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教育體制改革有哪些新要求
第三部分 體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養體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
(三十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建立健全教材質量監管制度。深入研究、確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形成教學內容更新機制。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加強中小學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
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以及選修更高學段課程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改進中學生升學推薦辦法,創新研究生培養方法。探索高中階段、高等學校拔尖學生培養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准。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做好學生成長記錄,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進人才評價及選用制度,為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樹立科學人才觀,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強化人才選拔使用中對實踐能力的考查,克服社會用人單純追求學歷的傾向。
第十二章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按照有利於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加強考試管理,完善專業考試機構功能,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成立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考試改革方案,指導考試改革試點。
(三十五)完善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試入學的具體辦法。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改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方式,發揮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的導向作用。規范優秀特長生錄取程序與辦法。中等職業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注冊入學。
(三十六)完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著重考查綜合素質和能力。以高等學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准為依據,完善國家考試科目試題庫,保證國家考試的科學性、導向性和規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
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入學考試由全國統一組織;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深入推進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加強創新能力考查,發揮和規范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
完善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分配方式和招生錄取辦法,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有利於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對特長顯著、符合學校培養要求的,依據面試或者測試結果自主錄取;高中階段全面發展、表現優異的,推薦錄取;符合條件、自願到國家需要的行業、地區就業的,簽訂協議實行定向錄取;對在實踐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專門程序,破格錄取。
(三十七)加強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完善考試招生信息發布制度,實現信息公開透明,保障考生權益,加強政府和社會監督。公開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公開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結果,公開自主招生辦法、程序和結果。加強考試招生法規建設,規范學校招生錄取程序,清理並規范升學加分政策。強化考試安全責任,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堅決防範和嚴肅查處考試招生舞弊行為。
第十三章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三十八)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適應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求,明確政府管理許可權和職責,明確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權利和責任。探索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學校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健全校務公開制度,接受師生員工和社會的監督。隨著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十九)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政府及其部門要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完善監管機制,減少和規范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自主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制定學校規劃並組織實施,自主設置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機構,自主確定內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學校財產和經費。擴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育人方式、資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辦學、社區服務等方面的自主權。
(四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完善治理結構。公辦高等學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完善大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群眾團體的作用。
加強章程建設。各類高校應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全面實行聘任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
擴大社會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探索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進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的資源共享,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提高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
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學學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完善校長任職條件和任用辦法。實行校務會議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擴大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自主權。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引導社區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發揮企業參與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機制。
第十四章辦學體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教育活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扶持薄弱學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各地可從實際出發,開展公辦學校聯合辦學、委託管理等試驗,探索多種形式,提高辦學水平。
改進非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公平競爭,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辦教育。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重要工作職責,鼓勵出資、捐資辦學,促進社會力量以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多種形式興辦教育。完善獨立學院管理和運行機制。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
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教師與公辦學校、學生、教師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辦學校辦學自主權。清理並糾正對民辦學校的各類歧視政策。制定完善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對具備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條件的民辦學校,按規定程序予以審批。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
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託民辦學校承擔有關教育和培訓任務,撥付相應教育經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資助民辦學校。國家對發展民辦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學校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辦教育。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民辦教育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工作。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規范民辦學校法人登記。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民辦學校依法設立理事會或董事會,保障校長依法行使職權,逐步推進監事制度。積極發揮民辦學校黨組織的作用。完善民辦高等學校督導專員制度。落實民辦學校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依法明確民辦學校變更、退出機制。切實落實民辦學校法人財產權。依法建立民辦學校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學校資產、抽逃資金或者挪用辦學經費。建立民辦學校辦學風險防範機制和信息公開制度。擴大社會參與民辦學校的管理與監督。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評估。
