由於某一刺激的加入增進了某一操作反應發生概率的作用,這種作用是經常的。李老師的這種連續的強化刺激,矯正原有的作業潦草的習慣,不斷地向好的方向發展上,而是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簡化學生在利用資源時必須經歷的實際步驟上。
二、作業2
幼兒園老師的做法主要採用的是斯金納的操作學習論。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強化有關。外界的強化作用是塑造兒童的行為的基礎。只要了解強化效應,操縱好強化技術,及時有效的施加強化,就能控制行為反應,並塑造出一種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的行為。
強化分為正強化(積極強化)和負強化(消極強化),「誰能先躺到床上10分鍾,誰就要以先玩玩具」,這是採用積極強化;「誰今天中午不睡覺,下午誰就不能玩玩具」則採用的是消極強化。無論是正強化物還是負強化物,它們的結果都是增加反應概率。
三、作業3
診斷:李小輝由於上初中以來在學習上的多次失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造成李小輝這種狀況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將自己的失敗進行了錯誤的內部歸因。內部歸因是指人把失敗歸因於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認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為結果,因而出現個人的無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競賽、名次等外部強化手段去激勵學生學習,而嚴重忽視對學生內在動機的培養和調動,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績不好就使得李小輝感覺自己各個方面都很差,進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其次,數學老師在教育方式上的嚴重失誤,也使他徹底喪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該生的無助感。
對策:1、採用各種措施培養他的內在動機,例如,利用他的愛好看報紙、愛玩電腦、愛玩籃球、喜歡數學等特點,巧妙實現動機遷移;2、採用各種措施,消除他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增強他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1)教師要及時鼓勵他的進步,並創造一定的環境讓他只要努力就能獲得相應的成果,對他學習上的結果,如作業測試等及時評價和反饋,讓他感到自身行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給他制定一些具體的小目標,讓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2)可以對其進行歸因訓練,引導他進行積極的歸因。(3)培養他的意志,增強免疫力,要讓他樹立一個明確並且適當的目標,並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目標,克服自卑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獲。
四、作業4
1、張明的壞毛病屬於心理問題.原因在於幼年時有攻擊人的毛病,但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以至成為一種不良的習慣.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打架成為其發泄過剩精力的一個方面.由於缺乏道德意志,他雖然知道不好,但卻控制不了自己.
2、家長的問題:對孩子早期教育是失敗的.可能是沒有加以重視,認為孩子之間打打架無所謂;亦可能方法簡單,引起孩子的對抗心理.所以工作作了,效果不理想.
3、教師的問題: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是煩心的,工作作了,但可能方法不當,諸如苦口婆心,聲色俱厲,恩威並重等說教可能效果都不太好.
4、建議:(1)一方面教師與家長要有信心,繼續做工作,畢竟張明打架的次數在減少,要給予鞏固;(2).找心理醫生咨詢,行為主義療法給予矯治;(3)鼓勵張明參加有益的體育鍛煉或公益勞動,使其過剩的精力有正確的渠道排除,同時也可以進行意志力訓練.
