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陝北最出名的「舞蹈」是什麼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專"鬧紅火"、"鬧秧歌屬"、"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② 陝北秧歌路哇哇是什麼
陝北秧歌路娃娃是什麼?陝北民歌340信天游的一種。
③ 五級舞目---歡騰腰鼓(陝北秧歌) 教案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難點、教學步驟等
一、舞蹈教案的組成部分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新課內容)教學目標(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准備
④ CCTV舞蹈大賽中的群舞《陝北榆林大秧歌》 ,幫忙分析一下它的具體特點
秧歌:是流行於我國民間的一種舞蹈形式。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專與古代祭祀屬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秧歌就是在不斷吸收農歌、菱歌和民間武術、雜技及曲藝等各種形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由於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季節、氣候和農時就不同,相應的文化、民風也就不同,所以各地的秧歌也別具特色。
陝北秧歌以人數眾多、氣勢宏大、節奏明快、紅火熱鬧而聞名遐邇。陝北人民性格淳樸、豪放,扭秧歌時,頭、頸、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頭尖在內,都會飽含激情地扭動、甩動、抖動。其動作灑脫大方、簡單易學,即強身健體,又熱鬧歡快,所以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冬季寒冷而漫長,每到逢年過節,扭秧歌便是人們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
⑤ 描寫陝北秧歌的作文
寫榆林市的
ihup | 2013-03-04
滿意回答
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中心,那裡的農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人驅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後才興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陝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秧歌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成浩浩盪盪的秧歌隊。
早年多是男扮女妝。隨著時代的發展,女的也參加。男女隊身著彩服或帶雲角裝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頭,女的手持彩肩、漢巾。拜年有排門子秧歌,彩門秧歌;正月十五有酒麴秧歌、花燈秧歌。小場子秧又叫踢場子,分二人場、四人場,八人場。舞蹈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淳樸局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
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 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步調 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
陝北秧歌主要有三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陝北秧歌的領頭人叫傘頭,一手持傘,一手持"虎撐",兩種道具都有吉祥的含義。傘,寓義庇護眾生,風調雨順;虎撐與唐代名醫孫思邈有關。據說孫思邈曾為老虎治病,為便於觀察和治療,曾用一鐵圈撐開老虎的嘴,這鐵圈就叫"虎撐"。後來,虎撐演化為串鄉治病民間醫生手中發出聲響的"串鈴",成為民醫的標志。它在傘頭的手中,則成為消災卻病的象徵物,又是指揮秧歌隊表演和變化隊形圖案的響器。傘頭是秧歌隊的領頭人,通曉傳統秧歌唱段,能即興編唱新詞,根據場地氣氛或各家的情況出口成章。演唱時,他領唱,眾隊員重復他最後一句,形式簡朴、熱鬧,詞句生動、易懂,唱得觀眾皆大歡喜。現在的秧歌舞,經過改革後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代裝, 腰系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結合起來。
moon的小孩 | 2013-03-049
問題沒解決?向網友提問5分鍾有答案
已解決的相關問題
關於陝北秧歌的作文1 回答
更多關於 「看陝北秧歌的作文」 相關知識 »
相關搜索
小學生作文過街秧歌陝北秧歌關於陝北作文
輕觸返回頂部
意見反饋 | 下載客戶端
⑥ 請你嘗試從音樂,舞蹈等方面談談對黃土高原獨有文化特色的認識
