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思想品德課中開展道德部分內容教學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尊重處在青春期的學生特定生活的規律
青春期這個關鍵的時期要加大品德培養的力度,在初中階段這樣的一個學習重點的確定應該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發育的實際,在這個階段裡面孩子的確要確立一個正確的規范意識,養成一種積極的對待社會的態度。而這些都主要還是屬於品德所以在這個階段裡面我們更多的強調的還是孩子的道德水準。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認識和實踐而逐步形成的,而現有的思想品德課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張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與他人、與集體和國家、社會的關系,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進入初中以後,我們的孩子就進入到了青春期,而青春期恰恰是兒童生長發育到成年的一個過渡期,也是人生發展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過去我們認為青春期也許會自然而然的渡過,但是在當代社會裡面,特別是我們國家現在正在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又都處在這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學習方式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我們能不能夠根據這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有針對性的來設計我們的課程,設計我們的學習內容,把我們所學的東西和他們這個時期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的情況結合起來,對於我們的思想品德課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看起來這是一個特定的生理事情,但是由於這種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是一個急劇發展的時期,如果我們的思想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沒有很好地跟上,那麼極可能在這一個階段為孩子未來的成長留下隱患。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交流、互動
教育不是簡單地灌輸。傳統的德育很注重把我們認為正確的那樣一套道德規范、價值規范簡單地傳授給學生,但是忽略了學生在教育過程當中,他所扮演這樣一個主角的地位。也就是說在教育的過程當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一個雙主題相互推進這樣一個過程。能不能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他在課堂上能不能夠注意力集中,能不能夠和老師之間進行正常地知識上、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的交流,這樣一種習慣的養成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使他可以在單位時間裡面數倍於其他同學的這種學習效果,養成這樣一種習慣,這樣一種學習習慣,是提高成績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看來是一個道德問題,事實上會影響到他的心理,影響到他知識的掌握,影響到他的成長。
三、從生活入手注重習慣養成,養成良好習慣
道德其實就是告訴學生一系列的規范,讓他養成這樣一種生活習慣,所以我們的德育就在於要使學習把外在的規范內在化,變化一種規范,讓遵守道德、遵守社會規范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行為規范和公德意識的養成,這既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反映,同時也是一個學生未來是否能夠成功的在這個社會當中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
四、教學的過程當中的注意事項
(一、)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首先教學會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社會生活,來選取社會生活當中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和人物來與學生共同討論,在適當的情況下還應當組織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當中去觀察、收集素材,發動學生自主選擇和討論社會上的問題、話題或者是事件,也就是說要將書本外、課堂外鮮活的生活導入課堂,也走出課堂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當中尋找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觀。如果我們把道德的教育理解為一種抽象規范的教育,認為只要把相關的道德規范和知識傳授給學生我們的教育就完成了任務的話,那當然可以通過自主的體系來完成,但事實上我們說要把一個規范變成一個學生的自覺的要求,把他對規范的認識變成對自己的一種內在的信仰,這的確又不是我們說通過知識灌輸來完成的。我們要敢於堅持在課堂上進行正確的道德的傳授,很重要的就是在課堂進行生活場景的模擬。所以如何主動把道德教育引入到生活,和生活對接起來,在鮮活的生活當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這是我們應該非常注意的。同時我們應該針對教育目的,有意思的選擇能夠反映我們的教學內容的這樣的案例,加以篩選、改造進入到我們的課堂上來,而不是簡單的、純粹、活生生的把生活案例照搬到這個課堂上來。
(二、)引導自主學習合作態度。一個人的道德養成很大程度是在於自己而不在於他人給你多少灌輸。在道德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當中豐富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的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
使學生能夠自主,在很大程度是啟發他的需求,形成自主學習的一種強烈的願望,甚至是終身學習的一種習慣。課堂能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自主學習的一個內在的要求。教師要提出要求,要啟發、引導創設條件,營造氛圍,不是說學生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完全放任自流,課堂放給學生去討論,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教師游離於課堂的邊緣。你所提出那個現實問題是否足夠模擬,是否能夠達成你自己既定的教學目標,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引導要創造條件。
⑵ 如何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生活化
中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這必將引起德育課堂的重新回歸.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並力求讓學生帶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帶著他們主動探索生活的興趣走向品德課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學生的道德實踐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為此,我對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操作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創設生活情景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教學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而創設生活情景是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用生活情景再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再次體驗生活,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體驗.
