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數學課程就是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讓學生快樂輕松地學習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只有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課堂。實效性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
一、根據學生的數學現實來把握教學目標
問題:為什麼學生面對精心設計的提問無言以對?
簡析:許多教師的教學目標是根據自己的觀點設計的,甚至說是為自己設計的,或者說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盲目設計的。
解決方案:課前調研,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根據年齡特點設計教學,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抓住教學切入點。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代數學教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應用題時,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一方面要根據教學內容所確定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體驗題里的生活情節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識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認識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題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通過圖畫、表格、對話等形式的應用題,讓學生利用問題的情境分析數量關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樣,計算教學和概念教學也要重視創設現實情境,例如,「加、減法混合計算式題」可從「公共汽車上的人上下車」這個問題引入。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
問題: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為什麼要關注學習情境的創設?數學學習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情境?怎樣創設數學情境?
簡析: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解決方案:
1、創設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
面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其中的問題應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當然,學習情境應該與知識內容相聯系。這樣的情境能夠有效地闡明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幫助學生精確理解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並促使他們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如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有的自然數加、減法以及小數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小數的加法與減法與自然數的加減法在計算方法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都是要相同數位對齊,從末位算起,只不過小數的相同數位對齊是小數點對齊,而自然數的相同對齊的末位對齊。由於在生活中商品的價錢就是用小數表示,學生都有買東西的經驗,並且已經熟練地掌握自然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因此這節課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來嘗試探索新知識。
2、創設數學內部前後聯系交匯的情境。
布魯納認為,促進認知發展的學習,應該以學習「學科知識的結構」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在知識的整體與局部、本質與現象的聯系中掌握知識。在單一知識內容的教學中,要適時創設與前面已學過知識聯系的情境,與已有的知識結構聯系,不斷擴大、充實知識結構。要創設數學內部前後聯系交匯的情境,讓學生積累前後聯系的經驗,促進其主動建構能力的提高。
3、創設過程展開的情境。
對有些數學概念、性質,教材往往以結論形式直接呈現,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思維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創設過程展開的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引導他們成為主動的建構者。在數學教學內容的形式性與數學發現的經驗性之中,讓他們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三、改進教法、注重生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問題: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為什麼不知所學?教師應如何注重學生的生成?
簡析: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點、難點後,還要進一步考慮運用什麼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這樣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講究教法、研究學法。
解決方案:
1、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
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獲得牢固的知識,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其學習興趣。如:教學《圓的周長》一節時,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2、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發現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探究、驗證。首先引導學生做實驗前的准備,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並說明實驗要求——小組商量活動方案——小組匯報活動方案——合作實驗、初步推測——學生匯報,在小組實驗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將各組的意見展示出來,最後師生共同推理、驗證、歸納:打開盒子,問學生明白了什麼?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麼有關?如果給你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將它擲出,結果會怎樣……這樣可以為學生營造主動參與的氛圍,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最重要的一環是改進課堂教學。教師對教材的系統性掌握得好,體會理解編者的意圖,有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其課堂教學一定會生動活潑。
吳雲華
2010-05-10 11:58:22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每一位教師所面對的課題,我在工作中不斷的思考,逐步的摸索,反思自己教學工作中的得與失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 創設生活情境、回歸數學課堂
學生的數學認知起點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實踐所形成的經驗。所以,學生眼中的數學並不象科學家眼中的數學,是那些邏輯公理和已證的命題。他們的數學活動通常是從觀察日常現象開始,用特徵歸納來進行的。因此,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學習,就需要在他們的生活常識、經驗與數學學科知識之間構建一個橋梁,讓他們從生活常識和 經驗出發,不斷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和反思來認識數學,學習數學。但同時也會出現一 些問題,學生所調動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他們所用的不是數學用語,教師要注意聽,在表揚鼓勵的同時用數學用語糾正一遍,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回歸數學課堂,幫他們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由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顯得很輕松,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才能記憶深刻。教學情景(特別是生活情景)的創設運用溝通了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聯系,有效地降低了數學的門檻,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就有數學,數學並不神秘。
