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情景是具有

課堂教學情景是具有

發布時間:2021-02-01 04:42:28

① 理想的課堂教學情景是什麼 初中音樂

一、利用歌詞中的具體形象創設情景,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教學效率高。

課堂情境的創設必須為教學任務服務,因此要緊緊圍繞教學的中心進行,教師在備課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的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特定的場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樂變成可見、可感、可聞、可歌可泣的形象來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長江之歌》的欣賞課中,學生對長江並沒有具體的認識,並且對欣賞課的興趣不濃。因此很難體會到歌曲中的感情,完全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設計了以下課堂情景教學:

播放影音材料《話說長江》的主題歌《江河萬古流》,使學生進入氛圍,再初次欣賞《長江之歌》,並設計問題。這樣,一下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討論熱烈起來,學生對長江有了具體的認識。

這樣,利用視覺沖擊,充分的展示了長江的寬廣與博大,而課堂上的這些內容包括老師設置的問題都是歌詞里的內容,緊扣教學任務,這樣就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內心對長江無比深切的贊美和依戀之情,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二、利用歌曲的創作背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作為音樂教師,我們首先要從情感入手,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體會音樂的真諦,因為只有心動,才能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

在初教《長城謠》這首歌曲時,學生對「九一八」事變毫無所知,因此,對歌曲中的「姦淫擄掠」一詞不但不懂其中的深刻含義,有的同學還吃吃地笑,可見學生根本體會不到歌曲中所唱的「姦淫擄掠苦難當,骨肉離散父母喪」的那種痛苦,也體會不到「大家拚命打回去,四萬萬同胞心一樣」的那種不屈不撓,化悲痛為力量的豪情壯志。因此,我這樣設計了課堂情景教學:

課前先問學生知道不知道「九一八」事變?在音樂課堂上出現這樣的問題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教師講述「九一八」事變的事實真相,最後請同學們看短片《南京大屠殺》。看完短片,學生進入了創作《長城謠》的歷史背景,有著與當年中國同胞相同的感受,很自然地就體會到歌曲中的情感。學起來就不費力氣,對歌曲的情緒變化也理解透徹:開始是高興,遭難以後是悲傷,接下來是化悲痛為力量,滿懷必勝的信心和勇氣!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演唱滿懷激情!

三、利用時事新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當課堂的主人。

傳統的音樂文化要學習,可在流行音樂面前,傳統的音樂己經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了。特別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要完成教學任務,其實是很難的。這時就必須改變策略,創設特定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能自主的學習,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七年級的教材裡面有一課的教學任務是學唱《國歌》,這首歌大部分學生都會唱。可是真正讓學生唱時,有附點音符的地方全錯了,後半拍起唱也不準確,更談不上力度與情感的變化了。這時枯燥的愛國教學和無趣的糾錯課己經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收效甚微!所以,我創設了這樣的課堂情景:

先給學生發一篇網上轉貼的「一個日本學生與一些中國學生的對話」的文章。(內容大意為日本學生瞧不起中國人,說中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不會唱中國國歌,沒有素質!)。網路對他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這樣,學生義憤填膺,都認真聆聽歌曲,並找到自己唱錯的地方。整堂課氣氛活躍,效果明顯,學生都能有感情地標准地演唱國歌。教師在整堂課里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都在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總之,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有優化課堂情境教學,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的潛力無限的發揮。

