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寶寶的感官教育方法有哪些
所謂感官教育,即以系統的感官教具為主要依據,並採用能刺激感覺的感官教具專為媒介,屬通過不斷地訓練和強化,使訓練者獲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種概念,為發展直覺和思維奠定重要的基礎。蒙氏感官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視覺教育、味覺和嗅覺教育、觸覺教育以及聽覺教育。
感官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中心環節,也是其教育實驗的主要部分。在蒙台梭利看來,感官教育既能夠為寶寶將來的實際生活做足准備,又是寶寶接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基礎。因為它的重要性,在蒙台梭利關於教育的著作中,有很多是專門論述感官訓練、運動訓練與感覺教育、紀律教育的關系的。
2. 蒙台梭利常青藤MIS蒙氏數學的教學基於感官教育的教學方法有什麼意義
基於感官教育的學習就極為符合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孩子更容易弄懂,無論是3歲還是12歲的孩子來學習,都可以通過一步步的實物操作,對思維做一個啟發。
3. 幼兒感官教育的基本示範法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精品課程案例集
教案篇
《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故事詼諧有趣,通過兩只老鼠的不同經歷從側面反映了城市和鄉村的不同生活。孩子對城市很熟悉,對鄉村也並不陌生。大班的幼兒語言發展已經進入高峰期,幼兒敢說、想說、樂意說,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樂於討論甚至辯論。本次活動教師用圖片、談話引導、動畫等多種形式讓幼兒有話可說,有話可談,將幼兒的生活經驗在簡單的辯論中得到提升,學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認真地傾聽。由辯論再蔓延到故事情節中,在詼諧有趣的故事中體驗其中所蘊涵的意義,了解故事的內容。
1
、欣賞故事、感受詼諧故事的趣味。
2
、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尊重別人的觀點。
3
、能與教師一起繪聲繪色的講述故事。
1
、城市與鄉村的圖片,活動教具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各一隻;
2
、故事《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動畫《鄉村老鼠進城》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兩位客人,看看是誰?(兩只老鼠)一隻老鼠住在城市裡,所以我們叫它什麼呢?(城市老鼠),一隻老鼠住在鄉村裡,所以我們叫它什麼呢?(鄉村老鼠)。它們是一對好朋友。我們一起到他們住的城市和鄉村去看看吧!
(二)欣賞城市與鄉村的圖片
逐一出示城市的圖片和鄉村的圖片,提問:你覺得城市的生活好,還是鄉村的生活好?為什麼?(請幼兒自己作選擇,喜歡城市的小朋友說城市,喜歡鄉村的小朋友說鄉村,分別陳述自己的理由)
(三)欣賞動畫,並拓展講述
1
、用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幼兒想像故事內容
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過膩了現在的生活,它們想交換一下:城市老鼠到鄉村去生活,鄉村老鼠到城市去生活。你們覺得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2
、欣賞動畫——老鼠進城
提示語:鄉村老鼠來到城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它能習慣城市的生活嗎?讓我們一起來看動畫片吧!
3
、拓展講述
提問預設:請你們猜一猜,城市老鼠到鄉村後,又會怎麼樣呢?它又能習慣那兒的生活嗎?
(四)欣賞故事《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
提問交流:你在故事裡聽到了什麼?你在故事裡聽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你能夠跟大家說說嗎?
1
、城市老鼠喜歡鄉村的生活嗎?為什麼?(鄉村雖然美麗,但它吃的、住的都不習慣)
2
、鄉村老鼠喜歡城市生活嗎?為什麼?(城市裡雖然繁華美麗、舒適好玩、但太危險了)
3
、為什麼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都想回到自己原來生活的地方?
(五)再次欣賞故事,鼓勵孩子們跟著老師一起講述。
小結:其實城市和鄉村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一個人在一個地方生活的時間長了,就會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就習慣了這個地方的生活。就象我們小朋友從一生下來就住在城市,可能會覺得(什麼地方好啊)城市好。只要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那就能過得開心、舒服,你們說對嗎?
