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五年級科學教學質量
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
利用多媒體,可將科學實驗的過程直觀地展示給小學生。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⑵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是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覆蓋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過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本課的教學活動承接《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閱讀過的科普讀物、接觸過的實驗器材不多,但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學習,只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教學目標
1、了解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引入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三、土壤和生命
四、課外拓展活動
1、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2、觀察乾燥的土壤。
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圖片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的順序?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
怎麼解釋這一觀點?說說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
3、說說土壤和人類的關系。
閱讀《我們的土壤媽媽》。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腐殖質、鹽分
學生閱讀學習。
小結。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腐殖質、鹽分
教學反思
科學課程標准要求通過科學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既包括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也包括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注意挖掘科學的人文內涵,滲透道德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知道珍愛並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土壤中有什麼》一課教學中,我對德育融入科學教育的做法進行了實踐,效果良好。
⑶ 五年級下科學教學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待人真誠和善,努力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熱愛學校,把學校當成第二個家,注意維護學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長、同行面前宣傳學校的良好形象。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努力為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教育教學工作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去完成每一樣工作。注重學科滲透,課堂教學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氛圍,使學生樂學、善學。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這幾句精闢的話一直指導著我的教學思想,盡管課時任務重,我仍盡力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創設輕松愉悅的情境進行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進步。一學期下來,我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一、關照學生參與的能力
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像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准備,也要布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准備,帶齊實驗器具,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依照提示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
三、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
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就是改變過去以教師講、學生聽,死記硬背的教學手段。自然課教材的特點非常抽象,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發現秘密,獲取新知識。如果教學中只是老師講、學生聽,就會顯得很不協調,太干癟了。如在自然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勤於動手動腦,仔細觀察,就會獲得新的科學理念。
四、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
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網路資源 優化課堂
把網路資源運用於科學教學中,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