如在教學「關愛自然,從我做起」一課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的認識,我組織學生排演了情景劇《野味餐館》: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遊,中午時分,爸爸提議去一家當地有名的野味餐館吃野味,小林和媽媽積極響應.在餐館中,小林因發現菜譜上有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而提出疑問,老闆回答,「我們都賣了好多年,……」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小林一家的行為反映出哪些社會問題?我們該不該吃野生動物,為什麼?如果有人請你吃野味,你怎麼辦?如果你發現有人在捕殺或販賣國家保護動物又會怎麼做?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在課堂教學中再現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引發學生體驗的願望與需求,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境界,置身於特定的教育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進而達到自我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內化效果.
二、創設生活化空間組織形式生活化.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把學生置於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來開展教學活動,沒有了高高的講台,沒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課堂教學給學生施加的各種束縛得到了釋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
如在教學「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一課時,我拿走了課桌,把椅子圍成了半圓形,仿造中央電視台來了個「實話實說」,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他們熟悉得生活氛圍,把課堂教學組織成了一次訪談節目,老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一名學生當嘉賓,其餘學生當現場觀眾,課堂中,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我們中學生該如何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以及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方式和注意問題.
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交流更真實,師生更融洽,學生說我思,談我想,訴我憂,議我惑,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是融洽的親密朋友,課堂中彌漫的是寬松、民主、愉悅的氛圍.
三、布置社會實踐活動課後探究生活化.思想品德課的每一課課後都設置了課後探究活動,以往課堂教學中對此要麼避而不談,要麼就是紙上談兵,還有部分老師把它當書面作業來做.探究活動課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全體學生的參與社會生活,通過活動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達到影響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後探究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現實生活的中介和橋梁.課後探究也是讓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課後探究這一欄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因此,課前,我們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
如教學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課後,我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去調查你所生活的村莊或小區有哪些衛生死角?找找存在問題的原因?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設計出實施方案.後來,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從中我發現學生設計出了許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傳欄進行環保宣傳的,有一起合作寫環保倡議書的,有寫給化工廠廠長的信,信中誠懇指出危害的……通過參與社會生活,不僅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深化,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習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建構,但並不否定教師在其間的教育引領作用.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為學生營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圍;為學生提供有利於主體參與的活動方式;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境界.即「要通過課堂生活,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總之,課程教材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更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己,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能夠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⑶ 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本內容
(專指大學教育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課既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知識性,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修養,美學修養,敬業修養等。其中政治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核心內容,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要內容,而心理品質修養則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課就是按照這些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規律而構成的。 由於思想道德修養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並用於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毛澤東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科學的理論就像一面引導千軍萬馬朝著正確目標沖鋒陷陣的旗幟。思想道德修養課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青年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青年大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這對於置身於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理論聯系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系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利用課堂教學等形式,與大學生共同討論應當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樣做的道理。大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但獲「知」並不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⑷ 如何優化品德與生活教學內容