(六)自然結束活動。
附:
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
有隻鄉村老鼠住在靠近谷倉的地方,日子過得十分安逸。
這天,鄉村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城市老鼠,就寫信請他來鄉下玩。城市老鼠接到信後,高興得不得了,立刻動身前往鄉村。
城市老鼠受到了鄉村老鼠的熱情接待。鄉村老鼠領著城市老鼠來到野外,得意地說:「老兄,你看這兒的風景多好,空氣也很新鮮,多住幾日吧!」回到家,鄉村老鼠又拿出很多大麥和小麥請城市老鼠吃。城市老鼠坐在堅硬的板凳上,很不當回事地說:老兄,這兒盡管吃東西不愁,可也太乏味了!」城市老鼠說:「你還是到我家去玩吧!我請你吃從沒吃過的好東西!讓你看看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聽了這番話,鄉村老鼠突然非常嚮往都市生活了,
他欣然接受了城市老鼠的邀請。於是,他們立刻上路了。
來到城市,看見城市繁華的景色,看到來來往往的車輛,鄉村老鼠嚇得全身顫抖,過馬路時緊緊拽著城市老鼠的手臂嚇得哇哇亂叫,他們來到城市老鼠的家,看到整潔的房間、漂亮的傢具和各種好吃的東西,不由驚呆了,「你天天都這樣過嗎?」鄉村老鼠問。「是啊!來客人時吃得更好呢!」城市老鼠神氣活現地回答。乳酪、蜂蜜、蘋果、無花果、奶油蛋糕、麵包„„鄉村老鼠以前連見也沒見過。「你真幸福啊!吃得好,過得好。而我一年四季只在農田裡幹活!」鄉村老鼠感到很悲哀。
他們聊了一會,就爬上餐桌吃起來。鄉村老鼠正要把蘋果放進嘴裡,「砰」的一聲,一位僕人走了進來。城市老鼠見了,飛快地躲進牆角的洞里,鄉村老鼠嚇了一大跳,也躲了進去。
僕人把一些食品放在餐桌上,又出去了。「好了,這下安全了。」城市老鼠得意地坐在餐桌上,繼續吃東西。鄉村老鼠四下張望了一下,才跟著吃那可口的肉。它們才咬了一口,「砰」的一聲,門又打開了。一個女傭走了進來。兩只老鼠嚇了一大跳,又急急忙忙躲進牆角的洞里。
「老兄,你覺得那肉的味道怎麼樣?」城市老鼠得意地問。可鄉村老鼠卻嚇得什麼都忘了。鄉村老鼠靜靜地想了一會兒後,把帽子戴起來,說:「老兄,我要回家了。」城市老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哎,這兒不是很好嗎?」鄉村老鼠說:「鄉村平靜的生活很適合我。這兒雖好,但隨時都得擔心被人傷害。我還不如回去。」說完,鄉村老鼠頭也不回地走了。
點評:
該故事生動有趣,孩子很喜歡。因為孩子喜歡老鼠的形象,所以他們樂於討論。活動中,教師能緊緊的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生活經驗,以開放式提問激發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整個活動氣氛活躍,孩子們願意表達並且有話可說。動畫《老鼠進城》特別有趣,能深深的吸引孩子,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吆喝是商販們對自己商品的一種宣傳,通過吆喝來把自己的商品出售給人們。它貼近生活,平凡得幾乎隨處可以聽見。孩子們也非常感興趣,並且善於模仿。老師便以此為契機,
加以提煉和歸納,讓幼兒體驗到吆喝的好玩和有趣。本活動旨在讓幼兒和老師共同總結出吆喝的特點、形式、內容,引導幼兒加以創造想像創編各種吆喝,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大膽地與人交往的能力。
1
、熱愛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體會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2
、在活動中能友好地與同伴分工合作,並大膽地與人交往。
3
、善於捕捉周圍的事物,有敏銳的觀察力;並能運用恰當的語言大膽地表現。
4
、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吆喝的特點,並能自己創編吆喝。
1
、知識准備:帶幼兒到市場中觀察商販買賣物品。
2
、物品准備:冰糖葫蘆、各種水果、羊肉串、臭豆腐、涼粉、玉米、燒餅等。
3
、情景創設:美食街。
一、引導探索
.
