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
教師教的方式表現出的問題:
⑴採用師講生聽,師問生答,乒乓球式的教學。
⑵教師隨意性語言過多,一堂課好像總在講話,過於忙碌。
⑶提出的問題瑣碎,無思考價值。
⑷活動要求不明確
學生學的方式表現出的問題:
⑴小組活動流於形式。不知要求,無合作意識,更無合作內需。
⑵學生的語言表達半句話或不完整。
⑶有人聽課不善於表達。
2、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明顯不足
⑴教師一甩出問題,馬上要求學生回答。
⑵學生探索過程還沒有完成,教師命令匯報。
⑶探索的結果不是學生總結出來的,而是教師總結出來。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中的問題。
數學學習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最好的途徑,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過於倚重於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偏重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課堂中學生自主思考機會少,機械練習、重復練習、低效甚至無效練習多,而有變化的、有層次、有思維含量的綜合性練習少等現象仍普遍存在。
4、課堂教學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支撐
我們的課就內容教學,教師很少考慮數學思想方法,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支撐,如果確實熟悉了數學思想和方法,對於教師設計教學很有幫助。一位名人曾說過:「數學思想方法大眾化,並使其在數學課程設計中充分體現,將是設計21世紀數學課程的突破口」。 可見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是創造能力的源泉;良好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可使學生終生受益。難怪說,數學教學其實就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二、教育價值觀偏離
若干年來,我們的教師有這樣一種價值觀,那就是我的班級,我的學生只要考試分數上去了,我的學生就是人才,我就是佼佼者。由於這樣的指導思想,導致教學中有的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固然,靠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很有可能提高分數,但捫心自問,這就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嗎?這一點需要我們及管理者深思。
三、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能力的培養
如:語文教學,只注重學生學生字、生詞、解詞、分段落、中心大意,把一課搞得支離破碎,嚴重淡化甚至不顧及語文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傳統教育、情感熏陶、審美鑒賞等作用。數學教學就更為嚴重,用大量的時間講列題,幫習題,就題講題,總認為只要學生會解題了,學生就學會了,學好了。有的應用題學生即是做了幾十道也僅僅是仿照例題的模式機械的模仿,比著葫蘆畫葫蘆,不知其所以然。
四、只注重知識的結論,不注重能力的形成過程
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告訴學生面積公式,而不講解公式的來由。講應用題教學,見多是加,見少是減,見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另一個數就是除法應用題。見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是乘法應用題等等。此類講法的老師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學生只學了些死記硬背的本領,應付考試的本領。
五、不是教法適應學生,而是學生適應教法
有的老師一輩子就一種教法,教的學生一級又一級,適應我這種教法的就是好學生,不適應者就為差學生。很少從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出發去認真地考慮一下:時代發展了,人們的教學怎樣改革才更有成效,怎樣改革才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我們應該從學生為主和全面發展的角度
六、教學中扼殺學生的主體性
我們的學生不是沒有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不是沒有個人看法的,更不是沒有標新立異的。而是我們的教師把這些學生給扼殺了。老師講了課,學生問老師了,「老師,你這種方法我不理解,我這種解法行嗎?」。看我們的老師是如何回答學生的:不要鑽牛角尖,看老師怎樣做就行了。面對這樣的回答,誰還敢標新立異?
七、教學中有師道尊嚴的現象
有些老師把自己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把學生看成和自己是平等的人看待。學生學習有困難時,不是鼓勵他而是嘲笑和挖苦。有的甚至打罵學生,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八、不承認學生在發展中有差異,以至於教學中出現一刀切的現象
部分學生會的就要求全體學生都會,經常聽有的老師這樣說:該講的我都講了,別人會了怎麼就你不會。而且面對家長,面對社會去理直氣壯地說。殊不知,學生在發展中是有差異的。
九、對素質教育片面理解
表現形式是一節課熱熱鬧鬧,轟轟烈烈。有提問,有討論,有一題多變。仔細一想,學生學到了什麼?培養了學生些什麼能力?真有些歸納不出。
十、所用教學方法傳統陳舊,基本是機械的模仿
多年來,受教材的限制和約束,教學形式基本上是「例題十練習」,使本來很有趣的數學學習成了十分枯燥、繁雜的計算和習題演練,加之教師滿足於現已熟悉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而不再對新知識感興趣,結果往往停滯在高原期而裹足不前。
『貳』 初中數學課堂提問還存在哪些問題
初中數學課堂提問還存在哪些問題
數學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是思維的過程。一切思維均是從問題開始的。而學生的「問題」需要人為地去設置,尤其在新知識的學習階段,教師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面臨思維困境,引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激起思考。所以,課堂教學的實質是提問。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提問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提問是否得法,直接影響著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實現。如何有效地優化課堂提問,在當今以學生為主、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新課程改革中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本文就此進行一些探討。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課題《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的調查結果,在目前課堂教學中提問的現狀並不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提問次數局部過密,重復過多。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大部分課堂提問次數占課堂時間的30%到50%,整體的提問頻率趨於合理。但存在局部提問次數過密,重復過多的問題。筆者在一篇論文中看到在一次公開課上,以「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為課題的觀察中,在這節45分鍾的課上,老師提了56個問題,在某個提問「高峰期」的5分鍾內,就提了12個問題,平均每分鍾2.4個問題;圍繞著某個教學內容,老師一下子提了8個問題。這樣的提問有些是重復的,沒有思考的價值,使教學步驟重復較多。對學生的思維鍛煉沒有幫助。用一些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影響學習的效果。
2、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學生難以回答。
一個提問,必須是准確、具體、不產生歧義的。有些教師所提的問題,表述含糊不清,學生無法作答。例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法時,學生計算出「(-3)× 7」的結果後,教師問「確定了符號以後,再來確定什麼?」,學生答「結果」。「結果中除了符號還有什麼?」學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回答。又如教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課伊始,教師出示各種物品的包裝盒,提問:「你能給這些物體分類嗎?」由於問題指向不明確,學生不知從何回答。這樣的提問措詞不清,對學生缺乏引力,學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達。
3、侯答時間偏短,學生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
從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大約有45%的學生認為老師給的應答時間「有些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往往造成啟而不發。
4、提問缺乏對學生的尊重,忽視課堂的生成。。
有些教師提問時雖然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當學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預設問題的答案上時,就把學生的答案晾在一邊,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下面是一位年青教師上匯報課「一元一次方程」時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 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 老師,我還沒有開始計算,就已看出來了,x=1!