二、 三個層次練習、關注全體學生
在 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但每個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怎樣使全體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我校正在研究「三個層次練習」,即:「基礎練習:」,「鞏固練習」和「拓展練習」。其中「基礎練習」是與例題的形式完全一樣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 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得以鞏固,尤其是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做這部分練習時可以幫助他們加深理解,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而且堅定了他的學習的信心,又為他們解決稍有難度的題打下了基礎。 「鞏固練習」是與例題有所不同,稍有難度的練習,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剛解了基礎題,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中等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獨立完成。這樣就容易激活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有利於他們思維的發展。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此時的思維將更加活躍,因為他們要快速解決這個層次的練習也不是十分輕松的了。每節課的重點就在於解決「鞏固練習」。這是要求大多數人都應掌握的層次,也是聯系不同程度學生思維的紐帶和橋梁。「拓展練習」則難度較大,富有挑戰性,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狀況適當處理,盡量使有困難的學生和中等學生也能夠夠得著、受啟發,又使優秀學生有所得,進而訓練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
三個層次的練習使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與學生的認識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使教學目標指向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整個課堂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低起點使課堂的起始階段人人都能參與,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過多層次的教學,使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從而達到較高要求。
三、 抓住每一分鍾,提高課堂效率
精心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獲得新知,多層次的練習讓全體學生發揮了最大的潛能。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教師還要時時刻刻心中有學生,關注學生,及時進行個別輔導。
在做練習時,教師要在學生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尤其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學習習慣不好或是上課走神的同學,看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當堂所講的知識,能不能獨立完成練習,如果發現學生遇到了困難,教師要趁熱打鐵及時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當堂知識當堂學會,比日後發現問題再補課效果更佳,而且節省時間。這樣教師充分利用課堂上做練習的時間,對個別生進行單獨輔導,幫助他們牢固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成績,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吳德雲
2010-05-10 11:39:47
隨著課改的深入,課堂教學已成為教師們關注的焦點。課堂教學好與壞,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創造性的發揮。衡量課堂教學最優化有兩條標准:一是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即在教養、教育和學生發展方面保證達到盡可能大的成效。二是時間消耗的最優化,即師生用於課堂教學和課外作業的時間又不超過所規定的標准,即用合理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成效。為此,就必須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選擇最優化的教學,以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實效性具體指什麼?
課堂教學的實效主要指課堂教學整體的效果。它包括:教學目標和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節是否進行了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是否通過有效地評價與調控,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課堂教學是否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落實,為學生的發展注入了後勁。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方法、途徑)
本人結合近幾年數學教學談一些膚淺的認識:我覺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脫離不了生活,它可以作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為一門技術,幫助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進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不應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識傳授,而應該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活動,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以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提高教學實效性,應該:
一、 注重合理的預設與巧妙的生成(目標性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的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智力活動過程。提高它的實效性必須有教師課前的周密策劃,即准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教師要精心預設,會為巧妙的生成創造可能,所以,教師在挖掘教材、研究學生、確定目標、考慮教學策略、選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上,應濃裝重彩,大下工夫,給生成資源以「著陸」之機。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問題的生成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經驗基礎、尊重不同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從自我個性多角度觀察,發現問題,教師應以滿腔的熱情關注學生思考,真誠地傾聽學生心聲,用寬容的態度接納課堂生成。精彩的生成正是源於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