黃土高原文化—— 特色文化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在歷史上人們把它僅作為激發鬥志,奮勇殺敵的一種戰斗號角,而後便作為民族藝術流傳下來,成為我國黃土高原的特色文化。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錶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黃土高原文化——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主要曲種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陝北民歌她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聖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洩黃鍾大呂之勢。
陝北民歌舞劇《掛紅燈》在陝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陝北民歌。「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陝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盪。陝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主要曲種選介
陝北民歌
小調:以敘事為主,一般都有場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還有細節描寫。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攬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體民歌。
信天游:信天游(在與內蒙古接壤的地區叫「順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帶叫「山曲」)是廣泛流行於陝北的一種民歌,篇幅比較短小,是即興創作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們下地幹活,上山放羊,進林子砍柴,趕毛驢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開嗓子歌唱起來。它語言質朴,節奏明顯,韻腳多變,一般為兩句體結構,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為基礎,上句主比興或寫景狀物,下句多主點意,虛實結合,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節奏鮮明,韻腳和諧,抒情色彩濃。充分體現了陝北人的豪放性格。它兩句一段,段與段之間可分可合,也可獨立為一首,類似「散曲」。
陝北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現在所流行的陝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陝北人民對封建統洽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一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8000餘首陝北民歌中,這類作品畢竟是少數。多數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婦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親,出門人思念家鄉,年輕人談情說愛,夫妻吵嘴逗趣等。還有,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驅逐寂寞和憂愁;趕牲靈的人將那悠揚的歌聲灑滿崎嶇的羊腸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婦用歌聲傾吐心中哀怨陝北民歌傳承人。這些基本上是抒發感情的。此外,陝北人還用民歌形式來為日常生活服務:貨郎用歌聲來叫賣,農民用歌聲來祈雨,逢年過節時用歌來慶祝、娛樂,男婚女嫁用歌來舉行儀式,喝酒時用酒歌來猜拳,用歌來進述歷史故事,用歌來搞社交,用歌來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談情說愛,用歌來記敘新人新事,甚至上墳哭靈也以歌代哭。乃至丑聞千里,以歌傳之;奇人怪事,以歌頌之。
黃土高原文化——地域舞蹈
作為一種表演性藝術,舞蹈創作具有一個非常廣闊的自由空間。我們在舞蹈創作中,不僅應該忠實於生活,更應該大膽吸取地域文化元素,加上自己的創造性努力,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我國著名的舞蹈編導張繼剛的一系列優秀作品像《黃土黃》,「黃」就是編導者在黃土高原人民群眾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最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舞蹈元素,整個作品題材鮮明,具有濃厚的黃土高原文化風格,坦盪從容,朴實無華。
⑦ 西安陝北歌舞劇院在哪裡
陝西省歌舞大劇院地址:
陝西西安碑林區文藝北路165號
⑧ 民間舞蹈的陝西舞蹈
陝西各地的民間舞蹈,種類和形式較多,其有名者如下:
一、安塞腰鼓
腰鼓為民間舞蹈中常見的活動,古往今來一直不絕於世。至今,陝西民問,特別是陝北一帶,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們腰間斜跨帶子,繫上腰鼓,兩手各執小木棍,於前後左右擊打,並有鑼、釵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聲清脆響亮,格外入耳悅目。陝西各地學校、團體,每遇節日,青少年組織演出腰鼓,是最引觀眾賞目的,而陝北安塞腰鼓,則是獨樹一幟的佼佼者。
