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美術拓展性課程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策略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欣賞的策略研究方案及總結
一、課題的提出背景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美術課程標准》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3、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4、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美術教研組確定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欣賞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小學美術欣賞課業在美術教學中佔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美術欣賞教育能全面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課標》中指出「美術教育在於激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美術欣賞是學生通過對大自然、美術作品、生活環境的感受、想像、體驗、理解和判斷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心理活動,達到以美促知,以美啟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從而獲得終身的、可持續的審美創造力。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二、課題界定、理論假設
(一)小學美術欣賞的概念界定
欣賞:欣賞就是從一個作品中發現有意義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種很愉快的感覺,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深奧的東西.
美術欣賞:美術欣賞是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其作品背後的藝術現象的活動。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欣賞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
(二)理論假設
1、眾所周知,審美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羅克韋爾肯特曾說過:「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進而更加熱愛生活。」
馬克思曾引用黑格爾設想的一個生動比喻,來說明人類在創造活動中實現其本質力量叫產生的愉悅:一個小男孩,將一塊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漣漪不斷變大,他欣賞自己的創造,從中得到無比的欣喜 …… 學生從中獲得審美喜悅,正是和藝術再現世界相對應的,即熟悉,親切,又陌生新鮮的心靈體現,學生獲得知識是一個主動發現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2、莎士比亞在《風月通鑒》中曾經寫道:人們齊心贊賞新玩具,不理會他們是用舊物捏成,寧願歌頌鍍金的劣貨,不願欣賞蓋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的接受新的觀念。
三、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教師把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並以情感為主導因素,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理解、欣賞其內涵。
2、通過研究,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孩子提升美術欣賞能力
3、通過研究,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靈活運用教材,善於結合實際培養、提高學生欣賞能力。
四、研究的對象、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小學五年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美術課堂教學及美術興趣活動課為載體進行研究。
(二)研究過程
1、准備階段:2010.3月至2010.4月.
(1)調查美術課堂現狀,了解學生美術欣賞興趣
(2)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3)撰寫課題申請報告
(4)嘗試研究
2、具體實施階段:2010. 4月至2010. 9月.
(1)撰寫開題報告,調整課題實施計劃。
(2)繼續收集文獻,充實理論基礎.
(3)進行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究.
(4)撰寫中期報告,調整實施方案.
3、總結成果階段:2010.9月至2010.12月.
(1)全面總結,歸因分析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3)整理研究論文、教學案例等資料
(三)研究方法
採用調查研究法、訪談法、比較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現場觀賞法、案例分析法等開展研究。
五、研究內容
1、在欣賞課中凸現人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新的教學理念,對相關資料進行調查、整和與研究。在實踐教學中提倡要注意營造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2、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欣賞學習,逐步提高審美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開發學生智力。
3、課堂教學整體優化,重視多媒體等等不同教學方式的相關資料的調查、研究。
4、在直觀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探索,加強直觀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認同,增強學生對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重視。
5、美術第二課堂的確立。如:美術興趣小組的建立;校園文化對美術教學的重視;家庭美術學習氛圍的創造;
六、實驗研究保障 :做到了研究任務,制定了學習研究制度,每學年都走出去,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
七、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反思。
我們所提出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研究」在研究中雖體現了一定的優越性,但也有必須努力加強與改進的地方:
(一)在美術欣賞中,教師往往在課始出示範作後,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美術欣賞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同時也忽視學生創造個性的培養,有時會埋沒了部分學生個體的創造思想。
(二)教師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會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創作的社會生活。欣賞要達到教師的理解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介紹作品的背景與作品內在藝術性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達到 「內外」結合,逐步豐富學生的知能結構,提高對藝術形像的審美感受能力。
(三)如何將美術欣賞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的課內外活動、及其他學科有機結合起來,還需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過一年時間的實驗和研究,教師和學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顯著,特別是對學生的美術欣賞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豐富了學生的視覺語言,受到了學校各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
(一)學生方面
1、逐步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高低對一個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學生自身要加強美學知識的學習,增加審美知識的積累,明確什麼是美,什麼是審美,為什麼審美,努力把這些基本的審美知識弄清楚了,才能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欣賞教學中,看、講、辨、談這四種教學方式在作用過程中有一種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滲透的關系,,高年級欣賞評述教學則以「辨」、「談」為主,「看」、「講」為輔的教學形式,著重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要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在平常多加強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比如說音樂、舞蹈、歌劇等等,還要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只有積累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才能逐步積累自己的審美經驗,才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觀察周圍的世界,在觀察中要善於用眼用心用腦去觀察,使審美能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步提高起來。
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更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健康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同時,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欣賞課在教學時喚起了學生的生活聯想,補充了必要的審美經驗,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2、運用提高美術欣賞評價的能力。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通常的美術欣賞可缺少切身的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因而在校園宣傳窗開辟美術欣賞專欄,展示學生優秀作品,組織學生觀看畫展和有關美術方面的錄象等等。通過各種途徑,逐步提高他們對美術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性到藝術性的欣賞評價的能力。
美術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於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並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於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3、實踐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
我們的學生由於有著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因此他們的想像思維和繪畫水平也各不相同。課後,我會盡可能多地去接觸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畫畫習慣,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不足、正視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不足。例如,當我發現有個學生的造型能力比較弱時,我不會對他的作品,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因為這樣不僅增加了他的學習負擔,更會讓他因此厭惡繪畫。所以在平時的美術課上,我讓他在一段時間內只要完成事物的基本形狀便可。除此之外,我還會再找一些簡單易學的圖片資料,讓他欣賞、臨摹。這樣他也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繪畫領域也能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那片天空。等到時機成熟以後再對他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造型能力相對弱的學生,我不僅要耐心進行個別指導,盡可能多地鼓勵他們,還要提供一些適合他的圖片資料,拓寬他們的思維。
