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學互動策略的基本特性
(一)互動目標的多維性(二)互動對象的多樣性(三)互動過程的動態性(四)互動對象的平等性(五)互動過程的有效性。
教學互動策略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現
(一)互動目標的多維性課堂教學中的互動策略,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需要實現的目標而選擇採用的。因此,課堂教學的目標系統對互動策略的選擇、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我們知道,受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制約,課堂互動往往表現為在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上,很少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更不會注重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互動策略,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獲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關注學生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呈現出鮮明的目標多維性特徵。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時,老師安排學生進入教學虛擬網站,上網瀏覽新北京的美麗景象。在要求學生進行人機互動(獲取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所見到的景象,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強調交流時注意突出重點,說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象,並談談(生生互動)所見到的景象說明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及價值觀的形成)。通過這些互動的安排,學生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即對北京建設的發展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學會了利用網路,獲取知識的能力,更為主要的是,在互動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價值判斷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凸現了互動目標的多維性特點。
(二)互動對象的多樣性傳統意識上的課堂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側重於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即強調由過去的教師教和學生學,逐步改進為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那麼將「交往」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活動方式,即構建一種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則是本次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現代課堂教學,由於其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教學所基於的手段、技術等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種多功能、多技術、多媒體結合下的課堂教學新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創立和構建。那種只重視課堂教學兩大要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已遠不能適應這種形式的發展。在我們所見的諸多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對象是多樣且多變的,互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有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多的則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其中又可分為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小組之間、個體與全體之間)。這種把教與學的過程只看到是成人→兒童的雙邊互動的過程,實在是過於簡單化了。實際上,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切行為,幾乎都發生在與同伴群體的互動情境之中。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認為:「從本質上講,教與學的成人→兒童雙邊觀過低地估計了課堂中學生-學生關系的重要性。」合作學習所提倡的互動觀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近十年來,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不斷滲透與廣泛應用,媒體的超時空性、形象性、生動性的優勢越來越成為教與學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別是媒體智能化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為實現媒體與人之間的對話動能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運用媒體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當前,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研究已經如火如荼。這不僅在教學手段上發生了根本變化,而且在教學理念上、教學結構上都將發生根本變化。如我校針對小學語文《日月潭》一課的教學設計,曾先後研究開發出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基於網路環境下的兩種教學課件,並進行了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在研究中,我們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互動對象的多樣性,即發揮了媒體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優勢,設計了豐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學情節。如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中,學習《日月潭》一課時,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拖動色塊,組成日月潭圖形的互動活動。拖動錯誤,色塊自動返回,拖動正確即贏得掌聲鼓勵。學生興趣盎然,情趣高漲。又如在基於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製作了有關日月潭形成和日月潭美麗風光的欣賞圖片、影象,以及台灣的風俗民情介紹等知識的模擬網站。在學生學習課文知識時,隨文讓學生上網瀏覽,查詢有關信息,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並在網站中安排了多種互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快樂學習,起到了傳統教學無法代替的效果。此外,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建立,我們對課堂教學環境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開放與拓展。傳統的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趨於封閉的、呆板的、秧田式地排列,學生的活動最大莫過於教室。而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已經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教室的范圍,很多課的教學,光靠在教室里,光靠在教室里的人相互之間的互動已不能滿足其需要。因此,事實上,有些課的教學,交流互動的對象已經擴大到教室之外的人群,如要進行某項統計指標的調查,為了了解某一特定寫作對象所要進行的實地采訪等等。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互動對象的多樣性,是新課程理念下互動策略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性。