② 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情景的方法有哪些呢

1、利用實驗創設情景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各種物理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滿著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例如:串聯電路故障分析一課的導入實驗——保險絲熔斷試驗。通過此情景的創設,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說明燈泡熄滅不一定是燈泡斷路,學生就有強烈的願望想搞清楚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學生的探究慾望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對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對內容樂於探究就為本節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就達到了創設情景的目的。利用物理實驗的魅力創設情景,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探究物理現象內在的規律。2、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情景這是我們老師常用的創設情景的方法,通過尋求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來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促進新知識的增長。例如《液體壓強》一課在新課導入時,可從固體壓強引入了液體壓強。學生通過創設的情景,了解固體產生的壓強和液體產生的壓強的相似之處,對前面所學的壓強知識進行了復習。又根據兩者產生的壓強的不同之處,了解到液體產生的壓強有其自身的特點,為接下去的探究學習打下基礎。創設這樣的情景,使學生在提高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發現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領悟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的同時,明確了研究液體壓強的目的。通過情景的創設,學生從固體壓強的知識遷移到液體壓強知識,學習了液體對容器底部、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也壓強,液體壓強大小的影響因素,以及液體壓強的計算等知識。3、聯系社會生活創設情景利用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情景,以及所關心的熱門科技話題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的現實意義,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改變壓強的方法》引入時,老師可請一位學生將縫衣針用力穿過一塊較硬的布,學生感到很困難,手也感到疼,此時徐偉老師拿出一隻頂針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頂針幫助下它,將縫衣針穿過硬布,有了頂針的幫助,學生感到容易多了,手也不感到疼了,同時產生了為什麼兩次手的感覺會明顯不同的問題。利用此情景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頂針,在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但學生一般不會將它與物理知識相聯系,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既是告訴學生,物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同時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4、通過讀文章、講故事創設情景讀文章、講故事生動,感染力強,在課堂上用讀文章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以增強求知慾望。例如:在參照物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講二戰時飛行員「手抓子彈」的故事。在二戰期間,有一位士兵駕駛著飛機,他發現飛機旁有一個類似毛毛蟲的東西,他伸手抓過來一看,居然時一枚子彈。這樣的故事會讓學生很好奇,同時引發他們的思考:子彈的速度這么快,人的手怎麼可能抓住它呢?為參照物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同樣,這一故事也可以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文章來了解。在我的日常教學中,我還經常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創設情景。5、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創設情景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各種信息傳輸手段於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於一些抽象、不可見、難理解、難解釋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創設情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③ 課堂教學情景如何創設