五、作業5
在本案例中,李老師通過學習,認識到學會學習所未來社會生存的第一需要,於是在自己的班級大力倡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要比其單純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理念,這些都是對的。李老師進行教學改革的初衷與理念是對的,這是無可非議的。
李老師的做法實際是學習策略的教學。學習策略教學是指系統地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和策略,使學生最終學會學習的教學活動。學習策略教學中的策略並不是指向某種具體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種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教學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要求:第一,學習策略教學是一種分析教學任務和為特定情境設定恰當策略的問題解決形式;第二,學習策略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風格和特點為基礎;第三,學習策略教學要以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技能知識和技巧為基礎;第四,在大多數教學情境中,學習策略一般是為創造性教學目標服務的,而不是為知識性目標服務。李老師,從理論上反復全面地講述各種學習方法,學生雖然從理論上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但不會將這些學習策略運用到各門學科的學習中去,反而影響了其他學科的學習。
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習策略教學的專門訓練時要注意:第一,明確地告訴學生如何使用具體方法並做出示範;第二,強調學生自己來管理策略學習,但教師要告訴學生何時及如何檢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時間;第四,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學實踐並及時調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途徑可以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嘗試監控和教師親自指導來實施,按步驟有重點地將學習策略教學落實到每一節課當中。
另一答案:李老師通過學習,認識到學會學習所未來社會生存的第一需要,於是在自己的班級大力倡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要比其單純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理念,這些都是對的。李老師進行教學改革的初衷與理念是對的,這是無可非議的。
從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看,學生獲取的兩類知識是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二者獲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前者通過傳授,觀察和理解的過程獲取,後者必須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實踐才能形成。李老師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而不管具體課程的知識攝取,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結果當然不好。同時,教學改革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心理特徵,要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進行。
李老師教學改革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出在具體操作方式。.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具體知識或者課程學習中的方法,脫離了具體知識或者課程的學習,單純從理論上反復全面地講述各種學習方法,即使倒背如流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給王老師的建議:根據不同的課程知識的學習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供學生取用;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提供不同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質量與成績。
4. 舉一個關於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解決教育教學或學生管理實際問題的例子
我有一個學生,上課聽懂了,一到考試的時候,要麼不會要麼就是做錯。於是,我設計了一個教學方法,就是「講題」。把角色返過來,讓她給我講題。
後來她的家長跟我說,自從參加了的我們講題訓練營,孩子突然化身為小講師,回到家後,學習就特別努力,一頭扎進了課本里,說是每天要給同桌講題,要提前要把知識點理一下。
青果君告訴你,講好一道題是有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 每天講一道題
先拿出一張白紙,把你要講的這道題涉及的解法和概念寫下來。最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現出來。
2. 將解題過程復述出來
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道題的理解,寫的時候,想像你在和別人交流,給別人講這道題。在講的時候,解釋不清楚的地方,要麼就是你的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要麼就是你講的有問題,沒有抓住這道題的實質,這些就是你需要努力深入學習的部分。
3. 不讓問題再過夜
把剛才給別人講題時解釋不清的部分重新學習,不讓問題過夜,直到把那些搞不懂的地方全都可以流暢地寫在紙上為止。
4. 回顧反思
當我們把所有的概念都弄清楚之後,用自己的話,把這個道題解法重新講一遍, 只要別人能聽懂你說的意思,那就說明你自己的學習成功了。
教為學過程中會促使你更多的去思考,並且把基礎知識做到了融會貫通。這也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5. 在教學中運用教育心理學的例子,急急急。
整個教育工作的開展都是以教育心理學為指導的啊。。。
舉個例子,你會讓學生在專講課前預習,課程屬中提問,課後做練習,定期做測驗。為什麼你不省略前後的步驟呢?是教育心理學中關於人類認知的理論指導了你將一節課分成了這么多步驟完成。。關於這個更具體的還有記憶曲線等。。
6. 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滲透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場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肩負著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是智育的基礎,將物理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不僅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發展,同時也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領域,為物理學科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變革空間,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保證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物理教學、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能否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當今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依賴於健康課的開設,而是應該全面滲透到各學科的教育教學當中。新課改強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培養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能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積極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學生提高健康意識和心理素質,即時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優化他們的學習狀態,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物理學是門自然科學,它有豐富的物理學史知識,有趣的物理實驗,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助於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利用物理學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類對自然和科學的探索可謂歷經艱辛。