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教師追求的教育境界
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將他人的經驗和智慧,邀請到自己的經驗之車中,產生新的聯接的過程。我們常把書籍比喻成精神食糧,認真去讀一本書,其實就是在吸收一種營養。 楊茂秀所著的《好老師是自己找的》一書,就是這樣一本給了我很多營養、讓我產生了很多聯接的好書。 一、標准:得到學生認可 好教師不能光靠專家評定,還要看學生是否認可。和好教師在一起,學生會感到愉悅,會萌發很多話題和探索的慾望。 什麼樣的教師是「好教師」?對此的回答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現在風行於全國的「雙名工程」,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名教師、名校長的選拔培養機制,給不少教師搭建了學習、鍛煉的平台,其中的佼佼者最後還有可能榮獲「特級教師」的榮譽稱號。經由這樣的機制培養出來的教師,自然被人們公認為「好教師」。 楊茂秀也有自己的觀點:「真正的好老師,是學生自己找的;真正的好老師,不會告訴你他是你的老師。」前一句話告訴我們,所有的人、事、物,均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好教師,「荒野或自然,真的是人類文明最好的老師」。一個教師是否是好教師,不是所謂的專家評定出來的,而要看學生是否認可。我們一直倡導教育要「以人為本」,其中最要緊的就是知道並理解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後一句話告訴我們,真正的好教師,應該是有耐心的,是有好行為的,是不斷學習新東西的,是助學生成長的,是懂得反思自己的,是像朋友一樣溫暖的,也是融入自然的。他不會告訴學生自己有多麼好,多麼特別,但學生和他在一起就會感到愉悅,就會萌發很多的話題和無盡的探索慾望。 二、教學:喚醒學生的求知慾 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就能夠啟發他們的心靈。好教師不會替學生學習,而是抓住時機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在平常的教學中,人們津津樂道的好教師的教學,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對課程標準的把握——界定精準,重點突出;對教學內容的挖掘——鞭辟入裡,入木三分;對教學流程的設計——環環相扣,跌宕起伏;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張弛有度,活潑有序;對學生學習的關注——體察入微,關懷備至……講得清楚、聽得明白、學得有趣、做得出來,是很多教師一直追求的教學境界。 楊茂秀告訴我們:「不要倚賴教人家很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喚醒人家的好奇,就足夠去啟發人的心靈。不要給人家太多東西,使人負擔太重;只要一點點火花,如果有易燃的東西在旁邊,就會燒起來。」皮亞傑也說:「把一樣東西教給人家,有時是剝奪那個人自己發現那東西的機會。」一個好的教師,不能替學生去學習,而要給學生一點點的火花,讓學生自己燃燒起來。這看上去容易,其實很難,首先要找到那「易燃的東西」,其次要有點火的火石,三是要把握點火的時機。 楊茂秀還告訴我們:「教學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教學的人曉得如何把自己不會的教到他的學生會,而且學生又會回頭來把他的老師教會;相對地,學生學會的不只是學習,也學會教學,而師生之間共同的特點是:都很會在適當的時機提出良好的問題。」好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課堂教學中摸爬滾打磨煉出來的。教師教導學生從不會到會的學習歷程,就是自身素養提升的歷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於無形之中獲得了許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相長」。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最好的老師常常讓學生覺得沒有學到什麼,而實際上老師卻是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他的學生很多很多的東西。」 三、 閱讀:提升自我的良方 校長不讀書,帶不出善於讀書的教師群體;教師不讀書,培養不出會讀書的學生。 楊茂秀通過《好老師是自己找的》一書中的33篇文章,向讀者介紹了古今中外好老師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直指教師本身常遇到的教育困境,也重現了師生校園生活中所常看到的幕幕景象。作為一個教師,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經驗,並在與之建立聯接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經驗進行重組,獲得新的認識。 為什麼這些故事易於觸動心靈?除了楊秀茂一直潛心於兒童哲學,親自給家長和孩子講故事,尋找每個生命故事中的內在意義之外,通過讀書、研究、寫作來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升故事的品質和感染力也是很重要的途徑。雖然楊茂秀沒有在本書中專門介紹自己的讀書情況,但你只要在閱讀中留意一下他隨手拈來的作品和作者,就可以體悟到他在讀書方面的努力了。僅在前10篇文章中,直接提到的書目就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美國教師群體撰寫的《教師的故事》、山姆·史沃普的《我是一支鉛筆》、赫伯特·科爾的《我不要向你學!》、吳承恩的《西遊記》、辛茜亞·勞倫斯的《All I see》、約翰·霍特的《孩子為何失敗》以及雅克·盧梭的《愛彌兒》等,這還不包括他所介紹的各種詩文、音樂和美術作品。 對於教師來說,讀書的重要性無論提到怎樣的高度都是不過分的。閱讀常常帶來驚喜,它能使人產生頓悟,使困擾了自己很長時間的問題在瞬間得到解決;閱讀必然伴隨著對話,與作者的對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這種從外在到內心的通透的對話形式,常常可以產生新的體驗,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閱讀的過程就像打開一扇窗,以此拓展人們的視野,讓人們去正確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世界,並在這其中逐漸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 校長不讀書,帶不出善於讀書的教師群體;教師不讀書,培養不出會讀書的學生。一個好教師一定是一個喜歡閱讀、善於閱讀的人。讀書既是欣賞別人,也是在挖掘自己;讀書可以使人的心靈不死,使人的思想永遠鮮活。
⑵ 個人教學追求,和教學主張是一樣嗎
做一個什麼樣的教師?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後來,我可以總結為:做一個孩子喜歡的人,令孩子喜歡你,從而喜歡你所教的學科,領略到語文的學科之美,從而喜歡你與他一起營造的教育生活。這是我的教學追求。
學生第一!
