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科教學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高思剛湖裡中學這幾年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某些方面我認為已經走在我市甚至全省全國的前面。從全國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好的學校來看,最重要的有這幾個方面的前提,而湖裡中學都有了:(1)有領導。湖裡中學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顧問:洪愛國校長,組長:孫偉副書記,組員:陳美玲(政教主任)、劉慧玲、翁雪芳、張學發、蔣艷秋、陳彥。(2)有計劃。按學期每年均有計劃,定期開展活動,召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會議。(3)有師資。有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4)有場所。成長工作室,面積100平方米〉80平方米,設施專業齊全,還有固定的活動教室。(5)有課題。去年「優化學習心理,開發學習潛能 」已獲得省級課改重點課題立項。以教育科研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有人說:「一個地區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如何,反映了這個地區教育現代化的水平」。我想套用這句話,那就是「一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如何,反映了這個學校教育現代化的水平」。可以說湖裡中學率先實現了教育現代化。今天上午聽了兩節課題研討課,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點評—→對話。在這里我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一、學科教學為什麼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首先,這是由學科教學的地位和內容決定的。各學科課程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結合學科教學滲透心理教育是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學科教學是中小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傳道、授業、解惑基本上要在課堂上完成。另一方面,中小學階段在人的一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一階段,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徑搞得轟轟烈烈,如團體輔導、個別輔導、家庭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檔案等等,而教師在學科教學中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謹言、不慎行,經常體罰、語罰、心罰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那麼教師將直接成為導致學生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原因,更不必說去提高教學的效果了。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心育目標在學校工作的自然狀態中得以實現,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比心理教育課及專題活動更為經濟有效;通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大拓展了學科課程的功能與目標,對學科本身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增強了各學科教學的魅力,使之更貼進學生的心理,易為學生所接受並在過程中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其次,學科教學本身具備或包含了心育內容,像思品課、社會課和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中就含有情感目標。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有許多契合點,如心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而學科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原則,也是要摸透學生個體的學習類型和學習習慣。因此,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反過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會促進學科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第三,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也決定了學科教學中要滲透心育。我國缺少專職心理教師,有專家統計,如果按照美國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的比例計算,中國所有的師范大學均取一個系專門培養本科心理專業的教師,至少要50年才能滿足要求。在現在的狀況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全面滲透心育,尤其是學科教學中滲透心育。學科滲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性策略,因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不是靠部分教師,應達到全員參與,這樣才能為學生及教師的人格成長創設一個適宜氛圍。 第四,從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改革的關系來看,學科教學更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為教師實施新課程作好觀念和能力方法的准備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用活動、體驗形式,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活動中領悟,倡導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這些要求都與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樹立教育新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師專業角色定位,要求教師構建平等交往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不謀而合、有許多共通之處。因此,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師將較容易接受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探究的合作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形成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對新課改發生的直接作用是:(1)在更新觀念上說到底,新課改是一項開發人的潛能工程,若要開發人的潛能,觀念的更新至關重要。新課改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無一例外地需要依託心理規律去實現,特別是情感態度的獲得,價值觀的形成。
現代課程改革的最高理念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科學精神是人類滿足自我求真的心理需要,而人文精神則是滿足人的生存、被尊重及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需要。愉快、和諧、成功及生活教育等素質教育模式,為教育者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找到了可靠的依據,教育者從中體悟到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撞擊和回應。這樣,教師角色行為才會真正在民主、平等、尊重、賞識上踐行。 (2)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上在這場基礎教育的深刻變革中,無疑,課堂是主陣地、主戰場,因為無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優秀的教材,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上,體現在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師教學行為上。我們期待的是富有詩意和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個性的充分張揚。課堂教學的提升,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規律調控課堂時空,關注學生學習興趣,重新審視課堂中生命的律動過程,主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新課改下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自主、合作、研究性和探索性學習的轉變。只有這樣,教師的角色定位才能由知識的傳遞者向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轉變,才能與學生一同成長,實現新課程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進程的安排上,應在以「目標——策略——評價」為主線的同時,遵循「活動——體驗——表現」這一心理健康發展模式,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3)在促進教師保持平衡的心態,塑造學生完善人格上教育改革的創新和發展,對教師心理素質乃至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擁有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保持平衡的心態顯得至關重要。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如果注意發現學生心靈深處最強烈、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尊重和關愛;持之以恆地堅信「學生能行」,注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讓學生在「我能行」的心態中覺醒,讓學生學會合作和競爭,相信教育帶給學生的將是完善的人格,快樂的人生。