作為一名品德教師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與社會》的最有效的途徑當然是讓學生離開課堂,步入社會生活,在親身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但是從現有的條件來看,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組織大量的社會實踐和體驗活動,而且有些生活場景也不是人人都能親身經歷的。怎樣讓品德教學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呢?在幾年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進行了認真地實踐和探索:
1.愉悅課程生活,豐富兒童體驗
在品德課程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聯系兒童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生活故事來組織教學。有的時候由於學生的生活閱歷限制,對某些現象不能理解時,教師要充分創設生活情景來豐富學生體驗。如:教學四年級《擦亮眼睛》這一課,學生對巫婆的"斬妖見血"花招很好奇,有的甚至真的認為巫婆有這個本領。為了讓學生破除迷信,相信科學,我找來了材料和學生一起做這個實驗,讓學生也來當一當"巫婆"。當學生用鹼水浸過的刀砍到"神符"上時,看到"神符"變紅出血了,一個個都興奮地叫起來:"妖怪被我砍死了!"妖怪真的被我們砍死了嗎?我又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用不同的材料做實驗,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氫氧化鈉溶液和酚酞溶液在起化學反應。根本沒有什麼妖怪,是巫婆騙錢害人的。
2.收集生活素材,豐富活動資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離不開生活。"我們現在強調生活和兒童是我們的教學資源,提出新的教材觀,視教材為一種範例,就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讓兒童的現實生活為思品課堂提供生動多彩的材料,並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題,以此來優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素材,建立教材,活動與兒童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故事,詩歌,謎語,名人名言,案例,新聞等,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加以利用,使學生倍感親切,還可以作為話題,開展活動化教學。如教學《農產品的家園》一課,我在課的導入部分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了十種農產品的謎語:玉米,花生,蘿卜,石榴,桔子,西紅柿,土豆,甘蔗,辣椒,西瓜,讓學生來猜謎語,以此激發他們的興趣,更好地利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參與新的學習。較好地隱蔽了教育意圖,讓學生沒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麼做,而是他們自己在尋求答案,在交流應該怎麼做,拉近了品德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距離,也豐富了品德學科的活動化教學的資源。另外,在課堂中引入一些數字材料,可以增強觀點的說服力,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走進社會參與生活實踐
社會就是大課堂,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在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培養能力。如教學《動物、植物和我們》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田野去認識了一些植物,了解它們的種類、外形根、莖、葉、生長方式、分布、作用等,使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到植物和我們人類的密切關系,植物對我們人類的幫助,人類為了保護環境,健康生活,每年都要植樹造林,我和學生們也種下了一棵小樹,保護大自然,人人有責。理論知識與體驗生活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從而達到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又如在教學《我長大了》一課時,我開展了"調查自己成長歷程"的主題活動,課前學生采訪父母,收集兒時物品,回憶童年趣事。課上學生帶來了采訪父母的錄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證、胎發、成長相冊,反映自己一步步長大的經歷,進而充分感悟到長大是一個豐富的過程,並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關心、體貼家人的方法,在母親節、父親節的時候給媽媽按摩,幫爸爸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關愛家人,我還要求學生學習制定支配20元錢的方案,繪製成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徵,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通過社會實踐讓有限的課堂得到無限的延伸,讓枯燥的說教變成豐富的實踐,而學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自是不言而喻,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真情實感。
4.正確把握活動化教學學習方式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取,主動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是體現學生主動性的標志。這就要求我們採用學生樂於和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不再只是傾聽者、接受者、被訓者,而是作為一個主動參與者、實驗者、探索者加入進來。所以,高效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在考慮授課內容創設活動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根據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品德課程的設計思路是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學生知識形成具有階段性不同,也是螺旋上升。所以,應根據學生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比如,內容相似的活動,可以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開始,逐漸發展到以開展實踐匯報活動。其次,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思維多具有直觀性,以有趣的教學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動手操、小競賽等。高年級學生不僅要給他們提供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面的活動的開展。如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等。