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並不是他的學養有多高,教學技術有多強,而更多是他是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是一個學生愛 戴的老師,是一個學生喜歡聽其指揮的老師,是一個學生喜歡跟他「拾答」的老師,是一個學生喜歡圍著他轉的老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此言得之。我提出學生在跟隨我學習的過程中要實現「四個一」(一個好分數、一張嘴、一支筆、一套自己的話語系統)的這個目標之所以能實現,幾皆緣此。
因為我對哲學的愛好,哲學就是「愛智慧」,「愛智慧」是對智慧的追求和規定。教育首先要有愛。這份愛要真誠。沒有真誠,就不會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但教育只是僅僅有愛,還是不夠的;教育更需要智慧。這份智慧,首先表現為學生人生識見的提升、對人生境遇的選擇和決斷的勇氣和能力和一種有境界、有追求、有價值的生存哲學。我認為,智慧是對人生的識見和判斷,是一種對世界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一下子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智慧,是因為他可以一下子把握住問題的根本、問題的實質,也就是看問題很准。所以要想在現在社會中生存和生活,必須要提升人的智慧。沒有現代的智慧,就無法在現代社會中生存。
智慧教育還追求教育的智慧,即富有智慧地教會學生提升智慧。曹文軒說:「智慧在於思維不再是僵硬的機械的,當路被堵死時,能換另一種思路,而思路一換,則柳暗花明,頓時發現了另一種價值,事情又有了另一種解釋。有了智慧,一切都會變成另一副樣子,一切都會有另一種說法。」在我的思維視野中,智慧可以看作是一種人生態度和人生行為方式,也是對這種人生態度和具體的行為方式的選擇,如果每個人在這樣的理念和方式中生存,那麼他的生活就是充滿智慧的。所以,從詞源意義上來看,智慧可以理解為名詞,也可以理解為形容詞,還可以理解為動詞。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時代,關鍵在於我們選擇了什麼角度來看待,選擇了什麼方式來對待。
簡言之,智慧教育就是智慧地提升學生的智慧。所以,教育的本質在於提升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教育就是圓學生一個夢,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擁有至少一個人生夢想,然後幫助學生實現這個夢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就是幫助學生圓夢的人。但任何一種「實現」,都要考慮效率和效益,百年教育改革幾乎都在尋求一個「效率」問題,什麼叫效益?就是盡量少的投入實現盡量高的產出。我對教育的思考從不脫離中國的現實,就猶如袁隆平用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一樣,我知道在短時間內,我們無法到達發達國家教育的境界,但我也不滿於現行教育體制的負擔而導致的給老師和學生的巨大的壓力。1997年肇始的語文大討論以及1998年的「減負」之論,皆出於教育無視人的存在,只是以知識之名將師生捆綁在所謂知識的兩端,教育必須要重視人的存在,教育必須要面向人的存在。學習,必須要樂學;樂學,必須要想學;想學,必須使學習不成為一種負擔。
長期植根於教學一線、先賢前輩的智慧啟迪、語文教育的寶貴財富,注入到我的教育實踐之中,特別是與孩子一起嘗試,一起實驗,使我越發堅信:
⑶ 追求教育公平與保證教育質量
5月4日,國務院頒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11月4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直點主題:提高教育質量。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由大向強轉變的根本標志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面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高等教育所呈現的種種不適應,集中表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這需要我們以創新的勇氣和智慧從戰略高度找准著力點,整體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5月4日,國務院頒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各高校主動作為,扎實推進創新創業教育。112所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制定了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案,82%的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10月21日,教育部會同發改委等部門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吸引了全國1878所高校的超過20萬大學生踴躍參與,帶動全國上百萬大學生投入創新創業活動。
在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強力推動下,高校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乃至教學管理制度都在悄然發生改變。清華大學歷時一年多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形成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40條意見,大力探索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四川大學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從課程設計開始,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組織合理的教學活動、實施全過程非標准答案學業考核,帶動本科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眾多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舉措觸動了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全面改革。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召開的以「教學·課程·方法:高等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學術年會,理論研討和指導實踐相結合,把高校教學改革向縱深領域拓展,推動高校教學水平逐步提高。
提高教育質量是世界各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西方各國在經歷了20世紀50-70年代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以後,普遍開始進行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掀起了新一輪提高教育質量的浪潮。從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到美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動計劃,再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提高質量保證能力的全球計劃」,強烈傳遞出提高教育質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的信號。
⑷ 中國式教育是追求分數還是能力
成績究竟代表著什麼?這個問題很少有人進一步追究。對學生來說,有的教師和家長認為成績代表著學生在班級中的學習水平所處的狀態,因為按照分數的高低可以排列出每個學生的名次,而名次又可以反映該學生在班級中所處的位置,或優,或一般,或差。有的教師、家長則認為成績代表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例如,在一次考試中,得80分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一定比得60分的學生好一些。也有人認為這兩者是一致的,所以,成績既可以代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代表學生的的學習水平。若果我們進一步思考,既然成績既可以代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代表他們的學習水平,那麼在同一次考試中得分相同的學生在班級中的學習水平是否相同呢?他們所掌握的只是程度又是否相同呢?恐怕著就難以定論了:有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這就要看他們掌握的知識點是否相同了。對於教師來說,許多業內業外人士都認為成績代表著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或是教師的工作態度。假如我們在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既然成績可以代表教師的的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態度,那麼在同一次考試中,成績相同的教師的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態度是否相同呢?