物理學史集中體現了人類探索和逐步認識物理世界的歷程。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講述一些物理學家的小故事,了解物理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學思想、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不僅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重要的,通過對這些科學家們感人事跡的介紹和他們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每一次重大發現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讓學生懂得什麼才是真正高尚的追求,什麼樣的態度才是你應該具有的態度。美國人給予的優厚待遇未能動搖錢學森回國報效祖國的決心;熊熊烈火沒有摧毀布魯諾對於真理的維護和捍衛;雷雨交加中,富蘭克林帶著兒子冒著生命危險成功將「天電」請下了凡塵;在幾乎所有的助手都喪失鬥志時,愛迪生硬是憑借堅忍不拔的意志,排除了來自各方面的精神壓力,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於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法拉第在艱辛探索11年後才終於發現了電磁感應規律……這些前輩們給人類帶來的不只是文明和進步,他們百折不撓、謙遜嚴謹、遠見卓識的人格魅力,也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所有這些故事都給了學生深深的震憾,所有這些故事都揭示了一個不朽的真理——唯有不斷付出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所以,「永動機」註定只能是個神話,是我們美好的想像,不管科學發展到何時,這種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能不斷創造新能量的機器永不能誕生。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那些終日想要獲得成功而又不願付出努力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天上沒有「餡餅」會掉下來,幻想不勞而獲的人永遠只能兩手空空。正所謂「陽光總在風雨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知識的財富有賴於不斷地積累,學習和生活中的「永動機」都不存在,唯有勤奮學習、不懈努力,才能有助你走向成功的未來。
二、通過物理實驗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學是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教科書中幾乎每章、每節都安排有小實驗、小活動。利用實驗研究物理問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有效降低問題難度,幫他們理解似是而非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更重要的,實驗操作更好地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千奇百怪的實驗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的主動性,易於造就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而良好的學習心理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前提。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創造力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發展的一種能力。把創造力限制在少數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多產創作上是一種陳腐的觀念……創造性是每一個人作為人類的一員都具有的天賦潛能,它和心理健康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心理健康發展的條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現出創造性。」初中學生首次接觸物理,他們對物理是什麼,物理學研究什麼並不清楚。如何成功引領學生走向物理、探索物理,進而讓學生喜歡物理,最後用物理知識服務於人類,第一堂物理課就顯得十分重要。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堂課——「奇妙的物理現象」安排了若干有趣的物理實驗,意在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課前我除了備足書本上要求演示的實驗器材外,還特意准備了「瓶吞雞蛋」、「吹不落的乒乓球」「紙鍋燒水」等更能激發學生好奇心理的實驗,當我演示完所有實驗後,所有學生眼中都充滿了疑惑和驚訝,極個別學生甚至耐不住滿心疑慮,當即舉手要求我對實驗現象做出解釋。我借機循循善誘道:「生活中的物理無處不在,學好物理的前提是你首先得學會觀察,學會提問。物理學發展史上,不乏由於細心觀察與思考而導致重大發現的例子:伽利略由於觀察研究吊燈擺動而發現了單擺振動的規律,奧斯特因細心觀察而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同學們應學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猜一猜長、短蠟燭誰先熄滅」的實驗中,我特意准備了體積相差很大的兩只玻璃罩具,當學生們看到完全相反的兩種結果時,臉上的表情全都驚詫莫名。藉此,我告誡道:「科學來不得半點含糊,任何一個科學結論的得出無一例外都浸透著前輩們的汗水。無論是評價一個人,還是評價某件事,同學們都不可妄下結論,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設身處地去處理問題,而不是偏見偏聽,固執於一已之見。」事實上,初中物理課本里幾乎所有的實驗都滲透有人文情懷,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也要做「有心人」,要抓住一切機遇即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成為能適應新世紀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結合物理概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能力漸趨成熟,但由於客觀環境(比如:即將面臨的中考、家長過高的期望等)的影響,會使他們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而過重的心理壓力會導致他們不良的心理狀態。這時,他們更需要一個清醒的頭腦,一種輕松的心態。於是在講解「壓力」時我就對同學們說:「兩物體相互接觸且發生形變時,物體間就有了壓力,同樣的道理,長期的心理壓力也會使人的心理發生形變。同學們要學會自我調節、自我釋放,變心理壓力為學習動力,這樣你才能保持健全的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在講解「壓強」時,我對同學們說:「並非壓力越大效果越大,同樣的壓力作用在『點』上和作用在『面』上,效果大不一樣。同學們的學習也是如此,我們有些同學平時的學習非常用功,但成績卻一直不夠理想,這就是因為你的『力』沒能用到『點』上,同學們一定要根據情況,即時調整學習方法,不斷改進,不斷總結,這樣才能取得更為滿意的結果。」在學習機械運動時,我提醒學生:「同一物體在選擇不同的參物時運動狀態會有所不同,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不能因暫時的落後而自暴自棄,也不能因暫時的成績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能使人退步,勤勉努力才能讓人進步。願同學們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找到適合自己的『參照物』,時刻勉勵自己,不斷激勵自己,我一定能行!」