讓幼兒明白什麼是吆喝
?
為什麼要吆喝?
1
、老師出示冰糖葫蘆,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其特點。
2
、老師示範簡單的吆喝,讓幼兒進行判斷這樣的吆喝好聽嗎?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創編吆喝,並進行個別表演。
3
、幼兒自由結伴向客人老師吆喝冰糖葫蘆。
4
、請幼兒說自己吆喝冰糖葫蘆的過程,讓客人老師給出評價。
(
由一名客人老師到幼兒面前根據剛才幼兒吆喝的情況,總結幼兒吆喝的缺點,比如聲音要大一點,語言要更生動,語言應更豐富,將你的東西說得更好,讓別人一聽就想買。
) 5
、老師小結:吆喝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時,對自己的商品的一種宣傳,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說得棒棒的,讓自己的商品賣出去。
二、回憶觀察比較,探詢吆喝的形式與特點
1
、提問:小朋友,你們在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吆喝?
2
、幼兒回憶模仿各種形式的吆喝。
3
、觀察比較:引導幼兒在吆喝的形式上進行觀察比較,逐步歸納出吆喝的特點。
(在這一層次里,先讓幼兒說說生活中聽到過的吆喝,然後教師向幼兒展現三種吆喝:普通話的,方言的,唱的。讓幼兒比較覺得哪一種更有趣,然後以鞋子為例讓幼兒選擇三種方式的一種自由吆喝,最後選擇三個幼兒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上台吆喝,幼兒評價你聽了以後想買誰的鞋子。。)
三、創編展示:幼兒根據所學知識,自由創編吆喝。
1
、給幼兒一個想像中的物品,引導幼兒從物品的特點入手,邀請同伴進行討論、創編。
2
、老師引導幼兒對比,讓幼兒發現哪種吆喝更有趣,更有創意。
3
、展示創編結果,評價小結。
(在這一層次里,主要讓幼兒感受一個人吆喝和結伴吆喝的不同。可設計這樣的游戲:同樣賣一種東西比如玉米,一個幼兒在一邊獨自吆喝,另幾個幼兒結伴吆喝,其它幼兒當顧客。讓幼兒談談自己的感覺)
注意:教師在各個環節中都要引導幼兒用豐富的語言去表達。同時要注意買和賣的使用。
四、自由表現
1
、
介紹美食街。
2
、請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攤位,分工討論怎樣吆喝。
3
、美食街開張,吸引顧客,吆喝美食。
4
、小結、結束。
點評:
孩子們在繁華的商業街上隨處可以聽到吆喝。吆喝雖然聽起來很平常,但是卻需要勇氣、膽量和語言藝術。該活動以吆喝為內容,旨在鍛煉幼兒在公眾場合大膽地說話,大聲地說話的能力,並能嘗試如何說得更好更有吸引力。該活動層次清楚,層層遞進,以幼兒的討論、模仿、創編為主,並能嘗試讓幼兒評價。組織方式生動有趣,游戲性強,孩子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地表達。
《懶惰蟲和勤快人》這首兒歌結構簡單,語句簡短、詼諧幽默,念起來琅琅上口,適合小班幼兒學習。在活動設計中,教師打破了傳統兒歌活動中
"
教師朗誦,幼兒欣賞和學習
"
的模式,力求在自然的、有趣的情境中,通過與幼兒共同感受和體驗,逐步引出和豐富兒歌。在活動中,教師採取各種形式,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支持、吸引幼兒愉快地投入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兒歌的韻律和趣味,並鼓勵每個幼兒在活動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幼兒的表達慾望。同時,通過活動讓幼兒明白要做一個勤快人的道理。
1
、感受兒歌中幽默、詼諧的語句,能積極、愉快地參與活動。
2
、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形象地進行表演。
3
、在游戲與討論中了解要做個勤快人的道理。
1
、
小雞、小鴨的布偶各一個。
2
、
幼兒扮演懶惰蟲。
1
、
引出懶惰蟲的形象。
出示小雞、小鴨的布偶。指導語:你是小小雞、你是小小雞,你唱歌嘰嘰嘰。你是小小鴨、你是小小鴨,你唱歌嘎嘎嘎。還有一隻小動物在睡懶覺,你們猜猜是誰呀?(幼兒討論,自由發言)教師引出懶惰蟲的形象。
2
、引出兒歌的前半部,熟悉了解。
(
1
)
一名幼兒表演懶惰蟲,教師與幼兒一起叫懶惰蟲起床。
表演:
老師:懶惰蟲,懶惰蟲,起床了!