總之,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兒童思想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兒童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堅持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用生動典型的事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用適宜的方法,必定能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⑸ 如何豐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內容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好課堂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教學設計是在分析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特點的基礎上,統籌全局,進行構造和選擇具體教學方案的過程。這就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互動、合作為導向,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前教師的教案是以設置好了的固定的程序,將書本知識傳授於學生,學生被動的接受; 而教學設計呢,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師生互動學習的方式設計模式。因此,我們要改變落後陳舊的教學觀,認真領悟新課程理念,明確新課程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新觀念帶來新變化。教師在備課過程當中一定要在掌握課程標准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認真確定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以組織學生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線,搞好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涉及六個內容:①解決「為什麼教」的問題:就是從學習的需要分析開始,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②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即編者意圖、內容框架、主要觀點、問題設置等;③進行學習者分析;④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即學生應該掌握什麼樣知識和技能;⑤解決「怎麼教」的問題:確定教學策略,考慮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其中應包括考慮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應用;⑥對教和學的行為作出評價。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針對搞好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摸索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1設計要依據《課標》的具體要求,明確思路
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具體內容,而教材又是根據《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編寫的,《課標》在整個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它起了方向和導航作用。因此,在編寫教學設計時一定要關注《課標》對該內容的具體要求。掌握了《課標》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的內容我們在編寫教學設計時才能找到本節課設計的依據和設計的意圖,在三維目標上處理才能夠到位。教學目標的設置包括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教學目標的完成和體現是在整個課堂教學之中,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來完成。
2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起點
教學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依據是學生分析,即我們平時所講的學情分析。我們用的教材,以前稱為「教本」而現在叫做「學本」,「學本」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在老師的組織幫助下,學生自己學。如果你在編寫教學設計時如果不認真的進行你所在學校,所在的班級的學生情況分析,現在的課改情況下要上好一節課確實很難。現在的教材在設置上大部分都是讓學生說得多,教師少講,如果你設計不好,學生上課又懶得開口,那這堂課你就難上了。因此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教材或從老師假想的問題出發,從問題出發設計教學,關鍵之處在於把握學生固有認識與新現象新事物的矛盾,在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發現這一矛盾,這樣才會引發真正有效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學有所思。
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①以學生的角度來關注社會生活,選取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或人物與學生共同討論;②對於社會生活有意義的事件有爭議的話題,老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及教學時間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夠 與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規律符合。③賦於學生已有經驗和意義,進入初中以前學生的經驗已很豐富,我們要利用這一經驗;④老師要正確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地位,做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環節,才能抓准教學的真實起點。比如:在七年級下冊《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學中,我能根據課堂教學活動,有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不斷反思自我,我自立嗎?還有哪些方面不夠自立?自立對自己各方面的成長有哪些好處?從而認識到自立對人生的必要性。
3設計要抓住教學關鍵,突出重點
設計要能深入淺出地把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表達清楚。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材是新課標的重要載體,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於教材,如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這會使上課產生沉悶的氣氛。事實上,教學內容主要來源於教材,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根據重點,可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有所加工。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畫龍點睛的教學環節,能開發學生智力,使課具備生動性,形象性。例在《磨礪堅強意志》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培養學生堅強意志為重點,通過小組討論,小品表演,個人演講形式,多次重復這一重點,最終攻克難點,突出重點。因此教師應依據多變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的教學對象,靈活設計教學環節。
4設計要講究教法,靈活運用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要根據教材的需要和學生的特點,運用有效載體,通過談話,情境體驗,小組討論等,體現教學方法的層次多樣性和形式靈活性。教師既要熟練掌握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單一的傳統教學方法,更要根據學科特點,實施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分層發展的學習策略。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要貫穿於課堂教學法的每一環節,做到注重過程教學,發展學生潛能。如我在《「我能行!」》的教學中,我擺脫了過去純教師講授的教法,根據學生的實際,從體驗入手,強化反思,以此提高學生的認識,於是我安排了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自願來扮演自負、自卑和自信的人,在遇到某一件事時的表現,讓學生自編故事並現場表演出來。在此基礎上思考歸納:自卑、自負和自信的人各有什麼特點?三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明確要走出自信的誤區,超越自負,告別自卑,做自信的人。