在平時的美術課上,我也注重增強學生繪畫的靈活性。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盡可能地畫大,或適當的畫一些彎曲幅度特別大的線條。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也能將學過的知識用起來,這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
4、滲透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新課程標准注重對美術語言以及美術界的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美術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多樣化,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自我提升鑒賞能力打下基礎。
美術鑒賞活動是對美術作品的再認識、再創造的過程,美術作品本身通過外在的現象、色彩等畫面因素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作用於人的可感因素共同傳達著豐富的信息。美術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層次異常豐富且有一定深度,鑒賞者因個人閱歷、文化層次、生活環境等的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鑒賞者主觀上的好惡、藝術上所持觀點及與原作者創作時想法的差異也影響著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的多樣性及鑒賞者的差異性要求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必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重在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的灌輸。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改變學生的一些觀念,培養他們勇於開口、敢說真話的良好品格及敢於向權威提出疑問的精神。並且結合每個人自己的經驗背景,對美術作品作初步的評價,老師所要做的是繼續豐富充實他們的經驗世界,並且給他們一個衡量藝術的天平。在我們創造的這個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他們自我感覺到了對美術作品也有自己的鑒賞能力,這為深層次的鑒賞做好鋪墊。
(二)教師方面
美術欣賞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發現美、表現美、進而創造美的重要環節。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水平,並且注意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嘗試改變固有的教學方法,採用新的教學手段,上好小學的美術欣賞課。
1、美術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水平。
美術欣賞課所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幾乎涵蓋了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甚至是科學等學科;而且欣賞課可以欣賞的作品種類繁多,如國畫、油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園林等。面對如此豐富的內容,教師必須博覽廣學。所以,作為美術教師,應平時就注重廣泛收集查閱資料,對美術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的生平、主要事跡等都要進行認真的提取、融於作品介紹之中,在此基礎上,若能在教學時選擇一些適當的音樂來烘托課堂氣氛,創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將更能使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認為欣賞課富有情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2、教師也要注意語言的藝術。
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好的引言所帶出的藝術魅力既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是使學生對美術欣賞產生興趣的辦法之一。「萬事開頭難」,一堂出彩的美術欣賞課,首先就是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所要欣賞的作品上來。在此,就必須要求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句開場白上進行仔細推敲,既要符合學生的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能與所要欣賞的作品聯系起來。所以,美術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美術及美術教學能力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同時也必須精心准備教案,並且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積極地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美的環境。在此,教師應該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以及各種現代化教學工具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處於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欣賞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欣賞中國美術作品時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進入狀態:這節課,我們將有一個機會去了解我國的稀世珍品——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以及規模宏大、被世界稱為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另外我們還將欣賞到著名的雲岡石窟大佛。這節課,我們將通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欣賞、分析,去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美術作品,去認識祖國豐富的藝術文化遺產。這樣啟發,使學生對新課和教師要講的內容產生興趣和好奇,可以增強學生們求知的願望。
3、改變教學方法,嘗試新的教學手段,來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優化欣賞課的辦法之一。
通常的欣賞課,全靠教師講解,教學方法呆板,效果並不佳。現在,教師可以結合新的教學理念,採取一系列的新教學措施來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質量,例如:讓課堂與平時相結合,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也就是讓學生在業余課後自行搜集美術資料;可以這樣來操作:讓學生任選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要求學生加上自己對這幅畫的簡單評語或是自己的理解,內容和形式可以不限。這樣既能教會學生學會自己欣賞,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對美術欣賞產生一定興趣;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以一舉兩得。另外在學生為美術作品寫評語時,必然會使學生的審美與評價相結合,這樣可一通過評價美術作品來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腦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師的給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2. 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欣賞.評述」應當採取哪些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准將美術教材劃分為「造型 表現」,「設計 應用」,「欣賞 評述」,「綜合 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欣賞評述」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小學美術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並重,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的必須課程,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更讓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像能力。最終才能達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
而在我們通常的課堂教學中,會產生「重繪畫、輕欣賞」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我們老師缺乏對欣賞課的重視的態度,認為欣賞就是看看,不重要,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欣賞的教學研究。改變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然後了解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選擇合適的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為了增加欣賞內容的趣味性,充實課堂內容,教師不光要備好課,寫好教案,對於搜集到的美術欣賞作品一定要先選好題材內容。
美術欣賞課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應該讓學生進行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這樣就打破了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舊的「一言堂」、「滿堂灌」、保姆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習慣於坐享其成的聽權威答案,是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使他們習慣了當「配角」。新課程理念強調「啟」和「導」。學生經過了探究過程,必然要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歸納、推理、演繹的提升過程。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對過程的體驗,運用談話、提問、研討等方法,指導學生得出問題的結論。
教師應該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和創造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和服務者。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每個同學運用美術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看法,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美術課程的價值首先應體現在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 ,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另外,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然後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愛好選擇作品,忽視了學生的已有認識與欣賞水平及欣賞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於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採取以下策略:(1)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2)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這樣,學生就不會對欣賞作品產生距離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賞的興趣也就又提上來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有了,還怕學不好嗎?