懶惰蟲:不行,不行,我的手在痛。
老師和幼兒:懶惰蟲,懶惰蟲,起床了!
懶惰蟲:不行,不行,我的手在痛。
老師和幼兒:懶惰蟲,懶惰蟲,起床了!
懶惰蟲:不行,不行,我的全身都在痛。
(
2
)教師有節奏的朗讀兒歌的前半部。討論:為什麼懶惰蟲的全身都在痛?
(
3
)教師與幼兒一起有節奏的朗讀兒歌的前半部。
(
4
)教師與幼兒一起玩「你是懶惰蟲」的游戲
教師隨意的指著某一個幼兒,念兒歌「你是懶惰蟲,你是懶惰蟲」,孩子要迅速的反應,站起來大聲說「我不是懶惰蟲」
3
、
引出兒歌的後半部,熟悉了解。
(
1
)
引導幼兒討論:我們都不是懶惰蟲,平時我們都會做一些什麼事?
(
2
)
教師有節奏的朗讀兒歌的後半部。
(
3
)
教師與幼兒一起有節奏的朗讀兒歌的後半部。
4
、
教師與幼兒共同表演兒歌
"
懶惰蟲與勤快人
"
。
5
、游戲:尋找懶惰蟲和勤快人
在教室里掛幾幅圖片,有懶惰蟲和勤快人,當你看到懶惰蟲就用兒歌表揚它,當你看到勤快人就用兒歌批評它。
附兒歌:
懶惰蟲和勤快人
你是懶惰蟲,你是懶惰蟲,你呆著不想動。
你的手也痛,你的腳也痛,你的全身都在痛。
我是勤快人,我是勤快人,我全身都不痛。
我的手不痛,我的腳不痛,我天天在勞動。
點評:
該兒歌節奏感很強,琅琅上口,很有趣,孩子很喜歡。導入的時候引入小雞小鴨玩偶是為了感受兒歌的節奏,老師和孩子一起叫懶惰蟲起床時幼兒積極主動。分段欣賞和朗誦符合該兒歌的結構,幼兒很容易接受。活動中游戲化的方式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學習、大膽地表達、快樂地游戲。整個活動中,孩子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比較多。
4. 什麼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在蒙特梭瑞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成為她的教育實驗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專門論述感官教育訓練、運動訓練與智力發展以及感官教育與紀律教育、知識、技能的培養的關系和密切的聯系。她認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兒童的注意、比較、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兒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確、精練。在蒙特梭瑞看來,學前階段的兒童各種感覺特別敏感,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如過不進行充分的感覺活動,長大以後不僅難以彌補,而且還會使其整個精神發展受到損傷,因此,在幼兒時期進行各種感官教育顯得至為重要。同時她認為,感官是心靈的窗戶,感官對智力發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再者,她還認為,人的智力高低與教育有較大關系,通過感覺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些影響智力發展的感官缺陷,並及時採取措施,使其得到矯治和改善。
蒙特梭瑞的感覺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視覺訓練在於幫助幼兒提高度量的視知覺,鑒別大小、高低、粗細、長短、形狀、顏色及不同的幾何形體;觸覺練習則是幫助幼兒辨別物體是光滑還是粗糙,辨別溫度的冷熱,辨別物體的輕重、大小、厚薄;聽覺訓練是要使幼兒習慣於區分聲音的差別,使他們在聽聲的訓練中不僅能夠分辨音色、音高,還能培養初步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嗅覺和味覺的訓練則是注重提高幼兒嗅覺和味覺的靈敏度。蒙特梭瑞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感官訓練,使幼兒成為更加敏銳的觀察者,促進和發展他們一般感受的能力,並且使他們的各種感受處於更令人滿意的准備狀態,以完成諸如閱讀、書寫等復雜的動作,也為將來進行數學的學習打下基礎。蒙特梭瑞的感覺教育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她認為,感覺教育的實施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並且她提倡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進行學習,使幼兒在感官訓練中通過自己的興趣去進行自由的選擇、獨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環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設有專門的錯誤控制系統,使兒童在操作過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進行「自我教育」。
5. 感官教育有哪些主要目的