5設計要有新意,要有高潮
導入要引人入勝。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師一定要先聲奪人,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習興趣。如我在《感悟青春》教學中,一邊伴隨著神秘的富有童趣的音樂,一邊用簡短的幾名話引入:青春的你們充滿了活力和希望,青春的你們也有太多的迷惘和彷徨,青春的你們是一個個的迷,就讓老師走進你們的心靈,一起來感悟青春,打開青春的密碼,走出青春的誤區吧。然後讓學生一個一個的來打開四個青春密碼。通過這一設計使思想品德課教育更富有感染力,讓教學活動變成一種充滿樂趣的活動。途中要有高潮。在課堂教學中要能調節學生情緒,激勵向上,形成高潮。例《同學·朋友》教學中,我播放歌曲《友誼地久天長》,讓學生在歌聲中入情入境。使同學對友誼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層層深入,同時形成了課的高潮「快樂」。
6設計要精選資料,活用教具
課堂資料要精心選擇,不能任意堆積,在精選資料時,要注意以下原則:首先,博覽精選,厚積薄發。教師應是一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愛好廣泛的復合型人才。他既應精通本學科的業務知識,還要掌握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使教師在選用資料和舉例時信手拈來靈活運用。其次,消化吸收,貴在創新。對教輔資料既不能機械照搬,更不能喧賓奪主,而應將其作為開拓思路的工具,依據教材內容靈活選擇,科學滲透。再次,引入教學資料的內容應該與日俱進,符合時代潮流和教改方向。對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展有積極作用。避免陳腐、消極、過時、無用的內容重復再現。如我在《唱響自信之歌》一課教學中,對整個教學資料進行精心組織。我精選了劉翔、費俊龍,聶海勝的圖片,向學生展示自信者的風彩,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怎樣樹立自信取得成功的,同時從他們身上也體現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的願望。
我還設計了演講比賽《我是未來中華傑出的英才》及其相關演講資料,根據資料,科學選擇教具。要使一堂課鮮活起來,教師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備課中挖掘和發揮不同教學工具在教學中的協作互補作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優化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7設計要培養能力,提倡合作
在課堂教學的每個基本步驟中應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應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自己討論,設計要面向全體,提倡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力量能促進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的形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合作學習中要樹立課堂教學交往觀,教學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往實現的。例:在上《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又將學生分成幾組合作學習,進行正方反方辯論的形式展開競賽。辯論的題目是《父母是否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費用》。學生都有較強的自尊心,他們都希望自己組的同學贏,結果辯論起來相當熱烈。集體主義情感和群眾性的愛能使他們主動學習,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能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激勵他們成為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學設計應更多地注重學生在課堂內的合作練習。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獨立的,有個性的學生,它是有計劃的,又是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課程標准》的把握,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教師只有具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學生考慮,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服務於學生。
⑹ 道德課堂要求教師必備八大教學素養
道德課堂要求教師必備八大教學素養
道德課堂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還學生學習的主權;通過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實施「獨學、對學、群學」三種學習方式,抓好「課前、課中、課後」課堂三段,構建「先學、展示、反饋」的課堂流程,來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課的課堂質量。
道德課堂最終要實現質的飛躍:教師把教學變非理性教學為理性教學,把教學變體力勞動為智力勞動、智慧勞動,把課堂變知識課堂為情感課堂,變「教本」為「學本」;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單純依賴教師為自主、合作、探究;最終形成師亦生、生亦師,師生相長;兵教兵,兵練兵,兵兵互動的課堂生態,實現學生學習品質和精神品質的共同提升。
因此,推進道德課堂建設,任何一位學科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八大教學素養:
一是回答好三個問題。任何一位學科教師、任何一節課都必須回答好三個問題:(1)你要把學生帶到哪裡去?教師要回答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目標問題: 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2)你怎樣把學生帶到哪裡?教師要回答的是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問題。(3)你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裡?教師要回答的是學習效果的評價問題。回答不好這三個問題,一定不是一節好課。
二是具備三種基本能力。即設計教學的能力(編寫學習指導書、編制導學案)、實施教學的能力(構建課堂生態)、評價教學的能力(達標測評、跟蹤發展)。設計教學的能力是基礎,實施教學的能力是關鍵,評價教學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備這三種基本能力的教師,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師,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師。
三是把握三個前提。即把握學科思想、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課程目標。把握不好這三個前提,教學設計就無從談起。
四是做到三個讀懂。即讀懂課標和教材(學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不懂得「課堂,究竟是誰的?」,既是師道問題,又是師德問題。
五是完成六個轉變。即教師變學長、講堂變學堂、教室變學室、教材變學材、教案變學案、教學目標變學習目標。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思考教學,既是新課程的要求,又是師道的要求。
