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從人文教育到語文課堂教學

從人文教育到語文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30 00:39:13

1.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思想教育

語文教學因其具有的人文性對學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追求其內隱的對精神和人格素質的深層文化本質,通過閱讀課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進行正確的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沒有德育滲透的語文教學,就等於沒有了靈魂,其實際是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教學觀。毫無疑問,它是應該被拋棄的。但語文德育滲透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跡地實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藝術性,人文性教學的目的才能完成。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一、把師愛帶進語文課堂,讓學生感懷人文關懷 師愛包含三個層次,即: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師愛的教師,如何能上好一堂課,如何去對學生進行感情、價值的熏陶?師愛不必刻意包裝,也無需做作。師愛是極為尋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是極為尋常的一聲言語、一個撫摸,是極為尋常的一次贊賞、一次批評。一天,我聽一個教師上《春》這篇課文時,他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春天像什麼。一個平時不敢發言的學生舉手了,老師面帶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這位學生站起來之後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講不出一個字來,全班的同學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他的臉脹得通紅。老師於是走到的身邊,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蹲下身微笑著,並輕聲地說:"我相信你能行。"關切地期待著......小男孩終於說出來了。老師一手環擁著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誇他說:"說得真好,棒極了!"教室里頓時響起一片掌聲。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沒有老師關愛的言辭、微笑的鼓勵,這個小男孩在同學議論聲中是絕對難開口的。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使陷於尷尬、冷場的課堂異常地活躍起來了。一堂好課洗盡鉛華難道不是教師的愛心在支撐嗎? 二、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育即生長,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長。教師是這一過程的身體力行的推動者和塑造者。中學生的人生態度、人生觀既具可塑性,又日趨定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是我們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跡來教育學生,這樣不僅可潛移默化,還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我在講述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時,重點講述他雙腿殘疾後與"心魔"作抗爭時復雜、痛苦、矛盾的心理歷程,並向學生介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衛國,不幸致殘眼盲,可他身殘志不殘,克服困難,著書立說,在編輯部遺失他的首稿後並不氣餒,象蝸牛一樣又第二次寫成此書。同時,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思考:當自己遇到困難、挫折時又將如何去應對和解決呢? 當學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時,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們的課堂,真情實感便洋溢進了他們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著他們。 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挖掘,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來表示,創造性地施教,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獲得思考。 三、用豐富的情感構築課堂,使學生得到情感熏陶 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師與生,他們的交流、對話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為語文課堂活動的憑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豐富載體:一篇篇課文無不依附著情,濃縮著、洋溢著情。一堂語文課的最佳狀態,應是在教學雙向互動中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學生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充分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趨勢感情,並將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教師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內容,才能使學生在對課文的感悟與品味中產生思想的飛躍,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禮並潛移默化為自己的行動。 我們在挖掘文中情感時,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不是教師的,因為我們情感傾泄的主體是學生。否則學生是無法感受到的。在這一點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訓:《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我教過幾遍,學生反映不錯。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時,自己站在講台上,被朱自清那絕妙的景色描寫所感染,不覺大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台下鴉雀無聲。得意之餘,我瞥見學生無動於衷。原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欣賞水平與教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你感染了,調子唱高了,學生不以為然。我及時調整,讓學生來讀,講出自己最欣賞的地方。七嘴八舌後,終於把學生從家裡的山塘夜景中帶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來,師生的感覺都不錯。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藝術地運用語文文本這一人文性載體,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質。這不僅對學生,甚至對整個社會都起著重大的作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文性教育應是每個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成為我們永恆的研究課