[師]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來才算對。
[生]先兩邊同時除以3,再……(被老師打斷了)
[師]你的想法是對的,但以後要注意,剛學新知識時,記住一定要按課本的格式和要求來解,這樣才能打好基礎。
這位教師提問時,對學生新穎的回答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標准答案,一味強調機械套用解題的一般步驟和「通法」。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長此以往,必將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實,學生回答即使是錯的,教師也要耐心傾聽,並給予激勵性評析,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認識,又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二)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
根據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對提問內容的設計,對提問對象的態度和課堂提問情境都影響著數學課堂提問的實際效果。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從這三方面入手來改進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提問效率。
1、優化提問內容。
(1)問題設計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預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或為引出新課,或為教學前後聯系,或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或為引起學生爭論,或為總結歸納等等.例如在講解「三角形邊的性質」時,針對總結歸納三角形邊的性質,可設這樣的問題,「如果任意給出三條線段,它們一定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嗎?」通過此設問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及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質,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
(2)問題設計應注重層次性。
教師面對的對象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水平不盡相同。就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有梯度的問題。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要他們回答較為基本或較淺的問題。鼓勵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對學習成績較好,能力較強的同學,適當安排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在問題設計時,注重問題的層次性。例如在一堂 「一元二次方程應用題」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用10米長的木條製作一個長方形風箏架ABCD,為使風箏不變形在中間訂一根平行於長方形長AB的木條,當寬AD長為多少時,長方形面積為4平方米?這位教師在教學中,不是將問題全盤托出,而是將問題分解為若干問題:①用一根10米長的木條製作長方形風箏架有幾種方法?②這幾種製作方法中,什麼一樣,什麼不一樣?③什麼時候面積最大?④為使風箏不變形在中間訂一根平行於長方形長AB的木條,設寬AD=x,則AB等於多少?⑤當x等於多少時,風箏架是一個正方形?⑥當寬AD長為多少時,風箏架面積為4平方米?⑦風箏架面積能達到5平方米嗎?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整理,學會分析問題,看清問題的本質。
(3)問題類型應重「內化、理解和引申」。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起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要針對教學的重點,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以疑促思,以思促學。在落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引申,適當提一些創造性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可設計下列問題:①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②如果兩個三角形能夠拼成四邊形,你能求出四邊形的內角和嗎?③是否所有的四邊形的內角和都可以「轉化」為兩個三角形的內角來求得呢?如何「轉化」?④N邊形的內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試一試。⑤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可以較好地抓住求證的關鍵,尋找到解證的方法。這樣循序漸進,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奠定了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
又比如:在利用函數圖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時,對方程x2 = x+3的求解所有學生都是將方程化為x2 - x-3=0,畫出函數y= x2 - x-3的圖象,觀察它與x軸的交點得出方程的解。針對此現象,可以設問:「這樣畫圖象麻煩嗎?」「能否將它看成y= x2 和y= x+3兩個函數圖象交點的橫坐標呢?」「你認為還有幾種變化方法?」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思路,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後,還可進一步提問「對於如x =x2 +3的方程有幾個解?」就這樣,把上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的升華,從而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
(4)問題應答要講究課中的生成與變化。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教學活動的發展有時和課前預設相吻合,而更多時候和預設有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或錯誤信息,並利用其指導學生學習。筆者在聽課中曾遇到一位老師進行「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時,寫了兩道題目請兩名學生上黑板板演。過了幾分鍾,多數學生准確地完成了練習,這時一位同學舉手發言了:「老師,我發現了一個規律:當x項的系數、y項的系數和常數項是連續的整數時,這樣的兩個二元一次方程組成的方程組的解都是x=1,y=-2 。」 本節課的內容只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並沒有涉及解的規律。任課教師聽了這一問題,看起來有些驚訝,他在備課時應該也沒有考慮這一問題。但這位教師沒有急於轉變話題,而是充分抓住這個契機提出問題:「大家看這個規律正確嗎?」 「請嘗試再寫出幾個並解出它?」學生馬上編寫符合這樣條件的方程組來檢驗那位學生發現的規律,結果都是正確的。教師因勢利導「如何驗證這個規律?」 學生用代數式表示符合上述條件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得到一般式,並解得它的解為x=1,y=-2.這位教師的提問無疑是機智的,通過師生的互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尊重提問對象。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是現代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提問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他們,才能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具體實施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1)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
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停頓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後再回答。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就馬上要學生回答,學生沒有思考時間,不可能回答好問題。到底停頓多長時間較合適呢?這要隨問題的難度、學生的知識准備情況和已形成的學生能力結構中思維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對比較簡單的鋪墊性、過渡性的問題,或為了考查學生對某個問題熟練程度和反應速度的,停頓時間可以短些;對比較關鍵的問題或為了鞏固復習而提出的問題,停頓的時間可稍長一些;對較重要的問題提出後,要讓學生思考較長一段時間後再叫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之後,有時教師還可再等待一定時間,讓學生的答案在大家腦子里迴旋一下,然後再指定學生補充和評價,或轉入新的問題。研究表明等候時間至少在3到5秒鍾。這3至5秒的時間可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課堂實踐表明,教師使用等待技巧,學生的回答會發生一些重大變化: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2、會有更多學生自願回答問題,3、學生回答根據分析性,創造性。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6、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
