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能力評價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能力評價

發布時間:2021-01-28 05:54:33

㈠ 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技能

成功的教師應具備哪些技能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技能的發揮程度,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要想成為成功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能。
一、教師應具備課堂教學創新能力
1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應該重視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尤其是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 、教師在課堂上要建立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給學生營造民主、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做到思維共振,情感共鳴,活動默契,具有構建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課堂氛圍的能力。
3 、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應自覺主動地把教室作為活動室,把講堂作為學堂,時時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同時,在這個教學第一陣地,不斷的提高、錘煉自己,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學習提升。
4 、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體態語言等。尤其是課堂語言要做到提問有方,表達有情,評價有度,學會抑楊頓挫,激情流淌。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是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語言若富於激情,便會時刻撞擊學生的情感,師生間便於充分展開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接納,情感的交融,從而創造出一種情感撞擊後心靈的開闊,讓學生學習激情始終都保持在興奮點上,課堂活躍而適度,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心靈成長的愉悅。這樣真正創造出一種師生互動,心靈傾聽的分享方式,實現「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理念。
5 、要重視對學生與教師學習效果的研究。評價一節課,除了看教師投入了多少情感,融入了多少課外知識;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花了多少精力,產生了多少興趣等。
二、教師要具有課堂管理能力
研究證明,教師能否有效地駕馭課堂,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現代教學評價中,首先注意看「主體參與」情況,把學生當作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評價一節課,應看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如何,這需要教師不斷改善教學技能。其次,看教師的「教學機智」。這要看教師能否把握教學情景的教學時機,善於「機智應變」,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和學生的不良行為;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和教學。一旦學生對教師上課產生「慾望」,這就證明課堂管理獲得成功,進而證明教師具有駕馭和管理課堂的能力。
三、教師要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要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記錄自己的教學效果和行為。教師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中反思,能使教學順利進行;教後反思,則是有批判、有總結地進行教學反思,能修惡改良,使教學經驗上升為理論。反思有助於教師理解與學習教學、課改和評價的動態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成長,最終成為優秀教師。 四、教師要具有課程開發能力
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當中。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為教師提供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師生資料來源廣,知識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如此,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學到不少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如引導學生從網上下載並列印相關資料;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去圖書館查閱、檢索資料;根據自身學習需要,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等,這些都能表現為一種學習能力,它比純粹的學科知識更為重要。
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做社會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發現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共同開發,讓資源的開發過程成為師生互動、共建的過程,增加師生學習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能力便在成長中生成。
五、教師要具有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
在與學生產交往中,教師要學會主動與學生交朋友,放下教師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納學生,積極地關懷學生,恰當而開放地進行師生對話,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親切、友善的良好形象。為學生創建一個理解、關懷的環境,養成學生自覺的學習行為,與教師一同參與到新課程改革的各項教與學的活動中。
六、教師要具有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的不斷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於這樣的一個高速發展的環境,廣大教師正經歷著現代教育環境下,人才培養觀念、模式、方法的變化、整合與創新。要把提高教師學科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結合起來。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力,並把它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每一位教師必須從細微處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教與學,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並學會在自己的教案設計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七、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師要注意把教學實踐與教育科研融為一體,使它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與教研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教育教學研究要立足學校實際,立足教學課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要多反思,對教學進行經常性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研討與交流。經過反復的探索和實踐,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最終促進教師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從而促進教師主動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學會教學研究。
《非常教師》一書中《優質教學的精髓》這一節對教師有這樣一個簡單的評價標准:平庸的教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教師解釋知識;好的教師演示知識;偉大的教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要樹立教學促進者的新形象。
廣大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踐行教學理論、課程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現代化教手段的技能,高效使用新教材,研究新情況,嘗試「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強化和培養自己的教學技能,達到教師職業技能的提高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新的視角看教師應具備的課堂教學技能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新課程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的內涵也在發生著變化。在這一方面,許多老師已經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教師需要具備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技能,教師需要具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技能,教師需要具備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教師需要有課程資源開發的技能。在不斷地積極探索中,不少教師產生了新的困惑:清晰的講解、漂亮的板書,這么多年來形成的教學技能都變得不重要了嗎?新課程帶來了這么多新的技能,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具備?困惑引發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僅僅是簡單的增加嗎,新的教學技能究竟「新」在何處?
仔細分析,過去的教學技能主要是從教師教的立場出發,要求教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課堂上語言的流暢等。新的教學技能真正「新」的是視角,即從學生發展的立場出發重新系統建構「教學基本技能」。重新系統構建需要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本文只是提出這一想法,並就這一視角下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方面。
一、了解學生需要的技能
既然要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審視整個教學過程,那麼真正地了解學生發展需要自然成為課堂教學技能之基本。學生是帶著全部的豐富性進入課堂的,這不僅僅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經驗、學生的困惑、學生的情感等。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這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等。