——這仍然是一個難下結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彌補的,而且,還要看他們所帶班級的起始水平等因素是否相同。 由上可見,僅用成績評價教學質量是不科學不合理也不具體的。這種不科學不合理不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用成績評價教學質量誤導著教師和學生片面的追求成績,而後忽略了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特別是做人方面的教育。成績的評價作用是師生的全部教學結果被一個抽象的分數包容和替代了,由此就很自然的把師生的教、學目的引向了追求成績的誤區。這種思想便成了教學的直接動因,而真正的認知、掌握技能反而成了獲取成績的手段,退居成了間接因素。這種評價方式是教育教學蛻變成了只教書不育人,只追求成績,不管能力。 二、用成績評價教學質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焦慮性,造成了師生關系的緊張。成績評價實際上是一種競爭機制,這種機制在自尊心、自強性較強的師生中適當運用,可以起到刺激作用,有利於調動師生的工作、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進取精神。但是,若經常是師生出於競爭狀態中,並把競爭結果直接與獎懲掛鉤、與教師招聘、辭退掛鉤、與績效工資掛鉤,教師、學生的心理負擔怎能不重呢?教師在這種競爭機制下施加給學生的學習負擔人為增重,學生的活動時間因之大大減少,學習焦慮增加,甚至從怕學習,怕考試發展到憎恨學習與考試的製造者。加之在這種現象下,有的教師把成績作為制服學生的枷鎖,把增加學習任務作為管理學生的手段,師生關系又怎能不緊張呢? 三、成績評價造成的輿論壓力,是學校這片純凈的凈土裡產生的一些惡性事件的締造者。據「三秦日報」載,河南某師范附小曾發生兩起惡性事件。一起是因學生沒有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科任教師便用火盆「燒烤懶油」,結果導致該生屁股、陰囊水腫、發炎,局部皮膚壞死;另一起是因學生沒有完成作業,科任教師帶領全班學生打該生耳光,導致該生耳聾。另,在各校考試後因不幫忙作弊而發生打架的事件也屢見不鮮。由此看來,用成績評價教學質量無異於在摧殘師生的靈魂。 四、決定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要看師生的個人情況,還要看其他參照師生的工作、學習情況。例如:在省市一級的同科目競賽中,參加學生本就是各校選拔的尖子學生,他們的輔導教師無疑也是各校出類拔萃的優秀教師。即使在競賽中有的學生沒有拿到好名次,好成績,我們也不能說他們就是差學生,也不能說他們的輔導教師工作能力及工作態度有問題。 五、用成績評價教學質量你知了教學的靈活性,這一點在小學的基礎教育上表現尤為顯著。為了成績,許多老師犧牲了休息時間甚至假期,犧牲了學生的活動時間,甚至體、音、美等「無關緊要的課程」,用大量的時間來向學生灌輸知識,督促,檢查讀死書的結果,把本來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僅僅濃縮為「灌輸」,為而不是去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小學一二年紀學生就背起了重重的輔導資料——可悲! 六、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成績「發酵」出了越來越多的編外生。「編外生」顧名思義就是不在班額編制以內,不再正常的教學管理之內,不在考試評比之列。如此下去,如何談得上普六、普九、普高 ? 七、成績評價導致了部分教師所帶科目成績形成了波浪式發展。有的教師本身工作能力不強,工作態度也有待於認定,這類教師為了成績,把本不扎實的教功、學功用在考試的重點內容上,甚至不需要學生弄懂全部知識,只需要高清考試內容。當然,考前猜題、買題、琢磨命題人員的動向就更難以辟免了,同時也出現了向考試組織部門探測、買題的傾向。這些現象說明了成績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和誤差。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成績只是評價中收集定量信息的一種手段,若濫施濫用,就違背了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規律,弊多利少。
⑸ 追求教育機會均等 實現課堂教學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人們在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共享教育的資源、享受教育的成果等方面具有相對均等的條件和公平的待遇,它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起點的公平是指: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平等和機會均等。它可以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劃定一條統一的起跑線。它與受教育者的先天條件、家庭背景、貧富狀況、社會地位以及所在區域沒有關系。教育過程的公平是指:分配教育資源的機制或手段是公平的;不同人的競爭規則是相同的;同時還要避免暗箱操作和作弊現象。教育結果的公平包括: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果是公平的;接受教育的結果是公平的;同時還要關注弱勢群體,通過對他們的救助和補償,盡量提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以縮小差別。
教育屬於公共領域,具有公益性質,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手段。倡導教育公平理念,實現教育公平價值,是教育公共屬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發展與完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情景訴求和必然選擇。其中教學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針對當前學校課堂教學公平狀況展開的研究。
教學公平是指教學主體在教學態度、教學參與機會、教學資源配置、教學方法選用、教學評價等方面所採取的合理性行為。教學公平作為教育公平的要求與體現,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學有效性的客觀要求。
一、課堂教學公平的意義
1.教學公平確保教師責任的履行。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教師義不容辭的國家責任、社會責任與崗位責任。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其行為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社會、家長、學校以及學生對教師都有很高的期待,教師的志向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學生的志向。因此教師不但應該有追求公平的志向,還應堅持公平信念,在教學中踐行公平原則,促使學生逐漸掌握公平的要義。這是教學教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學效益的體現。如果教師無法承擔教學公平的重擔,教學公平就永遠不可能變成現實。
2.教學公平保證教學和諧。首先,教學公平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教學和諧。教學公平能使教師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學生之間友好相處,減少教學中的沖突與不和諧因素,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成和諧的教學環境。其次,教學公平有利於活躍教學氛圍,有利於教學和諧發展:第一,教學公平能使更多學生獲得自主和自由,教師的一視同仁和因材施教以及豐富的活動形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第二,教學公平有利於教學主體間的互相理解和諒解,提高彼此的包容度;第三,教學公平能保障教學資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以及教師對學生態度的公平。所有這些都能促成良好教學氛圍的產生,為有效教學提供環境保障。
3.教學公平保證教學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教學資源公平利用是教學公平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學資源公平利用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對維持學生的積極性起到正向作用,對其不公平利用會使學生產生不滿情緒,甚至形成與教師的對立沖突,嚴重影響教學有效性。其次,有利於教學資源利用的廣泛性與充分性。廣泛性是教學資源利用的共時性特點,它是對全體學生利用教學資源的狀態描述。充分性是教學資源利用的歷時性特點,是每個學生利用教學資源的度。這兩方面都決定著教學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程度,學生的積極參與決定了教學資源使用的充分性,而公平則解決了教學資源使用的廣泛性。只有充分性與廣泛性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確保教學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4.教學公平有利於實現學生合理的發展。教學公平關注學生合理的發展。第一,合理的發展是關注學生需要的發展,教學公平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教學公平營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給予學生及時鼓勵,每個學生都獲得自主參與及表現的機會,滿足了自身各層次需要,實現了發展。第二,合理的發展是一種個性發展,教學公平能確保學生個性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教學公平的基本要求。差異教學就是為了體現教學公平,保護與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第三,合理的發展必然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發展,公平能促使學生自主發展。教學公平重視學生參與,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保障他們的個性化和自主學習,這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二、課堂教學存在的不公平問題