蒙台梭利認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比較和判斷能力,讓其感受性更加敏捷和准確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他們對事物的注意往往是被動的,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點所引起的。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的持續注意時間很短,並且是年齡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就越短。另外,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無關事物的干擾,注意的對象也都是比較明顯的,即隱蔽的、細微的物體他們並不會注意到。
比較能力和判斷能力對於寶寶日後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寶寶的潛在能力遵循遞減規律。比如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寶寶,如果一出生就對其進行理想的教育和開發,那麼其將來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如果從5歲開始訓練,其可能成為只具有80分能力的人;從10歲開始訓練,則可能成為只有60分能力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對寶寶的成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注意力、比較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等作為寶寶將來重要的能力素養,也需要從小進行培養——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此。
在蒙台梭利看來,寶寶的感覺往往很敏銳,因此是感官教育的「黃金期」。一旦錯過,不僅難以彌補,而且其整個精神發展也會受到損傷。感官是心靈的窗戶,對智力發展更是起著頭等重要的作用。通過感覺訓練,會讓寶寶對事物的印象更加純正和清晰。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這本身也是一種智能以及文化的學習,是寶寶智力發展的第一步。更讓人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感官教育能夠及時發現影響寶寶智力發展的感官缺陷,從而也有助於家長和教育者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幫助寶寶進行矯治和改善,讓寶寶能夠更加敏捷、准確、精練地感受各種事物,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比較能力和判斷能力。
6.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教育內容有哪些
「蒙台梭利」在家長的眼裡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不論是在網路、微信還是市面上的各類早教機構或是幼兒園,這幾個字出現的頻次高得嚇人,甚至開始成為家長為孩子選擇教育時的「首要問題」。但蒙台梭利教育到底是什麼?如何進行教學?這個問題說不定連不少標榜蒙氏教育的機構都說不出所以然,更不要提看得雲里霧里的家長了,讓小編來解答大家的困惑吧!
蒙台梭利是培養學習能力和習慣的教育
首先,在提蒙台梭利的具體教育環境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蒙台梭利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由瑪利亞·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發展而來,基本原則是「追隨孩子」。
同大部分學數學、學英語並聲稱教導孩子多少基本知識的幼兒教育不同,蒙台梭利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與學業無關。蒙氏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個人發展並培養與提升每個孩子對快樂與驚奇的感知能力。在蒙台梭利環境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應該享受自己童年的快樂,而不是提前掌握多少學術上的知識,更注重的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為什麼會和我們過去固有的思想有這樣的差異呢?這就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目標相關了,「這是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教育」,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並不會通過機械式記憶記住某些算式、每天默寫單詞這樣的方式提高知識的密度,而是在蒙氏教育的環境中自己探索、尋找答案,逐漸掌握自己獨特的學習能力,從而拓寬知識面。
「其實是這樣,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環境中並沒有接觸到一些基礎背誦的概念和難度略高的題目,他們被教導的是自由地探索和學習,所以他們的學習習慣、能力和自主性會非常強。慢慢地我們孩子的優勢就會逐漸體現出來。