六是明確課堂方向。課堂教學,要有效的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目標的虛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課程資源,避免教學內容的泛化;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把握教師的引導性,避免教師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學過程的形式化。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追求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堅持教材是基本資源,靈活運用、擴展、開發、構建多種教學資源;堅持真正「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教師主導下的主體性;堅持以啟發探究式教學為主,追求教學方法多樣化。
七是解讀課程標准。細化解讀課程標准,整合教材(學材),科學設置課堂學習目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標志;是學科課程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推進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如果不進行學科課程建設,課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話!細化解讀課程標准,整合教材(學材),從基於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出發,科學設置符合「學情」的學習目標,是教師的基本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細化解讀課程標准,整合教材(學材),科學設置課堂學習目標,實質上就是國家課程的校本開發(二次開發)問題,也就是國家課程在本校的有效實施問題,更是學科教師的學科能力問題。不會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開發(二次開發)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
八是構建道德課堂生態。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推進課程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文化的傳承。任何一位教師在課堂上都在「營造」著一種課堂文化氛圍和課堂生態,學生都在進行著某種「文化適應」和自然成長。課堂中面臨的問題實質上就是文化(生態)問題;可以說,課堂生態是現代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構建道德課堂生態,必須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開展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互動的教學活動,實現從「單向型教學」向「多向型教學」轉變;倡導以問題為紐帶、進行啟發探究教學,實現從「記憶型教學」向「思維型教學」轉變;通過倡導合作學習,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從「應試型教學」向「素養型教學」轉變。
三、推進道德課堂建設的十大行動策略
一是「讓教學回家」,即變「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少教多學」。「先學」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學習方式的重建。「後教」就是以學論教,即根據學生的學而教,是對學的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學」是教師的准確定位,教師必須超越學生的「先學」而使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飛躍。道德課堂變「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其核心是學習觀和學習方法的變革,實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是學習方式的重建和課堂教學重建的支點。要達到的目的是「少教多學」。
二是編制導學案(教學指導書、學案、調節教學案、學習卷)。導學案,是課堂教學的抓手,一開始是學生學習的「學步車」,然後慢慢過渡到成為學習的路線圖和導航儀。編制導學案的實質,就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二次開發);核心是「教材」變「學材」,解讀課程標準的成果即生成導學案。
三是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圍繞學習小組構建「動車組」系統,同質異組,異質同組,組內結對。實現「兵教兵、兵練兵」。
四是實施「獨學、對學、群學」 三種基本學習方式。
五是抓好「課前、課中、課後」 課堂三段,即構建「大課堂」概念。
六是建構具體的課堂流程:「先學、展示、反饋」。流程承載著規律。「先學、展示、反饋」是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
七是重視「先學」。先學,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沒有充分的先學,就沒有精彩的展示。先學,是一條教學規律,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預習」有著本質的區別。
八是突出「展示」。突出學生的「展示性」學習,主張人人參與,個個展示。展示,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
九是強調「反饋」。抓好對子之間反饋、小組長組織反饋和課代表對本節課全體學情反饋,每一位學生通過整理學案,完成個人自我修復。
十是制定評課標准,即評課三看:看狀態,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狀態;看過程,學習即經歷體驗,缺少過程就沒有學習;看成果,讓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
⑺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內容包括:思想、道德、意識、觀念、理想、言行、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的教育。
⑻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國情教育都有哪些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國情教育有哪些內容?主要是教育我們自己手法
⑼ 思想品德落實法制教育的教學內容有哪些
一、每節課抓准教材的法制教育的滲透點
備課時,要從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去找好思想品德教材法制教育的切入點,才能做到對症下葯,有的放矢。找切入點要符合時代性和具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要緊密結合教材知識做到具有典型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濃厚的興趣,才能達到法制教育的意義和效果。如教學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第八課《學會拒絕》時可滲透的法制教育內容有:(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2)《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本法所稱「嚴重不良行為」,是指下列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七)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通過抓准了這節課的法制教育的滲透點,一邊結合法律條款,一邊結合典型案例,對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和吸食、注射毒品的嚴重不良行為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學會拒絕。每節課都這樣抓准教學的法制教育滲透點,這會使得思想品德課教學真正發揮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養水平。
二、教法學法獨特,推動課堂教學中的法制教育的持續深入
思想品德課和法制教育課如果是水平性教學,這會使學生對學習思想品德課和法律知識毫無興趣,這對法制教育將百害無一利。因而在教法學法上要有創新。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利用多媒體教學法,借用典型案例設置教學情景,讓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身受其情的感染,從而驅動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如我把剛發生在學生們身邊的「劉龍打架事件」用多媒體技術編成生動的案例,通過學生現實說法和探究討論,學生們對學習思想品德課和法律知識的興趣越來越濃,這有利於推動課堂教學的法制教育的持續深入,要保持這樣,作為老師要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風格來適應未常年人成長發展的需要。