2. 芻談高職教學中如何實現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摘要:在教育過程中,語文教育是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語文教育不僅能對經典的人文知識進行深化,同時對於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開展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要探索怎樣將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融合。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就將下文中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展開研究,進一步分析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從而為今後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
當前我國語文教育教學模式變得越來越豐富,經過筆者的實際研究,發現當前在語文教育模式中,一項比較成功的模式就是「人文-審美-工具」這種模式,在此種模式的教育過程中,最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的就是人文性。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學生人文教育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這對於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模式的完善和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1] 。從一些比較經典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在開展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對人們心靈的陶冶和性格的完善。這就要求在進行高職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追中對語文課程教學價值的分析和挖掘,以便對學生心靈深處的人文意識進行激發,進一步對學生的品質和性格進行完善。
一、當前高職語文教育在對人文教育進行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教育改革工作落實以來,我國整體教育質量和水平都得到了十分明顯的提升,但是在筆者的實際研究中發現,我國高職語文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沒能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在對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的融合的過程中,問題更是明顯,經總結,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沒能實現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充分結合
從當前教育的實際情況上來說,很多高職院校中的語文教學仍然比較傳統,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相對比較古板,很少在語文教學環節中涉及到語文課程之外的人文教學。這就造成在教學工作中沒有將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進行充分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高職院校中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都停留在工具性的操作上,但是並沒有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進行有效延伸。
2.互聯網文化對於語文知識的滲透和沖擊較為明顯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的享受著互聯網的給我們生活和學習帶來便利,同時也有很多學生無法抵抗網路的誘惑,沉迷於網路世界。在大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受到網路技術的影響較為嚴重,顯得十分陳舊和乏味。很多經典的知識或是文章難以獲得學生的共鳴。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很容易喪失自身的學習和發展方向。
二、對高職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融合的措施
1.在語文教學制度改革環節中對人文教育理念進行融合
在語文教學制度的改革過程中,需要藉助教育層面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在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工作中,更需要對人文教育理念進行貫徹 。經過筆者對一些優秀學校的發展史上來說,人文教育理念不僅對語文學科的開展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對人文教育理念和語文教育理念進行融合,也是今後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發展方向。所以這也要求教育改革要從教育改革的設計環節出發,進一步強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程度。
2.從人文教育特徵出發,為學生配備優秀的師資隊伍
對人文教育進行推進的過程中,要為學生配備具備優質人文精神的教師隊伍。高職院校在對師資資源進行配置上,應該盡可能對高素質的人才和具備優異人文素質的教師進行培養。特別是語文教師,對於學生思想的啟迪和引導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對於大部分剛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很多語文教師對於學生也有著十分特殊的影響,如果在學生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就對其開展人文教育,取得的教學效果也十分明顯。所以在對語文教師的配置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要從對學生負責的角度上出發,為學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3.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三觀
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由於學生需要面臨著畢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甚至關乎未來的發展,所以很多學生都顯得十分不自信。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情況就是因為學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評判標准。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希望廣大教師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重視程度,詳細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通過在課堂中對語文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意識,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對自身的思想認知結構進行完善和優化,在此種背景下學生的甄別能力也將得到明顯提升。所以在高職院校的教育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三觀進行正確認識,進一步幫助學生挖掘語文課堂的價值,為學生建立完善的社會認知體系也將起到重要的影響。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學生進行高職語文教學工作中,不應該僅僅將教學停留在語文知識的教學上,而是著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所以這也要求廣大教師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更多文學知識,這對於豐富學生精神領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和幫助。因此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下,廣大教學工作者對於人文教育能有正確的認識,為實現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礎。