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校園網的普及,教師的傳統「傳道、受業」功能將逐漸減弱,而人格培養的功能將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為每一位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 2.落實新課標的過程就是在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1)新課程改革為中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和良好的發展空間教學的「文化-心理」過程即「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事實上成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載體。新課程的改革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的融入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新課程改革的四要素就是「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這里主體參與是核心。不管那一點,都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借鑒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學生發展學習的動態場,這是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的一個切入口。新課程強調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對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種自主性發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創設了最重要的條件。教學作為一種「文化——心理」過程,所關注的是理想個體的知識、能力和人格的生成與發展,它有兩個最根本的對立統一的基本點,即「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教學是一種價值引導,但學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現實的個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的教學活動順暢進行的條件,而且是教學活動本身的內在規定性。當學生真正具備了一種自主能力的時候,他就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確定明確的自我發展目標,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學習和活動中做到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實現個性的自主發展。可見,新課程改革為中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兩者完全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有利於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新課程要求建立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創設學生參與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發展學生能力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理念使我們認識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性。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課堂教學貫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論述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 4.新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定 (1)綱要規定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2)對綱要有關論述的理解 ●新課程強調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對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種自主性發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創設了最重要的條件。 ●教學是一種價值引導,但學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現實的個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的教學活動順暢進行的條件,而且是教學活動本身的內在規定性。 ●當學生真正具備了一種自主能力的時候,他就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確定明確的自我發展目標,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學習和活動中做到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實現個性的自主發展。 ●可見,新課程改革為中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兩者完全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5.新課程學科標准中對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要求 (1)與新課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學科課程標准中,都突出地強調了在學科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健康的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對於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這種新的理念主要包括:⑴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學科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整體提高。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低估學生的學習潛能比高估學生更為可怕。學科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形成持久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⑶學科教學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⑷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一個優秀的教師常常會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幫助他們實現個性化的發展。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⑸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學會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強調學生自我比較,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進行開放性討論,學會放棄錯誤的觀點,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⑹引導學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夠理解並關愛他人,培養堅強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克服困難、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⑺ 豐富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2)對新課標有關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幾點思考 ⑴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學校教育大環境中加以研究和實施。脫離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旋律和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孤立地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技巧來提要求、抓培訓,是很難得到學校管理幹部和廣大教師的理解和支持的。⑵新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教育理念、教學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⑶在新課程標准中,教學首先是被作為社會過程來加以理解的,它從本質上被認為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教與學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它不僅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的關系,也形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等多重的網狀溝通關系。這樣一種復雜的角色關系在溝通過程中會使主體形成各種各樣復雜的角色體驗,並直接影響著主體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⑷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一定要提供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的良好氣氛。一個好的班級、好的課堂,應該充滿真實、相互關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圍。這種氣氛最初來自教師即「促進者」,隨著學習過程的進行,學生會越來越多地、並且是很自然地流溢出這方面的情感和態度。