1.課堂教學中人格尊嚴不平等。教育是一種「成人」的教育,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的尊嚴,人格尊嚴的平等性是課堂教學公平最基本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發展的機會,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然而在現實的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中,由於過於強調標准化、統一化、效率化與規模化,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片面強調智力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心理及其個性的健康發展;經常違反紀律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則更是受到忽視和「專制」;後進生在教學活動中受到了冷落;教師常常會因為暈輪效應而誇大優生的優點、忽視了他們的缺點,同時又會擴大後進生的缺點、無視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由於學校、教師、家庭以及社會片面地追求教學的工具效益,有許多邊緣學生在教學中成為另一些人的階梯而被文明的教學所拋棄。
2.教學資源分配的不公平。生活在同一課堂的不同學生,無論其具有何種家庭背景、個人稟賦、人格特點和智力水平,都應該公平地分享課堂教學資源。公平分配教學資源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份額。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追求教學資源分配的「絕對平均」,用「標准化」、「統一化」、「同步化」的策略來實施所謂的「公平教學」,這種公平教學是用表面的公平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公平。在課堂師生互動中,教師對學業成就高、家庭背景好、在班級中擔任較高職務、性格外向開朗的學生會表現出較高的互動頻率,師生交往也多在這些學生中進行,課堂甚至成了這些學生個人表現的舞台,他們成了課堂的「主角」;而那些成績相對較差、家庭背景一般、在班級中表現平平、被教師認為愚笨倔拗的學生則成了課堂教學的「看客」,甚至被人遺忘。還有部分教師為追逐個人私利,為那些家庭背景優越而且能為自身帶來更多的「回報」的學生施以優先對待,因材施教原則已開始蛻變成因「財」施教。教師對這些學生的偏愛實質上就意味著教學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3.課堂教學管理的不公正。現行課堂教學的管理過分強調指令性、統一性。這種嚴密控制具有鮮明的強制色彩,致使課堂組織結構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都處於服從狀態下,使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流於形式。課堂教學中的獎懲也有失公正。中小學教師普遍認為獎懲應該與成績掛鉤,有些教師甚至將學生劃分等級,對成績好的學生過度表揚和獎勵、一味包容,即使學生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也往往手下留情、「法外開恩」;對成績差的學生就用非常挑剔與苛刻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他們,對這些學生取得的進步視而不見,對這些同學所犯的錯誤要麼置之不理要麼嚴格「依法辦事」要麼「從重處理」。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教育的基本理念,使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驕傲自滿,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為,甚至變成學習成績好但品德素養低下者;使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
4.學生學業評價有失公平。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中,教師是否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即認知目標,是一節課好壞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般只關注知識傳遞的有效性而不去顧及學生其他方面發展的需要,對學生個性化的要求和創造性的見解也往往採取扼殺的態度。以分數論「英雄」的現行評價機製成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師水平的唯一標准,而以言語――語言、邏輯――數理智力為核心的學科考試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客觀評價,難以真實准確地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造出各種精神產品、物質產品的基本能力。
三、課堂教學不公平的成因分析
產生課堂教學不公平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師的主觀原因,也有社會和教育自身的客觀原因。研究認為:在尊重學生方面,存在著漠視學生、侵犯學生及剝奪學生學習權等問題;在同等對待學生方面,存在著互動機會、情感分配不平等等問題;在有差別對待學生方面,存在著優生優待、差生差待等不足。因此,整體而言,當前我國課堂教學公平狀況並不樂觀,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四、促進課堂教學公平的策略
1.轉變課堂教學觀念。課堂教學觀念是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導思想,要建構公平的課堂就必須轉變課堂教學的觀念。由「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現代教育觀念的重大轉變。推進課堂教學公平,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樹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新觀念。每個學生都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教師不應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並給予差別對待,不應低估那些暫時成績落後學生的發展可能性。課堂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非部分「精英」學生的。學生之間學業的差異不是構成嚴格的學業等級的條件,而是相互競爭、彼此制衡的「資本」。每一個學生都有其「閃光點」,學生之間並不試圖通過某一方面的比較來建立嚴格的等級格局,而是關注對方的優點,學習對方的長處,把對方看成是課堂學習的一種資源。
2.加強師德建設。教師在實現教育公平這一社會理想的過程中影響很大,承擔著多重角色。教師既是教育公平程度的主要體現者,又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感受者和體會者,還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某些不公平現象的引發者,同時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理想最直接的踐行者。因此,教師在教學公平的構建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不能採取學而優則寵、學而困則棄的做法。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要不斷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課堂中的獎懲應公正合理,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無論是家庭有背景的學生還是無背景的學生,一律平等。