3. 如何提高小學美術課堂中手工製作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
手工製作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利於提升小學生的動回手操答作能力,也有利於提升小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持續關注力。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加強手工製作課程教學是豐富教師的教學形式、增強小學生對美術教育熱愛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應努力提升手工製作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以為小學生美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美術教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
內容摘要:當我們逐漸步入知識經濟、網路社會、新技術和信息不斷涌現的時代,創造力作為一個人的重要素質已為人們所共識。美術教育向來是體現創造力培養的一門有代表性的學科。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弄清創造能力與美術教學的關系。以及美術教育的目標和目的。許多學者都認為,創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可以說,創造力是一種與理性接緣的智力和與感性接緣的智慧共同的結晶。我國學者一般都認為,創造力由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技能構成。小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該以美術技能的教授作基礎,重點培養小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對社會正確的認知及集真、善、美一身的完美人格。美術技能與創造能力密切相連,不可分割。理想的教學總是將基本功的學習置於創造性的學習背景中去。一方面我們要把技能學習與個人的發展聯系起來,只有對個體發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層次的創造,學生不可能等到學好所有領域技能,再去進行創造活動。美術教育最終要培養學生們健全的人格,使他們樹立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關鍵詞:美術教育培養 小學生 創造能力正文: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是造就批判性思維的頭腦,敢於驗證問題的頭腦,而不是人雲我雲的頭腦。當我們逐漸步入知識經濟、網路社會、新技術和信息不斷涌現的時代,創造能力作為一個人的重要素質已為人們所共識。美術教育向來是體現創造能力培養的一門有代表性的學科。在美術教育研究的寫作中被提及最多的詞語,大概就是「創造」吧。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已經培養和造就了有創造力的頭腦呢?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呢? 有一點可以肯定,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弄清創造能力與美術教育的關系以及美術教育的目標和目的。 一、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骨髓 國外早期對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從智力結構上把創造與一般的智力區分開來,他認為創造力由集中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構成,而發散性思維是其核心部分。心理學家托仁斯在吉爾福特的基礎上提出創造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新穎性三個品質特徵。我國長期受這種智力形式說的影響,一般認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高的智力,如同傳統觀念一樣,認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是絕對聰明的,並往往把智力等同智商。實際上高智商的人並不一定具有高創造力,智力不是構成創造力的全部。許多學者都認為,創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可以說,創造力是一種與理性接緣的智力和與感性接緣的智慧共同的結晶。我國學者一般都認為,創造力由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技能構成。 在美術創作中,創造能力體現在對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組織上。創造能力的產生是由美術技能、創作靈感(包含創造性思維)、創作動機以及人格四個成分相互作用的結果。小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該以美術技能的教授作基礎,重點培養小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對社會正確的認知及集真、善、美一身的完美人格。 二、美術技能是創造能力的雙腳在美術創作中,主要是美術知識、技能、審美經驗以及綜合利用這些知識、技能、經驗的策略。在這里,知識和技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和人文學科知識;二是在美術製作中對材料和工具操作的知識和技能。而審美經驗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和體驗美的心理活動或審美意識。綜合掌握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策略,即小學生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能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基礎的美術技能。就象英語中的字母,語文的拼音、偏旁一樣。就是讓小學生掌握使用最初級的藝術語匯的技能,為更為復雜的美術創造提供能量儲備。這方面學習可以通過欣賞和實踐兩個途徑來實施。如向學生介紹和傳授優秀美術作品的技術特徵;通過作品風格對照,揭示形成風格的要素;通過形式與內容關系的分析,使學生對各種藝術語匯運用有所了解,如形狀、色調、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語言性把握。這一目標向教學提出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時常結合對美術作品的賞析,不能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對學生視覺感受性的培養,促使其審美經驗的不斷積累,為進一步創造儲入能量。 然而,具體的教學是受實踐理性的制約,通常我們很難處理好技能學習需要一定量的訓練與小學美術教育課時量少的矛盾。所以,教師常把美術作業操作過程作為備課的重點,以求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獲得理想的作業效果,因為學生們的作業往往被看成是對教師工作的評價。這種教學模式遠離創造能力的培養是不言而喻的。要解決矛盾,關鍵是我們觀念的改變,一方面我們要把技能學習與個人的發展聯系起來,只有對個體發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層次的創造,學生不可能等到學好所有領域技能,再去進行創造活動。事實上,在學生剛步入美術學習時,創造力的培養也伴隨而來,即在美術基礎知識學習中,創造性的探索已經開始,當一個小學生在紙上塗鴉進而給塗鴉命名時,已經進入了初級的創造活動。與此相反,一個准備報考專業學校的學生,他的素描技能也許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可他還不知道明暗調子與美術創作中黑白運用的關系,似乎是常有的事。這說明美術技能與創造能力密切相連,不可分割。理想的教學總是將基本功的學習置於創造性的學習背景中去。如色彩學習,常與冷暖的情緒感受以及四季交替的景色聯系在一起;線條和形體的組織練習,常給予歡快的、悲傷的、奮勇的、膽怯的標題,以提高對形體和線條的感受性和表現力。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具備運用基本的技能,在創造一個能傳遞出某些信息,並具有審美性的視覺形式時所需要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意的想像力,就是要努力減弱理性的不當控制,蘇醒無意識的非理性因素,讓直覺和靈感早日出現。美術教育在培養創造能力方面遠不如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那麼有效,操作方法的實施所帶來負面的風險也很大,為此我們首先或重點要做的是,增強學生創造的內驅力,激發創造的慾望。 三、想像是創造能力的翅膀在美術創造技能里,主體認知結構是一種開放性的,具有學習遷移能力,即主體能從不同的學習情景中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形成良好的認知風格,在新的任務和情景出現時,能迅速解決問題。在優秀學生那裡,我們時常看到這種能力,一經教師的啟發,平面至立體、黑白至色彩,各種形式因素的轉換和應用顯得得心應手。在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技能的培養途徑很多。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它回答是什麼)和程序性知識(它回答應該怎麼辦)。後者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於處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識;另一類是用於調控自身認知過程的程序性知識。認知心理學家將其稱為「智慧技能」。在教學中,優化認知結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善於解決問題,養成有效的學習方式,體現創造的靈活性。如學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畫的皴法也進而了解和掌握某些西畫作品中的筆觸;感受和體驗到亨利·摩爾的空間的魅力也逐漸感受和體驗到非洲木雕意味。所以要盡可能促使學生掌握相似、模擬、移植、逆向、錯位、組合等智慧技能。 非理性的認識方法是創造力產生的重要動力,是指超出理性控制的無意識狀態下的直覺、想像、靈感、情感、意志等人的心理因素。這些無意識的認識和思維方法,是將現實經驗和知識概念,自由變換、組合成許多邏輯思維所不能具有的新的認識和思維方法,這對創造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無意識擺脫了意識的邏輯性、條理性和精確性,使思維方法不拘泥於某種單一的和不變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在意識的控制下處於被壓抑狀態,惟有消除意識的戒備才能從休眠狀態中復甦過來,活躍在創造活動之中。