⑸ 新課標把教學定位為交往,強調師生交往、生生交流,構建互動的教學關系,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或「學生中心論」,而且對於學生個性的完美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不知識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直接性的對話,取得心靈的溝通,實現師生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這樣一個理念,就是人的發展理念,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和課程改革是「點」和「面」的關系,課程改革是一根杠桿,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支點,把我們的教育事業「撬」入一個嶄新的天地。有了杠桿和支點,地球也可撬起來! 三、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奠定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 資料表明:一個人的學生時代,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老師的人際交往80%是與學生交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和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礎。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必須:a.熱愛學生。這是師生關系和諧的靈魂。b.理解學生。這是實現師生關繫心理相容的基礎。c.尊重學生。這是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支柱。 2.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學生的學習成功總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濃厚興趣、正確動機和保持自信等聯系在一起。課堂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要善於抓住機遇。可以:a.運用與創造情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b.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c.運用幽默化解學生的心理困境。3.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改革的互動策略(1)在教學中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新課程改革全過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問題是按教育學、心理學的客觀規律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教育學生,並實施課堂教學活動,而不是要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言必稱「心理」,也不是要我們在學科教學中牽強附會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或者為學科教學貼上一些心理學名詞的標簽。(2)在教學中貫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課堂教學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應應做到以下幾點: ⑴ 教師要把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的發展水平,結合自身學科特點來對教材內容作加工處理; ⑵改革課堂教學,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調適學生的學習情緒,磨練學生的學習意志,優化學生的學習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⑶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改善課堂人際環境尤其是師生關系,把關愛帶進課堂,把微笑送給學生,把希望注入學生的心田,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成功的機遇和體驗,感受到獨立人格的尊嚴; ⑷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從而形成群體的心理優勢,達到互相激勵、共同提高的佳境。(3)開發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賦予學校的權力和職責,課程建設是學校最重要最關鍵的基礎建設。心理健康課也成為了學生和家長關注的課程,這些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著良好的基礎。(4)在新課改背景下給予教師更多的心理關懷在新課改實踐中,教育決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已經充分認識到加強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往往強調的是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輸以及教師教育能力的提高,對教師面對這一挑戰的心理適應性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關注。來自基層的教育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心理適應性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精神以及教學潛能的發揮,並最終將影響新課程改革的得與失、成與敗。學校領導、特別是教導處,要注意關注和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給予教師更多的心理關懷。因為無數事實證明,許多傷害學生心靈、阻塞學生與生俱來的進取和發展趨勢的事件,都是在課堂上發生的,而且「師源性」的居多。而這些「師源性」的心靈創傷,又往往與教師自身的心態直接相關。不注意這一點,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 中小學教師職業堪稱是全社會最具壓力的職業之一,這是被世界各國所廣泛接受的一個觀點。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同樣令人擔憂。2000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168所城鄉中小學教師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約有五成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與教師工作壓力過大有關。如果說教師固有的壓力源主要是來自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的話,那麼,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將成為他們新的壓力源。下面是在新課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師表現出來的常見的幾種心理不適現象。 (1)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課改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轉變,對於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和超越。面對這種變革,年輕的教師由於在教育教學經驗和觀念上還沒有定型,適應尚且容易些;年紀稍大一點的教師要發生這種角色轉變,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經驗豐富、成就感強的優秀教師,他們原本依靠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游刃有餘。要他們否定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放棄他們認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寶」,將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這種痛苦的情緒如果沒能得到有效的調適,極易產生對改革信念的動搖,甚至出現抵觸情緒。 (2)新型師生關系引發的不適感 我國傳統教育的師生關系以「師道尊嚴」為本質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在知識傳承方面,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因而師生關系是一種單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說你聽」式的服從關系。在倫理道德方面,傳統的觀念置教師於「道德說教者」的絕對尊嚴的地位,因而認為教師是無可置疑的「長者」,學生是理所當然的「弟子」,師生關系成了單一性的「老對幼」、「長輩對晚輩」的說教關系。新課改倡導的新型的師生關系以民主、平等、和諧為特徵,在上述兩個領域中師生關系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在知識接受領域,師生之間不再是單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說你聽」,而是平等的對話夥伴和合作者。在倫理道德領域,教師須從「長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走到學生中去,走到公共輿論的中心。因而,教師的行為不再簡單地等同於教育行為,他們必須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教育性。應該說,有效地建立起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其出發點是積極的,也帶有很強的針對性。但由於在實際改革過程中有關方面處理問題存在一些偏差,出現了教師得不到學生以及家長起碼的尊重,一些學校事故的處理方案讓教師感到不公等現象。因此,面對這些變化,教師也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心理適應過程。 (3)自身素質缺失的焦慮感 新課改對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在知識結構上,從原來只要求會處理局部知識,到處理學科內的綜合知識,發展到要求會處理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在思維方式上,從繼承接受知識,到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創新思維習慣的思維方式。在教學能力上,從模仿他人進行教學,到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發展成為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從使用傳統的書本、黑板、教鞭等進行教學,到掌握使用投影儀、幻燈、錄音機等基本電教手段,發展成為能利用包括網路在內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等等。參照這些標准和要求,許多教師感到自身的素質與之相差甚遠,似乎高不可攀。