值得強調的是,要想真正地了解學生不能僅僅依靠經驗,還需要一定的調研。調研方式包括小測試、訪談、課堂觀察、作業分析等,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合理選擇。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更為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學生經驗、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等的調研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
教師要養成隨時了解學生的習慣。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對5位學生的訪談記錄:
師:判斷下面分數哪些可以直接相加減,為什麼?不能直接相加減的你准備如何計算?
學生的想法使這位老師「大吃一驚」,原來以為學生最困難的是分子與分母都不相同的情況,卻不知學生對此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反而對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情況顯得不知所措,5位學生或者不知怎麼辦,或者乾脆把「分母加起來」。與學生的訪談促使這位老師對教學設計進行了重新思考。
我想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精心設計的活動往往學生「不領情」,不是提不起興趣,就是難以開展探索。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通過調研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因此,合理的教學一定是基於學生的,科學了解學生應該成為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
二、激發學生思考的技能
好的數學教學活動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這一點教師們已經取得了共識,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有效激發學生思考的技能。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驅力,所以教師必須愛護和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展示所學數學內容與學生經驗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們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展現學習的必要性;教師應多方面展示數學的魅力,如數學發現和證明的全過程,既使學生體會到邏輯思維的力量,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創造的火熱思考,又如數學內部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個整體;教師應鼓勵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或者不同的思考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思維的豐富多彩,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應多樣化地呈現學習材料,如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第二,營造思考的環境。
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充分思考的空間,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活動引起學生的思考。有效的問題是那些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問題,教師不能僅僅提出只需要學生簡單回憶信息就能回答的問題,還需要提出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整合、分析已給的或記憶中的信息,需要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考,並產生獨特的想法或答案,需要學生作出判斷或評價。
教師還應注意所提問題類型的多樣性,下面介紹幾種教師常用的問題類型供參考:
聚集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的方向。當使用提問引出一節課或一次討論時,使用一個聚集在即將討論的主題上的創造型或評價型問題是個不錯的選擇。 提示型問題:對於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一個好的辦法是進行提示性的提問。提示型問題給學生提供回答問題或是糾正先前錯誤的線索。 追問型問題:旨在糾正、提高或擴展學生的原始答案。它們迫使學生更徹底地思考最初的回答,也同時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思考中。追問型問題可以用來糾正最初的答案、澄清問題、形成批判意識或重新聚集於一個回答。 第三,利用學生的思想。
教師還應能有效利用學生的思想,包括認可、修改、應用、比較和總結學生的想法,從而鼓勵全體學生參加數學活動並積極思考。具體來說:
l 認可:通過重復學生的語言,來運用學生的思想。l 修改:用你自己的話,或者用其他學生的話來表達思想,以豐富教學。 l 應用:使用學生的思想進一步分析其他問題,以鼓勵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過程。l 比較:採用學生的思想,並將它和學生先前表達的或其他學生的想法尋找聯系。l 總結:用學生的共識,對所教內容進行概述和回顧。
三、指導學生合作的技能
善於與人進行合作與交流在當今世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實際上,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交流,學生首先面臨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挑戰,這就需要他們預先要組織自己的數學思維,這實際上是獲得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深入理解的過程,同其他人的相互討論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詳細的檢查、提煉和完善的基本方法之一;學生可以從其他同學的想法中學到東西,在討論各種各樣的想法中,學生將有機會看到別人的觀點和方法,評價這些觀點和方法的正確性和實用性,並加以使用,通過仔細地聽取和思考他人的觀點,學生將學習成為有著批判眼光的思考者;學生還要將自己的語言與數學語言聯系起來,這就為學習數學語言積累了經驗和奠定了基礎,有助於學生欣賞數學語言的精確性和力量。
因此,教師應提供多種機會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並對學生的合作進行有效地指導。比如,小組合作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合作形式,為了有效地指導小組合作,教師應努力思考什麼樣的活動適合小組合作,通過何種方式能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必要性,發展合作的意識;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合作的目標、合作的任務、合作的時間等;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技能,如如何合理分工、如何互相傾聽,如何記錄,如何對小組觀點進行整理;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中,應起到使學生集中對主題進行討論,在需要幫助時提供幫助或提供新的信息,調整學生的觀點以使討論深入等作用,並積極選擇有益的資源供全班交流;在小組匯報時,教師應指導小組盡可能清晰地總結觀點,並選擇代表進行匯報,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質疑研討。 四、促進學生反思的技能
據一項研究表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失敗常常不是由於數學知識的缺乏,而是由於對於他們所學習的知識的非有效的應用,學生的評價和反思意識和水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教師應通過清晰地講述、提供合理的練習等手段促進學生反思和應用所學內容,教師還可以經常問及下面的問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習慣:「剛才我們一起進行了什麼活動?為什麼要做這個活動?」「在活動中你獲得了什麼?你有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與以前內容有哪些聯系?」「我們是使用哪些方法獲得結論的?這些方法在什麼地方還能用到?」「通過學習又引發了你的哪些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新的問題?」。 五、評估學生發展的技能
評估學生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診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解題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預期,形成對數學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我評估和相互評估,並適時組織對評估進行討論,下表可以作為小組成員之間對於合作技能進行互評的參考: 合作技能 小組成員名字 為促進小組進步,提供知識和信息 對整個組的開放和坦率
對需要幫助的成員提供個人幫助和支持 以價值中立、建設性的方式評估別人的貢獻
同小組分享物質資源——書、分發材料、書面信息 准確地領會或總結其他組員的話
當其他組員作出重要貢獻時,給予承認 接受和欣賞文化、種族及個體差異
從學生發展的立場出發重新系統建構「教學基本技能」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筆者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旨在拋磚引玉。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學過程的個性,因此,除了具備必要的教學技能外,教師還應了解教學實際上是教師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後面隱藏著每個人對數學、教育等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科水平和對教育的理解,「修煉內功」也許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面對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國家及時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措施。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簡稱為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是對廣大公民的一種教育。對於小學而言,素質教育的要義可以概括為「二全一活」,第一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要義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三要義是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質教育是一種和諧的教育,它的最大特點則是著眼長遠,從學生終身發展出發考慮,它強調諸方面和諧、協調地全面發展,它關注個性的張場。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於習慣了應試教育的教師們來說,新的課題帶來了新的壓力。