(三)互動過程的動態性眾所周知,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學環節都是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推進的過程即是由多個互動反復交替作用的過程。教學互動過程的動態性,是教學互動策略的一個重要的屬性。在課堂教學中,盡管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等可能是由教師預先設定的,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互動的模式和程序的選擇則是以學生心理特點、參與學生的數量、發生的環境、師生的知識背景、教學設備、媒體的條件等為轉換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常常要根據所教學的內容或主題來變換互動的模式或方式,如有時採用問答式,有時採用討論式,有時採用質疑探討式等。此外,過程的動態性還表現在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根據學生學習的效果,或根據媒體提供的學習所必須的途徑和資料,適當地調整互動的模式和方式。
(四)互動對象的平等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我們經常看到師生之間的「互動」場面:或教師問學生答,或學生答教師評價等。這種「互動」,嚴格地講是建立在教師更多的主導之上的,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削弱,甚至根本未被引起重視。所以,充其量也只能是「准互動」。新課程理念下的互動過程,十分注重要營造這種平等的、相互理解的,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所以,建立一種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基於這種情況,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互動對象之間,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都應該是平等的。上面主要闡述的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那麼,在課堂教學諸多互動對象之間應該是怎樣的呢?究其實質,如多媒體、網路信息、課堂之外的交流對象等,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代替了教師的作用:一方面,取代了老師枯燥乏味的講解;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老師用講解描述等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所以,本質還是相當於「教師」。綜上所述,無論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對象怎樣變化、怎樣豐富,都必須遵循互動對象之間平等的重要特性。
(五)互動過程的有效性。現代課堂教學研究的實踐都十分重視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強調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這是對課堂教學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貢獻。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了「互動」,特別是強化了「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新的理念,就一定能達到教學效果與質量的提高嗎?請看下面一個教學片斷:一位老師在教學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大量地運用了多媒體設備與技術,還特意製作了網路課件,利用網路教室上課。教學中教師由兩伊戰爭導入,繼而讓學生針對課文題目質疑。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隨即,教師便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並討論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的。接著便讓學生上網瀏覽信息,從網上的信息中獲取問題的答案。從課堂的表面來看,熱熱鬧鬧,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媒體之間發生了多次「互動」,但我們細細地分析以下,不難看出,學生的每次互動,如討論交流,或上網瀏覽均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針對課文中內容的瀏覽,並沒有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探討的討論交流和瀏覽。這樣的互動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重視互動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動一定要講究其有效性。無效的或低效的「互動」不僅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反而會影響、延誤教學的時間,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上述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其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淺薄性、不合理性。那麼,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應該是建立在互動目的的明確性,互動內容的深刻性,互動時機的科學合理性,互動結果對學習過程的影響程度等方面之上的。
⑵ 教學互動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有效互動不是任由教師控制、單向影響的活動。從師生互動的信息傳遞方式來看,有效的教學互動有以下三種形式:
1.雙向型
在這種互動方式中,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的師生對話形式。
2.多向型
這種互動形式與雙向型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形式是: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
3.網狀型
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和教師構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網,每位學生、每個老師都是這張網的一個結點。能夠牽一點而動全網,互動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這種互動強調師生平等參與學習活動,信息全面開放,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源。這種互動的載體往往是大型的數學游戲或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網上互動活動。
(2)課堂教學互動行為分析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是預期目標,有了預期目標,師生互動就不會只流於形式,它能使互動過程有序化。在此基礎上的師生互動,才能產生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能超越預期目標,產生新的問題,對問題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體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總之,有效的師生互動能使師生在互相學習中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教師美好的師德是這種關系建立的基礎。