二、 注重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志趣性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在於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所不在,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條件之一。如教學「循環小數」時,先讓學生聽「山上有座廟,廟里傳出不斷的鍾聲」的故事,再聽鬧鍾「嘀嗒、嘀嗒……」的聲音,出現了不斷重復的效果,此時教師適時引入數學上有一種特殊的數,就象鬧鍾的嘀嗒聲一樣,某些數字會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不斷重復出現,這就叫做「循環小數」。這樣,就建立了「循環小數」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也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以活動為載體,在實踐中揭示規律(活動性策略)
數學規律往往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猜測、科學實驗、驗證猜測的過程中揭示出來的,如果在數學教學中能讓學生經歷同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或許能發現並提出大膽猜測和假設,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加以驗證,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能獲得提高。如在教學圓周長時,學生掌握了怎樣測量圓形物體周長後,讓學生對自己已經測量過的幾個大小不一的圓形物體進行觀察比較,組織學生討論,圓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學生自然地提出了圓周長可能和圓的大小、直徑、半徑有關。接著老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圓周長可能與直徑、半徑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學生從測量的有關數據中不難發現圓周長與直徑、半徑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這時,學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動手測量計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學生從測量中體會,發現並提出猜測,再進行較為科學的實驗,整個過程完全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感受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實踐,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要努力,到處都可以探究出融於生活中的數學規律。
四、模擬生活實況,開展演練(實用性策略)
數學知識和技能應加以演練才得以鞏固。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練,會有利於實實在在地提高能力。因此把講台變舞台,讓教師做導演,讓學生做演員,這對鞏固數學知識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數學中的「相遇問題」,對於相遇問題的關鍵要素:相對(相向)、相背、同向、同時……學生第一次接觸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教師可以編導幾個情境讓學生兩個兩個表演:1、同時從兩地相向(相對)而行後相遇;2、同時從兩地相向(相對)後不相遇,而是相距;3、同時從某地相背而行相距……表演完後,並能用語言編題敘述,經過這樣的演練,學生對同時、相向、相背等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再如,在教學打折時,讓學生模擬開辦了一個百貨商店,進行換季傾銷,在購買的過程中,學生既要挑自己喜歡的商品,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還要看是否對自己有用,從而培養他們合理、正確消費的觀念。在這些模擬實境中,它用的是數學知識,解決的是實際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是生活。
五、以生為本,高效組織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主體性策略)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挖掘教材、研究學生、確定目標、考慮教學策略、選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時,實施科學的課堂教學策略。目前來看,教學可分別以「創設情境」「質疑問難」「學法指導」「合作學習」「活動參與」為主要策略,這些策略都要集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對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在這些策略中,應當擺正自己的地位,扮好組織、引導角色。當課堂鬆散、學生無心學習時,你要創設有趣的教學活動情景;當學生有疑難或不同見解時,你要鼓勵他大膽提出,並給予正確引導;當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時,你要給出有益的指導;當學生滿懷激情活動時,你也要真情投入,積極參加;當課堂過分活躍,你要能恰當收攏。總之,教師良好的課堂駕御藝術能把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充分調動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按照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有條不紊地聽課、思考、討論、發問和實踐。
六、返回生活天地,讓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創造性策略)
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教學中應努力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慾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因此,筆者作了一些嘗試:
1、增加實踐題,如教學比例尺,讓學生測量教室的長和寬,確定合適的比例尺後,畫出這個房間的平面圖。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能綜合運用各種知識。
2、改變題型和內容,如一般三步計算應用題,選取生活中學生們常見的購物事物,題目為形式作了變化,編了這樣一道題:小林帶10元錢到商店買了5支鉛筆,他還可以買幾支圓珠筆?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使學生明白數學問題並不象我們以往的應用題,每一個條件都有用,要學會選擇有利信息。
3、設計開放題,用2個長是6厘米,寬是2厘米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的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可能是( ),也可能是( )。這樣的題目,使學生養成一種多角度思維的習慣。
在這些嘗試策略中,使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主要道理。
總之,讓學生接觸生活實際,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也就為自主探究數學問題奠定了基礎,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⑵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回顧幾年來新課程改革走過的歷程,我們曾和孩子們在課堂生活中共同共享過快樂和幸福。但是我們也有過困惑和不安。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有了更加冷靜的思考,客觀的反思過去,實事求是地面對今天,以平和心態,科學研究的精神來分析當今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是學生在課堂里學到了什麼?獲得了什麼,換句話說就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心聲,也是課堂教學發展的需要。
一、課堂教學的現狀
要推進課程改革的發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我們就得談談當今課堂教學的現狀,也就是說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聽課、親身經歷,與同行交流和向專家請教,我認為當今的課堂教學存在如下的問題。
1.有的課堂,在「參與」和「活動」的背後,卻露出浮躁,育從和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並沒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現在「自主」變成「自流」,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具體幫助的重要職責。
2.有的課堂,有「溫度」無深度。課堂上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雖然讓人感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究其原因,就是課堂缺少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