㈡ 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編輯

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社會責任/《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有效應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健康使用
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規范行為
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社會責任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㈢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13

在教學與評價過程中,教學目的與目標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設計評價和選取評價方法時首先要考慮期望通過評價得到什麼信息,是知識、理解、應用、思維能力、操作技能還是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直接地將評價與期望的學習結果聯系在一起。一般來講,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我們可以採用理論測試、上機考核、學生自評、小組互評、電子檔案袋或觀察等方法進行不同方面的評價,這些方法由於側重點不同,評價所反映的內容與操作手段也會隨之不同。

(一)理論測試與上機考核相結合來測試知識與技能地掌握情況
根據信息技術課的目標要求,不僅要理解有關概念及特徵,還要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評價中,不僅要有理論測試還要進行技能考核。理論測試適合於短時間內對大量學生進行集中考察,主要是考查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但對於實際操作技能卻不能很好反映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上機中考查學生的上機技能。實際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對於上機考核不僅考查了學生的操作技能,還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反過來說,理論測試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核,還對以後上機技能操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建立了知識基礎。
例如在演算法與程序設計的教學中,不僅僅是語法、演算法的理論掌握,還要求設計的程序能在具體環境中的真實性運用。這就要求,理論與實踐結合,給學生一個真實性環境,來體現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歸納出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應用的一般規律。
(二)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相結合,進行過程評價
新課改中要求「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這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中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同等重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怎麼進行過程評價呢?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我認為可以採用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的方法進行。