有助於創造力培養的多數條件都要求不要施加邏輯控制,都要求自我內心世界對外開放。想像可以說是創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想像可以分有意想像和無意想像。自覺積極的有意想像,是有預定目的的想像,如藝術構思和欣賞活動。按想像內容的創造性、新穎性,有意想像又可分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而創造性想像的主要特徵就是把顯然不同、不相乾的因素組織在一起。創造性想像有兩大原則或方法,(1)變陌生為熟悉,即打破知覺背景,通過比喻和比擬,變新的問題為某種熟悉的事物。比如根雕藝術,經過藝術家的簡單處理就變成了一件藝術品。(2)變熟悉為陌生,探索新的認知途徑,通過比擬的方法,將某些熟悉的事物,用新的方法加以觀察和思考。當知名藝術家用兒童繪畫方法創作一幅作品時,就用新的手法創造出新的審美意象。如果一個人在單一事物中能發現許多屬性,或找出不同事物相似屬性,那麼創造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美術教學盡可能設置認知和邏輯的沖突,如調換熟悉作品的色調、添加和抽去部分內容、將作品倒置過來欣賞,以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對想像力的控制是創造力發生過程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應用的張力。培養學生有意的想像力,就是要努力減弱理性的不當控制,蘇醒無意識的非理性因素,讓直覺和靈感早日出現。但是在創造過程中,理性和概念的調控作用始終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直覺、靈感的出現需要理性的指引,使藝術形象蘊涵著普遍性的意義,還是藝術形式因素的運用、視覺效果的控制,都需要理性的參與才能使形式賦予表現性和感染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作為教育者應多給學生提供這種探究的機會,並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激勵他們不斷的去探索,從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寫生課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實踐性強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源泉,學生新奇的想法來源於實踐,創造思維的萌發,更取決於學生頭腦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因此,在寫生中引導學生觀察的是自然中的結構、形狀,要求學生用減法方式,減去不入畫的部分,補充一部分,使構圖完美,意境更充實。要求學生用誇張變形手法表現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據主觀感受,表現情趣,加強藝術感染力,這樣的效果是,全班幾十人的作業,一人一模樣,共性中有個性。有的是一棵大樹下的一間小屋,有的是一筆一劃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條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寫生提供了創作的源泉,經過藝術概括,去粗取精,創造出的是比現實景物更有個性,更為鮮明的形象。 (2)在動腦動手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三年級《美麗的蝴蝶》這課,要求學生畫出蝴蝶的形狀,然後剪下來,這並不難,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體會一下當設計師的滋味。在看過各種蝴蝶的照片基礎上,學生們迫不及待的動手,許多學生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圖案用於設計中,好多學生改變了蝴蝶原有的形狀,大膽地想像、運用誇張表現手法,設計出有主題,有自己個性的蝴蝶造型。這一課給同學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機會,學生不僅僅是動手製作,動腦構思,立意的思考,升華了主題思想,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 (3)鼓勵學生難能可貴的創新 創造需要勇氣,需要有一定的氣氛烘托,在創造活動中,有的學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學起鬨,更怕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因此,提倡學生有創造意識,就要求老師敢於表揚標新立異的同學,尤其在評判作業時,不以干凈規矩為唯一標准,而看誰的作品不隨大溜,有獨到之處,誰的作業就是最好的作業,成功的作業。另外,各種媒介和材料的運用,使舊觀念在與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產生出新思想、新觀念。在這中間,教師應該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等等。 四、創作動機是創造能力的血液 美術創作活動沒有情感、意志的參與是不可想像的。創作動機是由內部驅力和外部誘因所組成,外部誘因是由情景(活動、創造的評價、獎罰的壓力)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拉力。內部驅力主要是由缺失需要(生理、安全、從屬與愛、自尊)和生長需要(求知、美感、自我實現)組成的推動力。所以美術教學就需要為創造能力的產生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外在的誘因應以激發內部的動機為目標,如經常施以肯定的評價,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加以放大,會激起自尊的需要;鼓勵學生自評,為自己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方案,則會激發學生自主創造的慾望;降低難得的實踐,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逐漸激起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大量對美術作品的釋讀,會激發起求知和審美的需要等等。教學就是要組織恰如其分的誘因,激發和促進學生內部動機的生成。美術教育在培養創造能力方面遠不如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那麼有效,操作方法的實施所帶來負面的風險也很大,為此我們首先或重點要做的是,增強學生創造的內驅力,激發創造的慾望。基於這種認識,創設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和創作環境是極為必要的,除了個體創作外,小組創作是個可取的活動形式。小組合作的形式對一個被陳規禁錮的個體來說,具有開啟心智的作用;減少失敗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有助於合作精神的培養,這對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創作環境的設計應有助於激發學生創造慾望,這種環境要具有信息化、審美化、開放性、新奇性等特點,如在牆上輪流發表學生作品、背景音樂的播放、桌子的不同擺放、學生角色不時的互換等。五、人格是創作能力的大腦 創造活動,要求主體不僅具有創造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還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現代精神神經學家們認為,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創造的稟賦,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會將創造潛力付諸實現。這說明創造能力的產生需要學生們建立穩定的心理傾向的人格特質,我們認為人格是知覺、思維、情感、記憶等心理因素的整合。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們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應具備以下列特徵:忍受模糊的能力、不迷信權威、敢於冒險、自信、恆心等。 (1)忍受模糊的能力。通常,人都有對不確定性產生畏懼的心理,這種心理往往使創造性的工作在剛開始時就容易夭折。在美術創作過程中,藝術構思和直覺一開始都處模糊朦朧的狀態。此時,主體就需要集中精力去追尋,利用現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將無形的東西外化為可視的形態。在教學中,常見到一些學生在創作開始時有許多構思,可因所思所想的內容具有模糊性而放棄探索。在這種情形下,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告訴學生朦朧和不測是創造活動的前提條件;不要太在意創造的結果;而要充分體驗創造的過程。 (2)不迷信權威。對權威的屈從傾向是人雲我雲的心理根源。有些學生不相信自己的創造;總是退縮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依附外來的觀念。對此,教師應經常剖析為學生所仰慕的作品之優劣,破除權威的神秘外衣,為學生建立起對任何作品都能超越的信念。 (3)敢於冒險。這是與勇敢相關的心理品質,有些學生喜歡循規蹈矩,只希望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給定的步驟去做,他們總是把自己束縛在一種技能、一種題材或一種風格中,不敢逾雷池一步。這與怕失敗心理密切相關。針對這類學生,開展一些潑灑、塗抹的游戲,並通過想像給以命名,以審美或旁觀的態度去對待結果;使學生體驗到冒險所帶來的驚喜,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相對的。 (4)自信。自信不同於自卑和自大,是對自己較為客觀的認識。有些學生往往有點成績而得意忘形,碰到一點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使其認識到美術創造中個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揚長避短心態來肯定自己的個性。 (5)恆心。這是與勤奮相關的心理傾向。常常看到有的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碰到問題就畏難、退縮,不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就半途而廢。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持之以恆地關注某個問題,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另一方面要使他們樹立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美術教學中,獨創的教學方法也很重要,在美術技能學習中有創作性的成分,在創作中也有技能的學習和情感意志的培養。我們只要了解創造的規律和學生發展的心理,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並且對教學對象有了深刻的認識,許多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會顯得自然且有獨創性。