安塞地處邊關要塞,古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傳,守望者發現敵情後,即用腰鼓報驚。後來,它逐漸由報驚工具轉化為娛樂形式。安塞腰鼓在明清以後的數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逐漸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表演風格,其動作豪邁矯健,鼓點遒勁有力,有氣吞山河之勢。其舞蹈動作有「十字步」、「平側蹬」、「雙腿蹬」、「三角陣」、「四方陣」、「野馬分鬃」、「白虎甩尾」、「青龍擺尾」、「鳳凰展翅」等花樣和程式。在年節、喜慶、集會時,腰鼓是最顯眼的舞蹈。1951年在北京天安門前演出時,觀眾雲集,齊聲喝彩;1952年在布達佩斯「世界青年和學生聯歡比賽」中,曾獲得特別嘉獎;電影《黃土地》、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均有錄相;1986年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大獎;1988年在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上又獲好評。
二、洛川蹩鼓
陝北洛川民間舞蹈中的蹩鼓,別具一格。相傳,由秦、漢時軍士操練發展而來的。這種邊蹦邊跳邊打鼓的活動,已紮根民間,代代相傳。表演時,鼓手頭戴武士巾,上扎英雄花,身穿戰服,背插靠旗,腿系雲紋戰裙,扎綁腿帶,腳蹬戰靴,胸前橫掛二尺面寬的圓鼓,邊蹦邊擊,激烈猛狠,隊伍變化多端,時分時合,整齊有序。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慶祝活動在西安舉行開幕式,洛川蹩鼓的精彩表演,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三、牛拉鼓
陝西咸陽市的「牛拉鼓」,為民間鼓舞中的獨特項目。
「牛拉鼓」表演時,兩只牛身披紅彩,各拉一車,上置大鼓,鼓手背向前方,面向後面數百名鑼鼓手,邊敲邊作指揮鼓,落音鏗鏘,迴音相配的鑼鼓聲響徹雲空,鼓手個個身著彩裝,頭戴白巾,腰系綵帶,前後呼應,配合默契。每逢大型慶典或節日,「牛拉鼓」為必演的節目,使觀眾一飽眼福。四、蛟龍轉鼓
「蛟龍轉鼓」是陝西民間民俗活動的獨特項目。它流行於乾縣王村鄉一帶,以其粗獷豪放、完整優美的色彩和表演,成為享名省內外的民間打擊樂藝術活動。
據傳,明代大王村一個叫梁梅的宦官,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告老還鄉,曾組織過多種娛樂活動,其中「蛟龍轉鼓」就是他親自教習的。數百年來,這個傳統節目,紮根於民間,完善於民間,歷久不衰。每年到正月十三日,大王村各鑼鼓隊,從各條街道邊打邊行,最後匯集於村東「三義廟」前,對陣擂打,熱鬧非凡。
「蛟龍轉鼓」樂隊一般有六鑼、七鼓、十四鐃,另有兩人吹長號,一人指揮,共30人。樂器以飾有「蛟龍」圖案的大鼓為主,打時常有跳躍、旋轉等象徵「龍騰虎躍」的舞蹈動作,故名「蛟龍轉鼓」。
其具體打法,分坐鼓、轉鼓兩種。坐鼓演奏時,鼓在前排,鑼插期間,鐃在後排,號排兩邊;轉鼓演奏時,鼓擺成梅花形,鐃、鑼、號均成弓形站在後排。全樂鼓分三段:首先,長號引鳴,隨後鑼鼓響應,若「蛟龍」擺頭,漸露水面,故稱「蛟龍出海」;第二段為「潮」,擂鼓者按節拍舞動擂鼓,當此時,人在跳躍、旋轉,鼓捶和鐃上下翻飛,樂隊如月,「蛟龍」狂舞,故稱「蛟龍翻背」;第三段,節奏漸緩,樂聲平和,稱為「蛟龍入宮」。「蛟龍轉鼓」音調高亢粗獷,節奏激烈緊張,具有振奮人心、激勵向上的氣魄,表現乾縣民俗激昂豪放的氣概,與其它民間鼓樂的《風攪雪》、《十樣景》、《閃電鐃》相比,獨具風格。
1956年,「蛟龍轉鼓」參加本縣會演;翌年,參加「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集體一等獎;1982年5月,參加咸陽地區「秦腔音樂會」,被評為優秀節目;同年10月,在「西北五省音樂周·長安音樂會」演出,又一次獲得好評。
五、雲垛
流行於陝西省扶風縣的民間舞蹈「雲垛」,相傳已有千年以上歷史,源自漢代漢族節日游藝,因小巧靈活,便於製作,便代代相沿。表演時,參與的青少年男女,均按古代人物扮演,穿作紅綠不等,但成雙成對,多至數百人,步踏樂曲,翩翩起舞。每個扮演者,腳面上結扎一個橫形梅花狀彩雲,手執火把或花扇,碎步前行,如仙女駕雲而舞。
「雲垛」是群體舞蹈,演出時按廣場、路途、白天、黑夜等情況區分。在廣場演出,其套數有「掏八字」、「雁南歸」、「撲四門」等;平時演出,按一般舞蹈表演進行。各種表演,都有鑼鼓伴奏,並配合龍燈、竹馬、獅子等社火項目。
六、跑鼓
流行於陝西麟游縣的「跑鼓」,是漢族傳統的鼓舞之一。
表演時,場內架大鼓兩面,兩個鼓手身著武士衣褲,頭戴包巾或武士帽,邊舞邊到鼓前打鼓,打鼓的鼓點,要和鑼、鐃、釵配合默契,渾然一體。鼓手擊鼓時,由慢到快,由緩到緊,都按一定的節拍進行;到激烈處,不但鐃釵拍打變化多端,鑼聲插空相配,而且出現號子喊聲,一陣接連一陣,聲聲互相呼應,氣氛濃烈而不亂調。
七、轉鼓
流行於陝西西府鳳翔、岐山、千陽、扶風等縣市的轉鼓,以場面大、氣氛濃烈而著每。
表演時,一般挑選10~20名鼓手,准備18~20面大鼓,由其中一個鼓手任總指揮,眾鼓手把鼓擺成一圈,幾十名鑼、釵手環立周圍(隨樂器數定人),鼓手打鼓,眾鑼手、釵手呼應配合,邊拍邊舞,雄偉壯觀。
鼓手多為技藝超眾者,他們的鼓點有正打、倒打、定位打、轉圈打等多種打法;鑼、釵手也有配合拍打的鑼釵點。
扶風縣揉谷石家的「轉鼓」,是西府名享一時的表演單位,建國後多次赴地區、省城西安演出。
八、牛虎鬥
「牛虎鬥」是一種民間舞蹈娛樂活動。陝西周至縣的樓觀鎮、啞柏鎮、馬台鄉等地的「牛虎鬥」,較各地有名。
表演時,由兩名男青年分別身披仿牛仿虎的衣罩(如毛皮一般),模仿牛、虎動作,你爭我斗。仿虎的動作,一般有「四大勢」、「八小勢」、「二十四個平陽勢」;仿牛動作有「望月」、「趔叉」、「舔背」、「吃草」、「挖耳」、「縮叉」等。這些動作,看似粗笨,但活靈活現,逗人喜愛。