1、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法可由教師提供標准,讓學生對照標准對自己的學習態度、行為狀態和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也可加入學生對於課堂教學的反饋等。讓他們對照標准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哪些方面是優秀的,還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改進,對於教師教學的建議等。這種評價方式既關注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方面得到很大的發展,還會為我們教師以後的教學提供依據。表1-1是我在講授Flash動畫課時,給予學生的一張自評表。
2、小組互評
小組互評是建立在合作協作的基礎上的。通過小組互評,不但讓學生知道協作學習的重要性,養成協作共進的習慣,而且從橫向上進行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小組互評適合於大型任務或作品的製作中,小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大家需要分工協作來完成任務,而且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中,要求有一定的環境支持。
例如,讓同學們協作製作一個網頁,需要搜集材料、素材加工、腳本編寫、程序組織等方面的工作,這時我們就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小組合作互評,來了解學生的製作過程及小組的製作情況。當然,教師與小組成員可以事先協商制定小組互評表。表2是進行網頁設計課程中的一張小組評價表。

(三)建立電子檔案袋,全面進行過程與成果評價
電子檔案袋在信息技術實際教學中非常有用。電子檔案袋一般根據評價目的的不同,可以分為記錄最優作品的成果記錄袋和展示進步過程的成長記錄袋。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其中一種或者兩者的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也就說明了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每節課的教學,還要建立課程總發展觀。既要重視現在的教學,更要重視以往學生的知識積累;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要關注學生在取得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所運用方法和能力方面的發展。所以我認為電子檔案袋的設立可以達到兩者的合二為一,既可以通過電子檔案袋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還可以通過電子檔案袋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
例如:我在平時教學中,在教師機器或者伺服器上根據班級建立樹型目錄,每位同學都有一個文件夾。平時學生可以將自己搜集的素材、學習過程中的體會、自己的作品分門別類的進行管理,形成學生電子檔案袋。
在「成品作品」中,學生將自己最優作品放於其中,作為證明自己成就的依據;「素材收集」可以收集圖片、網址、音樂等素材,為進行大型作業提供資料;「學習體會」可以包含學生對於學習的體會、作品的自我評價、對於教師教學的建議和意見等;「製作作品」包括學生的上機作業、作品草稿、修改稿等;「其他」內可以放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教師根據「成品作品」可以了解學生的最高水平,並適當給予指導和點評,當然其他同學也可以參與其中,作為一種交流和相互學習的。根據「製作作品」內作品的比較,了解學生階段性進步,並提出需要改進或努力的地方。根據「學習體會」知道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學生對教師的建議,以利於及時改進教學。對於「其他」欄目的了解,可以看到學生個體的愛好、興趣,以便於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
通過試行了電子檔案袋後,我發現學生更喜歡學習信息技術課了,並且能夠看到自己的成果,有一種成功和自信。我覺得這種方法在操作中雖然有些復雜,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但作為一種長期的、持續的評價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四)使用觀察法來進行表現性評價
觀察法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習慣、品質和態度方面的考察,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興趣、能力、愛好與情感進行觀察記錄。例如學生喜歡哪方面的東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投入的熱情、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主動性、學生是否按規定要求上機、是否在上課期間打游戲、是否熱愛機器設備、是否會解決簡單硬體故障、上課紀律以及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等,形成一個印象,作為平時表現性評價。不過, 我們也應知道通過觀察所獲得的印象很容易是不完整的或帶有偏見的。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注意觀察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並結合其他評價方法形成科學、合理、客觀的結論。

總之,要提升學生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水平,評價機制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教師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改進,合理運用多種評價手段,才能獲得教與學的雙贏。