3.有的課堂,合作有形式有卻無實質,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的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課堂,探究有形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按部就班地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機械化,變成沒有內涵和精神的「空殼」。
5.有的課堂,一些數學內容機械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系實際,過多地強調生活來源,其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6.有的課堂,預設過渡,擠占生成的時空,表面上看教學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實質上這是傳統以教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教學觀的體現,這種教學由於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積極互動和個性化解讀,學生只能獲得表層甚至虛假的知識,這種知識缺乏活性,不能轉化,內化為學生 智慧和品質,所以這是低效的教學。
7.有的課堂,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際,以及導致教學計劃的落實,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生成過多就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時也會導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從而最終背離了生成的目的。
二、提高小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要關注的問題
第一個關注的問題:課堂質量
質量和效率是築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具有實效性的課堂,一定是講求高質量的教與學的過程,否則,無論你課堂教學設計得怎樣精彩,課堂教學中怎樣熱鬧,最終結果不能實現課堂質量,等於課堂教學失敗。怎樣才能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呢?我認為,首先教師要教的有效。要教的有效就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要實現教學目標,就應該做到①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②多種教學方式融合,精心組織學習活動。③有效捕捉,利用,組織教學資源。④多層反饋,有效調控,適當評價。其次是學生學得有效。怎樣判定學生學得有效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制定:①學生是否扎實有效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基礎知識,學生的學習技能是否提升。②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是否經歷了「數學化」過程,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學發現、抽象、概括、推理、建模、應用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數學思想、方法與策略?③學生是否在這節課中體驗到了學習樂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識的慾望,是否體現了自信與成功。④學生是否獲得了全方面的發展。
第二個關注的問題:課堂效率
課堂效率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一節課只有40分鍾,你在這一節課結束時,連基本的教學任務就沒有完成,能談課堂效率么?顯然不能。因而,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成本意識」,必須要處理好「投入」與「產出」,「長效與短效」,「可持續發展」與「暫時利益」的關系,不能以延長課堂時間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而獲得暫時利益。
第三個關注的問題:實效型教師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實效性的教師是關鍵,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那麼實效型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認為應該是:①深刻領悟教材,為學生本節課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設想如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給予學生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學科歷史文化,提升數學素養。②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差異,因材實教。③有效地組織教學素材,優化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充滿活力的數學教育。④充滿熱情,有激情,會期待,懂得愛、真誠、友善、寬容、公平,懂得尊重學生和怎樣獲得學生的尊重,給學生以理解和信任。⑤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方法、策略
1.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准確把握教學目標
執教者要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數學的重點,突破數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教學的實際。
有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案例,在一堂數學課上,老師為了給學生講解「對稱」的概念,在課下准備了大量的京劇臉譜。在課堂上,老師用幻燈片給學生一一演示,並告訴學生,這就是「國粹」。最後,老師問學生「國粹是什麼」?有的學生搖搖頭,有的則大聲地說:「國粹就是鬼臉。」
這里我們不得不思考
為什麼學生面對老師精心設計的提問無言以對、毫無興趣?有時還會出現學生面對「精彩的畫面」視而不見,毫無興趣?根本原因在於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脫離了學生的數學現實。思考之後我們應該採取的對策就是:
①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作為執教者,應該做到課前調研。
②數學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作為執教者,應該抓准切入點。
③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作為執教者,我們應該讓學生親歷過程。
2.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課改以來,「創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教師們眼界大開。
但是也有一些看似表面熱鬧,牽強附會、缺少數學思考價值的學習情況真的令人不安和擔憂。例如有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認識乘法」,執教者在上課一開始,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園的一角」。教師讓學生觀察畫面並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經過觀察後紛紛發言。
生1:我發現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大樹、白雲、河流、小橋。
生2:我發現小河的水還在不停地流動呢!
生3:我發現小河裡還有魚兒在游呢!
生4:我發現小兔們在開心地跳動著。
生5:我發現小雞的頭還在一動一動的,它們在啄米呢,還是在吃蟲子?
生6:我發現小橋上有兩只小白兔,它們是要到橋這邊來呢,還是要過橋去?
生7:那裡的兩座房子,哪是小雞家的,哪是小兔家的?
生8:遠處的白雲在飄動著,好像在歡迎我們小朋友呢!
……
至此,十多分鍾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教師在肯定中不斷提問「你還發現了什麼」,於是學生又有不斷的新的發現,聽到這,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在上數學課還是在上看圖說話課?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設計上,大塊的課堂時間在「非數學活動中」溜走。
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的學習情境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什麼?我們不得不思考:
①什麼是有效的學習情境?②為什麼要關注學習情境的創設?③數學學習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情境?④怎樣創設數學學習情境?