那就要貼個生活,利用新的先進教學設備。

④ 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

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
根據情境創設的依託點的不同,我們把教學情境分為以下幾種:
(一)藉助實物和圖像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如一教師在教《珊瑚》一課
時,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樹枝」三種珊瑚,使學生對珊瑚有了真切感知,
這便是通過實物創設情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實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
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
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他說:「我力求做到
在整個童年時期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
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
實驗過程能夠呈現出豐富生動的直觀形象,以化學實驗為例,從儀器裝置到葯品配製,
從實驗過程中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到新物質生成,其中有形、色、態、味的變化,又有氣體
的生成和沉澱的析出,或光、電、熱現象。學生學習化學正是立足於對這些現象的感知和觀
察。如講氯氣時,一般先由教師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後,再通過學
生看到的直觀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學性質,即氯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在教學中,圖像是一種直觀的工具,它包括板書、畫圖、掛圖、幻燈、錄相、電影、電
腦等電化教學手段。
圖像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具體直觀地表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
如教學《燕子》一文,為了使學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師一開講就用放大的彩色掛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景物?它們的色彩、動態又怎樣?那起伏的山崗,如鏡的湖水,翠
綠的垂柳,輕飛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了美的畫面,為學習課文奠定了
基礎。
圖畫在數學教學中也有其特殊的價值: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請一位數學專家解下面這
道算術題:在一個減法算式里,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差是減數的兩倍,那麼差
等於多少呢?題中概念太多,這位專家讓孩子讀兩遍,學生還是把握不住,專家改用圖來表
達,圖給孩子直觀感和整體感,容易把握(見圖1)。
專家與孩子商量:既然差是減數的兩倍,我們能否將圖1 改為圖2 呢?孩子高興地說,它是
減法算式,乾脆把圖2 改成圖3 吧!根據「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有
△+△△△+△△=90,就可知道△=15,那麼差等於30。可以認為,這三張圖形是一種特殊
語言,它給人以直觀感和整體感,它比普通語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國數學家斯蒂思
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轉化為一個圖形,那麼,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並且
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
(二)藉助動作(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以姿式助語言,打手勢,比如講「這個孩子這么高」、「這根棍子這么
長」,對人「高」和「長」,用手比劃一下,這也是形象性。但是,這里我們所要強調的動
作的形象性從理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操作,從文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可以使許多抽象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
均問題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把4 根、5 根、7 根、8 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樣多」,
使學生通過直觀操作領悟「移多補少」的「平均思想」,然後將四堆合在一起(總數量),
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總份數),每堆多少根(每份數),得到求平均問題的通法。操
作的特點是通過動作而直觀,從而把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皮亞傑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四五歲的孩子為了數清楚一些石頭,把它們擺成
一行,然後從1 一直數到10。數完後,又從另一端開始數,發現也是10。他接著把石頭擺
成一個圓圈,依次數下去,發現了同樣的結論。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他沒有發現石子的性
質,而是發現了排列順序的動作的性質。因為這些石子是沒有順序的,是他的動作使之成為
直線順序或圓形順序或任何一種順序。所以,從這里獲得的經驗與石子的物理性質沒有關系,
確切地說,與石子可以毫無關系,而完全可用數學符號來代替。這就是邏輯數學經驗的獲得,
一個依賴於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體形態的抽象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將有助於我們給純粹
的數學「穿」上合適的生活外衣,然後將它呈現給兒童,而不是將數學「外科式」地改造得
適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對於學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層次的形象性,因為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而且展現了人物內心世
界。一位教師教學《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學生並不理解其寓意。這時教師靈機一動,
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閉目打坐,讓學生「勸」自己。學生興致倍增,紛紛勸起老
師來:「老師,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師,再等下去你會餓死的!」老師還模仿守株待
兔者的口氣和學生爭辯。學生越勸說,興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這篇寓言的意思。教學中
除教師表演外,還可讓學生表演,學生表演有獨特的教學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
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實際上,兒童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而且還有
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徵。表演能夠有效地調動並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教材中有些
篇幅戲劇因素濃厚,語言的動作性強,教師要善於把它們改編成小品或課本劇,讓學生走進
課文,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蘊,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
作、神態及內心世界。
3.活動
學生活動所產生的直觀情境也有其教學意義。一位數學教師在教行程問題時,感到學生
對「同時」、「不同地」、「相遇」、「相遇時間」等概念難於理解,於是他組織學生活動,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他組織兩隊學生分別在操場兩邊競走,老師哨子一吹,兩人同時從
兩地對走。這時,老師讓學生理解「同時」、「相向」的含義。要求兩人碰上時停止,告訴
學生這是「相遇」。然後讓同學們看在相遇時誰走的路程多,讓學生理解在同一時間內兩位
同學各走多少距離。活動後,老師在講授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想起活動的情景,以活動中獲