㈣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評價體系的三項核心任務是什麼

淺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能力要求
○鄭珠1,侯友(1.內蒙古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給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了角色變化,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評價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這種角色的變化向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我們應認真分析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對教師的能力要求,以不斷的創新精神推動素質教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關鍵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角色;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成為世紀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國新課程改革在這次浪潮中異常活躍,新的課程標准已相繼出台。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教師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以其獨特的身份讓人耳目一新,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等,與教師長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觀念和思維行為習慣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素養也就顯得日益緊迫,培養一批具有優秀教學藝術風格的信息技術教師也是當務之急[1]。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評價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這種角色的變化向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當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能力,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具有開發、整合、設計課程的能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為其他學科打下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基礎,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各門學科教學中度過的,而信息技術課程在學校課程計劃中不可能占據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養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過其他課程的教學活動作為培養信息素養的主要渠道。因此,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在各個學科教育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課程整合能力和課程設計能力。為此,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信息技術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執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的途徑主要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和在課程中使用信息技術,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使學習良性互動起來,使學生學到的各學科知識有機的整合起來,並且藉助研究性學習、主題學習等模式在實踐中綜合應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終內化,使知識結構更加有序,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2.信息技術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敏銳的觀察能力是指於細微枝節中看出事物的本質的一般特性和規律的感知能力。贊可夫說:「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內心活動最細致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現象熟視無睹,也很難成為良師益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實踐中更需要教師具有這種能力。這是因為,在利用媒體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會話、交流和有意義建構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揣摩學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點教學信息,從而幫助學科教師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和調整教學活動。3.信息技術教師要有創意思考能力。台灣輔仁大學的賴麗珍教授認為:教師創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師將創造力運用於教學專業的過程,改變過去關於教學的想法、方法及策略,進而發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學的構思和行動更富創意,教學成效亦有增進的能力。教學創意思考能力是教師創造能力的一種具體表現。教師的創造力運用是教學創新的關鍵因素,也是激活學生創造能力的關鍵因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無論是從內容的選擇、過程的設計,還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都非常強調教師的創新教學設計能力。4.信息技術教師要具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特點決定著教師應該是綜合型教師,具備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現狀並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的需要。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國師范教育體制還不夠完善。我國的師范教育長期以來偏重培養學科專家型教師,課程體系呈現單一學科縱深發展的特點,專業課、學科課占的比例大,公共課、文化課比例小,使得師范學校畢業生的綜合素養相對較弱。二是學校分科教學的結果。教師的學科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光顧歷史、地理、政治書籍。要改變這種現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向博學或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這才可能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各學科教學的實踐中,真正做到學習的良性互動。

㈤ 中小學信息技術能力培訓解讀怎樣評價

一、提高思想覺悟,投身網路研修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把積極把握本次學習作為自身能力素養的提升機會。認真完成學習任務,踴躍參加研修活動,積極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反思。養成瀏覽學員們製作的簡報,拜讀同行中的優秀文章等。
二、取長補短,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通過聆聽專家講座,與學員們的交流,積累更多的經典教學案例,針對每個案例,自己和大家一定要各抒己見、拓展思維、開闊視野。學會要從多種角度看問題。更重要的是,積極參加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要學會使用媒體播放器播放流媒體、接收網際網路,懂得在網上查閱資料,學習發達地區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模式、優秀課件、優秀論文等,促進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三、學以致用,更新教學方法
通過培訓學習,要認識到了網路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凡是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才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而電教媒體手段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從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大量增加相關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程度和能力,利用超文體的結構形式,在各內容間實現交叉跳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和等級,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同時,設立課堂聊天室,通過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在討論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使教學更具有交互性,更有利於學生主觀認知的發展。

㈥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我評價怎麼寫

給你一個大綱,供參考,你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刪減
自我評價
一、學習情況概專述、各項考核目標屬的完成情況和 所取得的成績(詳細寫哦)

二、思想、學習紀律的遵守等情況

三、存在的問題和努力方向(少寫哦)

通過學習,我初步掌握了 XX\XX\XX等技能,具備了。。。。。的基本條件。我將會在今後,不斷提高能力。

㈦ 如何設計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應圍繞信息技術課程標准規定的培養目標評價教與學,保證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達成。應通過評價的合理實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
以excel美化工作表為例:
教學內容:
通過對工作表中的文字、邊框和底紋的設置,或通過插入藝術字、自選圖形、剪貼畫、網上下載的圖片等對工作表進行美化,形成一個能夠吸引人的作品。
我們來看下面的評價量表。
1.為了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應盡量給學生一個短期的學習目標。
2.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在教學前就告知學生教學過程中可能要進行的評價,並呈現評價標准。
3.要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明確今後學習的方向並調整學習策略。
4.教師要通過評價結果反思和改進教學。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一方面要樹立「全程的評價觀」,即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階段就對教學過程中和教學後計劃實施的評價提前進行系統規劃和准備,使對評價的規劃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規劃轉變為對「教-學-評價」過程的設計和規劃,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搜集學生的學習信息,並據此分析診斷學生學習情況,動態調整教學過程或提供學習建議,發揮對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要採用「面向教學的評價方式」,在分析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探索合適的評價方法,不能無視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盲目照搬其他學科的評價方法。