3. 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踐行人文教育理念

找找新課標,裡面有要體現什麼的,還有怎樣落實的,自己去領悟好了。

4.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之我見

一、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凸現人文之范
社會講與時俱進,教育也必須這樣。作為教師就是要適度地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層次,才能適應社會的一日千里的變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幾本書,遠遠適應不了今天的教育。冷冰冰的說教面孔、硬生生的死板語言、喋喋不休的傳教士表達、課後夾著書本走人的教師似乎都欠缺了什麼。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塑造美麗的教師人格,這是作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因為教師的心態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生命樣態直接影響學生的生命樣態。好老師就是受學生喜歡的老師,它也許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卻有著豐富的內涵:教師的微笑是學生快樂的表象,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是學生的積極心態的興奮劑,教師的情緒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教師的友善是學生品格形成的關鍵因素,教師興趣廣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教師的坦率和寬容更容易使學生也擁有這樣的品質。教師的鮮活個性、舉手投足、高貴典雅大方、學識和幽默、激情和熱愛,會成為學生尊敬的典範。
另外,作為教育者,不斷自我修煉、自我提高的過程也具有極強的導向性、示範性,本身就是學生身邊一部極具說服力的「教科書」。教師強烈的進取意識、良好的學習心態、頑強的學習精神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幫助學生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有助於幫助學生開發自身的學習潛能,促使他們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朝著更遠、更高的目標邁進。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以人為本
傳統教學法中,讓學生融入課堂的方式就是──發言,回答問題。這不失為師生互動的好方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主觀上更渴望有新的方式來刺激他們參與課堂,融入課堂之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各自所具備的才能來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會使語文課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在這方面,有很多教育者做了很有意義的探索,比如「留白」藝術。「留白」原來是國畫的一種作畫技巧,就是在畫中留有空白給人遐想。在語文教學中,「留白」就是要留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有屬於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留白」一是要留時間,在提問之後,教師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思考。留時間給學生,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一個自我整理和消化的機會,學生可以對課堂知識進行個性化的重組,這樣的重組也是學生運用自我思維對知識的再創造;二是要留空間,就是學生思考和重組的結果在課堂上要有立足的空間,這就需要教師的承認和肯定。「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只要學生思維方向正確就應該得到認可。只有學生的思考和重組成果在課堂上有立足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才有參與思考的動力和激情。此外,還有通過做游戲來啟發學生寫作文,讓學生參照課文進行角色扮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等等。
總之,教學中只有多法並舉,把「教師―課本―學生」三者融合為一體,才能把課堂變成學生展現自我的舞台,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發揮餘地,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融入到課堂中來,享受課堂的快樂,從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才是語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
三、巧妙利用教材,挖掘人文素材
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在教學語文知識的同時,還善於挖掘語文課程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尋求恰當的時機,採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比如在教學《羚羊木雕》時要求合作探討:這件事情到底誰做錯了?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你將怎樣處理?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友情與金錢、友情與親情的關系,學會了在生活中如何妥善處理類似的家庭問題。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啟發學生談自己最激動難忘的細節,體會文中人物身上體現出的人類的優秀精神品質;在教學《斑羚飛渡》時,討論如何看待課文中的人的行為;在教學《狼》時,探究文中屠夫的形象。這些問題都與「人「有關,通過深入的探究,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思考人類如何與自然更和諧地相處。此時語文教師應盡量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把自己當作一個知識和思想的助產士,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深層交流,積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個人的充分發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人文閱歷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作為對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在豐富學生的人文閱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種新開設的課程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它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能提高語文素養,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主動積極的投身其中,善於與他人合作;培養學生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的能力,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體驗和感悟,把情感價值的引導和學生的獨特感受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辦刊、討論、調查訪問、查引資料的過程原本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更是一個重要的人文素養積累的過程。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展現,其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這是喚起學生關注自己、關愛他人、關心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在開展「成長的煩惱」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哪些煩惱」,「這些煩惱是如何解決的」,「在解決這些煩惱的過程中得到哪些人的幫助」,「自己從中得到那些教益」,並把這些都紀錄下來寫成文章在班級交流。在開展「黃河,母親河」綜合性活動時,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比如有關「黃河的歷史傳說」,「黃河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關「黃河的詩文」,「和黃河有關的名人軼事」等,並把這些資料綜合起來辦一份小報。這些活動既鍛煉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還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人文閱歷。