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進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問題的知識。
4.演示
演示也能創設直觀情境。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授「數學歸納法」時,便是通過模球演示,
引入歸納法的。一上課,教師從袋子里摸出來的第一個是紅玻璃球。第二、三、四、五個均
是紅玻璃球,問:「這個袋子里是否全是紅玻璃球?」學生:「是」。繼續摸,摸出一個白
玻璃球,問:「是否全是玻璃球?」學生相互爭論,高度興奮(少部分):「是」。再摸,
摸出一個乒乓球(大笑),教師問:「是否全是球?」學生:「不一定」。小結:「這個猜
想對不對:若知道袋裡的東西是有限的,則遲早可以摸完,當把袋裡的東西全摸出來,當然
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但當東西是無窮的時候,那又怎麼辦?」(靜)「如果我約定,
當你這一次摸出的是紅玻璃球的時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紅玻璃球,那麼袋子里是否全
是紅玻璃球?」學生:「是」。……這種直觀有助於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歸納法的實質。
(三)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
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
象的語義代碼。如講豐收,決不僅僅是畝產多少增產多少,更應高梁樂紅了臉麥穗笑彎了腰。
這種將抽象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學生聽起來必定是興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濃郁如仲夏,猶
似欣賞一幅畫,觀賞一幕劇。從教學藝術的角度來看,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要求:
1.朗讀——聲情並茂
聲情並茂地朗讀能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
其人地在頭腦中浮現出教師所描繪的情景。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描寫的景物親切宜人,表達
的感情細膩溫馨,可謂情文並茂,文質兼美。這些課文光憑教師講解是不足讓兒童領略文章
的奇妙之處的。只有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才能使學生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從而撩撥學生
心靈的琴弦,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除有表情的朗讀外,聲音的模擬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層
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讀《東郭先生和狼》、《一頭知識淵博的豬》、《漁夫和金魚的故
事》等寓言和童話故事,朗讀的表情與聲音的模擬就是一種藝術。
2.描述——繪聲繪色
教師繪聲繪色地描述,也能夠把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例如,有一位數學教師講「點
的軌跡」時,高高舉起手中的一塊藍色粉筆頭,別開生面地對學生說:「我這里有一個剛從
墨水瓶中爬出來的『小蟲子』,在保持不定點A 距離30 厘米處不斷爬行,爬呀爬,身後留
下點點墨跡。你們看,這就是『小蟲子』運動的軌跡。」學生聽著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人
人發出會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學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與想像。
3.比喻——貼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善用比喻,不僅會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化平淡為生動,還能把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淺顯
易懂。有位化學教師特別善於運用比喻,從而在教學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劑對
於初中學生來說,是個十分難懂的概念,在教學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個人要隔著一條河從
甲地到乙地,共有兩種走法:一種是先沿著河岸到很遠處過橋,路遠費時(比喻反應本身會
進行但速度慢);另一種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劑通過改變反應
途徑使速度加快),而化學反應使用催化劑就像人坐船從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這里的
船相當於反應的催化劑,它加快了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參與了這一過程(比喻催化劑本身
參與了反應),但船本身在人上船與下船後,質量和性質不變。對於負催化劑則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初二課本有一段關於血壓的知識:「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12-18.7 千帕,舒張壓
為8-12 千帕。如果一個人的舒張壓時常超過12 千帕,則被認為是高血壓。如果一個人的收
縮壓時常低於12 千帕,則被認為是低血壓。」這段課文,即使讓學生讀上五遍,學生未必
能掌握。教學中就可以用拳頭(情景)來比喻:拳頭象心臟,收縮時有勁,產生的壓力大。
舒張(拳頭松開)產生的壓力就小。分界線在12。收縮壓應當高,該高不高謂低,如果低
於12 則是低血壓。舒張壓該低,而該低不低謂高,如果大於12 則是高血壓。怎麼記這個
12 呢?我們平時說,十分高興,就有人說十二分的高興。所以,這是個最佳數字。這樣描
述情景,學生容易掌握血壓的知識。[2]這樣通過運用大家所熟知的具體形象的比喻,使原來
抽象的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而易懂,學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機械記憶轉化為
理解記憶,不易遺忘。
(四)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系和矛盾創設的教學情境
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識,而是「提煉濃縮」又「易於消化」的系
統的、整體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是整體網路上的一個點或一個結,離開了網路,也就喪失了
生存的基礎。知識只有在整體聯系當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從而體現其有意義的價值。
這也就是說,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
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的,所以
舊知是學習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認知停靠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研究進一步提出,舊知是通過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
穩定性(清晰性)三個特性(統稱為認知結構變數)來具體影響有意義學習的行程和效果。
所謂可利用性是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具有用來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舊知識,沒有這種
舊知識,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腳點,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例如,
學生沒有「商不變性質」、「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等舊知識,則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
除法」這一新知識的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所謂可辨別性是指: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
可分離程度和差異程度,只有當新舊知識能夠清晰地分辨時,學生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只有當學生清晰地意識到「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與「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兩者之間的