㈧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 (一)、注意觀察,細心記錄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或者完成某項任 表現、成果可以作為學生學習評價的一部分。課堂表現需要重點觀察學生學習態度、遵守課堂紀律、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與同學交流、合作的能力,是否有耐心克服困難,在課堂上是否有出色的表現,是否有創造性等等。 (二)、重復評價,有效激勵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考試為主要方式、面向結果的評價,強調的是評價的鑒別與選拔功能,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很難考查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難考查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且這種終結性的評價,不能及時有效地調控教育教學活動,不利於形成教學中的良性循環。[4]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採取「過程性教學評價」的方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上有差異,應該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漸漸地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每節課的考查中,允許學生進行重復考查。如果學生對自己提供的作業不滿意,或教師對學生的作業不滿意,學生可以申請或教師建議進行重復考查,使學生有再次學習的機會,激發他們克服學習困難的信心,從而使學生有效地完成學習目標,獲得縱向和橫向的發展。 (三)、過程記錄,充實評價 目前,許多學校都給學生建立了成長記錄袋,收錄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資料,如學生繪畫作品、手工製品,試卷、優秀作文、獲獎演講稿等等。同樣在信息技術課上也可以給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信息技術課的成長記錄袋有自己的學科特點,建立電子 袋,通過網路信息技術實現對學習過程進行真實性評價,注重評價發展性功能。微機室的電腦均裝有多媒體電子教室軟體,學生在自己的機子上做好作品保存後,就可以提交作業到教師機,然後由教師整理歸類。 實踐證明,這樣做可以明顯發現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作業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連課堂紀律都有了明顯的改善,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在每堂課結束的前三分鍾,把一部分比較好的作業展示給全班同學看,一方面鼓勵了在本堂課表現的比較好的的同學,另一方面又為其他同學提供了榜樣。此外,定期組織學生定期瀏覽自己的作業,使他們獲得成功感,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進。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出個別學生的學習問題,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四)、改進方法、開展學生自評和互評 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會忽略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注重學生的評價能力,能幫助他們的辨別是非能力,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揮,也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受益。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評價方面,要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互評和自評,講究評價的方式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㈨ 如何利用評價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學習