第十五章管理體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統籌有力、權責明確的教育管理體制。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明確各級政府責任,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和管理國家教育事業,制定發展規劃、方針政策和基本標准,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整體部署教育改革試驗,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地方政府負責落實國家方針政策,開展教育改革試驗,根據職責分工負責區域內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
(四十六)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進一步加大省級政府對區域內各級各類教育的統籌。統籌管理義務教育,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依法落實發展義務教育的財政責任。促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重點扶持困難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促進省域內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和資源共享,支持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完善以省級政府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體制,合理設置和調整高等學校及學科、專業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依法審批設立實施專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審批省級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已確定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學位授予點。完善省對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體制,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根據國家標准,結合本地實際,合理確定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教師編制等實施標准。統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區域協作,提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地)、縣級政府履行職責,發展管理好當地各類教育。
(四十七)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監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變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應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
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規范決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開討論,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成立教育咨詢委員會,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咨詢論證,提高重大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和完善國家教育基本標准。整合國家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及資源,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加強教育監督檢查,完善教育問責機制。
培育專業教育服務機構。完善教育中介組織的准入、資助、監管和行業自律制度。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擴大教育開放
(四十八)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四十九)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境外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範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來華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計劃地引進海外高端人才和學術團隊。引進境外優秀教材,提高高等學校聘任外籍教師的比例。吸引海外優秀留學人員回國服務。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擴大政府間學歷學位互認。支持中外大學間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平台,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強中小學、職業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推動我國高水平教育機構海外辦學,加強教育國際交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教育服務。支持國際漢語教育。提高孔子學院辦學質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國際援助力度,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專門人才。拓寬渠道和領域,建立高等學校畢業生海外志願者服務機制。
創新和完善公派出國留學機制,在全國公開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學習。加強對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引導,加大對優秀自費留學生資助和獎勵力度。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提高對留學人員的服務和管理水平。
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重點資助發展中國家學生,優化來華留學人員結構。實施來華留學預備教育,增加高等學校外語授課的學科專業,不斷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
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全球性、區域性教育合作。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組織教育政策、規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層次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與政策對話平台,加強教育研究領域和教育創新實踐活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加強內地與港澳台地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擴展交流內容,創新合作模式,促進教育事業共同發展。
⑵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建設資金
(一)「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建設經費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高校自籌經費共同支持。中央部門所屬院校的「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和公共系統建設項目的經費由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地方所屬院校的項目列入國家「本科教學工程」的,建設經費原則上主要由地方財政或高校自籌經費支持。
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按照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實行項目管理。財政部將會商教育部制訂《「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另發)。地方教育、財政主管部門或高等學校應制訂相應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項目承擔學校和單位根據相應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具體負責經費的使用和管理。
(二)鼓勵各地方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在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籌措資金設立省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支持本地高等學校提高質量。鼓勵各高等學校根據學校特色,積極籌措資金設立校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
(三)教育部成立「本科教學工程」領導小組,決定「本科教學工程」的重大方針政策和總體規劃。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本科教學工程」的日常工作。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項目承擔學校應指定相關部門作為專門機構,統籌負責本地、本校「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規劃和實施。
(四)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本科教學工程」建設目標和任務,制訂、發布項目指南和規劃方案。學校建設項目的立項主要考慮高校布局、辦學特色和改革基礎等因素,採取規劃布點的方式,減少項目評審,充分體現加強省級教育統籌和高校自主規劃的思路。公共系統建設項目主要採用委託的方式審核立項。堅持立項公平公正,規范評審程序,實現陽光評審。加強立項監督,實行全程公示。
(五)項目承擔單位按照統一部署,根據「本科教學工程」的總體目標和任務,依據所承擔項目的要求,在充分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確定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組織項目實施,並保證項目建設達到預期成效。
(六)成立「本科教學工程」專家組,負責項目審核立項、咨詢檢查、績效評估。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專家組意見,對有關地區或單位的項目、資金數量進行調整。
(七)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應接受教育部及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檢查、審計。
(八)項目建設完成後,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會同相關部門分別組織驗收。「十一五」期間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要繼續按照立項方案進行建設。教育部將在適當時候,根據項目性質和特點,分別組織檢查驗收。