三、誘導學生自學,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能動性
初中生正處於生理心理急劇變化動盪的時期,這段時期未成年學生的人品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外因的助推,如教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細心、耐心及精心的教育引導,加上國家社會為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這些外因會使得初中生沿著正確的人生軌道上前行。同時更要有積極的內因來夯實,這里積極的內因指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堅強意志、正確的辨別是非力、獨立思考等能力。只有這些,外因才能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發掘一切積極因素來誘導學生自學和主動探究,從而改變過去那種「要我學」變為如今的「我要學」,反對「死讀書和讀死書」的錯誤做法。
要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教師必須輕松駕馭好現行思想品德教材,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教材和心中有學生的有機統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通過學生的自學能基本掌握教材知識。同時教師要注重開發多種教學資源來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達到巧妙把法制教育貫穿其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學習法律的樂趣。如在教學《我愛我家》的主題活動探究中,讓學生在「贍養父母」等主題活動著去品味法律的內在魅力。
四、優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將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統一起來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探索教學的雙邊活動,尤其要充分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組合,發揮教學資源的最大效益。把教學環節以最美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在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法制教育。如教學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第六課《網路交往新空間》時,梳理好作為一個網民在思想品德方面要嚴格按照《網路文明公約》進行,但更重要了解上網違法要受法律的制裁,從而懂得上網要遵守法律。通過典型案例和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際來分析,如學校的帖吧中侮辱老師的帖子,這種行為侵犯了老師的名譽權,經公安機關的偵破,侵權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過這樣的教學讓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有機的整合,使學生的法制素養和品德素質得以全面提高。
五、學以致用,依法實踐
初中學生,是一個在人生成長階段最容易兩極分化的特殊群體,對他們的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里,讓他們在情感教育的感召下去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知識,同時巧妙滲透法制教育。通過開設模擬「法庭」,指導學生組織法庭審判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起來,通過審判活動來實踐。只有這樣,學生才學得開心,學得輕松。學生才真正從枯燥無味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課走出來,這樣才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未成年學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一個國家和家庭的希望,我們作為教師要重視他(她)們的知識傳授,同時更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對當前學生存在的腐朽思想和法制觀念淡薄的情況,我們作為思想政治教師要利用好自己的主陣地,打一場挽救子孫後代的良心仗。正確的做法是全面挖掘思想品德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學科滲透,將法制教育異曲同工地融入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之中,使得初中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法制觀念,以此保障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⑽ 說一說在思想品德課中開展道德部分內容教學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我們經常發牢騷:現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真的是有些無可奈何,現在的孩子受社會的影響太大了,我們對學生教育一周,不如學生在社會中「浸染」一天,是啊!這確確實實是一個讓我們棘手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在目前全社會還沒有達成一個共同認識,很難採取一些共同的行動的時候,我們不妨放一放社會的影響這一客觀因素,而從我們教育工作者自身找一找原因,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重言傳更要重身教。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群體之一,也是學生信任、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的道德素養、道德行為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認識、行為。也會影響著我們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比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愛護環境,不亂丟亂棄、不不隨地吐痰,要講誠信考試不作弊,但是課後我們有很多老師自己卻做不到:隨地吐痰者有之、亂丟亂棄者有之、進修考試作弊者有之、看到水龍頭流水視若無睹者有之等等,試問:我們的思品課道德教育的效果能會怎樣?
第二:道德教育採取體驗式教學遠比空洞的說教更有實效。按照體驗式教學的三段式:親歷、感悟、反思。學生唯有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感觸才更深刻,在教師的指導、引導與同學們的合作交流下經過自己的「反芻」才會有感而發、有言能發。比如:我們在教育學生磨礪堅強意志的時候,如果我們能走出課堂而採取一些有一定強度的活動:拉練、勞動、體育競賽等等。而後再加以教師的引導,我們的教學效果會不言而喻。
第三:道德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我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懂得是什麼?為什麼?更要教給學生掌握怎麼做。這一點也是我們德育課的落腳點。比如:我們在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見義智為的中學生的時候,就可以花較大的力氣給學生設置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該如何做,德育課只有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才會讓學生懂得思想品德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成長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