周至縣的「牛虎鬥」,建國後曾多次赴北京和省城西安演出,獲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二等獎,並被電視錄相。
九、三山刀
流行於陝西榆林地區的「三山刀」,是一種民間舞蹈與國術相結合的娛樂形式,曾於1988年赴莫斯科參加國際民間藝術聯歡節。
表演時,由七名男演員頭戴鋼盔,手執形如山狀的大刀,進行各種連打、對打等刀功舞蹈,其舞姿猶如戲劇中武生對打,列勢不同凡響,優美舒暢,引人注目。
十、霸王鞭
「霸王鞭」多流行於陝北榆林、綏德、佳縣、吳旗一帶。民問相傳,這是明代百姓稱頌李自成革掉苛捐、不納糧的一種歌舞。長久以來,由陝北流傳至關中一些縣。有不少地方,民間男女青年經常逢集會表演,但以陝北榆林最有名。
「霸王鞭」用杉木或較好的木條製成,塗以紅色,兩端系有小鐵環或鐵鍵,舞蹈時敲打身體上下左右各部分,發出不同的聲響,顯得格外清脆、和諧;有些地方,男女人數均等表演,但也有不拘人數的,男青年打鞭,女青年配以竹板敲打之聲;可幾路縱隊,也可以雙人行進,邊打邊舞邊跳,並有鑼鼓配合。
⑨ 能體現陝北的舞蹈和歌曲!
最能體現陝北的舞蹈那當然是陝北秧歌和安塞腰鼓了。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陝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場子"兩大類。 安塞腰鼓: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和『中國第一鼓』。 代表陝北的歌曲大家也都耳熟能詳,陝北民歌是陝北漢族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陝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
⑩ 陝北秧歌的特點
陝北秧歌舞,歷史悠久相傳北宋時已有,原為陽歌,「言時較陽,春歌以樂。」《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於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形式多樣,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表演起來,多姿多彩,紅火熱鬧。
陝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場子」兩大類。大秧歌,是一種 在廣場上進行的集體性歌舞活動,規模宏大,氣氛熱烈,動作矯健 豪邁,情緒歡快奔放,並伴有獅子、龍燈、竹馬、旱船、跑驢等社火節目。「踢場子」秧歌,參加人數為偶數,成雙成隊,男待彩扇,女舞綵綢,既剛健又柔美,既灑脫,又細膩,逢年過節,城鄉都組織秧歌隊, 拜年間好。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 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 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步調 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 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 現在的秧歌舞,經過改革後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代裝, 腰系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丑角也可不 要,也可和霸王鞭結合起來。
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傳統大秧歌是扭完後停著唱,群眾叫「敲起來鈕起來,不敲不扭唱起來」。扭大秧歌領頭者叫傘頭,一手持傘;另一個舞者身挎一串鈴,手拿佛塵,稱之為馬排子,走在傘頭後面。鑼鼓瑣吶一響,傘頭著帶著秧歌隊,在前開路,變化各種隊形。最紅火的要數鄰村互訪彩門子秧歌,秧歌隊進門要過彩門,對方秧歌來迎接。這時如兩軍對陣,一問一答,答對了方才接回村裡。表演程序一般是傘頭起唱,多為見景生情,即興創作,鑼鼓間奏,群 眾合唱最後一句。
在陝北,每年春節來到,「鑼鼓一響,喉嚨發癢」,人們就開始籌辦娛樂活動,有的地方也叫「熱鬧」或「鬧紅火」。早年多是男扮女妝。隨著時代的發展,女的也參加。男女隊身著彩服或帶雲角裝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頭,女的手持彩肩、漢巾。在活動形式上,有大場秧歌、小場秧歌。其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獅舞」、「龍燈」、「水船」等。拜年有排門子秧歌,彩門秧歌;正月十五有酒麴秧歌、花燈秧歌。小場子秧又叫踢場子,分二人場、四人場,八人場。舞蹈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淳樸局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陝北人鬧秧歌,就是圖個吉慶,圖個紅火。每年正月初二三開始,幾乎要鬧騰一個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壓了鑼鼓五音,去忙自家莊稼活。鬧秧歌不僅是青年男女的事,甚至許多老漢,老婆也樂於參加,鑼鼓一敲響,喉嚨眼直癢癢,就想亮開嗓子唱幾聲,甩開胳膊扭秧歌,踢場子,自取其樂。不參加秧歌隊的人就跟上秧歌隊看紅火,不僅在本村看,甚至跑上十里八里的山路,到鄰村看歌。而正月十五鬧無宵,轉九曲,也許就是陝北鬧秧歌的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