5. 如何把"鼓勵教學"法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策略
經常有老師問我,學生怎麼那麼喜歡上你的美術課呢?你一不罵,二不罰學生,而學生上課的紀律是那麼的好,學習興趣是那麼的濃,是不是有什麼妙招?其實那裡談得上有什麼妙招,要是說有什麼方法的話,只不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採用鼓勵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習作,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實施鼓勵教學方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鼓勵審美個性,培養審美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即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像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我僅僅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便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並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麼?怎麼畫?色彩、用筆有什麼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後,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單純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而發出的納喊;有的則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團火焰,這是愛的最強光。可見,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鼓勵自我體驗,激發參與意識
鼓勵自我體驗,即是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對材料的接觸感悟和多次的嘗試,從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關的美術技能技巧。特別在美術工藝課里,我從來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製作,用什麼形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粘貼?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原來,工具材料有這樣的性能特性;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採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採用那種方法。在體現水彩畫、中國畫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點時,更要注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後掌握工具的性能,從潤筆、著色、用水、點墨、行筆的體驗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多寫生,多觀察,多總結,每節寫生課都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態特徵,在真實的事物面前觀察表現比對著范畫臨畫要形象生動得多,學生對形象的掌握也會更快而且准確。在圖案創作方面,通過錄像、圖片、標本、實物等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它們的造型特點,結果同學們所創作出來的圖案造型比起教師僅出示圖案范畫讓學生欣賞參考製作出來的效果要好得多,圖案作業造型要豐富、生動得多。
三、鼓勵藝術表現,激發藝術創造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可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於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誇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慾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交朋友、交心。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例如引導學生以「我愛家鄉風光美」為主題創作一幅風景裝飾畫,課前我先布置同學們回到自己的村子裡走一走,看看那一處景象你認為最能代表家鄉的美。上課時我先講了一點風景裝飾畫的基礎知識,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談談想法,結果由於每一個同學的生活環境、心理個性等都不同,他們對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樣。有的認為熱鬧的市場能體現家鄉的繁榮景象美;有的說寧靜的小街美;有的說幽靜的村前小園美;有的認為田野的春天大遍莊稼綠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碩果累累是豐收的美……。課堂活起來了,同學們的腦子動起來了,我對同學們細微的觀察、深刻的體會都一一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並啟發學生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結果,同學們的作業沒有雷同,內容與形式都非常豐富,且較充分的體現了家鄉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注意鼓勵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6. 如何化解美術教學中的難點的策略研究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欣賞的策略研究方案及總結
一、課題的提出背景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美術課程標准》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3、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4、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美術教研組確定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欣賞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小學美術欣賞課業在美術教學中佔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美術欣賞教育能全面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課標》中指出「美術教育在於激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美術欣賞是學生通過對大自然、美術作品、生活環境的感受、想像、體驗、理解和判斷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心理活動,達到以美促知,以美啟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從而獲得終身的、可持續的審美創造力。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二、課題界定、理論假設
(一)小學美術欣賞的概念界定
欣賞:欣賞就是從一個作品中發現有意義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種很愉快的感覺,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深奧的東西.
美術欣賞:美術欣賞是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其作品背後的藝術現象的活動。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欣賞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
(二)理論假設
1、眾所周知,審美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羅克韋爾肯特曾說過:「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進而更加熱愛生活。」
馬克思曾引用黑格爾設想的一個生動比喻,來說明人類在創造活動中實現其本質力量叫產生的愉悅:一個小男孩,將一塊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漣漪不斷變大,他欣賞自己的創造,從中得到無比的欣喜 …… 學生從中獲得審美喜悅,正是和藝術再現世界相對應的,即熟悉,親切,又陌生新鮮的心靈體現,學生獲得知識是一個主動發現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2、莎士比亞在《風月通鑒》中曾經寫道:人們齊心贊賞新玩具,不理會他們是用舊物捏成,寧願歌頌鍍金的劣貨,不願欣賞蓋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的接受新的觀念。
三、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教師把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並以情感為主導因素,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理解、欣賞其內涵。
2、通過研究,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孩子提升美術欣賞能力
3、通過研究,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靈活運用教材,善於結合實際培養、提高學生欣賞能力。
四、研究的對象、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小學五年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美術課堂教學及美術興趣活動課為載體進行研究。
(二)研究過程
1、准備階段:2010.3月至2010.4月.