誠然,可以通過繼續學習、接受培訓來提高自己,但素質的鍛煉和提高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師深切地感受到由於自身素質的缺失將難於適應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勢之感」,並由此而產生無助感、焦慮感。 (4)相互矛盾的現象帶來的茫然感 我國新一輪課改的目標是要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轉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種轉變是全方位的系統變革,不僅要在教育思想觀念層面上實現轉軌,而且在系統構建和實踐操作層面上同樣要實現轉軌。但從當前的改革實踐看,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諸多環節還沒有很好地實現相互配套和互為保障,新的考試制度和督導評估體系還沒有全面建立起來。因此,許多學校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轟轟烈烈地開展新課改,另一方面卻在扎扎實實地抓應試。正如一些校長所說的那樣:「我們不得不有兩手准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教師不知是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盡快地做好角色的轉變,還是要固守原有的應試技巧來應付沉重的升學壓力,無所適從的茫然感由此產生。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心理壓力能成為人們活動的動力,對活動起激勵作用,但壓力過大會引起有機體過度的情緒緊張,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發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領域同樣如此,過大的壓力會促使教師出現種種心理不適,在教學中變得無效、無能,當然也就談不上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教學潛能的發揮。因此,關注教師的心理困惑,給予教師心理上的關懷,確保他們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參與新課改,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 綜合起來看,上述教師心理不適的成因,除了與新課改帶來的外部壓力這一直接誘因有關外,也與教師自身心理素質有關。因此,克服教師的心理困惑,一定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同步推進,同時實施。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即外減壓力,內強素質。 所謂「外減壓力」,就是指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要採取各種措施來減輕、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特別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有效培訓。伴隨新課改的推進,教育部非常重視師資培訓工作,組織開展了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校長以及骨幹教師的新一輪培訓,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但在具體培訓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如培訓覆蓋面不夠廣,許多一線的教師沒有機會參加;培訓內容以教育理念的傳播以及改革的理論探討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貫徹到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的指導較少,許多教師在實踐中仍然感到力不從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在研究部署新課程方案實施過程中,應加強對「師資培訓」工作的研究,盡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師培訓模式,確保師資培訓的及時到位。其次,要盡快完善與新課改相配套的制度保障體系。新課改是一項全局性的社會系統工程,一系列相關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試制度、教育評估體系的出台和實施,將大大減輕教師在改革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有利於廣大教師在參與課改中正確定位自己,並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難的信心。再者,教育決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應清醒地認識到對新課改不能操之過急,對教師的適應過程要有實事求是
2. 淺談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
包括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與原有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及青春期教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
2、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
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3、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條件保障
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而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就是培訓。通過培訓,一方面取得證書,另一方面還要有從事專職心理咨詢(輔導)教師資格認證。否則,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
4、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德育處或基(普)教處負責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城市有條件的中小學要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鎮及農村的中小學也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2)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發展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種發展取向。教育學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學體系為框架,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原則、理論、課程、教育模式、途徑與方法等基本原理。
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強調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依據個體的心理規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要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
無論是教育學取向的研究,還是心理學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的教育模式。這都必須落腳於准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生、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3.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織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身心的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
.因此,在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責任,也需要所有教師的密切配合。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進各課教學中,才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課堂教育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學科教師可以根據各自學科教學內容的特點,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激發學習動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 不同的學科有著各自的特點,學科教師可以根據各自特點,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4. 如何在學科教學和日常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從根本上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樹立在親和基礎上,具有人性化特徵的教師新權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在與學生的課堂交往中,多激勵、多表揚、少批評、少否定,注意教育機會的平等和公平,注意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則,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善於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氛圍很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例如,在教學舉例時選用學生自己每天的作業總量、時間和速度的計算,還可加入對不同人一天工作總量、時間和速度的計算,然後再進一步推廣到人一生。深化了學生對時間概念的認識,由此培養學珍惜時間的觀念,改變做事拖拉的壞習慣。又如,講天體運動時擴展到人造衛星和國家科技發展,鼓勵學生向著這個方向去學習研究,很多學生會感興趣的,這樣同時學生心理素質也相對提高了。
物理、化學課則有實驗課,不但配備有儀器、設備,而且要求人人動手操作等。結合這些學科獨特的授課方式,如果巧妙地輔之以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訓練,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實施。操作細心不馬虎、不故意損壞儀器、合作、分工、實驗中特殊情況處理等不都是心理健康的范疇嗎?