3.加大教育投入,促進班級規模小型化。要公平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關注貧困落後地區和邊緣群體。各級政府應立足當地資源的實際,加大教育投入,縮小城鄉差別,特別是要加大農村老、少、邊、山區等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從而促進教育的發展,讓千差萬別的孩子沐浴教育的惠澤,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耀到每個孩子的心靈。要實施班級規模小型化,增加每個學生實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教育實踐也進一步證明,班級規模會以潛在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與行為,而只有小型化班級才有助於學生成績的提高,也有助於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有助於課堂教學公平的實現。目前,由於班級人數多,在單位工作時間里教師與每個學生的交互頻率就會下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必要指導也會受影響。
4.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需要注重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評價策略幾個方面。(1)要使教師和學生都成為課堂評價的主體,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來對學生的表現做出綜合性的判斷。(2)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避免從學生的某方面表現來對整個人的發展進行判斷。(3)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指標。評價的公正公平性並不在於對於任何一個學生都使用統一的尺度,要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為標准來評價學生;評價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特點,把學生所具有的發展傾向均納入評價的指標體系。(4)要採取多元的評價策略,對學生評價應實現多向激勵型評價機制。評價標准應有一定的彈性,教師要了解、分析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客觀分析學生的層次,正確地把握各類學生的教學要求,精心安排教學環節,激發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⑹ 追求教學實踐的什麼是學校教育的永恆主題
當下的中國教育來,許多學校深陷源應試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有時功利的連教育姓什麼都不知道了。令人欣慰的是,廣文中學從建校伊始,就執著地尋找學校發展的戰略「定位」,在對學校現狀進行全面調研、科學剖析、深入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建設「理想學校」的發展願景,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價值,確立了「全面發展,個性突出,特質明顯」的育人目標,從根本上回答了「辦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和「培養什麼樣的人」這兩個戰略性問題。然後,在行動研究中尋找發展路徑,並落實到每年一個主題的戰略改進點上。
「適才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一種實踐模式,體現著趙桂霞校長與廣文中學對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對辦學的整體思考。教育是基於人、為了人、發展人的事業,「適才教育」體系的五個組成部分,即學生適學、教師適教、全員適位、家庭適導、學校適所,都是從「人」的適應性出發,體現著鮮明的人本思想,而最終都聚焦於「創造適合每個初中學生發展的教育」。其中,「學生適學」是核心,「教師適教」是關鍵,「全員適位」是保障,「家庭適導」是支撐,「學校適所」是根本。
⑺ 追求教育教學最高境界,實現理想
在人生漫漫旅途,我們還在追求什麼?追求人生的完美,追求理想的清流,追求人生的回最高境界答,也許什麼都有。聚散依依,聚也罷,散也罷,一切追緣而行,隨緣而安。我們無由把握,我們無由理解那人生的啟迪,愛的思考。
⑻ 如何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的人民教師
一要俯下身子,做學生傾訴心聲的聽眾。在生活中,有些學生將自己的見聞感受、學習煩惱、成長困惑都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問題。我們應該處處留心,給學生提供傾訴的機會,俯下身子,耐心傾聽。很多時候,學生並不是一定要老師幫他解決多少問題,給他多少幫助,老師也不是萬能的,很多問題也無法解決,關鍵是理解萬歲,溝通無價。它讓師生的心貼得更近、更緊。學生「親其師」也就會「信其道」。
二要放下架子,當學生快樂學習的朋友。在過分強調知識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不知不覺成為僅僅具有「知識傳遞功能」的人,而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知識的接收容器,成為無個性、無思想的「復印機」。這樣的師生關系是純粹的「教」與「學」的關系,是缺乏理解和溝通的關系。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飛學生的思想,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使課堂成為師生心靈相通、融洽對話的平台,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快樂活潑的過程,學習才可能有所收獲。
三要摘下鏡子,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導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應該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於「後進生」,教師一定要摘下有色鏡子,用發展的眼光,傾注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對待他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們並非「朽木不可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教師是育人,不是打造升學機器。人的一生很長,學生的發展也不可限量,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教師要寬容理解,而不應該小題大做。
我們要充滿鬥志和激情。任何時候,我們的工作都不可能沒有困難,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困惑甚至迷茫,這是正常的,這是事業心和責任感的體現。我們要學會處理希望與失望、自尊與自卑的矛盾。越是困惑,越要堅守;越是迷茫,越是不能放棄追求。只有堅守,才能體現我們的價值;只有對職業理想的不懈追求,我們才能體驗到收獲的快樂。我不太贊成把老師比作蠟燭,「蠟燭成灰淚始干」的形象太悲切;我欣賞把老師和學生比作火箭和衛星,我們就是要和學生一起飛翔!
做一個有深度的教師
我認為,教師的深度著重要體現出教師的職業素養。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作為一名教師,更加需要靜下心來多學一點、學深一點、學好一點,爭做一名有素養的教師。
一要有書香氣。古時讀書人都家藏萬卷圖書,打開書箱翻閱書籍時,就會有一股香氣撲面而來。有道是「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自然應該身上常留書香氣,用書香滋養心靈,以書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書生氣。人們說得好,「越單純越幸福」。坐在一個小小的書房裡,手捧書籍,在淡淡的燈光下,與古今中外的名家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是一份難以言喻的喜悅與享受。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
三要有書劍氣。李白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龔自珍說:「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這是何等豪情壯志與開放大氣!這就是我所說的「書劍氣」。只有豐厚的讀書和大膽的實踐才能賦予人這種氣質,這種氣質作為一個教師非常需要,因為只有擁有了這種書生意氣和英雄豪氣,才能自覺地推進教育改革,才能放飛學生想像的翅膀,才能拓展心靈空間和精神世界。
如何做一個有深度的教師?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與時俱進。教師需要終身學習,教育需要用書香去浸潤。雖然我們都曾經受過一定的專業教育,但社會在飛速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教育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迎接時代的挑戰。政治素質不高,業務素質不精,專業特色不明,教學業績不優,就不是一個有深度的教師,也談不上是一個好教師。
二是要不斷地研究教育藝術和教學規律。觀念平平,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算不上一個有深度的教師。教育是藝術,有法又無定法。面對新生代,如果我們還是老辦法,有時候可能真的「沒辦法」了。新的一代,思想更活躍,視野更寬闊,不研究教育藝術,不學會從他們的角度去想事情、看問題,我們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靈,就難以開展有效的教育。
