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什麼是課堂教學行為

什麼是課堂教學行為

發布時間:2021-02-01 09:11:44

❶ 教師教學行為是什麼

1.那些直接顯示結果的行為,如教學語言,教學組織,板演,示範操作,表情姿勢等.這種具有較強的可感性,很直觀的顯性行為,既有習慣因素,也有教學機智在行為上的體現.這種行為有很大的無意性和不由自主性.不管是知識傳授還是技能訓練都不可條塊分割的逐個進行,他們交替互動的統一於教學目的上來 整體推進.通過這種顯性行為傳達知識,信息,實現以掌握教學內容為主體的認知活動,是純粹的教書活動,為的是使學生能積極愉快的接受對其身心發展以及社會發展有利的一切知識.

2.是情感,意志,道德,價值觀,潛在能力和個性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態勢,在行為上表現出較強的意識性,穩定性和自主性.這種教學內在行為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顯得扎實而專一.對教學行為的深刻性,持久性起制約的作用.教師通過這些深層次的行為來影響學生,反復感染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而內化在自己身上,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情操,是他們成為具有內涵的,具有修養的社會所需人才.

❷ 名詞解釋:學生課堂的學習行為

一學年的一年級數學教學轉瞬而逝,回顧對一年級教學工作的探索和實踐 ,頗有感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尤其在實施「五嚴規定」的背景下,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對每一節課的40分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師自身對課程的各方面准備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更為重要,學生的學習行為直接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成敗。
前不久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這樣兩個案例,引起了我的共鳴和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思考:(1)在教學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不善於尊重別人的意見;當一個學生匯報發言時,其他學生並沒有認真傾聽,而是一味舉手,不住地喊:「老師,我來,我來!」有的學生乾脆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課堂教學,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2)老師接任了一個新的班級,課堂上總是嘰嘰喳喳,看似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大家都爭著回答問題,但回答對的極少數,盡是題外話,老師也曾多次對學生們提出改正的要求,然而效果不大。
這些現象在我的班級中也出現過,那位老師的做法也很值得借鑒,針對第一種情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長期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我是這樣想的……,」「我是這樣做的……」的思維訓練,讓學生明確方法,經過長期熏陶,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學會肯定別人優點,學會敢於質疑,學會約束自己,學會尊重別人等合作習慣,保證教學過程活而不亂。而針對第二種亂哄哄的課堂,這位老師悄悄打開了手機的攝影功能,把課堂上的真實場景拍攝了下來,再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們聽一聽、看一看自己在課堂上的真實表現,然後說一說自己的感想,談一談以後的做法,教師抓住時機提出要求和具體的做法,約法三章,按老師的指導去做,自覺地訓練,一段時間後,學生們都能做到「傾聽」了。而後,再次把穩而有序的合作片段又拍攝下來,組織學生進行對比,親身體驗到了什麼叫做良好的合作方法,學生們心服口服了。
反思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又是怎麼來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呢?
一、把握「收」與「放」的度
在接手每一屆學生時,我都要跟學生提到這樣四個字——「收放自如」,這是我對他們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提出的一個要求。「放」的要求是: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或活動要求,可以盡量放開,發散你的思維、積極進行討論、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甚至可以下位置等等。但當有了結論以後,又必須馬上做到「收」。而面對一年級的孩子,他們能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嗎?沒關系,我把這四個字滲透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比如在教學「6的分與合」時,要求學生用6根小棒分別握在兩只手中,可以怎麼分,這時要求學生盡量多地進行操作,自己的操作完成後可以看看同桌的小朋友是怎麼分的,一開始學生很容易被學具吸引,進而分散注意力,操作完了就自行用小棒玩起來,嘴也不停、手也停不下來了。這時我就告訴學生,要求他們在操作完成後一定要用姿勢告訴老師,可以用舉手的方法,也可以用坐姿,但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當有孩子按我的要求做時,馬上表揚他,其他的孩子就會效仿,久而久之,孩子在完成我的活動要求後都能自覺地做到「收」,姑且不論他們「放開」得多麼有成效,但經過一年的訓練,孩子們在課堂上已經有了「放」與「收」的概念,知道該放開的時候盡量「放」,該收攏的時候學具要立即放下,嘴巴要立即管住,要做到立即「收」。就這樣,用這種類似「立規矩」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調控,極大地減少了學生玩學具、開小差的空間和時間,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善用表揚和鼓勵,注重學生的差異性
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跟學生說這樣一些話語:「你的姿勢老師真喜歡」、「老師真喜歡XXX的眼睛,他看得多專心呀」、「表揚你,你回答問題聲音響亮並能把話說完整」、「誰聽清楚XX說什麼了,你也能學他那樣說嗎?」、「表揚XX,他做好的題目能認真檢查,真棒」…… 用這些話語激發學生的自我要求,用表揚和鼓勵,來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讓他們主動地好好表現,達到老師的要求。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會一節課不斷地提醒自己認真聽講,遵守紀律。孩子那點小小的虛榮心,還是可以被我們好好利用的。當然,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在聽課時是認真的,在跟著老師的教學過程思考的,而學困生有時是思維沒跟上,但大部分原因還得歸結於聽課的習慣,針對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在我的課堂上,發言最多的從來不是學優生,上黑板板演的大部分都是學困生。拋出的稍難的問題,請學優生回答的多,一般性的問題總是學困生優先,有時,針對聽課習慣差的學生,採用讓他們當「小老師」的手段,讓聽課不認真的孩子上講台當小老師講解題目,講不下去時,再讓別的小朋友講解,這樣往往會收到好的效果。
在40分鍾的教學時間里,我盡量能做到及時地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為,但是,總覺得做得還不夠好,我還應該多學習、借鑒他人的做法,調整、提高自己在課堂中的及時調控能力和教學機智,力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❸ 簡述課堂教學的三大原則是什麼課堂教學有哪三大策略