(2)注意提問的全體性。
課堂提問應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不能為了教學順利只問優生,而應使全班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思考活動之中。一般情況下,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全班學生思考,再指定某個學生回答。重要的問題,可多叫幾個學生回答,回答以後,還可叫其他學生議論補充。這樣做可使每位學生都認真思考,都必須做好回答問題的准備。尤其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有助於提高他們發言的積極性。
(3)及進行問後點評。
及時的問後點評對學生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講評時要遵循「表揚為主」的原則。對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有創見的回答應及時肯定,鼓勵大家效法;對和教師預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確有道理也應該肯定;如果學生解答的根據待考證,可以作為不同理解,留請大家課後思考。教師應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上,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根據課堂情況及時追問或補問。「這種思路可行么?為什麼?——還有其他解題方法嗎?——你能理解XX同學的思路嗎?——你是怎麼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觀點嗎?——你能再解釋一下,把意思說的更明白,更簡潔嗎?」通過一系列追問和補問,給學生實踐思考,讓他認清不同情況出現的答案,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
3、營造和諧的提問氛圍。
(1)創設問題呈現的情境。
問題的情境是指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以促使學生去質疑問題、探索求解。創設問題情境的最大優點是使學生更容易突破難點。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促進學生的思維,有利於教師教學內容的展開。調查表明,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影響了課堂提問學生回答的外在表達的效果。有時僅僅是因為回答問題的學生緊張,就影響了課堂提問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想辦法營造有利於提問的良好氛圍。例如:在講「黃金分割」時首先就問:「在舞台上報幕員或獨唱演員為什麼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術、攝影方面,為什麼畫家和攝影師都不把畫的主體形象放在正中?為什麼成年女士喜歡穿高跟鞋?」連續提問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生活背景聯系起來,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2)合理應用非言語行為。。
非言語行為包括神態、眼神和肢體動作等,提問時教師應用非言語行為的最大優點在於把教師的問題和學生思維作答融於一體。一個好的問題應該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而非言語行為是激活思維火花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許多細小的問題都可以輔以非言語行為。例如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用眼神、微笑來表達期待,並不時地點頭贊許,學生回答完畢,老師未評價先鼓掌(有時,如果教師正好在這位學生身邊時,教師可以拍拍學生的肩膀以示贊許)。這對這位同學以後的學習會有多麼大的鼓勵啊!可能他從此會熱愛數學這門學科,喜歡這位教師的數學課。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的實驗說明: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可見,非言語行為在信息的表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營造良好的提問氛圍,不是把學生帶到教師預定的圈子裡,求得一個預定的統一的答案,也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真誠相待與鼓勵,而是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最重要的還要指導學生會問。一方面:在教學中鼓勵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層層深入,探求問題的本質。另一方面:面對學生繁瑣的問題,教師要學會傾聽,保持興趣和耐心。認真地對待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的途徑。
善教者必善問,課堂提問是「問無定法」。歸根結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以學生為重心,創設使課堂教學能有效開展的問題情境,將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叄』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一些課堂教學問題也隨之出現。下面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分別加以分析,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1. 情境創設不恰當。 關於「創設情境」,有些課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創設情境,與本節課所學內容關系不大;有些課雖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沒有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或可以提出的問題太多,利用價值不大;有些乾脆就是把課本情境圖片做成課件,費力、費時而效果不大。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服務, 既要有趣又要有數學價值,並與本節課密切相關,還要有利於激起學生的疑問,能從中提出本節課要探索的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組織學生探索這個問題,從而進入探究過程。
2.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而現在,我們在數學課堂上看到幾乎都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教學中。學生圍成一圈,當教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小組內所有學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的小組學生連合作干什麼還沒有搞明白,教師又說「停止」,學生則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兒,當聽到教師的號令則又再來一次「合作」。當教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麼都不清楚;當教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言人」,更多的學生只是旁觀者。 小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組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因此,合作與交流首先應該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在數學課堂進程中適合採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等。
3、教材使用率過低。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廣大教師的課程觀、教材觀也在不斷變化,但由於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理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走入了誤區。多數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都沒有安排看書閱讀或練習的環節。一節課下來課件代替了課本。 其實,每一本教材都凝聚著眾多專家的智慧和心血,從主題圖到情境創設,從例題到練習,都是根據課程標准要求精心挑選和設計的。課本是我們的教學之本,更是學生的學習之本。有些概念性、規律性的東西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是否完整、准確,讓學生看書更系統准確。練習題目在書上,學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開教材使用。我們課堂教學提倡返璞歸真,課堂教學使用教材這是實事求是,這才是最真實的課,省時高效,何樂而不為。作為教師,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於教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不是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是合理的開發者,要做到知「材」善用。