因為學生的心扉總是向那些他們認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師敞開。所以,我們既為人師,就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臨下俯視學生,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師生互動這座橋梁,進入素質教育的新境界。
第一、師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能力。
第二、師生間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廣泛,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師生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化。
⑶ 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
1.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聖感,打破「師道尊嚴」的聖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
2.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3.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意趣橫生的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或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課堂是一種有結構的時期,學生在這個時期打算學習知識。教師或導師會在上課時,教導最少一個學生,甚至更多的。
課堂的英文單詞「lesson」來自拉丁語「lectio」,代表閱讀和說出來。
⑷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 和教學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和教學效率的技巧:
1、優化教學情境
不同的教學內容應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投影、錄像、音樂、計算機動畫等,為不同年齡的對象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將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熱情。
①利用錄音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利用投影教學, 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古文《三峽》一課時,課文不僅畫面生動而且文字優美,在教學時,我根據課文內容製作出三峽兩岸風光圖投影,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受三峽的景色特點,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形象思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呈現真實課堂
互動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是豐富多彩的課堂,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大膽地暴露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而不是機械、僵化、一成不變地按照預設的方案教學,因為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不是教師可以主觀決定的,也不是都能預料到的,哪怕你預設再充分,由於學生的不同,教學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也會發生意外的情況,但是只要教師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可能將這個問題變成新的教學的資源,轉化成教學的亮點。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鍵 善於傾聽,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可能大大超出教師的預想,甚至比教師預想的更多更深刻更豐富,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傾聽,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多思大膽想像。 有效提問,鼓勵學生質疑。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言,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質量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所以提問要有計劃性、啟發性,要難易適度。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提問而言,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全程質疑,在課堂真實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積極評價,引導學後反思。每堂課後,及時認真的進行課堂反思,總結得失,是一種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很好辦法。因為根據杜威和黑格爾的觀點,反思是行為主體對自身既往行為及其相關觀念自覺進行異位思考的認識活動。
我們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反思,主要是指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或失敗的因素,提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分析課堂教學中成功的原因,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獲得不斷提高的認識過程。反思應做到:反思所得,發揚長處,發揮優勢;反思所失,汲取教訓,彌補不足;反思創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對於學生而言,在及時把握和利用這些課堂中生成的動態因素,給予學生適度的引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時,也應時刻把握每一個發展學生的契機,同時引導學生及時反思,總結經驗,改正不足。
互動的課堂是開放的、 真實的 、多維的 ,是教師與學生 、學生與學生 、學生與文本的多元的對話,是充滿生命活力 、充滿智慧與挑戰的課堂,我們要善於創造條件把握關鍵,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使我們的互動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⑸ 什麼是課堂互動
課堂教學互動是指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而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是指採取師生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有效的結果,它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師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能力。
第二、師生間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廣泛,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師生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化。
拓展資料: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在討論"互動教學"之前先讓我們研究"互動"的概念。
首先,"互"的漢字結構好比兩個手握在一起,正如互在漢字字義里也包含著雙方的意義。也就是說,互動必須有兩方,單方不構成互動。其次,互動的概念中還要動,也就是說如果雙方是靜止的則不構成互動:互動必須存在動,而這個動存在於雙方,也就是"互"的范疇之內.。