⑶ 如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回顧兩年來學校的教學 工作,分析當前學校教學工作所面臨的形勢,認真研究今後學校教學工作的思路與推進措施, 按照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校教 學工作再上新的水平。 下面,我講三個問題: 一、兩年教學工作的回顧 兩年來,學校和各學院圍繞迎接教學評估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 過加強領導和加大投入、深化教學改革、實施質量工程、完善管理制度、建設高素質教師隊 伍、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強化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力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一)積極實施質量工程,專業和課程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兩年來,我校大力推進質量工程建設,繼工程訓練中心獲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之 後,大學物理實驗中心又獲此殊榮,成為江西省第二個獲兩個國家級實驗示範中心建設點的 高校。我校金屬材料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3 個專業獲批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建設點;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也已通過江西省的評審,有望成為我校第4 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建設點。環境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飛行器製造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4個專業成為 江西省高校特色專業。 基礎化學實驗中心、網路技術實驗中心、電子綜合實驗中心、力學實驗中心、材料基礎實驗 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成功獲得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校緊密結合航空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加強了本科專業的特色建設,航機學院在飛行器 製造和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中設置了航空維修專業方向,電子學院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置 了航電維修方向,材料學院、環化學院、自動化學院也在相關專業中設置了光伏技術與工程 的專業方向,進一步拓展了人才培養的適應面。 按照「加強基礎、擴展素質、提高能力」的總體思路,學校修訂完善了2008 版本科人才培 養方案,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整合課程體系、更新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壓縮了總學時, 設置創新學分,積極鼓勵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增設了《大學語文》、《航空航天概論》等必修 課程,更加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設置中進一步加強了自身的 特色。 學校建立了「精品課程開發系統」和「網路課堂」兩個課程教學平台,在《精品課程開發系 統》建有網站的課程136 門;使用《網路課堂(網路教學平台)》的課程達到351 個課程教學平台對推動學校的課程建設工作、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材建設上,學校3 種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項目,並已出版; 在2008 年的第三屆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評選中,我校3 本教材獲得江西省優秀教材 一等獎,3 本教材獲得二等獎,正式出版教材13 本,2008 年學校又批准了16 項規劃教材作 為公開出版教材,並落實了資助經費。 (二)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兩年中,我校國防生培養的「昌航模式」在軍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得到了解放軍總政治部 領導的高度評價; 10 多家中央媒體相繼發表報道,盛贊這一培養模式; 40 余所國防生培 養院校和十幾位將軍先後來到學校參觀指導。2007 年,我校應邀出席全軍國防生培養工作 會議,在會上作典型經驗介紹;2008 年學校成功承辦了海軍國防生培養工作現場交流會, 進一步擴大了我校國防生培養工作的影響。 2008 年以來,學校對08 級全體新生推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對部分學院08 生進行了《高等數學》分級教學試點,這些改革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分類培養、因材施教的理念,收到了較好效果。 學校把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作為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專題立項的方式整合更 新實驗項目,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支持,調動了廣大實驗教師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積 極性。2008 年學校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改革,現有 396 門實驗課程,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的課程為347 門,佔有實驗課程總數的比例達87.6%。綜合性、設計性和開放性實驗對學生 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各實驗中心及實驗室每學期均向學生開設開放性實驗,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選 做相關實驗。一大批開放實驗項目開放時間長,開放范圍和覆蓋面廣,深受學生歡迎,據統 計,項目數和參選人數每學期均在增加,學生跨院、跨系、跨專業選修開放性實驗項目人數 逐步遞增。2008 年度全校共開設381 個開放性實驗項目,參加選修的學生達6297 人次。 繼航機學院發動機專業與株洲 608 所合作實行 3+1 培養模式之後,軟體學院去年開始與微 軟江西分公司合作以 2+2 模式培養軟體專業人才。這種產學研的合作教育模式縮小了學校 教育與企業實際工作的距離,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兩年來,廣大教師踴躍申報各類教改課題,積極撰寫高水平教改論文,切實提高了教學研究 水平。2007 年獲省級教改課題35 項,省級教育規劃課題30 項,其中5 位教師的選題被評 為當年度重點課題;2008 年獲省級教改課題53 項,省級教育規劃課題25 項。兩年中,廣 大教師共撰寫教改論文近200 在2008年省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我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 項、二等獎6 江西省首屆雙語教學研討會上,周力、余達祥老師進行了雙語課程演示,彭迎風老師的論文獲一等獎;在江西省多媒體課件及講課比賽中,舒堅老師獲一等獎;在全國普通高校《軍事 理論》教學授課比賽中,曹美龍老師獲二等獎;在全國第三屆基礎力學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上, 李海姣獲二等獎;在第7 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李建耀、趙晴等老師研製的多媒體課件 獲優秀獎。 (三)教學實踐基地建設不斷加強 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證了教學投入,積極改善教學條件和環境。 兩年來學校利用中央共建資金建設了電子技術綜合實踐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藝術與設 計實訓中心等實驗室,同時購置了空乘模擬訓練艙、文法學院的非線性編輯機、工訓中心的 數控機床等一批實驗裝備,改善了教學條件,滿足了教學評估的要求。 (四)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 兩年來,學校人才引進和培養的質量、數量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作風過硬、業務精良、 德才雙馨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省級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7 人,省級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53 西省百千萬人才第一、二層次人選22人,省級教學名師13 人,學校各類教學科研骨幹達到 108 人,完成了「111360 人才工程」提出的到2012 年「專任教師中各類教學科研骨幹人才 達到100 名以上」的目標。迄今,我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總量近200 名,博士學位教師比 例居全省高校前列。 學校積極推進中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工作,兩年來共選派50 名中青年教師到生產科研和 社會實踐一線鍛煉,造就了一批既能從事本專業理論教學,又能較熟練地指導本專業實踐教 學的教師;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 兩年中,一批教師獲得各種獎勵和榮譽。魯世強教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饒國賓教授 被評為「江西省模範教師」,易青教授被評為「江西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魏立安、曾接 位教授榮獲江西省教學名師榮譽稱號。自動化學院被評為「江西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無損檢測技術教學團隊、工程訓練 中心教學團隊、應用化學專業教學團隊等4 個教學團隊入選省級教學團隊。 (五)教學管理得到進一步規范 學校修訂完善了80 余項教學規章制度,這些制度可操作性強,涵蓋教學建設,專業與課程, 學籍、學位與考試,教學改革和研究,實踐教學,教學評估與質量監控,教材管理等方面, 進一步規范了教學工作。2008 年學校增設了教學評估中心,專職負責教學評估與質量監控 工作,進一步完善了教學管理機構職能。 兩年來,學校進一步健全了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明確了教學質量監控的主要對象和內容; 建立了以教學評價、督導為主導,以調控為重點,以課堂教學、畢業設計(論文)為關鍵環 節,以長效機制為目標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運行系統,加強了教學工 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饋與調控;完善了教學質量的檢查、評價制度;進一步明確 了教學質量監控單位及責任人的職責,為學校實施教學質量的全面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發揮 了積極作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在進行教學管理過程中,實行了掛牌檢查、掛牌聽課制度, 在管理教學工作的同時主動接受廣大師生監督。 在2007 年全省考試工作總結會議上,學校從全省76 個高校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點中脫穎 而出,榮獲江西省「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優秀考點」稱號。 (六)學風建設取得切實成效 兩年來,學校通過建章立制、嚴格校紀校規,規范學生行為,培養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的自覺 性,考風考紀優良,學生違紀率較低且逐年下降,學風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是堅持制度建設。