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同理心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同理心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1-02-01 02:25:48

A. 怎樣教育孩子擁有同理心

同理心指的是正確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然而,現在有許多內孩子總是以容自我為中心,做事從來不替他人著想。在家裡,不懂得父母培養自己的辛苦;在學校,不懂得與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在單位,不懂得與同事相互協同把工作干好。有些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尋死覓活;還有的在工作中不能受一點委屈,一不順心就辭職。這些孩子有沒有替父母想過,父母養你這么大了,你一想不通就不活了;在工作中,領導、老闆說你兩句你就受不了了,就要辭職。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偏激的表現,歸根結底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從小缺乏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去理解父母和他人的感受。

B. 教育心理學問題解決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

1.教育心理學中,同理心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回把這種理解答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同理心在不同場合、不同對象的運用時,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又有著特指。它是指正確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
2.同情心就是指對某事的覺察與同情感。

C. 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利用感知覺規律教育教學

1、差異律:差異↑----易成為知覺對象↑
如:教師的音量、板書的大小等
2、活動律:活動變化性專↑----易成為知覺對屬象↑
如:活動教具、電影、電視等
3、組合律:組合的規律性↑----易成為知覺對象↑
如:教師與調的抑揚頓挫,板書的布局等
4、適應:刺激持續時間↑----感受性↓或↑
如:嗅氣味的時間的長短

D. 在教學中運用教育心理學的例子,急急急。

整個教育工作的開展都是以教育心理學為指導的啊。。。
舉個例子,你會讓學生在專講課前預習,課程屬中提問,課後做練習,定期做測驗。為什麼你不省略前後的步驟呢?是教育心理學中關於人類認知的理論指導了你將一節課分成了這么多步驟完成。。關於這個更具體的還有記憶曲線等。。

E.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其涵義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並理解別人的情緒、需要和意圖的一種人格特質。共情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作為態度,它表現為一種對他人的關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為一種能力,它表現為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並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一、共情對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共情」之所以是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特質,主要是因為,具備共情特質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別人的需要與苦惱,並能在必要時以得體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與幫助,因此,它非常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被別人理解,正是這種理解構成了建立關系的基礎。在教育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使學生感受到鼓勵和支持,有利於學生的成長。理解學生的需要、情感和所處的環境或狀況,對保證教師工作的有效性來說是最基本的要素。缺乏共情容易使師生關系出現障礙,具體表現為:學生感到失望。認為教師不理解、不關心,因而會感到失望,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學生感到受到傷害。由於教師沒有進入學生的參照框架,而過多的立足於自己,因而他就很難真正理解學生的問題,有時會表現出不耐煩、反感甚至批評,這會使學生覺得受到傷害。由於缺乏共情,教師就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共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主要在於:教育者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從而能更准確地掌握有關信息;學生會感到自己被悅納、被理解,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師生關系會有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師生雙方更深人的交流;對於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學生,共情更有明顯的教育效果。因此,共情是一粒和諧的種子,是師生之間情感的潤滑劑,是教師的一種核心的人格特質與教育能力。「共情能力」的增強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F. 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