三是要善於反思。教育的智慧來源於每一次教育實踐後的反思和總結。通過反思和總結,尋找到對今後教育實踐更有參考價值的東西。通過反思,我們的教育理念會更加先進,我們的教育方式會更加科學,我們的教育行為會更加高效,我們的教育藝術也會更加成熟和獨具特色。這是我們必備的一種能力。
做一個有高度的教師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是教師「高度」的具體概括。
人格形象要高。教師是育人的職業,塑造著學生的靈魂。教師的人格形象是一種看不見的教育力量,時時刻刻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人格高尚、完善,就對學生有感染力、輻射力,能讓學生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響,受益終生。
政治意識要濃。中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育體制,教師是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必須強調忠誠於黨、忠誠於國家、忠誠於人民,把堅定的政治方向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人生的第一要領,把創辦人民滿意教育作為職業的第一追求。教師要從大局出發,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世事,才能始終帶領學生走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之上,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要有點思想和精神。毛澤東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對於我們老師來講,就是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師,去解釋教育現象,揭示教育的真諦,預見教育的未來。
「觀念改變,行動就會改變;行動改變,命運就會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因此,首先要改變思想。
只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只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培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去鼓舞人心,課堂生活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家園,即使物質家園再好,也是不會幸福的。一個有追求、有理想的教師,必然要點亮思想之燈,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用豐富的思想打造精神家園。教書的日子很長很長,我們會失去很多很多,同時也會收獲很多很多:有傷痛,有感動;有失敗的淚水,也有成功的喜悅,這些都會成為我們生命的歷程、人生的財富。
社會責任感要強。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一個不關心社會,毫無正義感和責任感的人,必定冷漠孤僻,偏激自私,在社會之中毫無立足之地。如果沒有社會責任感,不關心大局,坐井觀天,一葉障目,培養的學生即使很有才華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就我們教師而言,第一位的是要立足教育,獻身崗位,同時,也要關心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不當旁觀者,不做局外人。
職業道德要好。各行各業都有職業道德,教師職業道德更加受人關注。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是還未走入社會的純真學子。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我們為社會輸送的可能是次品,可能是廢品,甚至是毒品。教育關繫到民族的未來,教師關繫到學生的未來。因此,教師職業道德要高尚。這種高尚主要體現在對崗位真心所系,對學生愛生如子,對事業情有獨鍾,同時,不受世風所困擾,不受名利所誘惑,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方面重品行、做示範、樹形象,以此對學生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身示範,用良好的師德、師風、師品影響和教育學生,這是我們教師應有的職業要求和社會責任。
做一個有風度的教師
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師看似外在的「風度」,實際上是我們的職業思想、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操的集中反映。我們要當一個好老師,不僅要在專業素養上加強內功修煉,也要善於「潤色」自己的外錶行為,給學生呈現一個良好的形象。這是我們職業的特殊需要。
穿戴要與身份相稱。要端莊、整齊而不華麗,清新、優雅而不造作。看似簡單的穿戴,其實也在詮釋著我們的品行、修養、才學和見識。
舉止要優雅得體。應該呈現給學生自然灑脫的儒雅風范,即使是在特殊情況下,我們也要努力地保持鎮定,控制好情緒,開動腦筋,藝術地、智慧地去處理問題,化解危機。
談吐要講究藝術。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場合,我們要做到文質彬彬,溫和朴實,不盛氣凌人。我們的語言要力求生動、富有激情和幽默感,才能更好地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增強教學實際效果。
表情要親切溫和。平易、親切的表情有助於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學習效率。要做到自然放鬆,不誇張、不做作。即使是在學生犯錯的時候,也應盡力避免橫眉怒目、高聲呵斥。
身心要健康向上。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我們要加強身體鍛煉,合理調節自己的生活,抵制不良的嗜好,努力保持自己身心健康,始終向學生呈現健康、陽光、向上的姿態。從尊重生命和以人為本的角度,我們不提倡「帶病堅持工作」,更不希望看到我們的老師又「暈倒在講台上」!我們要為學生創造美好的生活做出表率和榜樣!
做一個有較高社會滿意度的教師
創辦人民滿意教育是對教育提出的最高目標。教師做到讓學生滿意,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滿意,讓組織滿意,讓自己滿意,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創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當前,從教師隊伍的現狀來看,以下五個方面的滿意要求至關重要:
思想觀念要滿意。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思想要純潔,觀念要先進。教師要始終站在塑造靈魂的高度,靜心教書,潛心育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師德師風要滿意。教師不僅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目前的教育環境不很好,社會期望值過高,教師壓力很大。正因如此,教師更應該加強師德修養,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廉潔從教,教書育人,不斷樹立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
專業素質要滿意。教師的知識和業務水平決定著教育的發展。社會在進步,形勢在變化,教育領域相應地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對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提出了新挑戰與新要求。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成為課改新理念的實踐者;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處理好教學與研究的關系,成為教學的研究者。一句話,只有專業化才更有影響力,才更能受到社會的尊重。
教研水平要滿意。當今的社會,要求我們再不能只是一個平庸的「教書匠」,再不能只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課本」去教書,而應該不斷學習,深入鑽研,要當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過去說,「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今天來看,「教師要有一江水」,才能滿足需要。教師要學為人先,與時俱進,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做適應時代要求的科研型教師。
教學質量要滿意。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這里所說的質量並不單單指考試成績(當然,考試成績至關重要。)它還包括學生的道德品質、學識水平、動手能力、審美情感等多方面的要求。最終,我們是要培養能夠在未來社會健康生存、和諧發展、幸福生活的「人」。質量好不好,直接關繫到千家萬戶的希望,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關繫到民族未來的實力。所以,教學質量來不得絲毫馬虎大意,需要我們全體教師傾注智慧和心血,付出真心和汗水,無私奉獻,一生堅守!