相異時,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會導致學習上的負遷移,
從而產生機械學習。所謂穩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舊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
度、穩定性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點,清晰性則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點。顯然,
如果學生對「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這一舊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麼對「除數是小數
的除法」這新知的學習就不可能是有意義的、順利的。
具體來說,在講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首先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和被除數是小數而除數
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出示37.5÷15=2.5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充分說出算理,再
出題3.75÷1.5=?375÷150=?被乘除和除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商是幾?學生根據商不變
的性質(被乘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確定答案還是2.5。學生這樣
想,正是我們要教的方法,揭示出除數是小數除法的運算方法。這時教師再引導正確的豎式
計算方法與格式,進一步深化算理,學生就掌握了計算方法。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利
用知識的遷移,創設情境,讓自己探索出計算方法,學生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教材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知識的總稱。背景知識與新知的關系不如舊
知與新知的關系那麼密切、直接,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背景知識同樣是學生學
習和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停靠點。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
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水平就越高。
課堂教學的背景知識主要包括:
1.「作者介紹」
俗語說得好,文如其人,對人(作者)的介紹必定有助於促進對文(作品)的理解。因
為作者要「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歌德語)。所以「作者介紹」最
重要的一點,便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格,從而更好地觀照、鑒賞作品的風格。這樣不僅有
助於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2.「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在含義。教《凡卡》一課,可在課文分析完時要
學生談談凡卡受了哪些苦?為什麼這么小的年紀受那麼多苦?通過教師引導——講解文章
時代背景,使學生領會從小凡卡的悲慘學徒生活,看到受盡摧殘的舊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縮影。
3.「歷史典故」
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引入那些趣味橫生的文學典故、數學史趣聞、科學家軼事等,對促進
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是很有益處的。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草》時,便是通過一則文
學故事導入新課的。一上課,教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老師先給同學們
講講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師邊板書詩作者「白居易」邊娓娓道來。故事是這樣
的:白居易是我國唐朝人,他出身貧寒,但從小熱愛學習,特別喜歡寫詩。16 歲那年,白
居易離開家鄉到京都長安後,仍不斷寫詩。為提高寫詩的水平,他到處求名師指點。有一次,
他去拜訪當時的老詩人顧況。顧況是個愛開玩笑的人,當他得知眼前這個年輕人叫白居易時,
又想開玩笑了。他說:「唉呀!你這個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顧況摸著胡須道:「你的名字
叫居易。現在長安城裡米價昂貴,租屋困難,要想在這里住下來,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
聽了這句話,想想自己到長安後經常愁衣少食,四處借債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觸地說:「你
說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顧況見眼前的年輕人謙虛好學,就說:「好吧,把你
寫的詩念給我聽聽。」白居易開始讀詩了。(放錄音《草》朗誦)白居易剛讀完,顧況便連
聲贊道:「好詩好詩,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前程無量。居易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
不解地問:「老先生,剛才您還說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現在又說我的名字取得好,這不是自
相矛盾了嗎?」顧況笑著說;「剛才不知道你會寫詩,所以才說你居住長安不容易,名字取
得不妙。現在看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所以說你居住長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說完就
熱情地指點起來。從那以後,白居易更加勤奮起來,終於成為我國唐朝三大詩人之一(其他
兩位是李白和杜甫)。故事講完後,教師接著說:「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看看自居易寫
的詩到底好在哪裡?」教師開始講解新課,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新課的學習。這則故事巧妙
地介紹了詩人及創作詩的時代背景,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新課大意有初
步的感知,又縮小了時空差,解決了學習古詩由於年代相隔久遠而無法產生共鳴感的大障礙,
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意境中去。
(六)藉助問題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有多種類型、形式,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問題情境和問題意識。問題是科學研
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
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
法、新知識的種子。學生學習同樣必須重視問題的作用。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
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
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
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
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
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
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問題意識是指問
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
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
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
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
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案例:圍繞問題展開教學,「嗟來之食」[3]
在課堂上,全班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提出了一個自己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