評價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范疇,包括了各種用來確定學生達到教學預期的學習目標的程度的方法,既包括測驗又包括多種表現性評價方法。
知識測驗回答的是學生對要操作的技能「知道了多少」,表現性評價回答的則是學生「實際能做的如何」。我們主要研究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評價方法了解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干預下,對預期學習目標的掌握程度。
一、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促進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強化他們的學習效果;隨時自我調節,促進教學,檢查教學效果,為教師提供實踐效果和效率的反饋信息,進一步改進教學工作;檢查和評價課程計劃和教學方案的可行性;全面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因材施教;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通過教學全過程評價發揮評價對教學與學習的診斷、激勵和促進作用
對學生評價應該從教學前、教學過程中、教學結束的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實施,精心規劃的評價程序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加客觀、全面的信息,幫助教師對教學狀況進行判斷並做出更為有效的決策。
1、教學前的評價(安置性評價)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了解建構新知識的過程。規范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前對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分析。需要考慮兩個問題:對開展新的教學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學生掌握到了何種程度?對計劃進行教學的預期學習結果,學生已經具備到何種程度?
(1)准備狀態前測
檢驗學生是否具備了學習新課程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階段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環境(家裡是否有電腦,父母是否允許使用電腦,一般一周使用多長時間)、學習基礎(對於開、關電腦了解情況,使用操作系統的掌握情況)、學習習慣(坐姿是否正確、在微機教室學習的行為規范)及班級情況(哪些學生基礎好,哪些學生基礎差,哪些尤其對計算機感興趣)等。小學四年級尤其需要進行學情分析。
初中、高中階段需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掌握情況(打字能力如何,操作系統基本操作掌握程度,常用軟體掌握程度,網路掌握程度)、已具備的綜合能力(自學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等)、學習行為養成情況(在微機教室學習的行為規范)及班級情況(哪些學生基礎好,哪些學生基礎差,哪些尤其對計算機感興趣)。初中七年級、高中一年級尤其需要進行學情分析。
(2)安置性前測
了解學生是否在教學之前就已經掌握了在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內容。
此項前測用的比較少,受教材、教學進度等因素影響。
2、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形成性和診斷性評價)
盧主任負責教學
3、教學後的評價(總結性評價)
需要了解:每個學生掌握學習任務情況如何,是否可以進行後續學習?
三、根據不同信息技術評價內容、評價目的選擇和合理運用評價方法
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
信息技術課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應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課程目標,適當選擇和靈活運用評價方式,適當滲透表現性評價的理念,以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或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為評價依據,全面評估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的評價量規
要求要熟悉課程標准,認真研究,將評價標准分解為評價指標,並進行量化,構建規范的評價量規。
(2)通過日常觀察、檔案袋或表現性評價任務搜集評價資料
信息技術課中設計的任務主要以典型作品設計和項目型作業或實踐活動為主。
(3)評價結果的處理
評價結論既可以針對某一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計分和全面分析,也可以針對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分別計分和分析。
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請該、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
四、信息技術測驗試題的編制
直接針對學生的認知、應用等能力;避免一些非常規性的試題,如:對於WIN操作系統的測試,版本不同,答案也不同。
1、選擇題
分為事實性知識記憶型
例:計算機由哪五大部分組成?
知識理解型
例:下列哪一個對信息的描述正確?
知識應用型
例:下列哪個軟體最適合計算班級成績?
編寫的原則
(1)應測量一個重要的學習結果,針對學習任務,有意義。
(2)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陳述題干
(3)盡可能採用正面描述的方式呈現題干
(4)干擾選項要有一定價值,利用干擾選項拓寬測試面
(5)從記憶性向理解型、應用型轉換
(6)最好能創設一個大的情境,結合情境設計幾個選擇題。情境與生活相關。
2、判斷題(是非題)
編寫的原則
(1)題干簡練
(2)使用精確的語言,避免模糊詞彙,如:通常、很少等。
(3)除非是要求學生區別「事實」與「觀點」,否則,觀點的陳述必須說明出處。
(4)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對於行為規范要盡量使用真命題。
3、填空題
主要用於測量簡單的知識型學習結果。
編寫原則
(1)保證答案唯一性,且簡單
(2)盡量將空留在結尾處
(3)數據型答案要說明精確程度及單位
4、連線題(匹配題)
自學
5、論述題
自學
6、操作題
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對學生操作能力的要求較高。操作試題主要是要求學生使用計算機完成指定的操作。
在教學質量檢測系統中,主要分為WIN系統基本操作、OFFICE軟體應用、打字、畫圖、程序、網路操作等。
五、學生成長記錄袋(檔案袋)的使用
1、簡介
是由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作品匯集成的作品集,主要用來展示學生的學習進步或展示學生最佳作品樣本。記錄袋評價包括學生獨立創作的各種作品以及採用各種形式對這些作品進行的評價,包括書面評論、檢核表評價、等級量表評價、測驗分數和會議報告等。
2、意義
(1)利用記錄袋評價促進學生學習
例:某學生不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因為:
事件1:數學作業,只要全對,教師就會給個100分,並會有獎狀、紅旗等獎勵,而信息技術課,雖然付出很多、很努力,卻很少得到教師的表揚。
事件2:課堂上時間太短,很多好的想法還沒有開始實施,課就結束了,就開始學習新的內容了。
(2)利用記錄袋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己學習的責任心
3、收錄的內容
(1)具體的條目
操作系統應用能力、使用辦公軟體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等)、網路操作能力等。
每項條目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2)綜合條目
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材料,如:查找信息的記錄、研究方案、素材、製作的作品等
(3)學生的反思
可以使用學案
(4)其他
學生的測驗分數、行為檢查表、等級量表、評價結果等
4、保存的形式及收錄方法
針對記錄袋的缺點(耗費時間、耗費精力、耗費物質),建議使用電子檔案,充分利用課堂前幾分鍾、課堂、後幾分鍾填充信息。由學生協助管理記錄袋,定期向學生反饋,向家長反饋。
七、教師自我評價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教師評價主要目的是促進教師成長
1、組內二次備課
2、教學後記
3、反思日記
4、案例研究