5.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人文教育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師自身要積淀一定的人文底蘊。《學記》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語文教師的作用,說到底,就是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若能厚積薄發,自然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教師要有人文關懷意識,善於在不斷地學習中拓寬眼界,要熱愛生活而又超越日常生活對人各方面的束縛;要樂於嘗試自己並不熟悉的事物,具有探索精神;敢於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要有奮斗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等都是我們教師必備的人文素質

6. 袁瑢如何貫徹語文教學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原則

教育視點:學習袁瑢老師的教學風格


    1986年在深圳召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我認識了袁瑢師。她給我的第一印象:謙虛謹慎,和藹可親。在後來的幾次會上,我們一起聽課、評課,她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對教學問題深入探討的認真勁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袁老師送給我一本《袁瑢語文教學三十年》。我如獲至寶,認真地閱讀了一遍,對袁老師所說的「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這句話感觸頗深。後來,我總想寫一點學習袁瑢的心得,由於當時我沒有直接聽過袁老師的課,也沒有看過她的錄像課,缺乏感性知識,因此總不敢動筆。最近,我看了幾位青年教師的錄像課,感到有些粗、浮、淺。這使我想到袁老師的教學是那麼細致、扎實、靈活、嚴謹、深入淺出。於是,我再讀袁老師的文章,對比之下,我有了新的體會。
    袁瑢老師從1950年登上小學課堂的講台,經歷了五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走出了一條「袁瑢語文教學的道路」,這就是依據漢字、漢語的特點,依據兒童心理和教育、教學原理,在繼承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基礎上,所創建的具有獨特教學風格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建立了「相對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識字教學體系
    過去談識字教學,集中識字是以遼寧黑山實驗學校和北京景山學校為代表,分散識字是以斯霞老師為代表。其實,袁老師的識字教學也是自成體系的。
    袁老師很重視識字教學,她認為「識字是閱讀和表達的基礎」。早在1961年她就開始進行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當時,全國正在學習黑山和景山學校集中識字的教改經驗,袁老師並沒有照搬集中識字的經驗,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依據漢字的規律以及兒童識字的認知特點,採用了「相對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法。實驗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時的全日制六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一年級識700個漢字,而袁老師的教學班「一年級學生卻識了1262個漢字,學生還讀了35首詩歌,37篇短文,20~30本課外讀物。全班語文成績平均94.34分,認讀和默寫正確率達98%。」實驗說明:低年級的識字量可以提高,識字量增多,可以提前閱讀。袁老師採用的識字方法是科學的,有效的。
  袁老師認為:「識字教學既要重視漢字的特點,又要重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兩者要正確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識字教學質量。從漢字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一年級的識字應該適當集中,方法多樣,使學生掌握規律反復練習。一年級語文教學既要把握識字這項重要任務,還要注意到閱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進行思想教育,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字詞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這是她早在1961年的論述。這段話對於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做了全面的概括。
    1979年,袁老師發表了《提高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質量的體會》一文,將識字教學的經驗概括為三句話:「第一句話是,教給學生識字工具和識字方法,逐步培養和提高識字能力;第二句話是,識字教學與寫字、閱讀、說話教學相結合,既可提高識字質量,同時又培養了閱讀、說話能力;第三句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主動,學得有興趣。」這三句話進一步明確了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要點。
  第一句話中教給學生的識字工具有兩套:第一套是字音工具——漢語拼音,能幫助學生讀准字音,並能運用它進行自學,盡快地開始閱讀;第二套工具是字形工具——漢字的筆畫名稱、筆順規則、一批獨體字和偏旁部首。學生人學後,先教學漢語拼音,使學生先學會基本的拼音方法。當學生基本掌握了漢語拼音工具之後,就可以獨立自學漢字的字音。關於字形教學,先教學20種筆畫,再教學150個左右的獨體字,然後再教學從獨體字引出的51個偏旁部首,利用偏旁部首教學合體字。與此同時,還使學生掌握一批常用字,即袁老師從歷年的低年級語文課本和低幼讀物中選了490個常用字,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排列,採用多種形式,每天教學15個左右,教了100~150個字以後,讓學生讀幾篇短文來鞏固識字。到一定的時候,根據音同、形近、同偏旁等特點分別歸類,進行分析比較,復習鞏固,效果很好。這種識字方法,袁老師概括為「音形義結合識字法」和「歸類分析比較法」。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認識了六百多個常用字,識字能力大大提高,這樣就具備了大量閱讀的條件。學生隨課文分散識字,擴大了識字量,加深了對詞義的理解。
   第二句話,識字教學與寫字、閱讀、說話教學相結合。袁老師說:「識了字就寫,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也有利於記憶。同時寫字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今天的識字教學,強調識多寫少,這是否符合識字教學規律,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特別是第三句話,突出強調了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引起學生的識字興趣。袁老師非常重視校內外的識字資源的利用,如