4、只關注預設,不注重生成 。 大多的課堂教師在課前已經把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來,上課以後按照預設展開教學,只關注她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對於學生的回答出現的錯誤顧及不暇,學生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不予理睬。這是典型的完成任務式教學,走過場。這樣的課,讓人聽完總覺得有些缺憾--課堂生成不夠。 真實的課堂不是靠預設可以完成的。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構成了教學。學生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或個性見解,及時抓住契機,把它們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肆』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反思)
一、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1.觀念落後,缺乏學習
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以老師的講為主,講得越細越好,以教師和個別優秀學生的活動和思維,代替著大多數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導致大多數學生習只能被動的聽,機械的練習。甚至個別老師依然是陳舊的老一套,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也違背了課改的新觀念,更不適應現代社會所需人才的要求。
2.流於形式,忽視實質
我們有些老師對「師生互動」學習的實質理解不夠,對互動學習的目的、動機、運用范圍和過程沒有認真的分析,認為一堂課中沒有師生互動就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因此,隨意的分小組,討論一下就可以了。這樣的學習有互動學習之名,卻無互動學習之實,理解只是流於形式罷了。
3.互動過多,缺乏目的
個別教師認為,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理念,誤認為一堂課中師生互動越多越好,片面的誇大了互動的作用,殊不知,師生互動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一種萬能的學習方式。它缺乏了目的性,也就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
4.目標不明,缺乏引導
互動學習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之間有序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視學生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滿活力。但在目前的教學中,有些教師過多的突出學生「自主」,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結果缺乏方向性適得其反。
5.形式單調,互動不足
事實上師生間互動的形式是可以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教師與學生全體、教師和學生小組、教師和學生個體,也可以是學生個體、學生小組、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而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目前主要採用的是教師與學生全體,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而教師與學生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等多向主體互動嚴重缺乏。
6.內容偏頗,多認知互動,少情意互動和行為互動。
一般把師生互動的內容分為認知互動、情意互動和行為互動三種,包括認知方式的相互影響情感、價值觀的促進形成,知識技能的獲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體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於現行的課堂教學以知識掌握為主要目標,把情感態度的形成等目標視為促進認知的輔助性目標,因而課堂上缺乏與學生真誠的內心溝通,缺乏與學生真摯的情感交流;更不捨得花時間讓學生交換意見,發出和體驗彼此的心聲;捨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展示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借鑒和研究彼此的長處。於是,課堂互動主要體現在認知的矛盾發生和解決過程上,而嚴重缺乏心靈的美化、情感的升華、人格的提升等過程。
7.深度不夠,多淺層次互動,少深層次互動。
在課堂教學互動中,我們常常聽到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反應似的回答,這一問一答看似熱鬧,實際上只是表象,實際效果並不好,既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也缺乏學生對教師問題的深入思考;我們還常常看到,在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中,有許多雷同與重復,缺乏激烈的辯論,少見強烈的反駁,所有這些現象,反映出課堂的互動大多在淺層次上進行著,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矛盾的激化,也沒有情緒的激動。
8.互動作用失衡,多「控制一服從」的單向型互動,少交互平行的成員型互動。
在分析課堂中的師生角色時,我們常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把師生關系定為主客體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和學生不管是主體、客體,都是分離、對立的。因此在許多學生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確立的課堂中,師生互動大多體現為教師對學生的「控制一服從」影響,教師常常作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學生,在互動作用中占據了強勢地位。
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教師角色
師生互動的真正實現,要求教師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初中數學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課堂中要想有效地進行師生互動,教師應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
(一)信息源:教師的信息源角色除了提供適當的情境作為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載體外,更多的是當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之間有較大的距離時,及時提供解決該數學問題的新的信息或知識,使學生在最近發展區中探究獲得新知。
(二)媒介體:使在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起到媒介作用,及時架設探究知識的橋梁;在原有探究方法不能解決新的情景時,引導學生獲得探究知識的新方法;融合學生探究過程中產生的不同觀點、不同理解,並從中發現或提煉出智慧的火花。
(三)學生探究活動的指導者、共同設計者和參與者: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探究活動中探究方法的指導者,但同時教師又作為學生的一員,與學生共同設計探究方案,並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
(四)教學節奏的調控者: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及時對探究內容作出選擇,並對探究深度進行調控,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具有比較合理的時間分布,從而使探究活動詳略得當,並營造出探究活動的高潮。
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問題的解決方法