前面的例子告知我們學習情境的創設離開了具體的教學目標,那麼我們就應該有創設學習情景的對策:
①創設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②創設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③創設美麗的童話情境;④創設思維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⑤創設源於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
對策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我這里有一個案例:教學圓周長時,有位老師是這樣安排自己的教學過程的
(1)算出下面兩圖形(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正方形)的周長,並說明用什麼工具和方法。
學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邊長的長度,然後根據公式計算周長。此時,教師給予肯定,並說:「請大家拿出各自准備好的圓形紙片,想想用什麼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長?」學生有的皺起眉頭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劃,最終大家搖搖頭。在這突然出現的新問題面前,他們不安於束手無策,都想找個好辦法解決老師出的難題,於是出現第一次認知沖突,出現了思維活動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學生說可以在尺子上滾,大家同意他們的看法,各自測量自己的圓的周長,問題得以解決。
(2)正當同學們為想出好辦法,量出圓紙片周長而得意時,老師又提出第二個問題:「誰能算出校園內圓形花壇的周長?」在新的矛盾面前老辦法又一次束手無策了,於是又激起第二個認識沖突。最後學生得出用一根線貼著花壇圓周繞一圈,量出一圈線的長度,就是花園的周長。
老師說:「大家很聰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圓的周長,可是誰又能算出這個圓的周長呢?」老師邊說邊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看著黑板上畫的圓,滾不能滾,圍不圍,怎麼辦呢?於是課堂出現第三次認識沖突,又激起強烈的求知願望。接著老師又畫了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問學生:畫圓的時候什麼變了,周長也就變了?周長和它有什麼關系?通過實踐,很快發現:圓的周長÷直徑=π,進而成功地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同學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後,老師讓學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個圓的直徑就可以算出圓的周長。然後老師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又給學生創設了第四次認知沖突,把本節課教學目標進一步深化、鞏固。
她說:「同學們知道我們學校教學樓前有一棵千年古樹,他是我市重點保護文物,可我想知道這棵古樹樹乾的直徑該怎麼辦呢?」
馬上就有一個學生說:「把樹鋸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馬上又有一名學生站起來反駁「那是文物怎能鋸嗎」
老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
最後得出:用線子先測出樹乾的周長,再用周長÷π得出直徑。
整節課學生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認知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的特點,把這種矛盾和沖突恰當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創設良好了學習情境,這樣的學習情境就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就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3、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找准切入點,把握生長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思考
①動手操作就是探究學習嗎?
②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嗎?
③只有數學活動才是體驗學習嗎?
④一問到底才是啟發式教學嗎?
⑤用了電腦課件就是「整合」了嗎?
對策
①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②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③創設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④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製作用,有的人則處於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對策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我這里有一個案例:
內容是教學小學數學中求「平均數」。首先讓學生親歷的過程是:為什麼要學平均數。這樣就可以設計一個情境:讓三個人一組拍球比成績,這時用總數就行。但如果某一組有四個人拍球,學生馬上就會說「不能再用總數,這樣不公平」——這就是生長點。
「切入」不是過去那種「今天我們來學習平均數,平均數能較好地表現一組數的平均水平」的這種直接「切入」,而應該是從生活的現實背景出發,找准切入點,再讓學生切入的過程。如學生在一次拍球比賽後告訴我:「老師,我真的拍了12個,但現在我變成8個了。」我馬上問他:「那你少的4個呢?」學生看了看旁邊的同學:「我給他了。」
是多的給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後慢慢就平了——這是不是一個數學過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點、生長點?本節課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也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學生很輕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數、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意義和內涵。
四、抓好雙基、適度訓練——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恆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必須到位,能力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
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預設與生成
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
精彩的生成正是源於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達到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那麼,生成資源來自哪裡?
一是教師精心預設;
二是課堂學習中自然生成。
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
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
思考
你精心設計每一節課了嗎?教學的每個設 計、每個活動都是有效的嗎?
你在預設中為生成留有空間了嗎?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你採用的教學形式是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如何走出課堂表面繁榮而實質低效的教學誤區?