7. 如何在語文課程中進行人文教育

大愛你的問題!我覺得我就是語文課受到偉大人文教育的那些個學生之一!
其實從小到大,我最喜歡的就是我的語文老師。我覺得他們是我啟蒙、認識世界、建立三觀,堅信自我勇往之前的源泉。其他的老師可能只是傳到授業解惑,但是只有語文老師,是真的在-教書育人!不只是前者,更是後者。
9年義務教育的教科書里有很多樹立正確三觀,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的文章。不知道為什麼我是真的都聽進去了,而且我的老師們也都立身作則去用行動去踐行那些顯示出來的美好品格和優良價值觀;並會聯系現實去解讀,去闡釋。加上我本身是個「根正苗紅的社會主義好青年」,所以這些事情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並嚴重影響我的日常生活。(不知道看到這里,你是不是覺得我是不是太……其實我也覺得!)
但是,活到現在我才發現,別人的眼光真的是不用去CARE,因為你會活著很累。堅信自己所相信的,成為強者,這樣任何的謠言都不能摧毀你。誠然,這些也是我在語文課上的學到的。
另外,我覺得語文老師本身也是很有信仰的存在,他們會把課本的內容用自己的理解解讀出來,然後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見解去還原作者當時的心境和環境,這還需要同理心。並且如何讓學生吧在課堂耳濡目染的價值觀投放到他們的生活中去?這需要看到老師自身的個人魅力和以身作則的能力。
最後,真正有學問的人都是謙卑的,對待大千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和敬畏之心。我覺得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個老師,你想真正成為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我祝福你,希望你加油!
共勉之。