(1)調查美術課堂現狀,了解學生美術欣賞興趣
(2)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3)撰寫課題申請報告
(4)嘗試研究
2、具體實施階段:2010. 4月至2010. 9月.
(1)撰寫開題報告,調整課題實施計劃。
(2)繼續收集文獻,充實理論基礎.
(3)進行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究.
(4)撰寫中期報告,調整實施方案.
3、總結成果階段:2010.9月至2010.12月.
(1)全面總結,歸因分析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3)整理研究論文、教學案例等資料
(三)研究方法
採用調查研究法、訪談法、比較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現場觀賞法、案例分析法等開展研究。
五、研究內容
1、在欣賞課中凸現人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新的教學理念,對相關資料進行調查、整和與研究。在實踐教學中提倡要注意營造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2、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欣賞學習,逐步提高審美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開發學生智力。
3、課堂教學整體優化,重視多媒體等等不同教學方式的相關資料的調查、研究。
4、在直觀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探索,加強直觀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認同,增強學生對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重視。
5、美術第二課堂的確立。如:美術興趣小組的建立;校園文化對美術教學的重視;家庭美術學習氛圍的創造;
六、實驗研究保障 :做到了研究任務,制定了學習研究制度,每學年都走出去,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
七、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反思。
我們所提出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研究」在研究中雖體現了一定的優越性,但也有必須努力加強與改進的地方:
(一)在美術欣賞中,教師往往在課始出示範作後,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美術欣賞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同時也忽視學生創造個性的培養,有時會埋沒了部分學生個體的創造思想。
(二)教師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會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創作的社會生活。欣賞要達到教師的理解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介紹作品的背景與作品內在藝術性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達到 「內外」結合,逐步豐富學生的知能結構,提高對藝術形像的審美感受能力。
(三)如何將美術欣賞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的課內外活動、及其他學科有機結合起來,還需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過一年時間的實驗和研究,教師和學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顯著,特別是對學生的美術欣賞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豐富了學生的視覺語言,受到了學校各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
(一)學生方面
1、逐步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高低對一個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學生自身要加強美學知識的學習,增加審美知識的積累,明確什麼是美,什麼是審美,為什麼審美,努力把這些基本的審美知識弄清楚了,才能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欣賞教學中,看、講、辨、談這四種教學方式在作用過程中有一種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滲透的關系,,高年級欣賞評述教學則以「辨」、「談」為主,「看」、「講」為輔的教學形式,著重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要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在平常多加強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比如說音樂、舞蹈、歌劇等等,還要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只有積累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才能逐步積累自己的審美經驗,才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觀察周圍的世界,在觀察中要善於用眼用心用腦去觀察,使審美能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步提高起來。
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更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健康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同時,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欣賞課在教學時喚起了學生的生活聯想,補充了必要的審美經驗,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2、運用提高美術欣賞評價的能力。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通常的美術欣賞可缺少切身的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因而在校園宣傳窗開辟美術欣賞專欄,展示學生優秀作品,組織學生觀看畫展和有關美術方面的錄象等等。通過各種途徑,逐步提高他們對美術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性到藝術性的欣賞評價的能力。
美術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於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並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於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3、實踐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
我們的學生由於有著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因此他們的想像思維和繪畫水平也各不相同。課後,我會盡可能多地去接觸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畫畫習慣,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不足、正視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不足。例如,當我發現有個學生的造型能力比較弱時,我不會對他的作品,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因為這樣不僅增加了他的學習負擔,更會讓他因此厭惡繪畫。所以在平時的美術課上,我讓他在一段時間內只要完成事物的基本形狀便可。除此之外,我還會再找一些簡單易學的圖片資料,讓他欣賞、臨摹。這樣他也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繪畫領域也能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那片天空。等到時機成熟以後再對他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造型能力相對弱的學生,我不僅要耐心進行個別指導,盡可能多地鼓勵他們,還要提供一些適合他的圖片資料,拓寬他們的思維。
在平時的美術課上,我也注重增強學生繪畫的靈活性。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盡可能地畫大,或適當的畫一些彎曲幅度特別大的線條。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也能將學過的知識用起來,這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
4、滲透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新課程標准注重對美術語言以及美術界的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美術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多樣化,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自我提升鑒賞能力打下基礎。