㈩ 怎樣評估教師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各省教育行政部門應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以下簡稱《能力標准》)自行開發「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體系」(以下簡稱「測評體系」),以便為本地區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全員測評服務。
本指南是以《實施意見》和《能力標准》為依據,對能力測評體系的方案設計、工具開發、過程實施、機制運行和結果應用等給出具體建議的指導性文件,以幫助各地設計、實施適合本地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測評體系的設計原則
<!--[if !supportlists]-->1. <!--[endif]-->落實全員參訓、全員參評的要求
能力測評是教師自主選學、修得學分及獲取認證的基礎,是「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有效實施的保障。各地的測評體系應能督促和保障本地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參加能力測評和全員培訓,實現選課有依據,培訓有質量,課堂有應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用的定位
能力測評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有效學習與應用,為此,在測評體系的設計上,一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性、情境性、過程性,避免簡單量化;二要將培訓前的能力自評與培訓後的實踐應用作為測評體系的重要環節,促進教師按需選學、強化應用;三要強調誠實測評,增強中小學教師客觀展現自己真實狀況的意願,並通過有效管理增加各個環節測評的客觀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結合本地實際自主開發測評體系
各地設計測評體系時,既要緊緊圍繞《能力標准》,又要充分考慮本地實際(特別是已有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認證情況),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不同表現形式選擇恰當的測評方式,開發測評工具,科學解讀評價數據,有效利用測評結果,形成由行政機構、培訓機構、學校及個人共同承擔評價責任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4. <!--[endif]-->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測評依據
「工程」的《培訓課程標准》中對大部分課程提出了「績效評估」的設計要求,即在大部分課程中,中小學教師需通過提交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密切相關的作業(如信息化教案、上課用課件、技術支持的作品、課堂實錄等)來完成培訓。為提升能力測評的可行性,各地應加強對培訓評價質量的監控,確保培訓結業證書的含金量,從而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的測評依據。
<!--[if !supportlists]-->5. <!--[endif]-->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測評實效
能力測評是一項全員參與、關注過程的系統性工作,其測評結果又是各地及時調整「工程」實施方向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有效結合信息化平台的應用,才能提升能力測評的實效性。各地應將多種評價方式有機嵌入學分管理或培訓管理平台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針對性收集、處理測評數據,為教師的課程學習提供依據、為工程實施和質量保障提供即時支持。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測評方式的組合
依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表現方式和評價目的不同,能力測評應有機組合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if !supportlists]-->1. <!--[endif]-->診斷性評價
根據《實施意見》,診斷性評價表現為教師在培訓前(後)開展的能力自評。在教師參與培訓之前,由各地組織教師進行自評,分析學習需求,為選學提供行動依據;在參與培訓或實踐之後,教師也可以參加自評,並可將前後自評結果用於對比關聯。在在線自查工具的支持下,不但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各校、各地也可以及時匯聚、了解本校或本地區的整體狀況。
<!--[if !supportlists]-->2. <!--[endif]-->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具體可由「培訓評價」與「實踐評價」兩部分組成。
培訓評價,是指各培訓機構依據《能力標准》和《培訓課程標准》的要求,針對教師參與培訓的作業及相關成果所進行的評價和考核。各培訓機構應自行開發評價工具,高質量地開展培訓評價。
實踐評價,是指各地或各校依據《能力標准》,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實踐應用所開展的評價和考核。各地或各校應自行選擇、改編或開發實踐評價工具,通過課堂教學視頻分析或隨堂聽課等方式開展他評、互評和自評,把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際情況,給出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情況的相關證明。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終結性評價
為提升能力測評的質量,各地應設計一定形式的終結性評價。可供選擇的方案包括但不限於第三方測評、績效任務評價、標准化測試等。
第三方測評,是指利用教育系統認可的高品質信息技術應用比賽、公開課等方式,將第三方(如比賽主辦方、教研部門等)的認可證明作為能力評價指標的方法。這種方法較容易從教師現有的職稱晉升規則中獲得規則依據,但覆蓋人群有限。
績效任務評價,是指為教師指明若干具體任務(如開設一堂信息化教學課、開發一個教學課件、設計一個評價方案、製作一個微課程等)供選擇,將教師所選定任務的完成質量作為終結性評價依據。與上文所提到的培訓評價不同,此處績效任務評價的評價方不是培訓機構,而是教育行政機構。這種評價方法的選用和落實需要對管理渠道進行很好地梳理。
標准化測試,是指依據《能力標准》,以標准化測試題的方式(往往表現為「機考」)系統、科學、規范地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評測。這種方法的自動化程度高,但對題目的質量要求高。
終結性測評的方法多樣,鼓勵各地根據本指南的建議進行選擇、組合和創新。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測評工具的開發與支持
不同的測評方式需要相應的測評工具支持。下表對於測評工具的功能、開發主體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公室」(以下簡稱「工程辦」)的支持方法做了簡要描述。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能力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