四、設定教學目標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確的估計」,「生活目標要切合實際」這是現代心理健康的兩個標准。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更有利於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盡相同,承認差異,研究差異,並以此來確定教學目標的不同層次,才能使優者更優,差者進步。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上進心、自信心、不甘落後的品質十分重要,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育人。一個老是失敗的學生很容易對學習產生畏難心理和消極情緒,而這些都是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一個終日都沉浸在自卑心理里的學生是不可能對自己做出准確而客觀的評價的。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懷疑,越來越不自信,這個時候,老師若不能即時拉他一把,任由他越陷越深,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這個學生會徹底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正所謂「十個手指有短長」,每個學生的身上都有其「閃光」的地方。身為教師,我們切不能僅僅以學習成績作為考量學生的唯一尺度。對那些學習困難較大,成績很不理想的學生,我們要注意從其它方面去挖掘他們的長處。我的歷屆學生中就不乏成績不好,但上課聽講十分認真、作業書寫十分工整、對集體榮譽非常在意,平時生活中對同學特別關愛的學生。為幫助這些學生克服不良心理狀態,平時的教學中,我更多的是給予他們鼓勵和表揚,而不是批評和責罵。為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我常常特意選擇最簡單的題目讓他們上黑板板演,在他們得出正確結果後即時予以表揚。課後找他們交流,耐心地幫他們分析問題,修正學法,調整心理,在他們取得哪怕是最微小的進步時也不忘對他們進行鼓勵。
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指導下,我個人的教學實踐證明,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更有利於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優生智力更能得以充分發揮,有效削弱了差生的自卑心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都得到了穩步提高。
總結
物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止於上述幾種,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貫穿於課堂教學,不僅有利於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和生氣,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更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鋪設了一條綠色通道,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了學生認知、情感和意志的同步發展。
7. 結合案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論述怎樣有效促進學習遷移
學習遷移是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是知識、技能與道德規范向能力與品德轉化的關鍵。促進學習更好的遷移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合理確立教學目標。由於任何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基礎上的連續、分步構建的過程,而最終形成的心理結構也是具有一定層次關系的網路結構,因此,某一單元或某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從所要構建的心理結構的整體出發來考慮。同時,教學目標的表述應明確而具體,不能含糊籠統,應讓學生能夠確切把握其涵義,以發揮它對學習材料的溝通作用。
(2)精選教學材料根據學習遷移規律的要求,應把各門學科中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教材內容要隨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更新。使之符合科學發展的水平。
(3)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教材如果編排得好,遷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如果編排得不合理,則遷移的效果就小。
(4)有效設計教學程序有了編排合理的教材,要想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遷移的作用,就要求有效設計教學程序。在此基礎上,再遵循從一般到個別、從整體到部分「不斷分化」的原則組織下位結構知識的教學。同時,應加強概念、原理、課題乃至章節之間的橫向聯系,以達到「綜合貫通」的目的。
(5)教學生學會學習,即掌握學習的方法。為了促進學習的遷移,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把認知策略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並掌握認知策略教學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學達到持久遷移的目的。
8. 如何指導初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教育案例
一、教師在日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知識的傳授必須與社會發展、人的價值觀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為學生創設一種能夠進行創造學習和活動的良好氛圍,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具有的能夠成為一個「最好的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樣,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品格,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個性,優良的品質,較完美的人格,也有助於能在良好的心境中學習新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控制。
著名的心理健康專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告訴我們:當你苦惱時,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當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盪時,宜將感情轉移到其它活動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當你遇到較大刺激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面臨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學生中去,留心觀察,耐心指導,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注重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蘇霍姆林斯基教給我們:「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並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學生能辨真偽、知榮辱、識美醜、揚善惡。能按社會認為模範的准則來約束自己。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挑戰,成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此所謂: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
三、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定期召開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例如:「如何面對挫折」、「順境成才與逆境成才」、「我自信,因為……」等。這需要班主任事先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一些名人、偉人遭受挫折,戰勝困難的典型事例供學生們學習,從心理、情感、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向學生講述「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所以,教師可以言傳身教,講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如何處理終至成功的,用來感染和激勵學生。還可讓成功的學生講述自己的事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營造氣氛,製造聲勢,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四、家長會,讓家長懂得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應僅僅局限於學校。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主張學校與社會聯系。青少年成長是接受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使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必須重視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協調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教師要及時與家庭相溝通,建立家校聯系卡,共同探討,統一教育。班主任應定期召開家長會,提醒家長注意對孩子進行意志品質的磨練。孩子在學校的競爭中受挫折、失敗是正常的,這不是壞事,只要有信心,跌倒了爬起來後走的更穩更快。還要指導家長讀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學會正確引導孩子向健康方向發展。「要從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的人。」