課堂教學的三大原則:

1、目標原則

課堂管理應當有正確而明晰的目標,它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最終指向教學目標。

目標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響和制約師生的課堂活動,能起積極的導向作用。

並且,目標使學生成為積極的管理參與者,對於發揮學生自覺的求知熱情,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積極意義。

2、激勵原則。

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熱情。

貫徹激勵原則,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創設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創造有利學生思維、有利教學順利進行的民主空氣,而不應把學生課堂上的緊張與畏懼看作管理能力強的表現。

3、反饋原則。

運用信息反饋原理,對課堂管理進行主動而自覺的調節和修正,是反饋原則的基本思想。課堂管理的具體要求和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級學生思想、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這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備課過程中,認真調查教育對象的具體狀況,分析研究必要的管理對策。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運用即時信息來調整管理活動。

課堂教學的三大策略是:

一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化難為易

1、化抽象為形象。教師可以運用形象比喻使語言形象化,通過圖像的直觀性把課文所描寫的景色所闡述的道理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還可以通過表演、演示、操作等動作使之形象化。

2、化理論為實踐。它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經驗性。教師要將語文學習回歸於生活中,在使用、應用中學習語文,積累經驗、結合自己的經驗去感悟理解。

3、化未知為已知。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為基礎的,新知識可以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要麼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要麼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所以利用舊知學習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策略。

4、化復雜為簡單。教師要教簡單的語文,要簡單的教語文。而把復雜的語文教學做簡單,要做到:教學目標要簡要,教學內容要簡約,教學過程要簡潔,教學方式要簡練,作業要簡化。

二是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化淺為深

1、由結論到過程。讓學生學深學透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展示知識本身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思維捲入到知識的獲得過程。

2、由知識到問題。教師應把知識轉化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探究,並圍繞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研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

3、由已知到未知。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

4、由一元到多元。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是認識和思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為此,新課程教學提倡和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對問題的多種解答和對情景生活的多種體驗感悟。多樣化和個性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有助於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出個性。

5、由傳承到創新。學習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傳承和接受,也是對課本知識的創新和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會學得深學得透。

6、由依賴性的學到獨立性的學。教師要改變舊的課堂教學方式,變「我告訴你」為「我幫你忙,你自己去學」,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學得深、學得透。

7、由教知識內容到教思維方法。以書本形式出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

三是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富有情趣

讓學生越學越愛學、樂學的具體策略有很多,但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秘訣:富有情趣。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是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

(3)什麼是課堂教學行為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的優點:

班級教學的主要優點是:

1、把相同或相近年齡和知識程度的學生編為班級,使他們成為一個集體,可以相互促進和提高。

2、教師按固定的時間表同時對幾十名學生進行教學,擴大了教育對象,加快了教學進度,提高了教學工作效率。

3、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方面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使教學能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發展教育事業。

4、各門學科輪流交替上課,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又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減輕學習疲勞。班級教學的出現是教育史上一個重大的進步。