會發生飢荒?」「為什麼餓漢那麼窮,財主卻那麼有錢有物?」「餓漢為什麼說他情願餓
死,也不吃財主給他的食物?」等等。在這些問題中,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第三題進行討論。
在討論中,學生探討了多種可能性。有一個學生回答 「因為他很有骨氣,很有尊嚴」。
教師非常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學生的話進行引導:「對!他很有骨氣,很有尊嚴。可
是他已經快要餓死了,你贊成他這樣做嗎?」新的問題立即又使學生的認識產生了分化。有
的學生明確贊成,有的學生強烈反對。在他們分別闡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後,教師又引導學生
提升出了一個與此關聯、又蘊含哲學意味的問題,即「生命和尊嚴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在激烈的辯論中,有的學生認為生命比尊嚴更重要,「因為沒有生命就什麼也沒有了」;
有的學生覺得,尊嚴比生命更重要,「因為沒有尊嚴會被人看不起」;還有的學生語出驚人,
說生命和尊嚴同樣重要,「因為沒有生命就沒有尊嚴,而沒有尊嚴生命就沒有意義。生命和
尊嚴的關系就像一個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樣」……
上述類型並沒有窮盡教學情境的外延,總之,教學情境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因而
對其也就有多種的解讀和定義,如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對情境作過這
樣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
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荷蘭數學教育家
弗賴登塔爾在《數學教育再探》一書中也提出關於情境的理論,他認為情境可以是以下幾種:
場所(即一個有意義的情境的堆積);故事(即它可以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經
典的或虛構的特別例子);設計(即被創造的現實);主題(即一個與現實帶有多種聯系的
數學定向的分科分支);剪輯(即從各種印刷品上發現大量數學的人們遇到的麻煩)。[4]
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抓住教學情境的實質和功能: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
三、當前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哪些誤區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注重通過「情境」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提
供攀爬支架,課堂因此有了生氣,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師只把它當作點綴,還有一些教
師卻因此迷失了教學的方向。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課程的內容沒有實質性的聯系,是在課程內容(糖果)上人為裹
的一層糖衣,學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綠綠的糖衣所迷惑,對五顏六色的糖衣感到興趣,至於自
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麼,他卻全然不知。如某教師在講「兩步計算式題」時,課始,創設了
去游樂園玩的情境。課件演示:兩個學生乘車來到游樂園門口,遇到了「攔路虎」,要求學
生闖過「迷宮」才能進門,教師充滿激情地問:「同學們有信心闖過嗎?」同學們異口同聲
地回答:「有!」課件顯示迷宮圖:把算式和正確的答案連起來,連對了就能走出迷宮(只
有一題是兩步式題,其餘均為一步式題)。學生順利闖關後,教師表揚:「真能幹!」追問:
「這些題目中哪一題是與眾不同的?」從而揭示課題「兩步計算式題」。可以說,這種情境
與教學內容並沒有任何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只是外加的一頂「高帽子」。
2.假問題的情境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如案例:《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推導公式」教學片段(吳烈)
師:我們可以把梯形轉化成什麼圖形來探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
生:已學的圖形。
師:請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操作發現拼成了平行四邊形,合作討論梯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
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拼圖已具有豐富的經驗,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
式的推導中,也具有了推導面積公式的基礎,但這不是全面、系統的,而是零碎的。教學中,
教師示意讓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學生也就順利地探索出了結果,整個教
學過程比較順利。但這是真的探索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但怎麼一開始就知道要「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成一個平行
四邊形」呢?這是怎麼想到的?學生不知。這也就在他們的認知上存在了一道空白,我們的
探究也就成了一個空殼,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其教
學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
示它,結果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
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
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虛假的情感。
如:一位教師上《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時,為了活躍氣氛,問學生:「你們最崇拜誰?」
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有的說崇拜棋聖聶衛
平……學生交流結束後,老師反問學生:「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異口
同聲說:「老師崇拜董存瑞。」一聽這么整齊的回答,在多媒體教室坐著的近百名聽課教師
頓時爆發出一陣鬨笑。
4.「猜謎式」的情境(偏離教學的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指向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創設情境卻是
兜圈子、猜謎語,讓學生不知所雲,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如:有位教師上《鄉愁》,設計了一個提問導語,目的是想讓學生說出課題來。於是他叫起
一個學生,啟發道:「如果有個人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時間一長,他開始想念自己的親人,
這叫做什麼?」
學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問得不對,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誤。好,我換個角度再問:這個人待在外鄉的時間
相當長,長夜裡他只要看見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這叫做什麼?」教師又問道。
「月是故鄉明。」學生很乾脆地答道。
「不該這樣回答。」教師有點急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回答的語氣顯然不太自信了。他抬頭一看,教師已是滿
臉陰雲,連忙換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兩個字回答。而且不能帶『月』字。」教師繼續啟發道。
「深情。」學生囁嚅道。
好在此時下面有同學介面:「叫做『鄉愁』」,教師才如釋重負。
5.「電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課件創設情境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普通採納,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
是在實踐應用中也出現了負面的效應,我們通過「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如下:
內容 教例A 教例B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⑤ 優化課堂教學情境是重點,教師該如何做