1.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理論知識水平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向活動過程。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針對學生的,教師通過教學活動把已有的學識、能力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決定著課堂教學過程的成敗。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教師必須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自學、培訓、交流、溝通等方式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要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勇於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2.積極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成功的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藉助對問題的探究,互相追詰,智慧在撞擊中產生睿智的火花。這種活動在教師居高臨下「滿堂灌」的課堂是難以出現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友愛的和諧氛圍中才能孵化繁衍出來。因此,師生關系如何,是師生互動成效的另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氣氛。在教學互動中,尤其應十分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隨意挫傷,既要對自滿者有所抑制,又要對自卑者有所激勵;尤其應善於調控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行為,教師有了親善、熱情、平和、幽默的態度和情緒,才會引起學生滿意、愉快、喜悅、崇敬的態度和情緒;尤其應謹記韓愈在《師說》中關於「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哲理,虛心向學生學習,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論基礎和專業能力得到升華。所有這些,都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有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有利於學生主體積極性的調動。可以說,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對新型師生關系的檢測和考驗,更需要教師精心培育和珍惜。
3.設計「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擴大互動空間。
所謂「大問題」即粗線條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應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它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作策略的選擇、材料的選擇、思路的選擇,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操作方法的選擇;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設計作多種假設與猜測,而不僅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驗證。當教師把「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拋擲給學生,就如把學生投置於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但在茫然四顧之際又必須加強聯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為學生擴大了互動空間和互動需求。
4.設計多向合作的學習活動,拓寬互動途徑。
學生互動受性別、性格、空間位置等因素的影響。一般性別相同,空間位置較近的學生之間容易產生互動,互補型性格的學生之間也較易發生互動。適當遵循互動規律,有利於建立積極適宜的互動。低年級學生由於組織能力、自控能力較低,宜於多設計同桌間、前後桌之間的兩人合作學習活動。如:設計協作操作學具活動,產生行為調整;設計角色游戲,一方當小老師出題、提意見,一方做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安排互說思考過程,理解不同思維方式;讓同桌兩人一起發言;做完練習允許互相看看,互相對照。這些做法有利於學生個體間發生互動,了解他人學習方式,模仿他人行為,增進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鑒的機會。高年級學生適宜多設計四人組學習活動,增大互動的人際空間。在設計合作學習活動時,要兼顧到組與組之間的影響,教師對小組的影響,小組對成員個人影響,以此開發多種互動渠道。
5.設計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豐富互動內容。
在生動、多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交流的話題增多,情感體驗豐富,思路打得開,彼此間容易發生相互影響,往往會產生「觸類旁通」之感,或「觸一發動全身」的現象,感性上也容易產生溝通。所以課堂上除了老師准備豐富的材料、設計豐富的環境外,還要引導學生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帶到課堂上來,使課堂上的每個人都作為信息源,讓學生在充斥信息的環境中接受多方刺激、發生互動。
6.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的,但教師處於主導地位,發揮主要作用。成功的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無不閃爍著教師智慧與創造的光輝。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是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好方案。主要包括互動問題的確定,互動形式的選擇,課件和板書的配合,應對各種可能狀況的預案。其次是實施過程的藝術調控。或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適時「釋惑解疑」;或者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推波助瀾」把討論引向深入;或者對學生的意見加以歸納和提練,「畫龍點睛」;或者對某些不正確的認識給予必要的糾正和解釋;或者對一些不全面的認識作一些必要的補充;或者對不同的意見,說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供學生參考;或者對漫無邊際、偏離主題的發言,運用幽默的語言予以限制;或者遇到意見沖突情況,巧妙地進行化解。再次是結束時的講評和總結。對互動的成果,尤其是對闡述的觀點進行系統的概括;對提出的問題給予有說服力的科學說明;對還未能說明的問題留待課後師生繼續探討;對有創見的學生給予勉勵。
總之,師生互動的重要宗旨是讓教師和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只有師生充分動起來,才會讓學生在一節課中獲得最大的收效,同時老師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又從學生身上學到了好的做法。我們應堅持以師生互動為重點課題加以研究,付諸實踐。這樣才會培養出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學生,同時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和教學水平,實現教學中的個性化。
『伍』 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是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的很認真,但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存在著教學效果差、效率低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要求我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構建有效課堂。對如何在初中課堂中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本人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討。
一、教學生學會聽課
上課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數學的基本形式,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根據數學教學大綱的規定一個學生在中學上數學課的總數大約有五千多節。把每節課四十五分鍾積累起來,這將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啊!學習成績的優劣,固然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如何對待每一堂課則是關鍵。要取得較好的成績,首先必須利用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鍾,提高聽課效率。處理好聽講與做筆記的關系,重視課堂思考及回答問題,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學生必須上好課、聽好課,首先作好課前准備、知識上的准備、物質上的准備、身體上的准備等;其次要專心聽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始終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學會科學地思考問題,注重理解,不要只背結論,要及時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師講解的條理性,要大膽設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善於多角度驗證答案;第四,學生要及時做好各種標記、批語,有選擇地記好筆記。第五,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課堂練習本要隨時准備,並要保存完好,以便復習使用。每節課都要針對所學內容,認真練習,並鞏固所學知識。
二、加強「學案」的使用