總之,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師根據各科教學的特點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激勵學習動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這個目的,是開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激勵學習動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只要是為這個目的,那麼怎麼操作就簡單了。
5. 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培養積極的情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創設一個寬容、溫馨的課堂生活環境,讓學生自主、自由、自信,讓學生成功、成長、成人,讓每個孩子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讓每個孩子都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在進行低年級識字教學時,總是在學生隨文識字後,拿出准備好的生字卡片,並且用富有童趣的語言說:小朋友們,你們看,這些生字寶寶們太寂寞了,它們不願意安靜地呆在書本里,想和你們交個朋友,願意嗎?如果你們能准確地喊出它們的名字,那麼這些字寶寶就都成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你的同學,讀一讀,認一認。然後,我請學生上台找字寶寶,並介紹給自己的同學認讀。此環節注重了在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基礎上,讓學生走上前台,展現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喜歡識字,樂於識字,學會識字。互動、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基本手段。在溝通交往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成功地進行了情感與思維的對話。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放下架子,做學生的真朋友。課堂上,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便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昂起頭來充滿自信。有句話說得好:贊賞猶如春風暖,謾罵好比嚴冬寒。在沒有笑臉的老師面前,學生們的心靈會受到傷害。課堂教學中免不了會有批評,但一定要慎重地選擇批評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們平等地、充滿愛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就能使我們的批評變得溫和又有善意,猶如春風化甘雨,變得委婉而智慧;猶如青橄欖,苦過之後格外甜。
二、千錘萬鑿出深山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良好發展,教師的不良心理行為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教師質疑的心理問題,即教師自身就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養,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顆赤誠的愛心來面對所有的孩子;以一顆寬容的心悅納入每一位學生;以一顆善良的心關愛每一位學生;以一顆賞識之心鼓勵每一位孩子;以一個智慧的頭腦來引領每位學生,以一個健康的心理來感染每位學生健康的心靈,教師要真正在教書、育人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提升。
三、千樹萬樹梨花開多渠道1、團體開展心理活動
要開展豐富多彩並且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如針對中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利用出板報、辦校刊、開展知識競賽以及各種表演等多種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情操,養成健康心理狀態。小學升初中的入學心理指導工作也相當重要,畢竟中學和小學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別,做好心理工作,預防學生因為不適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例如可以定期開講座等。須強調的是,開展這些教育活動,除了要講針對性之外,更要講經常性,任何教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2、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課堂是教育和教學的主陣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於各科教學實踐中去,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鍛煉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和鍛煉。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於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於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於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3、個別輔導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指導和訓練。這是對學生心理活動影響最大,當然也是最難做好的工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症下葯,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等。在學校展開知心姐姐的信箱活動,就是信函咨詢的一種形式;或者通過寫周記的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作出指導,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於心理輔導的精髓在於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一所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麼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配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當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學校一方面的力量顯然是不行的,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密切配合,同心協力,共同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全方位、多渠道對他們進行正面的影響和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合理評價,激勵學生健康地成長
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深層次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對學生適時、恰當、正確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喜悅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慾望。在評價中要始終堅持以下幾點:1.保護學生的自尊。2.營造和諧、寬松、平等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3.發現學生的優勢和特長,診斷問題和不足,尊重學生的現有狀態;通過評價找出學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安全。
健康的課堂學習氛圍,能給學生創造願意學習、樂於學習、勤於學習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愉快地適應學習環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從而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取得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認真探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徑,對學生施以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他們成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一代新人。
6.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培養積極的情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創設一個寬容、溫馨的課堂生活環境,讓學生自主、自由、自信,讓學生成功、成長、成人,讓每個孩子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讓每個孩子都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在進行低年級識字教學時,總是在學生隨文識字後,拿出准備好的生字卡片,並且用富有童趣的語言說:小朋友們,你們看,這些生字寶寶們太寂寞了,它們不願意安靜地呆在書本里,想和你們交個朋友,願意嗎?如果你們能准確地喊出它們的名字,那麼這些字寶寶就都成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你的同學,讀一讀,認一認。然後,我請學生上台找字寶寶,並介紹給自己的同學認讀。此環節注重了在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基礎上,讓學生走上前台,展現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喜歡識字,樂於識字,學會識字。互動、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基本手段。在溝通交往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成功地進行了情感與思維的對話。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放下架子,做學生的真朋友。課堂上,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便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昂起頭來充滿自信。有句話說得好:贊賞猶如春風暖,謾罵好比嚴冬寒。在沒有笑臉的老師面前,學生們的心靈會受到傷害。課堂教學中免不了會有批評,但一定要慎重地選擇批評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們平等地、充滿愛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就能使我們的批評變得溫和又有善意,猶如春風化甘雨,變得委婉而智慧;猶如青橄欖,苦過之後格外甜。