修訂和完善了一系列學生管理規章制度,匯編成《學生手冊》和《管理 文件選編》,為創建優良學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狠抓關鍵環節。高度重視學生考前動員,進行《考試作弊警示錄》和《學生「十不違」》 等警示教育;堅持全體政工幹部逢考必巡制度。學生違紀率逐年下降, 2007—2008 學年學 生考試違紀人數49 人,違紀率0.26%;2008—2009 學年第一學期學生考試違紀人數14 違紀率0.07%。三是開展主題活動。兩年來,先後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學風建設年」、「迎評促建創優良學風」 學風建設月、 「讀經典書籍,創書香校園」等主題活動,實施「十百千」優良學風創建工 程,舉辦18 項精品校園文化活動,開辦了213 項學術報告,營造了良好學習氛圍。 四是建立激勵機制。除了設立優秀學生獎學金、學科獎學金、素質拓展獎學金、企業獎學金 等20 多種獎學助學金外,學校還開展了「十佳大學生」、「感動昌航——魅力大學生」評選、 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國家獎學金評選等活動,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涌現了全國先進班集體030352 班、全國三好學生劉征魯、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劉慧斌、1235 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江西省「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49 人,江西省「先進班集體」 (七)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穩步提高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大力推進實踐教學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畢業生普遍受到社會歡迎和好評,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 循環。 近年來,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位於江西省高校前列。繼2006 年在江西省普通高等院校 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單位後,2007 年我校再獲此殊榮。學校總的招生計劃逐 年遞增,第一志願錄取率逐年提高,2007 在年江西省首次實現二本的第一志願錄取率100%; 2008 年在省內理科和文科錄取分數線分別比二本線高出20 分和12 個專業實現了省內一本招生,二本投檔線在部分省(市)超過當地一本線。 2008 年暑期,學校分赴13 個省份走訪航空國防企事業單位和地方用人單位,進行第6 業生質量跟蹤調查,調查反饋顯示,我校畢業生思想素質高,專業功底扎實,動手能力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團結協作精神,能夠獨立開展工作,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在第六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中,我校學子從全國9736 名選手中勝出,獲得二等獎 (全國總排名第九位),創下江西省大學生在此項比賽歷史上的最好成績;第十屆「挑戰杯」 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我校兩名同學榮獲二等獎; 2007 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上,我校學子攬得十三枚金牌中的四枚;2008年國際性大賽美國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我校3 位同學榮獲二等獎;第三屆「創新杯」全國未來飛行器大賽 中,我校學生榮獲專業組二等獎和業余組二等獎;江西省第二屆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 我校學生作品「下水道清理機器人」和「自動清毒出筷機」獲得二等獎,在江西省首屆模具 設計製作大賽中獲得團體和個人第一名,「CCTV」杯英語演講比賽江西省決賽中,我校兩 位同學榮獲三等獎; (八)圓滿完成了教育部對我校的本科教學評估 2008 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對學校本科教學工作進行了實地考察評估,這是對我校半個多世紀辦學成果的全面檢閱,在學校黨委、行政的領導 下,我們勝利完成了迎評促建的任務。 專家組對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19 項評估二級指標中有18 項獲得A級, 項B級;在全部44個觀測點中有39 項獲得A級,4 專家組一致認為我校在56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以航空 國防教育為載體,營造了獨特的育人文化環境,不斷地推動著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為造就大批服務基層、敬業奉獻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認為我校始終堅持知 行合一、注重實踐的理念,精心打造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工程教學與工程訓練相結合的教 學模式,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構築了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為核心的實踐教學平台,強 化了大學生的綜合工程能力訓練,為航空國防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上手 快、能力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形成了南昌航空大學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 專家組充分肯定的這些成績和特色是學校今後推進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我 們應當繼續堅持和發揚。 迎評促建過程中,全校上下表現出了強烈的主人翁精神,高效率地完成了大量繁重而卓有成 效的工作,以優良的校風、學風,優美的環境迎接教育部專家的到來;專家進校後,廣大師 生員工充滿激情、奮發向上,把對學校的熱愛化作點點滴滴的細節,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狀態 開展各項工作,給專家留下了良好印象。可以說,學校評建工作能夠取得優秀成績,是學校 黨委、行政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全校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無私奉獻、共同努力的結果。迎 評工作的圓滿完成充分體現了我校師生團結拼搏的精神風貌,體現了高度的凝聚力和責任 感,這是我們今後做好各項工作、保持學校不斷發展的強大基石。 二、教學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兩年來,學校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應看到,制約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仍然存 在,教學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是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在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在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目標邁進 的過程中,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模式還存在不適應人才個性發展的問題;以學生 為本的教學理念還需進一步加強;專業的特色和品牌還需進一步打造;部分課程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還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還需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的實效 還有待提高。 二是基礎理論教學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基礎課教學還存在不適應學生多樣化需要;部分基 礎課對學生要求降低,教學水平不高;部分專業基礎課開設不規范等等問題,影響了學生對 基礎理論的掌握。 三是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校的人文科學素質教育課程還存在開 出數量少,課程質量不高的問題,課外人文講座的開設不夠廣泛;大學生科技人文類社團活 動開展還不夠普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式和途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四是學風建設有等進一步加強。學校整體學習氛圍不夠濃厚,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缺乏,目 標不明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學風學紀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補考率、重修率較高;留 級學生的管理成為學風建設中的一大難題。 三、對做好今後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教育觀和質量觀 1999 年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2007 年我國大學的毛入學率達到26%, 早已步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因此,我們的教育觀念也必須隨之轉變。 高等教育大眾化滿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 資源,也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同時,大眾化帶來的入學水平參差不齊也給大學教育提出了 新的挑戰。因此我們在教育方式上應該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體現靈活性和多樣性,為 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機會和自由發展空間,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寬松的環 大眾化教育觀的核心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我樣在教學和管理中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和差異,逐步建立多樣化的教育教學體系,既要有利於具有天賦的精英人才脫穎而出, 同時也要兼顧那些基礎較差,學生有困難的同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得到發展。 (二)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要積極推進基礎課程的分級教學。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課程要在總結08 級分級教學經驗 的基礎上,繼續在09 級全面開展分級教學。要建設好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機房,為學生自主 學習提供良好條件。線性代數、計算機文化基礎等課程也要進行分級教學的試點。各專業學 院要積極為部分優秀學生開設選擇性的提高類課程,加強對優秀學生的培養。 二是要穩妥推進教師掛牌上課,不斷完善學分制。要繼續穩妥地擴大教師掛牌上課的范圍, 除在部分公共基礎課進行試點外,要選擇部分專業基礎課程進行教師掛牌上課的試點,要不 斷完善選課制度,使選課制度更適應學分制的要求。 