「學案」指初中數學教師在充分調查了解學情、課程標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依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從學習者的角度為學生設計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材料整理。「學案」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案」可以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供必需的實物、教具和圖片,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提供策略方法,適時地進行培養,從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輔助學生根據「學案」和教材進行自主創新學習。在教學中使用「學案」,可以將學生頭腦中存儲的陳述性知識有效轉變為程序性知識,發揮教材習題的最大功效,將教師從高高的講台上解放下來,以節省更多的時間用於指導學生的自主探究,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但是,我們應明白,編寫有效的數學「學案」,需要教師精心准備,需要教師高屋建瓴地把握整堂課的系統知識,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三、發揮好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有利於增加課堂容量,及時有效地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課堂效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改變只著眼於學生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使學生從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上把握數學知識結構的現狀。
比如在《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一節中,利用對角線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在教學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把知識之間的聯系及規律表達出來,讓學生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有效地實現認知結構的構建和重組。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知識的檢測與反饋,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合理的課堂練習、單元檢測等,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新知情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提供豐富的課堂資源,擴大師生的信息量,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以計算機網路為主的信息技術為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是教學改革的手段和方法。還有計算機網路教學實現了資源共享,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海量素材,比如數學家的故事、豐富的圖形、數學與藝術的結合等等,都可以利用計算機加強學習效果。
四、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每個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在探究過程中開展獨立的、個人化的自主學習,其形成的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見解,是合作性學習交流與合作的基礎;而合作學習促使探究結果的提升,它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 。但學生又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往往就是很好的課程、教學資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指導學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小組的組建,一般需要教師的參與。如糶讓學生自由組合,往往會形成同質分組,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在一組,成績差、能力弱的學生在一組。教師參與質分組時要均衡學生的成就、能力、性別和家庭背景,保證同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內有學習。整理成績好、中、差的學生;有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有觀察能力強的學生,有思維比較深刻的學生等;同一小組內有男有女,有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員,可豐富小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共同努力,積極的相互依靠,促進性的相互作用,承擔個人責任和學會社交技能和評價反思。同時,保持小組的小規模。小組的規模越小,個人責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為一組合適。問題的難易分為a、b、c三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去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層次低的同學通過合作交流得到成功。開展知識教學分層次遞進,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在課堂改革中,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教學策略,把握教學 規律 ,創造新形式、新方法。
『陸』 什麼是數學課堂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有哪些不同類型
在許多課堂里,我們老師往往滿足於學生的一路凱歌,陶醉於學生的盡善盡美,而視學生的差錯為洪水猛獸,因而也常常容易忽略另一種精彩:「教與學的錯誤」,從而也就這樣被我們許多教師不知不覺地無情地「揮霍』了。
在學生眼裡,「差錯」意味著失敗,意味著恥辱。很多學生把錯誤和恥辱聯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認為差錯是種恥辱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正因為如此,學生非常擔心出錯,甚至有學生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很多學生擔憂會出錯會受到同學歧視,因而不敢在課堂上發言。而在一些教師眼中,也往往會認為學生的差錯,是自己教學的不成功。
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新課堂呼喚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隨大量差錯的生成,課堂本來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華羅庚說過:「天下只有啞巴沒有說過錯話;天下只有白痴沒有想錯過問題;天下沒有數學家沒算錯過題的。」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對待差錯。在教學中,我把學生的差錯看成是難得的資源,並且加以運用,我們課堂也因差錯而變得有意義,有生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錯誤主要來自與一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文本的錯誤,二是來自教師的錯誤(包括教師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故設的錯誤和不小心隨機生成的錯誤),三是來自學生隨機生成的錯誤。當然,一般來說,我們所碰到最多的是來自學生隨機生成的錯誤。
一、轉變觀念,讓錯誤體現價值
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物,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於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資源,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變化和成長,還能體驗到人格的尊嚴、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樂趣,能較好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與情感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與學生,首先要認識到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尊重、理解、寬容甚至是激勵出錯的學生(同學),不斥責、挖苦與嘲笑學生(同學)。並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讓自己的思維結果充分暴露,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原始化行進。
1、營造氛圍,讓錯誤不再可怕