從形式上看,互動的最基本形式,就是雙方之間,一方向另一方發出信號或行動,另一方對此給出相應反饋的過程。這個反饋可以是信號回應,也可以是行動回應。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一次互動回合。復雜的互動是一方發起後,雙方對對方的信號和行動不斷的給予反饋,產生多個回合的信息或行動的交流回合的過程。
互動的雙方可以雙方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比如狗,甚至包括某些植物或細菌;當然也可以是人與智能設備比如計算機。
成為互動雙方的資格在於:雙方都要有對對方發出的信息或行動產生反饋的能力。
⑹ 教學互動策略的常見標准
(一)根據互動主體的對象來劃分
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主要是由教學各要素之間多邊的互動交替來推進的。那麼,在這一過程中,互動的主體主要表現為教師與學生。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最為經常,最為被老師得心應手的活動。筆者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質疑—問答式。即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向老師質疑,教師給予解答。
(2)討論—交流式。即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教學內容的需要,各自交換自己的想法、意見,以達到師生之間互通有無的目的。
(3)實驗—探究式。即教師與學生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相互協作,共同進行實驗,以探究知識的本源、尋求問題的答案等。
(4)爭論—辯解式。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對某些知識或問題在認識、理解上出現了分歧,從而進行爭論、辯解等。當然,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其互動對象之間並沒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相互平等的矛盾統一體。互動雙方都可以是問題的發出者,話題的提出者,同樣也可以是問題被問者和話題的接受者。這種互動,需要的是一種平等的、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系,需要的是一種相互尊重的、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種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親切對話的過程。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新課程在變革學習方式上非常重視合作學習的理念。合作學習理論認為以往的互動理論大都局限於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彼此影響,否認了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即使承認有這種影響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帶有消極作用的破壞力量。實際上,我們不難看出,所有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發生在與同伴群體的互動情景之中。合作學習的重要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認為:「從本質上說,教與學的成人—兒童雙邊觀過低地估計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生關系的重要性」。綜觀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合作學習所倡導的互動觀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它不再停留正在傳統的師生雙邊互動觀的認識水平上,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多邊互動。因此,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種互動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學生充分質疑解疑後,對於一些學生個體無法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教師放給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還有一些學生一時無法得出一致答案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有時,因為教學需要,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和同座位之間進行交流,並作相互評價等。上述這些互動,顯然是屬於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3、師生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一種建立在以多媒體輔助技術,網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正在全國各地蓬勃地開展起來。建立在以多媒體輔助技術,網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其突出特徵是: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的要素已經不在單純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還應該包括教學過程中所必須使用的各種媒體。從媒體的智能化程度來看,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優勢已經大大超出了人民預想的發展速度和效果。就我們所研究的多媒體輔助技術,網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來看,媒體已經實現了與教學對象的對話功能,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功能,分析功能等。所以,人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已越來越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從具體操作模式來看,筆者認為,主要有:輸入——輸出對話式,輸入——反饋評價式,輸入——反饋分析式等。
4、學生與授課教師之外的交流對象的互動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互動的對象是多樣的。有時為了一些教學內容的需要,要求學生與授課教師之外的人進行交流。如要求學生寫采訪稿,在指導結束後,如果還是將學生禁錮在教室里,顯然是寫不好這篇作文的。必須讓學生走出教室,采訪自己想采訪的人,並付諸於實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來。這樣的互動,主要運用於學科綜合實踐課上,應該說是新課程理念下的非常重要的互動模式。
(二)主體的心理與行為的相容性來劃分
1、合作性互動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彼此配合、相互協助時所產生的互動。它是以互動雙方有共同的目標,彼此認識接近,行為配合為基礎形成的。在合作性互動中,適應是一種重要機制。師生間、學生間都需要一定的相互適應。通過適應,師生都可能改變自身的某些認識、態度、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從而達到相互適應的目的。除適應外,在合作性互動中,還存在服從、模仿、暗示等機制。教學中的服從一般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集體規范的服從;二是對教師權威的服從。對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這兩方面服從都有重要作用。模仿與暗示密切聯系。暗示是互動雙方有條件的行為方式,暗示者必須能起刺激作用,被暗示者接受暗示後能產生一定的反應,發生符合暗示者所要求的行為。而這種由暗示的刺激而發生的類似行為就是模仿。在課堂教學中,模仿不僅是形成合作性互動的重要機制,也是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表者是學生的主要模仿對象,教師的品格、才能、信念、待人接物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常常被學生模仿、認同、吸收,轉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研究表明,處於合作狀態下的互動,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的認知功能和情境功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合作學習是合作性互動模式的典型表現。合作學習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互相促進,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