優化教學課堂是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來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和老師之間上課的這個環境更加的自由,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但是想要溝通更加方便,就不得不犧牲一定課堂的秩序性,而我們又特別講究課堂的秩序性,所以這兩者是矛盾的,很長的時間之內是推行不了的。

就是可以在一定許可權之內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比如說他可以適當的壓縮自己的授課時間,原來是三節課才能講到的內容,現在壓縮一點減去一些旁枝末節就抓住退住乾的內容,兩節課講完這是完全沒問題的,只可以壓縮到的,剩下的一節課就可以給學生去答疑,讓學生去提出一些自己的疑問,當堂討論,當堂消化,這種課堂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⑥ 在課堂中,提倡選擇幾種教學情境

《英語課程標准》中提出: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碟資料、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報刊雜志等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努力創造英語環境。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有利於營造自然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和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良好的英語會話能力。為創設這種環境,在教學中就要採用多種手段進行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各種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以及教師的動作、表情和聲音等都能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增強英語環境氛圍。

一、 實物演示,重顯生活情境

利用實物進行教學,形象直觀,能調節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如在教《牛津小學英語》5A第四單元的動物類單詞時,我帶了一些pig, horse, ck, chicken的玩具進行教學,學生一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便有了學的慾望,吸收的也較快,整個教學過程也相當活躍。另外,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進行教學,會使教學內容淺顯易懂,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如在教red, green, yellow, blue等顏色類單詞時,由於小學生的穿著顏色各異,根據這一特性,我邊指著學生的衣服邊問「What colour is it?」來引出各類顏色的教學,學生把詞彙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這些詞的音和義。

二、 圖畫演示,激活趣味情境

利用圖畫,形象直觀,能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讓學生利用圖中的情景進行綜合練習。如在《牛津小學英語》5A第二單元的介詞教學中,我在課前自己動手畫了一幅題為My bedroom的畫,課堂上,首先,我通過介紹房間的一系列物品引出單詞a bed, a sofa, a telephone和a lamp。其次,通過詢問學生「Where is the …?」引出六個介詞on, in, beside, behind, under, between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這幅畫進行,邊介紹邊學,邊學邊用,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 動作演示,創設活動情境

這是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課堂上,我們盡量藉助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單詞、句子或句型。如在教《牛津小學英語》5A第六單元的現在進行時態時,我先做一動作問一學生:「I』m … What are you doing?」學生便也會模仿老師做一動作回答:「I』m …」接著,我對另一個學生發指令,讓他做一個動作,叫其他同學回答問題。如,××, sweep the floor, please. 當這個學生在做這個動作時我便問:「What』s he /she doing?」學生便會回答:「He/ She is sweeping the floor.」也可以教師本人做一個動作,叫學生來猜。如我做一個做蛋糕的動作,並說:「What am I doing? Guess.」學生猜:「Are you drawing a picture?」或「Are you doing your homework?」或「Are you washing clothes?」或「Are you making a cake?」等等,再叫其他學生做動作,大家一起猜。這樣,不但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還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 表演演示,直現情節情境

表演,能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所學內容,並且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我為學生提供了兩種表演方式:一是讓學生表演課文上的對話,讓他們進入角色,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我一般採用師生分角色、學生之間分角色進行表演。有時還把對話中的人物換成學生自己的姓名,這樣,教與學就可以在一種較為自然的環境中進行了。二是讓學生根據所學課文內容自編對話,靈活自由地表演,強化所學知識。如在教完學生打電話這個內容後,我便讓學生打電話給好朋友,在電話中自由談論身體情況、打算等,這樣,既練習了打電話用語,又復習了以前所學過的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運用「情境教學法」教授英語課,可以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但教無定法,情境教學法只是我在英語教學研究上的初步探索,還有很多有效的方法等著我去探索與實踐,有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得到實足的訓練和發展,會話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提高。

⑦ 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

1、情景創設注重有抄效導入,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2、情景創設強調實踐性,培養應用意識。
3、情景創設的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
4、情景創設要注重結合學生實際。
5、情境創設要注重探究性教學。
6、情景創設要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

⑧ 什麼是教學情境舉例說明三種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

就是創設學生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講課時候,講跟內容相關的比如播放動畫,講故事,做游戲將學生吸引住,又有利學生的理解,即可

⑨ 為什麼課堂教學情景具有復雜性的特點請舉一自身經歷的實例加以分析.

這是理論到實抄踐過度的問題:現襲實中學生知識底子,紀律性,學習興趣極不統一,另外設計好的課件在操作時還會出意外,例如設備故障,意外干擾等。說明課堂情景是復雜的,多變的。
例如我在教學初中物理時,會遇到學生數學底子太差,無暇顧及,演示時電源不通,和個別學生搗亂等需要處理。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情景是具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