對策
精心預設——准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適時准確評價
關注生成——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
六、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教學的進程與發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①與時俱進地選擇好教學內容,扎扎實實地為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樁。 (知識技能)
②以滿腔的熱情、智慧的頭腦,敏銳的觸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喚起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過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的學習熱情,想盡辦法調動學生地積極性、主動性,全力以赴地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不斷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綜上所述,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確定好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課堂的生成點。教學風格朴實一點,雙基訓練扎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教學方式靈活一點。
⑶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重視課前的備課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呢?我認為:
(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於傾聽。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 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於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三、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後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後,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並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不是每節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准不足之處,並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後的教學幫助會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於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⑷ 試論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時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過程的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一新的課程要求下,筆者對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時效性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通過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本文闡明了課堂時效性的概念,提出了做好教學前的准備工作、提高知識傳遞效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鞏固所學知識等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的實用對策。
1、 何為課堂時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相對於其他科目的教學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數學本身帶有抽象性,相對於其他科目(如語文、英語等),教學內容偏於抽象,例如在教授未知數與方程的過程中,未知數對於只接觸過自然數的小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其二,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以表象為主,因此如果只靠老師講解,課堂內容很難真正被學生吸收。
正是基於這兩個特點,小學數學教學更應該注重其課堂時效性。那麼什麼是課堂時效性呢?有專家認為課堂實效性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具體地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內容與目標是否與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相符;是否對教學資源進行了高效的利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是否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去取得成功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否得到很好的落實。
2、 課堂時效性的重要意義
課堂時效性的重要性,透過新課程標准這一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便可見一斑。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要求教師創造出班級氣氛、創造出某種學習環境、設計相應教學活動並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多大程度地利用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就顯得格外重要。另外,提高課堂時效性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教師通過教學設計與課堂演繹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數學的學科基本知識和相關技能,更能通過具有時效性的學習環境給予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從而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獨特的學習體驗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都將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對時效性問題有所忽視,將很可能造成學生對知識與技能掌握不扎實,學習興趣漸漸減弱,甚至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學習道路。所以,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將是每一個教師應當解決的問題,注重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也是新時代課堂教學的要求。
3、 提高課堂時效性的途徑
3.1做好教學前的准備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前,應該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局的掌握與了解,只有掌握好每堂課上要講什麼,每堂課的內容與前後的課程有什麼聯系,學生對本節知識應該掌握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條不紊。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點是,知識的前後連貫與鞏固。例如:在舊教材中,表格這一內容是整合在一起進行教授的。而在新教材中,這一板塊被拆分成了數個小版塊,放置在不同年級的教學任務中。這一改變,使得學生能夠依次由難到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這一板塊的知識。但是這一改變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依照新教材的知識排列方式,學生學習更容易了,但是同一板塊的知識之間有可能出現斷代的情況。學生對於舊知識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遺忘,這對新知識的吸收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而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對教材進行整體梳理,對知識的前後聯系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在每一個知識點上,要幫助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回顧,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完整起來,才不會使知識成為一個一個「孤島」。
還有一點是教師應當注意到的,那就是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一個細致的了解,也稱為「備學生」。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要能夠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要做到後進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而優生能夠更上一層樓,能夠自行探究更加深入的知識,使「差生能吃飽,優生不餓著」。
3.2提高知識的傳遞效率和時間的利用率
要使知識更有效地傳遞,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技巧與方法。知識的傳遞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講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接納和消化。學生的學習分為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而小學生學習主要依靠興趣,這樣如何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就成了當務之急。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如果能加入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內容,比如利用童話故事引入教學內容,不僅能在最短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學習與解決問題。利用童話的形式,在課前提出幾個與本節課程內容有關的問題,不僅能夠吸引注意力,更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活潑,使學生想學,主動學。