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優秀素質人才,而「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健康的心理。」所以,面對這種要求,教師的整個教學應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策略,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把握教學各環節中學生的情感因素與心理效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日常的班級教學管理中去,從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9. 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
案例1:開學第一周,瓊斯先生試圖教授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做。他說:「當我提問時,你應該舉起右手,我將會叫你回答。你們能夠像我這樣舉起右手嗎?」二十雙手舉起來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劉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級學生對交家庭作業越來越漫不經心,為此,她決定在班上確立一條規矩。她對全班同學說:「本周不交家庭作業的同學講不能參加野營活動。」碰巧,一位女生的媽媽在那周生病住院。這位女生因為家中出現此事以及對母親生病的擔憂,有一份家庭作業沒有完成。劉易斯向全班同學解釋說,該女生沒交家庭作業是個例外,因為她的媽媽病了。但是全班同學都不樂意,他們說:「規則就是這么定的。她沒有交作業,所以不能參加野營。」
案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級的英語課。一天,剛上課時她就很興奮地宣布:「我想告訴你們,咱們班出了一格詩人。弗蘭克寫了一首很美的詩,我想讀給大家聽聽。」昆特女士朗讀了那首詩,它的確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蘭克的臉紅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學在竊竊私語。後來,昆特女士問弗蘭克是否願意再寫一首詩去參加全市的詩歌比賽,他說他再也不想寫了,因為他真的覺得自己在這方面並不擅長,並且也沒有時間寫。
問題:
1.案例三中的學生為什麼有如此表現?如果你是老師,該如何鼓勵他?
2.對比三個案例,解釋哪個或那些案例涉及行為的、認知的、社會的、道德的或者生理發展的兩難困境,並具體描述這些困境.
我的看法:
1、案例三中的學生的表現與它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關,按照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說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見不得別人好,也就是說妒忌心強。而對出眾的學生他們表現出排擠的態度。這種環境(同學之間關系)給孩子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以至於他不願承認他有擅長。如果我是老師,我會私下鼓勵,或是有能力幫他發表,因為嫉妒只發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間,大的或是懸殊的就會變成羨慕。在對孩子們的認識加以引導,因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三個案例中依次講了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徵。
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要點是什麼
皮亞傑的理論是以發生學和發展的觀點探討人類認識的個體心理的起源和歷史發展。認為兒童的認識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並且知識的成長與智慧的成長是一個同步的過程。其基本理論要點:
①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先後次序是固定不變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顛倒,所有的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具有普遍性,但發展階段出現的年齡可因兒童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的差別而加速或推遲。
②在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都具有獨特的認知結構,這些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決定兒童行為的一般特徵。兒童發展到某一階段就能從事水平相同的各種性質的活動。
③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一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新系統。皮亞傑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強調了兒童認識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教育要按照兒童的認知結構(智慧結構)來組織教材,調整教法,這些思想對兒童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皮亞傑兒童的認知發展的幾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一般是將智慧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
①感知運算階段(出生後至1.5歲、2歲):這一階段嬰兒只有動作的智慧,而沒有表象與運算的智慧。他們依靠感知運動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境。這個階段的兒童行為發展經過三個層次:本能時期、習慣時期和智慧活動萌芽時期。兒童出生的第一個月只是遺傳性反射格式,通過第二分階段的習慣形成,使一些單一的反射動作加以整合、聯結,如尋找聲源,用眼隨著運動的物體等,大約在9個月到1歲左右開始出現了最初的感知運動智慧。
②前運算階段(2-6、7歲):此期兒童的思維特點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很難從別人的觀點(角度)看事物。例如在這一階段後期可以說出自身的左右,但對對方的左右常常弄錯,受自旁左右的影響。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另一個特點是思維的直覺性以及思維的集中性。他們的判斷仍受直覺調節的限制。
③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這階段的基本特點是開始進行心理運算,能在頭腦中依靠動作的格式對事物的關系系統進行逆反、互反、傳遞等可逆運算。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雖然在推理上、問題解決和邏輯方面已經超過了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但其思維還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語言推理還不能進行,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15歲):這階段已經達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維,是認知發展的最高階段,能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能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