三是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要在堅持傳統教學方法優勢的基礎上,更多地採用啟發式、 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 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不斷提高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質量,積極開展網上答疑, 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現教中心要切實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 的質量和水平。 四是抓好課程考核工作的持續改進。鼓勵採用口試、答辯、撰寫論文和大型作業的方式進行 課程考核。對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要堅持實行教考分離制度,嚴格考場管理。 五要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把知識傳授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 積極推進與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不斷探索3+1,2+2 等合作辦學模式。要加強在企事 業單位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的工作,努力開辟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渠道。要積極開展與國外高 校的合作,探索本科人才國際合作培養的新模式。高職學院要加強與航空國防企事業單位的 合作,探索訂單式培養的新模式。 六要加強教學改革研究工作,倡導和支持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積極撰寫高水 平教改論文,切實提高教學研究水平。要進一步抓好現有的重點教改項目,特別是省級重點 教改課題,使之帶動人才培養改革的實踐,提高改革的實效和受益面。要積極組織申報各類 教學改革成果,力爭在國家級獎勵上有所突破。 (三)加強基礎課程的教學,提高基礎課程教學水平 一是要加強基礎課程的教學建設,根據分類分級教學的要求,精選教學內容,使基礎課程的 深度和廣度既符合本科教學要求,又能有所提高,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要不斷研究基礎 課的教法,積極開展教學法研究活動,堅持集體備課、作業批改和答疑等教學制度,做好題 庫建設,在有條件的基礎課實行期中考試制度。 二是要規范基礎課程的管理。針對部分專業基礎課分散開設的現象,有必要加強這類課程的 管理。要堅持課程歸口管理,落實責任院系。責任院系要切實加強課程建設,選派教學水平 高,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課程負責人,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要求,以確保專業基礎課 程的質量。 三是要加強基礎課的師資隊伍建設。要研究制定打造基礎課教學團隊的政策措施,鼓勵教師 全身心投入基礎課教學和改革。要在職稱晉升、崗位聘任等方面對基礎課教師予以政策傾斜。 (四)扎實推進「質量工程」 一是要在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立項的基礎上,切實抓好三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和兩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建設,使之成為教學的典範,充分發揮示範作用。同時積極做好 同家精品課程、國家級名師、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方面的申報工作,爭取有所 突破。 二是要緊緊圍繞航空國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打造專業特色與品牌,要牢固樹立專 業的品牌意識,按照「人無我有、有人我優、人優我精」的要求做好專業的頂層設計,積極 引進高水平師資,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切實增強人才的競 開展課外講座活動,邀請各界名 善教學指導和評價體系 一是要堅持各級領導聽 抓學風,全過程抓學風和全方位抓學風的思想認識,形成全校上下共抓學風 的合力;要通過抓好上課、聽課、自習、作 檢修杜絕「跑 冒滴漏」現象、增加環保設施等一系列措施來提升員工的安全、環保 意識和勞動防護水平,把安全和環保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⑷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中央專項資金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財政部 教育部 財庫〔2006〕23號 2006年4月6日)
為了確保農村義務教育中央專項資金及時、規范版支付,根據《權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國發〔2005〕43號)和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財政部、教育部制定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中央專項資金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執行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向財政部、教育部反映。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中央專項資金支付管理暫行辦法
⑸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批准第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通知的教高函〔2008〕21號
一、建設高等學校特色專業是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特色的重要措施。項目承擔學校和項目負責人要充分認識項目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特色專業點建設工作,大力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專業建設,切實為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和本校的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央有關部門(單位)要負責指導、檢查、監督所屬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的建設工作。在建設過程中,有關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反饋至質量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管理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和《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教高〔2007〕14號)執行。質量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根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任務書》進行檢查和驗收。
項目資助經費按照每個建設點20萬元的標准撥付,超出資助經費的部分由學校配套解決。項目經費管理按照《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07〕376號)執行。有關單位和學校要落實經費自籌建設點的經費。
三、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承擔學校應在學校網站設立專欄,對外公布項目的建設內容、實施方案和進展程度等相關信息,加強有關建設成果的宣傳推廣,充分發揮項目的示範作用。
⑹ 黨和國家有關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是什麼全面一些的,非常謝謝!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1、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完善體制和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
2、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
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3、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
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5、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
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准,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6)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擴展閱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十九)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加大教學投入。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把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作為重要制度。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
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
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
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
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管理,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
(二十)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作出貢獻。
大力開展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堅持服務國家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加強基礎研究;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應用研究。
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
充分發揮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加強高校重點科研創新基地與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
(二十一)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范校辦產業發展。
為社會成員提供繼續教育服務。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鼓勵師生開展志願服務。
(二十二)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
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優化區域布局結構。
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新增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加大東部高校對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力度。