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力求營造寬容、支持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實地、自主地展現自己的學習歷程。作為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思維,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在教學時,努力進入學生的生命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作為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教師要充分賞識學生個性,盡量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體驗、感悟、思考、質疑、探討、表達。
課堂上,教師我們實施了開「綠燈」的措施來對待學生的錯誤,提倡「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允許自由小議與插嘴」等。這盞「綠燈」,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實的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這樣,學生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勇於大膽創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師生的關系也非常融洽。
2、優化設計,讓「錯誤」充分流露
在教學中,究竟什麼是不需要教的地方?我認為,學生已經學會了,不再出錯的地方就不需要教了。什麼是需要教的地方?學生出錯的地方就是我們老師需要教的地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地方。教師在構思教學設計要有開放的意識,把握住一些課堂上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1)文本挖掘深入化
教師對文本的挖掘要深,在教學時,我通過深挖文本,預想學生可能出現的差錯,分析錯誤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和產生錯誤的原因,並想好應對的策略,讓有用的差錯資源為我所用。
在教學《因數中間有0的三位數乘法》之前,我先深入分析文本,預想可能出現的錯誤:在計算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時,有些同學在0跳過不乘後,數位未能對在相應的位置;當兩個因數都是數中間有0時,乘的時候往往將另一個數應該乘的0不乘等等。在教學之前,我充分預設了這些可能出現的差錯,並想好相應的策略,將有用的錯誤資源巧妙地運用。(2)教學目標多元化
當最初的目標預設與後來的實際教學發生錯誤時,帶來目標的重新定位。整個過程是開放的,不斷調整的,從課堂「錯誤」的利用,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
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我對本節課預設了兩個教學目標:①讓學生經歷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會運用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②通過動手操作,掌握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在探索中體驗成功。但在教學時,發現很多學生知道計算方法,但卻不知道計算的理由,於是我以此出發,及時豐富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真正建立空間觀念;幫助學生弄清長、寬、高和體積幾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反思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要「長乘寬乘高」;充分發揮表象作用,幫助學生積累元認知策略。
(3)教學內容靈活化
預設學生最初的「錯誤」信息,並對教學內容作靈活選擇、彈性安排、動態修改。
根據教學內容,我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差錯」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適當改變教學順序,採取將一些教學內容提前,一些教學內容延後,適當增減一些內容,將一些簡單地,學生不教也會的內容減少,改成讓學生課下自學,將一些要用到的,對減少錯誤有用的但不安排在該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增加。
(4)教學思路曲線化
教師將方法、組織形式、內容順序進行調整,隨著內容、環境及學生的情況變化而變化。
在《長方體的體積》一課的教學中,我剛開始設計了一下教學思路:
【案例1】活動一:直觀感知長方體的體積
活動二:操作驗證讓學生自己親自來驗證它的體積可以用長乘寬乘高。請學生們用12個小正方體(1立方厘米)拼長方形,並紀錄它的長、寬、高和體積,完成表格。(學生索然無味地操作著)操作完了後進行了交流。
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操作的積極性不高,反饋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只知道公式卻不知道理由,我在分析原因後及時調整了自己教學設計:
【案例2——改進後的實踐】
活動一:電腦出示由1立方厘米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數一數體積。 學生三種不同的數法,電腦跟著演示。
活動二:用12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交流你們小組是怎樣擺的?說一說。電腦跟著演示。有什麼發現?
活動三:憑借想像,還是用12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擺出比12立方分米大的你想像中的長方體,並說出體積。
活動四:擺一個下圖的長方體,需要多少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學生驗證。教師電腦演示沿著一條長、一條寬、一條高擺的過程。
3、賞識學生,讓「差錯」露出可貴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過「人性最深沉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贊美。」欣賞、贊美和激勵是孩子飛向成功彼岸的翅膀。教師要有一顆童心,學會欣賞孩子的言行,才能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找到接觸點和共振點,把握教育的契機。
作為教師,要賞識學生,要善於傾聽。只有專注、耐心地聽別人講話,才能認真思考,並作出判斷;只有賞識學生,接近學生,參與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交流,善於發現差錯,善於引導學生由差錯發現真理,讓差錯不再可怕,而成為一種可貴的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採取延遲評價的方式,正確了解、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思維脈絡、情感跳動節奏,運用善解人意的鼓勵性語言,簡練明了的提示性語言,恰當精要的評價性語言,幫助學生清晰完整地表達,使「錯誤」信息充分呈現。
教師不僅要善於賞識、傾聽,而且更要指導學生學會賞識,學會傾聽。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對於同學的差錯能夠正確的對待;讓學生學會賞識,懂得差錯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探究資源;指導學生學會傾聽,掌握正確的方法,能邊聽邊想,即時抓住錯誤,並在錯誤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二、巧思妙用,讓錯誤展示魅力
教學的生成不是被動的,一次激烈地辯解、一個異於常規的舉動、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都有可能成為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資源。因此,教師要有敏銳的資源開發意識,有意識地引導與挖掘,並且不斷優化、活化這種課堂上即時生成的有效再生資源。
1、巧設「差錯」,成就課堂精彩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巧於設疑,適當拋疑,善於啟疑,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研究問題。
(1)故設「差錯」,啟迪智慧
思維總是開始於疑問或者問題,開始於驚奇或者疑惑,開始於矛盾。「故錯」是置疑、激疑、製造矛盾,從而達到引思的一種方式,它不但能引起學生對某些易錯問題的注意,而且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剖析錯誤、和改正錯誤,使學生經歷從錯誤認識走向正認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進而喚醒學生的潛能,激活學生的自信,對學習也充滿熱情和探索的慾望。因此,在認識、理解、感悟的關鍵處,可以故意寫錯、演示錯、出示錯例,給學生製造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去發現,去解決,並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啟迪學生的智慧。
【案例】求圖形的面積
小學數學第七冊中求正方形的面積時,我出了這樣一題:「街心花園中正方形花壇的周長時16米,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我出示時,漏抄了「正方形」三個字,結果,學生做時,出現下面情景:
生:(小聲地)老師,這道題不能做,缺少條件,沒說什麼形狀。
師:請同學們停下筆,會做這道題的舉手。
這時,大多數學生舉起了手。
師:(指一名沒舉手的)你不會做嗎?