二、千錘萬鑿出深山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良好發展,教師的不良心理行為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教師質疑的心理問題,即教師自身就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養,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顆赤誠的愛心來面對所有的孩子;以一顆寬容的心悅納入每一位學生;以一顆善良的心關愛每一位學生;以一顆賞識之心鼓勵每一位孩子;以一個智慧的頭腦來引領每位學生,以一個健康的心理來感染每位學生健康的心靈,教師要真正在教書、育人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提升。
三、千樹萬樹梨花開多渠道1、團體開展心理活動
要開展豐富多彩並且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如針對中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利用出板報、辦校刊、開展知識競賽以及各種表演等多種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情操,養成健康心理狀態。小學升初中的入學心理指導工作也相當重要,畢竟中學和小學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別,做好心理工作,預防學生因為不適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例如可以定期開講座等。須強調的是,開展這些教育活動,除了要講針對性之外,更要講經常性,任何教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2、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
課堂是教育和教學的主陣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於各科教學實踐中去,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鍛煉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和鍛煉。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於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於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於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3、個別輔導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指導和訓練。這是對學生心理活動影響最大,當然也是最難做好的工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症下葯,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等。在學校展開知心姐姐的信箱活動,就是信函咨詢的一種形式;或者通過寫周記的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作出指導,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於心理輔導的精髓在於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一所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麼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配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當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學校一方面的力量顯然是不行的,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密切配合,同心協力,共同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全方位、多渠道對他們進行正面的影響和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合理評價,激勵學生健康地成長
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深層次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對學生適時、恰當、正確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喜悅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慾望。在評價中要始終堅持以下幾點:1.保護學生的自尊。2.營造和諧、寬松、平等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3.發現學生的優勢和特長,診斷問題和不足,尊重學生的現有狀態;通過評價找出學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安全。
健康的課堂學習氛圍,能給學生創造願意學習、樂於學習、勤於學習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愉快地適應學習環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從而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取得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認真探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徑,對學生施以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他們成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一代新人。
7. 如何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師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教學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因為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這兩項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證。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才能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的榜樣。一個性格開朗、情感健康的教師,往往會以積極的方式對待學生,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書育人,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二、教師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情。教師積極的心境可以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進入興奮狀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們常發現,課堂上學生的活躍程度和教師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調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師輕松愉快的情緒、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親切的動作還會使學生備受鼓舞,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有助於培養健康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不同教師的課堂上表現很大差異的原因。當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時,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課堂效率高,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會產生更多的相互尊重與接納。
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化教育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智力、情緒、意志、人格、人際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學生的優勢與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化教育。比如,對於性格內向、總喜歡一個人行動,極力避免與他人交往的學生,可以多給他提供一些當眾發言的機會,多鼓勵他、肯定他,以鍛煉他的膽量,增強他的自信心;對於性格外向、熱情活潑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學生,可給他提供一些具有難度的學習任務,以培養其耐心,磨煉其意志。這種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原則上應運用於每個學生,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由於時間、精力、能力等多種原因,至少應對所謂的「問題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
四、要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的師生心理互動環境,它由教師教的心理環境和學生學的心理環境兩部分組成。課堂心理環境表現為融洽或冷漠、活躍或沉悶、和諧或緊張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五、要轉變教學效益觀和教學評價方式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仍普遍以學生知識、智能的獲得為標准,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價教學效益。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分數)而不關心學生在學習中的成長。不管學生各方面的實際發展如何,只要考得不好,就認為教學是失敗的。但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世界的豐富多彩又需要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個性。實際上,國家需要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80%以上將要成為高素質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勞動者。所以,應以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來衡量和評估教學,綜合地評價教學質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長,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能力,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使學生健康向上地發展。