班級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又難以充分照顧優、差生的學習和發展。

❹ 教師的教學行為包括什麼

1、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2、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3、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4、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5、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6、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7、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4)什麼是課堂教學行為擴展閱讀:

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是孰為主體孰為客體的關系。

對此,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處在絕對的受支配地位。這種觀點是「教師中心論」。

第二,學生為主體,教師完全受制於學生的要求。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被支配的位置。這種觀點是「學生中心論」。

第三,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

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承擔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務,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雖然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但是學生作為有一定認知與實踐能力的人,也是作為主體在活動著。針對教師作為主體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學生也在這種活動中主動地認識著、實踐著。學生也把教師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教育資源作為認識與實踐的對象。

鑒於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現代教育思想中,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

❺ 什麼是課堂教學細節

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話語、行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種細微環節是課程目標實現過程的基本反映,也是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師生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們對一節初中作文指導課進行課堂觀察,透過執教的語文老師和她的學生的活動,我們有機會捕捉到一些細節,並引發出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真實行動的思考。
許多教師都懂得在教學中要強調「授人以漁」,但置身在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就會發現「教師先給出方法——學生再依方法學習」的教學套路依舊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流程。而這一程序恰恰使學生活動失去了應有的激情和活力,進而使學生的自學、討論等成為虛假的繁榮。在看似自主學習的課堂活動背後,學生的學習體驗、知識建構往往受到教師單一、封閉的指導要求的限制,致使學習體驗最終是「魚」而不是「漁」。
這節語文課,老師設計的一個學習環節是:
1.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天鵝的翅膀》。(課件展示閱讀方法指導)
2.抓住初讀體驗,談談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並鼓勵質疑,組織小型研討,發表不同意見。
3.教師小結評價,突出想像的作用和價值。
那麼,這個設計環節落實得如何呢?
上課伊始,老師向學生下發了題為「一樁奇特的訴訟案」的學習材料。材料講述了一位美國母親偶然間發現她3歲的女兒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忙追問原因。在得知是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學認字母後,這位母親把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因為她認為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它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幼兒園教孩子識讀了26個字母,女兒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幼兒園賠償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三個月後,此案在州立法院開庭,結果是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這位母親講述的就是《天鵝的翅膀》:「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個公園里見過兩只天鵝,一隻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隻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在一片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隻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當時我非常不解,就請教那裡的管理人員。他們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我問為什麼,他們解釋,剪去一邊翅膀無法保持身體平衡,飛起後會掉下來;在小水塘里的,雖然沒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會因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獃在水裡。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於東方人的聰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為這兩只天鵝感到悲哀。今天,我為我的女兒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她變成了幼兒園的一隻天鵝。他們剪掉了她的一隻翅膀,一隻想像的翅膀,人們早早的就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材料的確很感人,也很值得回味。然而當學生剛拿到學習資料後,教師緊接著進行了下面的活動:
師:拿到一篇文章從哪入手?
生:題目。
我們看到,在學生整齊的回答之後,老師欣慰地笑了。也許老師此刻很滿足,因為自己曾講授過的閱讀方法學生們都記住了!老師繼續用PPT出示了如下閱讀步驟:1.從題目入手;2.抓住主題;3.中心語段;4.精彩品讀;5.主觀感受。
在確認學生都看清了上述步驟後,老師給了學生3分鍾的閱讀時間。
教師為什麼會這樣安排呢?在老師課前給的教案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表述:
我一直嘗試培養學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能力,同時,學以致用,指導自己的寫作。本節課就是針對學生閱讀容易流於形式,以及寫作中詞彙貧乏、思想膚淺來設計讀寫指導的。本設計旨在使學生從更深層次認識想像的作用,重視想像,並切實運用想像,拓展寫作思路,提高作文水平。
可見老師用上述素材來引入是用心良苦的。不僅想讓學生讀懂文章本身,還想讓他們從中體會到想像的重要。正如老師確定的教學難點:通過教學課件,讓學生明確想像的價值和在文學中的應用;以想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理解想像是作文的翅膀,並且能夠更好地利用這對翅膀,飛得更高更遠。
課堂上,學生閱讀材料的過程引發了片刻沉寂。在沉寂中學生也許已經展開了自己無盡的想像和思考。然而我們要追問的是:老師是否有必要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就提供閱讀的程序和步驟?學生們真的會這樣讀嗎?上述步驟學生都要一一經歷嗎?閱讀一定要遵循這樣的程序嗎?也許讀一篇文章最後留給我們的並不是文本的精彩,而是帶給我們的思考,以及由思考引發的思維、情感與行為的變化。如果說本節課是要著力激發學生的想像與獨立思考能力,可是從老師的第一個提問、從給出閱讀方法的指導要求時,老師就帶著學生陷入了「按規定動作學習」的套路,而這多少與本節課培養想像力、學會應用等教學目標相悖。語文教學中「培養」是如何發生的?其實,老師帶著預定的教學目標進入課堂引領學生時,「培養」就有了發生的可能。一旦學習過程按照「老師給一種方法—學生依法展開學習」來進行,「培養」的真實狀態就會偏離學生的自主、生成和個性,將學生導向遵守、接受和統一。可見,當教學目標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具體行為時,會因為老師的一個提問、一個PPT演示變得復雜、多維和耐人尋味