美術鑒賞活動是對美術作品的再認識、再創造的過程,美術作品本身通過外在的現象、色彩等畫面因素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作用於人的可感因素共同傳達著豐富的信息。美術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層次異常豐富且有一定深度,鑒賞者因個人閱歷、文化層次、生活環境等的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鑒賞者主觀上的好惡、藝術上所持觀點及與原作者創作時想法的差異也影響著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的多樣性及鑒賞者的差異性要求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必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重在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的灌輸。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改變學生的一些觀念,培養他們勇於開口、敢說真話的良好品格及敢於向權威提出疑問的精神。並且結合每個人自己的經驗背景,對美術作品作初步的評價,老師所要做的是繼續豐富充實他們的經驗世界,並且給他們一個衡量藝術的天平。在我們創造的這個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他們自我感覺到了對美術作品也有自己的鑒賞能力,這為深層次的鑒賞做好鋪墊。
(二)教師方面
美術欣賞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發現美、表現美、進而創造美的重要環節。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水平,並且注意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嘗試改變固有的教學方法,採用新的教學手段,上好小學的美術欣賞課。
1、美術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水平。
美術欣賞課所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幾乎涵蓋了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甚至是科學等學科;而且欣賞課可以欣賞的作品種類繁多,如國畫、油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園林等。面對如此豐富的內容,教師必須博覽廣學。所以,作為美術教師,應平時就注重廣泛收集查閱資料,對美術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的生平、主要事跡等都要進行認真的提取、融於作品介紹之中,在此基礎上,若能在教學時選擇一些適當的音樂來烘托課堂氣氛,創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將更能使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認為欣賞課富有情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2、教師也要注意語言的藝術。
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好的引言所帶出的藝術魅力既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是使學生對美術欣賞產生興趣的辦法之一。「萬事開頭難」,一堂出彩的美術欣賞課,首先就是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所要欣賞的作品上來。在此,就必須要求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句開場白上進行仔細推敲,既要符合學生的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能與所要欣賞的作品聯系起來。所以,美術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美術及美術教學能力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同時也必須精心准備教案,並且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積極地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美的環境。在此,教師應該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以及各種現代化教學工具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處於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欣賞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欣賞中國美術作品時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進入狀態:這節課,我們將有一個機會去了解我國的稀世珍品——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以及規模宏大、被世界稱為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另外我們還將欣賞到著名的雲岡石窟大佛。這節課,我們將通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欣賞、分析,去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美術作品,去認識祖國豐富的藝術文化遺產。這樣啟發,使學生對新課和教師要講的內容產生興趣和好奇,可以增強學生們求知的願望。
3、改變教學方法,嘗試新的教學手段,來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優化欣賞課的辦法之一。
通常的欣賞課,全靠教師講解,教學方法呆板,效果並不佳。現在,教師可以結合新的教學理念,採取一系列的新教學措施來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質量,例如:讓課堂與平時相結合,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也就是讓學生在業余課後自行搜集美術資料;可以這樣來操作:讓學生任選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要求學生加上自己對這幅畫的簡單評語或是自己的理解,內容和形式可以不限。這樣既能教會學生學會自己欣賞,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對美術欣賞產生一定興趣;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以一舉兩得。另外在學生為美術作品寫評語時,必然會使學生的審美與評價相結合,這樣可一通過評價美術作品來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腦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師的給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7. 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方法與措施有哪些
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方法與措施:
一、加快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將美術課程資源分為若干種,從大方面來看,分為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物力資源主要是指校內物力資源、校外物力資源、材料資源、網路資源等。當然,物力資源要靠上層領導者與基層美術教育工作者共同提供,這類資源包括美術課程標准、美術教材、美術教室與裝備、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民間美術資源,等等。
在物力資源中,最重要的是材料資源,這是為美術課程開設和教師有效實施課堂教學提供的最基本的保證。包括繪畫材料工具、工藝製作的材料工具,也包括了可以利用的廢舊材料。材料資源的使用因人而異,因時間而異,它的可變因素太多,所以目前中國的美術材料資源仍然是欠缺的,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自行購置。
二、運用最新的教學方法,創設美術教學情境
小學生很容易受到課堂氣氛的感染而進行各種學習活動,針對這一點,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相對寬松、活躍的學習環境,利用最新的教學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目前較為先進的教學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教材過於枯燥、單一的現象。
多媒體教學方式集合了圖片、聲音、視頻等等方式,為學生的美術學習增添了不少樂趣,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利用多媒體講述美術知識,需要教師精心地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注意力從別處轉移到美術學習中去,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創造出無限的課堂價值。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仔細推敲創設教學情境所能夠引起的教學價值,不能單純的為了謀和新的教學方法,各種教學都要設置教學情境。首先,在課堂導入上。教師在開始一節課之前,用影像或者視頻的方式導入課堂材料,讓學生在充分了解課堂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美術作品分析,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像,勇敢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看法,鼓勵學生對作品所包含的思想進行研究。