鼓勵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率先發展。建立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軍隊人才培養體系。
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基礎,繼續實施「985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繼續實施「211工程」和啟動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改進管理模式,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績效評估,進行動態管理。鼓勵學校優勢學科面向世界,支持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合作組織、國際科學計劃,支持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
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
⑺ 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的方案
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
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是政府支持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一批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為增強國家科技實力、提高綜合競爭力、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分類資助方式不夠完善,現有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存在著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等現象,多頭申報項目、資源配置碎片化等問題突出,不能完全適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興起,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調整完善科技創新戰略和政策,我們必須立足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通過深化改革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盡快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國務院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一)總體目標。強化頂層設計,打破條塊分割,改革管理體制,統籌科技資源,加強部門功能性分工,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構建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體系,建立目標明確和績效導向的管理制度,形成職責規范、科學高效、公開透明的組織管理機制,更加聚焦國家目標,更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資源,更加強化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充分發揮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和保障國家安全中的戰略支撐作用。(二)基本原則。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政府各部門要簡政放權,主要負責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布局、評估、監管,對中央財政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實行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評估監管體系,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督檢查和責任倒查。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充分發揮專家和專業機構在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具體項目管理中的作用。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科學布局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完善項目形成機制,優化資源配置,需求導向,分類指導,超前部署,瞄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圍繞重大任務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科技與經濟在規劃、政策等方面的相互銜接。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統籌銜接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等各環節工作,更加主動有效地服務於經濟結構調整和提質增效升級,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經濟。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重點支持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前沿、社會公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積極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解決好越位和缺位問題。發揮好市場配置技術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突出成果導向,以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普惠性政策和引導性為主的方式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堅持公開透明和社會監督。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全部納入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和國家科技報告系統,加強項目實施全過程的信息公開和痕跡管理。除涉密項目外,所有信息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營造遵循科學規律、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
二、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一)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由科技部牽頭,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參加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部際聯席會議(以下簡稱聯席會議)制度,制定議事規則,負責審議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布局與設置、重點任務和指南、戰略咨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的組成、專業機構的遴選擇優等事項。在此基礎上,財政部按照預算管理的有關規定統籌配置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預算。各相關部門做好產業和行業政策、規劃、標准與科研工作的銜接,充分發揮在提出基礎前沿、社會公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需求,以及任務組織實施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中的積極作用。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布局和重點專項設置等重大事項,經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審議後,按程序報國務院,特別重大事項報黨中央。(二)依託專業機構管理項目。將現有具備條件的科研管理類事業單位等改造成規范化的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由專業機構通過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受理各方面提出的項目申請,組織項目評審、立項、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等,對實現任務目標負責。加快制定專業機構管理制度和標准,明確規定專業機構應當具備相關科技領域的項目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設立理事會、監事會,制定章程,按照聯席會議確定的任務,接受委託,開展工作。加強對專業機構的監督、評價和動態調整,確保其按照委託協議的要求和相關制度的規定進行項目管理工作。項目評審專家應當從國家科技項目評審專家庫中選取。鼓勵具備條件的社會化科技服務機構參與競爭,推進專業機構的市場化和社會化。(三)發揮戰略咨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的作用。戰略咨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由科技界、產業界和經濟界的高層次專家組成,對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布局、重點專項設置和任務分解等提出咨詢意見,為聯席會議提供決策參考;對制定統一的項目評審規則、建設國家科技項目評審專家庫、規范專業機構的項目評審等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接受聯席會議委託,對特別重大的科技項目組織開展評審。戰略咨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要與學術咨詢機構、協會、學會等開展有效合作,不斷提高咨詢意見的質量。(四)建立統一的評估和監管機制。科技部、財政部要對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實施績效、戰略咨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和專業機構的履職盡責情況等統一組織評估評價和監督檢查,進一步完善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實行黑名單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對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績效評估通過公開競爭等方式擇優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結果作為中央財政予以支持的重要依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所屬單位承擔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和資金使用情況的日常管理和監督。建立科研成果評價監督制度,強化責任;加強對財政科技資金管理使用的審計監督,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予以查處,查處結果向社會公開,發揮警示教育作用。(五)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科技部、財政部要根據績效評估和監督檢查結果以及相關部門的建議,提出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動態調整意見。完成預期目標或達到設定時限的,應當自動終止;確有必要延續實施的,或新設立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以及重點專項的,由科技部、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論證,提出建議。上述意見和建議經聯席會議審議後,按程序報批。(六)完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要通過統一的信息系統,對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需求徵集、指南發布、項目申報、立項和預算安排、監督檢查、結題驗收等全過程進行信息管理,並主動向社會公開非涉密信息,接受公眾監督。分散在各相關部門、尚未納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的項目信息要盡快納入,已結題的項目要及時納入統一的國家科技報告系統。未按規定提交並納入的,不得申請中央財政資助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