8.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 小學學科教學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其隱性的教育價值,協同發展小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也就是在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指在學校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傳遞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注重挖掘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中的內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幫助小學生提高認知和技能、情意特質和人格素養,從而完善心理機能的一種課程形式。
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在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小學學科教學目標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科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還應該包括認知、情意和行為。任何一門學科課程的目標都應同時反映學生的心理層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標體系,一方面,學科內容傳遞的過程以人的心理發展為基礎,服從心理規律,使學科內容心理化,這是解決教育過程中學生與課程矛盾問題的正確策略;另—方面,學科內容的傳遞是著眼於學生整體發展的,即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並行不悖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體現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科位置與教育價值。
傳統的學科教學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學生要適應教學,從而忽視了學生心理發展與主觀需求;而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創造性的培養。下面以小學社會課《我家的鄰居》為例,說明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該課的教學目標有:
①懂得良好的鄰居關系的重要性;
②培養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情感;
③主動維護住宅公共部位的環境衛生並且能主動招呼、關心鄰居。
其中①是認知方面的目標,②是情感方面的目標,③是行為方面的目標。
二、在小學學科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現行的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內容中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經過適當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德育課程中對學生道德意識傾向性(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質(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養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德育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定向和動力作用,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是維護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在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重疊、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師要善於挖掘德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善於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線索。
三、在小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從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層面來分析,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集中反映在學科課堂心理環境的創設與優化上。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改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使學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和提高能力,又能發展良好的個性和提高心理素質。 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是指教師根據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的目標和對學生心理特點的了解,通過把握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來優化課堂教學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產生積極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以營造課堂教學氣氛的過程。它是學科課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貫徹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來實施的,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主要有和諧原則、民主原則、興趣原則、成功原則和探究原則。優化課堂心理環境要以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核心,以情感溝通為橋梁,教師要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滿足或引導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的行為動機,使學生產生積極健康的學習行為,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學風班風,而這種良好的學風班風又會反過來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逐漸養成積極健康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的保持最終會形成新的心理結構,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品質獲得健康發展。各學科教師在貫徹優化課堂教學心理環境五大原則時,還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來進行教學:教師活動:巧設情境—指導實驗—激發探究—點撥引導。學生活動:好奇觀察—動手實驗—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心理過程:增強動機—感性認識—理性思考—領悟內化。鍛煉能力:科學興趣、觀察動手、質疑探究、思維想像。塑造人格:新鮮感、務實感、責任感、求知慾、好奇性、參與性、堅忍性、科學性。
四、在小學學科教學評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評價是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傳統的課程評價受「應試教育」的干擾,對教與學的評價是以知識理解為中心,是單維的、片面的評價;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標准化答案,輕創造力考核,把考試與評價等同,把分數與效果,即學生的價值等同起來。這種評價只關注預期的、靜態的、客觀的目標,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主體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單純追求分數、升學率,學生負擔重,創造性、個性受到摧殘,壓抑了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損害了學生身心整體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帶來了傳統學科課程評價的變化,它要求評價的多元化,注意評價的心理層面,兼顧到學生心理發展的各個要素和各個層面,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確立課程評價的心理指數,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9. 如何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積極來教學環境。
2,教源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避免使用懲罰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諷刺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人格。
3,體驗成功原則,通過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使自己的個性變得更加自信,達到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這是現代發展性教學的重要目標。
4,教師克服對課堂管理所持有的「壓、訓、罰」的錯誤觀念,實行民主化管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合作意識,以積極的指導為主,消極的限制為輔;標明恰當行為在先,獎懲在後。
5,就課堂教學來講,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限制課外作業量。
6,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並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