三、靈活整合運用美術教材
新課程理念打破了傳統的「唯教材」論,只是將教材看做教學資源的一種形式。教學活動不應是對美術教材的復述和講授,而應將教材作為一種參考,同時融合當地的美術資源,讓美術教學和社會文化及學生的生活相聯系。
因此,美術教師首先要有一雙慧眼,善於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美」,通過日常積累整理,收集大量的美術教學資源,然後根據當地條件,對搜集到的美術教學資源進行相應的整合,最後運用到美術教學中,不斷豐富和充實現有教材的不足。這些措施能很好地服務於美術教學活動,增加和提升美術課的容量和質量,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利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拓展思維
兒童喜歡形象思維,教師利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進行直觀教學對學生完成優秀作品有輔助作用。有的學生平時觀察得少,見得少,腦海里的形象少,創造力較弱,所以,在講授每一課時多准備有關教學的圖片,至少展示兩件實例作為參考。
範例的使用越得當,學生作品的完成效果越好。範例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想像空間,避免他們對範例盲目模仿。同時,對實例進行探索分析,從而吸取優秀的元素來完成自己的作品。
五、積極地進行第二課堂嘗試,使其能夠提高課堂興趣
第一,可以通過積極組織辦黑板報,並且將主動權交到學生自己手裡,努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以及能力,給學生一個實踐的舞台,讓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並對自身的欣賞能力進行強化。
第二,積極組織開展一些美術作品鑒賞活動,同時也應該組織學生集中展示個人作品,積極地尋找機會,從而使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自主評價,提升自身的素養。
美術:泛指創作佔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就叫作美術。
它的劃分有多種,一般地包括四大門類:雕塑、繪畫、設計、建築。現代有些學者也把其它的歸納入主個門類里,例如:書法、攝影等。
「美術」這一名詞始見於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於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
8. 如何進行小學美術教育
因此,做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要想教好美術課,必須做好兒童的入門引導,引起他們學美術的興趣。那麼如何做好入門引導呢?根據小學生認識世界,觀察世界學習知識的心理特點,結合我的教學實踐,介紹一下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是怎樣引導兒童入門的。 一、美術欣賞,培養興趣。 美術是一種視覺的藝術,它是以可視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依靠形象的感染力打動觀者的感情。因此,引導小學生學好美術,首先要讓他們欣賞到美。這個美有兩種內容:一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美,這種美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我們當地,松花江畔旖旎的風光,興安嶺中秀麗的景觀,可這些往往並不能引起小學生的注意,他們常常忽視了美之所在,這就需要我們美術教師的事物,為此,我經常組織同學們去郊遊,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指點他們欣賞到自然中和美景,予以美的陶冶。與此同時,我還利用一定的電化教學手段讓同學欣賞到祖國各地的名山大川,並配以相應的古今美術作品,這不但使同學們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秀美,文化的悠久燦爛,而且又使同學們自然地把現實生活中的美和藝術化了的美聯系起來。因此說,美的另一種內含是藝術作品的美。正是由於美術作品是通過可視的形象反映生活,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是讓他們感受藝術化的客觀存在的美,激發他們欣賞美的情趣,使他們對所見的對象有真實的感情和表現激情,認識到自己學美術是在創造美和表現美。由此,小學生學美術就有了一種自覺的內驅力,使他們對學美術產生了興趣和熱情,從而,興奮地拿起畫筆去描繪他們眼中的世界。 二、循序漸進,提高興趣。 學習興趣是小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在第一步啟蒙階段,已經培養出了他們對美術的興趣,所以,第二步的任務是保持和提高。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學畫也是如此。假如我們在教小學生初學繪畫時,就教他們如何構圖,如何配色等復雜的繪畫理論,他們一定會象聽天書一樣覺得畫畫失去興趣。因此,我在教學畫畫的起始階段,遵循著先簡後繁、先易後難的教學原則,開始時,先讓小學生感到畫畫容易,畫畫好玩,逐步提高他們畫畫的興趣。如,我在教二年級畫你喜愛的小動物一課時,我沒有讓他們去描畫生活中小動物的原樣,而且用簡筆去畫,我以畫小巧玲瓏雞為例,先讓同學們通過觀看小雞模型和憑借記憶,說出小雞主要部位都是什麼形狀的,在我的啟發和提示下,小學生們很快把小雞各部位開頭說出來。於是,我在黑板上,根據同學們提供的圖形,即用大圓畫身,小圓畫雞頭,用小圓點畫眼睛,雞腿、雞爪用幾條線畫,經過我這樣簡單幾筆的勾畫,一個形似而神象的小雞出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同學們覺得非常有意思和簡單,也學老師的樣子在本子上小雞。於是我趁機問同學們別的動物如小牛、小狗、小羊該怎麼畫呢?同學們由此受到啟發,根據自己的記憶和想像把自己喜愛的小動物都畫了出來,而且爭先恐後地把畫本交給我看。當然畫得五花八門,有好有壞,我都一一做了適當的點評,並把部分畫得好的畫在同學們中傳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這時,我把做畫中觀察和想像的概念結合著本課所講的內容滲透給同學們,他們沒有感到生疏和無法理解,而且很快地理解了老師所講的內容。這樣,在愉悅中,同學們既體會到了畫畫的樂趣,又學到了繪畫的點滴知識。這不但調動了他們做畫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繪畫水平。 三、正確指導,因材施教。 小學生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能用大人的眼光衡量的。因此,在我教美術時,我盡可能適應他們天性的要求,從不苛求統一的模式。無論是工藝品製作,我都是本著這一原則。只要他們自己看得懂,學得會,畫、做起來有興趣,有創造性就可以。但應明確一點,並不是上美術課我看堆,學生自由玩,而是我在上課時把做畫要領和製作方示言簡意明地講給學生聽,並結合理論親筆做畫,親手製作。這一示範活動是師生在藝術與心靈上傳遞的重要媒介,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因此,要求我們美術教師必須具備極好專業素質,這樣才能做到言傳身教,真正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們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響。 由於小學生們的性格、年齡、家庭影響及社會因素的不同,對美的感受和追求就會不同,思維和想像力也會不同。為此,我特別注意了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對愛好不同的同學,我採取鼓勵發展長處,精益求精的方法。對思維和想像力強的同學,以啟發誘導為主,因人而異地教他們把不會的部分畫出來,並幫助他們不斷深化主題,就可以搞出有新意的作品。對那些想像力差,喜歡畫現成的東西的同學,我以直觀教學為主,讓學生按我示範的方法和步驟去練習做畫和製作,同時有意識地讓他們觀摹一些有新意的作品,並做以適當的點評,使他們受到一定的啟發,提高想像的能力,引導他們逐步學會創作有新意的作品的方法。 四、抓好講評,開展活動,搞好第二課堂。 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別強,不甘落後是他們的共性。我抓住這一規律,常把同學們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覽,觀摹,比較讓同學們自己評選出優秀的作品,我再做以講評。講評時以表揚、肯定輔導為主,取長補短,啟發思路,對學生們的幫助很大,好的同學會精益求精,再創新作,稍差的同學會暗下決心,爭取下次不落後。通過講評,把同學們的比勁兒調動起來,這對提高學美術瓣主動性有很大促進作用。 小學生的表現欲特別強,為此,我又開展了第二課堂活動,建立業余繪畫,手工製作小組,引導學生積極地,有組織地參加一些活動,如為班級辦牆報,為學校辦板報,參加各種繪畫表演,比賽、畫展等。在這些活動中,使得部分同學嶄露頭角,顯示了他們的藝術天賦。因此,這些活動增強了同學們競爭參與意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同時也肯定了他們的成績,激發了他們做畫的激情,促進他們不斷地,自覺地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逐步地步入藝術的聖堂,在藝術的領地里自由馳騁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以上教學環節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說,做為我們美術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懂得學生的心理要求,掌握恰當的教學方法,正確地傳授美術知識,才能引導小學生們走上藝術之路,叩開藝術的大門,步入藝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