三、優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布局根據國家戰略需求、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和科技創新規律,將中央各部門管理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整合形成五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團隊建設,增強源頭創新能力。(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產品和重大產業化目標,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在設定時限內進行集成式協同攻關。(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農業、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健康等領域中需要長期演進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重大國際科技合作,按照重點專項組織實施,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研發布局和協同創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四)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通過風險補償、後補助、創投引導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運用市場機制引導和支持技術創新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資本化、產業化。(五)基地和人才專項。優化布局,支持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和能力提升,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支持創新人才和優秀團隊的科研工作,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條件保障能力。上述五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要全部納入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強項目查重,避免重復申報和重復資助。中央財政要加大對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支持力度,加強對中央級科研機構和高校自主開展科研活動的穩定支持。
四、整合現有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本次優化整合工作針對所有實行公開競爭方式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不包括對中央級科研機構和高校實行穩定支持的專項資金。通過撤、並、轉等方式按照新的五個類別對現有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進行整合,大幅減少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數量。(一)整合形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遵循研發和創新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將科技部管理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的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有關部門管理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進行整合歸並,形成一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該計劃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及科技發展優先領域,凝練形成若干目標明確、邊界清晰的重點專項,從基礎前沿、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到應用示範進行全鏈條創新設計,一體化組織實施。(二)分類整合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按照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不同階段的需求,對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管理的新興產業創投基金,科技部管理的政策引導類計劃、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共同管理的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支持科技創新的部分,以及其他引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專項資金(基金),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並進行分類整合,避免交叉重復,並切實發揮杠桿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技術創新領域,形成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補償等政府引導的支持方式。政府要通過間接措施加大支持力度,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支持科技創新的普惠性政策,激勵企業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真正發展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三)調整優化基地和人才專項。對科技部管理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改革委管理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合理歸並,進一步優化布局,按功能定位分類整合,完善評價機制,加強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相互銜接。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設施開放共享程度,盤活存量資源,鼓勵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對外開放共享和提供技術服務,促進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實現跨機構、跨地區的開放運行和共享。相關人才計劃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相互之間的銜接。在此基礎上調整相關財政專項資金。(四)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大聚焦調整力度,准確把握技術路線和方向,更加聚焦產品目標和產業化目標,進一步改進和強化組織推進機制,控制專項數量,集中力量辦大事。更加註重與其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分工與銜接,避免重復部署、重復投入。(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要聚焦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注重交叉學科,培育優秀科研人才和團隊,加大資助力度,向國家重點研究領域輸送創新知識和人才團隊。(六)支持某一產業或領域發展的專項資金。要進一步聚焦產業和領域發展,其中有關支持技術研發的內容,要納入優化整合後的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體系,根據產業和領域發展需求,由中央財政科技預算統籌支持。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支持科技創新的資金,要逐步納入中央公共財政預算統籌安排,支持科技創新。
五、方案實施進度和工作要求(一)明確時間節點,積極穩妥推進實施。優化整合工作按照整體設計、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開展。2014年,啟動國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設,初步建成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料庫,基本建成國家科技報告系統,在完善跨部門查重機制的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按照新的五個類別進行優化整合,並在關系國計民生和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先行組織5-10個重點專項進行試點,在2015年財政預算中體現。2015-2016年,按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的要求和十三五科技發展的重點任務,推進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優化整合,對原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等),報經國務院批准後實施,基本完成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按照新的五個類別進行優化整合的工作,改革形成新的管理機制和組織實施方式;基本建成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實現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安排和預算配置的統籌協調,建成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向社會開放。2017年,經過三年的改革過渡期,全面按照優化整合後的五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運行,不再保留優化整合之前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經費渠道,並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改革,修訂或制定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資金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各項目承擔單位和專業機構建立健全內控制度,依法合規開展科研活動和管理業務。(二)統一思想,狠抓落實,確保改革取得實效。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工作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任務重,難度大。科技部、財政部要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率先改革,作出表率,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商。各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積極配合,主動改革,以釘釘子的精神共同做好本方案的落實工作。(三)協同推進相關工作。加快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推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強科技政策與財稅、金融、經濟、政府采購、考核等政策的相互銜接,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激勵創新的普惠性稅收政策;加快推進科研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員評價制度,創造鼓勵潛心科研的環境條件;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推動符合科技創新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將技術標准納入產業和經濟政策中,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形成創新的倒逼機制;將科技創新活動政府采購納入科技計劃,積極利用首購、訂購等政府采購政策扶持科技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積極推動軍工和民口科技資源的互動共享,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各省(區、市)要按照本方案精神,統籌考慮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本地實際,深化地方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優化整合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⑻ 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的投入建設