❻ 什麼是課堂教學

課堂教抄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並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❼ 怎樣評價教師課堂行為

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發展。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不只在於教師事先精心設計好的每一句教學語言是否精彩,更在於師生雙向交流過程中教師有沒有充滿教育機智的教學評價的有效發揮。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不是停留於表層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無的銜接,而是在整體深刻理解文本和學生實際後煥發的自然而然的創設和生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評價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准確得體,催生活力 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滿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斷。在語文課堂上的直接表現就是教師用常用語言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結果等進行判斷,再行褒獎、指導。首先課堂教學評價必須准確。准確性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就沒有了生命力。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和存在的缺點,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評價,也不能一味的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對的,哪是錯的,錯在何處。准確的課堂教學評價還需我們關注課堂中生成的細節,及時提醒學生,有效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二、機智應對,化險為夷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機智幽默、生動優美的語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的和風細雨、詼諧輕松,可以使它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達到匡正糾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課堂上,教師機智幽默、生動的評價語言,更是可以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以愉悅的心情去主動、生動地學習,從而使課堂生花,為教學增色。特級教師支玉恆老師在教學《第一場雪》時,以風趣的語言暗示學生如何通過有聲的語言把雪的大讀出來。當第一個同學讀時語氣比較平直、輕短,老師風趣地問同學們:這是什麼雪呀?大家笑著說:這是小雪。於是再請一學生讀,讀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這是中雪。又再請第三、四位同學讀,終於讀出了大雪,教師又幽默地激勵道:還有誰讀得比他下的雪還要大的嗎?課堂上笑聲此起彼伏,學生在書聲琅琅、語言交流、思想碰撞中獲得求知的歡樂,真是別有一番‘趣味’在心頭! 教學過程充滿著各種變化、發展,始料不及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靈活運用教學機智,將預設性語言和隨機性語言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突發情況,臨時調整預設的流程,快速反應,巧妙應對,就能化險為夷。因此,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應因境、因事和因人而隨機應變,用自己內在的魅力,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捕捉亮點,學會賞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需要教師的激勵,激勵能激發人的潛能,能使人心智開啟,靈感涌動。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自由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例如二下語文《找春天》,一學生在朗讀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這一自然段時,老師誇獎道:你也是我們班裡一個活躍的音符,請你再帶領大家讀讀吧!頓時她變得更自信,領讀的同時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同時,班裡的學生也開始一個個爭做活躍的音符了,可謂一舉兩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給以鼓勵。成功,哪怕只是一點點,對一個學生樹立自信意識也是極為有益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吝嗇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賞識與贊許,要及時送上充滿激勵的評價,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增強自信心,檢驗成功的快樂。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尊重差異,期待成長 教師的評價要做到因人而異,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因此,教師要了解他們的基礎,關注他們的發展狀況和努力程度,尊重差異,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並給予具體指點和引導,耐心期待學生一點點成長、進步。 著名的教育評價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於證明,而在於改進, 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要求教師評價時不只是簡單的判斷或褒獎,而應注重具體引導,應更多的從內容、方法等方面去點撥和啟發。有位老師在教學《蘭蘭過橋》總結課文時啟發到:請同學們想想,你頭腦中神奇的橋是怎樣的?話音剛落,一個小男孩站起來一口氣說了四種神奇的橋,教師評價說:你真聰明。仔細瞧瞧,那個學生一臉平靜,不經意地坐了下去。顯然,學生聽多了這樣泛化的評價,早已產生審美疲勞,不感興趣了。這樣泛泛而又單一的評價缺乏針對性,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對如此的評價會麻木不仁,心理效應為零,評價也就失去其應有的作用。你真聰明,聰明在哪裡?你真棒,棒在何處?都應大聲給出具體參數,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於自己的關注和重視,獲得學習方法和習慣的正確導向,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升。上述例子中老師