在教學中,有一個工具往往不被重視,那就是提問。如果能夠抓好提問的時機,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那麼將對教學工作產生巨大的助力。當學生對於課程的熱情下降,學習情緒低落時,通過提問加以「煽動」,往往就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當學生對於本章內容不感興趣時,可以提出一個相對容易的問題,答對的學生將產生一種自豪感,對於課堂會更加投入,而沒有回答的學生也會產生一種競爭心理,從而更加投入課堂當中。當學生對於課堂教授的知識陷入瓶頸時,提問也能夠成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鑰匙。通過對學生問題症結的所在之處進行提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從而幫助學生走出瓶頸,高效學習。
3.3給與學生更大的自我發揮空間,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些教師往往因為擔心學生聽不懂,或者學不好而對教學採取大包辦的方式,在課堂上單方面進行講解,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甚至在練習過程中也不放心,還要對學生不停地嘮叨,使學生嚴重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劍橋大學的校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說過:「劍橋給與學者的是最大限度的時間與空間。」可見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當給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師如果在課堂上自顧自講解,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學生紀律渙散,思維受到抑制而造成學習效率低下。適當控制講解的時間,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反而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教學過程中最好採用教師講解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習由被動學習為主變為主動學習為主,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3.4精心准備相關練習,鞏固學習成果
課堂練習是鞏固課堂學習成果的重要工具,而作為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敢於突破教材習題的限制,在原有內容上適當增加一些開放題,這樣能有效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練習的設計中,可以著眼於以下這幾點。首先,課堂練習可以突破既有的形式,可以不僅局限於寫和算,可以引入更多的形式。例如在立體圖形一課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們製作小模型,這樣不僅能夠鞏固知識,更能加強印象。其次,課堂練習的設計應當注重練習的層次性。《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見,課堂練習的設計倘若能注重其層次性,正符合了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4、 結語
教師可以通過做好課前准備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中加入學生的興趣點和提問的方式,提高知識的傳遞效率和時間的利用率,通過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對課堂練習的突破式設計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通過對時效性的把握,教師將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也將穩步地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這種師生雙贏的良性互動模式必將創造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⑸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反思以往的教學過程,學生的數學練習形式總是很單一,書面筆算練習佔大部分,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類作業所佔比例微乎其微,這單一的形式使學生厭煩,教師頭痛,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失去了練習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談不上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從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學生期待富有色彩的、充滿情趣的、多元多樣的作業;期待能夠調動感官體驗,能在愉悅情緒下完成的練習作業。
1、採用清新活潑的練習形式。設計對話型的練習,選擇一些有一定挑戰性、有一定趣味性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去觀察、去實踐,並從中有所發現。出現一些開拓思維的動腦筋題,並將這些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供學生進行選擇,並可以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與同學合作交流、或是找尋書籍資料等多種形式來解決問題。設計一題多解,一題多問,給學生學習數學的自由,促進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提高。
2、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教師課堂教學和練習設計要加強對學生開放性邏輯思維的訓練,加強學生數學操作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靈活性。
3、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經驗,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同時也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價值,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進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具體如:實驗作業,調查作業,探究作業,觀察作業等等。
4、在活動中消化和鞏固數學知識。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如果把數學知識的練習和鞏固單純地變成背概念套公式,容易使孩子們喪失對數學的興趣。數學概念掌握與否,更重要的是看在現實世界和變式的條件下能否被識別。用數學游戲的方式(如自己出題考自己、考同學等)進行練習,角色的變換,他們從中獲益的決非只是數學知識本身。
⑹ 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實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主要環節就是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在課堂中獲取數學知識。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很重要的影響。就目前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情況,探討了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力求通過努力,找到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的可靠途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就需要注重課堂教學,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採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確保課堂教學工作得以全面開展,從而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深入挖掘課本教材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小學數學教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本教材,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給學生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認真研究和揣摩教材,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效完成數學課堂教學目標。
二、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課本教材內容,盡量選擇一些和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例子作為教學案例,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等網路技術展開教學,通過多媒體的動畫、視頻等網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為學生演示不同的人民幣,播放一些利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購買商品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購物時的付幣和找幣。這樣學生不僅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人民幣之間的進率,還能學會一些最簡單的購物。
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多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促使學生願意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應從課堂教學入手,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從深入挖掘課本教材、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等方面入手,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所提高,有效提高數學整體教學質量。
⑺ 淺談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數學抽象能力