有準備的環境
「有準備的環境」是蒙台梭利的特點之一。
蒙台梭利關於有準備的環境的理解就是:兒童來到這里所接觸到一切有利於發展並最大程度促進孩子獨立學習與探索的條件。在這個安靜有序的環境里擁有許多活動,孩子們來去自如,自由選擇已被教導的工作,以自己的步調練習。在這里,在環境和老師的引導,孩子們體會自由,學習自律。
其教室分為七個區域,分別是生活區、感官區、語言區、數學區、文化區、藝術區以及讀書角。各個區域都准備了各類教具,供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工作」。
在生活區,各種茶杯、盤子、碗都是根據孩子的大小真實打造的,而不是小孩玩「過家家」用的那種塑料器具。這不,一個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著接好水的玻璃杯子,生怕打碎。「這樣的環境可以讓孩子們適應真實的生活,並且鍛煉獨立性。
生活區的真實用具
感官區聽起來好像有些難以理解,其實就是通過各類感官教具,如不同顏色的色板、不同氣味的味覺瓶等讓他們通過感官來學習。
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跟日後學習相關的數學區和語言區。顧名思義,這兩個區域是鍛煉孩子數學和語言能力的。在這里,會有各式的教具供孩子進行學習。
在數學區,會有一些彩色串珠,分別由10個、100個、1000個等等數量的珠子組成,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視覺及觸覺,一個個數珠子的數量,然後循序漸進慢慢接觸一個個更大的立方體,通過具象的方式理解數學問題。
同樣,語言區的孩子們也是通過視覺聯系現實中的內容,配合學習。在語言區有這樣一組教具,不同的單詞與教學模型相對應,比如「elephant」對應的就是大象模型,不同單詞旁邊都會有一個模型進行參照,這樣就可以通過多感官的形式幫助學習。
語言區的模型和單詞
文化區則會有一些文化類的教具,比如世界地圖拼圖,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將世界地圖拼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一些基本知識。
文化區的教具
藝術區一般來說,是孩子進行繪畫的場所。在這個區域,孩子們可以自由的在自己的小毯上進行繪畫。
讀書角,顧名思義,裡面放了很多書,小朋友可以在這里的書架上自由取閱,看自己想看的東西。
總之,孩子可以在蒙台梭利環境中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做復雜的算術題、說出各大洲的名稱、識別幾何形狀、書寫等,得到更好的成長。
不要去教孩子應該怎麼做,自己探索才是學習的關鍵
在蒙台梭利的教室中,學習被稱為「工作」。這個「工作」的主體是孩子,老師起的只是引導的作用。——她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資源的提供者、教具的展示者,也是每個孩子成長和發展的紀錄者和觀察者,但卻不是那個告訴孩子「1+1=2」結論的公布者。
在蒙氏環境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會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做手上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手上的教具所蘊含的概念。
用蒙台梭利的典型教具「粉紅塔」來舉例,「粉紅塔」由十個邊長遞減的粉色立方體組成,孩子們需要做的就是將其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搭成一個塔狀。在孩子們用這個教具「工作」的時候,老師並不會在邊上以任何形式進行指導,只是孩子一個人完成。可能孩子第一次做的不對、粉紅塔最後倒下了,第二次也不對、中間一環出現了差錯,在這樣的自由選擇過程中耗費的時間會很長,但他卻能夠靠自己「摸」、自己思考,最終掌握抽象的辨別能力。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全部依靠的都是孩子自己的思考。
蒙台梭利教具「粉紅塔」
「讓孩子自己學、自己判斷」這個道理非常淺顯,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有的家長會經常抱怨孩子什麼都要問父母,不論學習、生活還是各類問題,甚至長大之後依然如此。卻不知,造成這樣問題的源頭在家長本身。孩子很小的時候,大人就習慣告訴他這個不應該這樣,那個該是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不思考。
一次開放孩子家長觀察的課堂上,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時,一個女孩正在聚精會神的完成「圓柱體插座」的教具,這個教具由十個木頭的圓柱體凹槽和一個個圓柱體組成,孩子要做的就是把十個圓柱體全部放進相對應的凹槽。「在女孩『工作』的時候,她的父親坐在一旁觀察,但不一會兒,她的父親就按耐不住了:女孩子每拿起一個圓柱體在思考、比對放入圓柱體凹槽時,她的父親就說『不是這個』、『換一個』,這樣次數多了之後,我們發現,她拿起那個教具的時候,就會抬頭看她的爸爸,好像在問是不是這個,然後默默地等待父親的答案,其實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父母不能在孩子都還沒自己嘗試找到答案前,就搶在前面給她答案。