❽ 什麼是課堂教學設計

所謂課堂設計是指課堂教學設想和計劃。即在課堂教學工作之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他有以下內特點:

1、規劃性。課容堂教學設計實際上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項工作做一個規劃。如目標編制,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籌劃等等。有了整體規劃,教學工作就會有條不紊的運行。

2、超前性。既然教學做總體設計時,教師通過思考、預測教材內容、學習環境、教師的行為可能引起的效果,以及學生作出的反應。藉助於想像在頭腦中擬定操作藍圖,以其提前完成教學准備工作的目的。

3、創造性。所謂創造性就是教學設計者,總是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去設計新課獨有個性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常教常新。

❾ 什麼是課堂教學評價行為

課堂教學評價行為
盡管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是衡量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但教學是否有效僅僅是教學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並不是全部,因為它們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學生的學習結果不能完全體現教師教學的水平。同樣是一個老師教的班級,有的班級學生能力強,學得快;有的班級學生能力差一點,學得慢,因此,應該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評定。教師課堂教學工作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核心,這里著重探討教師課堂行為的評定。

一、評定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導思想

評價離不開一定的價值觀或指導思想。要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作全面的、科學的評定,首先必須明確以什麼樣的教學價值觀作為評定的指導思想。就目前我國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學觀的轉變是要優先考慮的,也是最根本的。教學過程是一種知識授受、被動接受的過程,還是學生信息加工、發現探索、人格形成的過程,這一問題是評價者在評價前必須首先明確的。確立評定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從強化應試轉變為強化提高學生素質,並以此為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關繫到教學是否有效的首要問題,也是一節課的方向或靈魂,它直接關繫到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形式的編排和教學評定的運用。??

第二、從以書本為本位(以本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位(以人為本)。??

教師教學的依據不應是書上有什麼,而應是學生需要什麼。最好的書本若不適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持征和能力水平,也是不適用的。我們不能僅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種教學材料,只是體現「大綱」或「標准」的許多媒體中的一種信息載體,學生的發展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

第三、從對學習結果的強調轉變為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同樣都強調。??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目標導向教學,以目標來管理或評定整個教學的每一段過程,不斷注意學生的變化,並根據學生的反映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反對那種只顧結果或一味追求分數的做法。??

第四、從重視信息的單向傳遞轉變為重視信息的多向交流。??

原來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只是單向的,通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沒有機會或渠道給教師發送信息,學生之間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因此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被動接受的過程。而現代教學要求教師主動地去改變這種狀況,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成為一種有效的、多方位的、多層次的、主動的信息交流過程。??

第五、從對陳述性知識的重視轉變為對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同等重視。??

這是教師知識觀的一種革命,也是教學目標從知識走向能力的一種標志。因此,教師課堂表現的考評重點應由原來單純的教「關於什麼的知識」,轉變為不僅教「關於什麼的知識」,還需要教「關於怎樣的知識」,注重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教學,而且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二、課堂教學行為評定的內容

20世紀以來,幾乎在所有正式的教師教學行為評定中都採用了評定等級量表的形式,這種量表主要包括了教師行為范圍和方式的一覽表,以及評定記分的規定。教師的任何一種量表的質量主要取決於三種特性:列出哪些教學方面(或教師的特性)、每項定義是否清楚以及評價者對每個項目感知的精確度。??

依據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定的指導思想,以及課堂教學的共性持征,一堂課的評定內容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認知方面:評定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認知品質,如對基礎知識的落實,對程序性知識的關注,對學生運用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視等。??

第二、情感方面:評定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真誠、熱情;民主的程度,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的重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以及課堂氣氛的民主化,創設教學情景的度等。??

第三、技能與習慣方面:評定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專業技能與行為習慣,如教學基本功方面、對教學技術的掌握等。??

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評定應採用定性評定和定量評定相結合形式。??

(一)定性評定的表述包括:??

1、總體印象:綜合課堂教學的各方面因素,依照素質教育的新的質量標准給以判斷,評定等級為優、良、一般、差四個等級。??

2、評定陳述:用描述性語言將總體印象具體化。??

(二)定量評定的表述採用「五維度」、「二十項目」、「四等第」表述法:每個維度內的項目都採用四個等第:優、良、中、差。由評定者對課堂教學評定作出等第選擇,並按一定程序和權重得出量化總分。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課堂教學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