我們要積極鼓勵廣大教師繼續發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同時我們也要努力為教師建功立業搭建廣闊的平台,努力提升全體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縣教育局以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為廣大一線教師加油鼓勁、搖旗吶喊,特別是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強化三種理念:
一是科學發展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要按規律辦事,讓教育回歸本質,一切教育教學工作都要以促進人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規范辦學行為和教育行為,不忽悠、不折騰,讓我們的教師安心工作,全心教書。我們在貫徹方針上要不打折扣,在執行政策上要不抬標准,盡力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重視和支持,為我縣的教育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
二是以教學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始終要把它緊緊抓在手中。各級教育管理機構要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該讓路的要讓路,該放開的要放開,不該干預的堅決讓學校自主把關。同時,要想方設法為學校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制定合理的管理機制,一切為教育教學中心服務,一切為學校科學發展服務。
三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教育發展又要依靠人。前一個「人」主要是指學生,後一個「人」是指我們的教師。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我們要把教師的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加強培養和培訓工作,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夯實教育發展的基礎。要依法依規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在思想上給予關心,在工作上給予指導,在生活上給予照顧。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我們要向老師多宣傳,對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我們要多徵求教師的意見。要盡力減輕教師與教育教學不相乾的額外負擔,讓教師真正體會到教師職業的尊嚴和幸福感。
⑼ 追求教育和諧 創建幸福校園
「幸福校園」,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當前學校發展的主旋律。那麼,如何著力構建幸福校園呢?談點膚淺的看法。
一、建設團結和諧的領導集體,是構建幸福校園的關鍵
幸福校園的創建與發展,教師是依靠,領導是關鍵。學校領導是學校各項工作的決策者、組織者和帶頭人,只有學校領導率先垂範,正確引導,全校師生員工才能團結一致,形成最大的工作合力。因此,加強學校領導集體建設,就成了構建幸福校園的關鍵。
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所以學校領導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委、行政的有關決策部署,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政治理論水平,增強發展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做科學發展的實踐者,做教育改革的引領者,做良好師風的示範者,努力建設學習型領導集體。
領導學校,做人的工作最重要。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謀求學校前進的最大推動力是學校管理的核心思想。學校的發展,離不開領導的運籌帷幄。但在學校管理中,領導更是教師的工作夥伴,只有這樣才能和教師有心靈的溝通,才有可能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內化為師生的共同願景,外化為師生的實踐行為。學校教師各有特點,做教職工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領導不能強求每一位教師都達到自己心目中的預定標准,對教職工不能求全責備,不分親疏遠近,要堅持用人所長,靠公平、正義服人,這樣,教師在學校工作中才會有安全感。
領導學校,要有健康的心態。領導要有容人容事、淡化權力的意識,既要實施集中領導,發揮集體領導的引領性作用,又要分層管理、權責到人,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聰明才智,使班子整體效能最優化。對教職員工提出的合理化且有益於學校發展的意見建議要及時採納,使教職工感到自己也是學校的管理者。在學校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還要充分依靠家長、社會等各方面力量,使學校成為構建幸福社會的堅強陣地。
二、培育智慧型的教師隊伍,是構建幸福校園的根本
教職工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者,是構建幸福校園的主力軍,因此,加強教職工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是保證創建幸福校園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
以學習滋養智慧。教師的學習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向書本學習。我們要求教師多讀理論書籍,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學校自2005年始就成立了「青年教師讀書班」,重點開展以「校本研修」為平台的讀書活動,先後舉行了「促進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智慧」、「聚焦隊伍建設、提升師德修養」等一系列讀書培訓活動,促使全體教師在讀書中汲取人類的智慧,體驗淳樸的人文內涵和道德情操,感悟教育的真諦,豐富了「大氣、正氣、書卷氣」的職業素養。
以實踐生長智慧。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如果說學習是一個人成為智慧型教師前提的話,那實踐就是教師生長教學智慧並內化為一種教學風格的催化劑。學校開展了多次區內、區外校際交流學習活動,如舉辦「學蠡中、審自我、促提高」的沙龍研討活動、「培育教育智慧,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展示課活動,積極探索並實踐「自主互動學習型」課堂教學新形式。教師在這些活動中不斷反思自身教學,創新教學思路,孕育教學智慧。
以反思升華智慧。「教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教則殆」。每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中都會安排反思環節,針對若干教學問題,進行集體會診,在探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理念的共享和智慧的碰撞。骨幹教師每年要開設專題講座,並充分利用教師研修網的平台,積極撰寫教學日誌,共享骨幹教師的科研成果等等。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學智慧,課堂教學的效益也提高了,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師在工作中體驗到工作的幸福。
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幸福校園的基礎
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幸福教育的基礎。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平等地對待學生,就能建立一種互相信任、和諧共處的良好師生關系。
促進學生多元發展。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學校教育曾一度忽視對學生個性和需要的尊重,導致在培養學生上的片面性和強制性,給學生才能的發揮和潛能的開發形成了障礙。基礎教育要充分體現「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尊重學生個性和發展需要,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教師應該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實現每個學生的最優發展。
尊重學生的人格。在教學和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看待,與學生平等交流,寬松而不放縱,嚴格而不專橫,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釋放學生的情感,升騰學生的靈氣,張揚學生的個性,給學生做人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經歷中體驗學習的幸福。
構築興趣發展的平台。由於學生興趣愛好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個人發展的取向也各不相同。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把孩子上大學作為家庭的全部寄託。教師在這種客觀背景下,對學生施壓力、增負擔、在題海中遨遊,把自己的學生能夠考高分、進名校作為一種心理滿足。教師要研究社會各種人才專業需求的規律,並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採用整合和發散並舉策略,拓展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建立多種學習載體。教師要從傳統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那些不能「齊步走」的學生,不應該歧視他們,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提供可以讓他們展現自己長處的平台。
建設民主的對話環境。學生處在民主、開放的社會中,他們思想活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而對傳統習慣具有較大的排斥性。現代社會的學習已不同於過去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生活、廣播、電視、網路等渠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形成或開始形成獨立的社會觀點和個性意識。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以全新的視野去建設民主、開放、有序的對話環境。該由學生說的話讓學生去說,能由學生做的事讓學生去做,要由學生明的理讓學生去論,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體驗「自我」的價值,創建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四、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是構建幸福校園的保障
學校一切工作都著眼於每個教師和學生的充分發展,濃郁的校園文化是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生命發展的空氣和土壤,是幸福校園的源泉所在。
在現代學校管理中非常重視校園文化的構建,我校在新一輪發展中,把學校文化建設作為一種不斷實踐、不斷完善、不斷追求的辦學方略,通過建設健康的學校文化,陶冶師生情操,啟迪師生心智,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重點把握好「傳承與創新」、「民主與集中」、「顯性與隱性」、「眼前與長遠」、「規范與人文」等關系,真正做到以環境文化陶冶人,以制度文化規范人,以行為文化雕琢人,以精神文化引領人,充分體現校園文化強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幸福永遠都是人生健康的滋補品,真心希望在創建幸福校園的過程中,讓每一位師生都享有快樂的每一天。
⑽ 提升學校:追求教育的至高境界
當校舍一天比一天漂亮,教育技術一天比一天先進,課堂內容和類型一天比一天豐富,教育科研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的時候,學生們卻一天比一天更不喜歡學校,家長也一天比一天更懷疑教育究竟能否使自己的孩子得以全面發展。
——朱小曼
英盛觀察看完以上這段話,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反思: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我們必須行動: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一、反 思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提升人的素質的教育,而教育能否提升人的素質關鍵要看學生是否接受教育、是否通過教育受到影響、得到培養?否則,教育將不會有效果!其實,教育的起點不在於一個人多麼聰明,而在於怎樣使他看到自己的長處,變得聰明!