蒙台梭利教具「圓柱體插座」
在規則下,有限度的自由
看到這里,或許你認為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放任孩子自由的玩耍、學習,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在蒙氏教育的環境里,孩子必須在遵從「規則」和「秩序」下自由的玩耍。
每個蒙台梭利教室都是「按照有限度的自由」這一原則運作的。
每個教室都有基本的規則,這些規則都是以尊重個人和環境這一蒙台梭利核心理念為依據的。
這里的規則大多是關於學生個人習慣和教養方面的內容。舉例,假設一個小朋友想要玩粉紅塔的教具,而另外的小朋友還在「工作」中,那麼他就需要在旁邊等。
「這個『等』是我們在蒙氏教育中希望孩子學習的一樣東西。另一個孩子在工作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只能等待,而等待期間其實沒有什麼事情只能看其他孩子在做什麼。所以這段時間就變成了學習的過程,他可以在看到其他孩子工作的過程,然後用自己的思維模擬,等到輪到他之後,他就可以通過實踐驗證自己的想法,等待也培養到孩子的好性格。」
這只是規則其中的一個方面,在蒙台梭利的教室中,有很多這樣關於孩子的習慣、教養方面的規則需要遵守。比如當老師在和小朋友聊天或者在忙的時候,其他學生要找老師就要輕輕拍一下老師的肩膀,然後靜靜地等老師忙完;又比如小朋友從來不會自己去碰沒有教過的教具,因為他們知道規則不允許。
在遵循規則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自行選擇感興趣並且已被教過的教具,按自己的步調工作,當然也可以獨自完成也可與他人合作。而老師則通過對孩子課堂上的觀察,決定哪個孩子或哪些孩子適合學習新的活動或新的教具。目的就是鼓勵孩子積極自主的學習,並在個人學習和小組合作中取得平衡。
如何在家創造蒙台梭利環境
在知道蒙台梭利理念和基本的規則之後,家長又要如何將這種理念吸收實踐,在家裡就為孩子布置一個蒙台梭利環境呢?
家庭的環境要有秩序
這里的秩序做起來很簡單,可以這樣來理解:家裡的各式擺放都要依據一定的「秩序」來布置。
比方說: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各種玩具放進一個筐子里,但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應該把孩子的不同玩具分門別類擺放,不同的車子、積木、拼圖都可以分開。這樣孩子玩耍完之後,就會自己把東西收好,放在原來的地方。
孩子日常的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學校,會規定幾點到幾點吃飯、幾點是出去玩,這樣孩子對時間就有一定的概念;但是在家裡,沒有固定的作息規劃,他有時就會玩一樣東西玩很久,這樣也是不對的,要讓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
布置蒙氏房間
蒙台梭利的理念中有這樣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在蒙氏的房間中,孩子的床應該是非常低的,這樣他醒來之後就可以自己下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一些玩具、小櫃子、衣服都要盡可能放在孩子夠得到的地方,讓他可以自己碰到,從而培養出自己的獨立性。比方說:孩子的衣櫃可以設計一個比較矮的桿子,這樣他就可以自己選衣服、掛衣服,而不是什麼都要父母幫忙。
同樣,如果想要在房間里掛畫培養孩子的藝術感,也要盡可能的放在與孩子視線平行的地方。
廚房的設計
有條件的話,家長在廚房旁邊可以設計一個小朋友「mini size」的各種廚房用具,這樣他就可以自己洗自己的小碗、杯子,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廚房角落放上一些小拖把、簸箕這樣的物品也是培養孩子手眼協調性和獨立能力的好辦法。起初,家長可以教孩子怎麼拖地、怎麼擦桌子,教會之後,他打翻水、看到桌子臟就可以自己去處理。
自己可以設計一些特別的方法或工具讓孩子動手做
其實蒙台梭利環境沒有特定的標准,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設計。
比方說,對年齡特別小的孩子來說,自己取水、打泡沫、弄乾這樣的擦桌子的步驟比較復雜,那麼家長可以簡化步驟,就讓孩子單純的拿塊布沾水擦桌子;也可以買一個小的噴霧瓶,教孩子擦玻璃。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細節,但是家長都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在教會他們之後,他們就會經常自己做了。
7. 蒙氏感官教育的三階段中的辨別方法有哪些急
蒙氏早期感官訓練的學習三階段學習分三個階段的目的,是要幫助幼兒對教具有更好的認識,可以讓你了解幼兒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實你的訓練。