8.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體現人文性

由此,我們可看到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了。結合本人十年來的教學實際,談談本人的看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鞏固,而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塞滿整個教學課堂,這樣既不利於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語文教育的功能。」現代教育者認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是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上,樹立人本觀念,注重個性發展,強調尊重、關心、理解。可見這需要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的。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需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是極為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闢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情感……無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聰明才乾和人文精髓。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教學中去」。所以教材在編寫上也相應的作了很大的改革,人教實驗版小學四年級的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讀中明確指出每個單元的人文內涵,作為教者我們要充分研讀課文,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更好地詮釋編者的意圖。同時,結合國內外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教育必須關注人」這一語文教學基本原則的指引下,我們迫切需要著眼於人的精神和人的價值,幫助每個學生發展個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從人文的高度對學生的生命發展給予關照。課堂教學中,教師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人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靈氣,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個性進一步得到張揚與完善。小學生生由於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天性好奇貪玩,不受約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這個世界,因此都有獨特鮮明的個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使語文教學走出「以文為本」的誤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課文所蘊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盡致的體現,讓語文教學沐浴著人文的燦爛的陽光健康前行。 當前的高中語文課程實驗中,最令我困擾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將採取以下措施: 文言文教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於學生今後從事我國古代思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都要認真思考,潛心研究的問題。 一、教師要有扎實的古漢語功底 我們所說的古代漢語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相比,二者既有繼承關系,又有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發展方面,如古語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諸方面,古今都有明顯差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大量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的掌握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材內容。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聊齋志異》、《水滸傳》、《西遊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文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水滸傳》開始逐步深入,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慾望行動。 三、把握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1、文言文預習 利用好課本注釋、工具書、通讀課文。課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釋,它好比拐杖,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門徑。閱讀文言文時要藉助注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的作者經歷。識記注釋中的字詞的音、形、義。有時不僅識記,還要求抄寫在筆記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對於學習文言文來說,有著特殊重要性。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學生會以為是現代漢語中的「見」,而不會讀成「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書,學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為「時」。還可以適當讓學生參看一些文言翻譯書,作為復習鞏固所學內容的資料,但不能過分依賴一些古文翻譯書,特別是不能預先看譯文,而應該反復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然後通讀全文,力爭上課前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大意,將不理解的字句標示出來,上課時間再認真聽。 2、文言文的講解 教師要力戒串講全文的傳統教學方式,要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先翻譯,教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第一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第二步,學生試譯。可讓學生試譯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師疏通文義,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中古今不同的讀音、詞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第四步,在通讀、熟讀全文後感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各抒己見,不受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3、文言文的鞏固 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是鞏固所學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課本上所選文言課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只有多朗讀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妙處。古語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之說,對文言文的復習鞏固,再形象不過了。 4、文言文閱讀的拓展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作品,不求他們能讀懂多少,而是要求廣泛閱讀,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給學生布置《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及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去讀,如《論語》、《孟子》、《聊齋志異》、《史記》、《古文觀止》、《資治通鑒》等等,並適當作一些讀書筆記,寫一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革新。