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課堂來實現!而課堂教學改革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重要途徑,打造有效教學的課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打破傳統教學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給學生發展以最大的空間,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改革課堂教學,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課堂保持興趣,不被放棄,不被邊緣化,感覺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課堂道德性的體現。
雲南師大孟兆彬教授創建的「EEPO有效教育」是一個集「學習方式-—課型方式---備課方式---評價方式」等多維一體的理論和操作系統。該系統力求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探索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加強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並使之在學校師生雙邊教育活動中更加「有效」。 EEPO(有效教育)認為在中小學訓練學生的思維比訓練具體的知識更重要。EEPO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組織與參與」來實現的。這里的「組織」,指的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與操作,它包括梯度的設置、次數(類次)的強化、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組織與調控,人力資源、空間資源、物質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參與」指的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教學形態。只有參與才能產生互動,有參與才能有機會主動,有參與才能出現能動,也就是說,只有參與,才有可能引發興趣,刺激動機,產生成果,再接再厲。「組織與參與」這句話的實質意義是說,只有精心的組織教學,並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學效率才會最高。因此,只有將「組織與參與」這一核心理念真正地內化成教學行為.才真正地走進了「EEPO有效教育」,才真正地登上了實施有效教育的舞台。
二、行 動
我所在的學校——西安市東元路學校,前身是陝西重型機器廠子第學校,1997年企業政策性破產,從1997年到2008年停止向學校撥付辦學經費,使得學校經歷了10年的艱苦辦學時期。在這期間,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並沒有因為企業破產而放棄教育的職責和使命,反而更加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在長期與困難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最具特色的陝重子校精神:「堅毅頑強、勇於創新、敢為天下先」。 開創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使得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效益不斷提高,成為未央區內教育教學名列前茅的優秀學校,造福了一方百姓,緩解了陝重企業破產給職工家屬帶來的壓力。
隨著市委市政府北遷,未央教育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時代呼喚高質量、高水準的學校產生!當學校的辦學條件基本滿足以後,決定學校辦學實力的要素是辦學思想、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發展水平!我校抓住機遇,提出「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質量立校、特色強校」的辦學理念,遵循 「創新管理學校、文化提升品位、努力構建師生共同發展的健康和諧樂園」 的辦學思路,秉承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鋪路、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 的辦學宗旨,確立「成長、成熟、成人、成才」的育人目標。挖掘的校園文化核心理念主題:「東元太陽文化」、「誇父逐日精神」,闡釋了我校的整體氣質和精神追求:胸懷夢想、勇敢執著、溫暖明亮、發熱發光。並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近幾年來,通過全體教職員工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學校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不斷提高,實現了「梯次推進、內涵發展、整體提升」的戰略目標,2012年學校晉升省級標准化高中、教師節被未央區政府命名:未央名校等。
一年來,我校作為未央區首批實驗學校,實施EEPO有效教育,使得的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我們認為,實施有效教育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教師發展的需要,學生發展的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的過程中,有效教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問題。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一個課堂教學評價或診斷問題,它應以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度為取向。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確立正確可行的教學目標,最優化地組織好教學環節,教學效果才能夠有效和高效。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以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掌握知識的牢固程序作為衡量標准;而與有效教學理念比照,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也是最後和最佳的裁決者。因為教師是改革理論的執行者,教師的實踐活動是改革成敗的關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自然地、自動地做一個合格的實踐者和裁決者。課程改革需要科學教育理念武裝頭腦的、有思想、有探索精神、有創新能力的實踐者和裁決者。
學校校長和教學一線的老師是辛辛苦苦的行動者,但進行課程改革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一個行動者,一個照文件辦事的執行新課程者,一個等待新的教學模式出現的模仿者、操作者。要走進課堂,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有效教育理論的核心理念,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就不僅要學習、研究EEPO有效教育理論,而且要分析、研究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僅要逐步改革自己的教學行為,而且要不斷反思和糾正可能出現的偏差或不良傾向,還要養成研究的習慣,掌握研究的方法,不斷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現在,迫且需要的是讓EEPO有效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校長、教師出現,迫切需要催生出一大批研究型的校長和研究型的教師,從而產生出巨大的教育生產力,推進EEPO有效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乃至整個未央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好這些事情的必由之路就是認真地、切實地開展校本研修。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是一種幸福。」這樣做,不僅會有利於帶動教師觀念的轉變,觀察問題角度的轉變,教學行為的轉變,而且會讓我們體驗到思考的快樂、鑽研的快樂、成功的快樂。這就是一種更高的教育境界,是一種幸福的生命存在,值得我們去奮斗,去追求!盡管我們現在所進行的EEPO有效教育教學研究可能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只要起步,就有了前進的可能;只要有了科研的意識,就有可能轉化為科研的行動。如果做到了勤於思考、善於思考、勤於研究、善於研究,那麼,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就不會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夢想。
今後,我們還將鼓起勇氣,以赤誠與至愛、智慧和汗水,讓生命與使命同行,堅定不移地走我們的「EEPO有效教育」的課堂改革之路,相信成功的一天終究會到來!我們要把每個教師、學生的一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東元路學校的故事從這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