生:我覺得這道題差一個條件,補上「正方形」條件就能做了。
師:(故作認真)是老師太粗心了,漏掉了「正方形」三字,還好,幾位細心的同學及時發現並提了出來。謝謝!現在,我看這樣,不加「正方形」三個字,請你自己來設計花壇,你將如何設計呢?要求周長還是16米,先設計圖形,再求花壇面積,行嗎?
『柒』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對策如何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了更新,課堂教學呈現出了新的景象.但部分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課程改革的步伐.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簡單討論解決問題的途徑.
『捌』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設置問題
正課堂教學是以問來題為中心展開自的,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教學就必須精心設計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可望、可及且有利於學生建構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那麼如何巧妙地設置問題,本文就以幾點自己的體會和看法與大家交流。
『玖』 如何針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突出問題確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回優化答.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拾』 小學數學課堂討論中存在哪些問題及改進策略
問題: "形式主義"、"走過場"「趕進度」是課堂討論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討論問題時同學們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討論問題不夠深入。討論時,很多學生在揣摩老師的思路,思考的是什麼答案比較符合老師的心意。甚至有時,有的學生因為對問題的看法或提出的問題不合教師的心意,怕遭到教師的指責或嘲弄,不敢提出不同的問題,不敢發表不同的看法。這恰恰扼殺了自己學習的主動性,使自己缺乏自主的思想,更嚴重的是束縛了同學們創造力的發展。
改進:
一、要設計合適的問題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內容,設計難易程度適合討論的問題,以保證討論時,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最大效用。
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內容,只需要學生獨立學習或者教師進行全班教學就可以解決,不需要進行小組討論。而一些較復雜、綜合的內容,比如在新知探求過程中,在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學習的疑難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發散性問題,啟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進行小組討論。
要注意的一種傾向,就是為了討論而討論,也就是說不應該為了迎合時尚、追求形式去組織討論,每一次的討論都應該是有必要的才進行。一節課中小組討論次數不宜太多,以免隨意性與形式化。
二、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把握:
1. 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 在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意見不統一的地方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的思維。 教師把有爭論價值的問題適時下放到小組,讓小組討論、爭辯,在交流中明晰正誤,最後通過自己探究,獲得正確的答案。這樣的討論,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時,還進行了思維的訓練,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答案多元的時候 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開放性的。「開放性」的問題其解題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學生由於年齡等方面的原因,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的去思考,通過小組討論,能夠相互啟發,交流,才能展示各種思考與結論。
3.在教學重難點的時候 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小組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當學生自己探索無法完成時,就必然尋求同伴的幫助,此時的合作最有效。
4.在獨立思考後的時候 小組討論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組討論才能有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否則,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就急於討論,由於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就容易被別人的觀點同化,造成人雲亦雲現象。所以,在合作學習前,特別重要的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便獨立思考。
三、要合理構建討論小組
(1)合理安排 要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功能,分好小組是前提。合理的構建討論小組,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後進行分組。
(2)明確分工 建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後,要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責任,要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明確每個人都有幫助他人進步的義務,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一般有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等。
(3)學會傾聽 首先,全部都在小組討論時,提醒學生要小聲說話,一個組只能有一個人發言,組與組之間不要相互影響。有些實驗表明,課堂中最好的狀態是教師難以從各組的討論中聽出某個人的聲音。 其次,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在交流時,每個人都要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讓學生逐步明確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又能從別人的意見中受到啟發、提高認識。
五、要做好教師角色定位
(1) 重視培養 學生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培養。要實現高質量的小組討論,還需要老師長期的訓練,老師不但要提供學習討論的空間,更要教給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合作。提出討論的要求後,還要重視培養的過程,進行必要的訓練,以便形成能力。
(2)恰當指導 教師應該讓學生有序地進行討論,防止小組討論走過場。要指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中巧妙點撥會讓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要指導學生如何回報討論結果,並學會對其他組的匯報成果給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鑒,互相啟迪,達到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目標。
(3)隨時調控 在開展小組討論時,教師切不可認為沒有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觀,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小組的討論中去,除了指導學生怎樣進行討論,還要監控學生的討論是否是有效的。 小組在開展討論時,當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後,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應注意觀察,進行引導,把學生的討論引到討論的主題上來。及時糾正偏頗。在學生遇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