(二十二)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撥款,是教育經費的主渠道,必須予以保證。各級政府要樹立教育投資是戰略性投資的觀念,合理調整投資結構,在安排財政預算時,優先保證教育的需求並切實做到《綱要》提出的「三個增長」。
--《綱要》提出,到本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應達到4%,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和實施步驟,認真加以落實。關於各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的比例,財政部要會同國家教委,根據財稅體制改革後財政計算口徑的變化,盡快提出中央財政和省財政中教育經費應占的比例,切實保證教育撥款實際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應制定並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投入條例》,明確規定各級政府要採取有力措施,保證和不斷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農村實施義務教育各類學校公辦教師的工資,一般由縣級財政負責支付,經濟發達的農村,也可以由鄉級財政負責支付。民辦教師工資,屬政府支付部分,由縣級財政負責;鄉籌部分,在徵收的教育費附加中支付;實施義務教育各類學校年生均公用經費定額,由省級政府制定標准,由縣級財政(經濟富裕地區亦可由鄉級財政)負責撥款;城鄉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新建、改建、擴建和危房改造所需資金,由各級政府列入基本建設投資計劃;中央和地方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都應設立和增加對邊遠、貧困地區實施義務教育的專項經費。中央財政對邊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及有關的師范教育等專項扶助經費,從今年開始由現在的2億多元要逐年有較大幅度提高,盡快在兩三年內達到每年不少於10億元。地方縣級以上各級財政預算也應作出相應安排並應採取有效的監控措施,保證專款專用。
--為實施「211工程」,需要設立專項基金。這項經費中央和地方、部門要作統籌安排。1994年中央財政撥出3億元專款,作為啟動資金,以後逐年增加,省級政府和其他有關中央部門也要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安排。
--為切實保證高等學校和中等以上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逐年有所增長,中央各部門及省級人民政府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製定本部門、本地區各類學校公用經費標准,據此執行和考核。
--為實現事權與財權的統一,要進一步改革教育經費管理體制,教育經費實行預算單列並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年度計劃的建議,報同級財政部門,由同級政府列入預算,批准後認真實施。
--加強對各級政府教育投入水平的監控。從1994年開始,國家教委會同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經費執行情況予以公布,加強社會監控。各級政府應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專題報告教育預算執行情況,接受監督考核。
(二十三)適應財稅體制的改革,進一步改革教育費附加徵收辦法。城鄉教育費附加按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3%徵收。農村不繳納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教育費附加的徵收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確定。農民按人均純收入的1.5%-2%徵收(包括在農民負擔的5%之內)教育費附加,具體比例由各地方從當地實際出發作出規定,由稅務部門負責徵收。教育費附加主要用於農村民辦教師補貼和補充學校公用經費,不能扣減,更不得挪用甚至取消。各地對此都要建立嚴格而有效的監督檢查制度。除足額徵收國家規定的教育費附加外,地方政府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和實際需要與可能,決定開征其他用於教育的地方附加費,專款必須專用。
(二十四)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國家支持學校發展校辦產業,對包括各類職業學校在內的校辦產業仍繼續實行減免稅政策。國家對校辦產業的政策性低息貸款將逐年增加。
--建立教育銀行,運用金融手段擴大教育資金來源。
--繼續鼓勵廠礦企業、社會力量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資助學和農村集資辦學。對教育事業的捐資,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應納稅的所得中予以扣除。農村集資主要用於農村學校危房改造、修繕和新建校舍以及教學基本條件的改善。教育方面除此之外的亂集資必須嚴格禁止。農村教育集資的審批權放在縣一級。各類學校不得以任何名目亂收費,社會也不得向學校亂攤派。
(二十五)認真貫徹執行《教師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熱愛教育事業、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要有計劃地對中小學的校長、教師進行培訓。到本世紀末,使95%以上的小學教師和80%以上的初中教師達到國家規定的合格學歷標准。有條件的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要逐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各級政府要採取特殊政策大力辦好師范教育,鼓勵優秀學生報考師范院校,鼓勵師范院校畢業生樂於從教。同時要積極鼓勵和吸引更多的非師范院校優秀大學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為了加強對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提高校長領導水平,要制訂中小學校長崗位規范,實施「百萬校長培訓計劃」,爭取1997年左右在全國實行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制度。
--高等學校要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平穩實現90年代教師隊伍的新老交替。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和學術水平,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可對教學任務較重的副教授以上教師實行學術休假制度。大力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重視從國內外吸引優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積極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造就一支跨世紀的學科帶頭人隊伍。應用學科應逐步做到新增教師都具有一定的本專業的實踐經驗,大力提倡高校教師與企業、研究院(所)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專家進行交流。
--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制訂職業學校教師資格標准。到2000年使中專學校教師基本達到任職資格標准,職業中學、技工學校60%以上的教師達到任職資格標准。積極聘任企業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和能工巧匠任兼職教師。職業學校專業技能教師可實行教師職稱和專業技術職稱雙職稱制。有關高等學校要積極承擔培養職業學校師資的任務,有條件的可單獨舉辦師資班,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
--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都要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教師中黨、團組織和工會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
(二十六)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保證實現《教師法》和《綱要》所規定的教師工資待遇的目標,使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要建立有效機制,決不允許拖欠教師工資,人事、財政部門應制訂相應的提高教師工資的規劃和計劃。各地區、各部門在國家規定的政策內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制訂教師的津貼標准和范圍。要採取特殊措施較大速度地改善優秀骨幹教師的待遇。要採取措施提高民辦教師待遇,逐步做到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今後不再增加新的民辦教師。現有合格的民辦教師經考核認定資格後逐步轉為公辦教師,不合格的要予以調整。國家計委、人事部及各地要作出規劃,分年度實施,爭取到本世紀末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
--改善教師住房條件。各級政府應繼續貫徹執行國務院辦公廳(1992)52號文件精神,重視教職工的住房建設,把城鎮教師住宅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康居工程」計劃,對教師住房採取優先優惠政策,盡快使城鎮教職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積達到或超過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
--切實解決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看病難、報銷難的問題。按規定享受公費醫療的教師要同當地國家公務員享受同等醫療待遇。
--各級領導必須進一步確立依靠廣大教職工特別是教師辦好學校的思想,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各級政府要制訂表彰、獎勵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的規定和辦法,通過輿論宣傳以及搞好每年一度的教師節活動等多種途徑,促進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