9.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養是創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根本支撐點,是現代文明人必備的基本素質。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學生,「以人為本」,正如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於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而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的,漸進的,是在長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接下來就來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 更新觀念,創設民主的氛圍,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親其師而信其道」,對小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轉變為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教師要把微笑帶入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於學生主體之中,與學生和平相處;要對學生多關心,多愛護,通過細微之處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在全班交流中盡可能給學困生以發言的機會,對他們的學習上付出的努力給予真誠的鼓勵,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都能體驗到老師的關注和期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行動。如課堂上多用「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小朋友,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人家讀一讀行嗎?」、「把你的體會說給我們聽聽好嗎」 等充滿愛心言語,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去欣賞課文,領略課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有更多的勇氣和膽量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根據課文進行二度創作,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體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讓學生變為被灌輸的容器,而應該讓學生以生活體驗來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對話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到課堂中,才能與教師、與作者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精神共鳴,而原來機械式的學習也才能回歸到詩意的、審美的語文教育。
二、挖掘課文創造因素,在想像中發展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豐富的想像力是創造的翅膀,有想像力才會有創造力。課文中想像因素無處不在,教師一是要善於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捕捉那些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關鍵內容,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海闊天空地想像,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這么一句話:「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啟發學生想像,可憐的小女孩賣火柴的晴景,她可能遭遇了哪些冷眼、冷語、冷漠等,學生在此興趣盎然,創新思維火花不時迸發出來,學生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個的畫面,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緊接著問:「如果小女孩在面前你想怎麼做?」課後我又以「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這樣學生在想像中發展了創新思維。
三、利用好現成的語文教材,仔細品味,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編語文教材的指導思想中規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由此可見,人文性是新編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語文課本中佳作連篇,幾乎每篇中都包含著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學中能有意識地加以引導發揮,把人文精神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有意的熏陶。日積月累,無疑會逐步形成學生的人文意識,養成良好的人文習慣。
1、反復品味,激活情感體驗,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
葉聖陶說過:「辭的情味,可從好幾個方面去辨認,有的應從字面去推敲……」可見語言蘊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復品味中才能體驗。課堂上對美文佳作進行講析時,抓住精彩段落、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只有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別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認識後,才會油然而生認同心理,進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窮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贊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教學時讓學生反復品味,用心體驗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桑娜的美好心靈就躍然紙上。此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讀、熟讀,在聯系延伸中培養人文素養。
佳作美文,往往滲透著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熱愛祖國;或者熱愛人類;或者熱愛大自然;或者熱愛人類文化與文明……;雖然語言風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卻是明曉的。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懂得了什麼是愛,怎樣善待生命,如何關心他人他物以後,再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經歷談感想,然後形成書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學生的腦海中。如學習了《山中仿友》後,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們所敘述的都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再如,在學完《大瀑布的葬禮》後,教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感悟,也來為即將乾涸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寫一篇悼詞。學生的悼詞篇篇感人肺腑,從中明顯體現出人類為自己對瀑布所做出的傷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對破壞自然的行為的譴責之情。
四、注重言傳身教,注重潛移默化
在學校中,老師是許多學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師的言行舉止、人文素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因此,在日常的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豐厚的人文素養去影響學生。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朋友,讓教育充滿綠色,向學生傾注人文關懷。多給學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給學生「溫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老師的人文關懷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風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學中,師生要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發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引導並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地發展。
就語文教育而言,談人文性離不開教材、教師和學生,而其最終歸宿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天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順應和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社會人」,學生的健康發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徹底、最成功的體現。因此,站在學生健康發展的高度,教師應努力搭建民主、科學、平等的平台,為學生而教,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為生命個體的發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五、開發語文學習資源,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體驗生活,在擴展閱讀中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充分把握好課堂資源外,更要開發課外語文學習資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課外資源,如課外書籍、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
1、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閱讀教學要建立一個開放的,以語文課本為擴散點,開展擴展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用心去欣賞語言文字運用之妙,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擴展性閱讀中,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將厚積而薄發。比如,學完《丑小鴨》的時候去閱讀《安徒生童話》;學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長》這兩則寓言的時候去讀讀《中國寓言故事》等等,這樣的學習既是我們語文課堂的延伸,又是孩子們培養閱讀習慣、感受文學魅力的契機,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在大量閱讀中獲得了發展。看的東西多了,積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發酵。在適當的時候,它會自然地通過言語傾吐出來。
2、鼓勵學生體驗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到實際活動中去親身體驗,親密接觸課文以外的世界,讓他們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發現、去描寫生活中的人與事,抒發自己的情與感。如編演課本劇,敘寫故事,開展辯論演講比賽,把一些詩文配樂、演唱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激活學生思維,張揚學生個性,促發其創造力。又如在班中開展《我長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幫手》、成語接龍、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現自我,珍惜自我。讓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都能在學校找到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種不同的榮譽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讓他們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積淀自己的人文素養。
六.體現人文性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評價存在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評價目標狹窄,評價內容片面,評價方式單一。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長期定位在「社會本位」上,片面強調「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課程改革將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調整,定位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語文課程標准》我們可以發現: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既要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對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特別是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課堂現場生成的資源進行人文性的評價,在朗讀課文後,我會毫不吝嗇地加一句:「你讀得真棒!把我們都感染了。」「你的朗讀將我們都帶入到了那個境地,我們很感謝你」……我經常會學生精彩的回答說「經典」。時間久了,當同學們聽到精彩的發言時,不但會模仿我的樣子說「經典」而且會自發地為這個學生鼓掌,由衷地祝賀他。「鼓掌」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獎勵,我的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鼓掌聲,有對經典回答的鼓掌;有對課文朗讀的鼓掌;有對學生進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們的學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們已經分得清什麼時候應該鼓掌。諸如此類的課堂激勵性評價無疑是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更是師生之間感情的營養劑,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於教師駕馭課堂。
總之,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核心的潛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各篇課文,各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辨別,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並由此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們以後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曲折,經歷怎樣的人文精神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勢。

閱讀全文

與從人文教育到語文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