(1)成員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促關系;
(2)操作者能更明確、有效地組織自己的思維和認知監控;
(3)重視學生彼此間的人際交往;
(4)經濟有效,便於採用。合作學習的提倡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學策略,
比較常見的有:(1)分組競賽法:將學生分為4~5人一組,教學分為全班授課、小組學習、教學比賽、成績評定等環節;
(2)小組分層記分法:與分組競賽法相似,只是以小測驗代替教學比賽;
(3)集體研究法:將學習任務分成幾部分由小組成員各自承擔,在小組內廣泛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並在全班交流,最後師生共同評價各小組對班級學習的貢獻;
(4)小組教學法:小組成員圍繞某一課題共同探討解決方略,力求達成一致的結論或選擇最佳方案。合作學習的一系列實驗研究表明,它對提高學生自尊心,形成對他人和對集體積極的態度,增強學習興趣,形成社會觀念和掌握社會技能等都有積極促進作用。
2、競爭性互動競爭性互動是與合作性互動性質相對的一種互動模式。與合作性互動相比,它在互動力的凝聚點和互動的存在狀態上都有所不同。競爭是指個體或群體之間為了某種目標而展開的一種較量。在課堂教學中,競爭是教學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種心理機智,競爭始終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一個群體中有學習活動存在,競爭就回伴隨始終。在學習過程中,合理的良性競爭有利與激發學生的上進心,有利於形成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有利於提高個體和集體的戰鬥力,從而獲得更大成績。再說,新課程理念也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要造就能夠適應未來社會日益競爭激烈的社會需求的人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科學而又合理地應用競爭性互動策略,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競爭性互動的基本操作模式可以概括為如下幾種:
(1)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學生個體在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時與其他學生個體之間的速度、數量、質量上的比較。如回答問題,解答題目,習作練習等。
(2)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學習小組在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時與其他學習小組之間的速度、數量、質量上、組員之間配合效果的比較。如回答問題,解答題目,合作完成某項作業等。
3、競爭-合作性互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純粹的合作性互動和純粹的對抗性互動都較少,中間型或交叉型較多。因此,積極而有效的課堂教學宜提倡進行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互動,即競爭-合作性互動。競爭-合作性互動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這兩種互動的交叉滲透和互相轉化。所謂交叉滲透是指在實際的互動過程中,合作中含有競爭的因素,競爭中也含有合作的成分。所謂相互轉化是指合作性互動和競爭性互動可以相互交替或轉化為相對立的一方。競爭-合作性互動組織得好,既能發揮競爭與合作的正效應,又可避免其負效應,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合理的競爭意識,是一種富含時代性的互動模式,也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要提倡和發揚的一種互動模式。
⑺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在研究課堂教學時有什麼樣的優點與缺點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包含哪些主要內容?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大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容 (1)描述課堂互動行為的編碼系統。主要是對師生的言語互動進行研究,將課堂的言語活動分成十個種類。 (2)觀察和記錄編碼。在課堂觀察中,弗蘭德斯互動分
⑻ 結合自己學習與實踐體會,談談課堂教學互動交流的重要性和怎樣才能實現有實際意義的、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
新課程理念要求: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更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反映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發展方向的特點。是呀,一堂充滿生機、活力的好課離不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如果離開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那麼這堂課就會死氣沉沉,了無生趣。多年的教學使我真正的體會到互動的課堂教學不僅能讓學生無悚無束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且能培養學生在課堂中大膽的追問和質疑,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給孩子們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並預設開放的,動態的教學空間,善於引導孩子提出各種問題,孩子們就會喜歡思考,而有了思考就會有交流,有爭論,在不斷的交流、爭論的學習過程中崩發出智慧的火花,從而獲取知識並轉化成自己的內能,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美,感受學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促進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相得益彰。下面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互動交流的重要性和怎樣才能實現有實際意義的、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方面談點滴體會,願與大家分享,共同切磋,互相共勉,一同成長進步。 體育活動是孩子們喜歡和熟悉的活動。在教學一年級《提問題》這一課時,教學中我把它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創設了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變難學為易學,既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突破了小學生語言表達難的大關,較好的完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四基任務。課前,我認真的分析生情、學情、生需等因素,考慮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認知少,生活經驗少,語言表達能力差,好奇心強,愛表揚的個性特點。 我創設了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課間活動圖》,並以此為主線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探究活動。