這三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必須用於所有的每一個教具的介紹,也可以用於識字教育上。當你要開始示範任何一種教具,須指示幼兒用不同物體加以比較,才能得到正確的認知。例如:大-小、大-較大-最大、大-稍大-較大-很大-最大;小-較小-最小小-稍小-較小-很小-最小;至於長-短、輕-重、粗-細、硬-軟等等,也是逐次漸進的做精確的認識。凡物體的感性層次,都要讓孩子從五官的接觸,到心智的刺激,逐次地、確實地得到深刻的印象。
這樣「做」是讓孩子聰明、精靈的基本方法。父母親要有計劃地去做,有耐性有恆心地去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更應知道,年齡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集中心智,所以也就越要講求方法,才會收到效果。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有厭煩的感覺。以上所說,是感官教育,由物體性質的直接認知到「量」和「比較觀察」的間接培養,是要從一歲到四歲都要下功夫的。
至於感官認知,學習三階段的次序和具體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進行:
第一階段:本體的認識──其目的是在建立實物和名稱之間的關系(先由物體──名稱)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裝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親用雙手拿起整個盒子向幼兒說:「這是紅圓形的糖果盒。」反復地說到你覺得你的孩子了解了「物體」和「名稱」之間的聯合為止。
第二階段:對照物的認識(由名稱到實物)。母親要確知前一階段的效果如何,就對幼兒說:「請把那個紅色糖果盒拿給我。」一面以期待的眼神盼望幼兒正確地拿給你為止(當然你必有兩個以上不同顏色的盒子)。
第三階段:類似物間的辨別(事務的確認和辨異)──當幼兒已經了解紅色糖果盒和記住了這個名稱之後,就指各種類似物問幼兒說:「這叫什麼?」他應該答出正確的名稱「這叫×××」。假若答不出了,再幫助他反復說到會了為止(這樣也同時訓練了語言發展)。以上這些原則或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第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來看,卻是極為新鮮但頗困難,因為小頭腦中對於紅色盒子、糖果,都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所以父母要有百分的耐心,十分的用心來做這件事才行。 此外,在你計劃安排你「親職教務」的時候,必須注意你孩子的年齡,和他心智發展的程度,應該依期年齡層次的感官發展的敏感狀況,和孩子的實際情況,而適慎地思考策劃,千萬別著急!同時也要記住,現行的每一步驟,都關繫到下一個步驟的進行;所以必須按照進展程度的模式去進行。
8. 教學方法有哪些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內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容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8)感官教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1、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2、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3、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9. 感官教育的自我教育原則有哪些意義
感官教育的自我教育原則:寶寶自我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華,她在長期的專教育實踐和屬理論探索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寶寶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自我教育原則也就理所當然成了蒙氏感官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之一。
蒙台梭利提倡寶寶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進行學習,使寶寶在感覺訓練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去進行自由選擇、獨立操作、自我校正,並努力把握自己和環境。
比如,她所設計的教具中設有專門的錯誤檢驗系統,使寶寶在操作過程中能根據教具的暗示進行自我教育,同時她還通過限制感官教育指導者的活動去增強寶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蒙台梭利進行感官教育主要採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編排教具材料的順序,並用每一種教具分別訓練寶寶的一種特殊的感覺,通過有針對性的、分步驟的反復練習,使寶寶增強對物體的特殊性能的感受能力,學會識別接觸到的變換著的物體,增進寶寶的各種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