一、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引起各方面的普遍關注,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亦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的問題。1、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伴隨著學生心理的發展和交際范圍的擴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不適應,而非心理疾病。這些問題在中學生中尤其多,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和解決,有的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性問題。目前我國少年兒童身上確實存在著某些心理與行為問題,但其中的許多問題是一些發展性的問題,是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並且現在孩子們所面對的問題有許多是從前的孩子不會遇到的,而適應這種變化,不僅是他們面臨的任務,同樣也是成年人面臨的任務,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歷史地認識到科學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預防勝於治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著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當劃分出幾個層次,以此我們可以將學校的任務明確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二是心理咨詢,是被咨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問題人的一種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療,即具有較嚴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專門心理治療。而第三種情況一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較少。因此,心理治療不應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預防勝於治療」,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比矯正學生心理問題重要得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種消極目的,預防和發展才是積極目的。學校心理輔導不只是防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而是要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個性性格的完善發展、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3、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當務之急是轉變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堅持學生心理各要素的協同發展。當前,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一些學校尚存在模糊認識,一些學校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學習成績,只偏重於學習心理教育。比如,進行智商測試、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試前心理調適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耐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層次是,第一,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二、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人類能夠改造世界,創造新事物,主要是因為人們能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緣故。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須不斷去發現、把握和正確運用存在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規律。心理學作為以應用為主的學科,更重視研究並揭示存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規律,使其直接能為學校教育提供指導。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過的一次「意向對保持學習材料的影響」的實驗發現,學生在閱讀之前有準備長時記憶的意向比閱讀之後才出現這種意向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一旦明白這一規律,教學中就會提示學生,不要只為當前的考試而學習材料,應為長遠的學習或應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這樣,知識保持的才長久。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是對學與教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在質和量上進行描述和測量並揭示其存在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既解決「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包含迴避失敗傾向、趨向成功傾向、克服困難傾向和社會競爭傾向,這四種傾向的組合就表現為成就動機的質的特點;而表示每種傾向強弱的分數則表現為成就動機量的特點。質的和量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效果就會不同。研究進一步表明,當趨向成功的傾向占優勢時,學生就會選擇更有價值更具挑戰性的任務。這些知識可以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行為就會有較准確的了解。另外,學生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一旦出現了學習困難,心理學可採用多種方法,幫助教師來了解困難的原因。教師可以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學生學習困難或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有關問題追根溯源,准確了解學生,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方法,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學還有助於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尤其是對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為科學的觀點。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等,將這些原則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遷移。3、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利用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並採取相應的干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心理學家們往往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以及學生現在或過去的行為,來預測他將做什麼。比如,一個心理學家如果知道一個學生的一般智力、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就能更准確地預測這個學生在學校里的學業成績。行為預測必然伴隨著行為的干預。如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提供更為充實、更有利於其潛能充分發展的環境和教學內容;為智力落後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或行之有效的具體的矯正措施,使其達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三、心理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素質與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素質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它既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能,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個體身心結構中的內化和淀積,它標志著個體或群體的總體質量水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有以下四種: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在四種基本素質中,身體和心理素質是最基礎的素質,也可以說是基本素質的核心,因為個體自然遺傳素質與潛能的開發、社會文化經驗的內化,都必須通過個體的身心綜合反映出來。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個體各種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所實施的教育。個體的健康及理想、信念、興趣、能力等身心特徵不僅是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強健的體魄。2、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們之所以可以提倡素質教育,是因為素質本身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素質的先天基礎和後天習得性。即教育和環境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個體或群體的素質狀況;二是素質形成的「內化」機制,即特定的社會需求、道德規范、准則、知識文化技術等外部因素,可以轉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身心要素、結構及其質量。素質的先天性,要求人類講究生育質量,而素質的後天習得性和可"內化"性告訴我們,素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個體的內在結構。那麼,外部因素怎樣才能轉化為內部結構和質量呢?心理學認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有著其內在的規律性,要影響或干預個體的身心發展,外因必須與內部發展規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與發展規律不適應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3、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方法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教育熱點問題。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考試制度、進行課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質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但應當提及注意的是也要強調塑造人的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個性特徵,在這方面,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心理學中有關認識能力、個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識,具體地展現了個體身心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指明身心發展的一個個關鍵時期,提示教育者應當怎樣做和不應當怎樣做,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談到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時,心理學有關道德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道德品質的塑造關鍵在於成人的行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歲前的孩子,因為怕被懲罰或希望得到獎勵而服從規范;大約10一15歲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心目中逐漸樹立起是非觀念、群體的引導和對權威的順從,使他們能較為自覺地服從規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歲以後的青少年,開始建立法制觀念取向和價值觀念取向,認識到人性的尊嚴,會憑自己的良知去判斷是非,道德品質的發展逐漸趨於成熟。因為道德品質發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約,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就要有針對性,小年齡的孩子要有強化措施,而大年齡的孩子則要強調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樣和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家長素質的高低、凈化社會風氣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個體和群體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人生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比如認識活動中的學習問題,現代心理學有關知識對如何培養學習興趣、如何增強記憶、如何組織和加工知識、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是什麼等都作了詳細的闡述,掌握了這些知識,對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很有幫助。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里所扮演的角色從國外的資料和國內近年來學校心理學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扮演四種角色: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輔助者,學習的輔助者,職業選擇的指導者。首先是當學生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校心理學家的首要任務。不論是測量性評價,學校心理咨詢,還是進行行為矯正和開展各種輔導,都是為了當好學生心理的保健醫。其次是德育工作的輔導者。學校心理學家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學校里,不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還有對品德不良的矯正工作。通過正面教育,培養各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第三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這種輔導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在第一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向全體學生,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方面的工作現在通常是由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在進行;在第二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進行相應的輔導與矯正,學習障礙是中小學學生常見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嚴重的阻礙,通常家長和教師常會認為這類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或者認為這些學生的智力發育有問題,而對他們採用說教、強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結果越發雪上加霜,使這些學生學習興趣全無,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越拉越大,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也應該發揮自己職業專長的一個輔導領域。最後是選擇職業的指導者。當學生在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時,在我國將會有70%以上的學生要進入社會,參加職前技術訓練或直接投入社會勞動,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對於這部分青少年來說就非常重要。然而限於自我認識和社會閱歷的欠缺,這些青少年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幫助青少年認清自己的職業興趣,掌握選擇職業的技巧,應是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在我國這種特殊的國情中,這方面的工作就顯得更加突出。

G. 教育心理學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

教育心理學,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是會得到極大應用的,因為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學會分析學生的心理。

H. 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教育事業認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乃至教師已經對「填鴨式」的「教」和「說教式」的「育」持否定態度,更傾向於要求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的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並將其運用於教學實踐中。對於教師來說,單純的「教好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時代賦予了教師更艱巨的歷史任務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改進教學效果,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從創新教學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幾點。 職稱論文發表網

1.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根本保證

多少年來,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是教學生讀書的,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就長遠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來看,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希望教師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並不單單在於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課本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2.教師對學生情況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麼,這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教育者應當努力了解一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 他平素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應多渠道地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知識層次,以及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等,做到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心中有數。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熱愛教育事業、寓教於樂的敬業精神,更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認識學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通過各種渠道認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之處,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教育對象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而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閱讀全文

與同理心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