學生之所以感覺數學難學,歸根結底就是學生缺乏數學抽象能力。傳統教學中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抽象出的結論是什麼,而沒有讓學生參與抽象的過程,導致死記硬背。因此教師要發揮主導地位,引導學生通過現象觀察出本質,理解「抽象」 ,學會歸納總結。讓學生自己形成數學命題,數學思想,老師加以指正和完善,長期以來,學生會有獨立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思考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創新與發現,都離不開歸納,類比。在課堂教學中,大量使用類比,介紹人類的重大發明與數學中邏輯推理的關系,充分情景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就要求學生大膽的發現和提出命題,他們的有些想法在不久的將來就是新的發明創造,就是定理公理;同時數學推理的精華在於演繹推理,著名的三段論構成了數學的知識體系,公理,定理,推論的證明方式大部分是三段論,演繹推理是現代文明的奠基石,在告知學生三段論的推理方式下,放手讓學生去推理,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規則,正確書寫推理的步驟,因果明確,書寫具有邏輯順序, 探索和表述論證的過程; 構建命題體系,同時學以致用,用邏輯推理解決數學和生活中的問題。
三.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要求學生必須做到發現和提出問題, 利用已知知識建立模型; 求解模型; 檢驗結果和完善模型。 通過數學建模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達到學以致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將應用於生活,數學建模是新課標必須的要求,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重要體現,使得學生達到學以致用,在平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平時注意搜集模型和資料,注重歸類,長期為數學建模准備素材,有備無患。
四.培養學生直觀想像能力
學生直觀想像能力的培養要通過動手來完成。如我們在立體幾何,平面幾何教學中,鼓勵學生先自己做出模型,這樣我們再展現幾何圖形時,學生便不再陌生,也能找到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成功避開了生硬講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注重觀察,百聞不如一見,在腦海中形成一些數學直觀模型,感受數學之對稱美,曲線美。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能有機的結合數與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想像的觀點看待問題,富餘想像,大膽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放的開,不在以傳統的模式約束學生,培養新時代富有想像力的人才。
五.培養學生數學運算能力
數學中的代數部分,總的來講就是在集合上定義加減乘除及相關運算,形成代數體系和相關結論,這就要求學生理解運算,掌握運演算法則,探索運算思路,設計運算程序進行運算。運算是演繹推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工具,是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培養手段。讓學生充分感知運算的創造性,當今很多程序的實現都是大數據的處理都是在進行運算,取值,自己具有較高的運算能力,才能識別這些程序。這是時代的呼喚,順應歷史發展要求。
六.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當今世界雲計算,大數據處理等等日新月異的成果都與數據是離不開的。如今的競爭也就變成時間的競爭,容量的競爭,優勝劣汰,這就要求學生具有數據獲取,數據分析,知識構建的能力。目前我們所在的時代為多元化信息時代,這就要求人類必須有處理信息和數據的能力,才能使得計算機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平時讓學生注重數據的搜集,整理,歸類,可以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從點滴做起,終將鑄成大的成就。
⑻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⑼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新課改,不僅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還讓數學課堂變得精彩。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做到如下幾方面:
一、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有效性。
1、問題要生活化——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構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助於學生發現真實的問題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教學圖形的變換這個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一個「游樂場」的情境。上課伊始,隨著優美的旋律,帶領學生觀察游樂場里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邊。
2、問題要有針對性——緊扣相關的數學學習內容。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精心設計一兩個問題,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首先出示用兩塊顏色不同的硬紙剪成的大小不同的兩個梯形,提問:「哪一塊面積大?大多少?」學生對第一個問題通過觀察很快就回答出來了,但對第二個問題「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時此刻抓住學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積比小梯形面積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進入新課。
3、問題要有參與性——讓學生的思維積極的參與問題。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慾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例如在執教《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教師設計了讓學習數方格、剪拼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效果。
二、建構有效的自主學習課堂
1、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 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於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的。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述唐僧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每人只能吃一塊餅的3/4或6/8或9/12,貪吃的豬八戒,爭著說我要吃9/12,孫悟空說,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同學們,你們說,豬八戒、孫悟空、沙僧三個誰吃到的餅最多?」引導學生思考,爭議3/4、6/8、9/12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為學生營造模擬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
2、靈活採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4、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的互動與交流。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做的首先是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的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還應鼓勵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並為這種交往、交流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獲。
三、鼓勵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表達,學會相互幫助。
1、增強合作意識。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應該合理地安排課堂容量,做到教學內容少而精。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進行充分的思考與交流,而且應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考慮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以便在教學中隨時調整教學活動,使教案成為動態開放的學案。
2、培養合作技能。要有效實施合作學習,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即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學會分工、注意傾聽、合理對別人提建議、有禮貌地表示不贊同、對別人相反意見的應答以度說服他人等合作與交流的技能。
3、有效合作。要有效合作教師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 分工明確。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承擔任務,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② 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四、運用激勵的課堂評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激勵性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
1、巧用激勵。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和幽默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你真行!」、「這個見解很獨特」、「你的作業全做對了,如果寫得再工整些就更好了」……這些尊重、期盼的語言,不僅是對學生情感的激發,更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求知慾也就更旺了。
2、欣賞學生。要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積極地鼓勵和肯定每個學生的每次進步,以滿足學生的成功體驗,要讓他們在評價中得到鼓舞,樹立自信心,從而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信任下興趣盎然,充滿學習慾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活動化教學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並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中正確指導,適時點撥,同時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