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引今學生自己發現信息找尋信息。(如:在圖中你看見了什麼,能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聽嗎?看誰說得多,誰就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以此來激勵孩子們仔細的的觀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如學生答的:我看見了3個小朋友在跳高 我看見了6個小朋友在跑步我看見7個小朋友在跳繩我看見10個小朋友在玩球。然後再根據孩子們尋找到的數學信息,引領孩子們提一個自己喜歡的數學問題。(如:學生回答的跑步的人數比跳繩的人數少幾人?玩球的人數比跳繩的人數多幾人?跳高的人數和跑步的人數一共有多少人?等等)並說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由於有了上述學生親身實踐活動的經驗作基礎,接下來的第三環節實踐拓展應用上觀圖《美麗的小河邊》提問題,那些可愛的動物是學生最熟悉喜歡的家禽,課堂上當圖一出現時,孩子們都紛紛舉起小手,躍躍一試,積極發言,暢所欲言,當得知自己提的問題對時,那可愛的笑容洋溢在張張稚趣的小臉上,課堂學習氣氛異常活躍,這堂課就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結束了。 由於我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資源將數學的知識用於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之中,抽象的數學問題還原成生活中的問題,為學生構建了學習的平台和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熟悉的場景熟悉的活動熟悉的語言,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互動之中讓學生獲取知識,促進 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生成,營造了上課人人想說話,人人有話說,人人有事做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情境中,既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又達到了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習效果,同時還突破了一年級孩子語言表達難的大關。 課後,我認真的做了教學反思。從課堂學習的情況看,開始有點亂,可在老師的引領激勵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表達數學問題,由於這樣的活動情境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們熟悉它,雖然有時表達不能盡人意,可能根據自己的觀點來表達,積極的發言,課堂學習氣氛很活躍,從學法上看,小組討論形式,自主學習,多向交流能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善於觀察,善於表達,在體驗成功的喜悅、張揚自己個性的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從教法上看,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和自由,各盡其力,各顯所長,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動式課堂教學,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的熱情高漲,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這一教學原則,詮釋了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每個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理念。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有進步,是我最大的心願。興趣是促進孩子們學習的動力所在,因而作為教師課堂上不僅要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願望,而且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善於捕捉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選取學生熟悉的人、事、物、采擷生活數學實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原形,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情感的互動,就像沒有色彩的生活,是不可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於以上觀點,我個人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聰明才智,睿智的眼光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學習的閃光點,積極鼓勵互動、創設互動條件,尊重學生,充滿人性的課堂教學互動能讓學生喜歡、更易讓學生認同而接受,只有人人參與、平等互愛、自由溝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動的充滿生機的、有活力的課堂教學互動才是有效的,才能更好的引領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才能真正實現有實際意義的、有效教學的互動。
⑼ 怎樣實現課堂教學的互動
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系與能動反映,是活動中的師生相互交流、影響,不斷作用的狀態。教學交往觀告訴我們:教學活動中,師與生、教與學是互構互生、良性互動的,是二者間的雙向討論、交流與溝通,這是一個「提問應答」、互為因果的負反饋活動系統。認識與把握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是改造傳統課堂教學的「龍眼」,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⑴ 「互動」是教學中師生「交往」的互動 「交往」當然不是形式上熱熱鬧鬧的你來我往,而是人類社會生命本性的存在狀態,是主體間相互理解與交往的「主體間性」的打造。這種「狀態」與「打造」是在無內外壓力與制約情況下的真誠敞開、交互共生,在強調充分發揮「主體性」的同時,這一點顯得成為重要。相對於這一認識的觀念和行為分別是:教育活動交往的本體論意義與有效辯解往的理據。前者,是說教育實踐的本質是交往活動,是師與生及師生與材料間的雙向理解、問題解決以及應答討論,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從這一理念出發,教師絕不能再獨霸課堂,「消化」學生,應當特別強調課堂教學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對於有效交往的理據,有的學者提出了三個「有效宣稱」,即尊重客觀事實的真實性,與社會規范一致的正當性以及「捧得一顆心來」的真誠性。教學中的有效交往,當然也必須服從於這一規律,師生間的尊重、理解和關愛比什麼都重要。 ⑵ 互動的多元性與教育性 教學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內容、多維度、多形式的互動體。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觀生動的教學情景,還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思的問題背景;內容也不只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生活經驗的積淀,生命意義的領悟,道德規范的認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互動的角色也不只是師生間,還有學生間、小組間、個體與群體間,師生與教材間的溝通、對話與意義創生。特別應當強調的是這種人際關系在教學情景中的教育性原則:其一是互動基本因素的把握,即個體明確的自我意識,對對方的知覺與期待以良好的教育環境與氛圍;其二是良好互動方式的運作,即以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親密合作的人際關系為前提,師與生的角色是可變的,師與生的作用是互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